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宿敌歌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苏格拉底;民主审判;从容殉道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写下“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诗句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面对生,我们可以当下一搏,绚烂如花。而面对死,我们如何能够做到从容面对,静美如秋叶呢?苏格拉底的死,可以说给我们做了一个最好的诠释!
大卫在油画《苏格拉底之死》中,描绘的苏格拉底则镇静自若,左手高举,仿佛在高呼:信仰不变!灵魂不死!我不由得用手把周围的人都遮住,只剩下苏格拉底一个人,我找不到一个即将赴死的人应有的恐惧与失落,只能感受到浓浓的意气风发和不灭的大义凛然!不过苏格拉底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死的?为了他的学说,还是信仰?又是什么力量让一个赴死的人如此的泰然自若?他的死又为雅典、为后世带来了什么?这一系列的困惑让我想走进苏格拉格的世界,探求他短暂却不乏华丽的一生。
一、因为审判,所以陨落——为何会死于民主审判?
古希腊是全世界第一个实行民主制的国家,也是全世界惟一一个实行民主制的古代文明之国。为何一个崇尚民主的地方会让追求真理、宣传民主的苏格拉底遭受民主的审判?遭受死亡的厄运呢?
笔者认为,苏格拉底之死真正的凶手是人民的审判,是五百人的陪审法庭的审判造成了苏格拉底的陨落。
首先,笔者认为这501名法官的产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雅典民主法庭没有设立法官,只设主持人负责组织审判和维持秩序,判决权力完全属于陪审员。雅典法庭的民主,完全体现在陪审员。陪审员由10个部落30岁以上的公民组成,这些公民没有必备的法律知识,没有专业的培训锻炼,不懂得如何按照法律思维来判定一个人是否有罪。这时,法官就不是作为一种职业,而是作为一种代表资格存在。这501名法官坐在审判席上考虑的不是法律的规定,而是苏格拉底在自己心中的印象,苏格拉底与自己的关系,苏格拉底与自己是朋友还是敌人。501名审判员用公众的意志代替了法律。这时,民主的司法已经不是理性的判断,更不是基于法律的规定,而是501名审判员的个人意志。
另外,这501名法官也没有足够的任期时间,具有相当的临时性。他们通过抽签的方式选出之后,只有一年的任期时间。一年的时间太短暂,根本无法培养出一名合格的法官,最多只能让他们了解一下审判的程序和初级的法律知识。同时临时性也决定了他们在开庭审理案件之前几乎不可能对案件进行调查,对于案件也不可能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思考,更不可能做出理性的判断。没有专业的法律知识作为基础,没有足够的时间调查,这些法官裁判时能够依靠的只有双方在法庭上的辩论和自己对他们的喜好。
1、雅典的票决制
苏格拉底的命运掌握在501名审判员的手中。审判程序是原、被告先行辩论,然后举证,最后陪审团投票。被告获“无罪”票多,或“有罪”和“无罪”票数相等,均无罪。之后还要点算原告所得票数,如不足总票数的五分之一,原告就要遭到处罚,以惩罚诬告。
如被告被判有罪,则当场由原、被告分别提出具体判罚,再由陪审团投票选择其中之一作为最终判罚。
这一看似荒诞的程序,却具有充分的合理性。为让陪审团采纳自己提出的判罚,原、被告都会提出尽量合理的刑罚,不会随心所欲信马由缰,除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口若悬河,陪审员两次全场哗然。第一次是因为他说自己是天底下最具智慧的人,因为他承认自己无知:“我承认我无知,而他们却不承认。我正是在这一点上比他们更智慧。因此,德尔菲神谕无误:惟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知其智慧实际毫无价值的人,方最具智慧。”
在第一次的投票中,苏格拉底以二百八十票对二百二十票被判有罪,因此要进行第二次如何定罪的开庭。如果苏格拉底在第一次开庭的表现还算温和,那么他在第二次的法庭上的表现真的可以用狂妄来形容。他辩解自己非但无罪,反而对城邦有功,理应得到城邦的礼遇。藐视法庭的态度和不合情理的刑罚意见,激怒了陪审团,甚至也惹恼了本来同情他的80名陪审员。最后,苏格拉底以三百六十票对一百四十票被判死刑。
2、法庭外的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暴露民主制缺点的做法让一些善良的雅典人民不解,误将他当成了雅典的敌人。苏格拉底尖锐的言论也让执政者不安,他们怕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所以他们利用陪审团制度,让它成为绞杀异己的疯狂机器。同时,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云》让许多雅典人对苏格拉底的印象大打折扣。《云》中的苏格拉底被塑造成一个满口胡诌天体理论的自然哲学家和一个教青年进行可笑诡辩的智者。在观众心目中,前者的所为是不敬神,后者的所为是败坏青年,这部在雅典最大节日之一中隆重上演的剧目,无疑会在许多雅典人面前丑化了苏格拉底形象,苏格拉底在民主的审判中成就了不民主的现实的牺牲品。
二、因为信仰,所以从容——为何会淡定地殉道?
