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插上科学的翅膀

插上科学的翅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插上科学的翅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插上科学的翅膀

插上科学的翅膀范文第1篇

【关键词】好奇心 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科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44-01

创新教育是科学课程的核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具有创新的教育意识,同时也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通过教授书本的知识,注重知识的发展性、联系性和实用性,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立体思维空间,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潜力和聪明才智,进行科学探究实践。

一、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创新意识。

好奇是创新意识的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好奇心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学生对科学有了好奇心,才能主动的去钻研。如果因为学生的好奇心而引起了顽皮捣蛋,一味的进行训斥和忽视,不保护也不培养,就会逐渐衰退和枯萎。孩子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对事物产生好奇心,常问为什么?应该不断的给予表扬和鼓励。课堂上,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而提出各种各样的古怪问题或做出某些荒唐的事情时,我一般对做得好的地方给予鼓励和肯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给予指导,同时对做得欠佳的地方给予批评,而不是一味的责骂,维持课堂教学秩序的同时维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学习“电产生热”这一知识时,学生反映用一根铁丝把一节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手摸起来没有感觉。突然一个学生大呼“很烫”,立即同学们都围上去看个究竟,课堂纪律刹时混乱。虽然他与实验的要求不一致,并且扰乱了课堂纪律,但恰恰就是这一个不一致,让“电产生热”效果明显了。我大力表扬这个学生爱思考,同时提点了全班的纪律问题,没有因为纪律问题而训斥否定这个学生的做法,使学生创新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我继续以此为契机进行启发:“除了增加电池,还有哪些办法能使电热效果更明显?”这时学生创新的意识被唤起,大家积极的思考讨论,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意外的好。

二、构建教学情境,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空间,扶持创新意识。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空间。

良好的教学氛围,不仅能促进求知欲的滋长,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而且还会刺激新思维的开拓。在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知识时,我设计了一个“热喷泉”实验,学生对实验现象感到非常惊奇,不断问为什么?使他们产生极大的研究兴趣。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乐于思考,乐于讨论,思维活跃,创新思维的火花也闪现了出来,有个学生说:“如果我做一个‘铝皮风车’装在上面,不就是一个新型的自动风车吗?”别的学生也不甘落后,你一言我一语的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不正是表明:小学生也有创新潜力吗?

2.构建创新的教学情境,扶持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的发现始于疑问,而发现问题,正是创新的开端。聪明的科学头脑,是在教师引导下和不断进行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激发和启迪出来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学生有了问题,才会主动地去探究知识。这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求知的来源。教师巧妙构建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善于发现问题,鼓励多提为什么,并和他们一起去解决问题、探究知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定会得到发展,从而扶持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我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自然现象,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程度,让学生在初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后,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不懂或感兴趣的问题。例如:低年级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差,生生之间的差异也较大,甚至不知道什么叫科学课程,科学课程学习什么知识。于是我利用美丽的风景图片,生动的自然界中动物们的故事,教室里那些各式各样的实验仪器,还展览了制作的植物、种子、树叶等标本。学生对这些事物都非常感兴趣,看得津津有味。同时,学生的问题也接踵而来了。“种子是如何被制作成标本的?”“为什么手电筒会发光?”“蚂蚁的力气有多大?”这也正是我所期盼的,只有会问问题才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3.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科学课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挖掘教学中的各种素材,让学生有畅所欲言的机会,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如学习“空气占据空间”知识时,向学生进行演示实验:把带漏斗的瓶塞塞紧瓶口,把水倒进漏斗,观察水是否能流到瓶子里;再把瓶塞松一松,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水流进了瓶里。有其它方法能让水流进瓶里吗?学生思索后,争先恐后的踊跃发言,有的说可以在瓶塞上开一个小孔;有的说可以在瓶子上凿一个洞,还有一位学生说可以设计一个分成两格的漏斗,一边放水,一边空着……学生的交流使他们获得了意外的信息或“灵感”。学生的畅所欲言,正是学生创新思维的结果。

