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

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

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范文第1篇

1、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有《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神荼郁垒》、《无头巨人刑天》、《瑶姬的故事》、《蚩尤大战天神》、《洛神宓妃》、《日神羲和》、《太阳鸟》等。

2、《山海经》被称为上古奇幻作品,涉及内容各方各面,由于内容夸张离奇,有人认为《山海经》是古人杜撰的神话故事,但也有人持不同观点,认为上面记载的故事真实存在,记载的很可能是另一个世界的事物,用我们现在的观点,当然很难解释。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说过:“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来源:文章屋网 )

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范文第2篇

关键词:九尾狐 《山海经》 图腾崇拜

近年以来,关于狐文化的研究成果可谓硕果累累,九尾狐作为狐文化中一起特殊的一类存在,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2000年以来受影视剧领域兴起的仙侠风影响,学术界与之九尾狐相关的学术论文数目渐多,其中以民俗学、美学等角度进行研究的学术论文可谓硕果累累,而以文学角度的进行专门研究的学术论文却并不多见,其中更以唐代志怪小说为主要研究内容,九尾狐作为一类特殊的狐意象在与之相关的研究中多有涉及,却并将九尾狐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专门研究。今仅从九尾狐这一特殊狐意象入手,对其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起源问题,进行探讨。

现存文献中可已找到的关于“九尾狐”的记载很多,其中大多出现在各种地方志以及志怪小说等文学作品之中。九尾狐在地方志的记载中多以瑞兽的形象被记录,这一类形象是典型的符命思想的产物。,而文学作品中九尾狐的形象则要复杂得多,更是经历了由善到恶,由圣到妖,由兽到“人”的多重转变。由此可见,九尾狐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形象内涵极其丰富,并且一直流传至今。那么,这一形象最早是如何形成的呢?

现存文献中有关于九尾狐的文字记录最早可以追溯到《山海经》一书,其中所记载的内容多为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山川地质,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曾多次引用《山海经》中关于地理的相关记载,在《大宛列传》的最后,司马迁对于《山海经》中所记载而怪兽有这样的记录:“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其后,东汉史学家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也将《山海经》收录其中。因此,虽然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版本是东晋郭璞所注的《山海经》,但书中所记录的内容必然产生西汉中期之前,是我们可以找到的最早的记录有“九尾狐”的文献。其中有关于“九尾狐”的记载如下:

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海外东经》)

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大荒东经》)

在关于九尾狐的简短记载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山海经》中所记载的九尾狐居住在青丘之国,具有自然狐大部分的外貌特征,却比寻常的狐多了八条尾巴。青丘九尾(下文都将其称为“青丘九尾”,用以区分涂山九尾)这一形象无疑十分单薄,而值得庆幸的是除了青丘九尾的记载外,《山海经》中还记载有一些狐型兽,例如: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o。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之不蛊。(《南山首经》)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曰F蛭,其音如婴儿,是食人。(《东次二经》)

其中关于《南山首经》的记载,郭璞注曰:“即九尾狐”。然而在原文的记载中,所说的是“其状如狐”,因此并不将其归类为九尾狐。这些狐型兽的记载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对比,推测得出更多关于青丘九尾形象的信息。首先,这些狐型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食人,而真正的青丘九尾并没有关于这方面的说明。其次,这些狐型兽大多形貌类狐,有甚至是糅合了多种动物的体态特征,而青丘九尾虽然比寻常狐狸多了八尾,但依然被归为狐。最后,这些狐型兽的叫声十分相近,形容他们的声音像婴儿一样,而《山海经》并没有对于青丘九尾的叫声进行说明。综上,我们可以推断青丘九尾应是一种不食人,具有九条尾巴和自然狐除此以外所有的基本形态特征,生活在青丘国的狐。

在《山海经》的记载中九尾狐与青丘国紧密相关,但是九尾狐居于青丘国这一说法,却与上古神话――禹娶涂山女的记载产生了冲突。因为年代久远,神话故事的原本面貌我们无从发掘,仅能够从后世记载中窥见一二,在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的卷六中的《越王无余外传》就记载了这则神话。其内容如下:

