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术作品鉴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通过对创作者的生平的了解来提升欣赏者对抽象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欣赏者在欣赏抽象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了解创作者的生平有助于把握作品中创作者留下的各种痕迹,从而更加理性地认识作品。例如,通过对创作者专业教育经历的了解,欣赏者能够理解作者不同时期作品的特点,以及创作者成熟时期作品中所包含的其他派系的痕迹,对于欣赏和理解抽象美术作品有很大的帮助。又如,通过了解创作者的情感经历,能够使欣赏者了解创作者在创作美术作品时经历的情感,从而能够将对画作的理性理解转移到对画作所表达的情感的感受上来,使欣赏者对抽象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得到提升。在对荷兰印象派代表人物彼埃•蒙德里安的作品《灰色的树》的欣赏过程中,我们就可以采用了解作者生平的方法,这样就能够更加准确地认识和理解这幅画作,同时对这幅画作的美的印象更加深刻。彼埃•蒙德里安曾在早年师从其叔叔——海牙派画家富尔兹•蒙德里安,得到了写实浪漫主义的真传,这一经历对其后来的创作影响巨大。在《灰色的树》中,还能够看到写实浪漫主义的特征——将内心深处的浪漫情感通过写实主义倾泻而出。在青年时期,蒙德里安就读于国立艺术学院,受到了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影响,开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1911-1914年间,蒙德里安受到了毕加索等立体主义的影响,因而形成了立体主义的风格,在《灰色的树》中,还能够看出采用了透视和立体三维画法的痕迹。在一战期间,蒙德里安致力于用画作表现和平和发展的理念,因而开始使用中性的色彩,这也是《灰色的树》中选择灰色作为主色点的重要原因。这样,通过对蒙德里安生平进行分析,欣赏者就能够对《灰色的树》有更加准确的理解,能够看出在画作中创作者采用的方法和其创作时的情感等,更能够欣赏到作品的美以及作者人格的伟大。
二、通过对创作者生活环境的了解提升欣赏者对抽象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对创作者的生活环境的了解,能够从源头上帮助欣赏者认识到作者对于现实事物的认识能力。这样,当作者把现实事物抽象地表现为画作时,欣赏者就能够理解作者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来表达这样的主题和这样的情感。因为作者的生活环境不仅决定了创作者的受教育程度,同时还影响着作者对于事物的认知和对于情感的体验和表现程度。只有了解到这点,才能够更好地欣赏抽象画作。在对毕加索名画《哭泣的女人》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就需要充分地了解毕加索的生活环境,才能够深刻理解为什么“女人”哭泣时面部扭曲、眼睫毛的移位到如此地步。《哭泣的女人》是以毕加索的情人多拉•马尔为原型创作的。多拉•马尔与毕加索维持了长达九年的情人关系,在两人关系刚开始的期间,多拉•马尔与毕加索情感很好,两人出双入对。但是,两个人性格都很强硬,在很多问题上意见相左,谁也不愿意妥协,因而经常硬碰硬。在这样的相处模式之下,毕加索开始动手殴打多拉•马尔,并且多次将多拉•马尔打晕。多拉•马尔也因此多次哭泣。毕加索不仅经常打多拉•马尔,还经常出言刺激她,使她伤心落泪。在这种背景下,毕加索以多拉•马尔为原型创造出《哭泣的女人》。当欣赏者了解了毕加索的创作过程之后,就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哭泣的女人》中主人公面部的扭曲,也能够理解毕加索刻意对其的丑化,能够进一步地体会毕加索在创作时候的感情。
三、通过对创作者所处政治环境的了解来更加深刻地体会美术作品的寓意
虽然抽象艺术不直接表达现实社会,不直接表现政治问题,但是创作者所处的政治环境对其创作主题和创作思路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对其进行研究,能够更加深刻地掌握抽象美术作品的内涵。在里希特的画作《派对》中,创作者就通过画作来对明星托里亚尼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进行了批判。这种批判并不是来源于里希特的一时兴起,而是在里希特早年的生活方式以及当时的政治环境影响下产生的,因而有着明显的政治意味。里希特在两德分裂之后,在民主德国生活,后来冲破阻碍到了西德。在与民主德国有着完全不同政治气氛与创作氛围的西德中,里希特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并且努力适应。美国当时在德国的文化艺术政策和政治政策深刻地影响西德的艺术发展,里希特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进而发展了其政治波普风格,这在《派对》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四、结语
关键词:中专美术;鉴赏比较;探讨分析
美术这门课程中,鉴赏比较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美术鉴赏是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和感受,进而通过观赏者个人的经验、感知和记忆进行综合评析美术作品,通过这样的鉴赏学习,可以使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美学知识。在中专美术鉴赏比较教学中,老师应该思考如何才能够使学生进行作品赏析,进而通过美术鉴赏教学,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美术鉴赏活动,进而在不断地课内外美术鉴赏教学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观,进而促进自身的综合发展,不断完善自己。本文就美术鉴赏比较教学的模式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在中专美术鉴赏比较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教育
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我国人们的思维方式、思考方式、价值观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中国的文化背景使学生在审美观等方面越来越具有时代的特色,但是,中国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仍然会对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中专美术教学中,可以在鉴赏比较教学中引入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观。
