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刺猬汉斯

刺猬汉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刺猬汉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刺猬汉斯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汉语量词习得思维方式转换

何为“思维方式”呢?简单讲就是“文化传统中,那些长久地稳定地普遍地起作用的思维方法、思维习惯以及对待事物的审视趋向和众所公认的观点,即可看作是该民族的思维方式”①。不同的民族其思维方式是不同的。语言作为思维的载体、思维的工具外壳,在很大的程度上折射了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因而学习一种语言,在学习其语言要素之外,还要了解母语和目的语的思维方式差异,并据此来完成二者之间的转换。

量词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语的一大特色。量词在汉语中普遍应用,而且种类繁多,用法也各有不同。对于中国人来讲,使用量词已经成为固定的思维模式。也许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要使用量词,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搭配使用,但是几乎所有人都能正确使用。然而对于留学生来讲,汉语中的量词却是他们学习汉语的一大障碍。他们经常不使用量词,即使使用也不一定能正确搭配。这是因为在大多数语言中都没有量词,或者只有少数的量词。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常常按照自己母语的语言规则,不使用量词,或者根据自己母语中的量词搭配来选择汉语中的量词搭配,这样往往出现错误。所以留学生要习得汉语量词,就必须在学习中努力把母语的思维转换为汉语的思维。

一、不同语言社团思维方式的差异在量词上的体现

不同的民族具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而语言这个载体则把它们鲜明地表现出来。汉语独具特色的丰富而普遍的量词是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一大特点,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而英语等印欧语系的语言没有量词或很少量词的特点也体现了其民族的思维方式。例:

1.a pair of glasses――一副眼镜

2.a pair of consort――一对夫妻

3.a pair of trousers――一条裤子

4.a pair of shoes――一双鞋

这四个例子是对等翻译的,但是英语四个例子用的是同一个量词“pair”,而翻译成汉语却用了四个不同的量词。例1中“pair”翻译成“副”,因为“眼镜”只能和“副”搭配。“副”强调内在联系,所指的对象构成一个整体。例2中“pair”翻译成“对”,因为“夫妻”只能和“对”搭配。“对”强调对立统一。例3中“pair”翻译成“条”,因为“裤子”只能和“条”搭配。“条”不仅指事物是不可分的整体,更形象地表示了事物的外貌特征。例4中“pair”翻译成“双”,“双”侧重指数量。由此可见,“pair”这个词在英语社团的思维中,并没有具体的词汇意义,只表示一种量的概念,不能算是汉语意义上的量词。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汉语和英语等印欧语系的语言所体现出来的思维方式的差异:英语等语言社团重理性,重形式,重逻辑,其语言具有很强的约定性和规范性,语言规则可以类推。而汉语社团的思维方式却与之相反:它注重事物的内涵和整体,往往通过联想挖掘并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用横向的比喻来认知事物的特点。因而汉语的规则性不如英语等语言强,内在的逻辑性也比较弱,但是却具有自己独特的形象性和美感。汉语中的量词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汉语中量词与名词的搭配关系是在长期的使用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其中有一些是存在联系的,并且大多数是具有形象性的。如“颗”(或“粒”)用于小而圆的东西(一颗珠子、一颗药丸、一颗种子);“滴”用于液体(一滴水、一滴汗、一滴油、一滴眼泪);“张”用于平面的东西(一张纸、一张床、一张桌子),等等。然而在有联系的搭配之外,多数名词与其搭配的量词之间并没有或很难说明有什么意义上的联系。如:为什么是“一头牛”、“一条狗”、“一只猫”呢?为什么不说“一条猫”、“一头狗”、“一匹牛”呢?很多留学生对于这些搭配很不能理解,觉得完全没有规律性,他们学起来也就很难。而这些搭配对于中国学生早已成为约定俗成的思维定势,即使大多数人不了解其成因,却很少会用错。

