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母女花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妈妈的童谣伴我长大
李秀英,1965年出生,从合肥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她性格开朗,又会讲故事,常常将课程内容编写成一首首小歌谣来教孩子们记诵,所以深得小朋友的喜欢。
1987年,女儿许诺晨呱呱坠地。李秀英唱着自己创作的童谣,哄孩子睡觉。小诺晨一岁的时候,有一天中午她怎么都不愿午睡,一直在妈妈身上闹腾,李秀英抱着她,随口哼唱道:“妈妈的手呀,柔柔的;妈妈的眼睛,亮亮的;妈妈的脸蛋,软软的;妈妈的怀抱,暖暖的;妈妈的宝宝,妈妈的宝宝啊,乖乖的、香香的;妈妈的宝宝快睡觉,快快睡觉的好宝宝。”孩子睁着大大的眼睛看着妈妈,听得十分入迷,似乎听懂了妈妈话里的意思。
短短几年,李秀英为女儿写下了一百多首歌谣。这些歌谣,陪着孩子慢慢长大,让她成为一个快乐,富有想象力的小女孩。
编的童谣多了,李秀英便把它们都整理了出来,留作纪念。哪知,因为这些童谣朗朗上口,富有生活气息,天津新蕾出版社决定将这些童谣出版。1991年,由李秀英自写自绘的第一本儿歌作品集――《娃娃歌谣》出版了。
1993年4月的一天,李秀英正陪着女儿表演丑小鸭。小诺晨带着鸭子的面具,在客厅里游来游去。突然,她对妈妈说:“妈妈,我要是丑小鸭,我才不会选择离开,即使变成天鹅,没有朋友在身边,我也不会开心。”李秀英问:“那你告诉妈妈,你以后想当什么?”小诺晨摇摇头:“我没想好,不过我想当个名人,我已经给自己取了个好听的艺名,叫诺米。”李秀英听了哭笑不得,她不知道女儿小小年纪哪有这样稀奇古怪的想法,不过她还是一如既往地支持:“行,妈妈当你第一个粉丝。”“错,你是第二个粉丝,我才是自己的第一个粉丝。”李秀英笑着说:“你一个人又当名人又当粉丝,会很辛苦的。”小诺晨很认真地说:“如果我自己都不喜欢自己,还有谁会喜欢我呢?”从那以后,“诺米”的称号宣扬开来,在家里,李秀英也改口喊女儿小诺米。
拍孩子马屁,生活处处皆是教育
一转眼,诺米上小学了,成绩一直平平,每次考试基本上都是中下游,这让她有些灰心,常常闷闷不乐。为了给诺米排解苦闷,四年级暑假的一天,李秀英用一个月的工资给诺米买了只小狗,起名波波。波波和诺米没有像李秀英预想中的那样和睦相处,却成了敌人。有一天,诺米对着作业本里的狗毛,忍无可忍,决定把波波丢掉。趁妈妈不在家,她牵着波波的狗链出了门。诺米的计划是,走得远远的,让波波找不到回家的路。可没想到,走到半路,小诺米自己却迷路了,最后只能依靠波波把她带回了家。
这次意外的事件不仅让诺米决定改善与小狗波波的关系,更让她萌发了创作的冲动,她想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又怕写不好丢脸。李秀英知道后,鼓励孩子:“在妈妈心里,你一直是个宇宙无敌小超人。”妈妈的恭维,让诺米有些不好意思:“好吧,我试试看。”诺米把自己和小狗波波的故事写了下来,并在妈妈的帮助下把这篇文章投给了《小学生作文》。
没想到她的文章竟顺利发表了。李秀英也为孩子感到高兴:“你看,写文章这么难的事,你都能处理好,那那么简单的考试,你还应付不了吗?”妈妈的马屁让诺米自信起来,她学习更加用功,五年级时,她的成绩已经排名年级前十,文章也写得越来越好。1999年9月,诺米上初中了。学业的压力如山大,同龄的孩子想看课外书都成了奢望,可李秀英从未阻止女儿看闲书,武侠、童话、科幻、侦探,诺米几乎都读过。
2006年,诺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并最终取得了经济学和理学双学士。虽然大学读的经济学,但是诺米的写作一点也没有放松,大学期间笔耕不辍,写了十几万字的童话故事和散文。
这时,李秀英的儿童文学创作也像女儿的成绩一样节节高升。她几乎年年都有新作品问世,还频频荣获全国各种奖项,其中由她创作和主编的《幼儿语言步步高》《幼儿智力快艇》等6套丛书创下连续6次夺得“冰心儿童图书奖”的殊荣,成为一个奇迹。而她创造的一首儿歌《在一起》,入选2001年新版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课本。被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小学《语文》课本第一册,成为安徽唯一一位作品被选入小学课本的作家。另有一首《长颈鹿》被收入《阅读》课本。
你追我赶,作家妈妈要跟女儿比创作
2010年暑假,诺米把自己多年来写下的童话故事拿给妈妈看,李秀英一字一行地读完了十多万字的故事稿,然后搂着女儿开心地说:“你写得真好,有感情,有哲理,不比妈妈的差。”
