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

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

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范文第1篇

民办高校,因为学生工作的重要性,对辅导员师德师风也有特别的要求。

(1)更加注重以生为本

民办高校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低,但他们也有个性强、动手能力强、有较强的个人主见,遇到问题时能够动用很多资源去解决等特点。这种情况下,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搭建不同的发展平台。

(2)思想觉悟更高

民办高校学生,获取信息渠道更多样化,思想观念更多元化,对社会焦点和突发问题,通常会用自己业已形成的观念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快速传播。这就要求辅导员老师要有更高的思想觉悟,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既讲究方法上的灵活性,又保持自己原则的坚定性。

(3)更加的注重以身师表

民办高校的学生,他们学习和进行学术研究的积极性较低,但他们参与校内外各种实践、创新创业的积极性高,而这些活动大多需要辅导员老师的悉心指导,辅导员老师的一言一行对他们的影响最大。

(4)更加爱岗敬业

民办高校一般办学历史短,政府的投入小,学校发展靠的是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辅导员老师只有比公办高校老师更加爱岗敬业才能够保证学校的生源越来越好,学校的发展越来越好。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加强民办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应做到:

(1)政府和学校领导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改革开放后,国家和各个高校都高度重视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因为这些投入可以带来直接的可以用眼睛看得到的科研成果、掌握专业技能的毕业生;同时对高校教师、特别是辅导员的师德师风重视度有所降低。师德师风建设的落后,给各个高校、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特别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些是任何科研技术都不可弥补的。因此各级领导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把其作为高等学校发展的基础工作。

(2)加大对辅导员工作的各项投入

针对当前的辅导员普遍年轻化、经验不足、流动性大、职业倦怠感高等问题,应从资金投入、岗前培训、工作期间各项技能培训、辅导员自身心理问题干预等方面加大投入。

(3)健全对辅导员师德师风考核标准及指标的建立

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理问题;辅导员;健康教育

1 提高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工作能力

1.1 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的概念

所谓心理教育能力,是指具备开展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疾病防治的教学与研究能力。从我国当前高校的实际出发,辅导员的心理教育能力一般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教学能力;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的能力;大学生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初步能力;大学生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的学术研究能力。辅导员只有具备了这四中能力才能及时掌握学生心理的变化,不断提高心理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立地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让大学生心理更好的健康成长。

1.2 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方法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的教职员工,特别是教师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科学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班主任、辅导员不仅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也要在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中发挥积极作用。”可见高校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总结了以下三种提高辅导员的心理教育能力的方法:(1)加强学习心理学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心理测量的方法,了解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基本理论与方法。(2)辅导员应该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在学生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学生工作中随时都心理教育的生动实践基地。再其次,辅导员要开展经常性的调查研究,关注学生心理动态,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现状,对大学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针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心理问题开展专项心理研究。(3)在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团学工作等实践中自觉贯彻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展示心理教育的趣味性,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和校园心理文化氛围。这样,在工作中真正的将心理教育贯彻落实到位。

2 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并开展心理工作

辅导员目前所面对的对象,主要是80后、90后,他们生活在物质较富裕的环境下,大多数为独生子女,概括起来当代大学生有五中基本需求:分别为心理独立感的需要、 交友的需要、学习方法指导的需要、 恋爱的需要、人生定向的需求。针对这五个方面的需求,心理辅导者应当采取一些针对性的工作方法,笔者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2.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具体到辅导员工作中应注意几点:(1)能与学生倾心畅叙,让学生得到心理关怀;(2)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包括学生的经济困难,身体健康,以及家庭环境等等各方面的困难;(3)做学生的知心朋友。(4)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学生干部团队。在学生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2.2 了解各种学生心理,做到有的放矢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有的学生坚强自信,宽容、豁达,有的自卑,有的学生意志薄弱。辅导员在工作中应该研究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将学生进行性格、行为分类,区别不同学生的心理活动。按道理讲现在的大学生应该是非常幸福的一代,他们在家里是宠儿、社会的娇子。但我们应该看到, 他们也会有烦恼和压力。例如, 现在读大学费用比较高,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经济压力比较大;现行大学生的就业体制,自主择业,对人才素质要求高,市场竞争激烈。

2.3 开展集体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南通大学根据江苏省的要求每年上半年要开5.25活动,每年下半年要组织12.5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来,让学生在每一次主题活动中感受到正能量,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每年学校都会以各种主题形式来开展集体活动,而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这些活动之中,同时学校结合心理课程的教育,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让心理健康教育能在实践中更好地开展。

2.4 提高抗挫折能力,学会感激生活

现在社会,压力无处不在.