另一方面就是西方人讲求平等,一般不会用特别的语言来表示对别人的爱憎,而中国人则喜欢用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感彩。这一差异在量词上也有体现。如“a soldier”不表示任何感彩,但是翻译成汉语既可以是“一个军人”,也可以是“一位军人”。用“个”就显得比较随意,而用“位”则表示了敬意,具有褒奖的色彩。

二、汉语量词习得中的思维转换

不同的语言存在思维方式的差异。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目的语和母语相通的地方,学习起来就很容易,而相反差距很大的地方学起来就很难。这是因为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往往很自然地以自己母语的思维方式来审视另一种语言,由于彼此之间差异的存在,以学习者固有的思维模式有时不能理解目的语,更不能正确地运用。所以学习者要真正熟练并正确地使用量词就必须由自己母语的思维转换为汉语的思维。其间大致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一)正确认识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性。

第二语言和学习者的母语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性。汉语中大量存在并普遍应用的量词就是汉语和英语等印欧语系的语言的一大差别。对于汉语量词不同于自己母语的存在,学习者应该正确看待它,不应有语言优劣的观念,并产生排斥的心理。

(二)从心理上习惯并接受汉语量词的普遍存在和丰富用法。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习者会发现量词在汉语中的使用是十分普遍的,同时在用法上也是非常丰富的。可能此时还不太理解为什么汉语中要使用如此多且丰富的量词,但是他们应该学着去习惯并接受这种存在。

(三)了解思维方式的差异,并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大量输入以及有意识的训练来培养汉语表量的思维方式,形成语感。

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文化知识的获得,学习者将开始了解到汉语思维方式的一些特点,如注重整体和形象性等。汉语的思维方式映射到量词的使用上,就形成了汉语量词的一些规律,如量词的形象性和情感色彩等。这些规律对学习者学习量词具有一定的帮助,然而学习量词并不能套用这些规律,因为很多量词的使用是没有规律可循的,是约定俗成的。所以要掌握这些数量庞大而又复杂的量词,学习者不仅要通过既有的规律学习,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自觉的或不自觉的大量输入和有意识的大量训练使这些有规律的和没规律的用法都在脑海中沉淀下来,成为固定的思维模式,形成语感。

(四)努力排除母语思维的干扰,正确转换思维。

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母语思维的痕迹是很难抹去的。留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首先使用自己母语的思维方式来表量,因而在学习中要进行长期的汉语思维自我强制训练,在自由转换中真正准确并熟练地掌握汉语的量词。

学语言就像建房子。建房子要根据设计图来建才能建好,学语言也要顺着其思维方式来学才能学得地道。所以在汉语量词的学习中,要想取得学习的最佳效果,达到使目的语“内在化”的理想境界,留学生就必须学会转换思维方式,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地道的汉语量词,真正习得地道的汉语。

注释:

①张岱年,成中英等.中国思维偏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参考文献:

[1]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民族出版社,2001.

[2]李枫.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与第二语言学习.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3]孙小军.英语与母语的思维转换.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1998,(3).

刺猬汉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协作建构;思维导图;二次函数;复习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1/03-0074-04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1]为了在高三复习课中引导学生理清数学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协作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学习能力,并兼顾到各层次的学生,笔者尝试将思维导图引入高三数学基础知识复习课。实践表明,这种复习课模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积极性,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

本文以二次函数的复习为例, 在以往传统教学中,高三数学复习课主要以讲授法和例题练习法为主,对基础知识的复习一般采用展示知识结构图的方式,对基础知识一带而过,一些看起来相对比较简单的知识点容易被忽视,而采用协作建构思维导图方式的复习,不仅能将以前学过的知识再现,而且可将知识系统化、清晰化、逻辑化、结构化,并具有延伸性,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融会贯通,并逐步形成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

一、协作构建思维导图概述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Mind Mapping)是由英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托尼・巴赞(Tony Buzan)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用于表达发散思维的学习方法和工具,其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以便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2]

