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学专业

教育学专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学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学专业

教育学专业范文第1篇

您好!我叫XX,XX人,是XX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方向)专业20XX届毕业生。二十年来风雨人生路磨砺了我坚强的意志。求学XX的四年,一次次挫折中奋勇前进,一回回收获中走向成熟。成就了我理智的头脑,使得我在拥有年轻人奔放的激情同时,也不失一份干练与坚韧。XX师范学院四年的求学生涯马上结束,在这即将走出校园,步入社会的时候,我满怀着似火的激情,带着一份自信与坚定,向贵单位毛遂自荐,希望能用我的所学、所知为贵单位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并且希望自己能够伴随着贵单位的发展而成长!

四年的大学生活,在校训“学高身正,敬业自强”的指引下,我孜孜不倦的吸收知识的养分,翱翔于知识的殿堂。对于知识的学习,我力求一种“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境界,登高能望远,高屋建瓴是我对知识的观念。“专”、“精”、“广”、“博”是我对知识的一惯追求,严谨务实是我对所学所做的态度。“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汗水之后,我掌握了扎实的知识技能。在掌握了各种专业知识之外,还熟练掌握了计算机办公室操作的相关软件,WORD、EXCEL、ACCESS、POWPOINT等。

为了紧跟时代的步伐,体验真实的社会,除了参加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外,我还利用寒暑假,深入社会去锻炼自我。同时,我还经常利用闲暇之余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充分发挥特长,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自己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并且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及其他工作经验。

“春开无数,毕竟何如秋实”,成绩是既往的,犹如过眼烟花,让它随风而去;真正主要的是这些成绩所证明的综合和各方面的能力。宛若灿烂秋实,才是我真正的收获。从学校到社会,我懂得,我将面临的是一种人生舞台与角色的转换;我也懂得,无论我的准备是如何的充分,社会中不可预测的坎坷和风浪,但我不惧怕任何对我能力与意志的挑战。我将以一贯的自信,一贯的作风,去打拼那份属于自己的那片沃土!

最后,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祝贵单位事业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教育学专业范文第2篇

特殊专业学生有其特殊性,给理论性较强的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带来了挑战,现阶段,特殊专业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课程教学内容以教育学理论知识为主,专业指向性不足

在传统的公共教育学课程考试中,以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知识的考查为主,在知识的应用与拓展方面考查较少[3],因此,在授课中,教师的教学内容以教育学理论知识为主,教学内容结构体系偏向于按照教育学学科的理论体系来组织。这种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性及其内在联系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化的知识、掌握学科内在的逻辑序列。但对于教育学基础理论知识薄弱、专业理论知识较扎实的特殊专业学生来说,其无法在短时间内发现与掌握公共教育学课程的内在逻辑联系,进而使教师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应结合特殊专业学生兴趣、需要和经验背景,以适合其心理特点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

(二)课程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能动性发挥不足

由于公共教育学课程理论性较强,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去学习该课程[4],因此,对于团队协作能力强、表现力强、实践能力强、想象力较丰富、思维活跃的特殊专业学生而言,让其在理解理论的基础上对相关教育教学情境进行分析是一件难事。为此,在传统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采取了由教师讲授为主的较单一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知识点,但同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了限制,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因此,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应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以启发式教学理念为指导,同时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

(三)课程评价以学生知识记忆为主,其他能力的考查较少

传统的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评价内容局限于理论性知识的记忆,评价方式局限于卷面考试,形成了“一考定终生、以知识掌握结果评价学生能力”的单一化评价模式,忽视了学生理解与应用知识能力的评价。这种评价模式既无法满足当今教师资格证考试对学生的要求,更无法契合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强的特殊专业学生的特点。因此,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应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建立以学生知识识记与理解能力评价为基础、知识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多元化评价模式。

