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望天门山古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清晨,我走出船舱,太阳还没有升起来,在天门山上早早起了一层青色的雾,山风有些凉意,只听见江水流动的声音。站在船头,我放眼望去,只见东梁山形成了一扇天门,仿佛要把天门截断了,江水缓缓而平静地流淌着,时而宽,时而窄,时而急,时而缓。偶尔,浪花飞溅,冲击船舷。“哗哗”的声响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的。整个身心都得到了享受。
纤尘不染的碧水向东流去,跳到着快乐的音符,忽然在半腰被天门拦住了,碧水滚滚地朝另一个方向流去。突然,两座翠滴的青山相对展现我眼前。绿的发黑的岩石坚硬,挺直,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要扑下来,春把两座山染了一遍。松柏成阵,在山上只见几簇野花就是在绿色的山丘上艳丽的点缀。
在天水相接的地方太阳一纵一纵的往上升,好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雾散开了,眼前一片景象清晰。太阳射出万道光芒,一艘白帆出来了,太阳给白帆镶上了一条金边。江水好像被太阳惊醒了一般,奔腾流去。
看到这景色,我既愿久立四望,又想高吟一首豪迈进的诗篇。
一、细致观察,写出景物特点
作文源于生活,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写具体,才能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认真观察,是写好景物的前提,要善于抓住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地区景物呈现出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特有的变化,善于通过眼、鼻、耳等感观去观察体会,这样才能抓住景物特点。“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由远望到近观,勾勒出天门山气势的雄峻险要,长江洪流的湍急与威力,江水的颜色与走向,把山的神奇与水的浩荡展现在我们眼前。
二、小处落笔,精绘动人细节
作文本质上的主观性、形象性、人文性决定了作文必然是感悟的、品味的、揣摩的、咀嚼的。因为在作文中有许多东西,学生已经领悟了其中的意思,但却说不出来,然而从学生的作文中却可以体现出来。生活中的一幕场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大师为我们演绎了一个个的实例:“湖光秋月两相和”。“湖”“月”两个很平凡的景物联系在一起,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自然让人联想到水天一色。
三、赤橙黄绿,描绘缤纷世界
缤纷的色彩,是生命活力的展现。诗人和画家都善于运用色彩表现生活,画家是直接用色彩表现在画纸或画布上,给人直观的美感;诗人则是通过对色彩的描写,烘托气氛,增强诗情画意,提供更加丰富的想象余地,激发人的感情。“两岸青山相对出”(李白《望天门山》)一个“青”字写出郁郁葱葱天门山的生机盎然。
四、动静交错,渲染无尽韵味
古诗中有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这种动静结合的写法使景物描写妙趣横生,充满了生机和韵味。《月夜》中“更深月色半人家”,银辉倾泻中的明亮与树木掩映中的阴暗,衬出了月夜的静谧与安恬;“虫声新透绿窗纱,”虫声稀疏而微弱,却声声入耳,声声动心,以动衬静,人与物的融合,动与静的融合,绘画出勃勃生机的早春景色。
五、虚实结合,增添生活情趣
实是具体的景象描绘,虚是意中景物,即眼见为实,心想为虚。作文中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驾《雨睛》),蜂儿蝶儿翩翩飞舞是实写,春色本是无处不在的,作者却疑在邻家,写出这些小精灵飞往邻家的一种嫉妒,这是虚写,充满了情趣。
六、比喻拟人,合理巧妙穿插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呈现古诗图画。
在教材中的古诗一般都是借景抒情,但情景光靠老师的描述还远远不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再现出来,在学生面前活灵活现,与学生达成共鸣。我教学时《望天门山》,让同学们观看“天门山”的视频,天门山的宏伟景象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在学生们的惊叹的眼神中,我知道他们对于古诗的意思已经有了感性的理解。再来学习古诗,同学们也能够摇头晃脑吟诵出诗中的情怀了。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学习中,要学生愿学、乐学,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教学时,通过图形、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给学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教学古诗《枫桥夜泊》时,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那个凄清寂寞的夜晚,作者站立船头,看残月、渔火,听乌啼钟声打破寂静。使学生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通过富有立体感的声音和视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并使这种兴趣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美境中吟诵古诗。
古诗读出韵味来,也并非一件易事。在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我就要通过朗读体会诗的节奏、诗的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在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时,在大屏幕上呈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让学生听配乐诗朗诵。伴着舒缓的弦乐,学生们静静地坐在那里,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远的写意画,耳中听到的是曲调宛转的古曲和充满激情的朗诵。我悄悄地点击课件,教室中再次响起舒缓的古曲。学生们随着音乐的节奏用情地朗诵起来。朗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适当地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让学生们与诗人实现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激发学习兴趣,调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们思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使他们的潜能得以更好地开发,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对产生学习的内驱力起到极好的促进作用。
师:请同学们看这幅图,它会令你想起哪首诗?
