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业经验

创业经验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业经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业经验

创业经验范文第1篇

首先,我们进行了调查走访,了解妇女所需所求。在调研中我们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虽然失地农村妇女存在文化层次不高、技术不强、就业能力低等就业障碍,但她们身处城内,见识较多,比一般的农村妇女眼高手低。更何况,失地妇女在领取征地补偿款后,如果不及时就业或者投资创业,只能是坐吃山空。因此,妇联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刻不容缓。我们争取劳动部门的支持,邀请分管就业的领导到各培训机构、劳动力市场实地考察,从培训师资、教学设施以及就业效果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经过反复权衡,我们面向市场,寻找就业机会大、就业收入相对较高的培训项目。最后确定了高新职业技术学校、荆鹏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天英职业培训学校、公交驾校及东湖驾校等五家职业技能机构,选择高级家政服务、物业管理以及汽车驾驶等专业,以满足失地妇女技能培训工作的需要。

其次,我们健全了培训制度,注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每年年初,街道妇联将就业工作纳入各基层妇女组织年度目标考核内容,要求各村(社区)要将就业培训资金列入财政计划。各村(社区)的妇女主任兼任就业指导员,要接受妇联和劳动部门的双重目标管理考核,以此提高基层妇女干部的办事效率。在我们的努力下,2008年举办了失地妇女就业培训班7期,按照国家就业培训政策选择一门技能全免或减半费用,高级家政班和物业管理班全免学费,汽车驾驶班由街道、村、个人共同负责费用。这7期班共妇女培训389人,街道为她们支付学费16万元。如:如云峰村失地妇女冯霞辉接受物业管理培训后,被应聘到了金鑫宾馆工作,当上了一名服务员,月工资900元,她自己很满意。她说:“我从种田妇女到住进安置楼,如今通过培训后有了本事能成为拿工资的上班族。真是没有想到呀!”

第三,我们抓住机遇,多形式多渠道促进妇女创业就业。

2007年8月,市妇联要举办一个新的培训项目——丝网花制作技能培训,这个项目既能帮助妇女实现灵活就业,又可掌握技能后开办花店实现创业,还能愉悦性情美化生活,我们立即组织发动,有53名妇女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学习培训。这些妇女姐妹心灵手巧,学好本领后制作了绚丽多姿的丝网花,把自己的房子、村里的办公室装点得更加漂亮,而且全部实现了就业。

2007年10月16日至30日,举办了“李兆基金失地农村妇女创业培训班”,29名妇女参加了学习培训,她们都是来自7村7个社区的农村妇女。通过学习后,她们坚定了创业的信心,充分利用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走出了一条自主创业的新路子。如:云盘村斗米组邓奇英是一名养猪专业户,她挤出时间来参加创业培训,掌握了市场调查等知识,逐步扩大规模,现在年出栏生猪800多头,年纯收入达到20多万元;邓桥村失地妇女黄利英在2001年创办了预制件厂,参加创业培训后拓宽了思路,现在又投资创办环保机械有限公司,提供就业岗位30多个,达到了创业带动就业的效果。

创业经验范文第2篇

该镇“返乡经济”的快速发展既有其偶然性,更有其必然性。从客观上分析,一是返乡创业具备本土基础。“家有三尺硬地”。外出能人根在家乡,具备深厚的创业根基。二是返乡创业拥有草根优势。外出能人天生具有草根性,适应环境能力强,回到家乡创业更是如鱼得水。三是返乡创业有现实好处。回到家乡创业,机制更灵活,服务更细致,当地党委、政府甚至可以动员全镇的力量为其服务。四是返乡创业可获得精神享受。外出能人返乡创业,可以受到当地党委、政府较高的礼遇,有一种“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感受,这是在外地创业所不可比拟的。

该镇“返乡经济”之所以能取得明显成效,与镇党委、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是密不可分的。主要体现在:

一是高位推动,引领能人返乡创业。能否促成能人大批返乡,当地党委、政府的引导作用尤其重要。该镇坚持把“返乡经济”作为壮大镇域经济的根本途径来抓,努力把在外能人资源优势转化为本地经济发展优势。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为第一副组长的促返乡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目标,制定规划,并配备专职人员。通过上下联动,该镇党委、政府摸清了符合××发展的潜在返乡投资群体,在第一时间内掌握了在外能人的投资意向信息。为动员在外能人返乡创业,镇党委、政府每年在打工创业人员相对较多的地方,召开促进××经济发展知名人士座谈会,联络乡情,推介××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同时,充分利用在外创业务工者的亲情、友情、同学情等关系,通过情谊架设返乡创业桥梁。

创业经验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农民创业; 先前经验; 创业警觉; 机会识别

2013年3月郭红东周惠珺: 先前经验、创业警觉与农民创业机会识别——一个中介效应模型及其启示2013年3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一、 引言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农民创业问题,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农民创业的政策措施,农民创业环境得到改善,农民创业氛围越来越活跃,但在我国真正能够感知和识别创业机会从而践行创业活动的农民并不多。基于此,本文试图回答如下问题:为什么一些农民(而不是另一些农民)能识别创业机会?这些农民又是如何利用所积累的经验来帮助自己完成机会识别过程?