二、特殊专业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策略

针对特殊专业学生的特点,学校应对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

(一)模块整合与教专结合相促进

针对特殊专业学生教育学学科知识薄弱、专业知识扎实的特点,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严格按教育学学科顺序组织教学内容的惯例,实施模块整合与教专结合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5],实施方法如下。首先,将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为3个模块,每个模块下设相应的主题,以明确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学习重点。课程教学内容的模块与主题如下。①基础理论,包括教育概念、教育起源、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规律、教育研究方法等;②历史发展,包括学科发展、思想发展、改革趋势等;③专题探讨,包括教师与学生、课程、教学、德育、班级管理、职业素养等。其次,依据不同的教学主题,选择贴近特殊专业学生专业背景的教育资源,充实教学内容。如在“教育概念”主题中,设置相应专业与教育相关的教学内容,以便学生将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专业教育实践相联系。最后,在相关主题的案例分析中,选择与专业相同或相近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与讲解;在专题探讨中,鼓励学生搜集与相关专业相同的案例进行讨论与学习。

(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结合教师资格证考试考查内容从知识转向能力的现状,针对特殊专业学生的特点,教师应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为教学原则,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方法。1.模拟教学法。针对特殊专业学生实践活动能力较强的特点,教师在51个教学课时中,可适当安排2~4个课时进行教学实践演练———模拟教学。模拟教学采取自愿报名,以选用与其专业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片断教学(10分钟)的方式进行。其过程为教师指定教学内容范围、学生自愿报名、收集资源并撰写教案、教师对学生教案进行指导、邀请相关专业教师进行同步指导与评课,同时增设学生评委,培养学生的评课能力。此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上课能力与水平,也使其他学生共同参与教学环节,实现了全员动员、全员参与。2.讨论式教学法。针对特殊专业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强、思维活跃的特点,教师可根据相应的专题提出问题(问题可以直接来自教材,也可以来自相关案例,问题最好能紧贴当今时事热点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式教学法中,教师可以案例教学为主、课程即兴讨论为辅,使团队合作与个人发挥相结合,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案例教学法的流程与步骤如下。第一,课前准备阶段。教师确定好讲授的专题后,开课前两周,布置学生分组查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并搜集与具体教学内容相关、与其专业相关的典型案例。开课前一周,对学生收集的数据资料和案例进行整理与反馈,归纳问题提纲并发放给学生以供课前思考、分析。发放案例与问题提纲后,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适当的交流,及时跟踪与了解学生在课前案例准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帮助。第二,课堂实施阶段。此阶段包括案例引入、案例呈现、案例讨论、案例总结四个阶段。首先,教师采用直观生动的方式,即利用多媒体展示数据资料、视频等方式配合个人(教师或学生)叙述引入案例。案例引入完毕,教师请学生发言,简短分析资料里所映射的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背景资料体现的共同问题。其次,在呈现的案例中,教师继续提出问题,问题的提出应简明扼要,并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再次,请学生发表对问题的见解,并鼓励其进行交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最后,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观点和课堂表现,并补充疏漏的基本理论。第三,课后总结阶段。教师对案例的质量及案例讨论的效果进行评价。学生整理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阶段中相关的案例资料,进而整合总结形成一份案例分析报告。3.情境教学法。针对特殊专业学生表现能力强的特点,教师可以角色扮演为主要形式的情境教学法为抓手,以小组为依托,通过设置具体生动的场景,如增设“教育万花筒”“教育对对碰”“专家面对面”等栏目,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角色,课后布置学生针对相应的主题撰写心得体会,此举可帮助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理解公共教育学基本知识,同时也展示了其对教育基本原理认知的全过程,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的同时,提高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三)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

针对特殊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强的特点,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评价模式应改变传统的重总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重知识掌握与记忆能力评价、轻知识应用能力评价的单一化评价模式,建立多种评价形式(笔试、技能操作、口试、材料撰写)、多种评价内容(知识掌握、知识应用)、多种评价方法(百分制、五分制)的多元化评价模式,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评价的构成应分为两部分,第一,形成性评价(占60%),包括技能操作(占20%)、课堂表现(占40%)、案例教学(占30%)和材料撰写(占10%);第二,总结性评价(占40%)。

