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烙饼问题

烙饼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烙饼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烙饼问题

烙饼问题范文第1篇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碰到一些数学问题。下面,同学们就和陈老师一起走进生活。(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拉幕功能,逐步显示相关信息。)

师:这是哪里呢?妈妈在干什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烙饼问题”。(板书课题)生活中你见过怎么烙饼吗?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新知教学做好准备。

自主探索探究烙法

(一)解读信息,理解烙饼规则

课件呈现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关键的数学信息: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要烙3分钟。

教师追问,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深入解读以下数学信息。

1.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认识到,锅里面同时最多能放下两张饼。如果只剩下一张饼,也可以只放一张。)

2.两面都要烙是什么意思?(一张饼的正面要烙,反面也要烙。)教师强调:为了表达方便,我们可以把先烙的一面叫做正面,后烙的一面叫做反面。

设计意图:“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是活动的基础,是操作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点和前提。但学生由于自身知识的局限,在解读主题图时,常表现为照本宣科,浅尝辄止。而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教师适时引导。通过对信息的解读,使学生透过文字的表面深入理解烙饼的规则。

(二)探究双数张饼的最优烙法

1.研究两张饼的最优烙法

师(设问):如果要烙两张饼,你认为需要几分钟?(板书“两张饼”)

学生利用手中的投票器开始投票。

A.3 B.6 C.9 D.12

指名学生汇报,说清楚是怎样烙的,预设出现两种情况:

(1)烙一张饼需要6分钟,烙两张饼需要12分钟。

(2)可两张饼一起烙。先烙正面,需要3分钟;再烙反面,又需要3分钟,共6分钟。

学生汇报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记录下自己的思考过程,并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直观记录下学生的思考过程。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比较和优化两种方案。

师(设疑):你认为哪种方案好?为什么?

让学生从两种方案的比较中得出:第二种方案好,原因是两张饼同时烙节省时间(教师及时板书

关键词 ),只需要6分钟就可烙好两张饼,从而让学生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及时记录学生的思考过程,体现数学的简洁美。

小结:结合规则,两种饼同时烙节省时间,最少需要6分钟。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首先让学生探究两张饼的最优烙法,降低思维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同时在解决两张饼的问题上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为探究三张饼的最优烙法做好铺垫。

2.应用经验,迁移思考

师:你认为解决烙两张饼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烙几张饼用时最短的问题?

学生投票选择:A.3 B.4 C.5

(1)互动交流

结合学生投票数请学生阐述理由,互动交流。教师预设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选择A,理由是研究完两张饼用时最短的问题,自然就应该研究三张饼用时最短的问题。另一种是选择B,理由是四张饼是两张饼的2倍,烙两张饼最短用6分钟,烙四张饼最短就用12分钟。

(2)总结提升

①怎样烙四张饼用时最短?最少需要几分钟?②烙四张饼的最佳方案又成为了我们进一步学习的经验。结合前面研究总结的经验,你还能想到烙几张饼的最佳方案?最短需要几分钟?

③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六张饼、八张饼……及相应的最短时间。

小结:如果饼的张数是双数,两张两张地同时烙最节省时间。

(三)探究单数张饼的最优烙法

1.研究三张饼的最优烙法

投票选择:你认为烙三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A.9 B.12 C.15)把你的想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并想一想:三张饼怎样烙最节省时间?

2.展示烙法,寻求最优方案

预设学生生成:第一种12分钟;第二种9分钟。学生汇报后,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并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记录下用9分钟烙完三张饼的过程。同桌合作再次实践体验“9分钟的烙法”。

3.集体交流,对比择优

对比交互式电子白板记录下的烙三张饼的两种方法,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都是烙熟三张饼,为什么9分钟的方法会比12分钟的方法节省3分钟?