母亲的夸赞给了诺米莫大的鼓励,她想把自己写的这些作品出版,让更多的孩子看到。李秀英也很是赞同。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2012年8月,诺米的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儿童文学书籍诞生了。这套名为《爱与智慧校园阅读新童话》系列全套五本,包括《小女巫艾玛》《西圆圆公主》《蛋蛋超人》《利昂和多特》和《小兔乖乖》。这套图书面世后受到业界老师好评,在小读者中反响很不错。这一年,李秀英个人品牌童书《李秀英绘本阅读启智新经典》也从众多竞争图书品种中脱颖而出,喜获“2012年度桂冠童书奖”。(桂冠童书奖被业界称为图书“百花奖”)。
当诺米收到人生第一笔“大”稿费的当晚,在附近一家酒楼宴请了爸爸妈妈。诺米笑着对李秀英说:“妈妈,在我们家的这场文学创作比赛中,我也顺利交卷了,不过我会继续努力的,你可要小心。”李秀英则对诺米郑重地说:“我觉得写作的人,尤其是写儿童文学的人,唯一能衡量自己成就的,就是你的书感动了多少小朋友,让多少孩子养成了更好的习惯,懂得了更多的道理。而不是得到某一个奖项,或是得到多么丰厚的报酬。”诺米听后认真地点点头,妈妈的这番话也成了诺米日后创作的指南针。
在创作上,诺米常常会向妈妈请教一二。在李秀英的建议下,诺米的创作题材越来越宽,内容也是天马行空――从小女巫、小和尚到小英雄;从太空的宇宙飞船、大洋里的小龙到校园……2013年8月,诺米的玄幻小说《昆仑记》第一部出版。这本书连续三个月成为起点新作点击榜冠军,被国内媒体封为“中国的《哈利波特》”。2014年2月,《爱与智慧校园阅读新小说》作为爱与智慧系列的第二季,和小读者们见面了。2015年6月,《抗日红色少年传奇》系列出版,成为目前儿童文学领域一枝独秀的抗战题材作品。
青岛女孩唐晓曼,为实现星梦,不惜退学去参与各种选秀活动。为了购买参赛服饰和化妆品,她不停地向父母要钱,最近,母亲再也难以承受,几度绝望下,大病不起,并导致精神失常!
退学追星,父母买单
今年19岁的唐晓曼,出生于青岛市崂山区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父亲唐鑫海是一家电器公司职员,母亲张华在纺织厂上班。 唐晓曼活泼可爱,能歌善舞,亲邻都夸她有艺术天赋,将来可以当演员。唐鑫海夫妇对女儿宠爱有加。
2003年9月,唐晓曼升入初中。正值青春期的唐晓曼和大部分少男少女一样,是个“追星族”。2005年夏天,湖南卫视举办的超级女声异常火热,李宇春、周笔畅等人一下声名鹊起。唐晓曼羡慕不已,心想自己也可以通过参赛成名。于是,她暗暗把李宇春作为奋斗目标,决定参加下一年的超女比赛。
母亲张华最终还是经不住女儿的软磨硬泡,答应了,并给她报了一个艺术辅导班,学习声乐及舞蹈。
2006年4月,超级女声在长沙开始海选,此时正值中考前夕,唐晓曼不顾父母、老师反对,坚决要去长沙,并以绝食相威胁。父母怕出现意外,只好妥协。
到长沙后,唐晓曼迫不及待地赶到海选报名现场。排了几小时队后,她才拿到号码牌,顿时心花怒放,仿佛看到自己站在领奖台上,台下掌声雷动。
当晚,唐晓曼兴奋得睡不着觉,只盼着比赛开始,自己能过五关斩六将,顺利晋级。第二天上午10点,轮到唐晓曼出场,面对镜头和评委,她唱了自己最拿手的歌《隐形的翅膀》。
孰料,第一轮海选,唐晓曼就被淘汰。走下台后,唐晓曼看到她后面的参赛女孩浓妆艳抹,衣着华丽,而自己衣着普通,不由自惭形秽。于是,她把失败归结为:“不是我唱功差,而是缺乏包装,在气势上输给了别人!”唐晓曼抱怨父母道:“你们得给我钱包装。”女儿的话,让唐鑫海夫妇瞠目结舌。
这次回去后,唐晓曼便频繁向父母要钱,用于购买衣服和化妆品,开始几百元,后来上千元。唐鑫海夫妻两人月工资加起来还不到3000元,哪够女儿如此挥霍,可他们若不答应,女儿就以死相威胁。无奈,夫妇俩只好四处借钱。
唐晓曼每天都沉浸在星梦中,根本无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在中考时,她连普通高中都没考上,只得到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读中专,学习会计专业。然而唐晓曼并不在乎,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参加选秀,2007年12月,她干脆退学了。任凭父母磨破嘴皮,她坚决不回学校。唐鑫海气得直哆嗦,忍不住打了她一耳光,捶胸顿足道:“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个不争气的女儿!”张华也气得吃不下饭,卧病在床。
第二天老师也找到家里,希望唐晓曼回校学习,她死活不肯。还威胁道:“我讨厌读书,你们再逼我,我就死给你们看!”说着就要拿刀割腕。父母和老师只好作罢。