教育学专业范文第3篇

(一)学习目标迷惘问题时下,有不少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在调研时总是抱怨“读成人教育学专业真不知道能学到什么”?一些研究生面对现有的成人教育课程资料和理论成果,不是通过自己主动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试验性学去丰满和完善学习资源,而是满腹困惑甚至牢骚,“学这个有什么用,学那个有啥用”的情绪溢于言表,对学习没有兴趣,没有动力,把学习当作一种额外负担,一种无奈完成的东西。而另一些研究生对学习的长期性认识不足,认为成人教育理论简单,学习可以一蹴而就,不注意日常学习的积累和学习能力的提高,热衷于“急于求成”式的学习。这种由学习目标困惑而导致的“不知道学什么”的思想认识,实际上是一种学习方向性迷惘,它能消解研究生们的学习热情,涣散研究生的学习意志,成为制约成人教育学专业学风建设的重要阻力。当然,这种学习方向迷惘的产生有着现实因果。1.学习目标差异。在成人教育学专业现有研究生群体中,以第一志愿报考成人教育学专业并被录取者只是少数,大多数学生都是通过调剂录取进入成人教育学专业学习的,因此,有的学生尽管有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和明确的学习目的(如专业兴趣和学术发展等),能对学习产生内在的推力,但由于专业跨度大,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学习转型应对方案,对自己如何把内在学习动力与成人教育学专业培养标准有机结合起来,还不甚明了,导致学习目标与培养标准不相融合。2.学习需求差异。不少学生进入成人教育学专业的学习动机本身就十分盲目,总是把一些不切实际的学习需求套用在成人教育学专业学习上,对学习中如何适应客观现实环境的要求(如激烈的社会竞争),以及如何把自己的学习需求与社会压力因素相适应还有疑虑,以至在学习方向上产生迷惘。3.学习价值差异。有的研究生在学习中对成人教育学专业的学习价值与报考专业的学习价值混为一谈,过于注重学习的外在后果(如学位、待遇及社会地位等),以利益驱动作为学习的诱因和拉力因素,以价值驱动学习,影响学习效果和学习目标的实现,一旦学习出现问题,就对成人教育学专业学习价值产生疑问,发生学习方向性迷惘。

(二)学习方法缺失问题从调查问卷信息反馈上可以看出,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对“如何进行有效性学习”存在不少认识性问题。专业研究生学习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化和专业化过程,受历史与现实各种因素的作用,研究生的学习现状与上述方法论的要求尚有相当距离,“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能力、重成绩轻科研”状况普遍存在,难以彰显本专业研究生学习的科学方法论特色,对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学风建设造成现实。深入透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1.“学海无边,无从下手”。一些参与调研的研究生说,他们对成人教育学专业学习的兴趣很大,但面对大堆的书籍、资料、信息,却不知从那里入手,“进门容易,入门难”,从这开始学也不行,从那开始学也不妥当,空有理想和抱负,始终进不了成人教育学专业学习的门槛。在回答关于“通过成人教育学专业的学习对你生活最大的影响是什么”等问题时,不少研究生显得有些愕然。2.“资源纷杂,不知孰重”。有一些研究生说,要上的课程多、要学的东西多、要写的东西多,真不知道哪些重要哪些不太重要。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主要精力更多的是用于应付各种考试:什么专业课考试、基础课考试、学位外语考试、四六级外语考试等数不胜数,而研究生学习中最重要的东西即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却几乎被忽略了。在回答“你认为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学习的最大特点”等问题时,大都答卷参差。3.“方式多元,难以选择”。有不少研究生说,成人教育学专业学习与其他专业学习好像不一样,“看书容易,消化难”,在学习上费了很大的力气却效果不明显,用这种方法学习似乎也可以,用那种方法学习似乎也不错,但就是象乱麻一样,找不到一种符合自己学习实际的方法,学习中的“无效学习”和“低效学习”情况多多。在回应关于学习方法上是否以导师指导为主、或以自学为主、或以同学间交流为主等问题时,学生们的回答不一。

