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甜蜜具现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甜蜜妃,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欧语系。作家、平面模特、歌手。主要作品《天空之痕》、《让泪化作相思雨》、《魔女S》、《灰色空间》,个人韩文单曲《青苹果》。
又是一个引人注目的“80后”!张扬的个性、叛逆的性格、青春的资本、傲人的身材、细腻深厚的文字功底、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在她的身上,也许任何修饰的“标签”都是多余的,因为,你只需要知道――她是甜蜜妃,写作是她的最爱,这就足够了!
“甜蜜妃”是个让人过目难忘的名字,不管是听到或者是看到这个名字的人,心底总会涌上一丝甜意。但是,名字的主人却说,三年前取这个笔名时,只是一时觉得好玩,并没有想到这个名字会邂逅那么多的读者,如果可以预知的话,她就不会叫“甜蜜妃”,而是叫卡妃(咖啡的谐音)。因为生活中的甜蜜妃并不像大多数同龄女孩一样喜欢甜食,反而是略带苦涩的食物更能激活她的味蕾,例如咖啡。
也许,这正是甜蜜妃对待生活的态度,相信美好、向往美好,但也能宽容地接纳一切“不美好”。
张扬不是我的本性
很多人眼里,甜蜜妃应该是个极度张扬的女孩,因为她十分具备张扬的资本。仅凭她那腰身纤细、F罩杯的傲人身材,就能“谋杀”很多人的眼球。也正因为拥有如此骄人的身材,很多人称其为“性感作家”、“性感模特”等。对此,甜蜜妃只是欣然接受,但却有自己的理解,她认为评判一个女人是否性感,并不是看她的身材有多好,着装多么前卫和开放。真正的性感是发自内心的,是从女人身上流露出的一种经过岁月沉淀之后的优雅气质,以及从骨子里散发出的摄人心魄的人格魅力。年纪尚轻的甜蜜妃认为自己的阅历和经历都还达不到真正“性感”的境界,因而只会将这种“性感”的称赞当成对自己作为模特的肯定和激励。虽然,甜蜜妃经常会在网络上展现自己的性感照片,但她说那仅仅是希望为自己短暂的青春留下一些清晰的印迹和永恒的回忆。
出生在军人家庭的甜蜜妃自小在部队大院里长大,童年的记忆里没有游乐场的旋转木马,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培训,四岁学习绘画、练习小提琴;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要凌晨四点多起床,一个人到学校进行田径、排球等体育训练;二年级就开始阅读《红楼梦》……虽然少了很多童年时玩耍的欢笑,但也正是这段经历,让甜蜜妃的性格中多了一些执著、独立和些许的内敛,也让她很早就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并为日后走上写作之路奠定了基础。
从事过唱片公司企宣、报社记者、杂志编辑以及平面模特、歌手等不同类型职业的甜蜜妃,有着比同龄人更多的社会阅历,正因为看过太多的人情冷暖,当她知道现实中的境遇无法改变之时,她更愿意用文字来宣泄情感,在文字的世界里寻找完美。如果说甜蜜妃是张扬的,那么这种“张扬”更多的是从她的作品中体现。
张扬,的确不是甜蜜妃的本性,对写作的迷恋和信仰才是她的真性情。
有爱才会打动人
谈及自己创作的第一部小说,甜蜜妃似乎并不满意,“毕竟那是四五年前的作品了,现在看起来有点稚嫩。”但也就是这部令甜蜜妃不是很满意的作品,为她开启了一扇通向写作之路的大门,找到了一个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让甜蜜妃能在最大限度的自由中,宣泄心底最真实的情感。虽然只是“小试牛刀”,但这部作品在网络上发表后,便迅速登上了各大门户网站的排行榜,并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点击量达到几万。面对不断攀升的点击量和读者的好评,甜蜜妃却认为自己并不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甚至不自信于自己的文笔。在她看来,自己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人,主要是赢在情节,更是因为有爱。
甜蜜妃的生活里不能缺少爱,她的作品也是字字句句充满爱。亲情之爱、友情之爱、异性之爱……在甜蜜妃的眼里,不管外表多么冷漠的人,内心里总会有一块柔软的地方,那里需要爱与被爱。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有那么多的读者喜欢读甜蜜妃的作品。
目前单身的甜蜜妃一样期待美好的爱情,对待爱情的态度也如写作般虔诚,她不会轻易对人承诺,但只要认定,便会至死不渝。这是一个干脆而又明朗的女孩。
谈到对未来的设想,甜蜜妃表现出典型的射手座的性格――对任何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又时刻充满不定性。她说,只要有足够的精力,自己便会不断尝试新的工作,因为,射手座的甜蜜妃很难对一件事保持长久的热度,除了写作。
《八小时以外BEYOND EIGHT》(以下简称BE):你是个很时尚的女孩,你如何理解时尚?对时尚的认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甜蜜妃:时尚是一种态度,是坚持自己的个性。应该是天生的吧。
BE:你认为自己是追逐时尚的人还是引领时尚的人?