学生交流质疑,最后得出:采用9分钟的方法,每次锅里都有两张饼在烙,只需要烙3次,所以节省了时间。

小结:烙三张饼时交替烙节省时间,只需要9分钟。

设计意图:“如何尽快烙好三张饼”是本课的关键,也是难点。在探究三张饼的最优烙法时,我让学生先想象,再直观演示,用画一画、摆一摆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思考过程,最后结合交互式电子白板软件对比两种烙法。目的是让学生发现:充分利用锅内的空间,使得每次锅里同时烙两张饼,这样最节省时间。学生在直观中思考、在操作中发现,从而感悟到简单的运筹思想。安排学生“想、画、说、比、议”等过程,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4.经验升华,迁移归纳

师:利用以上经验,你可以想到烙几张饼的最佳方案?最短用几分钟?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逐步完善三张饼、七张饼……的最短用时问题,并让学生说一说应该怎样烙最节省时间。

小结:如果烙单数张饼,先两张两张地烙,最后剩三张交替烙,最节省时间。

(四)深化认识,建立模型

师:烙六张饼,你会选择?

A.两张两张地同时烙 B.三张三张地交替烙小结:我们既要考虑省时,也要省力。

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有什么规律吗?

师:烙一张饼最短用几分钟?为什么不符合我们总结的规律?

师:烙三张饼的最佳方案是什么?最短用几分钟?烙500张饼呢?

小结:结合烙饼规则,饼的张数等于或大于两张时,烙饼的最短时间就是用烙饼的张数乘烙一面的时间。

总结延伸拓展思维

师(设疑):假如妈妈的这个锅再大一点,每次最多能烙三张饼,情况还跟烙两张饼一样吗?

问题:用一个平底锅烙饼,每次可以烙三张饼,每面要烙1分钟。如果有四张饼,两面都要烙,至少需要多少分钟?

这个问题留给学生课后去思考。鼓励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设计意图:“烙饼问题”是一种数学思考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此题作为知识学习后的一种延伸,旨在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本课设计中,教师就以这一基本理念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引发学生数学思考为主线”,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努力使学生在进行数学思考的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1.在反复的交流比较中感受优化的思想

优化问题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优化思想是重要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理解、感受一些重要的思想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更能使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而数学的思想方法也只有在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以体验与感悟。烙饼问题的核心就是优化,具体地说,就是对烙饼锅的空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教学中设计的四个核心比较问题,始终抓住了“优化”这一核心思想,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反复比较中体会到,只有把锅的空间占满,才能达到省时的目的。

第一次比较:结合学生原有认知比较烙两张饼为什么用时不一样,使学生理解两张同时烙更省时间。

第二次比较:比较烙三张饼的几种不同烙法,哪种最省时,为什么。使学生理解锅里每次都放满了,就能保证资源没有浪费,所以三张饼交替烙最省时间。

第三次比较:比较烙六张饼的两种烙法(3+3和2+2+2),让学生选择自己会怎样烙,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优化问题不但要考虑省时,还要省力。

第四次比较:比较烙饼问题与烙一张饼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使学生理解锅里每次都放满了,才能保证资源没有浪费。

这四次比较在追问最省时的烙饼方法原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具体而深刻地感受了优化的本质内涵。

2.在直观操作与符号表达的不断体验中感受、发现规律

数学课程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小学生的思维特征是由直观形象阶段向抽象逻辑阶段过渡与发展。在面对具体的数学问题时,其表现就是抽象的思维方法与直观形象的思维方法根据思维操作的需要而交替使用。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充分借助教学的载体,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式研究具体问题,在不断的尝试与体验中,自主地探索、发现与归纳,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和能力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关注的问题。本课教学中,在让学生感受优化思想、探索发现烙饼问题的规律时,教师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景素材,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重点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烙饼活动。

第一个层次:在探索双数张饼的烙法时,以探究烙两张饼的最佳方案为起点,从直观演示入手,到想办法把烙饼的过程记录下来,初步尝试有条理地整理信息,并借助符号图形启发思考。在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中,引导学生清晰地表述思维过程,直观感受两张饼的最省时烙法以及省时的原因所在,体会符号表达的优势。

