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视频传输

视频传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视频传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视频传输

视频传输范文第1篇

该系统需满足以下需求:(1)传输图像的分辨率在720×1020以上,数据位宽为8位,图像最高帧频为40Hz;(2)支持RJ45接口的千兆以太网,采用TCP/IP网络传输协议;(3)视频图像数据采集接口支持CameraLink接口。根据以上系统需求,设计千兆网系统的组成如图1所示。(1)CameraLink相机数据采集:相机产生的标准CameraLink信号经过专用接收芯片DS90CR288解码成LVTTL信号输入给FPGA内部的图像采集模块[8]。图像采集模块根据行有效、数据有效等信号对有效的行和像素计数,将有用的像素数据传给数据处理模块。(2)图像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模块参照像素时钟对图像数据进行串并转换处理,然后将转换后的并行数据缓存到FIFO中。(3)数据传输的千兆网驱动:在FPGA的千兆网驱动中实现精简的TCP/IP协议和数据包的收发。媒体访问控制(MAC)层采用AX88180芯片,以太网物理层(PHY)采用M88E1111芯片。其中,网络协议的处理和千兆网底层驱动的设计是本系统实现的重点也是难点,下面主要从这两方面介绍。

2网络协议的处理

TCP/IP协议(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InternetProtocol)即传输控制/网际协议,也被称为网络通讯协议。互联网中各主机进行通信使用的标准都是由它规定的[9]。TCP/IP是由应用层、运输层、网络层和数据链路层组成的。应用层是体系结构中的最高层,它直接为用户的应用进程提供服务。运输层主要包括传输控制TCP协议和用户数据报UDP协议,它负责向两个主机中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服务。网络层主要为不同主机在分组交换网上提供通信服务。IP协议(网络协议)是TCP/IP在网络层上的主要协议。数据链路层将网络层数据组装成帧,并提供透明、可靠的数据传送基本服务。本文设计的视频图像传输系统的网络协议的处理由FPGA实现,考虑到效率与复杂性的问题,需要对TCP/IP协议进行相应的化简。本文设计的系统的网络协议特点为:(1)端对端通信环境。数据交换仅仅在采集前端和计算机之间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忽略因为网络堵塞、延时等导致数据丢失的可能性,因此系统不需要任何复杂的可靠性控制协议,使用UDP协议即可。(2)通讯双方信息固定。如UDP端口号、IP地址和MAC地址等可以事先确定,不需要再实现相关的寻址协议。(3)数据格式固定。由于前端千兆以太网主要用来传输图像数据包,数据包格式及长度可以事前确定,并且采集前端从计算机接收命令数据包的数量及类型也都是固定的,直接丢弃相关的协议信息,仅根据数据就可以确定命令种类。这样对于数据采集前端来说,就可以把各层协议的首部事先准备好,发送时直接以常量形式封装在有效数据包前面,将封装后的数据包直接交给协议芯片发送,而不用再由系统实时计算产生。试验采用的各层协议格式[10]如表1所示。

