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跳伞表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精度三维;速度;频率;岩性;静校正
1 前言
现阶段表层结构调查的方法有多种,包括小折射、大折射、微测井等。由于小折射要求下伏地层速度高于上覆地层,在复杂表层结构区,特别是速度反转区小折射无法达到精细表层结构调查的目的;因此微测井成为了主要的调查方法,但在复杂表层结构区,如YA高精度三维三洋河流沙软泥区,间隔几十米激发条件都有可能完全不同,而微测井调查密度不可能精确到几十米,为此,我们采用了依靠生产炮初至异常区反馈加密微测井调查的方法,提高了表层结构调查精度。
2 常规表层结构调查方法及不足
2.1 小折射
苏北盆地属于河流相沉积,地表经常出现胶泥夹流沙、软泥层现象,在速度上表现为速度反转,而小折射要求下伏地层速度高于上覆地层,故遇到速度反转时小折射只能调查清楚第一高速层的情况,调查精度降低,因此微测井成为提高表层调查精度的方法。
2.2 微测井
微测井分为地面及井中微测井,地面微测井一般采用地面检波器接收井中雷管激发的方式进行施工,具体为把雷管固定到事先用黑炮线编好的“导火线”上,而后把导火线下到井中,从井底向井口依次激发。
地面微测井需要使用大量雷管及黑炮线,这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及成本,同时下完导火线后上提爆炸杆时由于其牵扯药包会引起激发深度不准,导致错误的调查结果。
为此,我们开展了井中微测井在复杂表层结构区的运用研究,采用地表重锤激发。
由于井中检波器设备比地面微测井的“导火线”细很多,上提爆炸杆时不会出现牵扯现象,因此采集精度比地面微测井高。
2.3 生产炮异常区反馈法
我们在YA、ZD、ZW高精度三维加密微测井,基本摸清了三块工区的表层速度变化情况,建立了准确的表层速度模型,基于该模型进行了逐点动态设计井深,选择在高速层中激发,减少了低频炮出现频率,同时计算出了相对准确的静校正量,提高了地震资料品质。
3 基于激发岩性的表层调查方法及运用
3.1 岩性取心
地震资料品质的好坏取决于激发及接收条件,特别是激发条件可以通过优选药型、药量、井深及岩性予以提高,在激发药型和药量固定的前提下,激发岩性的选择对于增强有效波能量,减少干扰波能量极为重要:松散介质中激发,爆炸能量大部分被疏松岩层吸收,转化为有效波的能量大大减少,且频率较低;高速围岩中激发能量较强,频率较高。
因此,在微测井调查时,通过钻井取心及岩性识别和描述,建立精确的表层速度-岩性模型,对于进一步提高逐点优选激发岩性的设计精度及地震资料品质有着重要意义。
CB高精度三维试验点通过微测井取心表明地下7-9米为含沙硬胶泥、9-12米为硬胶泥,同时7米以下激发频率明显较高,而从微测井解释成果上只能得到地下2米即进入高速层,于是我们在该点进行了井深、能量试验,结果显示12m胶泥段激发单炮资料品质较好,能量和信噪比较高。
通过试验表明,在同速度地层中激发,胶泥段资料品质好于流沙及含沙胶泥段,井深并不是越深越好,关键在于激发岩性的选择;井深设计时不能仅仅考虑速度因素,还应该考虑岩性、频率,故岩性取心是非常必要的。
3.2 折射微测井
精细的岩性取心虽然能准确反映地下岩性变化情况,指导井深设计,但工作量十分巨大,对工作效率影响较大,在生产中需要寻找一种既能反映问题又简便的方法,于是引进了折射微测井。折射微测井方法为井中激发,地面接收,接收道分为两组:一组为近道,井检距一般为2米;另一组为远道,从20米开始10米道距摆放3道,具体视地层厚度及速度差而定。
近道接收时,低速层内激发可接收到直达波;高速层内激发可接收到透射波。初至时间由浅到深逐渐增大。
远道接收时,低速层内激发,可接收到直达波、折射波,由于折射波超前直达波,初至波为折射波;在高速层激发,远道只能接收到透射波。因此,若分析折射微测井远道初至波,应该能得到高、低速层分界面。
为此,我们在CB高精度三维试验点进行了折射微测井试验,成果表明通过折射微测井远道初至拟合图可以识别5米厚高频率薄层,通过定量分析能得出7-12米主频较高、频带较宽;同时远道解释成果能识别岩性分界面且与岩性的吻合程度比普通微测井高。
折射微测井为精细表层调查提供了新思路,今后在表层岩性变化较大的地区应使用折射微测井进行调查,先通过解释成果确定速度分界面,而后通过远道初至及定量分析是否存在高速薄层,同时做一部分岩性取心以相互验证,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提高表层调查精度。
3.3 运用效果
综上,我们总结出了一套精细的表层结构调查方法,即首先通过井中微测井进行调查,同时在钻井过程中精细岩性取心;而后在表层岩性变化较大的地方通过折射微测井结合岩性取心分析表层激发频率、岩性等参数;最后建立综合考虑表层速度、岩性、频率的表层结构模型,指导井深设计。
在CB高精度三维中,我们采用了这套精细表层结构调查方法,建立了岩性结合速度的表层结构模型,基于该模型进行了逐点动态设计井深,选择在高速围岩中激发,最终提高了地震资料主频及频宽。
4 结论
通过YA、ZD、ZW、CB高精度三维的实践证明精细的岩性取心及井中、折射微测井联合运用是一套适合高精度三维的精细表层调查方法,能达到提高地震资料频宽及主频的目的,建议在以后的地震采集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陆基梦.地震勘探原理[M].山东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3.