在中专美术鉴赏比较教学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具体有:①在中专美术鉴赏比较教学中进行文化情景模拟,可以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逐渐加强学生在鉴赏美术作品中所具有的传统文化和精神的鉴赏能力,进而使学生掌握美术作品鉴赏能力。比如说,在进行中国画的作品鉴赏时,可以使学生首先掌握必要的传统鉴赏语言,进而使学生在欣赏中国画的时候,利用这些基本语言组织描绘绘画中所体现的情感、格调、个性、功力以及其与中国传统的书法作品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可以从传统的审美观念出发,赏析作品中所传达的意境,进而欣赏传统中国画中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②利用鉴赏原作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对美术教学产生兴趣,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对传统的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不断地扩大学生学习美术的知识面,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美术资源进行分享和鉴赏,比如说去博物馆、美术馆,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等模式,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方面受到刺激,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传统美术信息,进而提高美术鉴赏能力。
二、在中专美术鉴赏比较教学中引入网络文化教学
时代的发展带动着网络文化的发展,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普及,在中专美术教学中也开始进行网络式的教学模式。在中专美术鉴赏比较教学中引入网络文化教学,能够使学生通过网络这个平台进行信息搜索和信息交流,改变了传统的学生被动教学模式,老师和学生进行互动,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实际的美术教学中,进而能够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进行更加深层次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够在电脑网络文化中进行高层次的互动和学习。
在中专美术鉴赏教学中引入网络文化教学,主要是为学生创设网络教室,使学生能够通过鼠标、键盘等设备进行美术作品的选择和细节放大,进而能够使学生更加仔细地进行美术作品欣赏,然后在网络这个大平台中,与老师和学生进行鉴赏体验交流大会,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使美术教学具有更加卓越的效果。
三、在中专美术鉴赏比较教学中参考“百家讲坛”
众所周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在中专美术教学中,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际的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才能够真正地去学习美术作品的多元化价值,拓宽自己的美术视野,进而能够形成自己的独特的审美观。因此,在中专美术鉴赏比较教学中,应该适当地参考“百家讲坛”,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能够对美术作品进行真实的体验,使学生通过“百家讲坛”,获取自己的情感取向。比如说,在欣赏《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幅美术作品时,大家讨论的重点就是其神秘的微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其微笑比较神秘,给人一种心事重重的感觉,而有的人却认为其微笑娴雅、端庄;有的人从那永远的微笑中体会到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有的人从那微笑中感觉到悲伤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交流,各抒己见。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设置“百家讲坛”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在学生当中产生“百家争鸣”的格局,使学生能够真正地表达各自的想法和意见,并能够踊跃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在不断地学习和发表意见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渐加强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进而提高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四、在中专美术教学中进行鉴赏比较教学
在中专美术鉴赏比较教学中,比较常用的鉴赏方法有比较方法。这种方法通过对美术作品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或者是同类或异类之间的比较,使学生能够对美术作品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进而对作品进行赏析。在鉴赏美术作品时,尤其是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探寻作品的产生时代背景以及该时代下的作品共同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同类作品比较或者是同时代作品比较,亦或是不同时代的作品比较,通过比较,使学生能够找到不同作品之间的差别,进而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审美体验,进而加强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五、总结