3千兆网驱动的设计

要通过千兆网以太网传输数据,至少需要实现开放系统互联模型(OSI)中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功能。数据链路层主要承担数据帧的构建、传输控制、差错检查工作,物理层主要负责数据编解码、时钟基准、线路状态监测等工作。目前的以太网设计,常用的方法是将繁琐的以太网通讯协议编写在主控制器中,然后外连物理层接口芯片。以太网协议由软件实现较为复杂,不够稳定,并且不方便调试。为了简化设计系统的复杂度和节约成本,本设计选择了独立的数据链路层控制芯片AX88180,对数据进行封装,并构建顶层传输控制协议[11]。M88E111作为千兆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完成数据的信道编解码、传输时钟的生成以及控制码元在物理信道上的传输。AX88180是一款适用于千兆以太网的数据链路层(MAC)芯片,与主机通信采用16/32位的直接总线方式,1000M模式下支持全双工操作,兼容IEEE802.3、802.3u、802.3ab网络标准,支持SRAM-LIKE主机接口,可以非常方便地与FPGA、ARM、DSP等控制器连接。M88E1111是MARVELL公司推出的适用于1000BASE-T应用的千兆物理层芯片,它采用标准的CMOS工艺制造,支持IEEE802.3、IEEE802.3u、IEEE802.3ab标准,向下兼容10BASE-T、100BASE-T应用,支持GMII、RGMII、SGMII、TBI、RTBI与MAC接口标准。FPGA、AX88180与M88E1111之间的连接电路如图2所示。由于FPGA具有充足的管脚与AX88180连接,为了实现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选择了32位的接口和异步操作的工作方式。AX88180主机接口共包括32位数据总线HD[31:0]、16位地址总线HA[15:0]、片选信号CSN、读信号OEN、写信号WEN、中断信号INTN、硬件复位信号RST_N。AX88180采用RGMII(ReducedGMII)接口与PHY连接。RGMII接口主要包括发送数据TXD[0:3]、发送时钟TXCX、发送时能TX-EN、接收数据RXD[0:3]、接收时钟RXCX、接收使能RXDV以及冲突信号COL和传输感应信号CRS、参考时钟信号CLK125以及PHY中断信号PHYINTN等。另外,AX88180输入时钟与FPGA输入时钟由同一100MHz晶振提供,AX88180和M88E1111的复位信号都由FPGA控制,M88E1111将25MHz的时钟信号倍频成125MHz时钟给AX88180提供发送参考时钟。千兆网驱动的设计主要包括系统的初始化、数据包的接收发送和收发的仲裁。系统的初始化在系统上电时运行,主要工作是根据网络芯片说明手册对芯片寄存器进行适当的设置,使网络处于一个稳定的初始状态。设计中需要注意的是根据M88E1111数据手册的规定,M88E1111硬件复位至少需要持续15ms以上的复位时间,并且复位信号结束5ms以后才能访问PHY寄存器。发送模块的主要工作是将数据从FPG内缓冲区中移出来,为其加上合适的协议首部后写入AX88180的内部发送缓冲区中,之后通过控制AX88180的发送寄存器将其通过千兆以太网发送出去。数据的发送是在FPGA中编程实现的,编程的技巧采用状态机的思想[12]。发送过程是首先在原始状态等待,等到FIFO中缓存的图像数据大于一行时,将数据包头写入AX88180的发送缓冲区,包头写完后,FPGA将FIFO中的一行图像数据写入AX88180的发送缓冲区,写完成后,配置与AX88180发送相关的寄存器,将一个完整的数据包通过PHY芯片88EE1111发送出去,发送结束进入到原始状态等待下一行新数据的发送。数据包的接收主要接收上位机发过来的命令,对于本系统仅包括开始采集、停止采集等。AX88180接收到有效的数据包后,通过中断通知FPGA。仲裁模块在数据发送空闲时检测并判断中断的状态,如果当前有效的是接收中断,总线就会交给接收模块。上位机传输过来的数据帧包括相应的协议头,为了降低系统设计复杂度,设计中规定长度为100字节的数据帧为系统命令使用的帧长度,并且仅根据其中的1个字节判断命令种类,对于长度不等于100字节的数据帧直接做丢弃处理。数据收发仲裁的作用是根据系统运行状态为系统初始化、发送数据、接收数据分配FPGA的总线使用权,避免因为数据混乱造成系统工作不正常,同时还捕获MAC的接收中断。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上电时,FPGA先对系统初始化即总线被初始化占用,等到初始化完成后交出总线,等待MAC接收中断,中断有效时接收上位机发来的命令数据包,此时总线由接收模块占用。若命令发送数据,则发送模块占用总线将图像数据发送到上位机,发送间隔时期再判断MAC接收中断状态以判断是否存在接收数据,若有则接收模块要在发送间隔内将数据接收完毕,继续判断上位机命令,若为停止发送,则回到等待MAC中断状态,否则继续发送数据。

4设计验证

实验采用分辨率为1392×1040,帧频为16Hz,8位像素,像素时钟主频为33.75MHz的紫外相机。由于发送模块发送数据的效率直接影响数据的高速传输,本了数据发送过程的仿真,发送模块在FPGA中通过状态机编程实现,波形如图4所示(利用Altera的SignaltapII获得)。为了完整地观察到发送数据过程中状态机的变化,将采集的两幅图拼接来看。sendHA和sendHD分别代表AX88180的地址总线和数据总线,st0、st1、st2、st3分别代表状态机中的等待、给数据添加包头、将数据写入AX88180的发送缓冲区、配置与发送有关的寄存器4个状态,高电平有效。wradd表示发送一个网络数据包的图像数据数,在st2为高电平时,wradd从0到347共348个32位宽的数据,即为1392个8位宽的图像数据写入AX88180的发送缓冲区,正好为一行图像。上位机测试程序用VC++编写,start表示开始采集图像,stop表示停止采集图像。上位机测试程序如图5所示。可以看出图像存储完整,无丢失数据现象,并且测得系统可以稳定的工作在最高数据传输速度为607.8Mbit/s。