现阶段与创业机会识别相关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已有研究发现影响创业机会识别的因素包括:先前经验、社会资本、创业警觉、认知特征、机会属性、个体特征等[15],创业机会识别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认知过程,而创业警觉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6]。Ardichvili等指出,创业警觉是成功识别创业机会的一个必要条件,而创业者的个人特质、社会资本以及先前经验都是创业警觉的前因,但他们没有就所提出的理论分析框架进行实证分析[7]。面对存在的客观机会,只有经过真实个体的认知主观化与创造性的活动之后才能被发现与开发[8]。基于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可以判断机会识别会通过“先前经验—创业警觉—创业机会识别”这样一个理论路径来完成,但目前对这一逻辑关系的实证研究甚少。

农民创业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可以划分为两类,即总体描述性研究与专题深入性研究。当农民创业刚刚兴起并逐渐成为影响农村经济的一种重要现象时,学者主要集中于探讨影响农民创业的原因、描述农民创业的特征等方面,对农民创业进行一般性的分析和描述;当农民创业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常态现象时,学者们开始逐步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专门对农民创业绩效、农民社会资本、农民创业机会识别等进行研究。当前在农民创业机会识别方向上的研究还不多[9],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从理论框架上探索影响农民创业机会识别的可能因素[10];二是运用实证方法检验影响农民创业机会识别的因素,如创业环境、社会资本、先前经验等[1113]。现有文献资料已开始从理论上关注创业警觉这一关键因素在农民创业机会识别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在实证上则基本没有展开相关研究。个体对创业机会的警觉性是他们在多年实践中学习积累和沉淀出来的一种认知特质。正规教育是潜在创业者认知积累和沉淀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认知水平的提高更多是依赖于正式教育以外的途径来实现,通过这些途径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经验会帮助他们强化创业的警觉性,从而提高其识别创业机会的概率。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以具有创业意向的农民群体为研究对象,基于所获得的问卷调查数据,在研究先前经验对农民创业机会识别影响的基础上,考虑先前经验作为创业警觉的前因以及创业警觉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将创业警觉作为中介变量进行引进,构建“先前经验—创业警觉—农民创业机会识别”关系理论模型,旨在揭示存在于先前经验和农民创业机会识别中的转化路径,以及创业警觉在这一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二、 研究假设

(一) 先前经验与农民创业机会识别

先前经验,是指过去经历积累所形成的知识、技能与经验。已有研究考察的先前经验主要包括行业经验、创业经验、管理经验、独特经验及其他职能经验,如从事研发、市场营销、财务等工作的经验[14]。张玉利等在研究社会资本、先前经验和创业机会之间的关系时,从先前工作经验和先前创业经历两方面来考察先前经验,其中先前工作经验包括了职能经验和行业经验[5]。另外,农民创业方面的研究显示,培训作为人力资本要素中的重要部分,在农民知识积累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农民创业行为的边际影响相对于其他因素来说更为显著[15]。所以除了先前工作经历和创业经历外,农民的培训经历也是其先前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初,学者认为在给定的技术环境下,不同个体会识别出相同的创业机会,但Venkataraman指出,个体所积累的不同先前经验会影响他的认知,让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因而不同的个体在给定的技术条件下对创业机会识别情况也是不同的[16]。Shane对创业机会识别的研究显示,先前经验和受教育情况是影响机会识别的重要因素,并用实证方法论证了由于每个个体先前经验的分布差异,它们对同一创业机会的识别情况不完全一样[17]。Ucbasaran等从认知理论的视角将创业者所拥有的先前经验的规模和性质与其机会发现行为联系起来进行研究,证明有先前经验的创业者会发现更多的机会[1]。先前经验和创业机会识别之间关系的研究侧重点也许会有所不同,但研究结论基本是一致的:先前经验会显著影响创业机会识别。但纵观这些研究会发现,研究对象大都定位于一些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群体,所得结论能否推广有待进一步讨论。