甜蜜妃:我没有刻意追求过时尚。但是大家都认为我是个走在时尚前端的人。
BE:不工作的时候,你会选择什么样的休闲方式?
甜蜜妃:看书,既是我的工作又是一种休闲,一举两得。还有逛街,买漂亮的衣服,然后跟朋友们去跳舞。这才是年轻人最基本的快乐嘛!
BE:对于目前的生活状态,你是否满意?
甜蜜妃:还算满意。但也经常会抱怨钱赚得太少,有时候我真的幻想自己可以一夜暴富,然后给那些流浪的小动物盖很多小房子,买很多好吃的,让它们不用再流浪。
一、“甜蜜之家”的反讽意味
小说《宠儿》以一个名叫“甜蜜之家”的奴隶庄园作为故事背景。庄园的名称首先从文字表面与《圣经》中的伊甸园产生关联,与其所代表的神赐的理想家园相辉映。然而奴隶庄园留给世人的印象却是充满压迫和暴力的地狱。华丽的面纱罩在罪恶身上,美好外表与丑恶实质并存,这一具有讽刺意味的黑色幽默,体现了莫里森的二元互为转化思想,也折射了人类社会发展中实际存在的荒诞。在接下来的景色描写和人物关系构建上,作者将这种荒诞展现得更加具体和深入。
“树”是莫里森从外观上将伊甸园与“甜蜜之家”联系起来的结合点。 伊甸园里绿树成荫,其中包括著名的智慧树;在女黑奴塞丝的眼中,“甜蜜之家”有着“世上最美丽的梧桐树”[2]7;同为奴隶的保罗也认为那里“漂亮的树比周围任何农庄都要多”[2]7。然而美丽的景色只是使“它看上去从来没有实际上那样可怖,这使她(塞丝)怀疑,是否地狱也是个可爱的地方。毒焰和硫磺当然有,却藏在花边状的树丛里”[2]7。“甜蜜之家”与地狱合为一体,看似背离了《圣经》中的伊甸园意象,却以似是而非的口吻指出了奴隶社会残酷的真实面目,这种表象与实质强烈对比印证的正是莫里森一再强调的“并非所有事物都跟表面一致”。
在构建“甜蜜之家”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关系时,莫里森再次使用表里双线记述的方式。一方面“甜蜜之家”的前主人加纳让这个庄园“乐园化”: 一如《圣经》里上帝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小说中的加纳先生勇敢和聪明地足以塑造和称呼他的黑奴们为“男子汉”。 他让他们用枪, 允许黑尔用自己在安息日的劳动赎出母亲, 甚至让塞丝挑选自己的配偶。这一切犹如神的恩赐,迷惑了“甜蜜之家”黑奴,他们从未曾想过逃跑。然而另一方面,这种美好生活却在一夜之间因加纳先生之死而被彻底打乱。“甜蜜之家”在被“学校教师”接管之后,瞬间露出了地狱本色,曾经在园中美丽树下打闹的黑奴“一个疯了,一个卖了,一个失踪了,一个烧死了”[2]92,剩下保罗·D, “舌头舔着铁嚼子, 两手反绑在背后”[2]92。
这种对美好的极其轻易的颠覆是作者二元互为转化思想的进一步体现。“上帝”般的加纳与“恶魔”样的“学校教师”在同样的奴隶主身份上结合起来。正如塞丝丈夫所言,无论白人的态度和气与否,“他们说的都是一样的话”[2]248。他们也干着同样的事:即占有黑人的劳动和身体,计算他们的价值,却无视他们人的身份。白人对黑人奴隶施善或是施恶是相当随意的,因而极不可靠。莫里森在谈及黑人历史时,就曾讲过白人在晚饭后无所事事,便看私刑处死黑人的事。施刑的男人们对受刑者并无仇恨,仅仅因为一时兴起,“戏谑和展示权力的动机兼而有之……然而此类兽性的随意性却包含了更多对人性和生命尊严的蔑视和践踏, 比奴隶制本身的残酷更令人心惊胆寒。”[3]
萨特说过:“人, 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这一原理,即是所谓的主体性。”[4]对“甜蜜之家”的黑奴来讲,被加纳塑造为男子汉后又被“学校教师”施刑、买卖或杀戮, 都是被动的,既不是自己造成的东西,也毫无人的自由意志可言。当塞丝发现自己的“动物特征”被记录到学校教师的笔记本上,当保罗·D感到“‘学校教师’把我改变了。我成了另外一样东西, 不如一只太阳地里坐在木盆上的小鸡崽”[2]92时,他们就已经意识到自己在“甜蜜之家”不具备主体性,而是白人的,所谓乐园也就已经失去了。 “甜蜜之家”也与其字表意义分离, 转而成为丑恶的奴隶庄园的反讽称谓。
二、 塞丝的黑色夏娃身份