从知识表达的功能来看,思维导图呈现的是一个思维过程,是隐性知识和思维图像化、显性化、可视化表征的工具,学习者可以通过思维导图迅速掌握整个知识框架,从而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形成、促进知识的迁移。[3]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它能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以及发散学习的发生,最终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的目标。

(二)协作建构思维导图在数学复习课中的功能及优势

所谓协作建构思维导图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某一主题或问题情境进行放射性思维,并通过小组的组织形式进行交流讨论,经过组内成员、组间成员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利用思维导图呈现、建构思维过程和知识结构,最终形成可共享的群体性知识体系的模式。[4]在此过程中,协作构建思维导图体现了以下功能和优势。

第一,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可将以往所学到的未经思维加工的知识,包括机械记忆的零散单一的概念、枯燥的知识点等进行自主建构,在建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与其他人交流合作的过程中自动查漏补缺,最终生成新知识。第二,思维导图可以作为评价效果的重要工具。[5]教师通过观察学生构图的速度、深度、广度和跨度能有效地评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第三,教师通过与学生协作建构思维导图,自身也在不断检查以往教学过程中对基础知识的教学效果,不断反思完善自己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能力。第四,复习不仅仅是重复,也是对知识的综合升华。第五,协作建构思维导图能成倍提高学习效率,首先,学习者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利于增进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其次,它还能发挥学生的群体能力,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

协作建构思维导图不仅能使学生清晰地理解知识间的逻辑结构以及中间的过渡转折,而且还能将知识从点到线,从线到面,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协作建构思维导图课例

基于以上协作建构思维导图的功能及优势和高三数学复习课的现状,笔者致力于将思维导图引入到高三数学基础知识复习课中,并在高三复习中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下面以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二次函数性质及其应用”为例予以介绍。

(一)课前准备

1.学习思维导图

在本节课之前专门给学生作思维导图的介绍。笔者选取的是Mindmanager 9.0,该软件操作简单,且能与 Microsoft软件无缝集成,因此,在教师适当指导下学生即可掌握。

2.分组

采用小组协作的方式来完成思维导图的建构。在布置主题之前先进行分组,分组时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每组六人,先自由组合搭配,教师遵循优势互补原则再作适当的调整,比如:男女生搭配,成绩互补搭配,等等。

3.确定主题

因为,思维导图是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的,所以,课前先确定一个主题。为提高复习效率和质量,可让学生提前准备材料,然后小组成员一起搜集材料,并要求课前先建构出主要知识点。比如:本节课主题定为“函数y=ax2+bx+c”,因为未限定问题及方式,则要求学生发散思维,将与这个式子相关的内容都呈现出来,只要说明所呈现知识与主题之间的关系即可。

(二)课堂实施

1. 课前导引

二次函数的知识从初中就开始学习了,作为中学七大基本函数之一,它贯穿着整个中学的学习,可见,其重要性和基础性,此外,它也是研究函数单调性、奇偶性、对称性、最值、图象变换等性质的绝好素材,并能建构起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的有机联系。同时,有关二次函数的内容还与近现代数学紧密联系,因此,是学生进入高校继续深造的重要知识基础。

2.小组合作、师生合作构图

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首先,教师可以跟学生一起确定一级主题和二级主题,这不仅可让学生更有方向性,而且也可检验学生课前准备的情况,鼓励学生探求新的关联。其次,进入构图阶段,学生迅速将课前未能考虑到的情况通过小组讨论进行补充,这时,教师主要充当巡视者和疑难解答者的角色,并不断鼓励学生深入思考,联系旧知,拓展新知。小组成员对课前讨论形成的思维导图作充分讨论和加工、修改,并分工协作,最后,分别将各自负责完成的部分内容汇总,从而得到本组的全图。

MindManger软件具有很方便的拆分、合并的功能,可保证小组合作顺利进行(若是时间允许小组成员都完成全图则更好)。 图1中展示的是其中一个小组成员分别完成的思维导图。