相对于城市,农村地区的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传统生活方式下他们与外界交流不多,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务农以外的经历对他们知识的积累则异常重要。所以有意向开展创业活动的农民是众多创业者既普通又特殊的一员。一方面,作为普通的创业者应该遵循创业活动的一般行为模式;另一方面,由于农民身份的特殊性,从识别创业机会开始就更需要依赖先前经历中所积累的知识来帮助他们解读信息,发现隐藏的商机。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假设1a:先前工作经验与农民创业机会识别正相关。

假设1b:先前创业经历与农民创业机会识别正相关。

假设1c:先前培训经历与农民创业机会识别正相关。(二) 创业警觉与农民创业机会识别

创业警觉最早是由Kirzner提出的,被定义为一种不进行搜寻就注意到此前一直被忽略的机会的能力[18]。尽管近年来创业警觉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但目前仍缺乏统一的定义,不同学者往往从不同角度来界定和衡量创业警觉。本文基于其原始概念,认为创业警觉是一种持续关注的能力,关注那些尚未被发觉的机会[19],它不仅是一种天赋,更多的是不同个体在实践中学习、积累和沉淀出来的认知特质。

Gaglio和Katz建立了一个以创业警觉为中心的理论模型,指出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成功识别出创业机会从而成为创业者,但创业警觉性高的个体成功识别出创业机会而成为创业者的概率大,但没有对此进行实证研究[20]。Ko 和Butler对来自于65个高新技术公司创业者身上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从对商业机会的警觉性和对信息的警觉性两个维度来衡量创业者的警觉性,结果表明,前者会显著影响该创业者每月平均识别出的商业机会数量[21]。魏喜武和陈德棉梳理了创业警觉与创业机会之间关系的相关文献资料,肯定了创业警觉在强度上对创业机会识别的显著性影响[6]。目前对创业警觉的衡量已渐趋成熟,不同研究会根据自身需要来选择相应的测量方法,同时提出应关注创业警觉在属性上与创业机会的匹配。基于已有的研究结论可知,对所有创业者或潜在创业者来说,创业警觉都是其识别创业机会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结合研究对象,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2:创业警觉与农民创业机会识别正相关。

(三) “先前经验—创业警觉—农民创业机会识别” 中介效应模型的构建

机会识别被认为是创业研究中的核心概念。Ardichvili等提出的创业机会识别理论分析框架指出,创业警觉是成功识别创业机会的一个条件,而创业警觉又受个人特质、社会资本及先前经验的影响,但没有用实际数据进行验证[7]。Tang等研究了创业警觉在追求新机遇的过程中如何发生作用,其中将创业警觉分解为浏览和搜索、组合和联想以及评价和判断三个维度,在对其进行测量的基础上构建模型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先前经验对创业警觉的显著性影响以及创业警觉对创新能力(即发现新机会的能力)的正向作用,“先前经验—创业警觉”和“创业警觉—创新能力”之间关系的这一研究结论说明创业警觉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个人的创新能力,创业警觉性越高,越有助于发现创业机会,而创业警觉可以通过先前经验的积累而提高[3]。也就是说先前经验、创业警觉和创业机会识别之间可能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但文章并没有对创业警觉在先验知识对发现创业机会过程中的作用进行解析。

李仁苏和蔡根女对创业机会识别的核心概念、关键因素及过程模型进行了分析,并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由先前经验所形成的知识走廊的开发会通过强化创业警觉来发现创业机会[22]。虽然先前经验、创业警觉和创业机会识别三者之间的关系缺乏实证研究,但以上分析足以说明三者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基于先前经验和创业警觉作为创业机会识别的重要影响因素,以及先前经验对创业警觉的强化作用,本文将创业警觉作为中介变量,构建“先前经验—创业警觉—农民创业机会识别”关系理论模型,见图1:图1“先前经验—创业警觉—农民创业机会识别” 中介效应模型

农民会在各种实践活动过程中积累经验,他们所拥有的这些先前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自身在受教育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能否迅速解读隐藏在新信息背后的商业价值,创业机会将在他们对所获取的新信息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中,被那些具有敏锐洞察力和机会意识的个体发现。也就是说,农民的先前经验会通过影响个体的认知而作用于其机会发现行为。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假设3a:创业警觉在先前工作经验与农民创业机会识别的正向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假设3b:创业警觉在先前创业经历与农民创业机会识别的正向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假设3c:创业警觉在先前培训经历与农民创业机会识别的正向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三、 数据搜集与变量测量