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我家嘉夷,来宾来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

在这则神话中,我们可以得出涂山有九尾狐出没的信息,而且九尾狐在涂山氏的心中有着不低的地位。那么九尾狐是不是从涂山来的呢?通过《山海经》的记载,青丘国的位置以中原为重心的东、南两个方向。而涂山氏经历代学者考证,认为涂山氏原本应该是居住在今天河南一带,后向安徽、浙江方向进行过迁徙,涂山氏的迁徙方向符合我们对于《山海经》所记载的“青丘国”的位置判断――相对于中原地区的东南方向。而迁徙并不一定是整个部族都离开原来的居住地,可能只是整个部族其中一部分族人,因此我们可以推断青丘九尾是涂山九尾白狐分化出去的一支。综上,青丘九尾狐和涂山九尾应是系出同宗,涂山九尾早于青丘九尾。

那么涂山九尾白狐又是从何而来呢?《吴越春秋》关于这则神话的记载具有强烈的符瑞色彩,认为这是一则帝王感应天命,天降祥瑞的故事。然而结合神话发生的时代背景我们不难看出,这一解释有些本末倒置了,这则神话虽然记载于汉代,可所讲述的故事却是发生在上古三皇五帝时代的,用秦汉时期的思想去解释上古的神话故事,虽无不可,但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解读,所得出的结论和神话本身的初始意义必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在禹娶涂山女的这则神话中,如果我们将所有附加的成分刨除,这则神话我们可以简单归纳为两句话:大禹在涂山遇到一只九尾白狐,大禹娶了涂山女。在大禹、九尾狐和涂山女的故事里,大禹遇到了白狐,然后娶涂山女在这两处情节转换格外生硬,毫无衔接,而如果将我们九尾狐和涂山女两个形象合二为一,不论是涂山女变成九尾白狐与大禹相遇,还是九尾白狐化作涂山女嫁给大禹,情节推进都很流畅,故事发展合情合理。而涂山九尾白狐背后更深层的含义,在于它反映出涂山氏对于九尾白狐这一形象的偏好、崇拜、夸赞、亲近,甚至是将之当成一种具有亲缘关系的存在,涂山女和九尾白狐之间的转换展现出了毫无芥蒂的亲近。结合我们上文所分析的,涂山氏所处的地理位置应该在河南一带,地处北方,这一带狐是很常见的,这使得他们在日常的渔猎采集等生产生活中能够经常见到狐狸,狐的形象在他们的认知中十分具体形象。进而结合原始社会常见的生殖崇拜的思想,尾具有一定的性意味,经常用来暗指雄性的生殖器官。而数字“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数字的极限,这一点《山海经》中描写各种异兽往往称其“九尾”“九首”便可见一斑。九尾之说暗示强大的性能力,暗指子孙昌茂。结合原始社会人类的对于子嗣的重视,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大胆预测,九尾狐极有可能是涂山氏的部落图腾。

综上所述,九尾狐的形象应起源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属于“狐图腾”的一种。而《山海经》中所记载的青丘九尾狐形象极有可能是源自于涂山九尾狐,也就是涂山氏中部分族人迁徙到了青丘,原本涂山氏部落图腾也随着迁徙来到青丘,逐渐演化成为青丘九尾狐,后来这一图腾在流传过程中不断被具象化,逐渐形成《山海经》中所记载的四足九尾的狐。因此,九尾狐形象应是基于原始图腾崇拜,通过人们的幻想想象而产生的超自然产物。

参考文献

[1]郭璞:《山海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2]赵晔著,张觉译注:《吴越春秋》,北京联合出版社,2015年。

[3]李剑国:《中国狐文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4]蔡堂根:九尾狐新解,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第01期。

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再创作;概念设计;角色;造型;人物小传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3.040

