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发展

农业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发展

农业发展范文第1篇

1 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

1、改善和保护农场的农业生态环境。随着我们垦区农业的快速发展,也将面临一些问题,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沼泽化以及土壤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将是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水土资源的流失使耕地肥力下降,严重影响粮食生产,很多地方土地的沙化也很严重,所以发展生态农业,进行自然生态的保护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建设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的重要举措,也是进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战略措施。 2、推进农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生态农业的特点之一就是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生态农业,可为垦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夯实经济基础。生态农业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综合性。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可以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垦区第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二是高效性。生态农业通过农业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和系列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现废弃物资源的再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垦区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职工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2 发展农场生态农业的主要制约因素

我国农场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态意识淡薄、法律政策保障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政策扶持力度不大,生态农业技术发展滞后、环境污染严重。如,生态意识淡薄这点就表现在多数干部群众对高效生态农业的认识仍处在浅层次和低水平。高效生态农业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对于这一名词,尽管社会知晓面很广,但调查发现,大多只是望文生义,真正能够理解和把握其实质和内涵的并不很多,许多人在思想和行动上仍然沿袭老经验、老做法,没有从传统农业的圈子中解脱出来。主要表现为:重产值、产量增长而轻产品质量和生态保护,重产前、产中环节而轻产后环节,重经济效益而轻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究其原因,主要是宣传培训不到位、规划引领作用乏力、可学可比的典型少、推进的力度小等。又如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大。从近几年各级支农资金绝对额看,增长幅度有所提高,但投入机制还不完善,总体投入仍然偏少。从投入结构看,直接用于小型普惠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占比偏低,农技推广、检验检测、科技培训投入比重更低。从金融服务看,对高效生态农业的扶持力度仍显不足,农业贷款存在门槛高、总额少、期限短等问题。

3 发展生态农业的建议

1、强化对高效生态农业基本知识的宣传普及

目前,农场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虽有一定认识,但要使之深入人心并变为自觉行动,还需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要充分利用各类新闻传媒和信息平台,宣传普及什么是高效生态农业、为什么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怎样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等相关知识,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重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努力营造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浓厚社会氛围。建议成立农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联席会议,研究制定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加强对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组织协调和有序引导。

2.完善发展规划

要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作为“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编制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专项发展规划,完善产业布局,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定位、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作为贯穿建设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的一条主线。同时,制定生态循环农业实施意见,分年度、分层次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推动生态循环农业有力有效推进。

3、要加强政策的支持与引导

农场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重视生态和农业技术的培训工作,有计划地对干部和职工进行不同层次的生态科技培训和科普教育,尽快提高广大干部和职工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农业科技水平及生态文明综合素质。为了全力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我们要着重于“四抓”:一抓组织机构的健全。专门成立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垦区的生态农业工作。二抓生态规划的制定。明确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提出“生态富农”发展策略。三抓政策的扶持。对特色基地、主导产业、绿色品牌及相关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营销等给予资金扶持;四抓典型示范。各级领导要带头创办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鼓励职工和相关部门创办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4、因地制宜,发展农场特色生态农业

各农场作业区应从本单位生态条件出发,走适合自己的道路,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垦区可以“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战略,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利用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无论选择何种方式,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不能偏离。可以专门设立有机食品发展奖励基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系列产品,重点培植相关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带动群众致富,促进农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农业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旅游;农村

引言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运用农村自然风景、农业景观资源、农业设施、农村文化等去发展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休闲农业发展的内容有很强的融合性,能促进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的融通,能够把农业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改善农业环境,并且其多功能的实现可以满足不同需求。

1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

1.1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村文化建设

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文化消费项目来支撑,通过文化消费项目形成核心竞争力,更好满足市场需求,带来良好效益,良好效益的形成又为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经济支持,反过来进一步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休闲农业在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也把城市文化带进乡村,农村文化建设内涵得以丰富,城镇居民也可以在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感受农耕文化、自然和人文景观,这就促进了城乡文化的融合。休闲农业在丰富农村文化消费项目、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农村文化建设。

1.2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带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

休闲农业的发展本身就实现了农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可以带动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不再仅仅依靠单一的农产品销售,而赋予了农产品文化特色。休闲农业发展可以有效利用农村资源,更新农业发展模式,优化农业发展路径和农村产业结构,找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崭新增长点。休闲农业在带来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包括很多类型的项目,带来了文化产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的相互融合,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发展,也发挥了休闲农业文化性和经济性的一致要求。

