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说和做课文内容笔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低年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年龄较小,但他们对新事物有极其浓厚的兴趣。要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写的冲动,就要调动他们对事物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兴趣是人的行为的原动力,也是低年级写话教学的原动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提出的写话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低年级学生就像一只刚刚学习飞翔的雏鹰,如何让这只雏鹰的羽翼更加丰满呢?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写话的兴趣。心理学家拉扎勒斯说:“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下面我谈谈从教以来对低年级写话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用眼睛捕捉事物,用触觉感知事物
写作素材离不开生活,写话也同样如此。生活实践是学生写话的源泉,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自然,关注周围的事物,让学生有题材可说,且愿意说。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很强,于是我抓住他们的这个特点,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多种有益的活动。如在春天,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观察教室门前的小花圃,观察你最喜欢的一种植物,然后把看到的、想到的、摸到的,用笔记下来。在日记中,有的孩子写道:“爬山虎是有脚的,它深绿色的爪子紧紧地抓住假山往上爬,乍一看绿色的叶子像手掌。”有的孩子写道:“仙人掌浑身长满了刺,我不小心碰了它一下,哇!好痛啊,跟针刺似的……”这真实地写出了孩子的发现和内心感受。
学校让我们开展一次以“小小环卫工人”为主题的活动,我带领孩子们在校园里捡垃圾。这是激发他们写作兴趣的好时机,于是我抓住时机,因势利导:“现在你最想说什么呢?”有的孩子说:“我要把校园的垃圾全部捡干净,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让我们都来爱护我们的校园吧!”有的孩子说:“我不会再乱丢垃圾了,我要做一个环保小卫士……”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说着。短短的两句话说出了他们的心声。我趁热打铁,回到教室就要求学生把刚才的想法写下来。学生对事物有兴趣必定是倾注了个人情感在里面的,这是学生写话的前提。学生喜欢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用触觉感知事物,能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有了写作素材,学生才会敞开心扉,把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
二、充分利用课文内容,让学生说和写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贴近儿童生活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内容来寻找写话契机。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它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如在学《秋姑娘的信》一课时,课件的演示让学生感受到秋天的美。我说:“看到这么美的画面,有谁想说说自己眼中的秋天?”学生们跃跃欲试,情绪高涨。有的孩子说:“我家门口有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的稻田,稻田里的一串串稻穗把稻禾的腰都压弯了,它们正焦急地等待着人们来收割。”有的孩子说:“老师,你带同学们到我家的山坡上看看吧,那有满山的枫叶,有红色的、黄色的,还有绿色的,一眼望去好像一幅美丽的油画。”多好的句子,多稚嫩的话语!从孩子们的话语中,你能感受到他们是在用心地感受秋天。这是孩子们情感上的共鸣,这也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感受,我认为这是培养写话兴趣的最好时机。
对美与丑、善与恶,教师要让孩子们明辨是非,懂得什么事情该做,应该怎么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不该在哪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发挥想象,激发说话、写话的兴趣。在教学《狼和小羊》这一课时,我对学生说:“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想对狼或羊说些什么?请把它写在你的作业本上。”可别小看这些孩子,他们年龄虽小,但写得很生动。有的写道:“狼,我要说出我真实的想法,你太狡猾了,小羊多弱小、善良啊,你欺负弱小算什么英雄好汉?有本事你就找老虎、狮子决斗一下!”有的写道:“狼,你太狡猾了。你骗了这么多的伙伴,如果你把你的聪明才智用在帮助别人上那该多好。这样人人都会喜欢你的,如果你变好了,我第一个和你做朋友。”孩子们的写话天真无邪,贴近他们的生活,虽然他们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但我们能感受到孩子内心的纯洁和善良,以及他们对善与恶、美与丑的认知。这是学生的道德认知过程。这难道不是最好的写话训练?
