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立夏诗词

立夏诗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立夏诗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立夏诗词

立夏诗词范文第1篇

2、《暑旱苦热》宋代诗人王令。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翘飞上山。人困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3、《纳凉》宋代诗人秦观。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4、《夏夜追凉》宋代诗人杨万里。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宻虫鸣处,时有微凉只是风。

立夏诗词范文第2篇

摘要:作为玄学派诗歌的代表人物,邓恩一直都备受研究者们推崇。本文作者主要从张力视角来解读邓恩的名篇《别离辞:节哀》。此诗是邓恩的代表作之一,全诗都充满了张力,作者主要从语言、情感、意象三个方面来解读,力求使读者能够更好的感受到此诗强大的张力。

关键词: 张力,细读法,《别离辞:节哀》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2

一、细读法和张力论

英美新批评(The New Criticism)是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力的流派之一,它作为一个形式主义文论派别形成于英国20世纪20年代,30年代到50年代在美国得到长足发展并达到顶峰,60年代之后逐渐衰落。新批评理论家共同点是注重对文本的逐字逐句的细读,从语义的层面研究文学。文本细读法(close reading)是该流派的主要研究方法及术语。燕卜荪于1930年出版的《含混的七种类型》一书,被认为是典型的“文本细读”之作。“细读(Close reading),实为‘细评’,指对作品进行仔细的阅读和评论,评论者在作品的结构、反讽、比喻、张力等方面中显示文本的语义”(张首映150)。

“张力”(tension)也是英美新批评的一个重要术语,由新批评派理论家、美国现代诗人艾伦・退特(Allen Tate)提出。1937年,艾伦・退特在其论文《论诗的张力》中指出:“我不是把它当作一般的比喻来使用这个名词的,而是作为一个特定名词,是把逻辑术语外延(Extension)和内涵(Intention)去掉前缀而形成的。我所说的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包的有机整体”(赵毅衡 117)。退特认为好诗的共同特点体现在它们的张力上,而张力又包括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他从语义学的角度指出,外延指的是词的‘词典意义’,而内涵则是词的暗示意义、感彩等”(朱立元123)。退特将张力论用于分析了玄学派诗人邓恩的诗作,他认为玄学派诗歌是最好的张力诗。

张力理论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广大新批评派理论家的重视,他们对张力论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罗伯特・潘・沃伦(R.P.Warren)在其代表作《纯诗与非纯诗》中指出:“诗的韵律和语言的韵律之间存在着张力……存在于美与丑之间;存在于个概念之间……”(新批评文集181)。沃伦所叙述的张力存在于诗歌的韵律、语言、文体、修辞方法等各种因素之间,大大的扩展了张力的应用范围。樊・奥康纳(W illiam VanOconnor),“进一步将张力的应用范围扩大,认为张力还存在于诗歌与散文之间;个别与一般之间;具体与抽象之间;比喻的两方面;反讽的两部分之间等等”(谢梅 36)。将张力的使用范围从诗歌意义扩大到了文学作品的各个因素之中,也更加强化了张力的实用性。

二、邓恩及其《别离辞:节哀》

邓恩是玄学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出生于富商家庭,曾就读于牛津和剑桥两所大学,但均未获得任何学位。曾在欧洲大陆游历,风流潇洒,并在宫廷中任职,本来前途无量。然而,在1601年,他因与一位大臣夫人的侄女相恋私奔结婚而被关进了监狱,从此仕途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出狱后,他的生活一直处于潦倒的状态,最后不得不担任自己曾经断然拒绝的神职。1621年,他担任了伦敦圣保罗大教堂教长,直至去世。邓恩丰富的人生阅历、渊博的知识,在他的诗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别离辞:节哀》写于1611年,据说是写给他的妻子。与妻子的结合,使得邓恩对待感情态度发生了转变,“诗中的意象一扫前一阶段的嬉皮和玩世不恭的意味,而变得更加深刻和严肃”(张金凤 106)。本诗的主题跟他大多数的诗歌一样是关于爱情的,整首诗通过幽默的语言,理智的思维,讲述了他与妻子之间的爱情以及该如何看待他们之间的暂时分离。通过邓恩的描述,诗人强调了他与妻子之间的爱情是净化了的,分离与否对于他们而言,并不会有什么影响,从而呼应诗的题目,让其妻子不要对他们的分离过于悲伤。笔者主要注意到这首诗独特的张力,尝试利用新批评派的经典理论―张力论来对该诗加以解读。