(一) 样本选取与数据搜集

由于本文着重研究先前经验和创业警觉影响农民能否识别出创业机会的内在作用机理,而已经创业的农民都是识别出机会进行创业的,不列入本文考察范围。本文选择有创业意向但还没有进行创业的农民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搜集数据。被访对象应符合以下条件,缺一不可:(1)属于农村户口;(2)目前本人及家庭主要成员没有开展任何创业活动;(3)年龄在 18 —60 周岁之间(含18 周岁和 60 周岁)。

本研究由浙江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者由农经专业的部分研究生和浙江大学“三农协会”中来自农村的学生组成。从22个省(市)抽取100名学生为调查成员,每位学生在其家乡随机抽取4—5位满足条件的农民进行调查,问卷调查时间为2012年1—3月。考虑到本调查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难度,为了保证最后所获得数据的有效性,在2012年1月初课题组组织所有参与本次调查的人员进行了一次相关的培训活动。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10份,回收问卷399份,对于其中明显缺答的以及没有创业意向的问卷予以剔除,最后得到有效问卷234份,问卷回收率与有效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7.32%和57.07%。

从被调查者性别分布上看,男性占71.24%,女性占28.76%;从被调查者年龄看,30岁以下的被调查者占55.13%,30—39岁占14.53%,40—49岁占23.50%,50岁以上占6.84%,可以看出有创业意向但还没有进行创业的农民以青壮年居多;从受教育程度分布看,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7.36%,初中文化程度占30.74%,高中文化程度占24.6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37.23%,数据显示目前具有创业意向的农民普遍只具有中等文化水平;从样本所在地区看,东部地区选取的样本占62.39%,中部地区占22.22%,西部地区占15.38%。

(二) 变量与测量

1.因变量:创业机会识别

不同的学者根据研究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对创业机会识别进行定义。本文采用Baron的定义[23],认为创业机会识别是指面对多样化的刺激和事件时对商机存在与否的一种知觉,也就是说是否感知到创业机会,并且设置一个虚拟变量 “您是否发现过创业机会(创业项目)”来考察受访者的创业机会识别情况,其中“是”赋值1,“否”赋值0。

2.自变量:先前经验

本文从先前工作经验、先前创业经历和先前培训经历三方面来考察具有创业意向但还没进行创业的受访者的先前经验。其中,根据张玉利和王晓文的研究,先前工作经验也可分为通用性和专用性两种性质[24],因此,这里设置三个题项来衡量这一变量,分别为“您在农业或非农工作中担任过管理职务吗”、“您在农业或非农工作中担任过销售职务吗”和“您是否有手艺或技能”, “是”赋值1,“否”赋值0,变量“先前工作经验”的取值则为上述三个题项得分的算术加总。先前培训经历则是考察此次创业之前受访者是否参加过培训,“是”赋值1,“否”赋值0。对先前创业经历的衡量,设置题项“您以前创业过吗”,“是”赋值1,“否”赋值0。

3.中介变量:创业警觉

因为在对创业机会进行关注和搜寻的过程中,投入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本文通过对受访者在思考创业问题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受访者对自己识别创业机会的自我评价来衡量受访者的创业警觉[25]。高警觉性的创业者会通过积极搜寻来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信息,并且对发现的内在信息进行外在化,最终识别创业机会。因此,本文具体设置了4个题项,采用利克特5 点量表来度量这些指标,1表示“非常不同意”,5 表示“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示所衡量指标的强度越大。

表1是对创业警觉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测量量表信度系数为0.770,该测量工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符合要求;KMO样本充分性检验值表明样本数量是充分的;Bartlett 球形检验值说明各项目是相互关联的,适合提取公共因子。这里提取出了一个公共因子,其方差贡献率为59.433%,也就是说,原来4个指标的方差中,有59.433%可以用所提取的公共因子来解释。

4.控制变量

本文选取了可能对创业机会识别带来不同程度影响的一些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包括受访者的性别、年龄及受教育程度。

四、 模型检验方法与结果

(一) 模型检验方法

五、 结论与启示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先前经验与农民创业机会识别之间并不全都表现为直接作用关系,还有一部分是嵌入到认知层面的,通过促进创业警觉的提高,对机会识别发生作用,并且不同种类的先前经验与农民创业机会识别之间的作用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首先,创业警觉在先前工作经验与农民创业机会识别的正向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农民本身知识的有限使他当前所拥有的信息与知识的存量直接影响其对某些特定机会的认知;同时,先前工作经验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其感知周围环境和信息能力的形成,有助于提升农民正确判断信息价值的能力,识别被他人视作潜在威胁和风险的机会。先验工作经验一方面直接影响农民创业机会的识别,另一方面通过影响创业警觉性来促进其对机会的感知。