[2]Ryzhikov G,Biryulina M,Hanyga A.3D nonlinear inversion by entropy of image Contrast optimization[J].Nonlinear Processes inGeophysics,1995.
保罗・安文
The majority of us would think that those who choose to jump off the top of a cliff or building with only a single parachute to save your life before hitting the ground ①are in dire need of having their heads examined. However, practitioners of 'Base Jumping' insist that they're no crazy adrenaline junkies who have exhausted all the extreme and dangerous sports they can think of, and therefore invented this one. According to them, the activity is enjoyed by a large cross-section of society, from solicitors and I.T. consultants to plumbers and students, people of all ages, even up to those in their fifties. Estimates place the number of base jumpers at less than 1500 worldwide, although you can count me out!
我们中的大部分人会认为,那些决意从悬崖或建筑物的顶端跳下、在触地之前只带着一顶降落伞来自救的人急需检查一下他们的脑子。然而,玩“低空跳伞”的人则坚称,他们不是疯狂的寻求刺激者,玩完了所有他们所能想到的极限和危险运动,因而便发明了这项运动。按照他们的说法,这个活动得到了社会上众多群体的喜爱,从律师和IT顾问一直到管道工和学生,各个年龄层的人都有,甚至还有那些50多岁的人。虽然你可以不用把我算在内,但估算起来在全球范围内低空跳伞者的数量不多于1500人。
What Exactly is Base Jumping?
Base Jumping is basically using a parachute to jump off a tall fixed object. The word 'BASE' is an acronym standing for the four categories of objects from which one can make a jump:
B - Building
A - Antenna (An uninhabited tower, such as an aerial mast)
S - Span (A bridge, arch, or dome)
E - Earth (A cliff or other natural formation)
When a base jumper completes a jump from one of the 4 categories mentioned above, they apply for a 'BASE number', and the aim is to complete all 4.
Base Jumping History
BASE jumps really began in the early 1900's with a certain Frederick Law in 1912 jumping from the Statue of Liberty; Michael Pelkey and Brian Schubert jumped the cliff 'El Capitan' in Yosemite Valley in 1966, and in 1976 in the opening sequence of James Bond's The Spy Who Loved Me, stuntman Rick Sylvester jumped Mt. Asgard in Canada, first showing Base Jumping to the general public.
These early incidents were, however, more experimental, and it was not until 1978 that film-maker Carl Boenish coined the acronym BASE, that the jumps began as a true recreational exercise. Boenish used 'ram-air' parachutes (most modern parachutes we see today are self-inflating so-called 'ram-air' types), and the 'freefall tracking technique' (allowing the jumper to move away from the jumped-off object for safety).
