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掌声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再认识、再思考的自我评价过程,也是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过程,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教学反思既能更好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法水平,又能有利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发展,从而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下面以笔者在2013年江苏省初中历史新课标培训活动中开设的七下年级《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的一堂公开课为例,就教学反思过程作一总结交流,以与同行交流共享。
一、关于本课导入环节的反思
本课导入用的是对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作品的概括:“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其中的“天”指《天龙八部》,“射”指《射雕英雄传》,“神”指《神雕侠侣》,而本课所要学习的就是这三部作品所反映的时代。
【反思】学生对金庸及其武侠作品较熟识,能说出其中一些人物的名字,所以,大部分学生的脸上露出了会意的笑容,眼神中蕴含着急切求知的欲望。据此判断,该导入很适合初一学生实际。所以,针对初一学生的身心特点,导入应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用简洁的语言,激发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引领学生尽快进入即将学习的内容之中。
二、关于本课新授课环节的反思
本课的新授课内容分为政权并立、大宋讲坛、古事今评、我问你答四个环节。
(一)政权并立部分
先请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封建朝代的名称,老师在课件上按时间顺序展示,并把两宋时期并立的政权用圆形空白图表示,要求学生根据读本教材中的两幅历史地图,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共同把圆形图填充完整。
【反思】①在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讲出他们所知道的朝代名称时,老师必须进行引导,因为限制性的条件是“封建朝代”,所以,老师要不断地提示学生去判断自己的答案是否符合范围要求。在引导中,注意到了对学生回答的肯定和鼓励,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②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政权更替图时,发现学生对历史地图的使用方法存在欠缺,所以,老师要走到学生中间,进行适当的提醒和引导,使学生能在“动手”的实践中,不仅收获知识,还能学到读历史地图的方法。在总结交流时,当学生正确说出每个位置的政权名称时,老师要及时展示课件,出示各政权建立的时间、民族、建立者、都城等相关基础知识,同时要请学生总结自己读历史地图的方法,并把好的方法推广,让同学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二)大宋讲坛部分
让学生动口,先在小组内向同伴讲讲自己熟悉的这一时期的小故事,并创造条件争取讲给全班同学听。
【反思】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过去强调教教材中的知识,现在新课标要求用教材蓝本来教,如何把教材知识点再创造,并以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是对教师教的最大挑战。学生对两宋时期的一些人物和故事是比较熟悉的,所以动口环节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学习资源,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当小教师,在与同学们分享自己小故事的同时,把历史知识快乐地呈现出来。②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充分的准备。这种准备,既包括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全部资料,还包括教学环节中学生可能会提出的疑问。所以,在备课中,教师不仅要熟知历史知识,更要有预设智慧应对课堂新生成的能力,知道学生需要的知识是什么,学生会用怎样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故事,会不会有部分学生有出乎意料的精彩表现等。事实上,在上课过程中,有同学提到了岳飞,提到了《满江红》,而教师也准备了课件,展示了《满江红・怒发冲冠》,全班同学共同来齐诵经典,体会岳飞满怀报国之志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同时,也发现学生对“儿皇帝――石敬瑭”、杨家将的故事了解得比较少,这里可设一伏笔,引导学生在课后适当的时候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弥补不足,鼓励学生自主学习。③如何与学生进行语言衔接、如何及时给学生最大的鼓励是在这一部分教学中遇到的一个挑战。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语言表述习惯有比较大的跳跃性,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得出教学中所需要的结论,而引导的过程是巧妙的,这需要教师能紧跟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把它拉向需要的方向。但思维的发散性决定了学生表述的多样性,而多样性的存在恰恰是现在教学中所鼓励的创新精神,所以,面对学生多种语言表述方式,教师要给予及时的鼓励,这种鼓励不仅仅是一个“好”,还应讲出如何好,比如视野的开阔,比如语言的准确,比如态度的认真等,让学生能体验到成功的满足,反馈促进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
(三)古事今评环节
