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

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

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范文第1篇

一、从生活实际入手设计问题

化学学科是一门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在新版的化学教材中,也更加突出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性.由此可见,注重化学知识的实效性,提高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是开展化学教学工作一个重要的目标.因此,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可以尝试从一些生活实际入手来设计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同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这种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也更容易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热情.例如,讲解“海水中的氯”时,笔者就以一个真实的事件作为背景,然后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2005年,京沪高速公路上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一辆载有大量液氯的槽罐车,由于撞击而导致了大量液氯泄露.液氯的泄露导致了周围村镇17人中毒死亡,885人入院,公路两旁的村镇被迫紧急疏散.请问:假如当时你处于事故现场,你会往山坡上撤离还是往低洼处撤离?你能不能利用身边的材料做一个简易的防毒面具?当消防官兵来到现场以后,把泄露的液氯钢瓶投入一个装有某种溶液的缸里,你能猜到这个缸里装的是什么溶液吗?由于这几个问题结合了发生在生活中的真实的事例,从而有效引起了学生思考的兴趣,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氯气的性质有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要留心,日常生活中很多的事物都可以作为问题设计的素材,像是加酶洗衣粉为什么不宜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下久存,为什么有的口服药要在饭前服用,而有的则要在饭后服用等等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从这种生活实际入手,可以有效拉近课本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实践的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结合科学实验进行问题的设计

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化学实验既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与语言讲授相比,通过实验手段向学生展示化学概念、规律等,会令知识显得更加直观生动,而学生在直观生动的实验现象的刺激下,思维会变得更加灵活.因此,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化学实验,在实验的辅助下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教学片段:氨的喷泉实验

问:烧瓶中为什么能形成喷泉现象?证明氨的什么性质?

生:烧瓶中压强急剧减小,证明氨极易溶于水.

问: 人造喷泉和火山喷发和刚才的喷泉实验在原理上有何不同?

生:总结

问:本实验证明了NH3极易溶于水,还有何实验证明NH3极易溶于水?

生:讨论总结并设计实验验证想法,获得成功的喜悦.

问:还有哪些气体能形成喷泉实验?

生:HCl与H2O、SO2与NaOH溶液等能形成喷泉实验.

问:NH3喷泉实验能形成红色溶液,能否设计出其他不同颜色的喷泉?

问:对于NH3溶于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

设想:有的学生认为NH3溶于水仅发生物理溶解,氨水中只有NH3和水,酚酞变红,是因为NH3呈碱性.也有的学生认为NH3溶于水是发生化学变化,产物具有碱性.你认为哪一种观点正确,如何用实验证明你的观点?

就这样,针对实验的的各个环节和步骤来设计相应的问题,会让学生对实验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这对于巩固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明显的效果.

三、结合学生的困惑设计问题

化学学科本身就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进入高中阶段以后,这种抽象性变得更加明显,一旦学生缺乏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一些知识的理解就存在很大的困惑.对于这些问题可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使其逐步清晰,豁然开朗.例如,用同浓度的NaOH溶液中和同体积同pH的盐酸和醋酸,消耗NaOH溶液体积的大小?

生:一样多.

师:HCl和HAc在电解质的强弱上相同吗?在水中谁是完全电离的?

生:HCl是强酸,在水中完全电离,HAc是弱酸,在水中部分电离.

师:同体积同pH的盐酸和醋酸,已电离出的H+量是一样的吗,盐酸还有未电离的氯化氢分子吗?醋酸呢?

生:一样多,盐酸中的H+完全电离,醋酸中有许多醋酸分子没有电离.

师:当醋酸中已电离的的H+被NaOH溶液中和后,醋酸中还有醋酸分子能电离出H+吗?

生:可以,因为醋酸存在电离平衡.

师:那么,上题中谁消耗的碱体积大?

生:醋酸.

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8―0092―01

一、巧设实验,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趣的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为此,教师在课前应该精心构思一些有趣味的实验,并指导学生动手完成。例如,在学习《氨气》一节时,为让学生充分了解氨气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作用,可指导学生做“空瓶生烟”实验:准备两只体积相同的集气瓶,一只滴入数滴浓盐酸,另一只滴入数滴浓氨水,分别盖上玻璃片。然后结合试剂的性质,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么做。接着把两只集气瓶瓶口对准,抽去玻璃片,两瓶内会立即产生大量“白烟”。这一新奇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这样,就用具体可感的现象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集中到探求新知识的境界中。