三、注重思索,立足实践,启发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可以使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还可以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如学习“空气占据空间”时,有一个实践题:一个装满水的塑料杯,倒立放入水中,不从水中拿出杯子,怎样才能把杯子中的水“赶”出去,让空气又占据杯子的空间?实验的准备材料是一根玻管,一个烧杯,一段橡胶管,我让学生讨论如何利用这些材料,解决问题。同学们苦思冥想,通过讨论,先后自行解决了几种常规的方法,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呢?猛然,一位学生站起来指着橡胶管说:“可先在塑料杯底戳一个小洞,然后把橡胶管去,接口处不要漏气,再向橡胶管吹气,这样可能会使空气占据杯子的空间。”我请他上台进行演示操作,果然成功了。

插上科学的翅膀范文第2篇

1、对化学评课的总原则的思考:即评课目标与手段相一致 ,评课观念与行为相协调 ,评课效果与效率相统一 ,评课量的方法与质的方法相结合。

2、对化学评课的类型的思考:化学评课的类型很多,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等。

3、对化学评课的基本结构的思考:评课有很多的参照系,评课的角度是很有价值的,若角度丰富,则评课会更丰富,收获也就更大。评课可以有常规分析,但是常规分析还只是处于一种描述性的水平,研究特点弱。我们提倡做结构性分析,同时还可以做局部或专项特色分析。结构性分析具体包含:

⑴、对学生学习的思考:归于一句话就是:我们希望学生在这一节课中,学生有什么样的认识?他的认知起点在哪里?他们认知的关键点与障碍点及认知分化点在哪里?这就是我们给学生搭梯子的过程,即是:教学效果。⑵、对于学科内容的思考:内容的价值是什么?应用价值是什么?同时,要树立单元教学内容价值。⑶、对课堂教学的思考:知识逻辑 问题线索 认知脉络,不仅有利于评课,更有利于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指导。在哪里发现学生的认知脉络比较困难,我们就尝试换位思考,或者进行调查、检测等,还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有了认知脉络,我们就可以寻找问题线索,即:问题的切入点、情景等。

插上科学的翅膀范文第3篇

那么,在科学课中如何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一、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把握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

合作学习在总体上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所谓合作学习是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合作学习要求每个学生学会与其他合作伙伴的配合、互动,既积极主动地完成自己负责的任务,又善于融入团队的整体工作,支持他人,倾听意见,互相交流,协同完成任务,达到共同提高和发展的目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与周围社会环境交流互动而自主建构的过程,知识不全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合作讨论等活动来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它的核心观点是“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时空,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与老师或同学之间的交流、探讨。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它体现了学生是认知主体的现代教学观,体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的教育思想。

二、有效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实效性

1.设立有效的合作小组

(1)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小组分组学习

开展合作学习,首先要合理地划分好学习小组,初中生学习基础、学习态度能力、兴趣爱好、特长等存在一定差异,这就决定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取长补短,即小组成员是异质的。这样混合编组保证了小组成员的多样性,从而使小组活动中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和输出,可以激发出更多的观点,使全组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而采用自由组合和随机组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兴趣相投的几个好朋友在一起时话题多,表面上讨论热烈,但海阔天空,影响学习目标达成。而且凑合的小组讨论不起来,参与率低下,目标不能达成,成为形式上的合作。因而进行有效分组是合作学习成功的第一步。同时要对学习小组进行分工,落实职责。合作学习应有明确职责分工的互学习,每个学习小组由组长、记录员、评分员、汇报员等构成来协调各成员相互支持配合,职责明确,并对设岗定期轮换,以便人人锻炼,全面发展。