第二个层次:在探索单数张饼的烙法时,以烙三张饼的最佳方案为研究重点。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烙两张饼的活动经验和表象,教学时从学生的思维个性出发,让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画一画等来深化认知。在交流与碰撞中,形象的图、表以及抽象的符号与数,为学生的数学表达和规律的发现提供了极大的依托和支撑,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清晰、准确和完整,并走向归纳与概括,烙饼问题的模型基本建立。

烙饼问题范文第2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徐老师执教“烙饼问题”一课,以其扎实的教学功底、富有创意的设计与极富魅力的教风以及高超的教学艺术,生动地诠释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育内涵。下面,我对这节课中的一些教学片断进行简要的分析与反思,与大家共赏。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旨在借助“如何安排烙饼操作最省时间”这个事件引导学生感受统筹优化思想,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优化思想的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由于烙一张饼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所以徐老师直接从烙两张饼开始,排除不必要的干扰因素。

教学片断摘录及赏析:

师:每次锅里只能烙2张饼,每面都要烙,烙一面需要3分钟,烙好2张饼最短需要几分钟?

1.烙前准备

师(寻找的语气):饼从哪来?

生:噢,小手就是。

师(挑战的语气):锅从哪来?

(当学生找寻且有些着急时,师形象地边伸胳膊边说:“锅来了!”)

师(探寻的语气):怎么烙呢?

(带着学生一起试烙饼)

……

【说明:徐老师将身边可利用的资源随时用在教学中,如小手即饼、胳膊即锅,并不用什么小卡片或其他学具,既简单形象,又使学生完全融入教学之中,共同参与探究。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乐在其中,而且后面烙饼时教师不用解释,学生便可利用结果进行类推。】

2.烙中活动

师生一起先烙2张饼,然后学生轻松得到2×3=6(分钟)。

师(启发):烙2张饼需要6分钟,马上想到烙几张饼需要几分钟?

生:想到烙4张饼需要12分钟,烙6张饼……

师(追问):你们是怎么想的?

学生边说边书写答案:

烙4张饼是2个2张,即(2×2)×3=12(分钟);

烙6张饼是2个3张,即(2×3)×3=18(分钟);

……

【说明:教学不仅仅让学生得到结果,而是考虑引导学生怎样思考。这里不再出现具体的如何烙饼,而是启发学生通过烙2张饼,类推出烙饼的张数为2的倍数时所用的时间。徐老师这样教学,随时随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学会思考的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使他们在学习中习得方法。】

师(当学生很有成就感时):烙3张饼最短要用多长时间?(先让学生猜测,学生有的说9分钟,有的说12分钟,但到底是多长时间师不表态,而是直接组织学生一起烙饼)

生:锅来了!先烙2张饼需要6分钟,再烙1张饼需要6分钟,共需要12分钟。

师(有意追问):谁说需要9分钟的?

(有些聪明的学生已经意识到方法可优化,于是争着举手说出更快烙饼的方法,即先烙第1、第2张饼的正面,再烙第1张饼的反面、第3张饼的正面,最后烙第2、第3张饼的反面,结果真是9分钟)

师(追问):到底是几分钟?(生答略)

师(在生讨论后):为什么第一次失败了?

生(颇有遗憾地):最后一次浪费了。

……

【说明:徐老师实际上是有意不设防,让学生掉进去“陷阱”后,再引导他们反省。当学生有了深刻的思考后,认识到烙3张饼要交替烙才最省时。这样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方法的优化,而且让学生变得聪明起来。】

师(追问):烙5张饼最少用多长时间?

【由于已有烙饼的经验,学生不会盲目急着烙饼,而是先分析:可以把5分成2和3,得6加9就是15,即5×3=15(分钟),再类推烙7张饼需要的时间,即7×3=21(分钟)。】

3.烙后分析

(1)思考:什么时候可以同时烙,什么时候需要交替烙?烙饼时只需知道烙几张饼就可以了?(生答略)

师(归纳小结):像这样烙饼,我们只需知道烙2张、3张饼的时间后就可以进行类推,那么2、3就叫资源数。比它们多的4、5、6、7、8……就叫应用数。

(2)整体观察板书。

板书:烙2、3、4、5、6、7……张饼所用的时间。

师:省略号的意义是什么?

