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六年级上册草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答:这句话没有语病,而是运用了舛互这一修辞格。所谓“舛互”,是指对某一事物既全部肯定又部分否定,或者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构成“舛互”修辞的句子一般由两个分句组成,前后句意关系有这样两类:
1.事物全部肯定+部分否定(肯定,是为了衬托、强调否定部分);
2.事物全部否定+部分肯定(否定,是为了衬托、强调肯定部分)。
也就是说“部分的内容”是被衬的,要突出强调的,而“全部的内容”是衬托的,概指的。写在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全部否定),是为了强调有一些“小鸟”忽飞忽落(部分肯定)。这样便巧妙而自然地表现了草原上虽然空旷但并不单调这一特点。恰当运用“舛互”修辞,在肯定与否定的对比中更能准确、含蓄地传达出作者或说话人的意图,让简单的句子意味深长。
翻开小学语文课本,你会发现“舛互”这种修辞格在不少地方都有出现:
①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开国大典》)
②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将这些修辞现象落实到“教”和“学”的层面呢?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指导与点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而不在于对知识系统的记忆……”指导“语法修辞知识”是言语形式知识,怎样“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的知识是语用知识。言语形式知识教学是为语用知识教学服务的,是准备性、辅知识。言语形式知识只有转化为语言运用,才能形成言语能力,实现语文知识的个体性回归。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本体验是每一位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但是,当前的阅读教学却有点舍本逐末的倾向。在教学中,许多教师放弃了文本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而是通过多媒体、课外拓展等手段来组织阅读教学。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下面,笔者就结合两位教师的课例,谈一谈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文本体验,还学生一个本真的阅读教学。
场景一:众里寻她不见影
一位教师在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山奇松》一课时,首先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黄山的景色,让学生说一说黄山的美景都有哪些,然后又主题突出地播放了黄山的各种松树,让学生从视觉角度来感受黄山松树的奇特。在播放完景色之后,屏幕上出现了一句话:“黄山的奇松让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接着教师说:“黄山是那么奇,那么美,就让我们来夸一夸黄山的奇与美吧。”
生1:我感觉黄山的玉屏楼最美,因为坐在那儿就可以观看黄山的奇松……
师:(学生还没有说完,教师就打断他的话)噢,玉屏楼是观松的好地方,老师想让你说一说黄山最奇特的景物。哪一位同学再说一下?
生2:我感觉黄山最奇特的景物是温泉,因为从山里流出来的水含有那么多矿物质,并且是温暖的。
师:(表情不悦)那还有哪位同学能说一说黄山的奇特之处的呀?
生3:我感觉黄山最奇特的景物是云海,你看,黄山那么高,都高出云层了。所以我感觉非常奇特。
师:(非常生气)请大家看清楚了,我们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呀?
生:(一齐高声回答):黄山奇松。
师:对,黄山最奇特的地方就是黄山的奇松。下面,就请你们阅读课文,说一说黄山的松树奇在什么地方。
分析:课堂中,为什么教师千方百计地设计,学生却是“众里寻她不见影”,是学生启而不发吗?当然不是。因为在教学之前,教师根本就没有让学生事先去阅读课文,没有让学生去体验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而是直接播放视频,然后让学生说一说黄山的奇与美。那么,学生留存在脑海中的黄山印象也只能来自于多媒体。所以,他们才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答案。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教师提出的问题就是让学生夸一夸黄山的奇与美,学生说的玉屏楼、温泉、云海不正是黄山的代表景点吗?该教师组织教学时没有遵从学生的思维与学生的天性,他的教学没有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语文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没有遵从学生对文本的真实体验。
场景二:含糊其辞不见意
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一课的教学片断如下。
(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读一遍课文,然后进行师生交流)
师:同学们,课文最后一句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说大家都舍不得离开,那么大家为什么不愿意离去呢?
生1:因为草原很美。
师:对,草原的确非常美。还有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2:因为草原很大。
师:草原除了美和大让人留恋外,还有其他原因吗?(学生都低着头不说话)
师:不要怕,你们大胆地说,说错了也不要紧。
生3:我喜欢绿绿的草原,所以不愿离去。
师:还有呢?草原上的人怎么样呀?