退学后,唐晓曼也不找工作,全心关注各电视台、网站、企业的选秀节目,并列了一个长长的计划表,准备一一参加。
辛酸而荒唐的坚持
之后,唐晓曼相继参加了《全家都来赛》、《快乐女生》、《挑战麦克风》等众多选秀比赛,堪称选秀专业户,但都未进前十强。一次次失败,并没让唐晓曼动摇,反而培养了她很强的抗挫能力。她坚信,总会有一场比赛可以让她成名。
2008年,江苏卫视举办《绝对唱响》,在全国二十多个城市进行海选。唐晓曼在家苦练了一个月的歌,并哀求父母给自己买套全新的装备。唐鑫海非常反对女儿参加选秀,但也无计可施,于是花了近4000元给她买服装、道具。
海选时,唐晓曼顺利晋级,但最终还是没能进入决赛。
这之后,唐晓曼每一次参赛,都要买新的装备,有一年就花去了父母4万多元。对此唐晓曼不以为然,哄劝父母道:“爸、妈,等我出名了,你们就不用这么辛苦了,我会让你们吃好、住好。”女儿的话让唐鑫海夫妇心酸不已。
2010年2月,张华下岗了,家里的一切开销都靠丈夫微薄的薪水,而且女儿参加选秀不能没有钱。为此,她在街边摆了个卖烧饼的小摊,每天起早贪黑,生意好的时候也只赚到40元。
因公司效益不好,唐鑫海月工资也不足两千。女儿选秀不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了一屁股外债。为了多挣些钱,唐鑫海每天下班还会到化肥厂做搬运工,扛一袋化肥2元钱,他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
而父母的辛苦,唐晓曼从未放在心上,一心痴迷于选秀出名。当她看到马诺因《非诚勿扰》而出名,也萌生了参加相亲节目的念头。
一天,她告诉母亲,要去参加《非诚勿扰》。张华听后呵斥道:“你不要瞎折腾,小小年纪去相什么亲?”唐晓曼解释说:“我不是去找男朋友的,我就想通过电视节目,让别人认识我。”张华被气得哮喘病犯了,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出名……你是去出丑。”
当晚趁父母都睡下,唐晓曼拿了父亲800块钱,准备去南京参加《非诚勿扰》。谁知,还没走就被母亲发现了。唐晓曼被锁进房间,任凭她怎么吵闹,母亲就是不放她出来。那晚,张华和丈夫一夜难眠,流了一晚的泪,他们苦苦思索:聪明可爱的女儿怎么变成这样……
因为父母的苦苦哀求,唐晓曼打消了参加相亲节目的念头,但又参加了很多选秀,可没有一次入围。原本支持她的好友也劝道:“算了吧,何必浪费这么多时间和金钱在这上面,还是找个工作要紧。”
唐晓曼依然我行我素,一天,她在网上看到《单身公主相亲记》和《后上海滩》剧组都在招特邀,便决定去上海试镜,这次她决定瞒着父母。
第二天,唐晓曼给父母留了封信,怀揣从同学那借的1000元钱,一个人奔赴上海。看到女儿的留言,张华血涌头顶,一下晕了过去。唐鑫海安慰妻子道:“她想追梦,我们顺着她就是,别气坏了身体。”尽管如此,他们还是不放心女儿一个人在外,张华当即买了去上海的票。
当唐晓曼千辛万苦找到《单身公主相亲记》剧组时,被告知,人已招够。唐晓曼并不死心,在剧组附近的小旅馆住下,每天到拍摄现场等待机会。
看到剧组人员都各司其职,紧张有序地拍摄,唐晓曼便在后台替他们打杂,再苦再累,她一句怨言都没有。就这样,唐晓曼打动了剧组人员,导演同意她在戏中出镜。尽管没台词,但有特写,唐晓曼很高兴,这毕竟算是选秀路上的一次收获。
再说张华,一路风尘仆仆来到上海,经过多方打听,终于在剧组中找到了女儿。看到正在试装准备出镜的女儿,张华多年的辛酸涌向心头,眼泪滚滚而下……
拍摄完毕,唐晓曼心愿已结,接下来是等待电视剧的播出,她要一睹自己在屏幕上的风采。而此刻,她们母女所带的钱已所剩无几。张华只好买两张回青岛的火车站票。
逼疯母亲,怎一个痛字了得
母亲病好后,唐晓曼又开始行动了。最后选定了收视率较高的《超级星光大道》。这次,唐晓曼决定斥巨资包装自己,她仔细算了算,找一个10到20人的伴舞团,加上化妆师、服装师和购买道具,大概需要10万元。
思前想后,她决定还是求助父母,虽然父母也没钱,但他们人脉广,一定能借到。
5月8日,是张华48岁生日,唐晓曼买了个生日蛋糕,为她庆贺。张华有一丝欣慰,不管晓曼多么让人费心,可她始终是自己的女儿啊。这天,家里又重现久违的笑声。
与父母关系缓和后,唐晓曼说出了10万元包装自己的打算。父母听完,大吃一惊,认为女儿已经走火入魔了。
唐鑫海绝望地吼道:“你还有完没完?你干脆要我们的老命算了。”张华气得浑身发抖,神情茫然。
这次,唐晓曼没得到父母的支持,她决定和父母抗争到底。然而这次不管她怎么闹,唐鑫海就是不答应,一是没钱,二是不能再纵容女儿了。
无奈,唐晓曼想出一计,写了一份协议,大意是让父母借她10万元,将来自己成名了双倍偿还,并签上自己名字。张华拿着协议书,两手发抖,说:“你以为爸妈对你的爱是用钱能还得了的吗?”唐鑫海把协议撕得粉碎,两行浊泪滚滚而出,说:“晓曼,就算我们愿意支持你,可你让我们上哪弄这么多钱啊?”