生(迫不及待地):不言而喻,以此类推,显而易见,按这种规律……

【说明:学生在探究中感受着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要表达他们的感受已到了迫不及待的程度,可见体验之真切、感悟之深刻。获取新知的喜悦、习得方法的幸福,自然地表现在学生的脸上,充分体现了学习之快乐、收获之愉悦,使学生在尽情享受数学内在美的同时,感受到了数学的独特魅力。】

师:那么,烙一张饼最少需要多长时间?

(学生自由烙饼,得到6分钟的答案)

师(追问):烙一张饼符合这个规律吗?

得出:因为应用数多于资源数,所以符合这一规律。烙一张饼对于这个条件是特例。

(3)挑战:烙一张饼必须要用6分钟吗?一张饼3分钟能烙熟吗?

(由此引出电饼铛,说明改变条件与环境同样是一种优化的策略)

……

观后感受及反思:

1.教学设计既合情又巧妙

课堂教学中,徐老师切入点的把握是从烙2张饼开始的,然后由烙2、4、6……张饼再到烙3张饼,引导学生经历用常规方法解决问题再到策略优化的过程,使学生得到交替烙饼才最省时的答案。接着烙3、5、7……张饼,学生不再盲目烙饼,而是先分析、类推,再回到烙1张饼。当学生已认定这个特殊的1张饼要用6分钟烙时,徐老师又改变条件与环境等,让学生时刻享受这个学的过程、这个趣味横生的过程以及成长的过程。

2.活动组织既形象又有趣

课堂教学中,徐老师结合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以小手为饼,以胳膊为锅,促进学生烙饼的活动体验;每次烙饼时,那种像在游戏又是学习的活动氛围,使学生兴趣盎然,深入探究。这种烙饼活动所获得的数学经验,会深刻地印记在学生的脑中,强化在学生的心里。

整节课,徐老师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脉搏,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在不同环节中设计不同的挑战,引导学生有时在前进中认知、习得方法,有时又在迂回中收获,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如何进行数学思考。这样的学习过程像在烙饼,却远远超越了烙饼,真是层层递进,不是教却胜似教。在徐老师这个智慧使者的引领下,学生不断前行、收获,迈上一个个新的台阶;教学中传递的信息,让学生的受益是多维度、多层面的,充分体现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效统一。再加上徐老师自身具备的素质——语言的精准风趣、诙谐幽默和富有鼓励挑战的口吻与学生需求的有效融合,都增加了课的有趣和品位,真正达到了专家对一节好课的定位——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应该说,学生被所学内容深深地吸引着,并给学生幼小的心灵埋下了智慧的种子,这颗智慧的种子还会不断生根、开花,让学生越学越聪明,会不断期望徐老师的再次上课。

这节课从开始到结束还隐藏着许多细小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会怎样呢?走进徐老师课堂的学生真幸福呀!

烙饼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护理问题;对策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2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收治高血压病人539例,其中男347例,女192例。年龄31~93岁,

1.2病人情况

饮食偏咸者295例,性情急躁者115例,服用安眠药帮助睡眠者56例,按医嘱服药者513例,不愿服药者26例。

2.护理中的常见问题分析

(1)对高血压病认识不足,一部分人认为虽然测量血压偏高,但自我没有不适感觉,问题不大;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得了高血压病很可能会中风,邻居某某高血压后现在偏瘫了;(2)饮食偏咸,治疗效果不理想。本组病例中离休干部大多数出生于山东、江西、淮北等地,喜欢食用腌制品;(3)性情急躁,易激动;(4)不按医嘱服药,有的病人血压高时服药,血压正常时马上就减量服药或停药,还有病人用降压枕、降压鞋替代降压药;(5)忧郁焦虑,部分退休或参加医保的病人,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担心高血压病要长期用药,经济上难以承受等。