三、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活跃写话思维
对低年级写话教学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是他们的引路人,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产生对祖国语言的兴趣呢?低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针对这一特点,我将游戏引入写作课堂,让学生觉得新颖、有趣,这样他们的思维就开阔了,活跃了,也就有了说话的兴趣,写话就自然而然了。游戏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方式,那就用这种方式激发他们的情感吧。我将游戏穿插于课堂,使学生的情感在情境中得到激发,写话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二年级下册的“识字一”有四组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词,且每组词字数相同,读音押韵,节奏感强。因此,在教学中,我和孩子们一起做拍手游戏,但不仅仅是做游戏,还要在游戏中让孩子们深入地了解自己祖国的民间民俗文化,以及其中蕴含的浓厚的文化底蕴。一听说玩拍手游戏,学生们热情高涨。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了学生创编拍手歌的欲望。趁着孩子们热情高涨的时候,我说:“能不能用拍手歌把你所知道的传统节日说一说?看谁的拍手歌最棒,最顺溜。”以下是孩子们的作品:“你拍一,我拍一,春节贴春联,发红包,大家喜笑颜开。你拍二,我拍二,清明扫墓,缅怀老一辈。你拍三,我拍三,端午撒雄黄,可以下河洗大凉。你拍四,我拍四,七月七,牛郎织女鹊桥来相会。你拍五,我拍五,中秋家人齐团聚,庆团圆。你拍六,我拍六,新年长一岁,懂事了。你拍七,我拍七,传统节日要牢记。”这样的儿歌蕴含着他们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和感受。于是,我抓住时机让孩子们把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用笔写成一段话。我相信经过这次拍手歌,孩子们一定有很多的素材可写,写话不会再空洞无物了。这是游戏的快乐,孩子们在游戏中收获了成功的快乐,而我也享受到了教学成功带来的满足感。
关键词:英语阅读 小学英语 阅读材料 教学对策
阅读是一种重要的英语语言交际方式,是小学生学习英语获得各种信息的重要途径。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过程包括语言、心理、文化三个维度。阅读过程既是一个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和接收信息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的过程。阅读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感知、理解、评价、创造。
阅读教学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学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从而从阅读个获取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比如信息、知识、娱乐等。但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阅读教学的目标不同,所培养的阅读技巧和策略也不相向。小学英语现阶段的阅读要求主要是:能读懂教材个简短的要求或指令;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和小短文,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
"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因此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而信息获得的多少,关键是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我们应该通过阅读课的教学锻炼学生猎取信甩的能力,使他们在书面交际中增强识记理解词汇的能力、猜测判断语义的能力、分析篇章结构的能力。虽然小学英语教材在话题,语篇和词汇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但农村受师资、教学条件等限制,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仍然存在阅读量有限和题材单调,词汇有限等一些问题。
二.小学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现状
农村小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较差,词汇量少。语法基础也较薄弱,这两个因素直接影响着他们的阅读速度和对文章的理解程度。然而无论是词汇的积累还是语法的加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尤为重要。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农村小学生农村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词汇量小。有限的词汇量是影响阅读效率的一大障碍。农村小学生自身掌握的词汇量的不足不仅影响阅读的速度和质量,同时还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信心。由于自身条件的不足,有些学生就往往采取"跳跃法"阅读,碰到不认识的单词,就一跳而过,以致于整篇文章看过后,尚不知其所以然,就轻率地把阅读材料弃置一旁,去干别的事情了。这种蜻蜓点水式的阅读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没有太大的帮助。
2.课外阅读材料的限制性。农村小学生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很难找到一些合适的阅读材料。农村学生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接触少、英语学习媒体不多,农村小学生所采用的阅读材料大都局限于课本教材和与之相连的各种教辅材料。
3.小学生主观意识上的不重视。由于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显著的提高,所以很多同学认为,英语阅读对成绩的提高没有多大的帮助,和平时的考试更没有多大的关系,读与不读都差不多,往往就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
二.农村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对策
1、有效预习--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应及时给学生提供有关课文内容的背景知识材料和预习练习,指导学生预习。背景知识材料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也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其视野。预习练习能使学生明确预习目标,使预习有的放矢。课前预习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
2、有效练习--拓展阅读能力的空间。在小学阶段,我们强调教师抓住小学英语教学的三个要点:兴趣+情景+活动,采用诸如Look and Say这一类的方法,借助图片、录像或假设的情景,让学生对语言感知,对课文内容感知,使他们产生阅读的欲望。在阅读课后,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练习、巩固和扩展在阅读课中新学到的语言知识,还要发展其说和写的能力。课后练习有多种多样,教师要针对不同的阅读课而设计练习形式,如缩写、改写课文、复述故事等。在关注课后练习的同时,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能,教师还可以布置课后阅读,延伸课堂阅读。阅读后可以以手抄报或英语读书笔记的形式展出,给学生搭建一座展示自己英语学习风采和获得成功感的平台。