其次,创业警觉在先前创业经历与农民创业机会识别关系的中介作用没有在本研究中得到验证。可能因为所调查的拥有创业经历的样本量有限,创业警觉在先前创业经历与农民创业机会识别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本文对有创业经历和无创业经历的农民受访者的创业警觉性以及机会识别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有创业经历的农民具有更高的警觉性,更容易识别出创业机会。具体而言,已经具有创业经历的农民,在以往判断创业机会的决策情境中形成了机会意识,提高了对创业机会的敏感性,比没有创业经历的农民更容易识别出机会。

最后,创业警觉在先前培训经历与农民创业机会识别的正向关系中扮演了中介作用。对农民进行培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他的知识储备,由于农民本身知识存量水平较低,增加的这一部分知识会在提高其认知水平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意味着农民的先前培训经历对他们的影响主要集中于认知能力的提升,先前培训经历的影响全部经由认知层面而作用于农民对创业机会的识别过程中。

本文对农民创业实践和政策制定有重要启示:第一,对于那些有意从事创业活动的农民来说,可以采取先就业后创业的策略,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行业进行就业,在就业中尝试不同工作岗位,从别人创业活动经历中总结经验和积累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创业警觉性,从而提高创业机会识别能力。第二,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培训的支持力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培训经费的投入,鼓励社会机构与企事业单位加大对农民尤其是有创业意向农民的培训力度,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的认知水平和创业警觉性;另一方面,要不断创新培训方式,除了课堂授课以外,还要建立创业导师制,要积极鼓励那些创业成功的农民担任创业导师,与有创业意向的农民结对学习,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提高农民的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D.Ucbasaran, P.Westhead & M.Wright,″The Extent and Nature of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by Experienced Entrepreneur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Vol.24,No.2(2009),pp.99115.

[2]P.S.Adler & S.W.Kwon,″Social Capital: Prospects for a New Concept,″ Academy of Management,Vol.27,No.1(2002),pp.1740.

[3]J.Tang, K. M.Kacmar & L.Busenitz,″Entrepreneurial Alertness in the Pursuit of New Opportunitie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Vol.27,No.1(2012),pp.7794.

[4]苗青: 《企业家的认知特征对机会识别的影响方式研究》,《人类工效学杂志》2007年第4期,第811页。[Miao Qing,″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ial Cognitive Features on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Chinese Journal of Ergonomics,No.4(2007),pp.811.]

[5]张玉利、杨俊、任兵: 《社会资本、先前经验与创业机会——一个交互效应模型及其启示》,《管理世界》2008年第7期,第91102页。[Zhang Yuli,Yang Jun & Ren Bing,″Social Capital, Previous Experience and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A Mediating Effect Model and Its Implications,″ Management World,No.7(2008),pp.91102.]

[6]魏喜武、陈德棉: 《创业警觉性与创业机会的匹配研究》,《管理学报》2011年第1期,第133136页。[Wei Xiwu & Chen Demian,″A Study on the Match of Entrepreneurial Alertness with Opportunity,″ 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No.1(2011),pp.133136.]

[7]A.Ardichvili, R.Cardozo & S.Ray,″A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Vol.18,No.1(2003),pp.105123.

[8]汪良军、杨蕙馨: 《创业机会与企业家认知》,《经济管理》2004年第18期,第2429页。[Wang Liangjun & Yang Huixin,″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and Entrepreneurs Cognition,″ Economic Management,No.18(2004),pp.2429.]

[9]孙红霞、孙梁、李美青: 《农民创业研究前沿探析与我国转型时期研究框架构建》,《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年第32期,第3137页。[Sun Hongxia,Sun Liang & Li Meiqing,″A Pioneering Study of FarmersEntrepreneurship and Framework Construction of Chinas Transition Period,″ Foreign Economics & Management,No.32(2010),pp.3137.]

[10]陈文标: 《农民创业机会识别与把握研究——基于企业家精神视角的分析》,《林业经济》2012年第6期,第113115页。[Chen Wenbiao,″How Farmers Identify and Grasp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An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trepreneurship,″ Forestry Economics,No.6(2012),pp.113115.]

[11 ]黄洁、买忆媛: 《农民创业者初始社会资本对机会识别类型的预测能力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11年第4期,第5057页。[Huang Jie & Mai Yiyuan,″The Impact of Farmer EntrepreneursInitial Social Capital on the Predictive Ability of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No.4(2011),pp.5057.]