莫里森借用圣经元素进行创作的同时,打破了历史时空限制,一针见血地指出被践踏的人性和生命尊严——这一社会问题实质,将“黑人问题”非边缘化,对人与社会的关系作出了积极思考。在谈自己的作品时, 她曾表示:“对那些无法无天的人深感兴趣。他们造就了他们的人生,或者他们给自己的身份找到答案。”[5]《宠儿》中的塞丝便是这种思考的产物。
初被卖到“甜蜜之家”的塞丝就像偷食禁果前的夏娃,她作为人的自由意志是呈睡眠状态的。摘一些美丽的花草随身带着,她竟然能觉得“甜蜜之家”是个家。“当加纳太太和她坐下来拔猪毛或者制墨水时,她会感觉良好。”[2]29这种良好感觉甚至使她忘却了奴隶身份,并憧憬自己与黑尔的婚礼。
加纳夫妇的和蔼态度并不能改变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实质关系,即奴隶是奴隶主的财产。加纳太太关心塞斯是否怀孕是在关心自己的财富,而对婚礼问题回以大笑足以表现白人眼中,奴隶对人的权利的期许是何等荒谬。加纳先生死后,加纳太太哭得像个孩子似的卖掉了保罗·D的哥哥用以还债,这一买卖再次暴露被物化的奴隶作为白人财产的属性。如果女主人的眼泪弱化了这一实质原理,那随后而至的“学校教师”便以一个反面角色强化了这种从属关系。
“学校教师”让他的侄儿“把她(塞丝)人的属性放在左边,她的动物属性放在右边。”他理所当然地把对黑奴动物属性的研究作为侄儿教育的一部分,印证了在《黑皮肤,白面具》中提及的“有人向这几百万人头头是道地反复灌输害怕、自卑感、颤抖、下跪、绝望、奴性”,将“抹杀奴隶人性”合法化的卑劣途径。塞丝偷听到了有关自己动物属性的谈话,她感觉“好像有人把针扎进了她(我)的头皮”[2]245。塞丝的“偷听”与夏娃的“偷食”有着异曲同工之效, 都带来了女主人翁的顿悟,塞斯从先前“甜蜜生活”的假象中觉醒了。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她的担忧从自己的奴隶身份转移到孩子们的奴隶命运上,与生俱来的母性本能推动了她人性的爆发:“我的宝贝们再也不要见笔记本和测量绳了。”[2]251母爱促使塞丝决定挑战亵渎人性的奴隶制,她开始了逃跑计划。在先行送出三个孩子之后,她自己也在身负重伤、七月怀胎的情况下,成功出逃。塞丝在后来对保罗·D讲述送走孩子的经过时,一再强调是“我”干的,由此可见在逃跑行动中,黑奴塞丝作为人的主体性被完全激发出来。如果说夏娃离开伊甸园是被动受罚的结果,那塞丝的逃离行为则是一次百分之百的主动出击,是在宣示人的自觉,是黑人妇女给予社会压迫主动还击的证据。法国的人格主义代表人物莫尼埃所曾说,通过创造,行动,“人的高贵于是在这毫无意义的世界里重新获得其地位。”[6]从这个层面上看,黑色夏娃塞丝已超越了《圣经》中“神的造物”的原型意象,她书写了人塑造自己的过程。
28天之后,“学校教师”带着猎奴者闯进了塞丝与孩子们的藏身之所,走投无路的塞丝割断了自己女儿的喉咙,这一疯狂行为使她同时被白人社会和黑人同胞所唾弃。表面上看,塞丝成了变态的母亲,杀女行为亵渎了神圣的母性,她理应备受道德谴责,然而当时更残酷的社会现实是黑奴根本就没有获得“人”的身份认定,他们被当作动物和财产,回避这点而侈谈人性、母性,完全是舍本逐末。“荒谬就产生于‘这种对人性的呼唤和世界不合理的沉默之间’的对抗。”[6]看似疯狂的“杀女”行为因奴隶制对黑人“人的身份”的否定而无法完成法律对塞丝的审判,这种尴尬局面暴露的是社会制度的荒谬。塞丝的暴力行为以惨烈而扭曲的方式完成了人对神的挑战, 完成了弱小民族对高高在上的社会的挑战,她的疯狂回应恰恰是奴隶制度的疯狂,是高贵的人性在绝望中的极致发挥。
三、结 语
作为身负历史使命感的小说家,莫里森在《宠儿》中不只是谈论了过去,她以荒诞形式放大和重构了美国奴隶史,力图消除虚伪文明对人性的压抑。既是在教育自己的同胞“学会从中受益”[7],也是在提醒社会构建应尊重人性和生命的尊严。在小说的结尾,莫里森借保罗· D的话赞扬塞丝“你自己才是最宝贵的”[2]346,其实就是作者对“人的高贵”的礼赞。在对苦难的清醒意识中,义无反顾地热爱生活,寻找生活的希望和意义——这是莫里森在作品中追求的,也是她在现实中身体力行的。
[参考文献]
[1] Middleton, David L. Toni Morrison’s Fiction: Contemporary Criticism [M].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 Inc.,1997.