这是本课的拓展和提升,要求评价“杯酒释兵权”、澶渊之盟以及岳飞,要求总结出两宋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反思】①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是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的方法,这是初一学生很少接触到的,难度较大。所以,采取了先由教师示范,再由学生模仿的方法。教师先找到“杯酒释兵权”所涉及的角度,包括宋太祖、武将、国家三个层面,然后,再引领学生用集体回答的方式进行评价。在教师示范后,请学生寻找澶渊之盟可能会涉及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这就化解了教学难度,但该方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师生间的磨合,所以,教会学生掌握方法比习得知识更重要。②就初中生的积累而言,对岳飞的评价应尽量避免材料过多,角度过杂,所以,笔者选择了从中华民族的角度对岳飞进行评价。在引导过程中,发现学生可接受女真族为中华民族的成员,可接受岳飞是“抗金英雄”,而非“民族英雄”的讲法,可见在这个大汉民族观念特别强烈的时代,学生的思想中还是存疑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渗透这种站在民族的立场上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方法。③2011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把中华民族关系的主流从原有的“民族融合”更改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更贴切于历史事实、也更尊重民族情感的表达,这种表述方法指明了发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正确途径,但从两宋与少数民族的对峙中去得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论,需要史料的支撑,而且必须是有强烈说服力的史料,否则无法被学生接受。④综观学生在“古事今评”环节中的表现,那种灵动、沉稳的判断和思考能力打动了教师。初中生已具备了初步的思辨证考能力,教师要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以求能力的不断提升。只要教师不断为学生创造机会,学生就一定会获得惊喜。
(四)我问你答环节
学生在课上再一次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巩固与复习。组织过程为:从老师开始提出第一个问题,指定甲同学回答,再由甲同学提出第二个问题,指定乙同学回答,依此类推,最大限度地覆盖全班学生。
【反思】基础知识的记忆是较枯燥的,如何让学生有效记忆一直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难题。上述活动中,一反传统的背书过程,能活学活用,立刻展示结果,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学生热情高涨。不过,在活动中,一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无法正确说出答案,这时老师一定要及时引导,提供一些线索,让这部分学生同样能体验成功,以保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关于本课小结环节的反思
多媒体再次呈现并立的几个政权,并动态展示出政权的更替过程,老师带领学生重新巩固这些政权分别是哪些民族建立的,并水到渠成得出结论:两宋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民族关系的并立。
【反思】①新课标强调: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动态展示政权更替过程是对时序的再次强调,使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②新课标为降低学习难度,减轻学生负担,所以淡化了“主题性”。该课内容整体性较强,初一学生完全有能力归纳出两宋时期的时代特征,所以,教师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在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教师语言的精准很重要,在展示政权更替的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并立”一词,这样学生在得出结论时,就能紧跟老师的线索,使自己的语言更科学合理。
四、关于课堂练习环节的反思
提示学生要做到:读题细心、仔细;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书写规范、完整。
【反思】课堂练习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和教学效果的检验,初一学生常见的错误就是读题粗心,以至答非所问。所以,要引导学生读清题目的要求,知道答题点所在,以便正确答题。另外,关键词的寻找对初一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所以要降低要求,能使学生初步养成寻找关键词的习惯即可。
五、本课教学的不足之处
本课教学中出现的许多文学或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这些人物和故事经艺术夸张后,已失去其历史的原貌,因而应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与故事的真实性要进行判断,不能等同于文学影视作品。
本课不足之处还体现在使用的历史材料不够丰富。历史学科结论的得出一定来自于真实的材料,“论从史出”,所以,材料的不丰富导致学生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遇到一定的困难。
综上所述,本课值得继续保持之处有:以激起学生兴趣作为教学的起点、敢于结合学情打破教材、突出强调历史事件的“时序性”等。对本课的不足之处,应努力改进。通过不断的反思,促进我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
近日学校组织了一次新课程汇报课活动,一位教师执教“时、分、秒”第二课时(苏教版国标本二上P68),其中教师对“3时55分”的难点处理引起了大家的争议。
[教学片段实录]
教师出示右边钟面,让学生判断钟面显示的时间是几时几分?