3.护理对策

3.1护士根据病人文化程度的高低、对高血压病认识程度以及心理生理反应的情况,反复详细讲解高血压病的诱因、症状、治疗服药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及注意事项、高血压病的预防保健等知识。并利用病区工休座谈会,请高血压病人谈自己的接受治疗中的感受体会,以产生互动效应。

3.2南丁格尔说,护理的本质应包括观察技能,了解人以及提供信心和心理支持。多数老年人心理较年轻人脆弱,情绪易波动。患有身体疾病的老年个体常并存情绪障碍,做好心理护理十分重要。护士应了解并掌握病人的心理生理状态情况,如病人的心理、病因、病情、治疗用药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家庭经济条件。站在病人的角度,帮助减轻心理压力,避免情绪激动、过度紧张。对经济条件不宽裕、医保病人,医护人员把慎重选药的情况如实告诉病人,使安心治疗。对忧郁、焦虑病人,护士不但给予医疗上的关心支持,还动员儿女家属的亲情支持以及亲友单位的社会支持,使病人能保持良好心态,接受治疗护理。

3.3控制盐的摄入,对治疗高血压尤为重要。一般每日食盐的摄入量在3~6g为宜。尽量不吃或少吃腌制品,饮食清淡。有些病人用药效果始终不理想,经过一段时间的清淡饮食后,血压降压正常。针对老年人饮食习惯难以改变,感觉清淡饮食没有胃口,以及有的病人误解“清淡”的含义,将较咸的菜加入开水冲淡后连菜带水全部吃了的现象,护士反复讲解过量摄入盐分后,会引起体内水钠潴留,血压不容易降下来,还会增加血管和心脏的负担,危害健康。此外,每餐不宜吃得过饱,特别是晚餐要吃得少一些;要少吃动物脂肪、动物内脏,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尤其是黑色蔬菜,适当增加海带、紫菜、海产鱼类等海产品。体重超重者要节食减肥,坚持适当的运动。

3.4多数老年人的睡眠潜伏期比较长,夜间睡眠时间减少,易醒,睡眠质量较差。睡眠不好会促使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再升高,要创造良好的环境,保证病人充足的睡眠。鼓励并协助病人进行一定的室内室外活动,中午午睡1h,晚间不吃含咖啡因的饮料,适当食用牛奶。对失眠的病人,帮助其分析失眠的原因,根据情况服用安眠药,同时要加强安全护理,必要时将便盆或尿壶放置床旁,防止跌倒。

3.5国外研究表明,医护人员尊重、体谅、理解病人,病人信任医护人员,有利于提高病人的服药依从性。本组病例显示,病人服药情况与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专业技术水平呈正相关。人们有十药九分毒的观念,不少人尽量不吃药,服用降压药也不例外。有少数病人认为高血压服药了就要一直用下去,终生离不开药,发药时他(她)不愿立即服用,总是说等一会儿吃,实际上不是不吃就是减量,因此测得的血压总是居高不降,出现只测量血压不愿服药的现象。护士发现后一方面阐明长期高血压对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危害,血压忽高忽低对身体的影响,还会导致脑卒中、偏瘫等。另一方面对降压药的作用、副作用、服药的注意事项以及药物种类、价格进行详细介绍,使病人了解服药的必要性、重要性,同时降低了病人在服用降压药期间出现不良反应时的恐惧心理,病人不配合治疗的情况明显好转。病人出院时,护士还耐心地指导病人及家属、保姆如何正确测量血压与记录,以及经常测量血压、坚持服降压药、不定期来院复诊调整用药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烙饼问题范文第4篇

心脑血管疾病虽然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但在日常生活中心脑血管疾病有许多早期表现,值得老年人注意:①经常性心慌、气短、胸闷,活动时加重。②心前区疼痛或左肩部放射性发木发痛。③感觉很累,且胸闷气喘。④饭后胸骨后憋胀得厉害,有时冒冷汗。⑤睡觉时经常胸闷难受,不能平躺。⑥感情激动时心跳加快,胸部有明显不适应。⑦胸闷,偶有刺痛感,一般1~2秒后消失。⑧走路时间稍长或速度略快便胸憋气喘、心跳加快。⑨长时间躺卧后突然坐起来,感到胸部很难受。

老年人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有哪些?