三、张力在《别离辞:节哀》的体现

正如退特所说,“玄学派的诗歌是最好的张力诗。”《别离辞:节哀》作为邓恩的代表作之一,无论是语言上,还是主题上都很好的体现了作者营造张力的能力。下面我们就从语言上和主题上两个方面来分析,邓恩是如何营造张力的。

1、新奇的比喻――语言的张力

在语言上,邓恩通过使用各种意想不到的比喻来表现自己和妻子之间的爱情,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第一个诗节中,诗人先是很突兀的在开篇描述一个德高望重之人的死亡,让人不禁觉得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但紧接着的描述让我们瞬间明白,原来作者是非常具有创意的讲其与妻子之间的“分离”比喻为“死别”,这样的一个比喻增加了读者在诗行上逗留的时间,增加了审美情趣。

在第二个诗节第一个诗行中,作者说“让我们化了”,原诗中“化”在英文中为“melt”,作者用了这样一个跟人风马牛不相及的字眼来形容二人的精神和灵魂。第二个诗行里,作者用了“泪浪”“叹风”两个词语,它们的英语分别是 “tear-floods” “sigh-tempests”,诗人巧妙地将 “tear”的程度比作 “floods”,将 “sigh” 的强度比作“tempests”,这两个比喻非常形象也非常到位的表达了一般人在分离时的那种痛苦,诗人夸张地将“眼泪”“叹气”和“洪水”“暴风”安排在了一起,给人很强的张力之感。

在第三个诗节中,作者引入了“天动”和“地动”两个概念来比喻他们之间的分离,作者用“天动”和“地动”这样两个物理现象来比喻他们之间的分离,如果能够做到精神上的统一,互相包容和理解,那么即使是分离,也会像“天动”那样,不会对他们之间的情谊造成任何伤害。

在第六个诗节中,邓恩将他和妻子两人的灵魂跨越物理鸿沟比作了金子,两人感情上、灵魂上的统一就相应的比作了金子的融合,而邓恩的离去,不会造成两人的分离,仅仅只是一种“向外延伸”。在这里,作者巧妙地利用了金子良好的延展性,即使强力的敲击,也只是将其打到薄薄的一层,不会造成它的破裂。即使像分离这样大的外力冲击,也不会对他们二人的感情或者灵魂造成什么影响,仅仅只是一种延伸而已。

在第七个诗节到第九个诗节中,作者给出了他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一个比喻。他将夫妻二人比作为圆规的两只脚,其中妻子为固定的那只脚,处于中心不移动的位置。圆规想要画出完美的圆圈,它的定脚一定不能发生挪移,一旦移动,圆必定会有所缺陷。这就像两人的关系,只要妻子坚定,那么丈夫一定会围绕在妻子周围,画出生活美满的圆圈。所画出的圆圈,也有美满幸福的意象,这暗指两人的婚姻、爱情会像圆圈一样,圆满。