生1:4时55分。
生2:不对,应该是3时55分。
师:到底是4时55分,还是3时55分?我们来讨论一下。先请认为4时55分的同学说说,你是怎么看的?
生:我先看时针靠近4,就是4时,再看分针指着11,就是55分。
生(反对者):不对,如果是4时55分,时针应靠近5,而不是靠近4,因为分针走了55分,快要一小时,时针应超过4很多,快到5,而现在钟面上时针是快到4,所以应该是3时55分。
(应该说第二位学生的看法非常正确,但仍有部分认为4时55分的学生坚持认为他们的看法正确。)
师:两位同学都看出时针靠近入 分针指向11,但到底是3时55分,还是4时55分,我们不妨采拨一拨我们的小闹钟,在拔之前,老师提醒大家想一想,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是按照什么方向转动的?
生:都是从12到1,再至2、3、4、……又转至12的。
师:对,这叫做顺时针方向,下面请大家按照顺时针方向拨一拨钟,看谁拔得又对又快。
(结”一部分学生能很快地拨好,而一部分学生存在困难)
师:哪位同学已经拨好了,请你介绍一下你是怎样拔的?
生:我先把时针拔到4,然后再把分针向左拨一大格。
生:我的方法跟他不同,我先把时针拔到3时多,然后再继续拔分针,转到11。
师:你为什么先把时针拔到3时多,而不是4时多呢?
生:因为如果先拔到4时多,再转动分针,时针就离4越远,靠近51这样就是4时55分。
师:对,应该注意时针和分针按照顺时针方向转动,不能逆时针转。
请错误的同学再拔一次,会拨的同学可以帮助一下。
(这时学生基本上都能正确拨出上面的钟面。然后教师请大家再次观 看教师的示范拨钟过程:3时一3时零5分一3时15分一3时30分一3时55分。)
师:你们 发现什么?
生:分针从12走到11,时针从3走到靠近4。
师:所以这时的时刻应该是——?
生:3时55分。
师:如果是4时55分,钟面上分针和时针又分别走到哪儿?
生:时针应从4走到靠近5,分针还是指向11。
[评课争议焦点]
就上面教学片断中教师怎样处理学生对3时55分的认识难点问题,听课教师有两种不同的评价。批评者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缺乏有效地引导和训练,过于纠缠于学生的错误分析,耽误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有教师提出:如果直接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时针有没有到4,可能会很快地使学生得出“不到4时,还差5分,就是3时55分”的结论,让学生拨钟面活动安排反而干扰了认知主线,增加了学习困难。赞同者却认为课例中的拨钟面活动不仅不是“纠缠”,相反是本课的一个精彩亮点,说明教师能正视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并充分利用这种错误资源,引导学生在错误中学会反思,主动建构,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成长,得大于失,值得肯定。
[反思]
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等存在差异,在学习中他们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遇到各种不同程度的困难。面对学生的学习困难,面对学生在学习中的错误,我们是总给他们设置好一层层台阶扶着他们走呢,还是让学生在走路的跌倒中学会走路呢,值得我们深思!
就上面这一教学环节的教学,课前笔者曾参与备课预设。怎样处理这一教学难点,我们也曾设想直接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时针有没有到4时,可能会很快地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我们想这样的教学处理其实就是能够以教师的(或者是少数学生的)认识代替学生的认识,以教师的方法代替学生的经历,并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钟面的经验,尤其是钟面上顺时针转动的规律的把握。所以我们采用了暴露学生错误、反思错误原因、追寻时钟转动规律的方案,设计了让学生拨钟面的活动,观察时针和分针到底是怎样走动的实际变化,使学生在拨钟看钟的动态过程中尽情体验充分感悟,从而正确揭示钟面显示时间的表面现象所隐藏的本质规律。虽然这一活动过程的认识与经历可能花费较长的教学时间(如学生可能拨不到位,甚至根本就不知道按顺时针方向拨钟的生活常识等等),但所有这些曲折与波动,却是学生学会认钟面的必不可少的经历。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反思,尽情地体验,不断地感悟,最后逐渐逼近真理,这不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与探索学习过程吗?