[2] [美]托妮·莫里森.宠儿 [M].潘岳,雷格,译.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6.
[3] Toni Morrison.Beloved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vi.
[4] 徐崇温,主编.存在主义哲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337.
[5] John N Duvall.The Identifying Fictions of Toni Morrison:Modernist Authenticity and Postmodern Blackness [M].New York : Palgrave, 2000:171.
[6] [法]加缪.西西弗的神话[M].杜小真,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1.
[7] 王守仁,吴新云.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与二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45.
[8] [法]弗朗兹·法农.黑皮肤,白面具[M].万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关键词] 电影音乐;文化传统;《甜蜜蜜》
おヒ弧⒌缬耙衾钟氲缬爸密切关系
サ缬耙衾质亲门为影片创作、编配的音乐,是电影综合艺术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新的艺术体裁。通常,音乐与画面的结合关系分为音画同步和音画对位两种方式。其中最常用的是音画同步,即用音乐来复述、强调画面的视觉内容,音乐与画面的情绪、节奏一致,视听统一。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人们逐渐不满足于用音乐直接表现画面的情绪、气氛,由此产生了音画对位的结合方式,即音乐所表现的情绪、节奏、主题等与画面中所呈现的情绪、节奏、主题等截然相反,通过对比,反衬,烘托出画面的内容。这种结合方式有利于音乐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影片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ゴ拥缬耙衾钟氲缬暗墓叵道纯,它们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管什么样的电影音乐,对其进行评价,并不是以音乐的音响效果为标准的,而是以是否体现了影片的总体构思为准绳。电影音乐首先应该是属于电影的,它的存在和发展都必须符合电影的观念和需要,无论是主题创作音乐,还是资料性音乐,都必须与影片风格统一,与叙事节奏相辅相成,与电影其他的元素相匹配。电影音乐的结构形态语言以及长度,都必须由电影的要求来决定,而不能离开影片孤立地强调音乐的表现性和完整性。总之,电影音乐必须是为电影的整体要求服务,并自然地发展和分寸适当地存在。只有设计自然,在审美主体不知不觉中起作用的电影音乐才是电影音乐的上乘之作。
ザ、电影音乐具有对人物文化传统的表述功能
ピ诘缬耙帐踔,音乐和视觉影像时时刻刻都在描绘着特定民族的风俗、信念与习惯,传达着知识、艺术、道德与法律的信息,暗示着一种历史的与人文的气息。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人都会有形或无形地受到自身民族文化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一个民族的文化具体表现为一种特有的生活方式,一个群体的心灵状态、习惯与性格特征,是一种物质上、知识上、精神上的生活状态的整体显现。作为一种特定生活方式的整体,文化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规范,它是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是一种从学习中得到的行为方式,也是所有的社会成员共有的。因此,一部影片对人物文化传统的表述实际上是对一个民族集体性格和生活方式的表述。