3阅读环境--营造阅读活动的氛围。阅读环境是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阅读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文字材料、书籍、英汉双解词典、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以及Internet上的信息等)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教师应按学生层次的不同因材施教,给予不同的指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阅读应当被促进和支持而不应受到严格的控制与支配;阅读环境则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
4.师生角色--有效阅读的策略。阅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阅读的效率。小学生刚刚接触英语,并不知道如何很好地去阅读,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1)培养学生默读的习惯;(2)培养学生根据意群认读的习惯;(3)培养学生猜词的习惯。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可请学生做"老师",解释句子,分析文章结构和段落,综合文章的中心思想。让学生分析、综合教材,难度比较大,教师有必要对其不足之处进行修正、补充和评议,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虽然学生未必能够对课文中的句、段作出令人满意的分析,但这一过程实践却锻炼了学生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感知和理解的过程,是读者与文章的互动。农村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改革须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教师应更新教育思想观念,考虑他们的兴趣和学习需求,应他们所求,教他们所需,并利用学校多种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条件和环境,实现"教和学"良性互动,让教改落在实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听与说的关系
交际法提出交际时外语教学的目的和手段,这使得外语教学又有了新的发展。交际包括“听,说,读,写”四种形式,这四种形式相辅相成。听说能力是常用的交际能力。听力和口语能力的提高是不可分割的。说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听的能力,提高听力不仅有利于说的能力的发展,而且更有利于为日常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常练习口语又可以让耳朵熟悉单词发音,有助于提高听力。听说结合,才能互相促进。
听说能力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听是理解和吸收口头信息的交际能力。听在英语的听说读写四个要素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是学习吸收语言的重要途径。说是把学习吸收的语言用口头形式表达出来的交际能力。说的能力要在听的基础上进行培养和提高。听与说是输入和输出的关系,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对于学习外语的学生来说,听不懂就表达不了,说话也会张口结舌。
二、听力的培养
听是语言学习过程中最初始的感知环节。近年来,对学生听力理解的培养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如何加强对中学生听力的培养是摆在中学英语老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下面笔者将从如何提高辨音能力,预测能力和听的精确度三方面阐释对中学生听力的培养。
1.教授语音知识,提高辨音能力。
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交际的前提就是熟练掌握英语规范的语音语调,习惯英美人正常的语速和节奏,听懂对方所表达的内容。对于高一新生来说,听力训练几乎是空白,因此必须在课堂上强化训练。除了让学生正确发音外,教师还应注意英语中有许多语音现象是学生不熟悉或没掌握的。例如:弱读,连读,重音,同化,语调,不完全爆破,最小对立体等。教师应给学生具体例子,让学生去实践。在听力课上,每次抽十分钟时间进行听音辨音技巧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语音现象。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不仅要听懂各种语音现象,还要注意模仿,听说结合,才能促进听力的提高。
2.利用相关材料,提高预测能力
听是一个复杂的语言心理过程,也是一种积极创造思维活动。听包括十多种微技能(enabling skill),而预测占50%(詹?威利斯)。合理运用预测技巧,可以减轻记忆负担,缩小搜索范围,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听的效率。在听力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两种预测方法:听前预测和听时预测。
(1)听前预测
在听力训练开始前,学生可以通过听力材料的标题,图画和听力练习题进行预测,也可以通过与老师的自由对话,从老师提供的相关背景材料中预测听力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从而降低听的难度。
a.根据标题预测
高中听力课一般都放在每单元最后一课时,学生通过对整个单元的学习,已了解了它的主要内容及所涉及的话题。例如:高中英语第二册(上)中听力课文的标题是Seasons of Inuit Year。看过标题,教师让学生联想课文。这时学生自然会联想到课文中关于居住在加拿大北部的印纽伊特人迁移,捕鱼,筑冰块房,穿豹皮衣服和鞋子的生活,尤其是那边寒冷的天气。通过短短几秒钟的联想,温故而知新,预测出了听力的一部分内容。
b.根据插图预测
Unit 7听力课文中还配有一幅插图,从图中可以看到穿着厚厚皮衣的大人小孩,被叫做igloo的几座圆顶雪屋,远处被雪覆盖的山。如果仔细看图,发现一个大人正在修筑他的igloo。图画一目了然地反映了主要内容和某些细节。教师可根据图画提问或让学生口头谈论图画,猜测可能听到的内容。
c.根据练习题预测
听力训练通常配有相关练习题以检测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教师在放磁带前,应带领学生浏览一遍练习题,让学生记住关键词,尤其是问答题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迅速将注意力集中到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如何(即5w+h)上来,这样学生听的过程就会有物可寻,而且听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后,学生脑中就会形成完整有序的画面。例如:Unit 7听力问题中该抓住的关键词词性有:疑问代词,疑问副词,名词,形容词,动词等。现举三例,关键词用下划线表示。
a) Which is the hardest season for the Inuit?
b) Why is spring time difficult?
c) Where do the Inuit catch fish?
(2)听时预测
听时,根据讲话人的语音语调预测全文基调,或根据讲话人的身份,谈话地点,录音中的背景音乐预测下一步将要听到的内容。在听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特别注意关联词的使用,尤其是表示转折,让步的关联词。例如:Many people think it is better, but I don’t think so.此句的核心部分在but之后,因此,教师在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听音习惯,让学生把一个内容听完整后再动笔做题。
3.多做听写练习,提高听的精确度
听写是听力训练的手段之一,通过写可以检测学生听得仔细不仔细,是否掌握了连读,弱读,不完全爆破,同化等语音知识,是否能够辨音。听写练习让学生在听力训练时,精确到一个数词,一个冠词和一个介词;精确到语法运用能力,像时态,语态,语气,关系代词等。如:_____ everyone in the country knew first aid, many lives would _______ saved.