大学生想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和发展,就必须无视压力,正面挑战,敢于战胜困难,不断超越自我。提高自身抗挫折能力,以平和心态对待压力。压力可以激发生命能量,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战胜压力后,提升了克服困难的自信,获得了人生的发展.在学会面对压力的同时更要学会感激生活,感激给与帮助的人,感激所拥有的一切。

3 针对当代大学生,应对心理危机开展心理辅导

提高心理辅导员的自身素质,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是为了更好的队大学生开展心理危机预防,并进行心理辅导教育。

3.1 切合实际抓住关键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大学生心理辅导分为大学生适应心理辅导,大学生学习心理辅导,大学生人际交往辅导,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开展相应的心里辅导,让大学生能够适应自己所面对的新的环境,掌握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提升自己的社交艺术和魅力,拥有健康的爱情心理,具备爱的能力并懂的爱的艺术。

3.2 教会大学生情绪管理,预防心理疾病,应对心理危机

大学生处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会面临各种情绪的干扰,例如反应过度的焦虑,折磨自己的抑郁,难以控制的愤怒,束缚自己的恐惧,令人不快的嫉妒.所以面对这些情绪干扰,大学生应努力提升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途径. 具体分为合理的认知调控,适当的情绪疏泄,及时的活动转移,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群体中,大学生属于高压力人群,大学生承载着包括学业发展、择业就业、人际关系、恋爱情感、经济困境等问题带来的压力。少数大学生由于这些压力长时间的积压得不到缓解而引发心理疾病。作为心理辅导员应当加强心理疾病的预防,采取三级预防的策略与措施。对大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和跟踪约谈,如有心理问题的应当能及时的做到及时转接。并在平时工作中及时应对心理危机。

【参考文献】

[1]侯文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

[2]张钦哲.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人力资源管理,2010(5).

[3]吴洋,孟小茜.浅议辅导员对于大学生心理教育[j].企业论坛,2010(4).

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学术;高校教师;师德

大学最初的基本职能是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功能的出现和迅速发展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如科技进步、社会经济效益增加等。关注教学,以教学为中心向来都是高校特别是“教学型”和“教学科研型”高校强调的重点,效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教师的评价和奖励等越来越向科研倾斜,教师也不得不向科研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国内外的研究者用大量的调研数据说明此举降低了本科教学质量,社会对此大加诟病,大学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1990年,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前主席博耶发表了《学术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报告,他认为学术包含探究、应用、整合和教学学术,从拓宽学术概念的内涵角度来强化对教学的重视,“强调了一个好的大学教师不仅是一个好的研究者,而且是一个很好地知识传播者”[1]43。教学学术理念的提出得到了李•舒尔曼等很多学者的认同,并对教学学术进行了更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教学学术在我国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成为高校教学质量和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重要维度等,并被看做是高校教师师德的内涵之一,希望通过教学学术使“抽象、模糊、未分化的师德”走向“具体、明确和专业化的伦理规范”[2]49。