生:《望天门山》。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诗歌《望天门山》,现在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师生共同背诵古诗《望天门山》。
师:这首古诗不仅要求背诵,还要求默写,下面请大家拿出笔和纸,看谁填得又快又好。[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天门中断( )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一片日边来。]
师:这位同学填的是“楚江”“孤帆”,对吗?
生:对。
师:这位同学不仅填对了,而且字写得工整、漂亮,老师给你点个赞。现在请同桌之间互相检查,同桌写对了就给他点个赞吧!
【点评】执教老师采取复习导入法,由古诗《望天门山》引入教学,既检测了学生背诵诗歌及掌握生字词的情况,又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师: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李白的诗歌《望天门山》,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诗。谁来读一读课题?
生读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老师发现,“饮”的前鼻音和“晴”的后鼻音你读得特别准确。题目比较长,我们要怎么停顿呢?谁来范读一遍?
生范读课题。
师:这位同学停顿准确,读得很有节奏,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吧!
师:读了诗题,你能知道什么?
生1:苏轼在西湖上喝酒。
生2:天气是先晴后雨。
师:题目经常会缺少一些要素,这首诗的题目缺少了人物,我们在理解题意时要学会补充人物这个要素。(补充说明:这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上喝酒赏景,天气起初是晴朗的,后来下起了雨。)
【点评】诗题是一首古诗的眼睛。教学时,执教老师让学生从读诗题开始,强调读准字音,注意停顿,了解题目的意思,很自然地过渡到了下一个板块的学习。
二、读准音,初感知
师:诗人看到的是怎样一番景象?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流利。
师:这里有几个特别难读的字,谁来挑战?
生1读生字词“潋滟”“亦”“妆”。
师:这位同学读“妆”时,翘舌后鼻音读得很准确,谁再来读一读。
生2读生字词“潋滟”“亦”“妆”。
师:这位同学读“潋滟”时,前鼻音读得特别准确,请你来当小老师教大家读一读吧。
师:去掉拼音后的生字,你还会读吗?
全班学生读生字词。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读诗,读得字正腔圆。
师:你读得很有节奏感!“子”“奇”“宜”都是押“i”音,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学会体会诗的韵味。
男女生比赛读,最后全班读。
【点评】朗读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初读,如自由读、个人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等,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在老师的指导和点拨下,读好停顿,读出诗的韵味,达到了字字准确、句句流畅的朗读目标。
三、知诗意,想画面
师:我们学习古诗,除了读准字音,还要了解诗句的意思。你用什么方法理解诗句?给大家推荐一下。
生1:看注释。
生2:看插图。
生3:想象画面。
……
师: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一两种方法读这首诗,通过字面含义,你能够想象出什么样的画面呢?
生1: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晴天时和下雨时西湖的画面:天晴时,太阳高照,西湖的水在荡漾,湖面上闪着粼粼的金光;下雨时,远处和近处的景色朦朦胧胧,别有一番奇特的美。
师:你描述了一幅西湖晴雨图。
生2:我眼前出现了这样的西湖:晴天时,艳阳高照,水面波光粼粼,是橙色的;下雨时,云雾弥漫在西湖上空,像仙子一般。
师:你用比喻的方式描述了想象中的画面,真好!