图1

从该组完成的思维导图可以看出,他们对于二次函数的理解还处于比较直观的层面,即对二次函数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也未能对二次函数相关的知识点作进一步拓展或延伸。

3.汇报展示,交流分享

各小组完成思维导图后,教师从各小组随机抽取一位学生进行汇报,让其陈述建构过程中的思路和本小组的构图特色,例如:优点是什么,未解决的问题还有哪些,你对这些问题有哪些思考,等等,以便察看其他学生能否帮助解决问题,同时,也可接受其他组成员的提问和质疑,并做出解答。在这种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氛围下,使学生真正实现知识的建构、交流与共享。教师在该阶段应充当一个合作者,并适时给予适当引导,切忌引导过度甚至直接告诉小组答案,待小组汇报完毕,可引导小组成员进行补充。图2是该小组将各自图形组合形成的思维导图。

图2

4.汇总制图

通过小组合作及组间讨论协作之后,教师对已有思维导图再进行整合,并对学生没有深入到的地方进行引导补充,最终形成一张完整的思维导图。在此,教师可提前制作一张思维导图,MindManger软件提供了一个演示设置,它可以设置演示的顺序,并在展示与合拢之间自由掌控,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的程序性。在讲解完图之后,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修正思维导图,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自我完善,自我总结,最后,全班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体系(如图3)。

图3

5.更高追求

在本节课的实施过程中,有学生提出这样的看法:最后形成的思维导图虽然知识点完备,但却不够美观,并且认为,他们的图形更能展示本节课的重点,即二次函数的性质以及不等式的性质等(如图4)。

<E:\2015电\2015.01\030.jpg>

图4

我们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一直都在谈及数学美的特征、意义等,但具体怎么让数学美的特征显示出来并让学生所感受,却一直都处于探索中,而此时,学生在学习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却在体验着数学美,因此,教师可抓住这样的机会,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中蕴含的美感。

(三)课后反思

从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来看,学生不仅梳理清了二次函数的相关知识,而且让学生体验到现代科技成果如何应用到学习中,这无疑对学生今后合理使用科技成果来帮助其学习,会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这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生如何进行自主复习,最后达到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建构的目标。与此同时,利用本节课的成果,还可以结合后续的习题复习课制作二次函数的复习提纲,为学生的系统复习奠定基础。虽然,在协作建构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对应用思维导图建构知识体系还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但是,若能够坚持不断地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小组协作学习和复习,那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升他们的思维水平和思维能力,培养自学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论

作为信息技术在数学基础知识复习课中的应用,笔者从教学中看到了协作建构思维导图给课堂带来的活力和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导向性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以及在教学中所展现出的潜能,让笔者更加深理解了“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新的数学教育理念,只有充分相信学生,才能让有意义学习走的更远。

通过协作建构思维导图用于数学复习过程的介绍,对于高三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一节课或一门学科,它还可以成为一种学习模式,成为学生在以后学习和生活中都能用得上的一种方法。当然,该教学模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一个整体的知识体系,能够完整掌握知识发展的脉络,而且还要不断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对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能随机应变、及时处理,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课堂组织能力,等等。

在利用协作建构思维导图这种教学模式时,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同时还必须遵循适度原则,对于不同内容和不同课型,应该有甄别地来选择工具,并能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的基础上慎重考虑,如此,才能使数学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当然,协作建构思维导图的应用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并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解决,因此,期望更多的数学同仁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不断探索、实践,从而建构更优化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托尼・巴赞,李新译.思维导图[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36-40.

[3] 托尼・巴赞.大脑使用说明[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3-10.

[4] 吴志丹.协作建构思维导图在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探究[J].电化

教育研究,2010,(07).

[5] 王淑飞,李玉斌.MindMap在网络课程中的应用[J].现代远程教育

研究,2008,(1):28-30.

[6] 徐东升.高三复习专题:二次函数[J].数学教育,2011,(19).

相关期刊更多

青年博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共青团福建省委

雪花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鸡西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生活教育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