苏格拉底放弃了以年岁已高向法院请求宽恕;他拒绝了以缴纳罚金来免除一死;他也没有接受朋友们为他铺好的越狱之路。在逃生和宁可服从法律规定含冤而死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玛克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写到:“我们的生命,如果它在它恰当的时候停止,因为它已经停止,所以也并非遇收到不幸”。苏格拉底虽然向往着生存,但绝不是生存在不光彩的道德中,也不是生存在不正当的法律下。从这一角度看,苏格拉底的死是他自己的选择。他告诉赫尔摩奇尼斯,他之所以不愿为自己辩护,是因为知道他的神灵叫他不要这么做,认为还是现在死去为好,免得老年为疾病所困。他在最绚烂的时候选择离开。
苏格拉底以牛虻自比,称自己是神赐给雅典的礼物。他的使命是像一只牛虻一样来刺激这个国家,因为雅典好像一匹骏马,但由于肥大懒惰变得迟钝昏睡了,所以很需要有一只牛虻紧紧地叮着它,随时随地责备它、劝说它,使它能从昏睡中惊醒而焕发出精神。苏格拉底把批评雅典看作神交给他的一个不渝的神圣使命,这种使命感和由此而来的思考,便成为他生活与哲学实践的宗旨,成了他短暂生命的信仰。他知道自己这样做会使许多人十分恼怒,但神给自己的使命不可违,故冒死不辞。因此,在苏格拉底的信念中,自己与雅典公民不是对立,而是一体的,离开了雅典公民(逃亡),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意义和价值。他要以自己的牺牲,唤醒雅典公民的觉醒。他认为自己必须遵守雅典的法律,因为他和国家之间有神圣的契约,他不能违背。苏格拉底认为如果城邦的法律是不公正的,你就不必遵从它们,但是如果你违反了那不公正的法律,你仍然必须服从惩罚。苏格拉底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这样做,他感到有一种服从城邦的合法权威和城邦法律的义务。
所以,在仆人给他端来毒酒时还能不忘询问狱卒可不可以洒出少许酒来祭神。
所以,在举起毒酒时能够平静的说出“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将死,你们活下来,哪一条路更好,惟有神知道。”
所以,在毒酒渐渐发挥作用时还提醒着:“克力同,我欠了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只鸡,记得替我还上这笔债。”
苏格拉底在法庭中向雅典公民呼喊着“不管你们是否听从阿尼图斯的话,也不管你们是否宣判我无罪,我都不会改变自己的方式,虽百死而无悔。”没有丝毫的激愤、畏惧或是悲哀,苏格拉底依旧用他智慧的语调诚挚地奉劝着一切。
苏格拉底用自己的死成就了雅典法律的神圣,也给我们生动地诠释了那句法律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最后,苏格拉底带着信仰,从容殉道。
三、因为悲剧,所以纪念——一个人死亡引发的蝴蝶效应
雅典公民处死苏格拉底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错误,并不是没有清楚的认识苏格拉底思想的价值,而是反映了雅典公民已经无力解救自己。