二、成人教育学专业学风建设的问题溯源

不可否认,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学风建设问题的出现,研究生自身缺失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决不是问题产生的全部因果。从现实上看,成人教育学专业的专业学科建设滞后、专业导师队伍建设缺位、专业课程设置偏失等不足,当是引发专业研究生学风建设问题的客观因果。

(一)成人教育学科建设滞后引发“三信缺乏”然而,成人教育学科受社会与物质基础的制约,导致学术基础严重断层,表露出学科体系发展的无奈与疲软。1.学术表现歧视。学术期刊是成人教育学科发展的主要表现平台,但与其他教育学科相比较而言,成人教育学术期刊不但数量少,而且层次低,在国家一二类学术核心期刊目录中从无踪影,其余也屈指可数,更令人悲哀的是在硕果仅存的成人教育学刊中,冠以成教之名而实质是各类文章大杂脍的刊物不在少数,表现出明显的整体学术歧视和自我暴弃的倾向,这种倾向对扩大成人教育学科社会功能和骤集成教科研人气以及积累重大科研成果都十分不利。2.学术交流断阻。尽管成人教育学科来自普通教育学科母体,与其他教育学科彼此间也有许多共同点与交汇点,在学术研究上应有密切的交流与碰撞,互促互动共同发展。但在实际中,普通教育学科和其他教育学科从未把成人教育学科纳入共同发展轨道,漠视、轻视成人教育学科现象十分普通,基本处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学术交流阻隔状态。没有学科间的交融与碰撞,就难以迸发新的学术思维、学术导向、学术观点,在学术研究中就必然导致学术闭锁、理念套搬、概念偷换等现象的蔓延,成人教育理论研究整体低层次运作局面就不可避免。3.学术成果断层。成人教育科研成果尤其是重大成果长期几近空白,导致成人教育学科多个重要发展时期学术成果欠缺,形成学术演进脉络成果断层,对成人教育学科体系发展以及社会功能提升均产生重大负面影响。尽管近年来这些情况有所缓解,但难以从根本上改观社会学术基础断层现状。学科建设的滞后,对成人教育学专业的学风建设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其直接后果是,极易导致专业学风建设的“三信不足”:(1)致使专业研究生对我国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失去必要信仰;(2)对成人教育学科失去信念;(3)对自己能否适应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学习失去信心。从调研的结果上看,一些研究生表示自已选择成人教育学专业是一种将就或一种无奈,甚至一些高校成人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产生了学科自卑感,在外不敢承认自已是成人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只是含混的说是教育学的研究生。

(二)专业导师队伍建设滞顿促发“三坚不足”一个以本专业学术大师或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学术骨干为基础、个体特色的本土化导师队伍,无疑是成人教育学专业学风建设的脊梁。然而,从相关数据上看,目前,我国成人教育学专业导师建设还存在两个层面的缺陷。1.导师学科专业素质差异。学科专业功底是评价导师素质的基本尺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导师在学科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但在许多高校学位点,教育学科或相近学科“科班出身”的导师寥寥无几,多为“半路出家”,从外学科甚至自然学科引入的本校师资,这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学科间的跨越,有望形成“学科交叉”力量,但也意味着这种适应和转向,导师个体必须付出相当的探索时间和艰辛的个人努力,这对学科兼职导师或担任各级领导职务的导师而言就显得有些苛求。2.导师学科实践素质差异。各学位点的导师队伍中,由于个体的经历、学历、阅历不同,在实践素质上有着相当的差异,在学科导师队伍中,一些导师是从外学科聘任的,缺乏成人教育实践经验,学科实践素质缺失;一些导师虽有教授、硕导等头衔,却是从其他学科调入的,学科重心仍在其他学科,对成人教育实践认识还滞留在感性认识上,而经历过我国成人教育改革发展全过程和从事过成人教育各项管理工作,具有丰富成人教育实践经验的专业导师实属凤毛麟角。导师专业素质作为决定研究生学习优劣的重要因素,它的重大差异不仅对专业研究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造成冲击,更要紧的是对专业学风建设造成“三坚不足”的负面影响。既会造成研究生缺乏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又会使研究生丧失坚定不移的学习态度,更会让研究生难以明确坚决果敢的学习行为。从调研反馈信息上看,研究生们对此反映相当激烈,而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又是专业动态学习模式建设的精神支柱,任何对精神支柱的冲击都会对动态学习模式构建产生根本性影响。