关于《山海经》

我国古典名著《山海经》自古以来被称为旷世奇书,给后人留下许多未解之谜。其一,因为它在一万三千字的篇幅里,记载了约四十个方国,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条水道,一万多个历史及神话人物,四百多种神怪兽。集地理志、方物志(矿物、动植物)、民俗志于一身,既是一部巫书,又保留了古老的中华民族最原始的神话故事。其二,许多人认为《山海经》只是荒诞不经之作,司马迁曾说过,“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鲁讯在《阿长与山海经》中,提到人面兽、九头蛇、三足鸟,给大多人留下《山海经》只是神话的印象。然而,也有不少学者专家认为,《山海经》具有很强的历史参照性,特别在地理志的内容中,我们不难发现被记载在奇书中的江山河流迄今依然依稀可辨,部分矿物、动植物也极具现实性。长卿著《山海经的智慧》一书中,开篇提出“鸟兽荒诞吗?山水荒诞吗?故事荒诞吗?概念荒诞吗?”,针对这四大问题,长卿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对比,论证其可靠的现实意义。纷争芸芸,奇书依然有许多未知之谜等待解开。最后,《山海经》开创了我国图文并貌的先河,据记载,早期山海经的编写有两个阶段,根据文字配图阶段和根据图画配加文字的阶段,最早的古本原著目前已经几乎绝迹,我们能够看到的多为明清时期的复制版本,其图画也多为明清时期画家所画,可谓艺术佳品。

那么,对于这样的文学艺术珍品,在现代文艺及动漫行业,如何善加利用呢?

研究与再创作

《山海经》中有许多惊世骇俗的记述,多数被人认为是荒诞之谈,但正因为这样,许多题材非常适合在文艺及动漫创作中发挥运用,其中古老的神话故事已经家喻户晓,如开天辟地、女娲补天、黄帝大战蚩尤、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故事屡次在文艺影视作品及动漫作品中出现,被一代代炎黄子孙传为佳话。本文针对《山海经》中包括鸟兽神怪在内的生物系统及造型进行分析,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之上,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再创造,结合当代魔幻元素,将概念设计的思路和设计方法贯穿其中,塑造带有古老文化背景的崭新形象,将已被遗忘的过去,以全新的样貌展现于世人面前。

但是《山海经》中的记载信息量繁多,而且描述普遍简练,在这样的基础之上,还需要进行大量的设计工作,参照动漫行业的概念设计思路,进一步完善这个“角色”的背景信息,丰富其生活习惯及特点,编写角色的人物小传,从多个方面入手,使角色的形象根据文字设定中的理念,设计符合逻辑的角色造型及动态。

以下分别例举说明;

设计一:当康

出自《山海经.东次四经》,经文记载:钦山,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牙,其名曰当康,其鸣自叫,见则天下大穰。解读:钦山中有兽,名叫当康,其形状像猪而有牙,其叫声有如呼唤自己的名字,见到则天下丰收,是兆丰穰的瑞兽。

1、 最初设想

根据原文记载,当康是一只象征丰收的瑞兽,则首先可将其定义为正派角色。从外形来讲,能够被记录下来的特征,一定是非常显眼的,它形象如猪,长着比较明显的牙齿,既然象征丰收,那么形体应该肥硕些。以上是对当康这个角色原始信息的确定,同时也给设计工作圈定了范围。接下来,我们需要在这个范围内继续丰富该角色的背景信息,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当康从形体上可以算是猪,猪本身就是人类的主要营养源,具有让人亲近的好感,自古以来,艺术创作中的猪多是肥头大耳,天真可爱,十分讨人喜欢,友善的元素在该设计中是可以参考的,但当康并非普通的家畜,它出现的地方,风调雨顺,粮食丰收,这意味着两种可能性,其一,当康具有神力,可以呼风唤雨,改变天气,将气候和土壤调整到适合稻谷生长的状态,同时驱逐可能会影响庄稼长成的一切虫害。其二,当康没有所谓的特异功能,它靠现实条件制造丰收的有利条件,这可是需要天时地利的活儿,那么,它需要强健的体魄,用来抵御危害庄稼地的一切敌人,但单靠它一猪之力,恐怕不能协调诸多方面的因素,它还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或许有其他物种,如动物、人、神怪愿意帮忙。这样看来,当康可以被理解为粮食的守护者,是一个值得人类尊敬的吉祥兽。结合以上分析,可以将两种可能性结合起来进行加减法设计,从而一个具有一定法力,有号召力、友善、受人尊敬的猪形象呈现眼前。