サ缬耙衾侄匀宋镂幕传统的表述往往是以音乐主题的方式实现的。音乐主题是影片音乐的“核心”部分,是描绘人物形象最突出、最富于乐思的旋律与节奏。美国电影理论家迈克尔•拉毕格在《影视导演技术与美学》中说:“一种特殊的管弦乐法或特殊的音乐节拍贯穿整部电影是由角色、场合或情绪所设定的。”电影音乐对人物形象的描绘不是理性的诠释,而是感性的刻画,是通过感性的节拍、旋律、节奏以及不同器乐音色的特点来描写人物文化传统与性格特征的。在电影音乐中,不同的乐思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与立意,不同的乐器拥有不同的地域色彩与特性,这种旋律的立意与特性不仅能够突出人物情感和性格的特质,也能为某些场面创造出一种特殊的文化与民族的氛围。例如在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自导自演的影片《廊桥遗梦》中,导演在两个主要的场景里通过收音机传递出来的、有声源的意大利歌剧音乐交代了女主人公弗兰西斯卡的出生地域、文化背景和人物的兴趣、品味,并通过歌剧音乐刻画出主人公内心那种多情浪漫的性格特点以及她美好的个人理想与沉闷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使影片中这对男女之间真挚动人的爱情故事的发生具有人物性格上的依据和可信性。
プ苤,一个完美的电影音乐主题的灵感应该首先来自于电影故事文化内涵的启发,来自于电影人物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性格的影响,应该展现人物的文化传统、性格特征与行动发展的脉络,突出一个民族集体的、一个人物个体的心理与情感变化的轨迹。
ト、电影《甜蜜蜜》的个案分析
ビ沙驴尚林吹,被《时代》周刊评选为1997年度十大佳片之一的《甜蜜蜜》是一部典型的运用音乐来表现一个时代文化、一个民族文化与历史特征的优秀影片。这部影片将现代钢琴音乐、双簧管音乐和流行歌曲融为一体,并着重运用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流行于内地的邓丽君的歌曲来贯穿影片的故事情节,生动地描绘了李翘与黎小军之间动人心弦的爱情旅程,刻画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的独特言行与性格特征,并富有韵味地传达出两个人物之间的感情变化与矛盾冲突。
ピ谟捌《甜蜜蜜》中用钢琴演奏的舒缓优美、恬静动人的乐句,主要是用来表现影片中人物内心美好的憧憬、纯真的思念以及愉快的心灵感受;用双簧管演奏的、具有孤独悲凉、忧郁伤感色彩的旋律,主要是用来表现人物离乡背井的迷茫、生活失意的痛楚、无奈分手的伤感和客死异乡的悲哀;而邓丽君演唱的流行歌曲则在影片情节发展的过程之中贯串始终,用来表达男女主人公喜怒哀乐的心境与悲欢离合的情感历程。如果说钢琴主题和双簧管主题注重表现的是人物内心的情绪变化,那么,邓丽君的歌曲所表现的重点却是人物的趣味、爱好与人物的历史文化背景。
ビ捌《甜蜜蜜》一共选用了邓丽君四首经典的爱情歌曲《甜蜜蜜》《泪的小雨》《再见,我的爱人》和《月亮代表我的心》来传达人物复杂的情感流程。其中,歌曲《甜蜜蜜》的三次重复运用不仅使这首歌曲成为揭示影片主题立意的音乐,还表达出一种令人回味深长的情感效果。第一次出现是在黎小军与李翘骑自行车的段落中由李翘情不自禁地哼唱出来的,歌曲传递出人物之间一种烂漫的初恋感觉,那连贯运动的摄影机镜头、慢速叠化的诗意画面以及由轻松的人声演唱到抒情的器乐演奏的转化,传达出一种甜美温馨、悠远情长的美妙情意。歌曲第二次出现是在李翘与黎小军经常幽会的527客房中,当时,李翘的情绪非常低落,显得心事重重,黎小军感觉到了李翘的那种疲惫与冷淡,在一种百无聊赖的状态中,他用干涩的声音哼唱出了《甜蜜蜜》的曲调。歌声完全失去了歌曲本身具有的欢乐甜蜜的韵味,而展现出人物尴尬矛盾的内心活动。此时,他们已经走到了甜蜜爱情生活的尽头,面临着情感上的艰难抉择。歌曲《甜蜜蜜》的第三次出现是在影片的结尾处,那是歌后邓丽君与世长辞的日子――1995年5月8日,经历了种种的磨难与艰辛,李翘终于移民美国成为一名导游小姐,黎小军也在纽约的一家餐馆当了厨师,就在他们再次偶然相聚的时刻,《甜蜜蜜》的歌声又一次响起,强烈地表达出人物甜蜜快乐、情意如初的内心感受,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影片导演为了突出表达主题歌曲唱词中的那种涵义与意境,在音乐结构的编织与安排上的匠心独运。
ビ胫魈飧枨《甜蜜蜜》相比,歌曲《泪的小雨》没有被重复地强化使用,而只是作为一种背景音乐运用在1987年除夕的那个雨夜,李翘与黎小军贩卖邓丽君录音带的场景之中的。歌曲里的绵绵细雨与大年夜的倾盆大雨遥相呼应搅乱了他们卖录音带挣钱的如意盘算;歌曲中失去爱情的泪水与现实中生意清冷失败的泪水使他们明白了现实生活的严酷无情。歌曲中的情与现实中的景的密切交融表现出人物在一种艰辛凄凉的困境中回天无术、欲哭无泪的酸楚心境。歌曲《再见,我的爱人》是一首略带忧伤、感情炽热、缅怀旧情的流行歌曲,被用在影片中男女主人公旧情重燃的段落中,一方面表现出黎小军与李翘对已逝情爱的珍视与向往;另一方面也更加突出了他们那种真情难耐、爱心依旧的内心感受。另外一首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在影片之中是作为表意性非常强的无声源音乐出现的。男女主人公是歌后邓丽君的崇拜者,当突然听到邓丽君英年早逝的消息,无疑在他们的心底引起了强烈的震动,此时,《月亮代表我的心》的歌声四起,歌曲亲切委婉、韵味动人,唱出了他们对歌星邓丽君的真情真爱以及李翘和黎小军之间爱心不变、思念如初的感情。歌声配合着人物在纽约街头情绪低迷的漫步,表现出人物心中的一丝酸楚与一片诗意,从偶像生命的陨落到人物分分合合、失之交臂的情爱周折,让人们得到一种人生如梦、生命无常的感叹,体味到一种充满着酸甜苦辣的未了情缘。