(三)专业课程建设滞塞诱发“三学偏向”专业课程建设是专业研究生教育学风建设的核心,一个科学的课程体系将能有效推进专业学风建设的健康发展,而我国成人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还存在一些缺失,主要表现有三。1.国际性课程内容简单。在现行的课程体系中,国际性课程虽名列其中,但大多是以中外成人教育比较为主的单程课程,罕见对国际成人教育前沿理论系统化阐述的课程。课程内容多为简单的对中外国家在成人教育管理体制、投资环境、政府职能、学生学习等方面进行硬性比照,或粗线条地描述少数国家地区的成人教育发展史,所引用的资料明显陈旧。而在这些简单描述之后,鲜有角度新颖、立意深远的原创性评价与精辟的诠释,并不能有效地将百年来国际成人教育发展思潮带入课堂,将国际成人教育前沿理论引入教学,研究生难以在历史与现实重合的高度、从不同社会理念的交织中,真正把握国际成人教育的发展脉络。2.专业课程所用教材难觅上乘之作。上世纪版本的专业论著内容相对陈旧,不堪使用。而新版的专业图书,虽数量不少,但罕见对百年来成人教育本土思想的系统梳理,对成人教育丰富的本土实践进行科学的理论提炼,且符合教学要求的倾力之著。3.新型课程欠缺。在现行课程体系中,少有能对未来成人教育做出既有国际视野又重本土情感的理论畅想,为未来成人教育实践给出富有价值的运作指南的新型课程,致使课程整体架构缺少时代气息和生机活力。可以说,专业课程建设偏失当是成人教育学专业学风建设“三学不足”问题出现的主要诱因。“三学不足”问题主要指:(1)学术视野偏向所表现的“狭隘性”、“短视性”和“移植性”问题,使研究生对专业学习个性与特色认识模糊,产生学习方向迷惘。(2)学习内涵偏向所导致的专业与从业脱节的问题,严重打击研究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对未来发展心存疑虑,失去学习动力。(3)学习实践偏失所引发的动手能力不足问题,客观上造成了研究生理论学习与成人教育实践相隔离状况,以至研究生对专业学习兴趣大减,无效学习现象普遍。上述三种状况的重合,对成人教育学专业的学风建设的冲击就可想而知了。

三、成人教育学专业学风建设的应对策略

上述问题显明,成人教育学专业如何从社会视野出发,在与成人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互动过程中,推进本专业研究生适应现实、放眼未来,确立学习目标、重塑学习品格、磨砺学习操守,有效提升学习效率与能力,就成为我国成人教育学专业学风建设必须诠释的首要课题。