By the 1980's, BASE jumping, largely due to the efforts of Boenish, increased in popularity amongst parachutists and skydivers and hundreds had begun to ②take an interest in and participate in the activity.
Differences between Base Jumping and Skydiving
1. BASE jumps are made from much lower altitudes than skydives.
2. During a BASE jump, the jumper will always be in close proximity to the object he has jumped from, greatly increasing the danger.
3. As a BASE jumper starts with no airspeed and generally jumps from a lower altitude than a skydiver, he will very rarely reach terminal velocity.
Base Jumping Technique
The BASE jumper's parachute has to open extremely quickly at low airspeeds. Also, the cliff or tower that the jumper has launched himself off will always be a danger if the parachute opens backwards, and can cause the jumper to impact with the jumped off object - this is the main cause of injury in base jumping.
Most Base jumps are made from less than 305 metres, leaving very little time to open a parachute. As an example, to fall to the ground from an object 150 metres high would take 6 seconds. In an instance such as this, the parachute must be opened before half the distance has been fallen (i.e. within 3 seconds). Normal parachutes and harnesses are not suitable for this kind of jump, and BASE jumpers use specially designed harnesses and parachute containers with extra large chutes. Scarily, they jump with no reserve parachute, as with such a short jump there would be no time to use one!
Base Jumping Today
In the 1990's the surge in interest in extreme sports led to more coverage and a little more acceptance of BASE jumping, although by most it is still seen as a daredevil stunt and not a sport. However, we will be unlikely to see it as an Olympic event in Beijing 2008 or even London 2012!
Still, BASE jumping remains popular with the movies, and in 2002 the actor Vin Diesel base jumps off a bridge in the movie XXX. It has remained popular with the Bond series also, with an Eiffel Tower jump in 1985's A View to a Kill, and several jumps created by special effects in later movies.
The current record for the highest BASE jump is held by Nic Feteris and Glenn Singlemann after jumping 19,000 feet from Trango cliff in Pakistan.
China's first Base Jumpers
On the 6th November 2004 at 8.30am, China's first BASE jumper, Ding Jianping, leapt off the 345m Jinmao Tower, Shanghai, and into the history books. In 2004 the International BASE jump show was held in the Jinmao tower and six Chinese jumpers joined another 31 from 15 different countries to jump from the top of the tower to the amazement and applause of the thousands of spectators.
6 jumpers from China were selected from more than 100 participants, chosen by Zhang Hesheng, director of the parachute department of the Aero Sports Federation of China, for their skydiving experience. Although the Chinese jumpers had the least experience of the 37 jumpers, Ding was the very first to leap off the building, holding the Chinese National flag.
Although most foreign jumpers had done hundreds of BASE jumps, the Chinese team of 6 only began in May 2004. Hu Weizhong, a female participant estimated that they had only practiced 15 or 16 times during training. All these training jumps were made from hot air balloon due to the lack of a suitable building. Hu commented that during the show they performed what was only their second real BASE jump from a real building.
低空跳伞到底是什么?