5结论

视频传输范文第2篇

关键词:ARINC818 航空数字视频总线 航空电子系统 拓扑 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TP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11-0154-01

在现代航空电子技术领域,电子系统迅速升级,网络结构越来越复杂,整个系统内部交互的数字化信息量与日俱增,作为航空电子系统“神经”的总线技术成为制约其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1]。传统的MIL-STD-1553B、ARINC429等总线已不再适用于当下综合化极高的航空电子系统,1Mbps左右的传输速率远远不能满足高速、实时性、大容量数字视频信息传输的需求[2]。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航空电子系统模块化、集成化程度,必须开发新一代的航空数据总线技术。而ARINC818标准规定的一个新的数字视频接口和协议标准,势必成为今后航空电子系统总线的发展趋势。

1 ARINC818拓扑结构及特点

ARINC 818 被称为航空数字视频总线(ADVB, Avionics Digital Video Bus),是针对航空电子系统中非压缩数字视频传输制定的接口标准。ARINC 818基于光纤通道协议(FC),对FC-AV协议内容进行简化而生成的。因此,FC协议和FC-AV协议是ARINC 818总线协议的基础。光纤通道具有高可靠性、高带宽、高实时性的特点,在数据延迟、带宽、错误检测、远距离传输等方面均适合作为航空电子系统的数据总线。

ARINC818是点对点拓扑结构、采用8B/10B编码的串行音视频传输协议。该协议架构和FC基本相同,由五个标准层构成:FC-0Physical (物理链路层)、FC-1Code(编解码层)、FC-2 Protocol (协议控制层)、FC-3 Management (通用服务层)和FC-4 Mapping (高层协议映射层)。

ARINC818总线在传输速率、传输距离等关键技术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已经在航空电子视频传输系统中起到关键作用,并且在空客A400M和波音787等重大商业项目中得到验证。ARINC818与其它视频总线比较如表1所示。

ARINC 818总线技术由于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必将成为新型航空电子视频系统的主流技术。深入研究和开发ARINC818总线技术,对我国军事和商业航空电子视频领域的技术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在航空电子视频传输系统中,要求能够把视频传感器(包括红外线传感器、飞行录像机、光感照相机、摄像机等)取得的视频信息在光纤网络中准确高速地传输,并能够在接收端实时恢复显示。根据这一要求,提出了基于ARINC818总线协议的视频传输系统设计方案。

本方案设计的视频传输系统主要包括ADVB发送器、ADVB接收器和ADVB显示终端三个功能模块,而底层FC物理层、光电转换等功能是用Xilinx公司的IP核实现。

2.1 ADVB发送器设计

ARINC 818发送器的主要功能是将写入该模块的视频数据封装为ADVB帧并提供给底层链路发送。本模块的工作方式有行同步(Line Synchronous)和非行同步(No-line Synchronous)两种类型。

2.2 ADVB接收器设计

ARINC 818接收器的主要功能是接收来自光纤网络的ADVB帧,进行帧解析后,对帧的传送状态进行判断。解析后得到视频的辅助信息数据和像素数据,辅助信息数据能够正确地标识出接收到视频的格式,为视频的恢复显示提供依据。像素数据的去向有两种,一是被存储以便管理;另一种是由显示终端恢复视频显示,查看接收到的视频数据质量。

2.3 ADVB显示终端设计

显示终端是整个视频传输系统的终端,它的作用主要是根据ADVB顿的传送状态、帧与帧之间的Idle数量恢复出视频显示的行场同步信号,依据视频编码芯片Sil164对RGB视频数据的要求进行重组,最终在显示器上正确地恢复视频显示,与发送器的视频源比较,则可得知视频传输系统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

3 实验及测试数据

在实验系统中,数据源选择一组自定义的RGB数据,描述了分辨率为1024×768@60Hz格式的图像,其中,白、蓝、绿、红四种颜色等间距的竖条纹排列。RGB数据经过电路板上的PCIe接口进入FPGA,在片内按ARINC818协议完成ADVB帧封装及帧发送控制,最后发送到光发送模块;光纤网络采用环回模式,光接收模块接收的数据流通过驱动芯片后,最终在显示器上恢复显示图像。