二、分层启发,循循善诱

问题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的层次性。因此,教师应学会启发、拓展学生的思维。如,在做了“氨的喷泉实验”后,学生都知道产生“喷泉”的原因是:氨气极易溶于水,使烧瓶内产生“压强差”,从而产生“喷泉”。所以“压强差”是产生喷泉的关键。有了这个启发,我们就可拓展思维:还有哪些气体易溶于水?不易溶于水的气体是否也可以做“喷泉实验”?其实氯化氢、氯气等气体都易溶于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但在碱性溶液如氢氧化钠等溶液中溶解度较大;氯气虽难溶于饱和食盐水,却易溶于有机溶剂如四氯化碳等等。以此类推,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解题方法,优中择优

方法存在于事物本身,事物本身丰富复杂,因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复杂多样,有优劣之分。寻找最优方法是科学的目标之一,也是人类创造性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多方探索解题方法,选择最优方法。我们知道,把铜放入浓硝酸、稀硝酸两种溶液中,会分别产生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两种有毒气体。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就要寻找一种途径:既要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又不能污染环境。有几种方法可供选择:1.直接在试管口处放置一团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棉花,不用导气管。但这种棉花团对一氧化氮的吸收不充分,故而该方法简单但不可用。2.在试管口处扎一气球,用来收集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气体。但气球在试管口处难于扎牢,容易漏气;同时,一般的气球都有颜色且不透明,不便于观察二氧化氮气体的颜色。因此,此法不佳。3.把实验装置换成装有适量纯净水的塑料瓶。先将少量铜片放入塑料瓶中,再把瓶挤扁,然后用较长的胶头滴管将硝酸滴入瓶中,立即将瓶盖盖紧。由于盛纯净水的塑料瓶是无色透明的,所以使用该装置既简单又便于观察实验现象,还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综合考量,第三种方法最佳。通过类似的训练,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培养了学生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设计课题,独立实验

创新水平的提高还有待于具体的实践操作。在化学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化学小课题研究,独立进行实验设计,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范文第3篇

“他是天使,为人类带来丰收和喜悦,是用空气制造面包的圣人;他是魔鬼,给人类带来灾难、痛苦和死亡。这就是世人对在合成氨工业做出巨大贡献的191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德国化学家哈伯的评价。”随着我的朗诵,我和学生一起拉开了人教版必修1《氨》的学习序幕。同学们充满着好奇与期待,仔细看着多媒体课件上展示的第一段化学史:

1727年,英国化学家哈尔斯用氯化铵与石灰的混合物在以水封闭的曲颈瓶加热,只见水被吸入瓶中而不见气体放出;

1774年,化学家普利斯特里重做此实验,但采用汞代替水来密封曲颈瓶,制得了氨气。

学生若有所思,恍然大悟:“加热氯化铵与石灰的混合物可以制得氨气。”“哈尔斯与成功失之交臂只是一步之遥啊!”“普利斯特里用汞代替水来密封曲颈瓶,看来氨气不溶于汞而溶于水。”“普利斯特里很有主见,坚持使他成功了!”根据他们的回答,我和同学们一起设计了氨气的实验室制法装置图,用加热氯化铵与碱石灰的方法制取并检验了氨气,动手做了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顺利完成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氨气溶于水的性质及氨气与酸反应的性质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又不失认真,紧张而不失有序,有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做榜样,同学们也谨防“与成功失之交臂”,以积极的眼光和行动对待学习,逐渐克服粗心大意、学习消极等不良心理品质。随即,多媒体课件上展示了第二段化学史:

19世纪,农业对氮肥的需求量迅速增长。科学界提出“利用空气中的氮和氢为原料合成氨”课题。1900年,法国科学家勒夏特列首次研究利用氮和氢制造氨气,但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生了爆炸,他没查清原因而放弃了实验。德国化学家能斯特研究此反应,由于计算时用了一个错误的数据而终止实验。在合成氨的研究中,哈伯和他的学生们历尽重重困难,但仍坚持不懈,终于与一个公司在1913年建立了大规模的合成氨的生产工厂。

同学们兴趣盎然,纷纷议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科学无捷径,勤奋和智慧才是成功的源泉。”“做任何事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一定要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同学们明白了,在挫折中应该感悟挫折,了解困难,战胜困难,这样做还会克服盲从、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同时,同学们很快掌握了氨气的工业制法。同学们的好奇心继续高涨,阅读了多媒体课件展示的第三段史料:

一些科学家认为,假如没有合成氨厂的建立,德国没有足够的军火储备,也就没有死伤无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也就没有了军事史上第一次使用毒剂的化学战的开始(哈伯担任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施行毒气战的科学负责人)。鉴于这些,这些科学家反对授予哈伯诺贝尔奖。哈伯也为此愧疚,他精心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培养了很多科研人才,努力改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光彩角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犹太人哈伯也深受其害,客死他乡。