“Base Jumping(低空跳伞)”基本上就是指使用降落伞从一个高耸的固定物体上跳下。“BASE”这个词是一个缩略语,代表的是人们可以跳下的四类物体:
B:建筑物
A:天线竿(一类无人居住的塔状物,如天线竿)
S:横跨物(桥梁、拱门或圆屋顶)
E:大地(悬崖或其它天然物体)
当一个低空跳伞者在上述四类中的一类场所完成了一次跳跃,他们就会申请一个“BASE number”,而其目标就是完成所有的四类场所。
低空跳伞的历史
当某个叫弗雷德里克・劳的人在1912年从自由女神像跳下后,低空跳伞才真正在20世纪早期开展起来:迈克尔・派尔基和布莱恩・舒伯特在1966年从约塞米蒂谷的“酋长岩”悬崖跳下;1976年,在詹姆斯・邦德系列《海底城》一片的开篇中,特技演员里克・西尔维斯特从加拿大的阿斯加德山跳下,第一次向普通公众展示了低空跳伞。
然而,这些早期活动更多地是实验性的,直到1978年制片商卡尔・伯尼什杜撰了“BASE”这个缩略语后,这类跳跃运动才作为一项真正的休闲活动开展起来。伯尼什使用了“强制进气”的降落伞(我们如今所看到的最现代化的降落伞就是会自动充气的所谓“强制进气”型)和“自由落体间距技巧”(使跳跃者可以避开跳下的物体以寻求安全性)。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因为伯尼什的努力,低空跳伞在跳伞者中和特技跳伞者中的人气出现攀升,有数百人开始产生兴趣并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
低空跳伞和特技跳伞的区别
1.完成低空跳伞的海拔高度比特技跳伞要低。
2.在低空跳伞中,跳跃者始终紧紧贴近其跳下的物体,极大地增加了危险性。
3.由于低空跳伞者不是以空速开始,而且一般是以比特技跳伞要低的海拔高度下跳,所以他几乎不会达到临界速度。
低空跳伞技巧
低空跳伞者的降落伞必须在低空速下以极快的速度打开。而且,如果降落伞向后打开,那么跳跃者纵身而下的悬崖或塔楼就始终是一个危险,而且会造成跳跃者与跳离的物体产生碰撞――这是在低空跳伞中受伤的主要原因。
大多数低空跳伞都是在低于305米的情况下完成的,使得打开降落伞的时间少之又少。举例来说,从一个150米高的物体上下落到地面之上会用去6秒的时间。在这类情况下,降落伞必须在下落到一半之前打开(即是说在3秒之内)。正规的降落伞和背带是不适用于这类跳跃的,而低空跳伞则使用特制的背带和装有特大号降落伞的降落伞包。令人惊愕的是,他们是不会带着备用降落伞而下跳的,因为在这类短距跳跃中,是不会有时间来使用备用伞的!
如今的低空跳伞
20世纪90年代,虽然在大多数人看来它仍旧是一项蛮勇的特技表演而非运动,但是对极限运动兴趣的剧增导致了低空跳伞的报道增多且认同度略有提升。然而,我们是不可能在北京2008年,甚至是伦敦2012年奥运会上看到它作为一个项目出现的!
尽管如此,低空跳伞仍旧风行于电影当中,在2002年时,演员范・迪塞尔就在电影《XXX》中完成了一次自桥而下的低空跳伞。而且,它还一直风行于邦德系列中:在1985年的《雷霆杀机》中有艾菲尔铁塔之跳,在最近的电影中有不少用特效做出来的跳跃动作。
尼克・菲特里斯和格伦・辛格曼在从巴基斯坦的川格悬崖的19000英尺处跳下后,便保持着当前的最高低空跳伞记录。
中国的首批低空跳伞者
2004年11月6日8:30分,中国低空跳伞第一人――丁建平,跃下345米高的上海金茂大厦,被载入了史册。2004年,“国际低空跳伞表演”在金茂大厦举行,6名中国跳跃者与来自15个不同国家的另外31人,在数千名观众的惊讶和掌声中从大厦的顶端跳跃而下。
来自中国的6名跳跃者是从100多名参加者中选的,是中国航空运动协会跳伞委员会主任张荷生根据他们的特技跳伞经历而甄选出来的。虽然中国跳跃者在37名跳跃者中经验最少,但丁建平拿着中国国旗,第一个跃下了大楼。
虽然大多数外国跳跃者都已完成了数百次低空跳伞,但中国的6人小组只是在2004年5月才开始的。女性参与者――胡伟中估计,他们在训练中只进行了15或16次练习。由于缺少合适的建筑物,所以这些训练性跳跃都是在热气球上完成的。胡伟中说,在表演过程中,他们在真正的大楼上完成了第二次真正的低空跳伞。
Link
adrenaline junkie
在文章的第一段中,用到了一个词组“adrenaline junkie”。这是一个固定搭配,指的是寻求刺激的一类人,这些人对于在危险境地下产生的那种兴奋感是异常着迷的。
parachute /`p2r9H6t/ n.降落伞
adrenaline /9`dren9lin/ n.肾上腺素
junkie /`_7Mki/ n.有毒瘾者