4 结语

本文针对ARINC818总线协议、拓扑结构以及协议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对ARINC818与其它总线进行了比较说明。另外,从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出发,详细阐述了发送器、接收器和显示终端的设计框架和流程。最后,依据实验室情况搭建了测试环境,最终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正确性,达到了预期目标和要求。

参考文献

视频传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智能电网 视频 PTN 融合网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04-0000-00

为满足电力市场改革和电网发展的需要,配合国家电网公司的总体规划,改造和优化现有网络已成为当务之急[1]。在诸多的技术中,PTN技术支持下的电信级以太网技术可以为电力通信网提供网络和业务扩展性、运营级网管能力和QOS保障能力等解决方案。电力通信网中MSTP网络向PTN网络的演进方法,采用“自下而上”的原则进行PTN网络建设[2]。建设初期集中在接入层,中期扩展到汇聚层,成熟阶段实现接入层和汇聚层的全PTN化[3]。

1 网络现状

光通信网络由传输网和综合数据网(广域网)组成,传输网又承载了调度交换网和调度数据网两大类业务网,两张网均采用独立的纤芯。光纤传输网可形成汇聚层、接入层两级传输网络架构,并覆盖所有35kV及以上变电站、下属分局、农网供电所和营业站。

目前的光通信网络具有数据业务带宽不足、传输网传送IP业务效率低、综合数据网可靠性不足等缺点,而视频监控业务的实时性决定了其对于高可靠性承载网络的需求。随着电力对监控画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对网络带宽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应建立统一整合的分组传送平台来传输视频数据,实现视频的远程实时监控。

2 建立统一融合的分组传送平台

PTN技术是IP/MPLS、以太网和传送网三种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全业务承载能力、自愈性及同步性等特点,保持了适应数据业务的特性,又继承了SDH传送网的传统优势[4]。

PTN数据承载网络建设主要完成综合数据网的建设。作为数据网承载的基础,主要承载视频监控、SG-ERP、营销业务、会议电视等IP业务,同时考虑备用TDM业务,并为远期软交换、视频点播等业务预留接口。PTN接入设备应同时具备IP业务和E1业务接入端口。PTN数据承载网络可覆盖各地市局及直调的变电站、县公司、电厂,实现变电站、供电分局、县公司数据业务的割接承载。

3 PTN数据承载网方案建议及业务规划

由于PTN所能提供的最大速率网络侧接口只有10GE接口,其优势体现在小颗粒业务的灵活接入、汇聚收敛和统计复用上,若以其组建骨干层以上网络则可能无法满足当前业务带宽高速增长的需求,因此,一般将PTN定位于汇聚层[5],主要承载大颗粒IP业务,如视频监控、SG-ERP等,使TDM业务接口与PTN网络的无缝对接。

3.1 网络层次结构

PTN承载网采用Mesh方式组网,网络层次分为核心层和汇聚接入层。

核心层是网络的高速交换主干,采用爱立信SPO1460设备提供10GE带宽配置网络,是所有流量的最终承受者和汇聚者,进行数据包的快速转发。

汇聚接入层采用爱立信SPO1410设备提供GE带宽配置网络。汇聚层是多台接入层设备的汇聚点,处理来自接入层设备的所有通信数据,并提供到核心层的上行链路。汇聚层一般由110kV变电站组成。接入层是面向用户连接或访问网络的部分,向本地网段提供接入,主要涉及35kV变电站、营业厅/供电所、中低压配用电网子站等。

3.2 业务规划

(1)VLAN部署。PTN采用Ethernet PWE3的技术对VLAN业务数据进行封装,在各个接入节点和核心节点之间建立多个PW隧道,分别对不同业务进行业务数据传送,这样的传送机制,防止了网络探测和各种攻击,保证网络的安全可靠性。VLAN的规划分为生产管理系统业务、电力营销业务、ERP/EAM/FMIS业务、语音业务、视频业务、保留部分VLAN资源,用于未来网络和业务发展。