作者在整首诗歌中用了上面提到的这几个隐喻,利用喻旨和喻体之间的距离,在使得该诗更加生动有力的同时,也是整首诗歌充满了由此而带来的张力。

2、理智的分离――情感的张力

除了语言上充满了张力之外,全诗整体的情感基调也充满了张力。如前所述,这首诗是邓恩及其夫人分别时所作,一般写分离的诗歌总是充满了一种离愁别绪、深深的忧伤。而在《别离辞:节哀》,邓恩用了种种比喻、对比、以及冷静的笔调给我们陈述了一种不一样的分离。第一诗节中将他们的分离比作是德高望重之人的去世,处之淡然。就想诗人说的“对灵魂轻轻的说一声走”一样,尤其是 “轻轻”二字,更加突出了诗人在极力用一种积极地笔调来劝慰已经怀孕又要即将遭受分离之苦的妻子。这样一种冷静的笔调正好颠覆了人们传统观念里的离愁别绪,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随后作者又通过将他们的分离和“天动”“地动”等现象作对比来说明二人感情不会因分离而有所损伤。黄金比喻和圆规意象的引入,突出反映了作者在以一种更加积极,更加乐观的角度来劝慰妻子。黄金的不可分割性象征了二人情感的不分离,圆规的圆满象征了二人感情和人生终将圆满。读者看出很浓的离别伤感情绪了吗?显然没有,反而是觉得,二人在一起的形式已经不再重要,分离也只不过是二人感情的延伸,不会造成感情的破裂。所以,我们此时便能从总体上把握住邓恩笔下的离别与他人离别之间不一样的地方。他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悲情式的离别,呈现给读者一个冷静、理智、乐观、积极地分离,这样鲜明的、与前人相异的感情基调正是该诗张力的有一个很好的体现。

3、鲜明的对比――意象的张力

正如我们之前所描述的,张力体现在对比中,体现在矛盾中。《别离辞:节哀》里,邓恩也采用了意象的对比来表现张力。第一个诗节里面作者将德高望重之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和其悲恸的友人之间的态度做了对比,反衬出德高之人对待死亡的泰然。在第三个诗节,作者将“地动”和“天动”两个意象做了对比,形象表达了“地动”的巨大危害以及“天动”虽然动静大,但其不造成任何危害。这样的对比,很有张力的表达出作者及其妻子的分离不会对二人感情造成影响。紧接着,在第四个和第五个诗节中,作者将他们夫妻之间的爱情和世俗男女之间的爱情做了对比,指出他们的爱情是净化了的,不像世俗爱情那样存在于形式,作者的爱情已经超越了形式,这样两个意象的对比,显示出了作者的感情犹如宗教般充满了神圣的感觉。如诗中所说:“互相在心灵上得到了保证,再不愁碰不到眼睛、嘴和手”(卞之琳 41)。另外一个更为大家所津津乐道,并被无数批评家奉为经典的意象便是“圆”的引入,正常的别离都很难与“圆”扯上关系,但是作者运用“圆”这个意象和常人思维中的别离意象做了鲜明的对比,挑战了我们的传统思维模式,呈现出别样的分离。这样种种新颖的意象或者观点在对比之下效果更加强烈,使文本从这个角度也显示出强大的张力,增加了审美情趣。

结语

张力经过发展已经被扩展到文学作品的各个层面上,一部好的作品总是在整体上、细节上、情感上、语言上亦或是结构上等方面显示出张力。使读者处于一种蓄势待发的紧张感和压迫感中,读完之后,极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邓恩这首《别离辞:节哀》可以说是运用张力的极佳代表,作者通过使用一些新奇的比喻、意象的对比等手法营造了本诗的张力。同时,在感情基调上,作者也一扫传统别离的苦痛、忧伤、不舍等情感,给人一种理智、平和的感觉。通过这样,张力再一次在全诗得到表现。邓恩用其超乎常人的才智和写作技巧,在上述三方面营造了极强的张力,使读者读者通读全诗时始终沉浸在一种新鲜感、一种张力感之下。

参考文献:

[1]卞之琳.《英国诗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魏健.《英美文学鉴赏导读》.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谢梅.西方文论中的 “张力” 研究.当代文坛,2(2006):36-38.

[4]张金凤.漫谈隐喻和邓恩的爱情诗.外国语学院学报,2(2003):104-107.

[5]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立夏诗词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词汇知识 理论框架 词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2.019

Abstract Vocabulary study is the core of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lexical knowledge, mental lexicon, and the dimensions of lexical aptitude.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lexical knowledge,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vocabulary study in the process of the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points out the role of lexical knowledge, and the things that should be brought to attention in the lexical teaching.