ヒ缘死鼍的音乐和她的形象作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背景来塑造人物形象是影片《甜蜜蜜》的一个重要的特色,在影片中,邓丽君的歌声不只是贯穿在影片的听觉表意系统之中的一段一段音乐,而是作为一种表现人物历史、文化、趣味、爱好特征的元素来刻画人物形象,并将这些独具时代与文化特点的歌曲融入了男女主人公的相遇、相知、相爱的行动之中和故事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港台的流行音乐文化随着经贸交流的增加而逐渐流入内地,邓丽君的歌曲作为一种具有时代特点的大众音乐在80年代广泛地流行于内地。她的歌声表达着生命的真实情感和时代的节奏氛围,深受普通老百姓的欢迎,是内地社会中普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通俗音乐形式。而黎小军和李翘正是这些普通人中的一员,他们对新生事物感受最快,反应最敏锐,成为这些通俗音乐文化的主体听众。并且,他们在多年的生活中培养出了对歌星邓丽君崇拜仰慕的感情和对她歌曲的由衷喜爱,他们两人这种相同的兴趣与爱好、共同的背景与感受是在一种复杂的历史环境与社会条件下形成的,成为他们性格发展变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共同点既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活动,也影响着他们对爱情的看法,成为男女主人公之间心灵碰撞的缘由和情感共鸣的基石。在影片中,邓丽君的歌声一方面表达出了一代年轻人的精神印象,造成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另一方面成为表现这对质朴平凡的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化的音乐语言,透过这些委婉动听的爱情歌曲,能够体现出人物的兴趣与爱好、品味与修养,凸显出人物社会背景、历史文化和生活经历对人物内心的深刻影响,从而生动鲜明地创造出人物的形象特征。
お[参考文献]
オ[1]姚国强,孙欣.电影声音艺术理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オ[2][美]迈克尔•拉毕格.影视导演技术与美学[M].卢蓉,等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オ[3]郑洞天,谢小晶.艺术风格的个性化追求――电影导演大师创作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私人订制恋爱平台
1984年出生的杭州大男孩宋杨是阿里巴巴的一位数据分析员。像大多数IT从业人员一样,他的性格不算外向,交友圈子也不大。因此毕业四五年,他一直没有找到女朋友。随着父母催婚频率的增加,宋杨越来越苦恼。
周围的许多人都加入了相亲的队伍,但宋杨对传统的相亲模式不感冒;而大型婚恋网站上的信息良莠不齐,难辨真伪;一些电视相亲节目虽然对嘉宾的信息审核比较严格,但个性羞涩的宋杨又不喜欢到电视上抛头露面……不止宋杨,他的许多同事也遭遇到了相同的难题,大家常常聚在一起抱怨交际范围太小,找不到合适的恋爱平台。“干脆我们每人拉几个靠谱的单身朋友过来,组成一个小团体,大家一起聚聚会唱唱歌,没准就能邂逅另一半。”一位同事建议道。同事的话让宋杨眼前一亮:如果有一个网络平台,能让这群人在网上玩,等熟了再开展有趣的线下活动,岂不更容易提高成功指数?想来想去,宋杨决定打造一个小型的交友平台,对交友进行私人订制。
宋杨的设想得到了同事们的一致支持。于是,在宋杨的整合下,大家组成了一支十人团队,开始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构建平台。因为就职于阿里巴巴,且团队成员都是男生,宋杨为平台取名为“淘花运”。
在心灵匹配程度上做文章
很快,“淘花运”就吸引了杭州本地的许多单身优质男女前来注册,他们分别来自阿里巴巴、淘宝、国家电网等机构,80%是通过会员邀请的方式进行注册的。宋杨通过发起话题的方式与会员们进行了初步互动。他每隔一段时间就发起各类热门话题,鼓励用户参与到讨论中,让他们相互熟悉。此外,“淘花运”还上线了“心灵快速配对”功能,自动对会员的兴趣爱好、阅读范围、思想倾向、婚恋观点和心理素质进行评估,然后向会员们推荐与之心灵匹配程度较高的异性,对其进行媒婆牵线,鼓励双方进行互动。
宋杨的团队还十分关注会员的恋爱心理,不断分析会员配对失败的原因,并请来情感专家在线为恋爱中的男女补课,为其解答情感难题,指导他们巧妙解决恋爱过程中的难题。