(2)QOS部署。PTN实现基于DiffServ的QOS调度, 源节点侧HQOS特性在网络设备中的处理顺序包括流分类,调度,整形,拥塞管理和队列调度等[6]。

(3)网络保护解决方案。PTN端到端业务保护解决方案:端到端的LSP保护,故障保护倒换时间小于50ms。端到端APS1:1/1+1 :LSP单发/双发选收,当工作路径失效时,收端将自动倒换到保护路径上,检测方法如下:物理层LOS,AIS等,毫秒级别完成故障检测;链路层,通过MPLS OAM实现,10ms内完成故障检测。

4结语

电力系统中的业务多种多样,包括了话音业务、数据业务、会议电视、工业视频、多媒体业务等。电力的业务种类在不断增加,对于不同以及新的业务,我们不应该用增加新网络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网络融合已是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统一的融合网络的价值远高于若干独立网络的“叠加”。

参考文献

[1] 于晓东,刘卫华.下一代光传送技术在电力通信网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通信,2010,31(10):21―24.

[2] 于晓东,于P.OTN+PTN技术在电力通信网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通信,2010,31(11):31-34.

[3] 陈志佳,吴斌.PTN技术在上海电力城域网中的应用前景[J].华东电力,01l,39(3):501-504.

[4] 李慧明,许新勇.PTN 技术与应用[J].中国新通信,2010 (005):9-13.

[5] 张成良,荆瑞泉.PTN 技术发展趋势和组网应用[J].邮电设计技术,2010(003):1-4.

[6] 张红彬.PTN 技术及应用探讨[J].电信科学,2008,24(6):6-10.

视频传输范文第4篇

当今世界正处于信息时代,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是这一时代所谓“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化是计算机技术九十年代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TCP/IP协议在异网互联中体现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以它为基础组建的Internet是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计算机网间网,与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相呼应的是Windows的广泛应用。以用户友好的图形界面为基础的Windows已得到用户的普遍认可,已经并将继续成为个人机平台上的事实上的操作系统标准。所以研究和开发在Windows下的网络编程技术具有普遍的应用价值。

在Windows下的各种网络编程接口中,Windows Sockets脱颖而出,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这是因为Windows Sockets规范是一套开放的、支持多种协议的Windows下的网络编程接口。从1991年的1.0版到1995年的2.0.8版,经过不断完善并在Intel、Microsoft、Sun、SGI、Informix、Novell等公司的全力支持下,已成为Windows网络编程的事实上的标准。

本论文对Windows Sockets的规范作了一个较为详细的介绍,对在windows环境下的Socket编程接口的使用作了一个很好的阐述。实现了网络上的多媒体数据的传输。可进一步扩展为网上视频监控。

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简单介绍了一下项目原理,包括WinSock,MPEG,rs-232等。第二章较简单的介绍了本项目的情况。第三章介绍了整体项目开发的情况,包括我方的项目设计(模块划分、界面设计、程序设计)与具体的实现细节。第四章阐述了一下毕业设计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Windows Socket 、 Mpeg、 Jpeg

:11000多字 有参考文献 300元

备注:此文版权归本站所有;。

视频传输范文第5篇

关键词:MSN;视频;协议分析;封堵

中图分类号:TP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3-0289-02

1 MSN音频视频封堵设计

1.1 网络拓扑结构

即时通监控系统串行配置在高速千兆以太网出口网关上,如图1所示。监控系统可以捕获到所有从外网流向内网和从内网发往外网的数据包,并且通过接收用户的特定监控命令,分析、监视、控制经过监控节点的即时通数据包,最终实现封堵即时通信的视频和音频功能。

1.2 协议分析环境

我们搭建了简单的即时通信协议分析环境,硬件环境包括3台个人计算机做为客户机,1台百兆以太网集线器和网关。其中计算机A和B通过以太网集线器构成小型内部局域网,C是网外计算机。软件环境包括最新版本的即时通信软件MSN,以及McAfee公司的网络分析软件Sniffer Pro。所有客户机均使用Windows XP操作系统。我们在客户机A上使用Sniffer Pro,并把Sniffer Pro设置成混杂模式,A即可捕获和记录到小型内部局域网内所有传输的数据包。为了排除其他无关的数据包,我们通过设置Sniffer Pro过滤规则,仅捕获和记录我们关注的即时通软件的数据包。具体的环境如图2所示。