在中专美术教学中,进行相关的鉴赏比较教学模式,引入传统文化、网络文化、“百家讲坛”、比较鉴赏法等模式,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赏析的兴趣,进而使学生能够主动在教学过程中参与进来,然后,在不断的美术作品赏析过程中,体会不同的艺术氛围,进而能够在这种艺术熏陶中,享受艺术所带来的乐趣,进而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易万春.中专美术鉴赏教学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摘要:广西少数民族的民间美术是我们本土的艺术文化,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美术教育能够为民族民间艺术培养新的土壤和新的支持者,使全社会共同关注广西民族民间的美术。因此,在广西高中美术欣赏课需加强对广西民族民间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传承和弘扬我地区域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必备手段。只有加强对我们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关注、了解、发现和深掘,我们才能看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希望。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民间美术;广西高中美术欣赏课;传承和弘扬;
广西高中美术欣赏教育教学中,对中外纯美术的教育研究及运用较多。但对自己本土少数民族的民间美术文化资源却关注较少,形成这一现象有多种因素,但关键的一点是因为我们缺乏民族自信心,从而引发对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给予的重视程度不够。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于成熟状态,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知识和社会素养不断提高,且具有较强的判断、辨别、分析问题和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民族民间美术的种类接触较少,对民族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的知识了解也相对匮乏,亦对民族民间美术与民族民间习俗关系的了解之知甚少,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文化几乎于漠视状态。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民族民间美术不同种类的具有典型、代表、特色、优秀的作品进行鉴赏,领略民族民间美术的种类,领会民族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的特征和相关的艺术表现手法,感受和体会民族民间艺术的美感,塑造健全的高水平的艺术修养、健康高雅的情趣和充实丰富的精神世界。
民族民间美术,从广义来讲是相对于汉民族的各少数民族的艺人们或普通老百姓所创造的美术;从狭义来说,则是指相异于正统美术(如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宣传画、漫画等)的民俗美术,它纯粹根植于民间,创造于民间,由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人民或以此为主体的人民群众所创造。它不像纯美术那样出于纯粹的欣赏目的而创作,而是以实用为创造前提,或用以美化环境,或用以丰富民间民俗活动,或应用于日常生活。
广西地处祖国南部边陲,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水、彝、仡佬等12个民族。广西各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各自的地域沿着自身的生活轨迹,保持和发展着本民族优秀传统的艺术。它们从一开始就受到民族心理民族崇拜和民族习俗的影响。不同的民族用不同的方式创造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如壮族的壮锦、苗族的蜡染、侗族的建筑、水族的编织、瑶族的刺绣、毛南族的花竹帽等等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广西少数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艺术。广西民族民间美术贯穿于少数民族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和风俗民风,显示出各民族的智慧和艺术才能,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丰富多彩的广西民族民间美术资源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艺术资源宝藏。在大量的广西民族民间美术作品中,保留着更多的古老式样,原始艺术形态或称之为原生态形态特征显著,是民族艺术的“活化石”,对研究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也是繁荣我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高中美术欣赏课需更多的加强对我们本土少数民族民间美术作品的鉴赏,是传承和弘扬我地区域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必备手段。
广西少数民族的民间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的需要,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生活的需要又促进了美术创作的发展,体现在造物的实用功能上,人们生活提供帮助和对生活的实际改善。出于这种功能和目的,这种美术创作自然是一种真诚、淳朴和源于生活的,在内容形式上以生活为基础,源于生活的要求,又服务于生活,与生活紧密相连,因而才使得艺术风格质朴真诚。创作手段是以民族民间根源上流传下来的造型语言为基础,民间创作者对于自我主观意识的强烈自信。它们有一些共同的表现特征规律一一不以再现客观现实为目的,而形成了艺术创作中重视有直觉、意念、臆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重建美好的现实,理想和必然。广西少数民族民间美术色彩热烈、喜庆、造型夸张、幽默、艺术形式生动活泼,表现技法质朴无华而又大胆鲜明,使得劳动人民的情感在创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广西民族民间美术作品中所传达的情感绝不是单纯的情绪发泄,它渗透着民族文化的乐观精神,凝聚着人们的美好向往,表达出真诚的情感,因此,不注重形象上的真,“不求形似,但求神似”是主观的真实创作的随意性就是基于这个道理,在创作主题的渲染上,乎略细节的处理,表现出一些违背生活常识的不合理情节,让理念服从于意念,情理服从于情感。老百姓常说“我想什么就画什么,只要心里有,看不到的东西也可画在纸上”。这些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我们广西民族民间美术创作者的心理状态。