(一)明确与时俱进的学习目标在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制的时代,社会变革无时不向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学习提出必然与之相适应的种种严峻挑战。研究生面临一个全新的知识天地和学习环境,开始摆脱以往传统应试教育和单一性学习的桎梏,进入主动式学习、复合式学习和“全面发展”的人生新阶段。因而,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的学习,自入学伊始就打上了深深的时代铬印,肩负着推进我国成人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这就意味着,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的学习目标必然是融学习理念、学习取向、学习需求、学习方式为一体,彰显成人教育学专业本质、特色、优势的科学目标体系。其核心是要在动态变化而复杂交织的社会变革中抉择正确的学习目标,在纵横交融而又广阔无垠的专业范畴中规划合适的学习方向,在多维时空与多元责任的融和中明确合理的学习任务。关键是从理想与现实两个层面上进行理性把握和努力奋进。1.研究生学习的现实目标。以课程体系为主导,兼顾科研与实践,在社会、校园、课堂、网络等多维空间中充分发挥个性优势,明确个人的学习方向和目标任务,从专业学习与通识学习两个方面入手,在学位课程、实践课程、公共课程、社会课程、自选课程的不断变式与反复切换中,构建符合学科人才培养要求又符合成人教育发展实际的学识体系,进而形成能满足社会发展种种要求和未来各类挑战的综合素质体系和应变能力系统。2.研究生学习的远景目标。以哲学思辩为主线,以研究生教育创新为动力,以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为底线,以建立科学的专业研究生学习特色体系为价值取向,深度研究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学习实践,探索一条新的科学化、规范化的学习路径,根据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对象和教学内容,提出一系列具有自身特色的不同层次的学习理论、学习概念、学习范畴、学习方式。上述目标表明,有必要构建一个方向明确、重心确立、相对完善的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学习模式,在外延上廓清研究生学习目标与范畴边界,在内涵上揭示研究生学习的要素与方式的特征,进而生成一个规范同一的专业学习与评价体系。

(二)打造艰韧不拔的学习品格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作为我国成人教育事业的新一代建设者,要在如此复杂和严峻的社会意识环境中进行有效性专业学习,无疑需要具有比其他学科研究生更为艰韧不拔的学习品格。1.敢于自信是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学习品格的核心,是研究生现实学习和未来事业发展与成功的基础。研究生要有坚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使命感,对自己所选择的学习专业、人生道路和未来事业充满自信,以坚持不懈的拼搏勇气,坚信成功源于奋斗,有志者事竟成。这就要求研究生们在学习期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摆正自己的“位置”,养成健全的人格,决不妄自菲薄,在学习、科研以及社会活动中以自信、自强、自重的底气和信念,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真正融入学校、融入社会,融入成人教育事业,以全新的精神风貌展示在学校和社会这个人生大舞台上。2.勇于自立是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学习品格的基石,也是研究生学习和实现学习目标的基本前提。成人教育学专业对于研究生个体而言,是在全新的学习环境中面对着一个未知王国,将会遇到无数的难题和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勇于自立要求研究生要在新的学术环境中学会学习与解读专业,寻求符合个人现状又适应专业要求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路径,注重在平凡的学习中彰显自我优势,尽快提高克服困难、应对挑战的综合能力,正确解决学习、科研和实践的矛盾,处理个人、导师、学科之间的关系,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融入新的学习生活,重塑人生之路,完成由大学生、社会工作人员到研究生的社会角色转变,为自己设计一条和谐、健康、向上的成才之路,并由此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体系,提升自己把握未来的综合能力,成为名符其实的当代研究生。3.善于学习是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学习品格的关键,也是研究生完成专业学习任务和实现人生理想的桥梁。研究生只有善于学习,才能在专业学习中有所造就,成为一个能够把握机会的强者,敢于创造机会的勇者,善于利用机会的智者,在今后的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而善于学习的关键就是“求知、求是、求真、求新”,就是“勤学、善学、乐学”。面对浩如烟海的专业知识和永无止境的学术科研,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勤奋学习,才能积淀深厚的专业知识底蕴;只有把“钉子精神”贯穿学习之中,才能掌握专业学习规律和科学学习方法,出色完成学业;只有热爱成人教育学专业,有着“海绵汲水”一样的执着与坚韧,才能不断提升专业素质,形成具有自身优势的知识体系,才能做到德行一致、知行一致,成为知识的追求者,真理的捍卫者,成人教育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时代的弄潮儿。