图2 即时通信协议分析环境

1.3 协议分析方法

通过上述的实验环境,我们可以在客户端A处捕获到小型内部局域网内所有传输的数据包,这样就可以看到网络中传输的即时通信数据包的结构,但是并不能获得每一个字段的信息,并不知道每个字段的具体含义,那么我们就设计一系列的测试包,通过发这些测试包来猜测即时通数据包中每一字段的意义。

测试包的设置需要考虑很多方面的问题,比如传输音频消息时可以设置说话人的时间长短,和不同人进行音频传输等信息,根据截获到数据包的某些特定字段的改变状况来推测这些字段的含义,然后再进行验证。推测出了数据包的结构和字段含义,我们对于即时通信的监控就有了实现的可能性。

1.4 应用程序设计

封堵规则主要包括了封堵的即时通信软件通信使用的关键字。事实上,传递上来的数据包已经不是原始的数据包,而是经过协议解析后,仅包含了对于信息监控有意义的数据:数据包通信协议类型、IP地址、端口号、即时通信类型、即时通信音频信息。对于即时通信的音频消息,需要传递关键字,当音频消息匹配到关键字时,就对该即时通信包进行丢弃处理,这样即时通信软件就不能接收到该音频消息,也就实现了封堵的功能。

2 MSN视频封堵功能的实现

通过上一节中对MSN视频传输所采用的方式和协议来分析,可以知道MSN进行视频传输通信是使用UDP端口3478作为主要的通信端口,TCP(9000)端口和HTTP(80)端口作辅助的通讯方式。视频连接时,由于MSN会自动进行端口转换,所以不能通过传统的封堵端口的方式来限制MSN的使用,同时也不能采用IP封堵的方式,把已知的MSN登陆服务器的IP封堵掉,因为这样就会造成MSN其他功能不能正常使用。本文采用的是通过对MSN视频传输时的抓包分析来找出视频传输时的包和其他比如文件传输,文本消息传输时包的不同来进行封堵。

2.1 使用UDP传输

我们可以通过封堵服务器产生Binding Response时的包来实现封堵通过UDP方式传输视频,抓包图如图三所示,我们不封堵Binding Requests包,是因为当MSN进行音频传输的时候和视频一样,Binding Requests包只是用来发现是否NAT,用来发现NAT的公网地址,和MAPPING后的端口。而Binding Response是把得到的MAPPINGIP 和端口,返回到客户端。由这两个的不同我们就可以通过他的Message Type和Message Length来实现封堵。

2.2 TCP直接传输

MSN视频通过直接的TCP传输时,抓包图如图四和图五所示,也同样是在TCP三次握手之后进行传输,下面就是通过TCP传输时的抓包图,三次握手之后的第一个包的包长是35个字节或36个字节两种情况,并且第一个的包头都会有PROD这个关键字。因此,就可以通过他的这两个特征来对MSN通过TCP直接传输视频进行封堵。

2.3 http传输视频

MSN还会通过http协议来传输视频数据,和其他的TCP传输一样同样是在TCP三次握手之后才进行传输。下面就是传输的抓包图:由下图可知,在三次TCP握手之后的第一个HTTP包的包长为34个字节,并且包含recipientid和sessionid这两个关键字。我们就可以通过他的这两个特征来对MSN通过HTTP传输视频进行封堵。

(1)图七所示的就是封锁UDP方式之后的抓包图,由于Binding Response包被拦截,客户端发送Binding Request之后长时间没有收到来自服务器发送回来的Binding Response包,客户端就会自动转向使用TCP(9000)端口和HTTP(80)端口来传输数据。

(2)图八黑色的包就是MSN在视频传输时通过TCP直接传输时被截住的包。

(3)图九黑色的包就是MSN在视频传输时通过HTTP协议传输时被截住的包。

通过对系统各个方面的测试,可以看出,该系统能够很好的完成了对MSN视频功能的封堵。同时,笔者还对音频聊天,文件传输等功能的测试,发现出了视频功能被封堵之外其他的MSN功能均能使用。

3 结束语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即时通信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即时通信能做的早已不止聊天这么简单,除了文字聊天,还能语音,视频聊天,文件发送或共享,短信发送,随着将来通信网与因特网的融合,即时通信软件作为一个个人信息交流平台的商业增值的可想象空间几乎无限。所以对于即时通信的监控也势在必行,随着即时通信软件功能的不断发展,监控的内容也不断扩展,多种即时通信软件的并存也导致了互联互通的问题,也给监控带来了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