这里学生漏听了两个单词,显然他自己很容易发现。两个句子要成为一个句子,没有连接词不行。这句话表达一种虚拟语气,从knew和would可以看出,而且是与现在事实相反的非真实条件句。那么其结构应为“If…did…, …would/could/might do…”,再依据被动语态的知识,这两个漏听词应为If和be。又如:Do you know_____ they are waiting for?学生虽然漏听,但依据关系代词的知识,很容易检查漏听了whom。听写应成为经常性的听力训练形式,如果平时不做或少做,学生势必会认为听力只是耳朵的事情,而不肯动脑思考,动手写字了。
三、口语的培养
新编高中英语教材每单元的第一课都以对话形式出现,可见,口语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但课堂上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只是静静地听,默默做笔记的现象也很常见。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口语热情,使他们从内心想说和愿说呢?我认为应该从句式操练过渡到交际性练习,课文复述,英语语感三方面培养学生口语。
1.从句式操练向交际练习过渡
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宜遵循先模仿后运用,先句式操练(pattern drills)后对话练习(dialogue practice),先语言形式后交际练习的原则安排课堂教学活动。课堂交际活动模式如图所示:
(1)教师在黑板上展示内容。
如:
Do you mind if I do…? (smoke/have a look at your newspaper )
(2)句式操练时机械操练,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学习手段,它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结构体系中的某一重要特点上。具体要求是:用所给词组完成句子,学生根据要求说出两个句子。
Do you mind if I smoke?
Do you mind if I have a look at your newspaper?
(3)对话练习由学生创造,摆脱了教师的控制,是有意义的操练。初步调动了学生思考和交际的能力。具体要求是:假设这是在办公室,请合理设计简短对话。学生稍作思考做出如下对话:
A: Do you mind if I smoke here?
B: I’m sorry, it’s not allowed.
A: Do you mind if I have a look at your newspaper?
B: No, go ahead.
(4)交际练习时整个课堂教学的最高形式。教师设计一些与所教内容相联系的情景或提供一些词组和句型,帮助学生避开无从开口的尴尬,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有两个学生经过思考后,进行如下对话:
A: Hello! Liu Wei, what are you doing?
B: Oh!I’m making budget forms for our company.
A: But I have nothing to do now. I want to smoke. Do you mind if I smoke here?
B: I’m sorry, it’s not allowed. Look at the note on the wall NO SMOKING, PLEASE!
A:Oh! It’s too bad. Do you mind if I have a look at your newspaper?
B: Of course. Here you are!
A: Thank you.
经过从句式操练到交际练习的过渡,学生不仅说的能力大大提高,同时由被动的听讲者转变为积极的实践者,开口就想讲英语,而且对话合情合理,能继续下去。
2.课文复述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分析语法结构,让学生背诵模仿,而且还要开发学生智力,训练思维方式,激发兴趣。复述就是一种激发学生创造思维,要求学生出口成文,培养说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技巧。复述不是学生天生就会,它需要教师的引导。
(1)问答复述
这种方法适用于培养复述能力的初始阶段。教师对一些关键内容具体细节,设置问题让学生回答,引导学生理清复述思维。如:学过高二上册Lesson 35 Animals In Danger之后,让学生按如下顺序回答问题:
a. How many kinds of living things are there on the earth?
b. Why are many animals dying out?
c. Who is the most dangerous enemy of animals?
d. Why is the tiger in China in danger?
e. Why is the number of tigers in India growing?
f. What should we do to protect plants and animals?