一、教学学术视阈下高校教师师德问题

1.教学责任意识和教学投入不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师德是师之灵魂,是教师个人价值观的内化,既包括教师的道德信念,也包含师德规范。师德它会通过教师的言行反映出来并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是高校和高校教师存在的前提,育人是教师工作的根本,教学是育人的载体,“没有离开教育的教学,也没有离开教学的教育”,因此,教学是大学教师工作的重心,应是考量师德的主要依据。现实中,一方面是对重科研轻教学现象的口诛笔伐,另一方面却是对科研的倾斜、教学的忽视和教师个人对课题、论文等的片面关注的悖论。当前的高校招聘中,以学历为标识的博学是首要的前提条件,在职称评定中科研是主要考量因素,而对教学的考察则是次要的,起码不是显要的因素,这使教师忽视了或者说被迫忽视教学责任,对教学以工作量来代表。我们不难看出,“传道”甚至是“解惑”正从部分高校教师身上脱离,他们仅以“授业”为己任,更甚于将授业等同于课本、课件、课时等教学工作量。教学成为一种负担,是影响教师科研工作的额外负担,教师对于课堂、作业批改都能按照要求完成,但对学生的热情和精力投入都明显不足,备课缺少对学生的准备,不能及时了解、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责任心和对实践、精力和热情的投入只能说是保持在最基本的要求水平,对教学投入的多少主要依靠教师的“良心”。“教学任务量可以明确,但是对于一名教师来说,他对学生的责任究竟是什么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却几乎无人提及”[3]80。许多教师将育人简单化为“智加德”,专业课教师负责专业学习方面的智力因素,学生的教育管理被看做是“杂事”,是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者的职责,于是出现了学生迟到、旷课,甚至在课堂上不听课等问题便要求辅导员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似乎忘记了自己才是课堂的主导。

2.学术道德教育意识不足。

教师的学术责任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教师自身在学术研究方面的道德修为和规范遵守情况,另一方面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对于高校教师而言,两者都是其师德的重要现实表现。近年高校的学术失范问题层出不穷,论文抄袭、数据造假等严重损害了高校教师的形象。更多的教师在学术责任上采取独善其身的原则,即只确保自身遵守学术规范,却忽视了自身的教师角色,缺少对学生特别是本科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的意识,对本科生的学术失范行为未能予以制止和教育。学术失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并不是到了研究生阶段特别是学术发表时才需要学习,本科也是学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是良好学术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每一次的作业、实验数据、学期论文都会有大量的学生抄袭、捏造数据,但是教师往往是以没有时间和精力为借口不去认真核实、反馈。由于“我国大学中,本科生、研究生学术论文中抄袭、剽窃现象相当严重,然而受到惩罚的学生却少之又少”,学生在经历一次次有惊无险后会对不端行为堂而皇之、理所当然,并将之以经验的方式传给下一届学生,并很快形成一种风气,而当“抄袭形成一种风气时,道德教育常常会流于空泛”[4]5,进而成为难以改正的陋习。这与教师学术责任意识和对学生的学术规范教育缺失以及对失范行为不作为密切相关,一方面学生缺少学术规范意识,对抄袭等的具体含义不甚了解,另一方面教师对其失范行为不给予及时纠正,给学生传递了错误的信息。久之,导致学生对学术道德的内涵缺乏正确的认知,对失范行为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评判,不能将学术失范行为与道德联系起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学校学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产生不良影响。

二、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的归因分析

1.学科制度化的弊端。

在信息化的知识时代,知识呈爆炸性生产,个人根本不可能穷尽所有知识,以学科为单位进行知识组织,利于知识的传承、发展。高校中的学科不仅仅是一种按照知识划分的门类,更是对学术人的规范,在学科制度化的背景下,高校教师以学科为组织单位聚集,他们有更多的共同认识、身份认同。“学科对于大学而言,更有一层特殊的意义,即它并非一种行政组织形式,而是一种知识的功能组织形式,是大学传承、创新知识,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基本依据”[5]7,其综合实力是高校水平的重要体现。在人才招聘、职称评定、教学、科研、考核等方面都是以学科为单位组织开展。高校在引进教师时首先考虑的是专业对口、专业能力且主要是学科专业科研能力,职称评定是看教师在所在学科中的成绩,科研更是看重所在学科的论文、课题等,这一导向使教师过高的认同自己的学科身份,主要精力也是在学科教学和科研中,对教师角色中的教育者身份重视不够,对教学责任和学术教育责任认识不足或是无暇顾及。