老年人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因素有很多,“传统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超重与肥胖、吸烟、血压、总胆固醇水平升高、糖尿病和有心血管病家族史等。其中又以下列因素更为重要:①高血压:大部分患有高血压的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疾病,可以说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最危险的患病因素。血压升高的时候极其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损伤心、脑血管,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②高血脂:患有高胆固醇的老年人只要血胆固醇含量高于260毫克/100毫升者,其冠心病的发病率就要高出平常人的5倍。③高血糖:我国患糖尿病的人群正处于不断上升的阶段。研究发现,大约有70%~8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疾病,其次的死因为小血管病变,因此这些老年人在平时必须要做好预防工作。④吸烟:吸烟不仅影响呼吸道健康,并且也不利于其他器官的健康。经常吸烟会影响到血管内皮的功能,使心血管病变不稳定,从而引起血栓、中风、心肌梗死等情况的发生。

对无症状心脑血管疾病的健康风险评估有哪些方法?

目前,对无症状心脑血管疾病的健康评估主要有以下两方面:①基于“传统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超重与肥胖、吸烟、血压、总胆固醇水平和糖尿病等),采用我国大型队列研究结果建立的心血管病总体危险评估工具进行风险评估。大家可以通过登录中国心血管病防治信息网,将具体情况输入计算界面,由计算机计算获得结果(网址:)。根据上述方法,可以计算出某人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的绝对危险值(%)。根据数值可分为:低度危险(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20%)。②根据心血管病的“新型”危险指标进行评估。如C-反应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白介素类(如IL-6)、髓过氧化物酶、血清淀粉样蛋白A、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脂蛋白(a)、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和胱抑素C等。

体检中患者为什么要告诉医生有无心脑血管疾病的家族史?

心血管病家族史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男性一级亲属发病时

糖化血红蛋白在评价血管疾病风险中有何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心血管病相关。对于没有确诊为糖尿病的普通人群,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每升高1%,较正常人的冠心病患病危险增加40%。未确诊糖尿病的无症状老人,在进行心血管病危险评估时,有必要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用以评价血管疾病患病的风险。

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为什么要检测同型半胱氨酸?

同型半胱氨酸(HCY)是一种含硫氨基酸。血浆HCY水平升高是心血管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和高HCY血症可共同增加心血管事件危险,当两种情况并存时,心血管事件危险明显增加。我国高血压人群中,有75%合并高血压和高HCY血症者,这可能是导致我国脑卒中高发的原因之一。因此建议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在体检评估心血管病危险时,建议检测血浆HCY水平。另外,患有糖尿病(不伴有高血压)的无症状老年人,在心血管体检时,如有必要,也可以检测血浆HCY水平。这是因为血浆HCY水平升高也是2型糖尿病患者继发大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老年人在心血管患病风险体检中有哪些常用的无创性检查?

老年人在心血管患病风险体检中,目前常用的无创性检查包括:静息12导联心电图、运动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负荷超声心动图、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上臂/外周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动脉弹性、踝臂指数、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测冠状动脉钙化、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和磁共振成像检测冠状动脉斑块等项目。

运动心电检测在评价老年人早期心血管患病风险中有何作用?

运动心电图负荷试验不但常用于诊断冠心病,其中一些特殊发现也与今后预测冠心病事件的危险具有重要价值。运动耐量实验(如平板实验)预测能力最强。随运动负荷量的增加,血压下降也预示着冠状动脉病变或左冠状动脉存在严重病变。运动时心率无明显增快者不良事件增加,这可能与心脏功能变差有关。运动后,正常人的心率迅速减缓,被称作心脏复率。在大规模人群研究中,心脏复率异常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相关。对于具有心血管患病危险的老年人,在体检时,如有必要,可以进行运动心电图检查,特别要关注运动试验期间的一些如运动能力和反映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变化的指标。

为什么要推荐患高血压的老人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超声心动图是进行心血管疾病检查的有效检查方法之一,也是目前心脏体检方面常用的方法之一。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肥厚的敏感性优于心电图,当发现患有高血压的老人左心室肥厚时,提示了高血压对心脏已经造成损害,因此超声心动图发现左心室肥厚可用于预测心血管事件(包括卒中)和死亡。与偏心性肥厚相比,向心性肥厚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更高。因此推荐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在评估心血管病危险或进行心脏体检时,应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测。

老年人如何配合医生做好血管患病风险的评估?