同学们被哈伯的故事深深打动。他们深刻认识到“人无完人,要有知错就改的勇气。”“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在于他们的无私奉献,承载人类文明的传播,培养精英人才为己任。”“哈伯的力量之所以强大源自于他的团队,小溪只能泛起细碎的浪花,百川纳海才会惊涛骇浪,团队合作精神很重要。”最后,这节课在多媒体制作的配乐诗朗诵《哈伯之歌》的过程中拉上帷幕。

读史明智,也可明志。同学们沉浸在哈伯的故事中,学习了氨气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氨气的检验、氨气的性质,同时深刻地感受到哈伯等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以他们为榜样,完善自己的做人、做事态度,建立起学习认真努力、做人独立果断、遇事坚持不懈、知错勇于改正,提高自己与人相处的能力,注重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总之,做一个“在生活中多持有一种积极、开放、现实、辩证、通达的人生态度”的心理健康的高中生。

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在知识日新月异的21世纪,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如何掌握知识以及如何应用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新时期课程改革的方向之一。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研究和解决好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问题。做为一名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创新教育。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的起点在于问题,问题是人们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直接关系着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创新水平,所以从增强创新能力的角度来看,必须养成学生质疑的良好习惯,强化他们的问题意识,学会善于发现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室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的pH7,那么N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出PH=7。教师不要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亲自做实验,但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猜测的不一样,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如Al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和NaOH溶液滴入AlCl3溶液中的现象是否相同?学生往往按常规的思维考虑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存在一个过量的问题,产生的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再如Na投入CuSO4溶液中,是否有红色的铜生成?他们忽略了Na是非常活泼的金属,它首先与水反应,所以得不到金属铜,而是生成Cu(OH)2蓝色沉淀。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具有发散性特点的思维。所谓发散性,就是指人们从多方面、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去进行的思维。在化学教学中,采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题:在一个6L的密闭容器中,放入3LX(气)和2LY(气体),在一条件下发生下列反应:

4X(气)+3Y(气)2Q(气)+ nR(气)达到平衡后,容器内温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压强比原来增加5%,X的浓度减小1/3,则该反应方程式的n值是( )

A 、3B 、4 C、 5 D、6

这道题,是在学习了化学平衡的时候出现的,除了用化学平衡的常规解题方法三段式法求解,我还鼓励学生用别的方法来解,学生积极思考,有的学生抓住“混合气体的压强比原来增加5%”,选用差量法求解,有的学生抓住“混合气体的压强比原来增加5% ”得出反应由X+Y开始时,平衡必定先向右移,生成了Q和R之后,压强增大,说明正反应肯定是体积增大的反应,则反应方程式中X和Y的系数之和必定小于Q和R的系数之和,所以 4+3 <2+n,求得n=6。

创造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习题教学是化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一题多解,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寻找中必然要进行类比,于是相互交流、讨论中体会了合作的重要性。

三、创新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例如,在讲“氨气的喷泉实验”时,教师先演示书本中的实验,当看到美丽的喷泉从烧杯涌向烧瓶时,学生好奇、惊羡,极大地调动了学习兴趣,从而唤起了探求新知识的欲望。我立刻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①为什么水能从烧杯涌到烧瓶?②你能想出哪些方法使烧瓶内外压强不等?请设计实验。③从这个实验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带着好奇心展开了讨论,知道氨气喷泉实验是一个典型的能够说明氨易溶于水的实验。其原理是,挤压胶头滴管,胶头滴管的水,进入烧瓶,氨气溶于水,是烧瓶内的气体压强减小,小于外界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从烧杯进入烧瓶。推而广之任何能够溶于水或者能够与某种溶液发生反应的气体,使瓶内外压强不相等,就可以形成喷泉。分析喷泉实验的原理,在此基础上能不能延伸、设计出更新的实验?试一试,一定会有收获。以下选取的是学生设计的代表性实验。

1.先在一60ml集气瓶中收集满CO2气体,然后将玻片稍稍移开,向瓶中迅速注入10ml浓NaOH溶液,并立即剥去外壳的熟鸡蛋堵在集气瓶口。过一会儿,鸡蛋就会被“吸”入瓶中。

2.先在锥型瓶内注入酒精,按课本的装置连接仪器,然后酒精通过热水加热,酒精挥发,使锥型瓶内的压强增大进而引发 喷泉。

3.先用一支大试管收集满一试管HCl气体,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然后将其倒放在一盛水的水槽中,在水面下放开拇指。过一会儿,可以观察到试管内水面上升。