2.高校教师专业化的不完善。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在当前教师专业化的背景下,高校教师的专业化也方兴未艾。高学历、专业科研水平成为当前高校选择和考核教师的首要和主要标准,高校教师专业化首先强调的是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技能。过于关注学科特性,对教师专业化中的教育特征关注不足,而且大部分教师是非师范类毕业,根本没有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训练,高校中的教研制度也远不如中小学完备,甚至基本形同虚设,入职后的教师在教学上也基本是单打独斗。将学术水平代替教学水平,学科学术能力代表教学能力,学科发展水平代表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忽视了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特征,使高校教师专业化先天不足,后天又缺少相应制度的保障和专业发展的组织基础,专业精神、理念、教育智慧的提升与传承缺少可靠的渠道。高校教师在教育知识、技能方面的缺乏使其专业化底气不足,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不够全面深入,教学责任认识不清。此外,高校中的辅导员群体也是专业化不彻底的代表,尽管理论和文件都在强调辅导员的专业化,但实际上,辅导员更多的是承担各种管理性的杂事。辅导员的杂事越来越多,辅导员的管理角色越来越突出,其专业化进程只停留在文件和研究的层面。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现状使得高校中易将教学与教育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分开,这也导致了教师对教学责任的认识有德智分离的倾向。

3.高校管理中重科研的制度导向。

由于在高校教师招聘、评价、职称评定等方面对论文、著作、课题等科研项目的重视以及学术失范现象频现,学术研究责任受到广泛关注并成为高校师德研究的重点,特别是当前“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使得高校教师的工作重心偏移,对教师在教学上的评价简单化为教学工作量等量化指标,在无形中弱化了高校教师的内在品德和“师道”的价值诉求,以学生利益为先、以学生为本的师道追求被忽视,制定学术道德规范加强对高校教师学术道德约束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把学术等同于做研究,把学术教育的对象局限于研究生,在教育教学中对本科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忽视。师德不仅包含学术规范,而且涉及教学等方面的学术责任。对教师的评价应是对整体素质的综合评价,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包括以学生利益为先的道德关怀。正因为高校层面对教学学术的重视不够,大学教师的学术责任观构建还未形成,或者是教师为了自身利益,只得依从学校考核的标准,将教学质量等同于出勤率、就业率、教师的课题、论文量。对教师评价中教学简单化为教学工作量,使得教师将教学维持在最低要求上。一些学校将教师分为教学型和科研型教师,但是即使对教学型也主要看其教学工作量和教学科研。教师职业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职,虽然作为高级知识分子,高校教师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但是物质、地位也是当前教师的重要追求,而当前的薪酬主要以职称为标准确定。为了自身利益,教师必将迎合高校对科研的重视,主要精力在发表文章、争取立项经费等。由于科研容易量化、易评价,而教学的评价量化难度很大,教学方面考核的模糊和师德评价的笼统不具体,加上职称评定中的科研导向,导致学校和教师在教学和科研的博弈中,“趋利”于更易操作的科研。

三、高校教师专业道德建设

1.重视高校教师专业化,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高校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得是在入职之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知识是通过短期岗前培训获得的,这远远不能满足教育教学所需。可以参照中小学教师资格认证的办法,在研究生阶段选修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学分修完合格后再申请教师资格证书。此外,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在职培训,提高他们对教学的重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理解为师之道。世界各国也一直在位提高教学地位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努力,如博耶、唐纳德等人为了提高教学的地位,在概念上厘清学术的内涵,将教学囊括在学术范畴之内,希图通过从理论上明确教学学术的概念来提高对教学的重视程度。在实践中,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教学学术运动正是力促改变轻视教学的现象。“博耶提出教学学术这个概念为起点,在美国著名学者舒尔曼等人推动下,美国逐渐形成以1998年成立卡内基教与学学术协会的建立为标志的美国大学教学学术运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已经开始了对大学教学学术思想的实践”[6]26。在美国的带动下,各国教学研究中心建立并发展,2011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提出了“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2012年10月首批30个国家级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成立。教师专业发展需根植于实践中才会有发展的动力与源泉,教学发展中心等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通过教师之间的协作和师生之间的沟通建立学习共同体,研究教学设计,反思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实现专业成长。

2.重视师德在教学实践中的微观表现。

“提升学术伦理道德、引导教师树立学术责任观应该且必须成为师德建设长远关注的核心问题”[7]92,师德不仅表现为规则的详尽、内涵的升华,更重要的是师德在教学实践中的表现。大学是为学生所设,大学教师首先是一个教师,然后才是科研工作者,其学术责任首先是对学生负责。具体来说,教师的学术责任意味着他在授课之前要充分准备,对授课内容、对象、方法等都进行认真的准备,对教学中的问题及时反思,如实反馈学生状况,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等等。教师的教学虽不如科研那样量化标准易明确,但绝不是完全不可测,即使是很多隐形的内容也可以从结果中反映出来。教师教学投入被用来判断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所谓教师教学投入,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投入的实践、精力和情感的总和。时间、精力和情感构成了教师教学投入的三大要素”[8]14。这些可以从教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反思、师生交流、作业批改等反映出来,也许根本不用复杂的公式、科学的量化标准。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份作业,对学生的学术失范行为及时纠正反馈,这看似简凡,但恰恰是师德的最直接的体现。