cross-section /kr4s`sekH9n/ n.(有代表性的)抽样;典型
solicitor /s9`lisit9/ n.律师;法律顾问
plumber /`pl7mb9/ n.水管工人
acronym /`2kr9nim/ n.只取首字母的缩写词
antenna /2n`ten9/ n.天线
aerial /`^ri9l/ n.天线
mast /m3st/ n.柱;天线竿
arch /3tH/ n.拱门
dome /d9um/ n.圆屋顶
stuntman /st7ntm2n/ n.特技演员;替身演员
recreational /rekri`eiH(9)n9l/ adj.娱乐性的;供消遣的
self-inflating /self in`fleitiM/ adj.自动充气的
parachutist /`p2r9H6tist/ n.跳伞人;伞兵
skydiver /skai`daiv9/ n.做空中造型动作的跳伞运动员
proximity /pr4k`simiti/ n.接近;亲近
airspeed /`^sp1d/ n.空速
terminal velocity 临界速度;终极速度
harness /`h3nis/ n.(降落伞)背带
chute /H6t/ n.降落伞
reserve /ri`z8v/ n.储备(物)
coverage /`k7v9ri_/ n.新闻报导
daredevil /`d^,devl/ adj.蛮勇的;不怕死的
applause /9`pl5z/ n.鼓掌欢迎;欢呼
此人非比寻常
鲍姆加特纳是什么人?这个人的经历非常简单,但你一听就会由衷地觉得他好牛。鲍姆加特纳1969年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从小就以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为偶像,似乎对天空有着特别的兴趣。
长大后,鲍姆加特纳成了一名士兵,先后担任过坦克教练和近距离作战专家――哎呦,这家伙就是那种传说中人见人躲的“武林高手”吧?不过,他最为著名的身份,还是军队跳伞表演队成员。
鲍姆加特纳以跳伞难度高著称。来看看他都跳过哪些高难度项目:
1999年,鲍姆加特纳从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双子星塔上跳落,创造了低空跳伞的记录。
1999年,鲍姆加特纳从38米高的里约热内卢基督像右臂上跳下,刷新了自己的记录。
2003年,鲍姆加特纳从一架飞机上跳出,借助碳纤维制造的“翅膀”自由滑翔飞跃英吉利海峡。
2007年,鲍姆加特纳从台北101大楼上跃下,创下了当时的最高人造建筑跳伞记录。
……
这一连串的荣誉,都表明了一个问题――这个鲍姆加特纳简直是胆大如斗的“疯子”,喜欢挑战极限。而这一次,他选择了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挑战同温层跳伞。
恐怖的同温层
同温层可不是说挑战就能挑战的。要知道,同温层又被称为平流层,是地球大气层的一部分,一般距离地表10千米到50千米。坐过飞机的同学一定知道,飞机在高空平飞时,有时会遇到气流而产生颠簸,你想想看,能把上百吨的客机吹颠簸了,那这个更高的平流层的气流得有多强劲,小小一个人,还不是说吹就被吹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要是不小心把身体暴露在这个空间中,极高温和极低温都能叫人瞬间完蛋!
危险啊,太危险了!鲍姆加特纳,你知道不?
他当然知道。就是因为知道危险,才有了挑战的欲望。可问题是,怎样能保证跳伞过程的安全呢?
穿上航天服
鲍姆加特纳要想到同温层去跳伞,必须穿上航天服。这套航天服由合成材料制造,能够保持3个大气压的加压状态,防止人体被骤变的温度伤害,并防止在高速下落过程中被迎面而来的气流“压死”。
更重要的是,这套特制航天服能为鲍姆加特纳提供纯氧,维持他的呼吸。要知道,在同温层,氧气含量是很低的,就算有丰富的氧气,鲍姆加特纳也不敢直接用口鼻去呼吸,因为他必须把自己从头到脚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不能露出一点皮肤。
鲍姆加特纳计划从2.7万米高空跳下,自由坠落6分钟,最后打开降落伞。为了万无一失,他背上了两个降落伞,不然万一打不开不就抓瞎了?除了行头,鲍姆加特纳在胸包里还放置了一个测速仪器,用来测量下落的速度。
下落的速度非常重要,因为,鲍姆加特纳除了打破高空跳伞的高度纪录以外,还有一项野心勃勃的计划!