[12]高静、张应良、贺昌政: 《农户创业机会识别行为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518份农户创业调查》,《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第4146页。[Gao Jing,Zhang Yingliang & He Changzheng,″Empirical Analysi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armers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Behavior:Based on the Survey of 518 Farmers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5(2012),pp.4146.]

[13]郭红东、丁高洁: 《社会资本、先验知识与农民创业机会识别》,《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第7885页。[Guo Hongdong & Ding Gaojie, ″Social Capital, Prior Knowledge, and Farmers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No.3(2012),pp.7885.]

[14]田莉、龙丹: 《创业过程中先前经验的作用解析——最新研究成果评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年第11期,第4145页。[Tian Li & Long Dan, ″An Analysis of the Role Previous Experience Plays in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 Economic Theory and Business Management,No.11(2009),pp.4145.]

[15]韦吉飞、王建华、李录堂: 《农民创业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西北五省区调查的实证分析》,《财贸研究》2008年第5期,第1622页。[Wei Jifei,Wang Jianhua & Li Lutang, ″ Factors Affecting the Entrepreneurship of Farmers: Survey from Five Northwestern Provinces,″ Finance and Trade Research,No.5(2008),pp.1622.]

[16]S.Venkataraman, ″The Distinctive Domain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An Editors Perspective,″ in J.Katz & J.Brockhaus (eds.), Advances in Entrepreneurship, Firm Emergence, and Growth,Greenwich, CT: JAI Press,1997,pp.119138.

[17]S.Shane, ″Prior Knowledge and the Discovery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Organization Science,Vol.11,No.4(2000),pp.448469.

[18]I.M.Kirzner,Competi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8.

[19]段清贤: 《创业警觉性的影响因素研究》,《现代商业》 2011年第17期,第283页。[Duan Qingxian, ″Factors Influencing Entrepreneurial Alertness,″ Modern Business,No.17(2011),p.283.]

[20]C.M.Gaglio & J.A.Katz, ″The Psychological Basis of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Entrepreneurial Alertness,″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Vol.16,No.2(2001),pp.95111.

[21]S.Ko & J.E.Butler, ″Alertness, Bisociative Thinking Ability, and Discovery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in Asian Hitech Firms,″ in 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Wellesley, MA:Babson College, 2003,pp.421429.

[22]李仁苏、蔡根女: 《创业机会识别:核心概念、关键因素及过程模型》,《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第7579页。[Li Rensu & Cai Gennü, ″Identific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Core Concepts, Key Factors and Process Model,″ Hubei Social Sciences,No.11(2007),pp.7579.]

[23 ]R.A.Baron,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A Valuable Tool for Answering Entrepreneurships Basic ′Why′ Question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Vol.19,No.2(2004),pp.221239.

[24]张玉利、王晓文: 《先前经验、学习风格与创业能力的实证研究》,《管理科学》2011年第3期,第112页。[Zhang Yuli & Wang Xiaowen, ″Empirical Study on Prior Experience, Learning Style and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No.3(2011),pp.112.]

创业经验范文第4篇

建材店换址开业,

经营走上正轨

卖桔子的故事暂时告一段落,我还要考虑店面如何发展,因为楼下的新位置要三月份才能让出来,所以这段时间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研究如何处理样柜,设计新店装修方案。我原来的店最后一分钱也不值了,因为没有人会花钱兑我这个店,最后商场收回了,摆了一些沙发在那里卖,再后来这个店商场以很低的价格租给另一个外面来的商户了。

就在我准备装修的这段时间又发生了一件事,广东总部知道了我要重新换位置,并且让我把图纸传给他们,给我重新设计装修方案和样柜,我把图纸传过去了,但等到的却不是好消息,因为我这个新位置店面面积太小了,只有60平米,不达标,不符合厂里的要求,可是我又没有别的办法,楼上面积虽然大,但不赚钱呀,跟总部解释,也没用。因为二楼的店已经开业二年了(韩姐做了一年,我做了一年),跟总部签合同时,一年要完成一定金额的进货额的,显然,没有完成,这样总部有权取消我的资格。虽然总部没有马上取消我的资格,但是却也没有跟我签新一年的合同,这又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没办法,我也不能做别的,只得按自己的思路重新装了一下新店,自己在厂里下单定了样品,(虽然没签合同,但还是正常合作的),新店刚开始还算顺利,销量也比在楼上的时候好了许多,但随后问题就出来了,因为销量大了,售后就多了,接连一个月,我几乎每单货都有售后,各种各样的,不是运输破损了,就是厂里做错了,要么就是我们设计出问题了,给我气的,打给总部区域经理,把他一顿臭骂,我不能天天把精力放在处理售后上面吧?结果:过几天区域经理跟我说本市又要开一家商,我说不行,我是独家,他说我们今年没跟你签合同,我说随便你了,后来我们市就又开了同一品牌的专卖店,这个事还是顾客告诉我的。我当时真是想把L总大骂一顿,后来想想忍了,谁叫咱没实力呢,如果你销售得好,总部是不敢胡作非为的,先忍着吧,不管怎么说,我还是赚钱的。