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在让他以问题顺序为索引复述课文内容,效果很好。
(2)图片复述
教师可把图片,简笔画等用幻灯,投影等现代教学设备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强化记忆。这种看图复述相当于考试中的看图作文。唯一不同的是复述的内容事先读过,比看图作文容易进行。如:在学完Great Britain之后,让学生根据英国地图复述课文。
(3)创造性复述
对原文内容和形式进行加工,整理,归纳,改写后进行复述。它要求学生把握原文主题和故事情节的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合理想象。如:让学生变换人称,时态,语态或改变文章体裁或编故事等。复述一般是在学生获得信息后进行的,时间为5——10分钟,不可长也不可短。复述以原材料为基础,但绝对要用自己组织的语言来复述,否则根本不能提高说的能力。如:高中英语马克吐温短篇小说One Million Pounds中的一段话,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第三人称复述这个发生在tailor’s shop的故事。
3. 培养英语语感
英语语感对口语的作用不可小视。语感是对语言的自我感受和领悟能力。外语教学的听说也应该从培养语感着手,使学生大胆开口。培养英语语感的一条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朗读。朗读时,从语音,语调,语流方面体会语言的连贯性与粘着力。语感培养的方法还很多,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四、在听说能力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为了克服听说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不利因素,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师一定要处理好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的关系,改变课堂上一讲到底的传统教法,安排足够时间进行语言交际,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口语,听力练习。
2. 在学生自由表达思想时,教师过多纠错会打断学生思路。对于学生的语言错误,教师要区别对待:对交际造成阻碍的错误,应予以纠正,而一些小错误,随着学生学习语言的发展,自然会逐步解决。
3. 教师必须认真备好听说课的教案,不仅准备听说内容,还要准备听说训练的活动形式和辅助教学工具。教师需要尽可能多样化,趣味化地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像电脑,数码相机,幻灯等。
关键词:创新意识培养语文教学教育观念创设情境互动平台生活化阅读兴趣
语文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语文教学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重要目标,是不容置疑的。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常常把教学等同于传授知识,把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当成衡量教学成败的重要标准。学生们只是为了追求分数,死记硬背,唯书、唯师是听,唯“标准答案”是从,习惯于模仿和继承,这显然不利于人才的培养。随着素质教育的思想不断宣传,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以培养发展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教学活动,应以培养人的创造力为根本任务。
人类要进步,社会要发展,就必需创新。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他还强调:“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2>由同志的这些讲话,我们可以想到:明天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力就是今天在校的青少年学生,明天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如何,就看今天的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何。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那么,什么是“创新”呢?笔者认为:创新者,敢为天下先也。对青少年学生而言就是不迷信“名人权威”,不做书本的奴隶,不唯师命是从,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敢于否定,并善于运用已经积累养成的知识技能对现有的知识结论进行新的思考,提出新的见解、新的思路、新的方法等等。“创新”是一个展现学生理想和抱负、勇气和毅力的过程;“创新”也是充分发挥学生个人潜能的过程。关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这当然并不是一件说培养就能培养的轻易事。围绕创新精神培养问题也曾经出现过许多争论。有人认为“传统教育搞得好好的,不必玩什么新花样,搞什么创新教育。”还有人认为“创造力是不能培养的,如果能够培养的话,全世界的发明家、创造家不是一大堆了么?”其实这些看法都是片面的。首先,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我们不进行大胆的革新,我们的教育将会落后于世界民族之林,整个中华民族也将会落到一个被动挨打的局面。难道我们能够忘记中国近代史上由于我们的落后而被世界列强肆意欺凌宰割的那一幕吗?其次,我们的教育并不是一定要将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发明家、创造家,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为民族的永久生存和长足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第三,发明家、创造家之所以成为发明家、创造家,其中的因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发明家、创造家都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希望自己所培养的学生都成为发明家和创造家,仍是从事这一伟大事业应该追求的崇高境界。由此可见,创新教育并不是要不要搞的问题,而是应该怎样进行,如何搞好的问题。那么,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本身要有一桶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教师自身要先有创新意识。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教师应该具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敢于持怀疑态度,敢于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只有这样,才能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才能在教学中以创造教育思想为指导,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在应试教育观念的支配下,严重束缚和扼杀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出来的人才“高分低能”,缺少创新精神,难得具有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进行决策和参与改造及创新的基本能力,难以面对复杂社会中各种无法预见的问题的挑战,完全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这与教育目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为社会发展服务是相悖的。不是有这样的案例吗?案例一:好学生的烦恼。这段时间我特别烦,心里总是七上八下的,装着一大堆事情都不知道怎么办好。我对别人讲也没用,大家都说这些事儿你得自己看着办,可我自己真的不知道怎么办好。我特别担心自己做出错误的决定……过去从来没有这种事情,从小学到大学我一直是好学生,特别听话,老师叫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而且做的非常好,老师总把我当作全班学习的典范。初中毕业时,家长和老师都说上高中可以考大学,我就考了高中。高中毕业时,大家都说学计算机有前途,我就报考了计算机专业。尽管大学四年我对它没什么特别的兴趣,但还是刻苦的学了,而且每次考试成绩还不错。眼看着就要毕业分配了,有些事情弄得我特别难受……最近班里有个男生对我特别好,他说毕业分配时,我去哪儿他就跟我去哪儿。他学习成绩勉强过得去,挺爱玩的,我担心自己以后常和他一起会失去上进心,可我又不忍心伤害他。分配也是,不知道去什么样的单位好,总担心万一分到一个不好的单位怎么办,搞得我好几天睡不着觉。
案例二:学生不会开卷考试。
据《教师报》载,前不久有一城市的初中学校社会和思想政治两门课程首次实行了半开卷考试,即卷一为闭卷考试,卷二为开卷考试。考试一结束,许多监考老师不约而同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们的学生竟然不会开卷考试啦。闭卷考试学生胸有成竹,答题如流,而到开卷考试,学生发愣,不知从何下笔。(应试教育,做题教育)这两个案例,不正是旧教育下的产物吗?于这些认识,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一新的教育理念。进入本世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已经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赞同。那么,素质教育的核心又是什么呢?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为目标,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人为本,培养适应时展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旧的教育观、人生观、质量观和学生观,要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及质量评估的方法,努力去营造轻松和谐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氛围和环境。