教育学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

一、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幼儿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学科,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梁启超先生曾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学前教育专业恰恰关系到儿童最初的培养阶段,在中国,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育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不管是对儿童个人发展,还是对国家未来的发展,都是非常关键的,这也就进一步体现出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为最终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会”到真的做到“学以致用”,为胜任将来相关的幼儿园教学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作为未来学前教育的教学工作者,学生要为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实践教学的运作体系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家长更加注重幼儿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希望孩子能全面发展。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的对象是幼儿园一线教师,学龄前儿童处于教育的启蒙期,对幼儿教师而言,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至关重要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需要具备一般教师所应该具备的素质外,还应该具备弹琴、唱歌、跳舞、绘画等特殊职业技能,这些技能的学习不可能仅局限在课堂上,而应该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从操作层面上探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技能训练的方法和途径,比如,课程教学、课外训练以及幼儿园见习与实习、技能训练与竞赛与科研训练等。

三、因时、因地的选择课程

广大中职学校在设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时候一定要与时俱进,选择适合时代与专业发展的课程,既要保证基础知识的传授,与此同时,也要将一些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传授给学生,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还应结合本地区的特色,选择与本地区相符的课程。比如,成立课程小组,通过对当地幼儿园的调研,在结合实践,自行进行课程的改革与研发,进而形成适合本学校甚至是本地区且具有地方特色的幼儿教育。

教育学专业范文第5篇

《专业标准》的第一部分“基本理念”共有五条,分别是“以德为先”“育人为本”“引领发展”“ 能力为重”“终身学习”。

从排序看,《专业标准》将“以德为先”摆在了“基本理念”的首位,强调校长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也是校长的道德使命。

“育人为本”是校长的办学宗旨,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强调校长要“把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扶持困难群体,推动平等接受教育”,体现促进教育公平的要求;特别强调校长要“始终把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放在重要位置,使每个学生都能接受有质量的义务教育”,体现提高质量的要求。

“引领发展”是校长的角色定位,也是校长的责任担当。强调校长要“引领学校和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体现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带头人的要求;这当中还特别强调校长要“将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体现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能力为重”是校长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强调校长要“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强化专业能力提升”,意味着校长的专业能力与时代同步发展,不能故步自封。唯有立足实践,坚持反思与改进,才有望让自己的专业能力持续提升。

除了实践反思这一途径外,更关键的是要学习,因此,“理念五”承接能力发展的需求,直指“终身学习”,强调校长要终生发展就要“将学习作为改进工作的不竭动力”。

五条“基本理念”打造了合格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形象——自觉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把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重要位置;将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引领学校和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专业标准》的第二部分是“基本内容”,与“基本理念”一脉相承。分别从“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6项专业职责出发,由“专业理解与认识”“专业知识与方法”“专业能力与行为”统领,细化为60条专业要求。

“专业理解与认识”是“专业知识与方法”和“专业能力与行为”的前提与基础,一位校长只有加深专业理解与认识,才会积极主动地获取专业知识与方法,才会把知识与方法内化为专业能力,才有可能引领学校和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知识不等同于能力,但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因此,“基本内容”将“专业知识与方法”摆在了第二维度。一位合格的校长不仅要熟悉国家的法律法规、教育方针政策,而且要把握国内外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掌握科学人文知识,还要有扎实的教育管理知识、课程教学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等。这些知识主要依靠学习和管理实践获得。

知识只有经过内化和实践,才有望转化为能力。因此,“基本内容”将“专业能力与行为”定位于第三维度。专业知识进入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不可能实现百分百的能力转换,这还要依靠实践体验、用心领悟与锻炼提高。校长当得好不好,受不受教师的拥戴,获不获学生的好评和能不能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关键在于校长的专业能力强不强、好不好,专业能力是动态发展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由此可见,《专业标准》在“基本内容”的呈现上体现了精细化与全面性的特点。在60条专业要求中,笔者认为有这么几个新内容要引起校长的高度关注:明确学校办学定位,履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工作使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有质量的义务教育,着力保障农民工子女、残疾儿童少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教育权利;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扎实开展师德师风教育,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严禁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严禁教师从事有偿补课;认真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不得随意提高课程难度,不得挤占体育、音乐、美术及少先队活动等课程的课时,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支持学校工作的积极作用,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接受改进学校工作的合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