3.强化高校教师的学术责任意识。

通过对学术责任感的重视,充分调动教师内在的精神力量,使教师深入理解并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并将更多地精力投入到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人才的目的。教师作为知识型员工,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对他们的师德要求更多的需要教师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教学学术的提出和氛围营造,能使教师从内心真正地去认同教学并提高职业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追求。教育理念与理论只有回归实践才会发现问题、焕发生机、实现升华,教师学术责任教育也必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会更生动、具体、有效,这也是师德的实践表现,是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自我反思。随着对高校教师专业化和师德的重视以及对高校市场化管理的重新审视和对高培养质量的追求,高校师德建设的实践特点将被深入挖掘,并将追求回归教育本真的可操作的师德标准,教学学术将作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主要内容和途径而被重视。教学是教师的核心职责,是高校育人质量的根本保证,而社会也终究会以我们履行教学这一任务的好坏来评价大学,如果忽视、弱化了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大学的科研就失去了自身的重要特色和优势,大学服务社会就会丧失最根本的依托和资本。强调教师的教学学术道德实践,通过微观视野重新审视当前师德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希望高校师德评价能回归到教学本质,使师德评价更具可操作性,从而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提供操作层面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周光礼,马海泉.教学学术能力:大学教师发展与评价的新框架[J].教育研究,2013(8).

[2]檀传宝.论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观念转移[J].教育研究,2005(1).

[3](美)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M].闫凤桥,译.新华出版社,2002.

[4]景祥佑,张简志诚,薛芳渝.大学生抄袭行为的经济分析与抑制策略[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1).

[5]劳凯声.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J].教育研究,2014(8).

[6]王玉衡.美国大学教学学术运动[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徐岚,卢乃桂.研究型大学师德建设的途径[J].教育研究,2010(7).

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范文第4篇

民办高校由于办学体制的不同,缺少政府资金扶持,引进高层次人才较为困难。通常民办高校辅导员身兼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而多数辅导员专业技能不够高,无法适应多重角色的职责。在这种形式下,如何加速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自身成长,构建辅导员队伍内部培养机制就显得尤其重要,也是所有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主要研究方向。

1 我国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

民办高校根据国家的政策制订了一些相应的政策或文件,使得辅导员队伍建设有所改观,但从现实情况和已有的文献研究中可以发现,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仍存在相应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自身专业性不强、缺少系统的专业学习

在现行的民办高校辅导员招聘中,往往只对学历有明确的要求,而对专业并没有严格要求,导致新入职的辅导员对学生工作的特性不够了解,缺乏教育、管理、心理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而早期的辅导员则以本校的优秀留校生为主,来自于大学的各个专业。这些辅导员很少毕业于思想政治教育类或与学生工作相关专业,导致了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底子薄弱的现状。

目前民办高校对于辅导员的专业化培训,多数仍停留在低层次、无秩序、重数量、轻质量的初级发展阶段。培训内容大多数停留在讲座、书本学习等传统方式上,内容往往也不成体系,请到那个专家就讲哪方面内容,没有针对性,对于辅导员的专业提升效果缓慢。

1.2 角色模糊、分工不明

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既是高校育德工作的专业教师,又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既是教育管理者又是学业指导者。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往往忽视了其教师身份,大多数辅导员仅仅被当作行政管理人员,承担着繁重的综合工作:心理咨询、职业规划、专业学习、日常管理、就业指导、勤工助学及学生党团建设等工作。

1.3 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

辅导员队伍不稳定主要体现在辅导员入职的观念上,由于上升通道不明显,且工作繁重,很多民办高校辅导员将其岗位作为跳板,进入高校后便把心思放在转教师岗或者进入行政岗,人员流动性较大。由于人员变化快,目前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整体呈年轻化趋势,难以形成老、中、青,传、帮、带的结构。