【点评】小学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自由朗读,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同时感悟诗的意境。
师:你认为哪一句诗描写的是西湖的晴天呢?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诗句)你从哪里看出来是晴天呢?
生:水光潋滟。
师:“潋滟”是什么意思?
生:波光闪动的样子。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注解。
师:很好!通过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这也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
【点评】现行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古诗词就有了相应的注释,对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做了解释和说明。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好教材,让学生掌握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方法,并在学习中反复强调,从而形成学习能力。
师:阳光洒在微波荡漾的湖面上,你会看到怎样的景象呢?
生1:微波荡漾的湖面上银光闪闪,像是铺满了钻石。
生2:湖面波光闪动,像可爱的小精灵在湖面上玩耍。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银光闪闪的湖面多美呀!课文用了一个什么词语形容这样的景象?
生:水光潋滟。
师:我们一起来读这个词,读出湖面波光闪烁的美景。
生齐读。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湖面波光闪动的画面)你们看,这就是――
生:水光潋滟。
师:这样的景象让你想起了哪些词语?
生1:波光粼粼。
生2:碧波荡漾。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词语:波光闪烁、金光闪闪、浮光跃金……)这些都是描写阳光下水面景象的词语,让我们记住它们吧!
师:诗人一个“水光潋滟”让我们想象到了这么多的画面,认识了这么多的词语,现在我们将这些词语运用到诗句当中,说一说西湖的美景。[多媒体课件出示( )晴方好]
生1:水光粼粼晴方好。
生2:金光闪闪晴方好。
生3:波光闪烁晴方好。
师:好一个绚丽多彩、生趣盎然的西湖晴天。晴天下的西湖湖面波光闪烁,多美的画面呀!你在哪儿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呢?
生1:太阳照在北海银滩海面上也是这样的景象。
师:当你在北海银滩看到这样的景象时,你可以说――
生1:水光潋滟晴方好。
生2:我坐在游船上也看到过这样的景象。
师:当你坐船泛舟湖上时,你可以说――
生2: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看到阳光照耀下的南湖,我们可以说“水光潋滟晴方好”;站在风景秀丽的漓江边,看到这样的景色,我们可以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在杭州,看到晴天下波光闪烁的西湖,我们可以说“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方”是什么意思?
生摇头表示不知道。
师:当用看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这些方法仍然无法理解诗意时,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方”在字典里有好几种解释,老师选出了4种,你认为选哪一种解释才对?(多媒体课件出示:①办法,技巧;②正、刚刚、恰;③地区、地域;④方形。)
生:选②正、刚刚、恰。
师:没错!西湖的晴天美得恰到好处,我们再来感受一下。
生齐读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
【点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生诵读诗文提出了“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要求。因此,在教学“潋滟”一词时,执教老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让学生在想象和描述中回忆有关描写水面波纹的词语,积累词语,领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了与水面波纹相关的词语,并让学生运用到诗句中,创设了许多场景,让学生通过吟诵诗句来形容自己见到过的景象,达到了课标的要求。
师:当诗人还陶醉在阳光明媚的画面中时,天空突然下起雨来,雨中的西湖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谁来读一读。
生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1:下雨了,景色朦朦胧胧的,像烟雾缭绕一般。
生2:像一幅山水画。
师:朦朦胧胧,云雾迷漫,隐隐约约,若隐若现……我们可以用诗句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
生:山色空蒙。
师:西湖阳光明媚的晴天很美,雨景也很奇妙,“亦奇”是什么意思?
生:也很奇妙。
师:“亦”用换词方法来理解就是――
生:也。
师:“亦奇”就是也奇妙的意思。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雨中,感受西湖雨景的奇妙吧!
生读诗句“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老师发现有一位同学读“山色空蒙”时声音特别轻柔,仿佛置身于这奇妙的雨中。(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和诗句,引导学生读出西湖晴雨两幅图的不同景象。)一天之中,诗人看到了西湖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全班再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两幅不同的画面。
学生齐读第一、二句诗。
【点评】古诗语言精炼、鲜明、形象,学生通过想象、朗读,感受到了在不同天气下西湖的美,将西湖晴雨两幅图的美读得富有层次和厚度。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三、四句诗,学生齐读)这么美的西湖,诗人把它比喻成什么?