一个以言论自由著称的城市竟对一个除了运用言论自由以外没有任何罪行的哲学家、判罪以至于处死,这给雅典的民主烙上了永远洗不掉的污点。苏格拉底追求善的理想,而他的祖国则用死刑酬答了他的贡献,成全了他的哲学。雅典城并没有因为处死苏格拉底而重焕辉煌,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那些法官们在审判后的心路历程。苏格拉底用自己的慷慨赴义,为“法律”两个字镀上了永不褪色的金环,为“正义”两个字施行成年洗礼。他的法庭申辩,就是他为自己撰写的气吞山河的悼词。“民主”杀死了他,但却并未因此作为凶手坠落地狱——它以苏格拉底之死为桥梁,走向霞光万丈的法律和正义。
人们哀叹着他死的悲剧。黑格尔指出,苏格拉底之死是悲剧性的,他认为:“只有当一个可敬的人遭受无辜的灾难或冤屈的时候,我们才特别称之为悲剧;苏格拉底就是这样,他无辜被判处死刑,这是悲剧性的。”人们感叹着他的才华。柏拉图赞叹:“他是我认识的人当中最智慧、最高贵和最优秀的人。”
苏格拉底的生,如夏花般绚烂;苏格拉底的死,更如秋叶般静美!他的死没有重于泰山那样的悲壮豪迈,也没有“轻于鸿毛”那样的卑微琐屑,但是他的死却有着对自然法则、人生法则的参悟,有着智者对茫茫宇宙中渺小自身的精确定位!
参考文献
①叶秀山:《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人民出版社,2007:35-46
②柏拉图:《苏格拉底最后的日子》,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78-89
③哈曼 著,刘新利 译:《纪念苏格拉底》,华夏出版社,2009:132-143
④格里马尔迪 著,邓刚 译:《巫师苏格拉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43-56
⑤康福德:《苏格拉底前后》,格致出版社,2007:78-89
致命诱惑,25岁的帅哥让40岁的她无路可逃
吴琼出生在安徽芜湖繁昌一个工人家庭。1992年,吴琼进入中国广播艺术团工作,她开始改唱黄梅歌和流行歌曲。当吴琼在事业上开拓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时,回过头来,她发现自己的情感生活还是一片空白,她像一片秋天的树叶,孤独地漂浮在茫茫人海。
2002年3月,吴琼准备把自己创作的歌曲《魂断蓝桥》拍成MTV,需要一名男演员。制片人为她推荐了在《宰相刘罗锅》里扮演嘉庆皇帝的那个男孩。
第二天,在制片人的介绍下,吴琼与这个男孩见了面。当吴琼开车赶到约定的地方时,她看见一个玉树临风般的男孩,站在清晨的阳光下,尤其是他那双略带忧郁的褐色眼睛,让人忍不住想多看他几眼。这个男孩告诉吴琼,他叫阮巡,北京人,曾在《宰相刘罗锅》和《军歌嘹亮》中扮演过角色。说完,他的脸微微有些发红,面对这个羞涩的男孩,吴琼觉得他特别可爱。
第二天,吴琼一行开车去北京西郊门头沟区拍摄外景。剧组拍摄男女主人公在桥上分手的那场戏。面对腐朽的古老木桥和桥底下冰凉的河水,吴琼正准备上去,突然阮巡一把拉住她说:“你等等,我先上去走走看。”确定木桥结实无比后,他才叫吴琼上来。
拍完这组镜头后,阮巡牵着吴琼的手,小心翼翼地走下木桥。吴琼心里的那份温暖,就像冬天壁炉里熊熊燃烧的火焰。她对这个比自己小15岁的男孩充满了好感。
剧组完成了在门头沟的拍摄工作,他们一行开车回城。一路上,阮巡用那双令人沉醉的褐色眼睛看着吴琼,轻轻地问:“以后我还可以找你吗?”他眼里闪烁着异样的火苗让吴琼的心突然一动,她像少女一样羞红了脸,慌乱地说:“为什么不可以呢?”