2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不完善

休闲农业的发展有赖于基础设施,如交通、电力设施、网络、水电供应、物流等的完善,基础设施的完善会助力休闲农业发展,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旅游环境,方便游客游玩,并促使游客对休闲农业项目留下良好的印象。但是我国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仍需进一步完善,交通疏滞、物流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网速问题、水电正常供应、游客安全问题还有待改善和加强,卫生状况也有待改善,专业的服务设施还不足等。这些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与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相关产业如设计机构、配套的餐饮住宿、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有待增强,对休闲农业的开展宣传不充分等有关。此外,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也与政府的扶持力度有关,政府加大扶持力度会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支持。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会阻碍休闲农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游客的游玩体验的提升。

2.2对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不合理

在休闲农业发展中,政府的科学规划还有待完善。从休闲农业发展过程来看一些地方对管理模式没有进行科学安排,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方法,更多的还是以农民参与、乡企合作为主,这会带来发展的不规范和发展的无序性、盲目性。休闲农业项目各地存在雷同现象,并以传统的农业休闲活动如采摘、餐饮等为主,部分景点活动较为单一,缺乏新意,档次较低,不能按照地方发展特点进行合理布局。不能体现当地农业发展特色,市场定位缺乏准确性,不能很好满足游客需求,也不能形成当地休闲农业发展的竞争力。在规划时存在随意性,没有从整体上进行科学规划,有些休闲农场的开发者在进行建设的时候也只是照搬周边模式,不能体现本土化特点,造成市场竞争力较弱,项目收益率较低。一些投资者在进行休闲产业的投资时只是把资源作为盈利的方式,主观上以自己的理解进行建设,开发较为仓促,有时对别人的发展模式片面进行模仿,在发展前期没有科学筹划,忽视前期的科学评估和研究。他们对休闲农业发展还缺乏正确认识,主观意识上还有待转变。

2.3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品牌意识不强

休闲农业发展主体需要增强品牌意识,这样能在现实中发挥品牌作用,增强自身的吸引力。休闲农业要形成产业优势,需要发挥相关经营主体的优势。就产业体系来看,一些经营主体的品牌意识有待增强。农业合作组织发展不快,数量还不多,规模也不大,面对市场上的风险抵御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的经营方式来看,企业经营者没有树立品牌意识,对项目缺乏前期调研、分析、评估,在后期管理时存在重重困难,经营规模有限,发展受阻,产业链条基础薄弱,没有形成品牌效应,产业化发展后劲不足,并且品牌企业数量不多,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龙头企业数量更少。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品牌营销意识也较为缺乏,农村资源开发还不深入,休闲农业的项目还不全面,不能很好凸显当地优势,也不能形成当地品牌效应;有些地方对已有的休闲农业资源没有进行有效宣传,不能及时激发潜在的游客需求,不能有效扩大自身影响力没有针对自身的休闲农业文化和资源等进行有效宣传,导致农村地区休闲农业的影响力并不高。

3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

3.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休闲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资金支持,政府应该有专门的资金投入到水电供给、景区交通、环境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另外基础设施建设也要拓展资金渠道来源,引导金融机构参与到休闲农业的发展中,还可以通过吸引投资、其它资金投入的方式加强建设,获得资金保障。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对水电供给、通讯、交通、安全保障、卫生、垃圾有效处理等方面的投入和建设,加强网络通讯、移动通信质量等信息化设施的建设。其中交通条件的完善与便利能够激发游客兴趣,带来良好游玩体验,基础设施建设应重点关注交通建设,对发展休闲农业区域的道路交通进行改善,完善交通网络、公路建设,对道路进行维修与养护,把城乡道路进行连通,建立方便快捷的交通路线,实现城乡路网的有效连接,对交通标志、停车场等进行规范建设,增强休闲农业景区的畅通,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良好交通条件,这有助于为游客形成良好的旅游体验。