生:西子。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你知道西子是谁吗?
生:西施。
师:对,西子名叫西施,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到底有多美呢?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传说西施天生丽质,每次她在古越国浣纱溪边洗纱的时候,水中的鱼儿一看到她,都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入了江底,所以她还有一个美称――沉鱼。
师:在苏轼眼里,西湖就像西子一样美丽多姿,那么,在其他诗人眼中,西湖又是怎样的?(多媒体课件出示3组比喻诗句:湖上春来似图画,乱峰围绕水平铺。――白居易《春题湖上》;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周起渭《西湖》;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艾青《西湖》)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
师:诗人把西湖分别比作什么?
生1:白居易把西湖比作图画。
生2:周起渭把西湖比作明月。
生3:艾青把西湖比作明镜。
师:苏轼把西湖比作西子,妙在哪里?西湖和西子有什么相似之处?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生1:因为西湖和西子一样美。
生2:西湖和西子前面都有一个“西”字。
生3:通过查阅资料,我发现她们都属于同一个地方,西子是越地美女,越地是今天的江浙一带,西湖也在浙江。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对于西子而言,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是刚刚合适,对于西湖来说,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也都刚刚合适。
生读“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总相宜”是什么意思?
生:是很合适的意思。
师:西湖之美,何止晴天、雨天,其实,春夏秋冬,一日的清晨、午后、黄昏,景色各异,美不胜收。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西湖,从此西湖就有了一个美妙动听的名字――西子湖,所以,诗人不禁感叹――
生读第三、四句诗。
【点评】“欲把西湖比西子”这个比喻句,传神地写出了西湖的神韵美,那么如何把这种神韵美传递给学生呢?在教学策略方面,执教老师选择了用语言描述、故事引入、小组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感知西子的沉鱼之美,再用对比鉴赏的方法,与白居易笔下的“图画”,周起渭笔下的“明月”和艾青笔下的“明镜”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苏轼的比喻妙处所在,明白西湖的美在于神韵,在于诗人对西湖的热爱。
四、诵古诗,悟诗情
师:苏轼用了28个字为我们展现了西湖的美景,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加动作读,可以用吟唱的方式读,可以配乐读,试着读出诗中的画和诗中的情。
学生自由读诗,有的在朗读时加入肢体动作,有的用吟唱的方式读。
师:苏轼在杭州做官时,为了保护西湖,不惜多次上书朝廷,贱卖自己的字画,修筑苏堤,疏通西湖,还修建了三潭映月。刚刚完成长堤修筑,苏轼泛舟西湖,心情很好,诗情满溢的他随即吟诵了这首诗。
全班学生齐读诗歌。
师:千年后的今天,西湖依然水光潋滟,仍旧山色空蒙,但湖上已不见饮酒之人,只有西湖边上坡的雕像深情矗立,他对西湖的爱已融入诗中,成为了千古绝唱。
生再次诵读古诗。
师:苏轼的诗现存约2 700余首,诗的题材广泛,豪放旷达又不失婉约,善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方法。老师推荐大家读一读这两首诗《望湖楼醉书》《中秋月》,试着领会苏轼创作的艺术风格。
【点评】学习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执教老师在教学时采取范读、个别读、配乐吟诵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进而体会诗歌的含义与情感,最后通过补充苏轼的资料、推荐古诗的方式,让学生领会诗人创作的艺术风格。
【总评】
教学时注重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也是智慧课堂的标签。教学古诗词,教师如何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积累语言,提升思维和语用能力呢?执教老师对此做了有效的探索。
一、读准确,读通顺,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古诗语言凝练、形象,有着鲜明的节奏,富于音乐美,朗读最能够让人感受到这种艺术魅力。教学中,执教老师设计了3个层次的读:一是读通、读顺、读准确;二是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三是读出诗的个性和韵味。每一个层次的读目的不同,形式也比较多样。第一层次的读,学生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层次的读,学生在读中要把握诗句的含义,读出诗的节奏美和音韵美。第三层次的读,学生在充分感悟诗情后,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感悟诗人的情感。这样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古诗教学以诵读感知为主的特点。
二、懂诗意,悟诗情