突破音速
仅仅是从最高的地方跳伞有什么意思?鲍姆加特纳早晚都能达成这个目的。而如果在跳伞的同时,能打破人体自由下落最快速度纪录,那就不一般喽!
这就是鲍姆加特纳的计划,他要尽可能晚地打开降落伞,让自己的身体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不断加速坠向地面。而要做到这一点,同温层是一个理想的场所,那里空气稀薄,空气阻力也就相应地小。在起跳阶段,鲍姆加特纳将很快达到最大速度,在自由下落大约5分钟后,便会进入空气更稠密的大气层,下落速度便逐渐减缓了。
万事俱备,只欠……怎么把鲍姆加特纳送到那么高的地方去呢?
加压吊舱和热气球
能用飞机吗?不能,已知的喷气式飞机的飞行高度纪录也不过37648米。因此,热气球成了最佳选择。
这种“同温层热气球”采用塑料薄膜制作,厚度只有0.02毫米,却结实无比。如果将热气球全部摊开来,面积有140个足球场那么大!而热气球的吊篮就更牛了,竟然是一个太空舱。这只太空舱是模仿当年阿波罗飞船设计的,坚固异常,并且能抵御各种温度的侵袭。鲍姆加特纳就躲在这个太空舱里,由那个55层楼高的热气球带着升上高空,来到太空边缘。
从起飞到抵达预定高度,一共花去了3小时……
太空边缘超级跳
一切就绪。鲍姆加特纳打开太空舱的舱门,如同一位即将进行太空行走的航天员。深呼吸,稳定情绪,他一跃而下,向着地面“砸”了下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20岁时,他就迷恋上了低空跳伞。1998年,意大利举办了一场低空跳伞表演,当时他恰好也在现场,首次见识了翼装飞行的魅力。当看到一个人纵身一跃,飞走了,感觉整个过程就像是长距离滑翔。他的脑海中立即浮现出一个念头:翼装飞行具有改变人类飞行历史的潜力。也就在那一年,他第一次穿着翼装完成了低空跳伞。
在接下来的十余年间,他先后在全球16个国家完成了近一千次极限跳伞,征服高地包括美国皇家峡谷大桥、金门大桥、巴西基督山耶稣像、巴黎埃菲尔铁塔、瑞士马特洪峰、吉隆坡石油双塔、西雅图太空针塔、委内瑞拉安赫尔瀑布、上海金茂大厦等。征服世界各地的地标是他的梦想,挑战独一无二的危险是他最大的快乐。
在此期间,他还担任了探索频道主持人。他的纪录片《我生命中的一年》曾获美国年度“最佳跳伞表演奖”。好莱坞计划拍摄传记,还邀请他讲述了自己传奇的冒险运动生涯。
随着挑战极限运动次数的增多,他的经验也越来越丰富,每当有好朋友因为挑战失败丢掉生命时,他就更深一层地理解了生命的可贵。因此,他从来就不是一个疯狂的冒失鬼,也从不打无准备之仗。他说:“我的工作是风险评估,在翼装飞行之前,我首先要做的就是评估风险,这是我唯一考虑的事情。要想完成一件前人未能实现的事情,除了解决问题的决心,还要将技巧和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挪威朋友发给他一张中国天门山天门洞的照片,朋友鼓动他可以穿着滑翔翼穿越这个山洞,当时他还不是非常确信。所以他把照片发给泛太平洋网站的好朋友Iiro Seppanen和Yang Feng,他们一起直接到天门山天门洞现场考察。看过后,朋友建议他亲自来一次,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下这个飞行计划的可行性。
天门洞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天然穿山溶洞,门高131.5米,宽57米,深60米。以220公里的时速从二百余米高空俯冲而下,穿越天门洞,想起来都让人毛骨悚然。当他第一次来到天门洞前时,他的直觉告诉自己将要有非同一般的经历发生。