2、 明确身份信息

此时,我们对角色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对于“当康究竟是谁?”这个问题还需要更加具体的说明,是时候要给角色一个合适的身份。设想一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证件提供的信息都指向证件持有人,从多方面立体的对证件持有人进行描述,通过这一切,我们可以知道这个证件持有者是真是存在的,这十分重要。那么,让我们来给当康做一系列立体的、多方位的身份证明吧。当康,物种:猪。性质:瑞兽。性别:雄性。出生时间:(在《山海经》成书年代以前)约4000年以前。职业:庄稼地的守护神兽,被赋予“长老”的尊称。当康活跃于4000年前的石器时代,在人类使用工具劳作初期,与人类共同对抗各种自然灾害,保护农作物的生长,保护了人类的繁衍生息。这样,当康的形象在我们的心目中就更加清晰了。

3、 撰写人物小传

明确了角色身份,还没有真正达到立体的认识角色的效果,要让角色好像真实存在一般生动,还需要给角色撰写人物小传。通常情况下,小传需要尽量的详细,许多在创作的最终效果中不会出现的内容也要尽量完善,其目的在于工作者能够像了解自己邻居家的玩伴一样了解我们设计的人物,这样才能在创作更多的情节中,活灵活现的实现角色的表演。

于当康来说,成为守护人类庄稼的使命也许来自于祖先与人类的盟约,在蛮荒年代,人类通过自身的智慧,既与自然界对抗,又与自然协和,人类与动物的友善相处变得尤其可贵。当康自小受到前辈的教导与指引,学先传下来的法术,能够呼风唤雨改变天气,能够与鸟兽虫鱼交流,得知自然界变化的微妙信息,它性情温顺,愿意与人类成为朋友,由于长期与人类相处,逐渐了解人类的语言及生活习惯,逐渐也变得善解人意。青年时期的当康与人类并肩作战,对抗自然灾害的侵袭,为了保护庄稼,它不畏龙卷风的肆虐,站在飓风面前施展法术,它的勇猛与坚忍不拔的斗志引起人们的注意,它在可怕的灾难面前表现出的无畏与献身精神,在人类与神怪兽族群中传为佳话,中年时期的当康受到大家的尊重,被众人推选为稻田的守护神兽,自此,它一直坚守不渝。步入老年的当康,将自己一生才学无私的传授给了自己的徒弟,最后在平静中结束自己无憾的一生。

4、 造型设计

在了解当康的身份、性格及生活经历后,这个富有智慧的人类朋友在我们脑海中已经有了基本的形象,此时,可以拿起画笔,在纸上勾勒出它的样子,在4000年前,人、兽、神共同生活的世界里,我们可以给当康设计符合当时自然条件的服装与道具,猪形态的当康,身上所有的配件都源自于自然,它身披兽皮,把动物的骨头作为纽扣,头顶神圣之意的动物头颅,配合含有法力象征的羽毛,手持木制法杖,屹立在肆虐的风沙中,静静的凝视前方,等待时机,蓄力待发。

本着这样的一种设计思路,《山海经》里所涉及的许多环境、生物便可系统化的显示在我们面前,设计风格趋于现代人审美,有漫画、插画的风格。这对宏扬我国传统文化是有一定意义的。

参考文献

《古本山海经图说》 马昌仪 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山海经的智慧》 长卿 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范文第4篇

《阿长与〈山海经〉》:对少年时代文学启蒙的感激

在《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精心撷取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几则令人难忘的生活片断,刻画出了一个真实、生动而又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深情地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怀念之情。