Keywords lexical knowledge; theoretical mode; lexical teaching

0引言

词汇是语言学习的重点。Verhallen 和 Schoonen(1988)认为习得足够多的词汇是语言问题的核心。Ard 和Gass (1981) 提出语法发展可否被看作是词汇学习的问题,因为看似句法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学习词项进入结构框架的过程。Celce-Murica 和Rosensweig (1979) 指出:掌握了最低量的结构但拥有大量的词汇,比掌握了几乎所有全部结构但只有少量词汇的人,在阅读理解和最基本的语言交际中更为有利。二语教学长期以来以语法教学为主导,因为语法和语音是封闭的系统,较容易进行抽象概括;而词汇是开放系统,数目庞大,无规律可循,无法形成假设并加以概括,所以应用语言学领域的研究是以语法为中心,词汇只是配角。近年来,随着语料库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词汇研究重新受到重视,把词汇习得规律和教学具体内容结合起来的研究成为最热门的研究领域。

长期以来围绕着二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必要性有诸多争议。一些学者认为,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讲授词汇,课堂时间宝贵,应该做更重要的事情,如语法,交流互动等。一些学者认为,有必要在课堂上讲授词汇,但在如何教的问题上观点不一致,有的倾向于显性教学(在课堂上以词汇为目的进行教学);有的倾向于隐性教学,如任务法教学,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活动中附带掌握词汇。

作者认为,在二语词汇知识理论框架下去认识词汇的本质对解决上述争端有一定的帮助。本文拟从词汇知识、心理词汇、词汇习得和词汇能力维度方面探讨深层词汇知识在词汇习得和语言运用中的重要性,论证了词汇知识对词汇学习的指导意义。

1词汇知识

词是语音、意义和语法特征的统一体,词又是语句的基本结构单位(陆国强,1986)。了解一个词要知道它的意义(上下文意义和意义关系),词汇的运用(修辞和习语、固定搭配、文体和语域),词本身信息(词汇、词汇的构成、拼写和发音),词语法(包括名词、动词、动词词组、形容词和副词等)(Harmer,1990)。上述学者对词汇知识的界定主要涉及语音、语法、意义和词汇运用几个方面。

在词汇运用方面,一些学者进行了更详尽的阐述,Laufer (1998) 根据对词汇知识的掌握程度把词汇知R进一步划分为三部分:(1)基本应接性词汇;(2)受控性词汇;(3)自由词汇。Laufer认为词汇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由表入深。词汇的发展不只是学习新词,还包括深化已知词的知识,扩大词汇量和加深词汇知识的深度同样重要。Wallace (1982) 认为掌握一个词就意味着能够:(1)识别其书面和口头形式;(2)随时回忆起来;(3)与适当的物体或概念联系起来;(4)以适当的语法形式使用它;(5)口头上清晰地发音;(6)书写中正确地拼写;(7)按正确的搭配使用它;(8)按其适当的正式程度运用它;(9)意识到词的内涵意义与联想意义(转引自戴曼纯2000)。

词汇的运用不但受到对词汇知识掌握程度的限制,同时也受到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影响,学习者对单词的掌握和提取能力说明我们有一个高度组织的心理词汇系统,在词汇习得的研究过程中对心理词汇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2心理词汇

词汇知识在永久记忆中的组织被称为心理词汇(mental lexicon)或内部词汇(internal lexicon)(Carrol, 2000)。运用一个词时,该词的相关特征也同时被激活,这些特征包括词义、词的拼写与发音,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以及词以外的相关信息。因此Carrol 认为心理词汇知识包括语音知识、句法知识、词法知识和语义知识。语音知识是指单词的音位结构或发音,是激活心理词汇的有效途径之一。句法知识是对词汇按句法进行分类,这样我们就能根据词汇的句法种类而不是词项制定语法规则。心理词汇需要句法知识以便在使用语法规则时进行提取。词素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包括自由词素和粘着词素。通过词素的不同组合我们可以创造出许多新词,词素的这种构词能力同时也决定了心理词汇是一个在发音、意义和数量方面呈变化的系统。语义知识包括词义关系和所指,词义关系是词与其它词汇的关系,即意思(sense),词汇与世界上的物体或事物之间的关系是所指(reference)。除此以外,心理词汇同时还包括与词汇相关的非语言信息,即Carrol 所称的相关信息(related information)。综合起来,心理词汇包括语音知识、句法知识、词法知识、语义知识和非语言相关信息。