(2)在平时学生自主学习中开展“一帮一”活动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各班都有一定数量的后进生,这些学生基础差,学习又缺乏自觉性。课外如果不经常关心他们、督促他们,学习自觉性就更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以发挥学生的群体作用,再在上述分组小组中,将1个后进生和1个优等生进行搭配。它弥补了后进生在难题面前尽最大努力,但还不能很快解决问题的不足。为了让后进生也能在小组里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指定同学并落实职责地去帮助、指导他,这个任务在平时就落实到优秀生身上。从而在平时学习中又形式了一帮一的讨论类型,这是对合作学习分组的有效补充和完善。

2.选择时机,合理采用合作学习

开展合作学习,并不是任何内容,任何教学环节都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如内容简单一目了然,如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教学可让学生自主学习。像知识密集的内容,有时更需要教师精讲,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做好样板示范。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对以下几种教学情景可采用合作学习。

(1)当分组实验学生个人操作时间不足时

科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为了更好地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往往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但是,如果安排每个学生独立地完成大量实验,获取每一个数据,课堂教学时间会明显不足,这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时机。通过小组合作,既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的意义。

(2)在处理疑难问题和模糊问题时

一些重要原理、规律的理解及应用,如“根吸收水分的过程”教学,为了让学生透彻理解根吸收水分的过程,并对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得以进一步认识巩固,也为学习植物蒸腾作用埋下伏笔,我们可以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土壤溶液中的水分为什么能进入根毛细胞?”“根毛细胞的水分为什么又能层层渗入表皮以内的细胞?”“水分子进入导管以后为什么又能进入茎、叶等其他器官中?”这样做比教师直接讲解效果好得多。

当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或问题解决的策略出现多样化时:课堂上需要学生解决的一些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在独立探索这些问题时很可能会出现困难,这时可采用小组学习,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如重1N的水会产生大于1N的浮力吗?给你一瓶自来水和一团棉花,能否不用火柴让棉花点燃?

当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仅靠个人的思考不够全面时:有些科学原理、规律较为抽象、深刻,由于学生个人认识问题的局限性,单靠某个学生往往回答不全面。这时可采用小组成员充分发表意见,通过有意义的协商和共享,相互补充,并不断从别人的意见中受到启发,从而对问题的认识更加丰富和全面。另一方面,科学中有些开放性的问题,或条件不唯一,或过程不唯一,或结论不唯一。学生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形成对问题不同的心理表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时可采用小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表征和解决问题的不同角度,从而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扩展思维空间。如厨房中有两瓶无色溶液,一瓶是浓食盐水,另一瓶是蒸馏水,请你尽可能多地提出区别它们的方法;再如,两瓶无色溶液相遇出现红色,有哪些可能性?

(3)当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解决探究性问题时

让学生进行开放型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问题意识,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要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实践探究,此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课外小组合作完成探究性问题。比如,调查家里或学校的电路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用电的地方并提出解决办法;探究哈哈镜为何能成各式各样奇怪的像;调查分析各种洗涤剂、实用油、农药、废电池液等对生物的影响;探究塑料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的原理;从科学、技术和社会多个角度分析噪音污染的来源和提出解决方法,等等。

另外,在一堂课中,其他许多环节也可引入合作学习,如引入新课题时,对学生中疑点、难点问题以及总结评价等环节都可合理介入,这样,课堂教学由教师引发指导学生讨论、交流、探究,不断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使其在积极的合作互动中学到知识,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

3.运用优化评价,鼓励合作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集体观念,激励学生的合作兴趣和意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取得理想的效果,使学生在小组集体中不仅个人努力上进,并且乐于与同学互相合作的良性机制的形成,就必须改变过去单纯鼓励个人竞争的做法和相应的评价方式,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由激励个人竞争转变为激励小组集体合作,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更要注意合作学习过程,并把小组合作表现列为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在讨论结束时,不仅要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要注意对合作过程的评价。可采用对每组表现进行累计积分,按周、月评比优胜小组,这样在以团队为整体的激励性活动中,带动全体同学积极参与,鼓励为自己团队集体荣誉而出力。这样既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又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总之,合作学习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等.中学物理教材教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6.