唐晓曼不依不饶:“你和我妈将房子卖了不就有钱了?”“房子卖了我和你妈住哪里?”“那我不管!”
见父母不答应自己,唐晓曼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吃不喝。几天后,女儿饿得面色苍白、神情憔悴,张华“扑通”一声跪在女儿面前,哭求道:“晓曼,你别再逼我和你爸了,我们实在没有这个能力啊!”唐晓曼眼皮一翻,固执地说:“你们很自私,根本不为我的人生规划着想。”女儿刻薄的刺激,让张华感到天旋地转,自己下岗,丈夫艰难工作,夫妻俩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这一切都是为了女儿啊!可她又不体谅父母,冷酷无情得令她心寒。
早已抑郁成疾的张华,感觉眼前的世界一片黑暗。她开始吃不下饭,话越来越少了。
亲戚朋友知道后,没有一人支持唐晓曼,认为这是不孝顺、不负责任、钻牛角尖的表现。他们甚至建议唐鑫海带女儿去看心理医生,但唐晓曼死也不去,说:“我很正常,我坚持梦想有什么错?”唐晓曼的固执,让所有人都无可奈何。
久经磨难的张华开始神经错乱,丢三落四,经常半夜噩梦连连。
9月的一天晚上,张华起来,在客厅一坐就是一夜,回想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本以为女儿会是他们的依靠,现在却变成这样,她越想越心痛,面部变得扭曲起来……
第二天,唐晓曼打扮完毕,准备去参加一个模特大赛,刚要出门,就看到母亲面无表情地拿着一把菜刀向自己走来,她惊恐道:“妈,你要干什么?”被女儿一叫,张华清醒过来,看着自己手中的刀,她不禁抱头痛哭,再次跪在女儿面前,哭求道“晓曼,你别再去选秀了,安安稳稳地生活好吗?”唐晓曼哭着扶起妈妈,很内疚。这次,她破天荒地没去参赛。
张华的病情日益加重,被送到青岛市人民医院,医生诊断为:重度抑郁症。
尽管如此,唐晓曼仍然觉得坚持自己的梦想没有错,后来经过专家和网友劝说,唐晓曼放弃了向父母要10万元包装费想法。
看到躺在床上的母亲,和坐在一边暗自流泪的父亲。唐晓曼的心很疼很疼,她跪到母亲床前,愧疚道:“爸、妈,女儿不再问你们要钱了……”谁知,张华看到女儿后,怒气更大了,她哆嗦着嘴唇说:“你给我滚出去,我没你这样的女儿……”看到跪在地上忏悔不止的女儿,唐鑫海心软了,他把女儿拉到一边伤心地说:“晓曼,你妈正在气头上,道歉的话以后再说吧!”唐晓曼清楚看到,父亲在安慰她的同时,眼泪不由得滚落下来,她明白父亲此刻心有多痛。
唐晓曼为选秀逼疯了母亲,遭到很多人的非议,她也于心不安,但表示仍然坚持自己的梦想……
到此,我们应该知道,坚持梦想没有错,但像唐晓曼这样为了圆自己的星梦,而不顾父母死活,可谓大逆不道。那么唐晓曼的行为,专家有什么看法呢?
心理学家郭子峰表示:追逐“明星梦”的人大部分都有渴望被尊重、被认可的强烈愿望。我们在肯定她勇气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到她的动机。如果仅仅是一味地追求虚荣,那么最后受伤的还是自己。
全国著名心理专家周正说,九零后的孩子,从小受到家庭的溺爱,非常自我,叛逆心极重。如今社会上的各类选秀节目层出不穷,给了这些孩子一种观念,成名并不是难事。他们接受不了失败,又不愿认输。本文主人公唐晓曼的故事,他的父母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实际上也凸显了九零后的教育问题。
今天是我女儿____和____先生百年好合,永结同心的大喜日子。首先,我要向各位来宾的光临表示最诚挚的欢迎。作为家长,此时此刻,我有千言万语要对我的女儿,我的女婿说:愿你们夫妻恩爱,从今以后,无论是贫困,还是富有,你们都要一生、一世、一心、一意,忠贞不渝地爱护对方,在人生的路途中永远心心相印,百头偕老,美满幸福。同时,我还衷心地希望你们:尊敬父母,孝心不变,依然是一个好儿子,好女儿,还要当一个好媳妇、好女婿。
最后,我再一次衷心地感谢各们来宾的光临。(谢谢!)
婚礼女方父母讲话二各位来宾:大家好
今天是我女儿与××先生喜结良缘的大喜日子,承蒙各位来宾远道而来 ,在此表示最热烈地欢迎并衷心地感谢!
我女儿与××先生结为百年夫妻,身为父母感到十分高兴。他们通过相知、相悉、相爱、到今天成为夫妻,从今以后,希望他们能互敬、互爱、互谅、互助,以事业为重,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去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最重要的是还要孝敬双方父母,婚后常回家看看!
最后,祝他们俩新婚愉快、幸福美满。
也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婚礼女方父母讲话三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好!