因此,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拓展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造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启发想象力;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人与生俱来就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这就是"思"的开端。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如果没有疑问,就不会有新见解,一切都以书本为经典,以教师的讲课为准绳,人云亦云,就不可能有创造,那么社会就会得不到发展。爱因斯坦认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但问题意识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靠我们后天的培养。学生能发现,提出问题,是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表现,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那作为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们应该把提问的机会还给学生,在课堂上尽量创造更多的机会给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里,学生就会积极思索,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向别人的思想、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真正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努力转变角色定位,充分发挥自身教学的创造性。教师不再是“一言堂”的堂主,而应成为情境的创设者、信息的提供者、探究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我的战友》一课时是这样做的。在讲完课文后,他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和战友们都潜伏在浓密的草丛中,当大火蔓延时,为什么别的战士身上没有着火?”这一问,如同一颗炸弹,把同学们问得目瞪口呆,一时不知如何回答。老师趁机布置课下作业,让大家课下找资料解决这个问题。下课后,学生们分成小组,策划解决方案,纷纷行动,到处查询有关资料,工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个小组找到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发言的同学汇报说:“一本介绍志愿军战斗英雄的书上说,当时战士们早就想到敌人会打燃烧弹、所以出发前都把衣服浇湿了,战士们是穿着湿衣服趴在草丛中的,所以身上没烧着。”老师问,“那么,为什么烧着了呢?”学生回答说“是通讯兵,为了保护身上携带的文件资料,他没有把衣服浇湿,所以着火了。这反映了为了革命需要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这一席话赢得了阵阵掌声。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找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以及营造师生互动平台,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新性是与教师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分不开的,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创设学习氛围,能更为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语文教学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在导入时由疑生问,或在讨论中由学生提出质疑,也可以由课文的悬疑拓展开去,亦或将多种方法混合灵活使用,目的只有一个即诱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让学生更为自主更为主动地产生创新思维,而对学生产生的各种思维,教师都应以欣赏、接纳的态度去看待它,而不应对学生千奇百怪的思想表示惊讶,不可思议,甚至鄙视、厌烦等情绪,说不定,下一个的发明创造就来自这些千奇百怪的想法,此外,语文课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或学科竞赛等形式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的从各种途径收集有关资料,利用实物及多媒体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写作文《升国旗》,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升国旗仪式是一种及其庄重、严肃的活动,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利用电视给学生播放北京天安门前国旗班的战士升国旗时的情景,让学生体会出升国旗时的庄严气氛,并亲自看到当时人们那肃然的表情,然后再想想当看到国旗在空中飘扬时自己的心情,再结合本校升国旗时的情景,二者合为一体,创设一定的情境后,引导学生广开思路,如看到国旗冉冉升起时,大多数同学会联想到无数的先烈为今天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在今天的和平年代,国旗作为祖国的象征还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升起呢?”学生的作文思路更宽更广了,学生会说出亚运会、奥运会上运动健儿得金牌时国旗升起过。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就能有条理的比较清楚的把“升国旗”这篇文章写好,能真正表达出来自己的真情实感。古语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设疑境,可以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教师首先要设疑引思。教师的提问要着重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深入探究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难易适度的问题,问题必须有实际价值,富有启发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中。其次要以辩促思,组织学生积极、活跃地争论和辩论。实践证明,这是增强学生探索兴趣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争论和辩论过程中,由于人多知广,相互启迪和触动,常会出现一些新颖的思维方法和独创性的结论,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教师对待学生积极主动的质疑,要十分珍惜,通过积极组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促使学生各抒己见,多角度看问题,活跃思维,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知识的自觉探究者和发现者。例如:教学《落花生》一文时,一位学生对“父亲”说的话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不同意文中父亲的观点,我认为桃子、石榴、苹果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对于这一飞来“横祸”,我并没有因打乱自己的教学计划而恼羞成怒,而是立即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到底是“父亲”的观点对,还是这位同学的观点对。结果答案五花八门,但是同意这位同学观点的明显占了上风。有的说:“花生可以结出果实,供人享用,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也可以给人享用,而且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还使人赏心悦目,不是更好吗?我愿意学桃子、石榴、苹果。”有的说:“以前是酒好不怕巷子深。现在讲究酒好还要吆喝。花生虽好,但默默无闻,桃子、石榴、苹果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大家看,是展现自己的风采,像做广告一样推销自己,更能适应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原则。我愿学桃子、石榴、苹果。”不一而足,教师虽然没能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发挥。所以教学中,对于那些有创新的、开拓性的问题,一定要及时鼓励、肯定,进而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解疑答难,获得知识,享受成功的喜悦。