生4:我感觉草原上的牛羊很多,但是人很少……
分析: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教师脸上的不满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所以在阅读教学时,许多教师对于学生这些含糊其辞的回答不去引导,放任学生回答。那么,学生为什么总是回答不到点子上呢?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就可以明白,在教学时,教师只是让学生通读一遍课文之后,就匆匆忙忙地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与交流。这个时候,由于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只是停留在初读阶段,对文本的体验仅仅局限在对课文中极个别文字的表面理解上,比如草原美、草原大、草原绿等,这只是草原的显性特点。教师在学生还没有深入去体验文本,还没有真正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时候,就与学生进行交流,势必交流不出什么实质性的东西来。我们只有让学生深入体验文本,带领学生走进文心,才能让学生获得有效的交流感受。
教学目标:
1.准备好演讲稿,做到材料合适,观点明确。
2.演讲时要做到语气、语调适当,姿态大方。
3.
演讲时要注意感情恰当,增强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写好演讲稿,让演讲有说服力。
2.难点:(1)根据题目,选择合适的材料,例举生动的故事。
(2)注意停顿、重复或者辅以动作,增强演讲的表现力。
教学准备:
名人演讲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一段名人演讲的视频。
2.学生交流体会或感悟。
3.导入口语交际——演讲。
二、师生交流。
1.出示演讲的题目。
科学读书锻炼身体健康饮食
2.请选择一个话题进行演讲,怎样才能演讲更精彩呢?请大家交流观点。
3.学生交流,老师提炼观点。
(1)演讲的内容要精彩——事例多有代表性、引用名言警句、语言要真挚等。
(2)演讲的水平高超——态度要和蔼、巧妙注意感情渲染、辅以动作等。
4.出示一段演讲稿,学生评析。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语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是人类精神的粮食。
我是在读书中享受艺术美,享受其带来的无穷乐趣。我可以畅游在书的海洋里,坐着轻舟在三峡中勇进,去感受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喜悦,也可以漫步于塞外广漠的草原之上,去领略王维所点燃的直冲云霄的孤烟,欣赏那动人且让人流连忘返的“长河落日圆”,还可以欣赏“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阳”如此壮阔的岳阳楼。
5.学生交流演讲稿的特色之处。
(1)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很有感染力。
(2)富有文采,让人感受到演讲稿的深刻内涵。
(3)观点明确,事例较多,有说服力!
三、准备演讲稿。
1.分小组进行。(puXuewaNG.com)
2.各人整理演讲稿的内容与提纲。
3.整理好事例、警句等。
四、现场演讲。
1.每小组选取一人进行演讲。
2.设立评委打分。
3.评委点评演讲者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4.公布演讲比赛的成绩。
五、教师总结。
1.生活中离不开演讲,演讲能够让陈述的观点更加明确,让表达的意思更加鲜明。
2.演讲时的注意点。
(1)语言通俗易懂,不要生硬,书面化。
(2)速度要慢,有感情,要能够让听众理解。
(3)增加排比句,以渲染气氛,强化感情,引起听众的共鸣。
(4)服饰要整洁,不要五颜六色。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关键词】信息技术 音乐 网络资源 交互式电子白板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小学音乐教学增添了更多的色彩,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音乐教学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网络资源共享,那一片绚烂的“红”
音乐是培养学生艺术感知、审美观念的课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深入挖掘优美音乐作品中的美学元素,通过共享,加深学生的感知。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以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民族的舞步》教学为例,书本上只列举了秧歌舞的活动以及《阿细跳月》《年轻的朋友》等欣赏课程。这些内容并不足以让学生领略到我国各个民族舞蹈与音乐的魅力。为了深化教学内容,我在网上查找了一些民族舞蹈、音乐作品,选择了《爱我中华》舞蹈引入教学,让学生在舞蹈中学会辨别汉族、蒙古族、藏族等不同的民族。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入了《金孔雀轻轻地跳》《多么快乐,多么幸福》《草原赞歌》《娃哈哈》等作品,让学生在观察不同民族舞蹈、音乐的基础上,总结这些民族舞蹈与音乐的特点。通过共享音乐、舞蹈等资源,学生不仅了解了各个民族的音乐、舞蹈文化,还形成了一种爱国情怀。
因此,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立足于课本,还需要树立创新意识与突破意识,结合教学目的与学生诉求,勇于打破教材的禁锢,引入更多的网络资源。