首先让我代表我的全家,向光临今天新婚典礼的各位亲朋好友、先生们、女士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与热烈的欢迎!
今天是我儿子( ) 和( ) 小姐结婚的大喜日子,我感到非常高兴和荣幸。高兴的是这对新人今天携手共同走进了他们婚礼的殿堂,开始了他们新的人生。荣幸的是我的儿子为我们家领回来了一位日本儿媳,他们漂洋过海来到新宾。在此,我仅代表( )氏家族对一对新人表示衷心的祝福,同时,我也借这个机会,对日本的亲家说一声你们好!谢谢你们把这么优秀的女儿嫁到中国来,愿我们两个家族兴旺发达,愿中日友好像苏子河一样源远流长,像富士山一样威严屹立!
结婚是人生的大事,面对台上这对新人,面对台下这么多的亲朋好友,我送三句话给我的儿子儿媳,一是希望你们互相理解,相互包涵,在人生道路上同舟共济;二是要尊敬和孝敬你们的父母,常回家看看;三是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去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 作为父母,我们真诚地祝你们俩新婚幸福,生活美满,爱情甜蜜……
17岁保姆背起残疾东家学画
1969年的冬天,年仅20岁的蔺述新在兰州郊外工作时遇到了工伤,从此只能在轮椅上生活。无情的现实将他生命中所有美好期待和憧憬全都击碎。为了让蔺述新得到更好的条件治疗,单位将他送到上海,没想到,这一治就是十几年。10多年间,为他服务的保姆足足换了十几茬,照顾一个瘫痪病人的劳累强度令人望而生畏。眼看着父母的年纪越来越大了,
蔺述新更绝望了。
也许是天意,就在“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绝境中,一名来自安徽的善良朴实的农家女孩来到了蔺家。那是1991年的春天,年仅17岁的芜湖姑娘金霞来沪淘金,她先后在一家服装厂和一家大酒店做过缝纫工和传菜员,可是因为年纪小,常常受人欺负,哪份工作都做不长。金霞为了找工作每天流连在职业介绍所,潦倒到付不起房租,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后来经别人介绍,无处落脚的金霞来到已经42岁的蔺述新家做保姆,每月工资300,包吃包住。见面的第一天,蔺述新对忐忑不安的金霞说:“闺女,我和你都不容易,能走到一起,也算有缘分,你就把这当作你的家,不要拘束。”“蔺叔,感谢您收留我,我会尽最大努力照顾好你。”“不要说这种话,我们需要的是互相关照。”蔺叔新的话就像一股热流温暖了金霞那颗流浪的心,不管怎样,她现在有了住的地方,有了吃饭的地方,一切都安心了。
金霞勤快利索,很快就把整个杂乱的家收拾得井井有条生机勃勃。但是她毕竟刚出校门,有些家务活还比较陌生,伺候人更缺乏经验,就连炒菜做饭有时也是半生不熟的。蔺述新常常安慰她:“闺女,慢慢来,不要着急。”金霞是保姆,但是蔺述新对她的态度,好像是对待自己的女儿,这让金霞感觉很温暖。
由于精神长期萎靡不振,蔺述新在治疗期间经常感染并发症发高烧,金霞就整夜不睡觉,用冰袋子为蔺述新降温。金霞细致周到的照料让蔺述新濒临枯竭的心滋润起来,蔺述新也耐心的教她如何为人处事,两人的关系很密切。时间一久,金霞看着蔺叔整天茫然迷离、长吁短叹的模样,暗自思虑,能不能在治疗之余做点别的,说不定可以让他从身残的灰暗心境中走出来呢。
机会来了。当金霞得知蔺述新酷爱篆刻,就不断鼓励他不向命运低头重新扬起生命的风帆。她帮蔺述新报名参加了函授美术篆刻学习班,师从上海著名的“书画印三绝”篆刻老师汤兆基。
1992年的一个夏天,蔺述新让金霞去汤老师家交篆刻作业。金霞第一次走进一个艺术大师的家,只见家中墙壁上挂满了五彩纷呈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国画,俨然是个富丽堂皇的艺术殿堂。她想了好长一会,鼓足勇气对汤老师说:“老师,蔺叔叔成天在家闷坐发呆,精神太差不利于康复,您能不能教他画画,让他的心情变得开朗一点。”汤兆基听了爽朗一笑:“你这个小保姆做得很称职,不但管生活,还关心主人的精神,难得啊!”汤兆基对身残志坚的篆刻弟子蔺述新的情况有所耳闻,他也被金霞的良苦用心深深感染了,拍着她的肩膀说:“小金啊,你很善良很真诚,可是蔺述新的身体现在能适应学画吗?”“只要汤老师答应收徒,再大的苦蔺叔叔都能吃,再说我也可以帮忙呢。”“难得你有这份心,我答应你!”金霞深深一鞠躬,然后一路跑回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蔺述新。蔺述新听了也是精神振奋,破天荒地掏出50元让金霞买瓶老酒回来。
第一次去汤老师家,面对狭窄陡峭的楼梯台阶,金霞一捋袖子咬紧牙背起高她半个头的蔺叔,一步一踉跄地向两楼走上去。蔺述新大喊“使不得”,可是金霞将双手箍得很紧,几乎是脸贴着地面爬上楼梯。汤老师看见累得大汗淋漓的金霞,也很感动,他对蔺述新说:“这样的保姆打着灯笼都寻不着,以后还是我去你那,这样折腾我实在看不下去。”金霞喘着气立起身给汤老师鞠躬,感谢他的体贴。