回到北京后,阮巡经常打电话给吴琼,说要过来找她玩,因为吴琼演出很忙,没时间,阮巡于是就每天给她发短信,告诉她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性格特点。
几天后,吴琼40岁的生日到了,阮巡兴冲冲地带着一大盒蛋糕来找她。吹灭了40支流泪的红蜡烛,一阵伤感突然涌上吴琼的心头,一个女人,到了这个岁数,还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另一半,还没有一个温暖的归宿,那份孤独和落寞无法形容。阮巡似乎看出了吴琼的心思,用那双多情的眼睛含情脉脉地看着她,几次欲言又止……
临分别时,阮巡突然没头没脑地在吴琼耳边冒出了一句:“我愿意一辈子作为你遮风挡雨的大树!”吴琼的心慌乱不已,但很快她又镇定下来:“你这个小男孩真可爱!”
2002年4月10日晚上11点,正准备睡觉的吴琼突然接到了阮巡的电话,他带着哭腔说:“我今天去试戏,刚开始导演已经决定要我了,可后来又找了个大腕替换了我……”吴琼忙问:“你现在在哪里?”阮巡说:“我坐在民族公寓前面的马路上。”不知为什么,吴琼突然很担心这个男孩:“你等着我,我马上开车去找你!”
半个小时后,阮巡坐在了吴琼的车里。他说他不想回家,于是吴琼就开车在北京城里逛夜景。夜深了,吴琼把车停在了长安街头,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突然,阮巡忧伤地看着吴琼:“当爱上一个人的时候,对方却一点儿也不知道,你说,这是不是一个男人的悲哀?”聪明的吴琼故意装糊涂地说:“那你为什么不向她表白?”阮巡突然抓住吴琼的左手,紧紧地贴在自己的脸上,喃喃地说:“我爱你,我的生命里不能没有你。”
潜意识里,吴琼似乎意料到阮巡会对自己说这句话,但当这句话真的从他嘴里说出时,她又感到那样慌乱和紧张。其实,一直以来,她也喜欢这个率真英俊的男孩,只是碍于年龄的差距,她才把自己的心紧紧包裹起来,如今,这个男孩把她那颗40岁成熟的女人心一层一层剥开了,她心灵的秘密一览无余,对她来说,阮巡就是一种致命的诱惑,他火热的爱让她在劫难逃……就这样,这个春天的夜,催开了40岁吴琼的爱情之花……
冲破阻力,誓将“姐弟恋”进行到底
与阮巡在一起,吴琼觉得自己仿佛回到了纯真的少女时代,整个世界在她眼里变得精彩而明快。
吴琼的变化没有逃过父亲和妹妹的眼睛,细心的妹妹觉得只有爱情才会让姐姐变得如此美丽和快乐,她悄悄地问吴琼:“姐,你是不是有了男朋友?”吴琼想,父亲和妹妹迟早要知道这件事的,她干脆把自己与阮巡的关系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他们,说虽然阮巡比自己小15岁,但他们在一起很开心很快乐。
父亲和妹妹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妹妹忧心忡忡地说:“姐,你想过没有!当你50岁时,他才35岁,你已经人老珠黄,而他是风华正茂的时候,我觉得你们不会长久,你还是趁早和他分开吧。”
父亲和妹妹的反对让吴琼很难过,她分辩道:“阮巡是个很特别的男人,我们在一起很快乐,这就够了。”
阮巡也把自己与吴琼的恋情告诉了父母,传统的他们怎么也无法接受25岁的儿子找一个40岁的女人做女朋友,为此,阮巡与父母发生了争吵。
为了让父母了解并接受吴琼,阮巡经常把她带回家。每次来阮家时,吴琼都会给阮巡的父母带些礼物,特别是面对阮巡瘫痪在床的93岁的老奶奶,吴琼表现得像亲孙女一样,为她端水擦脸,把水果切成片喂到她的嘴里,还一勺一勺地给她喂药。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让阮巡的父母很感动,他们觉得吴琼是一个很有爱心的女人。渐渐地,他们开始在心里接受吴琼。
与此同时,吴琼也在为自己的爱情努力着。她把阮巡带回自己家,但父亲和妹妹对阮巡不冷不热。
那段时间,吴琼痛苦地在爱情的十字路口徘徊,好几个晚上,吴父发现女儿房间的灯光一直亮到天明,他知道,女儿一夜未眠。
那天早晨,吴父推开吴琼房间的门,痛心地说:“孩子,你就真的那么喜欢他吗?”向来坚强的吴琼忍不住泪流满面:“爸爸,一直以来,事业的压力让我很少有快乐,而对情感的恐惧让我常常惊恐不安,与阮巡在一起,我真的感到很开心,很快乐。”吴父也被感动了,他理解了女儿,只要她快乐起来,作为长辈为什么要反对呢?