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育教学的过程始终伴随着生动可感的形象,一切都是通过艺术的形象来体现的,离开了艺术形象就不可能体现出它的科学性和思想性。许多广西少数民族民间美术作品和实物充分运用了大量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为媒介,以创造艺术形象的审美活动为基本过程,通过个体内心自由境界的不断实现,从中享受和领悟自由愉悦。因此,在广西高中美术欣赏课堂上充分得用最能体现广西少数民族的各民族民间美术作品和实物展示给学生。极容易唤起学生的美感,尤其是每个图案、纹样、每一种造型、色调或构图等具体的艺术形象和造型表现,使学生容易接受和领会,在教学中巧妙运用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故事传说,如“百鸟衣”、“一幅壮锦”、“长发妹”等等,使学生在欣赏这些艺术作品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得到少数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滋养。这些对于他们的人格塑造和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均有重要的意义,另外,还可以直接请当地少数民族的能工巧匠到课堂上表演刺绣、剪纸、印染、编织等技艺,起到传播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作用,同时在审美愉悦体验功能上激发学生对广西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兴趣,关注和探究。
一位哲人曾说过: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所内涵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的思想。在广西高中美术欣赏课加强对广西民族民间美术作品的欣赏教学,必将会不断地丰富或在某种程序上迅速发展美术教育事业,同时也使蕴涵着几千年来广西少数民族民间的文化内涵得以发扬光大。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美术教育能够为民族民间艺术培养新的土壤和新的支持者,使全社会共同关注广西少数民族民间的美术,只有加强对我们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关注、了解、发现和深掘,我们才能看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希望。
(罗城县第二高级中学;广西;河池;546400)
参考文献
[1] 甘幼坪《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中学试用课本美术欣赏》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
一、多元文化语境下我国美术鉴赏教育的特点
1.开放性和包容性。由于经济全球化,国内外文化和思想客观存在且不断碰撞,因而多元化语境下美术鉴赏教育需要具备开放和包容的特点,关注前沿文化传播、融合与吸收,在提倡教化作用的前提下注重实用性和时尚型,满足大众不同文化的需求。同时还应在挖掘和整理传统美术文化的基础上关注现代艺术发展,使传统和现代文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2.以人为本。任何文化都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符合和谐发展的原则,多元文化语境下美术鉴赏更应如此。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美术鉴赏教育需要坚持差异性原则,满足不同文化背景和需求群体对艺术的认识。全球化发展加剧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人群对艺术认知的差异性,因而美术鉴赏教育需要改变学生对美术知识、技能的重视,将更多的目光集中于感性生产,引导学生回归本质,使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
3.鉴赏教育与创作结合。多元文化义注重帮助学生建立对文化现象的思考和解读能力,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美术鉴赏教育也应以培养学生的多元审美和多元化创作方式为主,培养终身有益的美术能力。美术是开放性教育概念,美术鉴赏教育也应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上使学生具备多元化知识结构,成为艺术的鉴赏者和创作者。
二、多元化语境下美术鉴赏教育模式选择
1.综合性教学。美术鉴赏教育中学生可接触不同时时代和题材的美术作品,美术作品不仅是审美鉴赏材料,也是历史文化材料。综合性教数学可让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综合性探究学习,让学生从美术角度鉴赏作品的同时,从历史、文化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将美术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首先,将美术与历史、政治、文学等课程结合。其次,将课堂教学与课外美术活动综合策划结合。再次,注重美术学科内部的结合。
2.对比教学。对比教学将不同美术作品放在同一环境中赏析,可激发学生从宏观角度体会和理解作品内涵。不同美术作品对比分析可使鉴赏行为更具针对性,使观点更具说服力。例如:将某画家在不同时期相同题材的作品、不同画派作品、不同民族和国家同一时期作品、内容相同但处置方式不同的作品进行比较,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背景下的美术作品的内涵和魅力有更具体的掌握。如对国内外园林作品、东西方风景绘画风格进行赏析,体会国内外、东西方人们在审美意识上的差别。
三、多元文化语境下高中美术鉴赏的教学技巧
1.问题引导。课堂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学重点放在发掘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上。结合多元文化主义的要求,教师应通过设置有效的诱导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想得出鉴赏结论,而不应对鉴赏作品作出主观化评说。人具有特殊性,对同一作品的感受力也有不同。所以教师不可武断地对艺术作品作出所谓的艺术的评价,要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艺术作品的认识,让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得到挖掘和施展。
2.从生活体验鉴赏美术。美术鉴赏是一门主观意识性极强的课程,而主观意识来源于实践,因此,学生的美术鉴赏受实践活动的影响。美术作品鉴赏本身需要结合作品产生的时代和文化背景,脱离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特点去评价作品,必然陷入“美与丑”的误区。因此,教师在开展美术鉴赏教学中应为学生营造符合美术作品的特定环境,让学生在“实际”中鉴赏作品。
