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凉州词王之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王之涣 《凉州词》 探究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120-02
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佳作《凉州词》,始见于唐芮挺章《国秀集》,后流传期间因选本异同而历来备受争议,至清朝编纂《四库全书》时,《凉州词》选本形式最终定型。为方便观其异同,现将历代选本中出现的《凉州词》的内容做大概摘录:
表1 王之涣《凉州词》历代选本汇总表
纵观上表,可一览《凉州词》选本的历代演变,观其版本的差异,关于文本的来源及统一相关问题,王胜明的《王之涣三题》(《文学遗产》2006年第3期)一文有所提及,此文不再涉及。
一、王之涣行第再考证
迄今为止,唐代芮挺章《国秀集》是最早收录王之涣《凉州》内容的著作,此书自叙中说收诗截止于天宝三年,观其书,所录大多数诗人都载其官衔,而王之涣却无,加之新旧《唐书》均无传,直到《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的发掘,才观其全貌。众所周知,王之涣曾与高适、王昌龄齐名,“尝或歌从军,吟出塞,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1]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而就《凉州》提到的“黄河”“孤城”“玉门关”等词,不妨先从“玉门关”说起,那么王之涣是否到达过玉门关?这一疑问可在岑仲勉先生《唐人行第录》中有所阐释。书云:“全诗三函高适《和王七度玉门关听吹笛》‘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押间、山二音同之涣诗,余认为此王七即之涣。”[2]照此看王之涣可能去过玉门关,但据墓志记载,王之涣为王昱的第四子,本应为“王四”而不该为“王七”,且墓志由岑仲勉先生在《 续贞石证史》(前《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5本)中最早公布,岂会不知,该又作何解释?此后,王尔迁在《〈王之涣墓志铭〉注及其它》(《运城师专学报》1988年第1期)一文中对王之涣墓进行了注解并对《墓志铭》外的相关史料辑录出来。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一书中对此墓志做过专门研究,与此同时在与新旧《唐书》对比的基础上,参证了王之涣祖系的关系,得知“王之涣与王之咸当是同祖不同父,即其祖王表有二子,一为王景……一为王昱……二人的名字都从日,也可见是兄弟。王景生之咸、之贲,之咸生纬,之涣据墓志则有子炎、羽,后未知名”[3]。可以说是对写墓志的作者靳能考证及王之涣祖系脉络梳理得最翔实的了。据他对比得出,之涣应是之咸的堂兄,然并未对之涣整家族行第问题再作深究,我们不妨在此基础上再作推敲。
唐朝时期盛行的“行第”称谓,是按同一祖系排行所计,那么根据上述结论梳理可得:墓志记载曾祖王信,祖王表,王表有二子王景和王昱,王景生王之咸、王之贲,王之咸生王纬,王之涣为王昱第四子且为王之咸的堂兄。至于之贲与之咸的排行不妨用新旧《唐书》《王纬传》(卷159和卷146)中所记之咸为之贲的兄长。显然,王之涣“行第”问题已跃然纸上,王之涣为王昱第四子,又王表、王景和王昱排前三,可知王之涣在整个家族祖系排行“第七”。此观点与岑仲勉先生所云不约而同,由此断定,“王七”即“王之涣”,加之写诗的风格,用高适诗来佐证,顺理成章。由上述可知,王之涣一定是去过玉门关的,但对于诗中出现黄河又作何解释?
二、诗中的黄河解析
王之涣写《凉州词》从题目上看,凉州及诗句中的玉门关隶属河西走廊,从地理位置上讲与“黄河”相距甚远很难扯上关系,再加上历代《凉州词》选本差异,使该诗的首颔两联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如上表,学者们对“黄河”“黄沙”之辩各抒己,总体形成两派。王汝弼《读卜冬》(《文学评论》1961年5期)、史铁良《也谈王之涣的》(《文学评论》1980年6期)、稗山、竺可桢等学者持“黄沙”观点;卜冬《王之涣的凉州词》(《文学研究》1958年第1期)、而林庚《漫谈王之涣的》(《诗刊》1961年第4期)、谭优学《也谈王之涣的凉州词》(《西南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等学者持“黄河”观点。
王之涣诗中的“黄河”我想除了诗人所用意境的成分外,是真实存在的。首先,《凉州词》是当时唐朝时期的歌曲,起初,“《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张同《幽闲鼓吹》曰:段和尚善琵琶,自制《西凉州》,后传康昆仑,即《道调凉州》也,亦谓之《新凉州》云。”[4]后广泛流传,诗人以《凉州词》抒写边塞情怀。其次,据《旧唐书》卷40《地理志》史料记载,唐设凉州刺史,初管三县,后增至五县。此外,设凉州置都督府,管辖凉、甘、肃、沙、瓜、伊州,可知当时管理范围之广,不仅仅只限于凉州地区。最后,管辖如此辽阔的地方,黄河是否真有?答案是肯定的。古代中国人在追溯黄河的源头时,有“河出昆仑”之说,并一直把今天新疆的塔里木河认为是黄河的上源。而到了唐朝时期,人们仍持这一观点。为纵观古人对“黄河”源头的认识,先将史料中的相关记载摘录如下:
观上表可知,至少在元代以前,古人对“黄河”的源头问题皆认为出自今天的昆仑山,而到了元朝,其观念发生改变,这与元朝时期辽阔的版图扩张有直接关系,而通读《元史》《地理六》可知随着视野的开阔,人们逐渐认为“黄河”的源头来自青海。那么,我们再看王之涣的《凉州词》中出现的“黄河”时,就淙菀桌斫馔踔涣相信玉门关外有黄河,远远望去,昆仑山脉高耸入云,黄河似从白云间流出,所以才有了“黄河远上白云间”奇妙意境诗句。
三、结语
如今,对于王之涣的研究成果不少,但这决不意味着与他相关话题探究的结束。相反还有许多问题至今仍然疑而未决,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作为唐朝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写诗造诣超群,享誉甚高,然留后人传唱仅六首。我们应加强对史料的收集、整理方面的工作,在深挖史料的基础上,对史料本身的价值进行考证,辨别其真伪。只有在真实史料前提下,我们才能对某一问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同时,应结合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从宏观上把握,微观上着手,才能更好地解释和还原历史。
参考文献:
[1]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549.
[2]岑仲勉.唐人行第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10.
[3]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59.
[4](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1117.
The relevant problems of Wang Zhihuan reconsidered
Kang Jiya
(Department of History,Collage of Humanities of Xin jiang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46, China)
2、《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咏鹅》骆宾王(唐):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4、《风》李峤(唐):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5、《咏柳》贺知章(唐):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6、《凉州词》王之涣(唐):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登鹳雀楼》王之涣(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春晓》孟浩然(唐):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李白《行路难》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刘禹锡·唐《浪淘沙》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9、日照香炉升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望庐山瀑布》)
10、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1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12、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4、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15、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2、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出自清代高鼎的《村居》。
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出自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其一》。
4、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出自唐代韩翃的《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