另外,传统教育崇尚“师道尊严”,教师是真理的化身,权威的象征,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际关系,学生应该听从教师,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在这种的师生关系下,学生对老师怀有一种敬畏心理,只会死记硬背教师给的标准答案,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根本不可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更不要说和教师争论。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激发,学生没有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更没有创造力。因此,要加强创新教育,必须营造民主的教育氛围,构建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首先,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由教学的主宰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把课堂变成一个启迪学生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学生在平等愉快的教学气氛中上好语文课。老师对学生倾注满腔的爱,教态自然、亲切;眼神机敏、宽容,语言和蔼、幽默。如“你试试看,准能行!”“你别急,好好想想,我相信你会想出来的。”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师生之间互敬互爱,气氛和谐,情在学中,学在情中,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其次,教师要充分调用语文学科所特有美感,如语文的音韵美、词句的含蓄美、段落的辞藻美、层次的节奏美、篇章的美、人物心灵美、道德的崇尚美……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愉悦感和兴趣。孔子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学的实验表明: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他的想象力只有平常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所以,创设一种美好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思维空间,处此氛围中学习的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最佳状态,从而激发潜在的创造智能,使思维趋于活跃,使灵气得到释放。尊重学生个体,创设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是提高语文素质为语文课堂注入更多活力的前提。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于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表达”与“自由参与”。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才能,尊重学生,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场地,在课堂教学中只要学生积极参与,无论对错,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不要动不动就训斥,抹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教师应该积极的鼓励学生互相提高,自由争辩,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去学习。这样在宽松的教学环境,生动的学习氛围下,学生心情舒畅地接受新知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奇思妙想定会在这个广阔的自由轻松的空间不断并发。
三,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语文教学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源自于生活,生活中孕育着语文。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近生活,不仅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全面发展的良好途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由此看来我们的教学应力求贴近生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的环境,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变封闭的、语言文字等的教学变为开放的生活化教学。只有走教学生活化的道路,才能真正改变教学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窘迫境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所谓“教学的生活化”,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在这样的课堂里,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寻求知识过程中的合作者、引导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中时时处处有学问,关键看我们能否很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鉴于此我要求学生每天在上语文课课前三分钟时回顾自己的见闻感受,从而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存在语文。前不久有位学生在回顾时讲到,他在看电视剧《还珠格格》时发现了这样一个情景:有一天,乾隆考小燕子的成语。她把“三十而立”理解成“三十个人排排站”,把“羊缝鹰围”理解成“一只老鹰围攻一只羊,把羊吓的钻进石头缝里去了”这告诉我们:不要望文生义,只看它字面上的意思。瞧瞧影视作品中居然存在着语文,学生在看影视作品时除了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外还能学到语文知识,真是一举两得呀。其实除了影视作品外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存在语文,如优秀的广告词中,大街小巷上的标语中,与人的交往中、、、、、、然而这些在课本之外的语文资源如果老师不加以合理引导的话,学生很容易就会视而不见。相反如果老师适当的点拨一下,学生就会有意识的去发现,就能在无形之中学到语文知识。总之生活的广阔天地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学习的资源,可以说生活处处皆语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让我们的语文学习植根于生活这块深厚肥沃的土壤里,使其永远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细心观察教材我们会发现:教材中的很多课文直接来自于生活,有的课文内容还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事物,只是他们常常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如能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就能帮助他们迅速把握课文,同时帮助他们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比如在第四册教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时,正值荔枝上市之时,我先布置学生星期天去水果摊调查,了解荔枝的产地,并实地观察荔枝的外形、颜色,并把观察结果形成书面材料。在上课的时候,我特地买了几斤鲜荔枝,还特意准备了几颗干荔枝。鲜荔枝班上每个同学发一颗,先触摸其外壳,仔细观察其颜色、形状,然后再剥开壳,观察果肉的颜色,品尝果肉的味道。还提醒他们,不要忽略壳内的花纹和紧贴壳壁的薄膜。又请几个同学剥开干荔枝,让大家观察、比较、品尝,了解二者的区别。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再引导他们自读课文,由于有了实际生活的体验,学生们很快地理解了课文,抓住了课文的中心,还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设想,不仅增加了知识,更在无形中提升了学习的能力。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近生活,不仅可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而且由于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平等、和谐、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四,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尝试创新的乐趣:中国的“一言堂”历史悠久,似乎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形优胜。老师总是千方百计把学生引人现成的答案中,历来容不得不同意见。学生听老师的,老师看参考的,参考承袭前人的。我们常常看到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苦费心机用尽手段的把学生引人既定的答案之中。其实,让学生大胆说出他们自己的见解,无论对于不对,都是对他们求异能力的培养,更何况我们教师,我们的参考,以及我们的前人,并不是完全正确,一贯正确的。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于教师、不同于前人的见解,积极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首先在教材有“异”之处,要积极鼓励学生求异。我们的教材无论是注释,还是提示和练习都有许多很值得推敲的地方。在这些地方,我们要让学生大胆的发挥他们的独立见解。