然而,真正使鲁迅对阿长产生感激和怀念的,是阿长寻购并赠送自己渴慕已久的《山海经》。当阿长把装有画儿的“三哼经”的一包书递给自己的时候,“我”的感觉是“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一位没有姓名,满肚子都是繁琐礼节,大字不识的,连《山海经》都说不清楚的保姆,居然给自己买来了《山海经》,这不能不使鲁迅感到意外和惊喜!赶紧打开纸包,看到果然是自己中意的《山海经》时,鲁迅又不禁由衷地感慨:“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可见,年幼的鲁迅已经完完全全被善良朴实的长妈妈的默默的爱震惊了,尽管长妈妈有着这样那样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长得也实在不好看,但掩盖不了她的真诚和朴实。她的故去,足以令鲁迅怀念。所以,在作品的最后,作者用饱蘸浓情的笔墨,为长妈妈的在天之灵祝祷:“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至此,作者把对长妈妈的感激之情化为永恒的怀念。

也正是这一偶然的事件,不仅满足了鲁迅的愿望,让他得到了一生中最初得到,也最为心爱的宝书,同时更激发了他大量买书的热情,“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山海经》作为少年鲁迅的一部文学启蒙书,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的英雄神话,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等,它们所体现出来的那种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大无畏的精神,已深深地刻进少年鲁迅的心中,并且在后来还将其成功地运用到了他的文学创作之中。在他的《故事新编》中,就有取材于神话故事的《理水》和《奔月》等。所以,《山海经》对鲁迅而言,已不只是猎奇,而是成了促其一生精神成长的“宝书”。因此,我觉得这篇文章在表达作者对长妈妈的深情怀念之中,其实更多地包含了对少年时代长妈妈对自己这种无意识的文学启蒙的感激之情。

《藤野先生》:对青年时代人生选择的怀念

藤野先生是鲁迅年轻时留学日本在仙台读书时的副班主任。文中,他是一位严谨治学的学者、一位循循善诱的教师。更重要的是,他正直无私,心胸宽阔,毫无民族偏见。这样的先生自然让富有爱国思想的鲁迅为之感动。

然而,综观全文,我们也可以发现:文章有近一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而在这中间仅“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的文字就占了一半左右。由此可见,文章应该不仅仅只是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赞美。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联系作者当时的人生经历及留学日本时的生活情况的话,我想我们还可以读出文章所包含的另外一种情感――对自己青年时代人生选择的怀念。

从19世纪末到“五四”时期,鲁迅的生活经历是复杂的,尤其是在这坎坷的经历中,他的思想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日本留学期间则更为明显。因为那是在已过去好几年,中国仍被称为“东亚病夫”的黑暗年代,而鲁迅当时是怀着“科学救国”的梦想,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他学医的目的则是为了“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从中可以看出,青年鲁迅是把学医看成是能够切实地报效国家、民族的具体途径的。基于这样的思想基础, 却在留日期间经历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这两次大的风波,最终促使他作出了影响他一生的重大决定。

“匿名信事件”使鲁迅感受到弱国国民倍受歧视的悲哀,从而激发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而“看电影事件”更是深深地刺激了鲁迅,让他意识到中国民众的愚昧与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有解救病人肉体上的痛苦,而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就必须救治人的精神,必须唤醒民众的觉悟。正如他自己所说:“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于是毅然决定另择新路,“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从此,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用手中的笔来唤醒并教育愚昧落后的民众。

这段经历可以说是鲁迅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转折。正是因为有了这次“放弃”与“选择”,才使他以文学为武器,与黑暗、腐败、愚昧、懦弱展开斗争,才使他成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并最终实现了自己崇高的人生价值――为救国救民而奋斗终生。他不愧为民族英雄。而 《藤野先生》讲述的正是鲁迅先生当年这一选择的前后经过。所以,我认为这篇文章除了表达作者对昔日先生的怀念与赞美之外,其实也传达出了作者对这极为重大的人生选择的真挚怀念。

如果说长妈妈为少年鲁迅买的《山海经》是对鲁迅先生最初的文学启蒙的话,那么,藤野先生则是青年鲁迅弃医从文,踏上文学之路的见证人。在一代文豪的文学道路上,他们一个是启蒙者,一个是见证人,也无怪乎先生会如此深情、真挚地怀念他们!