(创业经验:在你没实力的时候,你就要装孙子,不要跟总部谈太多的条件,因为你没有给他们带来利益。当你有实力的时候,你可以跟他们讲条件,如装修支持,要样品折扣,要广告支持,要超额奖励,要独家,要......打工也是一样的道理,大家都懂的。)

我得罪不起总部,也没办法,要是再换一家,我又得从头开始,还要到广东考察,还不知道再加盟的品牌咋样呢,而且我的店面小,即使再换一家估计还是不达标,就这样挺着吧。

就这样我们两个商在同一个城市各自经营(有必要说一下,这行没有一个品牌两家做的先例),我们基本走上正轨,而且市场人气也旺了,所以生意还过得去。而另一个商呢,因为是一个大学生出来初次创业,经验不足,再加上所在的商场也没什么人气,所以销售不太好。但总部“一女两嫁”的做法确实是坑人,举个例子来说吧,我花钱在户外做了一些广告,而那个商从不做广告,我销售的价格比他销售的价格高,有时他还撬我的客户,我跟他也认识了,毕竟也是大学生创业,我不能太打击他,找他谈了一次,与总部沟通后,达成协议:两家店对外称是一家的,价格要统一,不互相诋毁,谁有违约,则被总部取消资格。可是协议是约束不住人的,我们互相体谅算是平稳渡过了2008年。这时我们做的这个品牌也算是有点影响力了,我想两个商做一个品牌肯定不是长久之计,得早点解决这个问题。

总的来说我的新店经营比较平淡,我平时出几趟差,参加几个展会,看看新产品,了解一下业内形势,店里经营基本是老婆打理,我又把重要的精力放在了冬季批发桔子的运作上。

桔子“黄了”,亏损20万

前面我有总结出“做事要专心,不能一心二用”,我知道这个道理,但刚卖了一个月的桔子就赚了我开店一年也没赚到的钱,我有点这山望着那山高了。我想,从桔子下树到桔子存储期结束有至少四个月的时间,如果我做四个月,全力以赴,保守估计赚到30万是不成问题的,于是我决定把主要精力放在桔子这个项目的运作上:

品牌设计:我想到的第一点就是品牌,因为我2006年底就已经申请注册了商标了,我可以用商标,不过只能是TM。然后就是VI的设计,当时想找个正规公司给设计一下,一咨询,光设计几个英文字母就要一万,我一看这不是抢钱吗?于是上网,找威客,在猪八戒网发个任务,500元搞定。

包装设计:上网找外国设计的包装,看看人家是怎么包装的,最后决定还是用产地生产的塑料箱包装,因为如果自己生产包装,量小的话成本太高。

市场调查:为了伟大的桔子事业,我北上黑龙江绥芬河,南下广州江南,深圳布吉,中间去了北京新发地,我觉得先把这几个城市,再加上出口俄罗斯市场,搞定一个就行了。绥芬纷河满大街是挂着俄文店名的商店,我在那拜访了几个专做对俄贸易的公司老总,结果不行,因为我们是单品,不好做,跑了一圈最后只能在北京和我们城市做。

创业经验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外高校;创新创业;借鉴;启发

课题项目:2016年潍坊市科学技术发展计划项目:“基于‘互联网+’的潍坊高校大学生新创业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6GX090)阶段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13日

2015年5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创新创业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稳步推进。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强调“创新创业”并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由此可见,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当今时展的主旋律。

一、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概述

国外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起步早、发展快,其各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构建已趋成熟,经验极其丰富,值得吸取和借鉴。美国是第一个开设这方面教育课程的国家,从1947年至今已发展有1,800多所高校,其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也形成了一个相当完备的体系。英国至少有45%的大学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澳大利亚也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教学,很多教师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另外,日本、新加坡已逐步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能提供多项基金让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体验活动;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也正如火如荼地发展。本文将着重对美国、英国和日本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情况进行分析介绍。

(一)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概述。美国是最早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国家。从1947年,美国哈佛大学开设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史上的第一门课程;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比尔・盖茨掀起了美国高校创新创业的新浪潮;2000年后,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呈现出系统化和规模化趋势;到现如今,美国大学生创业率高达25%,远远高于中国。总之,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经历了70年的发展历程,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创新均处于世界前列,这是毋庸置疑的。