比如《陈涉世家》中有这样一个句子:“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里的标点和内容的关系就不够清楚,很值得推敲。再如高中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以戏弄臣”朗读时怎么停顿,《劝学》中“以绝江河”的“绝”到底怎样理解。不同教材,不同参考的说法常有不同。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提出不同的看法。有时候学生的求异未必多少道理,但是学生大胆求异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他们爱思考不盲从的好习惯。其次是课文的有误处。我们的教材所选的大多是名家的作品,就总体说都是好“例子”,但这不是说他们就没有问题。事实上有些大家的文章里的问题还不少。就以正在手边的高中语文第五册吴组缃先生的《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为例,其中也许多问题是很值得推敲的(当然也许是我们的理解能力达不到)。比如下面的两个例子:“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白居易写《长恨歌》......”“在封建社会制度的上升时期,《诗经》、乐府、神话传说都是政府为了了解民情,从民间搜集来的......”读到这里,很自然地就会产生一些疑问: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传奇小说吗?《诗经》是产生于封建社会制度的上升时期吗?神话传说也是政府为了了解民情,从民间搜集来的吗?.让同学们去发现这些问题,并不是要找教材的碴,而是培养学生用批评的甚至是批判的的眼光看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创新的乐趣。
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发散思维训练的广阔天地,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或者是语文知识的教学都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比如教学小说《项链》,为了让学生体会小说结尾安排的巧妙,可以让学生续写结尾,教学《七根火柴》可以让学生想象无名战士要对卢进勇说的话,而教学《祝福》可以让学生想象祥林嫂死去的情景。作文教学更是便利于发散思维的训练。记叙文的审题,供料议论文观点的提炼,都是训练发散思维的极好机会。写作记叙文“朋友”为什么只能写人而不能写物呢?写《廉颇蔺相如列传》“将相和”部分的读后感,为什么只能写“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而不能写“人要有宽阔的胸怀”呢?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样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比如比喻的运用,教师就大可不必大讲它的定义、作用及其运用的注意点,只要确定适当的话语环境让学生自由组成比喻,然后教师稍加点拨就可以了。宁鸿彬老师让全班同学用“无边无垠”造句,要求每个人的角度不一样,于漪老师教学《晋祠》导入新课时让学生每人说一处祖国的名胜,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效果是非常理想的。遗憾的是我们许多教师无论什么情况都强调唯一性,都喜欢从一个已有的定论出发,秋天来了树叶只能“落”了,而不能“黄”了,雪化了只能变成“水”而不能变成“春天”,失去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好机会,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才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在求同的同时,还要存异,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五,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阅读的兴趣,丰富课外知识,为创新创造条件: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的大阅读策略。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直接的动力。只要感兴趣的事,他们就会不厌其烦地做。学生阅读兴趣有显著年龄差异。不同年龄的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读物性质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中、高年级学生对童话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递减,转为对战争题材、英雄模范人物、惊险神秘之类的故事产生兴趣,且随年龄升高兴趣递增。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喜欢读一些文学和自然知识内容的文章,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则停留在低层次的童话故事和侦探内容方面的文章。
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好课外阅读,及时检查阅读效果,以保持学生阅读兴趣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要坚持天天阅读,一天也不停,固定时间,雷打不动;而且每天要有一定的阅读目标,可按年级不同适当提出要求,可做知识卡片、写读书笔记等。教师要经常检查,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及时鼓励,不要批评,要鼓励、鼓励、再鼓励。这样,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主动扩大阅读面,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高了自身的语文能力。学生由于感到阅读卓有成效,意识到课外阅读在他们学习中的推动作用,是他们自身的需要而不是教师的强求责难,从而逐渐增强求知欲,使阅读技能得到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判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4>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进步,是在不断认识世界、不断沟通交流、不断学习进取中取得的成果。阅读是人类谋求发展的第一需要,是人们终生学习必须掌握的技能,是素质教育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阅读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需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知识的创新是创新精神的具体体现。阅读可以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就文学而言,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都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人的创造力离不开非凡的想象力,而阅读就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智力。阅读本身是一个不断思索、想象、判断和评价的过程,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勇于提出和书本不同的观点是鼓励创新的重要手段。
可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阅读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形象地说明了传授知识与指点方法、培养能力的关系,更强调了指点方法与培养能力的重要性。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荀况说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兴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3>阅读是积累的过程,阅读的目的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感悟人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体现出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独立阅读训练,对青少年语言与思维的发展,知识和能力的构成,思想和性格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我们的语文课堂抓起,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在当前强调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有深远的意义。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创新人才的伟大事业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我们一定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创造性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创新时代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接班人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1995)
<2>:《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