得到大师的面对面点拨教诲,蔺述新的画技大有长进,特别是他画的牡丹已是小荷展露尖尖角。1995年,蔺述新的病情进入稳定期,他想回兰州了,金霞没等蔺述新张口就收拾好行李决定同去兰州继续照顾他。离开上海后,蔺述新学画缺乏高手指点,画技一直没有进展,金霞在一边看着也很着急。于是,只要一有空,金霞就跑古玩收藏市场和各大字画店,期盼能遇到一个名师。一天,她路过兰州书画院装裱店,大厅正中一幅大气磅礴春意盎然的四尺牡丹图紧紧的吸引了她的视眼,这幅牡丹比起蔺叔画的牡丹更加活色生香。她向店家打听得知,原来这幅牡丹图的作者竟是大名鼎鼎的“西部牡丹王”――王祖铭! 金霞眼睛一亮,多方打听王祖铭住址,急中生智的她拨通了兰州一家很有影响力的报纸的新闻热线,她把自己的苦恼向记者倾诉,后来在这位记者报道的牵线下,她终于找到了这位“西部牡丹王”。当对方得知金霞是一位保姆,是替她的身残志坚的房东找老师时,也被深深感动了,破例答应收蔺述新为学生。从此,在“西部牡丹王”的精心辅导下,蔺述新的画技进步飞快。他的许多画在当地举办的比赛中拿了大奖,其中一幅六尺牡丹国画在一次全国性比赛中力拔头筹,蔺述新还成了兰州市美协会员,圆了自己的画家梦。蔺述新年迈的老父老母为了表达对金霞的感谢,好几次掏钱给她,说:“孩子,让你受累了,你这么年轻就要照顾一个瘫痪的人,而且还帮他找老师,我们非常过意不去,委屈你了!我们这点钱你拿去做点小买卖,将来成家好筹办点嫁妆!”金霞说啥也不肯收,一个劲地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应该做的。”
半百母亲接班当保姆
转眼到了1997年,金霞的母亲多次打电话让女儿回芜湖相亲。蔺述新想:自己总不能拖累人家姑娘一辈子。虽然心里舍不得,他还是装着很严厉的样子,把金霞“赶”回家去。此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成了家生了儿子后的金霞依然惦念着蔺述新。金霞婚后的第二年春节,一家人正收看春节联欢晚会,突然,电视上的小品中出现一个坐轮椅的残疾人,金霞想起千里之外的蔺述新,她赶紧给蔺叔打去电话拜个年。电话那头的蔺述新说晚上9点了他们家年夜饭还没忙上嘴……他的嘶哑的嗓音和无奈的苦笑揪紧了金霞的心。“一头是80多岁行动不便的一对老人,本该颐养天年却要照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儿子,真是可怜啊。”当金霞将蔺述新的情况告诉母亲汪应兰时,汪应兰倍感心酸。当即,她们决定在当地为蔺述新再物色一个保姆,可是找来找去都没有合适的,没人愿意到西北去照顾一个瘫痪病人。“妈,蔺叔一家人都很忠厚,没有人张罗一定乱了套,要不,我的孩子您来带,我再去帮他家度下难关,等蔺家找到合适的保姆我再回来。”汪应兰为女儿的大义而深感欣慰,但她考虑了一个晚上,还是觉得不妥。第二天大清早,汪应兰对女儿说:“你的娃太小,离不开你。我看还是我去吧。”汪应兰做出这个决定后,儿子坚决不同意,“家里有间火锅店,生意那么好你不做,去干月薪400元的保姆,还不被别人笑掉大牙?”汪应兰开导儿子说:“别忘了,你妹妹当初在大上海求职处处碰壁,是蔺述新给了她机会,有了个栖身落脚地,还教会了她做人的道理,老蔺也算和我们金家有缘,现在老蔺有难我们总不能袖手旁观吧?”
1998年春节后,50多岁的汪应兰辗转来到兰州,接过女儿的接力棒,继续给蔺述新做保姆。可没想到,这一来,便使她的肉体和意志上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冬天,蔺述新一天要尿湿好几次裤子,汪应兰每天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洗裤子上,她的一双手几乎都泡在零下10几度尖锥刺骨般的水里,冻烂的双手黄水直流,连塑料手套都戴不上。蔺述新的妈妈看到这一切,感动得颤颤巍巍,想要给汪应兰下跪,“大妹子啊,我们蔺家真是欠你们母女俩太多了,你们放着好日子不过来西北遭罪,这大恩大德我们恐怕只有来世再报了。”“奶奶,我们两家有缘分呐,有缘胜过有亲啊。” 汪应兰的这双手直到今天还留下后遗症,一到冬天双手就奇痒难忍。这一切,汪应兰无怨无悔,微笑着挺了3年。
生活刚刚有了转机,不幸再次降临。2001年,蔺述新年迈的父母相继去世。在失去双亲的沉重打击下,蔺述新的情绪跌入谷底,他搁下画笔还绝食,对着父母的遗像整日以泪洗面。汪应兰每天都把他的画室案头整理好,劝慰他说:“你的画画好了,那也是对你父母最大的安慰。我是个没文化的粗人,只知道人来世上一遭不容易,既然活就要活出个人样来!”“我这样子,还有必要活下去吗?”汪应兰看到蔺述新消极的样子,心里也很着急。
为了让蔺述新恢复信心,汪应兰绞尽脑汁想出一“计”。她悄悄把蔺述新画的几幅得意之笔牡丹图拿到自家附近的菜市卖,结果好几天都没卖掉。汪应兰急中生智,由她口述,请隔壁一个初中生用毛笔在一张大红纸上写了个“残疾人士重拾人生”的售画启示,用300字的篇幅介绍了蔺述新身残志坚创作学画的故事。此招果然奏效,3幅画以600元的价格被一买家买走,还有人上前来讨问作者的联系方式,好登门切磋画技。当汪应兰拿着600元向蔺述新报喜时,蔺述新也喜极而泣:“大姐,真难为你了!”