(二)英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概述。英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始于1982年,英国政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出台了“大学生创业”项目,以鼓励高校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由于该项目主要是出于解决就业问题的功利性目的,缺乏动力,后英国政府停止了该项目。英国政府在意识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后,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引导和规范,并从人力、物力和政策等方面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自此英语的创业教育纳入正规教育。2004年英国政府推出创业竞赛活动,有1/3的青少年因此转变了自己的创业态度,对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和素质的提升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年,英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成立,专门负责全国的创业教育,进一步促进了英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发展。值得一提的,英国较为先进的是创业园孵化器,其中的剑桥中英创业园、牛津大学科学园、伯明翰科技园等都很有名气,这一方面为各大企业提供了全方位服务,同时对英国创业教育发展、大学生的创新进步以及商业项目的研发都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帮助。

(三)日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概述。日本创新创业教育亦始于20世纪80年代,起初以高校创新创业形式呈现,后到90年代的见习制度,效果并不显著。1995年,《科学技术基本法》和科技立国政策的推行极大地促进了日本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2000年以后,伴随着“创业家精神”的正式提出,日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中,产、官、学协同模式是日本创新创业教育的突出特色,即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集中全社会资源优势,形成以政府、受托或独立进行创业教育的组织和高校三方协同发展的模式,政府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企业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经济和技术支持、高校以及中小学校则发挥其在创新创业中的主体作用。

二、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借鉴与启发

(一)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借鉴与启发。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呈现一系列突出特点。其一,国家出台多项法律法规,让高校大学生创业具有法律保障。如,美国国会于1953年通过了《小企业法案》、1981年里根政府通过了《经济复兴税法》、1986年出台了《税制改革法案》、1992~2012年,国会先后通过三部法案延长具有高度竞争性的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先后支持微软公司、英特尔公司等许多国际知名企业,对美国在前沿学科占据领先地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成为各国仿效的典范;其二,高校大学生创业流程便捷,准入成本低廉。世界银行的《2014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表明,美国的营商环境便利度在全球189个经济体中排名第四。一个有限责任公司,在美国从注册到运营仅需6个环节,仅需5天便可全部办完。并且,美国创办公司的经济成本非常低廉,仅占人均国民收入总值的1.5%;其三,多渠道资助大学生创业,融资方式灵活、易得性高,一方面政府为创业型企业提供资金援助,另一方面政府还通过政策引导,拓宽创业型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如鼓励银行加大对小企业的贷款额度并减免利息,创建并提供多种投资渠道(包括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种子资本等);其四,提供定制式辅导服务,增强创业型企业的生命力。美国创设了大量专门的创业辅导机构,在管理、服务、技术、营销、人才等方面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咨询;其五,美国高校制定诸多支持性的制度和措施,鼓励大学生创业。20世纪3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率先规定“五分之一原则”,即教师可以在一周内的任意一天去从事咨询或参与企业活动,现在这一制度几乎为美国所有大学接受,全方位助推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同时,美国高校普遍允许学生既可全日制上课,也可半日制上课;允许学生休学创业一段时间以后再回校复课学习。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从而使学生积累企业相关经验。

(二)英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借鉴与启发。一方面英国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经费支持。英国的创新创业方面的政策法规由教育与技能部、财政部贸工部和首相k公室共同制定和完善,并且高校创新创业经费主要依靠政府统一拨款,政策制定与经费拨款的相互协调,为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英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如英国政府成立的英国科学创业中心和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专门管理机构助推了全国创新创业观念的转变,保障了政策法规的有效执行,从而确保英国的创业教育由起初的功利性教育转变为非功利性的创业意识和品质精神教育,从创业课程的规范教育转变为专业和学位的系统化教育,并具有了自身鲜明的文化和特色。此外,英国的创新创业教育集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完善的课程设置于一体,形成了一个相互促进、多元互动的体系,各方面合力的发挥使英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优势和特色日益凸显。

(三)日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借鉴与启发。日本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亦有很多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方面。一方面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较大,日本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法规,在国家政策上给予高校创新创业强有力的支持,并且建立了政府及社会各界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提供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日本高校注重整合自身教育资源,以形成独具特色的“产、官、学”一体化创新创业体系,充分利用和发挥企业、政府和高校自身的协同力量。除此之外,日本民众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忠诚意识,因而全国上下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较高,确保日本高校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三、小结

总之,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各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为避免少走弯路,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和虚心借鉴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统筹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多方面的力量,积极探索构建“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深入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焦烈,王尧.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