2.张宪魁.物理科学方法教育.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3.

插上科学的翅膀范文第4篇

一、创设情境,营造自由、安全的课堂气氛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一个自由、安全的环境可以使人的智慧最充分地发挥. 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采取民主态度,让他们动——动手、动口、动脑,老师做学生的朋友,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环境里保护孩子思维的新奇性. 教学中当孩子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想法时,即使是错的,教师也应该给予合适的评价,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只有在这种关系中,学生才会感到心理的安全与自由,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观察思考,学生群体才会有群情激动、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创造欲望和行为才能得到激活.

二、提供主动探究与独立学习的最佳时空

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教师“一言堂”、“满堂问”的现象,表面上热闹非凡,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与教学,只是少数优等生活动的天地. 这种教学状况是绝对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因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学生自己不断地探究、体验而形成的. 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最大限度地把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独立学习中逐渐地形成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授“笔算18 × 3”时,启发学生自己根据学过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探求计算方法,学生用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或小组讨论,或独立思考,得出了以下三种情况:(1)用小棒每行摆1捆(10根)和8个1根,摆成3行,3个8根是24根,把10根捆成1捆,共可捆2捆,与前面的3捆合在一起是5捆,共有54根. (2)把18看成由10和8组成,10 × 3 = 30,8 × 3 = 24,30 + 24 = 54,所以18 × 3 = 54. (3)先计算个位的乘积,再计算十位的乘积,因为个位有可能要进位,个位满二十向前一位进二. 孩子们经过动手试算,小组内讨论,得到了有益的启发,很快总结出了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的方法,这时,老师把学生讨论的笔算过程展示在黑板上,给孩子的就不只是知识的总结和传递,更是孩子智慧的闪光、创新的萌芽.

三、创设创新性的问题情境

创新源于问题解决,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感染学生,利用有趣的习题和生动的教法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例如,学习了有余数除法后,我设计了一道有趣的应用题:为庆元旦,街道两旁挂彩灯,顺序是:红、黄、绿、蓝、白、橙、紫……第69个彩灯是什么颜色?这道题如果再用画图的方法解答显然很复杂,但用有余数除法就简便多了. 用69除以7商9余6,这就说明69个灯笼里有完整的9组,除去这9组,余数6就是第69个灯笼,所以第69个灯笼是橙色. 这样创设情境,就引发了学生认知的不平衡,进而激发了学生的探求欲望.

四、进行多方位与多角度的思维训练

对教育而言,读书的最终目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训练思维,点燃头脑中创新思维的火花.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活动中的思维方式,但它又不是某一具体的思维方式,它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体. 因此,在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从多方位、多角度来训练学生的思维. 除了让学生知道“怎样做”之外,还要注意让学生思考“还能够怎样做”,也就是说还有什么其他的解题方法. 比如在计算时提倡方法多样化,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而找出不同的解题方法,等等.

五、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

插上科学的翅膀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 理念学习兴趣参与

踏着课改的春风,数学课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由“讲堂”变成了“学堂”,使课堂多了一份动感、生气与活力,有时还有孩子们的真知灼见,让人欣喜不己。一个体现师生互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仅关注教师是否教的“有效”,而且还关注学生是否学的“有效”,只有师生有效的相互促进与发展,才能达到各环节“有效”的目的。

一、课前树立“有效”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基本理念”部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体现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只有凸现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实现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因此,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做到心中有学生,把设计“教师如何教”转变为设计“学生如何学”,对于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反问自己:我设计的这个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我设计的这个问题,能否使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我这样引入新课,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组习题,以什么方式让学生参与,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课上的每一分钟都有效的目的。同时,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找他们个别谈心,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鼓励,善意的批评、提醒能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甚至感激,这会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为实施有效教学做好准备。