词汇在记忆中的组织和提取是心理词汇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有关词汇组织的研究目前公认的模型有语义网络模型、分级网络模型和扩散的激活模型。这些模型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词汇的提取是我们激活词汇知识的过程。词汇的提取要受到词频效应、真词/非词效应、语义性效应、语境效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实验证明,词频高的词较容易被提取;歧义词的多个意义都可能同时被激活,但上下文决定保留哪一个词义。在词汇判断时,真词比非词使用的时间短;意义相近的词有助于词的激活和提取。

3词汇习得

在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中,Krashen 区别了学得和习得两个不同的概念。根据Krashen的观点,学得的知识只能起监控的作用,只有潜意识习得的知识才能启动自发的语言运用系统,而且学得系统与习得系统之间不存在接口或渗透关系。一般认为学得是有意识的学习过程,习得是无意识的学习过程。第二语言学习的通常情况是:学习者是青少年或成年人,学习外语往往是在正式的场合(如教室)进行,教授者多是操本族语的教师,目标语对他们来说也是外语,教授者根据教学大纲,学习者的目的决定采用什么样的教材并组织教学。因此第二语言词汇学习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有意识的学得过程,并且这个过程会贯穿于二语学习的全过程,即使到了高级阶段,学习者也会注意新词义、词的搭配以及语篇中词的照应关系等。

既然第二语言词汇学习是有意识的过程,那么就牵扯到了“注意力” 问题。“注意力”这个概念在第二语言词汇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McLaughlin (1990) 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是一个要求注意力的过程,注意力通过练习可以转向自动化。Schmidt (1990) 指出二语输入必须先被学习者注意、吸收(intake), 然后经过大脑加工,才能使用。近来有的学者提出部分词汇习得属于偶然习得,即学习者在注意其他活动(例如阅读、听说活动)时顺便出现的认知活动。根据Nagy (1987)等人的研究,学习者的大部分词汇可以通过泛读、泛听等活动偶然习得,但由于这种偶然学习属于边缘学习,信息加工程度低,因此,通过此类加工形式处理的信息只可以进入短时记忆,无法进入长久记忆。

4词汇能力的纬度

词汇知识是指有关词的形式、意义方面的知识;而词汇能力则是将词的语义、句法、形态和形式融为一体的知识,并能在语言使用时快速地被提取。词汇能力包括以下三个维度:词汇量、词汇知识深度以及词汇运用能力。词汇量是指词汇知识的广度,我国英语与非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对不同层次学习者的词汇量都有具体的规定。可以说词汇量的大小是衡量二语学习者语言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词汇知识的深度是指对所掌握的单词的质的不同。词汇掌握程度包括如下的阶段:完全不知道词义 知道大概意思 知道词汇使用的场合 具有某个词的比喻用法方面的知识。词汇知识的深度还可以指词汇之间丰富的信息联系。一个单词的词汇信息与其他单词的词汇信息之间联系越多,学习者对这个单词的认识也就越深刻。词汇知识的运用能力是指学习者能否根据语境或语体恰当地使用词汇知识的能力。有研究表明学习者在二语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母语迁移问题。词汇的迁移不只是词义的迁移,母语的语言组织结构,隐含意义等也都随之迁移。词汇能力的发展是从明显的母语迁移到近乎目标语的熟练程度,在整个发展中迁移的痕迹越来越少,准确,近乎母语的地道的使用也就越来越多。