宋杨和团队里的几名单身朋友都是“淘花运”的直接受益者。网站上线仅三个月,他们就分别遇见了心仪的对象。宋杨“淘”到的女友乖巧活泼,两人恩爱甜蜜,宋杨还和女友穿上红色的情侣服,拍了几张甜蜜的照片,将其上传到了“淘花运”的首页,然后发动其他配对成功的会员也秀一秀甜蜜,一起为“淘花运”代言。在宋杨的号召下,配对成功的用户们纷纷在自己的空间里上传了合影和结婚照。此举使得“淘花运”在浙江的知名度急速上升。
随着知名度的增加,宋杨开始思考:在坚持初衷的前提下,如何使网站在保持特色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商业价值?
线上线下完美对接
传统的婚恋网站很少对用户进行地域性划分,甚至鼓励不同地区的用户进行互动交流,“淘花运”却反其道而行之,从创办之初便重点对杭州用户开放,一年后又在北京和上海设立了试点,并严格控制会员的数目。因为在宋杨看来,“淘花运”更适合走“小而美”的运营路线,将用户限定在某个范围之内更便于开展线下活动,且在特色上有别于大型婚恋网。再者,盲目增加会员数量必定会导致质量的下滑,很容易造成网站竞争力的下降。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宋杨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来“淘花运”注册的女用户们大多是文艺女青年,她们向往美好的爱情,对物质条件没有太严格的要求,只希望对方能懂得自己、宠爱自己,而且这类姑娘性格大都无比内敛,就算遇到心仪的男生也不会主动;而男青年多是IT精英,每天不是加班就是出差,没时间也没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女生。针对此现象,宋杨女朋友说:“既然网站对文艺妞和IT男有吸引力,为什么不干脆重点撮合这两类人,以此作为网站的卖点和特色呢?”大家恍然大悟,开始重新对用户进行定位,重点吸引上述两类会员,并组织用户开展线下活动。
“淘花运”的线下活动多种多样,包括爬山、游泳、夜游钱塘江、六和塔戏水和八分钟约会等等。八一建军节那天他们还组织了一次线下的红歌会,没想到应者如云;还有一次,网站发起了“漫舞之夜”活动,用户们纷纷戴上面具盛装前往,度过了一个奇幻而美妙的舞蹈之夜。
除了开展聚会,“淘花运”还鼓励用户利用碎片化时间遇见爱情,建议用户利用工作间隙随时随地发起私人活动,比如线上征集一个感兴趣的美眉一起去看一场电影,或是绑定定位工具搜索自己身边的“淘花运”用户,邂逅意外的浪漫……
【关键词】认知;隐喻;中情歌曲
1、引言
在新兴起的认知语言学中, 隐喻占据着中心地位,它被当作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更清晰地了解这个世界。隐喻普遍存在于自然语言之中, 是人类思维和感知的重要方式, 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在1980年曾指出:隐喻是普遍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以隐喻为基础。【1】人们对隐喻的理解主要来自人类共同的体验和感知。而在人类各种情感体验中, 爱情具有特殊和重要的地位, 爱情是一切情感中最普遍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爱情歌曲则是人们用来传达爱意的一种方式。在此, 就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中情歌曲中的隐喻进行一些探究。
2、认知隐喻观
人类研究隐喻已有两千多年。古希腊亚里斯多德学派把隐喻看作是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研究范围仅是诗学和修辞学领域。19世纪柏拉图学派认识到隐喻是人类内部的一种机制,反映语言和人类的本质。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从语义学角度研究隐喻,代表人物有布莱克和理查兹的焦点框架理论和互动理论。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现在人们对隐喻的研究已上升到了思维领域。【2】束定芳(2000)在《隐喻学研究》中指出: 隐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它是人们用某一领域的经验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一种认知活动。【3】