二、兴趣奠定“有效”基础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成功轨迹的起点是他永恒的兴趣――对电脑网络的痴迷。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所以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活动情境,可以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践中,使学生在情绪上引起共鸣,激发渴求知识的浓厚兴趣,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情感和愿望。创设情境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做实验等方式来实现,从而用一种别具一格,饶有趣味的方式来达到引入新课的目的。

2、利用好奇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各种手段诱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产生欲罢不能的激情。如:讲数学故事、数学竞赛、猜数学谜语、演数学短剧、做数学游戏等。

3、鼓励与宽容,呵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对学生进行激励,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当学生取得成功时,可以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提高学习兴趣。要多表扬,少批评,尤其对那些学习有困难而自卑感较强的学生,要努力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老师真诚的鼓励,会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讲解时进行“有效”指导

课堂上教师讲什么、什么时间讲都应该讲究策略,把握一个度,讲的多了,不仅剥夺了学生的活动时间,还会使学生产生听觉疲劳,效率肯定很低。但如果完全放手让学生去讲去做,由于学生对教材的把握远不及教师,可能会在一些非重点问题上纠缠太长的时间,而在一些重点问题上研究不一定到位,而出现散乱的现象,浪费课堂上的宝贵时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进行必要的讲解、指导。

1、指明学习目标,促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对于适合自学的内容,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在自主学习或探究时,才会有明确的方向。对于不适合自学的习题课,教师可以提供问题背景,让学生带着疑问、带着兴趣去探究,去学习,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2、讲解疑点要点,协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在自主探究或小组讨论后,对于学生争论比较激烈的问题,拿不准的问题以及存在疑虑的问题,教师应给予必要的讲解,要让学生明确谁对谁错,了解问题的症结,解决头脑中的疑惑。教师的讲要抓住要害、简明扼要。另外,上课开始前10分钟,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记忆效果最好的时间段,也可利用这一时间对上节课要点、疑点进行巩固。

3、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提倡的一种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读书,必须通过教师的正确指导,学生才能由“读会”转为“会读”。数学教学中,教师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怎样读数学,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结构关系、编排意图,学会归纳要点,以完善知识结构。这样当学生掌握了读法,形成良好习惯,就能从本质上改变其读书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四、激励学生“有效”参与

课堂教学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活动过程。经常听到老师抱怨“这道题都讲了学生还不会”。这是很正常的,一道题老师讲的再明白,如果学生没有经过思考和动手,并没有转化成他自己的知识。只有经过有效参与、积极思考,才能更好的内化知识。老师要创造一切机会,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与探索中。

1、巧设环节,为学生积极参与创设条件。在课堂环节设置中,结合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环节,如你来当裁判、数学小门诊、我来闯关等等,这些小环节都可以激励学生有效的参与。同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兵教兵,让学生在帮助其他同学的同时,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与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积极进行交流与探索。

2、合理设问,使学生在参与中提高能力。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动力。首先提出的问题要明确,让学生知道你问的什么,才好回答。其次,问题的设置应围绕教学的重点、疑点设计,让学生通过问题探究达到解决疑点、掌握重点的目的。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让小学数学课堂插上“有效的翅膀”

广西北海市铁山港区营盘镇中心小学叶常萍

摘要:踏着课改的春风,数学课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好每一个环节,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让数学课堂插上“有效的翅膀”,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才能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 理念学习兴趣参与

踏着课改的春风,数学课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由“讲堂”变成了“学堂”,使课堂多了一份动感、生气与活力,有时还有孩子们的真知灼见,让人欣喜不己。一个体现师生互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仅关注教师是否教的“有效”,而且还关注学生是否学的“有效”,只有师生有效的相互促进与发展,才能达到各环节“有效”的目的。

一、课前树立“有效”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基本理念”部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体现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只有凸现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实现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因此,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做到心中有学生,把设计“教师如何教”转变为设计“学生如何学”,对于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反问自己:我设计的这个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我设计的这个问题,能否使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我这样引入新课,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组习题,以什么方式让学生参与,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课上的每一分钟都有效的目的。同时,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找他们个别谈心,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鼓励,善意的批评、提醒能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甚至感激,这会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为实施有效教学做好准备。