参考资料:

1.王丽《我教〈阿长与〈山海经〉》,《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1期。

2.马祥《也谈鲁迅先生写作〈藤野先生〉的目的》,《语文学习》2004年第5期。

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神话故事 儿童 发展价值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传统的神话故事是人类幼年时期通过幻想对天地宇宙、人类起源、自然万物、生命探索、部族战争、劳动生活的稚拙的解说。它展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天地万物天真、朴素、真诚、美好的艺术想象,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神话故事的思维具有类比性、混沌性、直觉性以及原始逻辑性,与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自我中心”思维特征有相似性和共通性,它们在逻辑结构、运演方式等方面都有许多共同的因素。让儿童接触传统神话故事对儿童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都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1 神话故事的儿童智力因素发展价值

智力因素通常是指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注意力、想象力等,即认识能力的总和。它是人们在对事物的认识中表现出的心理特征,是认识活动的操作系统。神话故事对儿童智力因素的发展价值主要表现在儿童通过接触神话故事而对儿童思维能力和想象创造力发展促进作用。

1.1 对儿童想象和创造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中国神话故事中对天地日月河流山川的来源想象为巨人用大斧头把天地劈开,从此就有了天和地,而自己的身体就换化成了日月河流山川;对人类的起源则想象成人首蛇身的女娲用泥土捏成的,而且这位女娲还用自己的身体补住了天的漏洞;对于中秋节的来历则想象成为了纪念偷吃了仙丹而飞向月亮的嫦娥;对于春节放鞭炮贴春联则想象成了为了吓跑一个叫做除夕的怪兽。这些神话简洁明快的想象,情节生动有趣,场面大气,充满奇幻的色彩,留给儿童很多想象的空间。儿童可以随意想象任何他们不明白的事情,“天为什么会下雨,是不是太阳哭了”,“冬天为什么会下雪,是不是天上的云彩掉下来了”。儿童可以在神话故事的引导下随意想象,任意的迸发出神奇的想法。

在神话故事中,天地万物皆是有生命的。在这种原始的思维方式下,可以天马行空地幻想整个世界,在这个神话世界里不仅充满了神鬼妖怪,更有一切皆有可能的故事情节,彰显了幻想、激情、浪漫、率真。这些光怪陆离的情节和事物恰好符合儿童阶段的想象力发展,能激发儿童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向四五岁的儿童讲解科学的自然现象的相关知识,不但会超出他们的接受范围,反而会扼杀儿童那对“雷公”“电母”“龙王”等神话人物式的想象力、创造力。就应该让儿童用充溢的神思妙想来寄托他们的情感与期待,充满诗意地、创造性地建构起自我和这个世界之间的逻辑。

1.2 对儿童思维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神话思维与儿童思维的共通性,使得神话故事在以幻想、想象的故事情节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培养和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开发儿童的思维。思维能力包括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神话可以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其实神话当中本身就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种种思考,在科学不发达,许多自然现象不能给出科学解释的时候,神话就发挥了它的作用。同样处于人类幼年期的儿童也是个天生的哲学家,和早期的人类一样也没有对这个世界有清晰完全的认识,他们也常常对未知的世界进行思考。如我是从哪里来的?天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太阳会升起来又落下去?为什么会刮风等等。这些都是是儿童对自然、对宇宙、对自身的原始的探索。有些问题,我们已经解决,成为了科学知识,有更多的问题仍然是谜。这样神话故事就发挥了它启发和激励儿童思考开发思维的作用。

2 神话故事的儿童非智力因素发展价值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童幼时期是非智力因素发展的起始时期,对人的一生品德性格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神话故事对儿童智力因素的发展价值主要是对儿童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产生的促进作用。

2.1 对儿童兴趣发展的促进作用

兴趣指兴致,是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处于人生发展的初级阶段的儿童来说发展几个良好的兴趣对其以后的学习生活都有积极的意义。

2.1.1 对于儿童前阅读兴趣的促进作用

从内容上来看,神话故事所描述涵盖的有日月星辰、鸟兽虫鱼、天文气、自然景观、花草树木或是民俗节庆等生动有趣合乎儿童的喜好,更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从而获取新的知识经验。周作人认为儿童对于神话的需要便是儿童的天性,他曾在《镜花缘》中提及到“对于神异故事之原始的要求,长在我们的血液里,所以《山海经》《十洲志》《博物志》之类千余年的著作,在现代人的心里仍有一种新鲜的引力。”神话故事为儿童提供了精神食粮,满足了他们认识未知世界的需要。