3.2树立科学规划的理念

政府在发展农村休闲农业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科学规划,发挥自身的宏观调控作用,支持其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对农村的资源进行合理匹配,对休闲农业发展加以有效指导,确保其发展的规范性。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缺乏科学规划和科学管理的问题,需要在休闲农业发展的区域结合当地特色进行科学规划。针对休闲农业发展的现实来看,要改变存在的对其了解不深入所带来的缺乏规划理念的问题,要从全局、整体的角度对其进行科学规划,在科学规划理念的前提下,结合休闲农业的布局规律,进行科学合理布局,在区域内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地理位置、特色资源、市场容量等情况形成自己特色项目,而不是一味地模仿,与其它地方发展雷同,要突出当地特色,增强休闲农业发展内涵,这样才能更多吸引市场关注。在区域之间形成休闲农业项目优势互补,提升区域内和区域间发展效益,带来区域内和区域间的整体效益。同时全局性的规划也要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以实现持续发展。

3.3加强品牌建设

休闲农业的经营要在市场上提升影响力,提高知名度,吸引游客,需要建立自身的品牌,经营主体要树立品牌意识,发挥品牌的作用带动旅游的发展。休闲农业发展要找出自身的特色,注重形成品牌忠诚度,关注自身良好信誉的形成,通过优化休闲项目等措施,吸引游客注意力,让游客关注其发展,注重游客反馈并及时进行改进,对自身品牌不断完善。在休闲农业的产业组织化方面,要结合当地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和经营主体要求去形成适合当地的模式,考虑政府、农业合作社、村集体组织、龙头企业、社区、农民自身等经营主体的各自优势,树立品牌意识,比如龙头企业在人财物、技术等方面具备优势,可以通过这些方面的优势形成品牌竞争力;农业合作社可以分散单个农户的风险,在与农户、企业合作的基础上去发挥优势,通过相关主体发挥其优势,形成品牌,提升休闲农业经济效益,使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产业化、规模化。此外,还要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对休闲农业品牌不断推广,注重游客需求的变化,加强品牌的营销,增强品牌知名度,不断拓展休闲农业发展的关注度。

农业发展范文第3篇

1.1低碳农业是实现固碳和碳汇的重要方式

固碳包涵物理和生物固碳两种方式,在当今全球变暖的严重态势下,生物固碳被认为是最安全、有效、经济的固碳减排方式。低碳农业是发挥生物固碳功能的方式之一。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保护现有碳库,长期维护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进一步改变和优化选种、育种技术,增强植物的生命力,加强储碳能力。实现固碳需要低碳农业的发展理念,需要低碳农业的践行实施。同时,因为人类通过农业与大自然界交流,农业是重要的介质之一,农业在参与碳循环的过程中呈现出尤为重要的碳汇和碳排放能力。植物的碳汇功能要超过碳排放功能,主要起着碳汇作用。利用错落有致、参差不齐的景观空间设计“,实现最大的绿色覆盖率是低碳农业的根本出路。”

1.2强化低碳农业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利用现代化的工业技术、科学技术、管理方法等先进科技使农业的生产力转变为现代化水平,强化低碳农业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有利于进一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推广节能技术,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能够优化能源结构,降低成本,提高使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面源污染,同时也降低了环境治理成本“;将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向,提高农业效益”。发展低碳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联合国食物权特别报告员德舒特在首次访华之行后举行的新闻会上强调中国需要采用一种更为可持续的种植方式来保持当前的生产水平。

2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方式建议

2.1增强低碳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农业是立国之本,低碳农业是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理念和模式。首先,要加大对发展低碳农业的资金投入,增加农业发展新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同时,由于农学教育被长期忽视,农业长期处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正因为农业发展不被重视,农学教育也被忽略,彼此形成恶性循环。增强低碳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关于农学发展的教育水平,提高农业从业人员、农户等的综合素质,增强农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推动低碳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步伐。要进一步推广农业低碳技术。技术是发展低碳农业的核心保障。技术是农业的主导,技术永远要走在产业的前列。要保障资金到位、知识到位、执行力到,力求将教育和实践,资本和生产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

2.2加大宣传力度,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经过近年来政府工作的大力开展,我国农村生活发展低碳条件日趋成熟。发展乡村新能源,实现农村能源结构多元化是实现农村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出路。

第一,科学利用沼气。沼气作为农村可再生能源,前景十分广阔。在规模化畜牧养殖,可通过利用畜禽粪便开发、利用、贮存沼气,获得生物能源,收集到的甲烷一方面可以用作燃料,另一方面也可以用来发电。通过改造厨房、改造家用厕所收集沼气,同时积极利用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养殖的牲畜产生的粪便发酵成沼气,沼渣还可以继续代替化肥变废为宝,开源节流,成为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二,大力推广太阳能的实用。在农村普及太阳能集热器是节能、环保,践行低碳农业的有效途径之一。太阳能灶在农村广泛推广、实用,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大大减少因燃柴、燃气、燃煤而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尤其对于新疆、、陕甘宁等我国西部地区,充分利用日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等优势,大量推广太阳能灶的广泛使用。