2 导师制的起源和发展现状

导师制源于十四世纪牛津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其目的就是想办法接近学生,积极与之进行思想交流,有效解决他们生活、学习中的问题,满足其发展过程中的合理需要,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导师制一直是牛津大学最引以为傲的制度之一,六百年来,牛津学子中先后出现了64位诺比尔奖获得者,30位英国首相,这其中也有受惠于导师制的结果。

导师制进入我国后,大多数高校还是主要应用于青年教师的培养,并成为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青年教师导师制,主要指学校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流程,遴选出一批师德高尚,教书育人成绩突出,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良好教学效果的名师,发挥“传、帮、带”的有效措施,采用结对子的形式进行“帮学”工作,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实践能力,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成长为合格乃至优秀的高校教师。

3 民办高校辅导员导师制成长体系的构建

本文借鉴英国高校导师制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以为辅导员队伍配设“专业导师”为切入点,对构建辅导员导师制机制做出了研究。以高等教育理论、教师发展理论等为理论基础,在对辅导员队伍发展历史、现状及未来方向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我省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中推行“导师制”的具体实施措施。

3.1 专业导师的遴选

在各个专业方向中选评出“经验型导师”,与其他辅导员形成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定期开展业务指导,答疑解惑,互相研讨,共同提高。或是在校内外聘请与学生工作密切相关领域的专家作为导师。导师类型可分为学术型、专业型、思想型导师等。通过选聘各类导师对辅导员进行专项目标培养,做到术业有专攻,打造辅导员队伍自己的“学科带头人”。

3.2 导师制的制度保障

首先,建立完备的导师管理机制。建(下转第23页)(上接第32页)立规范科学的导师人事管理制度,强化过程考核,提升导师责任意识;要考核导师的行为规范、指导能力和工作态度;要综合考核导师的工作成效,激励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

其次,建立质量评估制度。客观公平的评估考核机制是辅导员导师制成长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质量保证。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加强过程评估和个性评估,增强评估过程中导师的话语权,使其充分发挥其对辅导员应有的激励作用。要使评估工作制度化、常规化和公开化,通过完成评估工作达到提升业务能力和指导效果的作用。

最后,建立导师促建制度。在管理体制上要制定行之有效的办法,吸引优秀?<彝渡碛诟ǖ荚钡际Χ游椋辉谛T?a href="lunwendata.com/thesis/List_125.html" title="环境论文" target="_blank">环境上?要营造出学术专家争做辅导员导师氛围;在职称评定、岗位提升等个人发展上,向辅导员队伍倾斜。

3.3 导师制的运行模式

导师负责制定培养方案,定期开展业务指导,答疑解惑,保证辅导员在导师制培养结束后专业素养有明显的提升。通过构建“一带一”、“一带多”的模式,充分发挥导师“传、帮、带”作用,通过传授专业知识,以自己的经验经历对辅导员进行帮扶,带领其快速成长。

3.4 导师制的双向绩效考核,利用PDCA法实行目标管理,通过行为规范、指导能力、工作态度等方面对辅导员及导师进行双向考核。通过规范考核,激励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

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范文第5篇

1.社会变革带来的高职辅导员职业角色定位的多元。

恩格斯说过: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是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与其他职业相比,教育行业前期投入的时间长、精力多、成本高,而见到效果的周期长,很多效果是隐性的、不可观察甚至是不可测量的。所以,高校教师所从事的并非能够立竿见影的事业,而是随着时空的延长而带来的桃李满园。其中高职辅导员对于大部分同学而言,是“幕后服务者”,为他们顺利学习和生活提供指导与服务。对于非常突出或是十分需要指导的学生,辅导员的谈话会更加频繁和具有针对性。所有这些直接的或是间接的指导可能在当时产生一定的效果,也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目前,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加上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薪酬收入处于弱势水平,部分高职辅导员因为一时难以实现其学术追求与人生价值,而对自己的职业态度发生了转变。同时,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大学的角色也由“象牙塔”转变为“社会服务站”,高校教师自然也会融入到社会大生产中,其社会角色、职业定位、知识价值都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高职辅导员也不例外。因而部分高职辅导员想方设法在课余通过种种方式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一技之长参与市场竞争,不安心于本职工作而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2.高职辅导员考评制度的不健全。