二、兴趣奠定“有效”基础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成功轨迹的起点是他永恒的兴趣――对电脑网络的痴迷。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所以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活动情境,可以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践中,使学生在情绪上引起共鸣,激发渴求知识的浓厚兴趣,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情感和愿望。创设情境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做实验等方式来实现,从而用一种别具一格,饶有趣味的方式来达到引入新课的目的。

2、利用好奇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各种手段诱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产生欲罢不能的激情。如:讲数学故事、数学竞赛、猜数学谜语、演数学短剧、做数学游戏等。

3、鼓励与宽容,呵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对学生进行激励,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当学生取得成功时,可以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提高学习兴趣。要多表扬,少批评,尤其对那些学习有困难而自卑感较强的学生,要努力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老师真诚的鼓励,会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讲解时进行“有效”指导

课堂上教师讲什么、什么时间讲都应该讲究策略,把握一个度,讲的多了,不仅剥夺了学生的活动时间,还会使学生产生听觉疲劳,效率肯定很低。但如果完全放手让学生去讲去做,由于学生对教材的把握远不及教师,可能会在一些非重点问题上纠缠太长的时间,而在一些重点问题上研究不一定到位,而出现散乱的现象,浪费课堂上的宝贵时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进行必要的讲解、指导。

1、指明学习目标,促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对于适合自学的内容,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在自主学习或探究时,才会有明确的方向。对于不适合自学的习题课,教师可以提供问题背景,让学生带着疑问、带着兴趣去探究,去学习,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2、讲解疑点要点,协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在自主探究或小组讨论后,对于学生争论比较激烈的问题,拿不准的问题以及存在疑虑的问题,教师应给予必要的讲解,要让学生明确谁对谁错,了解问题的症结,解决头脑中的疑惑。教师的讲要抓住要害、简明扼要。另外,上课开始前10分钟,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记忆效果最好的时间段,也可利用这一时间对上节课要点、疑点进行巩固。

3、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自主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提倡的一种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读书,必须通过教师的正确指导,学生才能由“读会”转为“会读”。数学教学中,教师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怎样读数学,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结构关系、编排意图,学会归纳要点,以完善知识结构。这样当学生掌握了读法,形成良好习惯,就能从本质上改变其读书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四、激励学生“有效”参与

课堂教学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活动过程。经常听到老师抱怨“这道题都讲了学生还不会”。这是很正常的,一道题老师讲的再明白,如果学生没有经过思考和动手,并没有转化成他自己的知识。只有经过有效参与、积极思考,才能更好的内化知识。老师要创造一切机会,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与探索中。

1、巧设环节,为学生积极参与创设条件。在课堂环节设置中,结合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环节,如你来当裁判、数学小门诊、我来闯关等等,这些小环节都可以激励学生有效的参与。同时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兵教兵,让学生在帮助其他同学的同时,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与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积极进行交流与探索。

2、合理设问,使学生在参与中提高能力。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动力。首先提出的问题要明确,让学生知道你问的什么,才好回答。其次,问题的设置应围绕教学的重点、疑点设计,让学生通过问题探究达到解决疑点、掌握重点的目的。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使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内化知识提升能力。只有这样设置问题,才能促使学生在探究、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3、鼓励引导并举,让学生在参与中得到最大收获。学生参与过程中,老师也不能做旁观者,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参与情况,对有创意的给予表扬,对遇到困难的给予指导和帮助。教师及时的鼓励,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增加自信心,养成积极参与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姚本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盛群力.开展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使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内化知识提升能力。只有这样设置问题,才能促使学生在探究、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3、鼓励引导并举,让学生在参与中得到最大收获。学生参与过程中,老师也不能做旁观者,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参与情况,对有创意的给予表扬,对遇到困难的给予指导和帮助。教师及时的鼓励,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增加自信心,养成积极参与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