四、结语
关键词: 高中美术 比较教学 教学方法
一、美术教学特点
美术是高中教学目标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欣赏、审美、分析及判别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美术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勾勒自然万物,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更好地欣赏自然界中一切美的事物,如何欣赏大家作品中的用笔技巧,以及所展现的艺术之美。因此对美术教学来说,如何教会学生鉴赏作品十分重要,而美术作品鉴赏课程则是培养学生这一能力的重要课程,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如何提高学生鉴赏能力,使课程达到老师的预期效果,是每一个美术教学者十分关心也深入研究的问题。美术教学不同于语数外等传统知识性课程,它更多的是对美的欣赏和感悟,需要学生对其有一定悟性。比较教学法在美术教学中,通过作品间,不同形式艺术间的比较,使学生对各个艺术品所展现的典型特点及不同作品间的艺术规律有了更好的把握,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及领悟力具有极好效果。
二、比较教学的分析
比较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将两种形态、形制相同或相异的物体或多种物体同时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根据一定的条件或一定的标准进行对比,以发现其中的共同点或相异点,以对事物的自身典型特点有一个整体把握。从理论上来说,比较可以分为三种:(1)同种比较,此比较方法的原理是将两种或多种形态、形制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或相同的知识,按一定条件、标准加以比较,目的是培养学生联系新旧知识的能力,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增强记忆。(2)异种比较,世间万物皆有差异,这是众所周知的现象。正如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这一理论早已得到人们的认同。教师的主要责任在于如何教会学生将它们的异同点找出来。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运用异种比较是一种经常而广泛的方法,其使用频率及使用效果都远高于同种比较。(3)相似比较,从逻辑形式上讲,同种、异种比较,分属于两种不同的思维,即求同思维、求异思维。相似比较是介于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二者之间的一种思维方法。在此方法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找出在似与非似之间的细微差别。此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有一定难度,但其通常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此方法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极高要求。
三、比较教学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比较教学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美术教学中该学科内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艺术品的比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此在美术作品中,不同地区间的美术品在表现形式及表现风格上常有很大差异。通过对不同地区间这些美术作品的比较,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欣赏范围,而且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不同地域间美术作品的理解与把握。如将中国作家陈洪绶的《归去来图・采菊》和西方艺术家卡拉瓦乔的《圣母升天》进行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二者在过节、地域上的巨大差异,陈所表现的人物特征鲜明、表现夸张、线条及纹理都苍劲有力,所表现出的人物精神世界极为洒脱,是中国绘画情景交融画法的极好体现。而卡拉瓦乔的圣母玛利亚升天的神话题材作品,则透露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不同地域间或相同地区都存在民族差异,各个民族由于传统历史习俗的差异,在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上会有一定差异。通过对不同的民族美术作品的比较,找出其相同及不同点,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知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了解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如在建筑风格上,不管是前院、后院和后罩房相结合的北京四合院,还是陕西人民为抵御严寒、抗击酷暑的需要而建筑的窑洞民居,在表现形式上都有极明显的艺术差异,四合院体现的是森严的等级制度;而窑洞民居则是当地人民因地制宜、简单大方、追求实用的创作。(2)不同画派之间艺术作品的比较。中国的画家分许多不同的艺术流派,不同派别之间在表现人物及事物间的画风存在很大差异。如以吴昌硕等为代表的上海画派,其表现风格是:运笔如书法,善画人物、花卉、动物等不同事物,其主张借鉴西方画风,将文人与民间传统结合,以描绘人们喜闻乐见的作品。而以高剑文为代表的岭南画派,则喜欢借鉴西洋画法,善素描、注重写生。(3)对不同美术类型之间的比较。对不同类型美术作品的横向或纵向比较,可以更好地显现出不同类型美术作品之间的特点与联系,利于学生理解、把握不同类型美术作品的来龙去脉,通晓古今,利于学生对作品进行系统鉴赏,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最终达到自主、高效学习的效果。
四、结语
比较教学法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具有相当的教学优势,高中美术教师应充分理解比较法的概念,运用恰当手段,以期在美术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罗德运.例谈比较鉴赏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2011.
[3]娜仁花.如何在美术鉴赏教学中贯穿教师的桥梁作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