目前基于绩效考核的管理方式,高等职业院校在建设中往往更注重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绩效考核的具体项目都围绕业务能力而设定。而考核结果直接与职称评定、薪酬待遇、发展平台等挂钩。高职辅导员的绩效考核、职称评定、发展方向等也都参照教师系列实施。就具体的考核而言,一般包括年终考核、科研业绩考核和教学效果考核三方面的内容。其中年终考核包括学生对辅导员的评价、主管领导的评价与辅导员互评。这三项评价都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而且评价主体的不同会导致评价结果的不可比性。而科研业绩考核以完成的课题和公开发表的论文数量为基准设定量化的考评方式,单独占据考核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学效果考核则是在达到额定课时基础上的质量评价,课时要求也成为一个可以量化与比较的客观因素。因此,大部分高职辅导员把精力放在了取得科研成果和一线教学上,职业道德的培养则鲜有人重视。职业道德重在内化与建设必须立足于工作实践。此外,大多数高职辅导员都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磨砺,缺乏耐力,极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工作上追求功利与捷径。甚至有些辅导员觉得自己工作强度大、压力大、收入低,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对辅导员职业产生了倦怠,因此更加不会主动追求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所以在目前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职业道德规范往往流于形式,是一种组织强加于辅导员身上的附加考核项目,没有内化为辅导员应有的基本素质。

二、提升高职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建设的对策

1.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为提升高职辅导员道德修养提供思想基础。

正确鲜明的道德价值导向和良好的道德舆论环境能够为高职辅导员职业道德意识的增强和行为的成熟和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因此,弘扬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优化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是高职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一个关键途径,能够为提升高校教师道德修养提供思想基础。2007年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倡导尊师重教,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国家亦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强调加强师德建设,防止师德滑坡,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规定: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其中蕴涵着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辅导员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部分,对这一群体的管理要多一份人文关怀,其中首要的就是为他们的成长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所以,社会与学校要充分运用广播、网络、报刊等平台,大力弘扬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通过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提高高职辅导员对教育崇高事业和教师劳动巨大价值的认知,激励广大高职辅导员自觉践行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精神,使高职辅导员的整体职业道德形象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得到优化和提升。

2.强化高职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的自律,为提升高职辅导员道德修养提供载体支撑。

高职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的自律,指的是既能自觉地把外在的职业道德要求内化为自己内在的自主要求,又能自觉地把内在的自主要求外化为职业道德行为。每个人在特定的组织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一种角色都有与其相对应的道德规范。由于高职辅导员面对的学生群体在不断发生变化,他们所担任的角色在不断变化,其主体意识也会变化。这些变化要求高职辅导员对所应履行的职业道德规范进行认同和内化。事实上,这一过程是在工作实践中自然发生的,但是需要高职辅导员进行主观的判断。由高职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而引起的职业道德修养的自律,在本质上是为提升高职辅导员道德修养提供了载体支撑。

3.深化学校体制改革,为提升高职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提供制度保障。

高职辅导员的工作不仅仅是服务与付出,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高职辅导员的自我实现源于对所从事工作的真正理解和认同。一所好的大学会致力于营造公平规范的规章制度、自由探索的学术环境,使辅导员们能够专心于自己的事业和追求,以此来维护学校的稳定并促进学校的发展。这种和谐的环境也将对高职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构建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具体而言:在学生的日常事务方面,对学生干部的培训制度化、系统化与规范化,让学生干部熟悉各项规章制度与工作职责,改善工作方法,在思想上与辅导员保持高度一致,在行动上能够较好地完成辅导员交代的事宜,高质量、高效率地为同学们服务。如此便能将辅导员从繁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进而深入思考本职业的相关问题,并提升职业道德修养。在课时规定方面,取消高职辅导员参照教师系列而规定的课时量。根据辅导员实际的工作强度,合理地安排授课内容、额定课时以及授课时段。让辅导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情况下,适时地走入课堂,与学生产生更多的交集,进行更深入的沟通。在科研成果的要求方面,取消高职辅导员参照教师系列而规定的科研成果的数量。允许辅导员在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前沿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适当兼顾对本专业知识的探索与拓展,实现自身的学术追求。高等职业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高职辅导员职业道德修养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