从语言特点上来说,神话故事的用词造句通常都是通俗易懂的文字。儿童的语言知识浅薄,理解能力有限,这些简洁的文字能使儿童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领略其中的情趣,欣赏其中的意境。让孩子们认识到大千世界的各种自然现象,知道了各种民俗节庆的由来,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神话故事中又有许多关于自然和人文的描述,可以丰富儿童的词汇,增强儿童的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儿童的前阅读兴趣。

2.1.2 对儿童审美兴趣的促进作用

神话具有极大的审美功能。因为神话具有文学的特性。文学的美体现在多方面,有语言的美、想象的美、怪诞的美、力量的美、精神的美、人物的美。文学给予儿童的美,是儿童从作品中获得的一种美的体验,任何给予儿童以共鸣或感触的细节都可能形成美感。中国具有丰富的神话,各类神话异彩纷呈,能满足儿童多方面的审美需求。神话学者王曾永说“神话作为原始思维的产物,具有可闻可见和绘声绘色的美学形象,具有叙事感,神奇感和形象感的形式结构,神话无论是在形式结构上还是在情节内容中,都体现出原始人的复杂的感情和思想。充满想象的激情是神话精神所在。神话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是无可质疑的。神话是原始先民具有审美价值的口头文学。”

2.2 对儿童良好意志和性格发展的促进作用

中国神话故事中,体现人类优秀品德的神话尤其多,神话中的黄帝、女娲、炎帝、尧、舜、禹都是品德高尚、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克勤克俭的道德典范。女娲为了人类的安稳生存,宁愿牺牲自己用身体补上了天的漏洞。同时也有能唤起儿童孝心的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亦有引导儿童不畏艰难、勇于挑战的哪吒的故事。还有一些神话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坚韧的精神,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勇敢顽强的斗争精神,如《孟姜女》、《莫一大王》。这些神话以象征和隐喻的方式把人类生活中正确的行为品德告诉给儿童, 给他们树立一个行为规范的价值标准。儿童在听或读神话的时候会在不自觉地获得这些勇敢、坚定、不怕困难、崇高利人的品格,这些教益将深深地埋在儿童发展的最初阶段,不断地对儿童的品格进行熏陶,潜意识地培养儿童的良好品德。

2.3 对儿童情感发展的促进作用

神话故事对儿童情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儿童民族情感以及爱国爱家情感发展的方面。由我国神话的文化特性决定,中国文化中固有的爱国爱家的民族观念在神话中也多有体现。如,尊敬祖先长辈、敬老尊贤、奉公守法、诚心诚意、为民为国、无私奉献、造福人类。我国的神话不可避免地与本国的历史发生联系,历史人物与神话故事甚至会交织在一起。因此中国神话,尤其是后期的英雄神话,经过一些文人加工整理,具有“历史性”特点。通过让儿童接触这些神话故事可以有助于儿童树立爱国爱家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作为原始时代最早的文化艺术形成,神话故事是对世界万物进行深刻地思考的结果。其思想内容丰富,涵盖了天文地理人文等各个方面,加之神话故事美好奇特的想象力,都能给儿童以智慧的启迪,知识的灌溉,审美的引导,具有其他艺术不可替代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对当代儿童实施恰当的智商、情商教育得天独厚的形象教科书。通过神话对儿童阅读、思维、审美、品德等全面发展各个方面的影响,探讨了神话故事的儿童发展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探讨神话故事对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功能,促进儿童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和传承神话故事。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要大力提倡神话等民间传统式样,并认真地加以开发和利用,在新时代里赋予它们新的生命,为更多的儿童提供一个丰富的精神家园,让他们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袁珂.中国神话故事.华夏出版社,2006.1.

[2] 陈琦.神话的隐喻功能[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

相关期刊更多

文山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云南省教育厅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教育厅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舟山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