二、视频逐帧解析,那一汪清新的“绿”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发挥音乐对儿童耳朵的启发作用,同时也要利用其他手段来激发学生在视野、思维上的活跃。其中,对视频的巧妙运用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
例如,小学四年级上册的《老鼠和大象》就是一首儿童叙事歌曲。这首歌曲采用了行进的节奏,不仅拥有较为丰富的演唱形式,同时还穿插了具有趣味性的剧情,张弛有度,收放自如。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这首歌的理解,在引导学生学习之前,我特意播放了《老鼠和大象》的视频。首先让学生对整个视频进行赏析,使他们能够了解故事的情节、角色的设定,引导学生进入歌曲的氛围之中;随后,我逐帧对每一个画面、每一句歌词、每一段情节进行分开播放,这样可以降低小学生学习歌曲的难度;最后,我再将主动权归还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视频生动地对歌曲进行演绎,灵活结合说唱与音乐伴奏。
教师应该认识到视频教学为音乐课堂带来了更多的精彩,在教学中巧妙运用视频,对重难点进行详细分析,深入解剖;同时,也要把握视频运用的“度”,避免过度使用,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
三、交互电子白板,那一抹温馨的“橙”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一种创新性的多媒体技术,就是将电子白板连接到计算机,运用专门的应用程序,创造一种交互式的教学环境。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实现对图片、视频等多种资源的灵活运用,还有助于学生在课后对知识内容进行回放,保证了教学的高效性、互动性。
以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北国之声》的教学为例。在课程正式开展之前,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任务:以小组的形式在课下搜集有关“北国之春”的音乐素材,包括音乐、视频、图片等资源,并将其整合成简单的PPT或者Flas。随后,我再让学生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自己演示成果,并让小组成员对音乐作品进行表演。由于做足了前期的准备,因此学生在歌曲演绎上能够更加传神、动情。最后,我再让学生相互评价,发现优点,并重新整合成PPT,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学习。这种师生、生生的互动能够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最大优势,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北国之春”的魅力。
教师在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过程中应该学会“放开”,即摆脱传统音乐教学的束缚,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师生互动之中提升音乐教学的质量。
四、精心制作微课,那一团深沉的“紫”
微课教学主要是以制作视频为依托,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精简、优化,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微课具有时间短、内容少、针对性强等特点。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该灵活运用微课,重新组织课堂教学内容,使枯燥的音乐理论知识变得形象化、可视化,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
以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奥林匹克风》的教学为例。这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在演唱歌曲的同时,了解到奥林匹克风中涵盖的精神与内涵,从而能够把握歌曲的情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前,我就录制了有关《奥林匹克风》的微课视频,简单介绍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由来,并推荐了几首与奥林匹克运动有关的歌曲,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情景渲染之下,我趁机问学生:“你们知道哪些奥林匹克歌曲?你们能唱出这些歌曲吗?”这种有铺垫、有目的的问答让所有学生都能够畅谈一二,为音乐课堂带来了更多的生机与活力。
总而言之,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树立创新意识、突破思维,积极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教学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促进音乐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婧.在音乐教学中妙用现代信息技术[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0(08):8-9.
[2]焦玲云.信息技术,小学音乐课堂因你而精彩[J].音乐时空,2014(15):183.