为了顺利完成“穿越天门洞”的挑战,他改良研发了新型的滑翔翼,它可以提供给自己更多的滑翔时间和安全性。凭借最新的GPS定位系统和滑翔装备,他已经可以完全跟踪确认自己的飞行线路和滑行线路,过去的三个月里,他几乎每一天都在欧洲进行着跳伞训练,为穿越天门洞做准备。他不断收集到的数据显示,他可以安全地实现这个复杂而又极富挑战的项目。
万事俱备,时间定格在2011年9月24日15点45分,只见他沮丧地从楼梯上走了下来,原来,他的第一次挑战失败了。不过,他很快重新登上了直升机,并在第二次时挑战成功。事后他非常激动:“我确定这是我到目前为止感觉最棒的一次挑战。”
各项工作准备就绪,地面指挥员一声令下,飞机滑行、起飞、升高、平飞整个流程非常迅速,转眼间已经在1300米高空。机舱指挥员开始检查每名队员的装具,互相竖起拇指,表示没有任何问题。飞机仍旧在快速飞行,不一会,只见飞机后舱门缓缓的打开了,蓝天勇士们一个接一个奋不顾身的飞了下去,顷刻间,天空上各种颜色的伞,如花朵一样在人们的视线中绽放、滑翔、下降、着陆,这些天之骄子们正以自己精湛的技术,在空中尽情的飞翔!享受着腾云驾雾的感觉,掌声不由自主的在空旷的大地响起,回荡在朝阳底下队伍的上空。正常情况下就是这个流程,但是跳伞考验的不仅是他们的技术,更是考验他们的胆量和勇气。
准备跳伞。尤其是第一次参加跳伞的战友,他们面色沉重的走向远处的飞机,一股股热浪扑面而来,除了让他们感觉到举步维艰之外,同时更让人感觉到呼吸的异常艰难。轰隆隆的螺旋桨声让心情紧张的战友们感觉不到心跳的急促,始终一言不发的他们,一个接一个的踏进飞机后舱门,按照事先编排好的队列靠在机舱的两侧相对坐好。飞机起飞、升高、平飞、进入实跳地域。空气越来越紧张,甚至开始凝固。飞机上的指挥员开始检查每名队员的装备和备份伞是否按要求折叠,存不存在遗留问题,确实没有问题后,指挥员都会对他们说一声“好”,然后在他们面前一一竖起了大拇指。待检查完毕,飞机也进入了实跳地的上空,后舱门随着一声足以让人屏住呼吸的声响缓缓打开。“跳”,指挥员发出了最后一道命令,所有队员把视线转向了机舱外,双手抱着胸前的备份伞,弯腰、并脚一个接一个地扑向了遥不可及的大地,瞬间便消失在飞机尾翼后面。随之而慢慢升起来的是一顶顶五颜六色的降落伞,在蓝天与白云间摇曳。好漂亮啊!下面还没有进行跳伞的战士们不仅发出了欢呼声。但是,想不到第一次跳伞成绩非常不理想。有的战士落到水塘里,有的落到屋顶上,有的战士还挂到电线杆上、树上,相当的危险,降落规定地点的还不过半数,出现这种情况后,同志们的心理压力都增大,为下步继续实跳训练无形中增加了难度。
跳伞是世界上危险系数排第三的职业,跳伞训练中,危险始终随着他们,但他们同时也在危险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大相奇迹。为了跳伞他们可以说是历尽了煎熬,每天风吹日晒雨淋,由于在外驻训,没有合适的训练场地,没有更多的训练时间,他们就采用原地转圈,突然停住,然后练习空中判断方向的能力;把肚子挺在凳子上,四肢向上翘,进行空中定位姿势的训练;利用房前屋后的土坡,进行跳跃姿势的训练。长时间的训练,有些同志上厕所都不敢蹲下来,腿痛得厉害。有的同志为此流过泪,但是当他们以一颗果敢的心、飞扬的激情踏上飞机的瞬间,所有的一切都成为过去,迎接这些勇士的只有属于他们的高高蓝天。那里才是他们梦开始的地方。跳伞训练,有时不仅是技术上要过关,可能天气的变化也是对这些蓝天勇士的考验。
天气的变化是人们所不能完全掌握的,尽管训练中有一定的气象引导和保障,但毕竟人算不如天算,有时候还是会碰到风雨等恶劣天气的。