3总结

农业发展范文第4篇

1.1农户投资行为不同的形态

首先,在生产经营投资上,我国的农户投资行为呈现出风险厌恶、偏好、以及中性三种表现形态。在生产经营投资方面,风险厌恶型的农户基本属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对于先进的技术要等到确认后,才开始应用。投资偏好型的农户接受农业生产技术和产品市场等信息比较迅速,具有应用新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倾向于通过技术来改变生产结构,从而达到增加收入的目标。而风险中性型的农户,处理这些信息行为缓慢,对新技术的应用具有被动性和延迟性。因此,大部分的农户缺乏积极性,生产经营投资少。其次,在我国农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的实施和部分农户脱贫的愿望之下,在平均生产经营上,农户支出方面具有两个原因:为了在土地资源上,获得更多的产出,不得不使用很多的现代生产要素;为了正常进行再生产,不得不购买价格高的农业生产资料。

1.2农户兼业行为

农户增加经济收入另一个渠道,农户利用农闲季节,出外打工。男人一般从事搬运工、建筑工、装卸工等,女的一般从事酒店的服务、饭店打杂等工作。这能很好地解决农户资源的短缺和人口生存的压力,成了农户的第二大收入来源,仅次于农业收入,改变了农户“过密化”的生产方式,改进了农户资源的配置。随着市场力量不断地冲击和改变,农户的生产行为,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以前在农忙的季节,如插秧,大多是亲朋好友帮忙完成生产,现在,农户开始选择雇佣劳动力的方式完成。充分的说明了农户开始具有衡量比较市场的意识,间接地实现了扶贫的效率。

2、贫困农户经济行为目标特点

生存是人类的本能,而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满足正常的生理需求。因此,农户的经济行为具有追求家庭福利和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双重性和矛盾性。如病人需要家人的照顾,但是家人会失去获得收益的机会。自农村施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经营的主体转向了家庭,激发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农户在经济利益和家庭福利最大化上,在不断地寻求均衡,从而促使效用得到最大满足;而家庭生活的稳定干扰到农户经济行为目标的实现,在保障家庭生活稳定的前提下,农户经济行为才能按照市场导向追求收入的最大化和配置生产要素。目前,我国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是比较落后,农户仍然继续着传统的“不经济农业”,即一方面为了满足自身生存的需求,享受独立财产,使农户具有致富脱贫的冲动,从而为了增长经济收入,不断地积累财富;另一方面在姻缘和亲子关系的家庭基础上,以家庭组织的稳定性作为生产行为的持久性。农户主体缺乏认识,忽略了生产、消费、投资等经济行为。农户的经济行为成为了维持家庭生活的手段。因此,农户经济行为的目标首先表现在满足家庭生活上。一般情况下,随着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如家庭人员结构、文化、资源等各个方面,贫困农户经济行为的决策方式和目标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面对收入的增长和稳定,体现了农户双重目标的矛盾和协调。当前,农户的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在农户进入市场的时候,由于市场发育尚不完善,收入稳定要求农户避开市场风险,而收入增长要求农户承担市场风险。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剧了双重目标的矛盾,也限制了农夫致富的动力。目前,生态农业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生态农业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为了满足人口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各国都建立了农业生态发展的目标体系。生态农业追求的目标是以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相结合的综合效益。它的优点是能够提高农户的收入,通过保持整个生态经济系统的平衡,持续获得丰富的农产品,同时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整个系统的良性循环。然而,生态农业具有“外部效应”导致了生态农业和农户经济行为产生了矛盾性。生态环境的无偿性导致农户为了追求经济最大的利益,产生很多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如乱砍乱伐等。另外,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退化,加剧了我国资源的短缺,使农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加剧了生态农业发展和农户经济行为目标之间的冲突,严重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在很大程度上,生态农业发展和农户经济行为目标的矛盾性,阻碍了农户的积极性和生态农业快速的发展。