一、浅吟低唱,感受音乐趣味
汉字的音节是简单的,而汉字的音调却清晰地划定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音阶,不同声调的语汇组合排列起来,就会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如,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一文中引用了三段童谣: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明快、风趣且押韵的语言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每每学到这里,教师还未开讲,学生早已开读,而且还会读得特别带劲儿,甚至常常忍俊不禁。如果这时教师仅仅为教而教,置学生读的兴趣于不顾,径自与其分析童谣的独特之处,孩子们定不会“买账”。因为感性多于理性的审美特点决定了他们迫切需要通过朗读来感受音韵的芳香、节奏的律动。所以,让学生打着节拍朗读这些童谣,或者让他们用家乡的方言来读读,一定能让他们学得眉飞色舞,汉语言的音乐趣味也一定会充溢在整个课堂。
二、联想描摹,领略绘画趣味
和纯粹的表音文字相比,汉字的独特性在于它的“象形”性。象形的汉字在形体造型上既是一种指意的符号,又是把自然事物的感性形式美贯注到文字的形象中去,可以说,在汉字的形体里凝结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审美情趣。如,从“鸟”字即可见其轻盈,从“飞”字即可见其飘逸,一个“虎”字威猛尽显,一个“水”字柔美尽现……通过许多字的外形,我们都能感受到它丰满的姿态。而且,汉字的美还不仅止于此,其线条之间的搭配与交替,穿插与避让,左右相呼,上下相应,体现出的是完整意义上的空间原理,如平衡、均匀、对称、并列等意识,是一种超越线条的结构之美,一种独特的绘画之美。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尽量多地创造机会让孩子领略其中的趣味。如,教学“山”字,我们可以先展示生活中有关山的图片,使其充分感受山之巍峨、连绵、险峻、稳重,接着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山,这也是原始先民抽象出来的文字雏形,然后再学写简单的汉字,并引导学生发现中间一竖比两边长,这样才能给人一种山的高低起伏的感觉。这个过程复演了汉字几千年的进化史,也让学生把汉字和绘画建立起联系和沟通,让学生先画后写,边画边写,亦画亦赏,从而使学生在识字、写字中感受汉字的绘画美。
汉语言的绘画美不仅表现在形体上,也体现在其丰富的色彩上。以六年级上册《草原》一课中对蒙古草原的描写为例:“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 读着这段文字,学生闭上眼睛,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碧千里的草原,嫩绿、翠绿、深绿……一群群羊儿如绿毯上的白花一般,或悠闲散步,或尽情嬉戏……这样精美的描写,要怎样的品析才能解其精妙?即便是教者丝丝入扣的解读是否又能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还不如极尽“联想描摹”之能事,让他们自由地想,自由地画,先想后画,边画边想,亦画亦赏,从而让学生充分领略到汉语言的绘画趣味。
三、咀嚼品咂,体会情意趣味
语言不是无情物。所谓“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情意是作者经由语言架设在读者之间的一座桥梁。反复咀嚼品咂,是品味语言情意美的重要方法。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有一首古诗《池上》,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杰作。诗人以小娃“偷采白莲”“不解藏踪迹”等寥寥数笔,勾画出一个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其中,“偷”字是本诗的一个诗眼,也是作者情意流露的焦点所在。可是在儿童的认知中,很容易将此“偷”与道德世界中的“偷”混为一谈,从而导致对古诗中“小娃”形象的误解。于是,在教学中,我便抓住“偷”字与学生“大做文章”。先出示一幅美丽的荷花池图,问孩子:“站在这样的池塘边,看到如此诱人的情景,你最想干什么?”学生立刻畅所欲言,要“采几朵荷花”,“摘一片荷叶”,还要“剥一个莲蓬,露出白生生的莲子,咬一口,甜滋滋的”……轻而易举达到拉学生“下水”的目的。紧接着,我再让他们想想:“小娃会怎样去偷采?”“你们有没有背着大人干过什么‘坏事’?”“干‘坏事’的心情怎么样?”这充分激起了孩子们的共鸣:“偷采白莲”的小娃真够逗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再让学生转换角色,设想自己就是诗人白居易,看到这样的小娃,会怎样吟诗?无一例外,学生都是一边念,一边笑,而且笑的理由都是“这小娃太可爱”。通过反反复复的咀嚼品咂,学生不仅将“偷”的意思越辩越明,更重要的是,他们深切地体会到了小娃的“偷采”里有藏不住的快乐,白居易的“偷笑”里也有一份藏不住的情感,即对孩子的喜爱之情。语文的趣味在这里延展,童心也在这里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