西北残疾画家江南获新生
就在蔺述新重拾信心拿起画笔半年后,由于长期坐姿不良,他又感染上严重的膀胱炎。医生提醒他:“兰州气候不适合养病,如果能换换环境,对你的身体大有帮助。”汪应兰一听乐了:“老蔺,你不如去我江南老家吧,那里四季空气湿润,鸟语花香,应该适合你治病。” 两人一拍即合,随即踏上了南下列车。一路上由于颠簸劳顿,蔺述新发了高烧。汪应兰扶着蔺述新的头,让他枕着自己的大腿睡觉,为了省钱,她还把自己的白毛巾蘸湿后敷在蔺述新头上降温。火车上三天多的时间,汪应兰尽量少动身,一天只上两次厕所,好让蔺述新睡得安稳。下火车时,她的右大腿都被压得肿起来,直不起身子。
2002年3月,列车抵达芜湖。家人和乡亲们得知蔺述新来芜湖安家,特意租了辆大面包车去接站,亲戚们还在离家2公里外就燃放鞭炮迎接这位西北客人。安顿下来后,汪应兰花2000多元让儿子买台空调装在蔺述新的卧室里,还在后院新盖一间30多平方米的画室;室外院落种植了许多花草,院子里还砌了口池子,放养上几十尾金鱼和鲫鱼,以供蔺述新创作劳顿时缓释心境。金家人的热忱周到让蔺述新感动得泪流满面。不仅如此,宽厚的乡邻们也用百倍的热忱来善待这位残疾画家:桃子熟时送给他最大最甜的桃子,西瓜葡萄红枣等都整竹篮的送来。金家门前一下雨就道路泥泞,一位当地的建筑老板出钱修了一条平坦的水泥路,方便蔺述新出门。
来到了芜湖,怎样才能让蔺述新提高画技呢?有心的金霞把想法告诉了自己经常去买纸笔颜料的集宝斋的吴老板,吴老板听说了蔺述新的故事后也很感慨,答应帮忙找个好老师。后来吴老板专程到芜湖市著名书画家谢克谦先生的家里,拜托他收蔺述新为徒。
原本以为,快乐的农家小院生活就这样持续下去了,可没想到,灾难还是再次降临。2004年春节,蔺述新突发高烧几近昏迷。汪应兰和儿子赶紧把他送进医院,确诊是膀胱发炎已化脓,须立即送大医院做膀胱切除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金家人顾不上过年,连夜买好火车票,汪应兰带着儿子和女儿用担架抬起蔺述新,送他回兰州做手术。
案件缘起
老太太叫刘淑芳――和电视剧《渴望》里那个贤惠媳妇一个名字,住在宾县的穷山沟青阳乡。她的命运也和那个贤惠媳妇相似地不幸,年轻的时候辛勤侍奉公婆、儿女,累出了腰疼、腿疼等等半身病。50多岁的时候,不安稳的丈夫又犯了罪,被判刑入狱。她自己带着一双儿女过活,尝尽了人间痛苦和辛酸。现在,家里的儿子早已结婚有了孩子,女儿也长大成人了,似乎可以缓一口气了。
可这个女儿始终不让她省心,十几岁就不上学了,就跑到哈尔滨闯荡,她怎么说也不行,也管不了。7年前,一身珠光宝气的女儿飞回了山沟里的家,说在哈尔滨成家了,给老妈生了个小外孙,要老妈跟她去哈尔滨生活,帮助照看孩子,住在大城市享几天福。
女儿的话,让刘淑芳老太太一头雾水。老人酌量再三,不放心女儿一个人在哈尔滨生活,于是就跟着女儿来到了大城市。
到了女儿道外区的家,老太太惊讶地发现:准“女婿”居然是个40多岁的包工头,也不天天回家,说是施工忙、路途远,回不来。“女婿”和岳母匆匆见了一面,就走了。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后,老太太更惊讶地发现:这个40多岁包工头子自己有家、有老婆、孩子!这让老太太心里实在实在难以承受。她苦口婆心的地劝女儿:你这怎么能行呢?这不是拿自己的青春开玩笑嘛?一旦包工头不要你了、或者他养不起你了,你怎么办?一旦你青春不在了,你怎么办?孩子,咱们是正经人家,怎么能给人“做小”呢?这不就是个“二奶”吗?女儿解释说,我们俩是真心相爱,但是他因为他自己的儿子有病,暂时不好离婚,等儿子的病好了、上了高中,他就离婚。一旦他离婚了,我们就结婚……刘淑芳老太太劝不了女儿,只是不住地唉声叹气。
这个包工头子“女婿”十天八天来一次,每个月给女儿一笔钱,具体是多少,老太太不知道,也不想问。但,家里似乎吃喝不愁。除了包工头子来家里,女儿几乎天天没什么正经事儿。老太太劝,女儿也不听,说是朋友需要应酬,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
老太太想:也许真的是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女儿要是找到一个真心相处的男朋友也是件好事儿。