3、农户对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贫困地区农户资源短缺,极大地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因此,近年来,很多贫困地区开始关注生态农业的发展,并且正在努力创造条件。但是就目前来说,农户的经济行为在农业生态的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农户经济行为决定着农业生态的发展。

3.1农户素质对农业生态发展的作用

舒尔茨曾说:“农业生产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土地,但是它的差异并不重要,非常重要的是物质资本质量差异,而最重要的是农民能力的差异。”生态农业可以在劳动力丰富和高素质下进行;也可以在土地资金短缺和充足的情况下进行;同时也可以在传统技术水平和现代技术水平下进行,由于生态农业是生产经营的高度集约化,在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容纳各个层次不同水平的生产条件。目前生态农业对农户的要求是实现“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的目标。因此,农户要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农作物播种面积,确保农产品供给数量的充足,农户要生产出安全、卫生质量达标的绿色食物,这就需要新一代的农民具有很高的科学文化素质。然而,目前我国贫困农村的劳动者普遍缺少技术专长,并且随着年轻劳动力的转移,面对现代化的生态农业来说,剩余的老弱病妇这些半劳动力很难接受和应用先进的技术,因此,农户的素质问题对发展生态农业具有很大的作用。

3.2土地资源对生态农业发展的作用

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维持农用生产力的持续性,为了优化农户行为,真正保证农用地的持续利用:首先,保持土壤养分的动态平衡,通过农作物对土壤养分的需求规律,确定农作物合理的施肥实践、品种、方法等。其次,绝大多数土壤生物是独立存在的,如真菌、细菌、微生物等,在自然系统中,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都是通过有机质对动植物残体的分解得到的,所以土壤生物是养分利用的调节者。要促进土壤中养分的循环,就要改善土壤结构,达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生产过程中,农户的生产行为会直接的影响到土壤生物的产生,如土壤耕作会导致土壤生物栖息环境的改变。土地资源是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保持土地生产的持续性以及更低总量的动态平衡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因此,土地资源对生态农业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另外,土地制度的明确,会让农户产生稳定经营的预期,土地产权的合理性也会放置乱占耕地和乱挖资源行为的发生,只有在制度和法律上,保障农户享有土地的使用权,才能发展生态农业。

4、优化生态农业发展的农户经济行为

4.1引导优化农户的生产行为

在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大力宣传农户经济行为的重要作用,提高农户对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认识。引导农户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实现资产的增值和保值,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市场何法律法规,实施国家宏观调控手段,保证一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如完善产能包责任制,建立有效地土地流转机制等。为了减少农业生产的波动,要完善农产品储备体系,帮助农户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完善信息服务体系,保护农户的利益,从而调动农户生产的积极性,确保农业的持续发展。加强保护农业的力度,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加大农业投资的力度,激励农户投资和优化经济行为,政府鼓励农户采取生态农业发展的经济行为。农业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是农业技术的根本,因此,要提高农户教育水平,加强对农户的培训,不断地增强农户的经营决策能力,优化农户的经济行为,达到生态农业发展的目标。

4.2优化农户消费行为的衡量标准

优化农户消费行为是实现农户合理优化消费行为的过程。在农户消费政策目标的选择上,农户消费、农村经济、国民经济三者具有相互推进和协调发展的关系,是国家消费政策制定的目标。因此扩展农户消费的领域,引导农户合理的消费,是经济发展的战略。为了防止消费规模膨胀,适度绝对农户消费规模,是一种动态、可持续的消费。处理好消费资料间的比例,与社会供给、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等保持一致,使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趋于合理。消费和生产密切相关,积极的消费对生产,具有促进的作用有利于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根据适度的消费规模准则,合理优化农户消费结构,加强农村市场的科学管理,提高法制建设,降低农户交易成本,为农户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和环境。

4.3创新土地产权制度

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创新土地产权制度要遵循下面的原则:保护农户的合法财产权益,充分有效地合理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调动农户的积极性,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要与市场经济取向一致。在土地归国家和集体的基础上,明确土地的占有者,即承包土地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等。在一块土地上,农户具有使用、转让和出租的权利,但是农用土地的最终所有权属于国家和集体,农户可以把他当做财产传给继承人。因此,明确土地的产权,在生态农业发展上,为农户扫清了制度上的障碍,使生态农业效益和土地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两者之间的矛盾,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总结