5如何在课堂环境下培养二语词汇习得能力

上述关于词汇知识,词汇习得以及词汇能力纬度的探讨有助于对二语词汇的理解和教学。尽管二语(在中国实际上是外语)形势下的词汇习得能力培养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例如,词汇输入数量不足且缺乏足够的语境化信息,教师不是以目标语为母语的人,学习者已经建立与其母语系统密切联系的概念系统,容易产生词汇迁移现象,但在目前的教学条件下词汇教学应该注意并区别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区分聚焦学习与边缘学习。聚焦学习是以词汇学习为目的的学习,如各种词汇专向练习,这种练习词汇信息加工程度高,消耗大量的注意力资源,但同时学习的效果也比较明显,在学习者的记忆中保留的时间也长;边缘学习不以词汇学习为直接目的,如泛读、泛听练习,这些练习信息加工程度低,消耗的注意力资源少,但词汇在记忆中保留的时间短,无法进入长久记忆。(2)单词学习与语篇教学相结合。语篇学习为词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语境化知识。 Schouten-Van Parreren (1985) 认为孤立学习单词的办法不足取,她主张从语篇的角度学习单词,因为语篇语境为学习单词提供了参照点(points of reference)。Gu & Johnson (1996) 也认为对学习者来说,词汇知识必须融入语篇才能真正发挥作用。(3)掌握词汇习得策略。在这方面的主要做法有:①通过语境猜词;②学习构词法知识;③找到适合学习者的学习策略;④发现并充分利用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4)组织任务教学,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语境进行真正的语言交流。(5)利用网络媒体教学手段。网络媒体具有同时视听文字、声音、图象的性质,提供大量的具有时时性,丰富鲜活的语言信息,这种生动的语言直观形象会作用于学习者的感觉器官,使学习者产生探索兴趣,有利于学习者发展多维的自主学习方式。 (下转第89页)(上接第38页)

6 结语

二语词汇习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在这方面,我们既要重视研究理论,同时也要重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英语学习者都把词汇学习看成是一个重要的任务,但往往又不知道词汇习得的策略。教师如果能够从二语词汇习得理论的角度处理英语学习中的词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词汇练习题,各种活动和任务,一定会提高词汇质量。但词汇习得能力的培养只依靠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归根到底还要靠学生个人的实践。学生要学会运用不同的技巧和策略,促进词汇习得的过程,同时要扩大对词汇知识的了解,这有助于对词汇的理解和词汇习得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Aitchison, J. Words in the Mind: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ntal Lexicon 「M. Oxford: Blackwell,1994.

[2] Jiang,N. Lexical repres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a second language 「J. Applied Linguistics, 21: 303-317,2000.

[3] Laufer, B. & P. Nation. A vocabulary-size test of controlled productive ability 「J.Language Testing, 16/1:33-51,1999.

[4] Meara, P. The third dimension of lexical compete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ILA Congress,1996.

[5] Krashen, S.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London: Longman, 1985.

[6] Nagy. W. E. Herman. P.& Anderson. R. C. Learning words from context 「J.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1985.

[7] 桂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 戴曼纯.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2).

立夏诗词范文第4篇

初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五级目标对词汇的要求是:(1)了解英语词汇包括单词、短语、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等形式。(2)理解和领悟词语的基本含义以及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3)运用词汇描述事物行为和特征,说明概念等。(4)学会运用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通过三年学习,学生要达到以上要求是难以做到的。因此,我认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很重要的。在培养学生在综合运用语言的前提下,我尝试了多种方法加强词汇学习,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一、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原则

1.强化认知单词的音形关系,让学生熟悉掌握语言。

我们知道,语言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存在的外部形式,没有语言就没有有声的语言,语言与词汇有着密切的关系。加之,初中英语课程没有专门开设语音课,对英语初学者来说熟悉掌握正确的读音来记忆单词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对语言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辅导,让学生感知语音与拼写单词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其找到单词的拼读规则。这样他们对学习英语就更加有信心了。