一次训练时,飞机已经进入1500米的高空投伞区域,想不到气流突然涌动,朵朵乌云从远处不断的急速飘来,当伞兵们的已经进行训练,已经展翅飞行了。天气变得越来越恶劣,气流非常的不稳定,转眼间下起了小雨,在强风力与雨滴的打击下,让人感到阵阵伤痛,而且伞兵们急速下降,他们在风雨中向一叶小船,摇摇荡荡。险情在即,预想中的种种情况都可能来临,都可能出现在这次伞降训练上。地面指挥员急了,对讲机不停的对空中进行喊叫,“保持队形,拉棒、顶风”一遍遍的重复着。几分钟后,队员们凭借着自己的技术艰难的着陆,但是由于风速太大,双脚刚刚着地,伞又被风吹走了,把人也带倒在地,托出好几米远的距离,队员们有的胳膊磨破了,有的手上划出道道伤痕,然而当再次见到他们,是他们又出现在训练场上,满怀激情的又精心的准备下一次训练了。
跳伞训练的危险程度经常是与生死相关联的。尽管随着科学的进步,跳伞的训练也愈加的科学化、正规化,但是也经常的存在主伞不开的情况。一次跳伞训练汇报表演时,一名队员的主伞离机5秒钟后,伞没能正常的打开,身体伴着一种失重的感觉快速的下降,一时间,整个人与伞处在自由落体运动状态。大家都知道自由落体在1500米高度,下降的时间也不过分把钟就会着陆,而且下滑的速度是越来越快。下面观摩的首长和官兵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但却无能为力,只期盼他能灵活的处置这种险情,化险为夷!此刻经验便发挥了作用。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距离地面只有300百米的高度了,再不采取有效的措施,这名队员非死即残。没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只见这名队员先稳定了主伞的状态,然后用力把“飞伞”的把柄拉掉,主伞随着一声嘭的声音飞向了远方,随后他用力拉开胸前的备份伞,正常展开,下降速度瞬间恢复了正常,安全着陆没有什么问题了,下来后,人们都向他表示祝贺,他却不好意思的说,我没时间想太多,既然如此,我想那就先示范一遍错误的动作吧!人群中发出一阵阵大笑声,他也随着笑了起来,然后走向着陆场去找那个飞掉的主伞。还有一次,一个连队在进行实跳训练,连长跳下去后,指导员随后也跳了下去,这时意外情况出现了,比连长重得多的指导员下降速度过快,刚出机舱一会便落在了连长的伞顶部,致使两具伞同时效能减弱,下降速度明显过快,下面这些人都非常清楚,如果不及能排除这种险情,两具伞绞在一起后再进行处理,那生存在可能性将微乎其微。只见指导员处惊不变,双手紧握伞绳,微微卷腹,将双脚轻轻提起,侧身从连长的身上滚下去,两具伞渐渐分开了,又恢复了安全飞行的状态,人们又被吓出了一身冷汗。
跳伞是勇者的事业。跳伞不仅本身存在一定的危险,而且长期进行空中实跳训练,对人体的腰及腿部的软骨组织都存在一定的损伤。据统计,每年的伤病残人员中,因跳伞受伤的占百分之八十多,但是官兵们并没有因此而退缩,相反非常想早日恢复,重新返回训练场再展特种兵空中雄鹰的风采。
跳伞对人的身体及心理素质要求的确很高,但是这些官兵敢于挑战自我的勇气和一往无前的精神,却令人感动。仰望天空,依旧是伞花朵朵,展开的仍旧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我知道这不过是这些蓝天勇士们一个普通的训练日而已。等待他们的还有更加残酷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