农业发展范文第5篇

1.1垣曲县概况

1.1.1区划概况。垣曲县又名舜乡,地处山西省南部,从属于山西省运城市,东跨王屋,西踞中条,南界黄河,北靠太行。县辖5个镇,6个乡,188个行政村,1277个自然村。全县国土面积达1620km2,辖区总人口为232500人,市区常住人口97300人,流动人口22300人。辖区东西相距最远65km,南北则为48km,总面积1620km2。人口密度约为143人/km2。

1.1.2地理与气候。地处华北大陆板块南面,鄂尔多斯地块和河淮地块接触部分的南方,中条断拱东北端东部,以黄河为界南面和河南省的渑池、新安县相隔。境内北高南低,西、北、东三面环山,中部则是垣曲山间盆地,呈现出马蹄形,同时北宽南窄,从北向南倾斜,连接黄河谷地北岸。整体海拔位于600~800m范围内。全境72.24%为山区,面积达1170.80km2;25%是黄土台原区、丘陵;其余则为洪积、冲积平原区。气候方面而言,由于是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天干旱多风,夏天多有偏南风雨量集中,冬天则盛行西北风少雪干燥,四季分明,春秋水分充沛。而垣曲,热量资源较充足,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适宜很多农作物生长。

1.2垣曲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1.2.1垣曲县农业发展状况及经济地位分析从农业的地位来看,2011~2013年农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变化不大,在2013年较前两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基本维持在10%左右,全省维持在6%左右,垣曲县农业所占的份额较大。这一方面是因为农业总量不断提升,另一方面是由于宏观环境的影响,工业增速放缓所致。此外,近三年垣曲县农业增幅逐年降低,分别为7.3%、5.6%和5.1%,全省增幅基本保持在6%左右,可以看出垣曲县农业的总量虽然在增加,但增幅却在逐年降低,说明农业的发展速度要整体落后于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农业起着稳定农村、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其基础地位不可动摇,垣曲的农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要继续加大发展力度。从全县的财政收入来看,2011-2012年大幅增长,2013年出现负增长,同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8.5%。可以看出县财力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模式已经初步形成,现代农业可以得到更多的财政支持,从而更好发展。

1.2.2垣曲县农业产业发展情况。垣曲县已经形成了果、桑、畜、烟、菜、椒、菌、蜂主导产业的发展格局。但由于粮食面积过大,农业的增长效益不明显,农业的总体效益仍显不高,同时粮食种植面积过大、经营方式落后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还没有彻底改变,特色农业、精品农业、高端农业在整个农业中还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全县农业“大而杂、全而小”,包含了传统农业的方方面面,经营分散、缺乏规划、效益不高的特点明显,规模化、园区化、集群化农业正处于形成阶段。所以发展优势高效农业,实现农民收入翻番是发展的核心任务,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提升效益、发展特优农业是未来的必然选择。

1.2.3垣曲县农民收入水平分析。2013年垣曲县农业经济发展的水平,纵观发展速度较快、增长幅度较大;横看发展较为滞后,农业需要进行转型改善,具体的发展现状如下表。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其增幅基本与全省和全国同步。经营不集中和较低的单位产值限制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民仅仅能以农业为自己的基本收入来源。在农村经济总收入构成中,农业收入占了44.35%,外出务工收入占了21.65%,而农业收入主要来自出售产品收入。由以上分析可知,花大心思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重鼓励基地农业、园区农业和特色优势农业的发展,才有可能达到农民收入到2015年和2020年的成倍增长,实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0元以上的目标。从城镇化对农业、农村带动的作用角度而言,垣曲县的城市化水平较低,是典型的农业县。城镇化水平低下,使大量农村人口存在,一方面造成农村人口转移缓慢,收入难以大幅增长;另一方面造成了土地规模集中受限,难以实现规模效益和标准化、产业化经营。如果加强推动县城扩张,建设中心镇区,则农村会受益。调查中,农村居民更多的愿望是能融入县城或中心城镇,对城镇化建设有迫切的要求,这对加快农村人口转移,实现城镇化与现代农业同步发展具有现实的作用。

2垣曲县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与限制条件分析

2.1垣曲县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

2.1.1优良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社会资源。垣曲县区位优越明显,地理气候条件独特,区域特色突出,发展潜力较大。矿产资源的丰富和集中分布,生物资源丰富多样,再加上铜选冶炼产业、缫丝业、炼焦业、非金属矿制品业、黑色金属采选冶炼业、医药及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和工业园区的建立,以工促农带动了特色农业发展。复杂的地形、气候和绿色的生态环境为发展特色农业奠定了基础。