学生完成后,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对于这些创新的实验设计,给予表扬和鼓励,充分调动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通过对课本演示实验的改进,学生能更深地理解了喷泉实验的原理,而且敢于对课本的实验进行置疑,培养了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各个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能受益终身。同时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这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的。

参考文献

1.汪馥郁,杨建光.《成为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

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新课改;多媒体

高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实验课程是该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实施实验教学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内容,还可以将该方法作为一种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方式,巩固或提高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内容。在新课程改革以后,高中教学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对高中化学而言,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实验教学在推进高中化学课程改革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近几年来,通过化学实验教学,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明显提高,就目前的现状来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依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经验,对当前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对存在问题及其解决策略做了简要阐述。

一、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没有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实验不能有效开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只是在做表面工作,敷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根本没有真正教学理念。还有的教师虽然坚信教学理念转变的信念,但是当新的教学理念没有取得理想效果或遇到问题时,许多老师则又回到了原来教学理念的“老路”,如果教师不能真正转变教学理念,将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探究性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主要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但是很多教师依然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教学的大部分学时都用在课堂理论知识的讲解上,致使化学实验不能有效开展。

2.学生实验操作次数逐渐降低,滥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多数老师依然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为此采取“题海战略”,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严重缩短了学生的实验课时。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些教师为节约教学时间,将一些原本学生的实验操作课改为了教师的“作秀”实验,更有甚者,为追求成功的实验结果,滥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用一些实验视频代替实际操作实验,致使实验教学形同虚设,大大降低了高中化学教学效率。殊不知就算是实验操作失败,学生通过对失败原因的探索也能提高对知识点的掌握,这种教学效果远远超过了学生观看实验视频。

3.实验教学不能与理论知识有效衔接

实验教学是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巩固和验证,通过实验教学可以辅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进而达到提高化学教学效率的目的。然而,在实际实验过程中,一些学生虽然有很高的学习兴趣,但是很多学生只是将兴趣停留在实验的表面,不能透过实验的现象学习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内容,致使实验教学不能与相关知识内容有效衔接。

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1.真正转变教学理念,适应新课改需要

为适应新课改改革的需要,必须在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为此,教师首先要理解和学习教学的本质,通过掌握新理念下有效教学方法的技巧和策略,树立对转变教学理念的信心。其次,要自觉学习其他教师的有效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进而能够应对理念转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至于在转变理念过程中半途而废。此外,学校也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通过教师经验交流或去先进学校学校等形式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进而提高教学效率,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2.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实验教学有效实施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但有效辅助教学是建立在教师的合理利用上的,如果教师不能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反而会降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效率。为此,教师要对所有的实验进行分析和分类,对于一些危险性、有毒性的化学实验,使用多媒体的视频技术辅助教学,结合教师一步步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现象和相关知识内容。而对于一些重要实验,不能用视频代替实验操作教学,而是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演示实验的原理,让学生明白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而达到通过实验掌握相关知识的目的。例如:在做“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之前,教师可以先通过动漫的形式为学生演示产生“喷泉”的原因,通过观看动画,学生会很容易明白该实验的原理是氨溶于水后造成压力差而产生“喷泉”现象。

3.及时提醒学生实验目的,做到与相关知识点的衔接

为解决学生只注意实验表面现象的问题,教师还可以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的实验进行细节上的指导,并及时提醒学生每一步的实验目,以防止学生只将注意力集中在实验的表面,进而帮助学生做好实验操作与相关理论知识内容的衔接。例如:在做“钠与水反应”实验时,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观察是否出现“浮、融、游、响、红”的现象,而很多同学只是看着钠在水中到处乱窜,却忽视了对现象的验证。教师在学生放入钠之前及时提醒学生实验的目的,这样才能让学生带着实验目的去验证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

4.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防止学生盲目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只有观察到实验现象才能对实验产生感性认识,而很多的实验现象时间很短,学生一不留神就会错失实验现象,还有一些学生不知道实验现象将会发生在哪个阶段,致使无法及时观察到实验现象。这就要求老师对学生及时做出提醒,以保证学生能够观察到实验现象。例如:在做“压强对反应平衡的影响”实验时,实验的重点是观察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的颜色变化,而有很多学生却将注意力集中在注射器上,致使无法观察到实验现象,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防止学生盲目性的实验。

实验教学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形式,有效实施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高中化学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认清实际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有效的解决发方法,为推动高中化学课程的改革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邓上泉.在实验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J].实验教学与仪器,1994(10).

[2]曹开云.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08(9).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药品标准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浙江化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化蓝天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冶金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冶金工业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