2.以意义为核心,在语境中帮助学生理解词汇意义。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在“语言知识”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语言的形式,而且要求学生理解语言形式所包含的意义,并要学会在话题中熟悉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有效地表达不同的功能、意图和态度,比如熟悉日常生活、兴趣爱好、科学文化、家庭、学校生活等方面的话题。为实现这一目标,并切实贯彻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新理念和精神,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词汇的处延意义和内涵意义。词的处延意义是指一个语言单位与其所指的非语言实体之间的关系。而词的内涵意义是指一个词在概念之外的交际值,是词的附加意义或联想意义。这种附加意义是人们对该词或短语所指的人或物所特有的特殊情感或态度。内涵意义因人或文化的不同而存在不同意义。例如:初三英语教材(仁爱版)中介绍了“狗”在西方国家被看作是人类忠诚的朋友。如:“Every dog has its day.”“A dog catching a mouse.”“sick as a dog”“You are a lucky dog.”等。但在中国文化中,“狗”的内涵意义常常是贬义的。为此,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某些词是如何被使用的来学习文化差异。(2)注意词的搭配意义和惯用法。(3)词汇的意思由语境决定,极少数孤立存在。

3.在语境中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词汇。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倡导培养学生用语言做事的能力。为此,教师就应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在真实的实际活动中认真感觉体会词的含义搭配及其用法。这样,教师通过直观演示、讲解或操练、提问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词的确切含义,并掌握其用法,只有把词汇放在语境中,学生才能通过上下文猜测理解掌握词义,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这样,我们在教学中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实践中尝试的方法

立夏诗词范文第5篇

阿仕顿今年的展厅面积由去年的150平方米变成了将近300平方米,而且处于整个展览区的黄金地段。阿仕顿这一年来的发展是备受瞩目的,它的快速发展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快时尚模式

阿仕顿男装以“时尚、超值、多款”经营理念,和“极高的性价比” 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上逐步获得消费者认可。将传统的品牌发展为以“快”取胜的SPA模式,以行业变革者和先行者的角色,担当起行业转型的重任。通过“聚焦区域、聚焦产品、聚焦客户、重点突破”的发展战略,践行从品牌运作、商品企划到生产、零售均由公司统一控制的一体化运作模式,迅速实现了连锁规模、品牌效益、直营管理门店快速稳健的标准化复制,短短几年迅猛发展至数百家,已经成为江苏服装产业自主品牌发力转型升级态势的一个生动缩影。 

垂直化管理

阿仕顿男装采取完全垂直化的管理运营方式,从店铺选址、装修建店、招聘培训、新店开业、店铺运营、营销企划、店铺督导、客户管理到财务控制等全方位管理与指导,所有的加盟店都由总部垂直化直营管理,投资人只需要定期了解经营情况,看一下经营报表,其余工作都由公司专业人员完成。最吸引人的一点是关于加盟商零风险的承诺,阿仕顿保证合同期满后加盟商最低收回总投资。更值得一提的是,从发展加盟至今,阿仕顿未关过一家门店,一直稳健发展。

品牌化营销

阿仕顿男装始终把品牌化营销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从参加上一届江苏国际服装节,到闪耀亮相北京人民大会堂新闻会,再到惊艳第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一步步走来,阿仕顿自信、从容地将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收获颇丰。并且又于近日获得江苏省服装(家纺)自主品牌30强企业的荣誉称号。

人才培养

本着“德才并重,吸纳人才、善用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用人理念,阿仕顿建立了人才招聘、人才培养、员工激励、职业规划等体系, 成立了阿仕顿商学院,其功效如同企业自己的“黄埔军校”。所有储备店长、店长甚至更高的管理层,都经常在商学院上课、培训。这群年轻人,张扬着青春与激情,无论是在培训课上争先恐后竞相展示才艺、分享心得,还是在销售一线为实现目标即使带病工作也毫无怨言,每一时刻,每一角落,无不留下他们忙碌而欢乐的身影。

助力支持

相关期刊更多

安徽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人民司法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最高人民法院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安市教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