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与丰富的想象,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古诗词除了能够理解诗意,重点在于想象画面,感悟诗情画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教学中,执教老师善于引导学生想象,在学生读通读顺整首诗后,没有对词句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以“读着这首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这一问题为抓手,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抓住“水光潋滟”一词,让学生想象阳光下湖光闪动的美丽画面“像可爱的小精灵在湖面上玩耍”“湖面像是铺满了闪闪发光的钻石”。
三、想意境,品诗情,积累运用,领略诗韵
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诗的境界》一文中说过:“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见’字最要紧。”见,是一种当下的直觉的观照。见什么?见景,见意象。古诗词教学要让学生能够见意象,教师的作用就是“举象”,“举”是打开,是呈现,是营造,不仅要“举象”,还要“造境”。
教学中,执教老师不但带领学生想意境,品诗情,还注意引导学生读诗“见”景,通过“举象”“造境”让学生展开想象,并在想象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例如,学习“水光潋滟晴方好”这句诗时,教师抓住“水光潋滟”一词,引导学生想象“阳光下水光潋滟的画面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于是,波光粼粼、波光闪动、银光闪闪、碧波荡漾等词不断地从学生口中涌出。接下来,执教老师又设计了让学生将积累到的词语填到诗句中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进而深入理解“水光潋滟”一词的含义,更好地体悟诗情,接着又以“晴天下湖面波光闪烁,多美的画面呀!你还在哪儿看到过这样的情景”这一问题,让学生从西湖水光潋滟联系到北海银滩等地的景象,学生由此读出了诗情画意。再如,学习“欲把西湖比西子”这句诗,执教老师分别用了3位诗人的3首诗,通过对比、讨论、品味,让学生体会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精妙,进而积累与比喻相关的诗句,最后还补充了苏轼的资料,让学生能够继续研究诗人的创作风格。这节课很好地实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一教学目标。
关键词:中华民族;文化;诗词;创新;教学方法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闪耀的明珠。从古至今,古诗词以其生动凝练的语言,清新深远的意境,优美和谐的韵律感染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古诗词作为学校教育课程的一部分,一直以来,初中古诗词被教师普遍认为是比较难教的部分,就目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来看,由于古诗词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不高,如何就当前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的古诗词教学方法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对古诗词的学习做好课前的预习是前提
好的开始就代表成功了一半。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带有家庭作业性质的预习工作,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同时,教师的预习任务要有一定的引导性,为学生指明预习的任务和目的,最终在上课开始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是否把教师的安排的预习任务完成。例如,在将要学习《望天门山》时,教师可安排学生课下先回顾之前学过的《望庐山瀑布》,在温习过去学过的古诗外还要细细品味古诗的意蕴和情感,在下节课上课前先让学生一起背诵《望庐山瀑布》,然后请个别同学发表一下对此诗的见解,然后,由此诗引出接下来将要学习的《望天
门山》。
二、让学生了解诗人是进行古诗词学习的关键
“诗如其人”,诗人是古诗词的灵魂,只有充分了解了诗人的生平事迹、诗风和历史背景,让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初步感知,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例如,在学习杜牧《泊秦淮》时,教师首先介绍先时代背景,即晚唐时代,唐朝开始衰落,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仍然沉醉于花天酒地的世界,作为一位爱国诗人,杜牧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深感感悲愤,最终坐下此诗。这样,通过介绍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进入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境地,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
三、教师需要创设情境来营造丰富的学习氛围
通常情况下,意境是诗人主观感情基调和客观事物的完美结合。学生在对诗歌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让学生根据古诗词的意象进行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来品味其所要表达的感情,从而让学生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例如,在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时,学生在朗读时可以配合古筝曲,用音乐情境来诠释古诗词情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古诗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