烙饼问题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病房内常见的安全问题。方法 总结老年病患的特点,制定各种预防性措施,避免老年病房出现护理安全意外。结果有效预防了老年病房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避免了老年病患住院期间的危险因素。结论通过对老年病患特点的观察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预见性措施,可以显著降低老年病房的安全问题

【关键词】老年病房 安全预防措施

1 老年患者特点

老年患者由于其特殊性,容易发生跌倒、坠床、用药、身份识别等方面的护理安全隐患。

2 护理预防措施

2.1 入院宣教

老年患者入院后,应介绍入院告知书、防跌倒告知书、入院须知、病区环境、呼叫系统的用法等。如拖地后地滑、走廊有扶手等。

2.2 制定护理安全评估表 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疾病诊断、治疗措施、既往史、精神状态、现存危机程度、潜在危机程度、陪护知识掌握情况等项目,进行评分,分数越高危险程度越高。

2.3 重视病房安全管理措施

2.3.1 确保患者可以随手触到呼叫器和床头灯,护理及时应答铃声。

2.3.2 固定好病床后,使用过的摇床柄要归位,以免绊倒患者。

2.3.3 患者常用的物品如眼镜、水杯、便壶等,应放在患者便于拿到的地方。

2.3.4 告知保洁员应在患者起床前完成打扫告知,以免地面湿滑,增加患者摔倒的风险。

2.3.5 通道没有障碍物,病房内明亮,晚间有柔和的长明灯,地面清洁干燥,放置防滑垫和醒目标价牌,洗手间、走廊有固定扶手方便进出。

2.3.6 对于温度感觉迟钝的老年患者应防止冻伤和烫伤。

2.4 提高安全意识,减少老年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

2.4 .1 评估患者跌倒的风险程度,对“高危患者”床尾上悬挂“防跌倒、防坠床”警示牌、床两边加床拦,床拦一定要安装到位

2.4.2 应特别注意对安静卧床解除后允许下地活动的老年患者(如:心功能不全、血压过高的患者,用药卧床休息后,起床活动),应注意患者有无药物引起的头晕、性低血压等。

2.4.3 对于糖尿病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注射前应备有食物,防止出现低血糖反应导致跌倒。

2.4.4 告知患者上下床时、排便后等改变时,动作宜缓慢、防止猛回头和急转的动作。

2.4.5 指导和提醒患者做到醒后30秒再起床,起床后30秒再站立,站立后30秒后再行走。

2.4.6 坐轮椅时系上安全带,使用平车时系上安全带及上护栏。

2.5提高老年患者用药安由于患者年龄大、记忆力减退、认知分辨能力差导致有漏服及不按指导服药的情况,从而影响了治疗效果,导致护理安全问题。

2.5.1 向患者及家属或陪护讲解目前所用药物的名称、作用、剂量、服用时间及间隔时间,以及用药不当会造成哪些后果。

2.5.2 严密观察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告知患者用药后如有不适或异常,应立即停止用药,并报告医护人员。

2.6重视健康教育:做好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向患者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

老年病房由于其特殊性,安全问题持久存在,护理人员一定要加强责任意识,预见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制定好去全面的防范措施,才能防止发生意外事故,保证患者安全。

参 考 文 献

[1] 孙建萍老年护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 库洪安,詹燕,于淑芬,等.老年人跌倒的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21):143.

[3] 毛丽娟,戴宝珍.实用老年护理学[M].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9:94-95.

[4] 宋明萍王静 老年住院患者的安全管理[J].临床中老年保健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