2.1.2便利的交通条件。垣曲县有便捷的交通,截止2014年,境内有长达78km的南同蒲铁路;纵贯全境的闻垣高速公路、省道王横线,还有侯马到焦作的公路干线、以及支线公路和多条简易公路,形成了“三纵三横”的循环体系,总里程达到1000km多。垣渑高速、晋运高速也处于前期筹建阶段。本县交通有南同蒲铁路礼———垣支线直通县城,闻—垣、东—济、北—赵、阳—店四条主干道与外接连接,东—济高速公路于2010年10月份通车运行。以县城为中心,与乡(镇)村之间村村通路已全部通车,交通十分便利。

2.1.3特色产业优势。山里红果脯、中条山蜂蜜、泉鑫白厂丝、佛云山辣椒酱、沐风香菇酱、舜皇菖蒲酒、舜土坊野生核桃油等作为特色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其结构进一步优化,促进提升了整个农业的生产水平

2.1.4工业带动优势。垣曲工业化、城镇化将成为主要力量来驱动农业的高效发展,近年来工业产业的强力壮大,在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人口转移、增强县财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发展条件已经成熟,随着工业园区建设的稳步推进,将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的加快建设。

2.1.5政策优势。农村、农业发展在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占据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得到了各级政府越来越多的重视,除了国家对农业进行大力支持外,县委县政府也加大了对农业特色产业如设施农业、畜牧养殖的支持力度。当下无疑是农业转型上档发展的重要阶段,煤焦、冶金、制造等领域的资金将会受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全县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影响,进入农业领域,从而进一步推动农业的园区化、基地化和规模化建设,为进一步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奠定基础。优越的政策环境和县委县政府明晰的发展思路以及强力的产业支持,将推动垣曲农业进入大跨越、大发展的新时期。

2.2垣曲县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2.1传统观念较浓,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覆盖面较小。垣曲农业目前虽然引入了先进的装备,但仍沿用传统农业的思维模式经营,以家庭分散经营的“一户多业、一地多品”的现象非常普遍,缺乏精细管理和规模发展;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思路以粮食为主,阻碍了精品农业、效益农业的发展,比较效益因此得不到提升,农民很难实现增收。“果、桑、畜、烟、菜、椒、菌、蜂”主导产业在整个农业中所占的比重过小,产业发展的优势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2.2.2农业科技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当下垣曲的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如果想要实现再上一个“台阶”的目标,必须改变现有的生产模式。近年来农业科技化、产业化进程在加快,但还不足以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生产水平;而另一方面,虽然农产品在加工、储存、保鲜等方面进行了产业化的建设,但发展滞后,难以实现对整个农业的推动促进作用。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太少,导致很大份额的农产品难以完成转化增值,这大大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必须努力改变。

2.2.3农业生产要素流失,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农业投入受比较效益和城市极化作用,无法满足农业的发展条件,这一点在垣曲表现得更加明显。由于大量生产要素被工业所吸引,导致农业投入不足,农村年轻劳动力因此外流,最终留下从事劳作的劳动力最老高达80岁,50~60岁是主要劳动力。

2.2.4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产业规模发展面临着土地流转整合的困难。由于以家庭形式分散经营是目前的农村经营机制,所以只有改变土地流转、改善经营方式才能发展区域的连片规模。而这在目前很难快速高效实现。最近几年有约400家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状态较好,但很少真正实现规范经营。自发状态下的农业,很难实现高度的资源整合。各村镇缺乏产业发展的科学定位,限制了农业的规模发展。

3垣曲县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建设农业经营组织创新体系

形成培育优秀的新型农业主体的意识,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等主体的发展;巩固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实现“四位一体新型农业产业经营体制”;全力改善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水平,帮助农民培养抵御市场风险的思维和能力。

3.2建设现代农业投入体系

建立健全农业投入机制,完善公共财政支农体系,实行多元化投资。鼓励社会资本在农业方面的投资,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充分引导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投资体系的建成;充分发掘和利用雄厚的县民营资本,以“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为原则,鼓励民营投资主体,采取多种形式如独资、合资、股份合作等参与到农业产业化开发的过程,促使民营工业转型投资农业产业化开发,完善农业信贷政策。

3.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