虽然过了双方父母这一关,但吴琼对自己与阮巡之间这种超常规的爱还是心存顾虑,她不敢堂堂正正地公开他们的关系。
2003年5月,吴琼开车带阮巡去民族文化宫参加一个朋友聚会,在停车场,吴琼看到前面有几个熟识的朋友,她立刻把阮巡的头按了下去。阮巡生气地对她说:“我们是光明正大地相爱,为什么要遮遮掩掩的?我可不想做你的地下情人!”吴琼底气不足地说:“等别人能够接受时,我自然会公开我们的关系。”
半个月后,吴琼在单位排练,阮巡去看她,同事们问吴琼:“他是你的司机还是你的弟弟?”吴琼支支吾吾地说:“他是我的助手。”这时,阮巡走上前来拉住吴琼的手,大方地说:“不,我是她的男朋友。”阮巡的勇敢感染了吴琼,在同事们惊愕的目光中,她也大声说:“是的,他是我的男朋友,比我小15岁。”
此后,无论在什么场合,吴琼和阮巡都不再遮遮掩掩,他们以一对情侣的身份大方地出现在公众面前。
风光无限,情满围城好风景
没有了心灵的负荷,吴琼和阮巡爱得无所顾忌,爱得激情而浪漫,每一寸空间都弥漫着甜蜜的气息。
吴琼和阮巡都很忙,两人经常要在外演出或拍戏,于是,吴琼和阮巡约定,分开的时间不能超过半个月。有段时间,阮巡在新疆拍戏,他们有16天没见面了,第十七天,吴琼就抽时间冒着漫天风沙赶去看他。剧组的人既感动又羡慕,说阮巡有福气,找了一个好女朋友。拍摄电视剧《军歌嘹亮》时,阮巡不小心将腿摔骨折了,走路一瘸一瘸的,为此导演特意给他加了一场5分钟拄着拐杖的戏。恰好这时吴琼来看他,见男友痛苦不堪的样子,吴琼独自站在瑟瑟的寒风中,哭成了泪人儿。这场戏拍完后,吴琼一边轻轻地替阮巡按摩伤腿,一边埋怨他:“你怎么这么不爱惜身体!你知道我心里有多难受吗?我们都要对彼此负责!”