Lakoff 和Johnson在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这是概念隐喻首次被提出,也意味着隐喻将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被认知语言学赋予了新的意义。李国男(2001)曾提出,概念隐喻不同于普通隐喻,它并不因人而异,相反它严格地受制于整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隐喻思维模式。【4】概念隐喻分为三类: 结构隐喻( 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隐喻( OrientationalMetaphor)和实体隐喻( Ontological Metaphor)。结构隐喻是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 使两种概念相叠加, 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方位隐喻是指参照方位而形成的一系列隐喻概念。实体隐喻则是指人类最早的生存方式是物质的, 人类对物质的经验为我们将抽象的概念表达为“实体”提供了物质基础。
先前的研究中,许多学者分析了散文、诗歌、新闻等语篇中的隐喻现象,但很少有对中情歌曲中的隐喻现象做过探究。因此本文将以中情歌曲中的歌词为例,分析其中的隐喻现象,以使大家对爱情歌曲有一个新的认识和体会。
3、中情歌曲中的隐喻
中情歌曲中存在这大量的隐喻表达方式,人们常把爱情看作是“目标域”, 将“旅程”、“战争”、“水”、“生物”、“食物”等看作是“始源域”, 因为他们具有相似性。从认知角度看, 相似性是认知主体在不同事物之间建立的共同特征或关系。【5】这些都是建立在人类的基本经验基础之上。下面就从一些例子中探其究竟:
3.1爱情是旅程
在此种隐喻中,爱情是目标域(target domain),旅程是始源域(source domain),两大域之间对应着一系列关系:首先,爱人被看作是一起旅行的旅行者,他们共同的生活目标则是他们旅行的目的地。他们的关系则是交通工具,载乘着他们前往目的地。期间路途常不平坦,时有岔路和困难的困扰。由此可见,爱情是旅程的隐喻是从始源域(旅程)到目标域(爱情)的映射。在中情歌曲中,这样的歌词有很多,如:
是注定的命运你别想逃避,一起开始爱的旅行。(《爱很美》)
累到无力总会想吻你,才能忘了情路艰辛。(《约定》)
3.2爱情是战争
“爱情是战争”这是一个很常见的爱情概念隐喻。爱情是目标域,战争是始源域。爱情中的一方是战争中的甲方,另一方是战争中的乙方。双方可以交战,可以进攻,一方可以打败、征服另一方,也可以被另一方俘获。当然,双方的爱情也可能受到外界一些因素的打击,或者被击败,或者战胜外界不利因素。这类爱情歌词如:
就这样被你征服,忘却了所有退路。(《征服》)
爱,爱就这样无懈可击。(《发现》)
3.3爱情是水
水,它是没有确定的形状,往往受容器影响,能盛放于容器之中,可以被测量深浅、轻重、冷热,可以流动,可以被煮沸。而爱情就是盛满容器的液体, 可以流动,既能充满容器, 也可以被倒出来,也能丈量其轻重深浅,还能沸腾。将爱情看作是水,是人们用对水的特性的认识来理解爱情,发现他们的共同之处。如:
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月亮代表我的心。(《月亮代表我的心》)
我的爱如潮水,爱如潮水将我向你推(《爱如潮水》)
爱情像难收的覆水,长长来路,走的太憔悴。(《不让我的眼泪陪我过夜》)
3.4爱情是食物
食物,众所周知,是可以用来吃的。我们生活中的食物各种各样,每种食物有其独特的味道,我们可以吃其精华,品其味道。“民以食为天。” 把爱情视为食物,可见人们对爱情的重视和依赖。爱情是生活中必不可缺的。没有了爱情,人们会无法生存,生活也会荡然无味。大家都希望爱情是甜甜蜜蜜的。这类例子有:
你就是我心中的棉花糖,甜蜜的梦想。(《棉花糖》)
就是爱你爱着你,甜蜜又安心,那种感觉就是你。(《就是爱你》)
两杯热的咖啡,飘着爱的香味。(《爱情木瓜》)
4、结论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发现隐喻是无处不在的,中情歌曲中也存在大量的隐喻现象。隐喻由始源域和目标域构成, 通过隐喻将爱情这一特殊情感转化为具体的事物, 这使得我们可以透过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来构建和理解爱情。爱情歌曲中的隐喻,为歌曲增加了极大的浪漫色彩,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表达爱意。当然,隐喻不仅可以从言语角度分析,也可以从非言语角度分析,所以在深入研究言语隐喻的同时,也应加强对非言语隐喻研究全面深刻的拓展。研究者还可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发现隐喻现象,成为其研究对象。
【参考文献】
[1] Lakoff.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 舒舟.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中国古典散文中的意象隐喻翻译[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1(4):127-131.
[3]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