自从刘淑芳老太太来了以后,家里的事儿,女儿一点也不用操心了,什么活儿也不想干。除了睡觉,就是出去应酬,在家里,起来就是懒洋洋的。老太太觉得女儿年轻,还没长大,也没说什么。再说,女儿也没有什么育儿经验,外孙全靠刘淑芳一手照料,孩子就够老太太忙的了,还要洗衣服做饭,整天不得闲。女儿也就靠上了老妈,不仅洗衣做饭是老妈的事儿,甚至连袜子内裤也扔给老妈洗,家务事儿全由老妈一手承担。
就这样,刘淑芳老太太一干就是六年多,一直到去年外孙上学。
去年外孙上学以后,孩子在家里时间少了,家务活儿也相应少了。女儿觉得对老妈的需要不那么多了,待老太太就不像从前那样客气了,言语之间,几次暗示让老妈回乡下去。刘淑芳老太太并不留恋这样的“家”,但是有点留恋这个一手侍候大的外孙,山沟里的那个穷窝她也真想回去看看,所以也想走,心理上多少有点矛盾。但是心想,给女儿当了六年多的“保姆”,总得给点钱打发我吧?今年6月份,母女俩又为琐事吵了起来。老太太再次提出了“保姆费”问题,女儿就讨厌这个“保姆费”,一听跟受刺激似的气不打一处来,俩人吵翻了天。刘淑芹老太太决定回老家,可女儿就是一分钱不给,老太太气得心脏“咕咚咕咚”乱跳,一怒之下,告上法庭。
调解手记
看着书,法官觉得有点痛惜和困惑:母亲和女儿可以说是世上最亲的人,现在母亲对自己孕育、养育的女儿自己管束不了,还不得不到法庭上去告,她的心也一定在流血!
懂得心理学的法官十分同情刘淑芳老太太。她要的“保姆费” 似乎事出有因,却于法无据。母亲和女儿绝不是简单的保姆“被保姆”关系,这娘俩的情感认知有点心理错位。这种心理错位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由平素的积怨累积引起的。两个最亲的人隐隐走上心理对立,进而互相心理排斥,形成亲情认知错误,导致矛盾激化,走上了“亲者痛”的地步。法官感觉这起亲情案件应该以心理调解为主,晓以大义和法律常识,最好让母女重归于好。
按照程序,在案件开庭前,先进行双方调解。作为法官先找来当事人的女儿询问情况。女儿承认是自己将母亲接到哈尔滨来的,为了照顾她和幼小的儿子,母亲的确很辛苦。女儿说,自己没有工作,生活来源全靠丈夫,但这些年来明里暗里已经给了母亲不少钱,所以母亲决定走以后就没有给拿钱。对于母亲自己,她觉得非常不理解,希望通过调解解决。她说,没说过要赡养母亲的话,因为她还有哥哥,况且母亲自己还有房产和土地,不至于没有生活来源。
法官当即告诉她,你的道德法律认知有出入:按照《婚姻法》和其他有关法律,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都有赡养老人的义务;你哥哥有你哥哥的赡养义务,但是不能代替你的赡养义务。探讨母女间是否构成“保姆”关系,是一种心理认知错误。赡养老人也不仅仅是个什么几年“保姆费”问题,而是长期的问题。
在事先沟通的情况下,法官决定传唤双方当事人,进行第一次法庭调解。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调解过程中,母女当庭唇枪舌剑,互相攻击,矛盾激化。
刘淑芳老太太当庭气愤地要求支付六年的保姆费,说她给女儿当了六年的保姆,女儿应当支付这笔保姆费。女儿也情绪激动,对“保姆”一说予以否认,说没有证据、也没签过协议,拒绝支付保姆费。母亲激动地站起来,在法庭上诉说着女儿对她的种种不好,俩人在法庭上竟吵了起来。女儿气急败坏,甩袖而去。
法官再次找刘淑芳老太太谈,指出,你这种激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你陷入了一种心理误区,你只看到了“保姆费”,忘记了母女亲情,你的做法和话语有点过激了。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女儿一生幸福,即使女儿有着种种的不是,作为母亲也不希望别人笑话自己的女儿,即使女儿曾经伤害过母亲,作为母亲也不应该这样去伤害自己的女儿,女儿是母亲的心头肉啊!因此,希望刘老太太调整自己的心态,从亲情的大局出发,不要走极端。否则,这母女亲情关系都无法维系了。
法官又找女儿谈。希望她在有能力的情况下,给母亲一笔钱回家,当然不一定是什么“保姆费”――你起码有赡养的义务。由于道理事先已经说透,女儿点头答应。
刘淑芳老太太撤回了诉讼,女儿也给了母亲一笔钱,案件圆满结束,双方的心理都得到了一次清理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