经过两年多的考验,吴琼和阮巡的爱情像秋天的果实一样沉甸甸地成熟了。2004年7月,42岁的吴琼和27岁的阮巡幸福地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吴琼和阮巡朝夕相处,矛盾和摩擦也不可避免地在发生。尽管阮巡是演员,但在现实生活中比吴琼还传统,夏天,吴琼像小女孩一样穿背心,这让阮巡很不习惯,他经常对她说:“你把衣服拉一拉。”吴琼从小就演戏,养成了大大咧咧的习惯,阮巡对此觉得不可理喻;吴琼在生活上特别简单随意,这让阮巡也很不习惯……
因为这些小事,夫妻俩发生了口角,但过不了半个小时,阮巡就会主动向吴琼道歉。虽然是阮巡主动缴械投降,但吴琼看得出来,他心里并不痛快,爱一个人,就应该为他改变,吴琼开始在这些小事上改变自己。
阮巡烟瘾特别大,阮巡的母亲多次劝儿子戒烟都没有效果。结婚后,吴琼也劝他戒烟,但阮巡还是偷偷地抽。有一次,阮巡偷偷地躲在卫生间里抽烟,被吴琼发现了,待他出来后,她动情地对他说:“我们现在是夫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都是彼此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你既然爱我,就应该为我着想,抽烟对你的身体有好处吗?万一你弄出个什么病来,我该怎么办?”说着说着,吴琼流下了眼泪。妻子的话对阮巡触动很大,他向吴琼保证:“不戒烟誓不为人!”他说到做到,从此真的彻底戒掉了烟。
《宿敌》讲的应该是一个爱情故事,听到这里,你可能又不耐烦了。因为现在的流行歌曲大多流于俗套,只是新鲜一小阵,以后却再也不想听。可是〈〈宿敌〉〉完全不是这样的,当音乐将这幅水墨画卷铺展开,你会看到作者的才气一点点浸透出来。这是一种回归自然的美,不华丽却透着清新,不唯美却带着丝缕可爱。这不正是在繁华疲惫表皮下的人们所正在寻找的吗?歌词和旋律结合在一起,每一遍听感觉都不一样,每一遍想,感受都大不同。
《宿敌》讲述的故事更美,既然上天已注定,那我选择爱上你——我的宿命,既然前尘已选定,那我决定俯首称臣对你——我的宿敌。时光穿越千年,刀光剑影,称霸天下,除你无敌。即使辗转千年,再次见到你,还是如此命中注定。
当合上书本,熟悉歌声又在耳畔回荡“会在何处见到你,莫非前尘已注定,飞过时空的距离,却囿于刀剑光影——”
根据同事的推荐,我看完了网络小说《弹痕》。这是一部虚构的,综合描写中国王牌特种部队“第五特殊部队”的小说。伴随着主人公“战侠歌”的成长历程。观众们的精神力量仿佛也跟着血与火的历练中,得到了升华。《弹痕》让我想起了我之前看到过的几部类似题材的影视剧。
这几年,网上描写特种部队和各种军旅题材的小说泛滥成灾。其中不乏一些跟风凑热闹的,根本没当过兵的人一时兴起挥笔促成的烂篇。即使是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军旅题材电视剧,最终也难免落入俗套。《我是特种兵》热播后反响强烈,但是续集《特2》就在情节上降低了一个档次,明显观众待遇遇冷。《特3》更是被总政批判伤风败俗,抹黑军人形象,给青年观众错误的引导倾向。这些续不如前、狗尾续貂的成因是什么呢?是毫无监管的市场化运作。
我曾经喜欢看《士兵突击》。我不仅记住了那朗朗上口的钢七连战歌“一声霹雳,一把剑,一群猛虎钢七连……”其实当初第一次听到钢七连战歌的时候,我就觉得,这就是说的特种部队。因为歌词“一声霹雳,一把剑”描述的正是中国特种部队的通用臂章图案。我们还记住了电视剧中的许多贴近真实的,丝毫不加修饰的官兵交流场景。没有明显做作的歌功颂德、没有苍白无力的豪言壮语。就在平常中,理所应当的。我们记住了许三多。许三多为代表的相当一部分人,他给大家树立了踏实做人,努力进取的榜样。我曾经有一种感觉,许三多很像《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同样是天生愚笨,被人认为不可救药。令所有人失望过,绝望过。但是他宅心仁厚。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气,一丝不苟的顽强作风。这种人,不理解,被嘲笑,是刚开始的事;成功,对他们来说是迟早的事。很多有着和许三多、郭靖相似性格和天性的人,没有走出第一阶段。就真的认为大家说的是对的,自己确实愚蠢不可救药。没有坚持,没有赏识。所以没有成为许三多和郭靖。
我还喜欢看《我是特种兵》。这是2011年的优秀电视剧。它的前身是根据网络小说《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改编的。实际上这部小说出现的很早。我上大学时候,就经常和同学谈论过这部小说。只是我只是说出了这本书的名字,大家就立刻觉得超凡脱俗。2002——2005年间。当时我总爱浪迹在中华网军事论坛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找个名称早已被广大军迷广泛采纳,成为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2011年的荧屏掀起了第二次。我从赞美的只是这部《特1》,对于《特2》和《特3》没什么说的。就是一个字: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