关键词:适合;效益;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6-065-01
最近有幸参观了一场优质课比赛,在10多节参赛课中明显的感觉是---“课堂很热闹。”有的课上掌声不断,笑声连绵;有的课上讨论不断,花样百出;有的课堂感觉是在进行一场拉力赛,学生们热情高涨,课堂沸沸扬扬。
的确,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得以张扬个性,教学气氛异常活跃,整个课堂异常热闹,看似的确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凝眸反思,我不仅要问:究竟怎样的课堂是真正有效的呢?
一、热闹课堂的主要表现
1、教学形式花样多。纵观整个参赛课程课堂上教学形式花样百出,尤其是小组竞争式颇受青睐。商贸专业课是非常乏味且有知识难度的,对于高一学生来说要理解且产生兴趣,需要老师认真的研究课堂,研究教法。但是不是就一定要使用很多的教学方式课堂才会有好的效果呢?
“小组合作式”是一种有效激发学习兴趣的方式,但合作必须高效、自然、有序。学生可以进行组内自评和组间互评既让他们看到不足又充满自信,成为学生“攻城拔寨”的不竭动力。这样使得整节课学习氛围浓厚,求知欲望强,竞争激烈。但如果没有合理、巧妙的课堂设置,以引导学生很好的发挥小组合作优势的话,这种方式的使用无疑就会失去了它的意义。
新颖的形式导致一些茫然的教学行为的出现,但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2、学生课堂鼓掌多。优质课比赛中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就是课堂上的阵阵掌声。有的教师还没开讲就要学生先鼓掌鼓励;有的讲了半截会突然停下来要学生“呱叽呱叽”,有时一节课竟要十几次掌声才肯罢休。如今无论是颇有声望的“名师”,还是“初出茅庐”的“新手”,“来点掌声”、“该鼓掌了”、“大家给他(她)鼓鼓掌”这些多年前在演讲会上才见到的闹剧,在今天的各种“优质课”“竞赛课” 等公开课上都屡见不鲜。
“掌声”的确能够达到鼓励学生的目的,也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培养集体性。但课堂上的掌声是应该有原因的,不是整堂课漫无目的鼓掌。这样的课堂显得浮躁、不安,学生也总是沉浸在热闹中没有思考。
3、课堂无效提问多。在当前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问到底”。结果,不断发问学生忙于做答,没有思维与想象的空间,没有自我的内化,只是一味的跟着老师被动的往前“跑”。提问是实现课堂交往的重要手段。但有的提问形同虚设,甚至“适得其反”。课堂应该强调精讲多练,一课一得,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例如在《合同的签订》课堂中老师问:“正规的合同是有效的,对吗?”“向别人问价钱是询价,对吗?”“当前的金融危机导致贸易受到影响,对吧?”诸如此类的看似提问,实则没有意义,学生也不会有任何兴趣;还有的问题让学生丈二摸不着头脑,根本与所学的内容联系不起来┄┄。
现在的优质课比赛都不用本校的学生,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精心设计提问。过去与自己班接触时间长的教师授课过程中可能不会出现“漫无边际”回答的现象,因为学生们已经经历过多次这样的课堂“训练”,能“揣摩”到自己教师的心里期待。而对于不熟悉的新学生则显然对此还不适应。因此设计提问是教师备课时的细节关键。一切课程都是设计出来的,设计的越细越有价值,备课比讲课更重要。
二、向课堂要效益
那么究竟现在需要怎样的课堂呢?“教师煽情多、激情多;学生质疑少、感悟少”走进这样的课堂,恍若进入一幕感人的舞台剧,但当帷幕拉下又深感舞台离自己尚有距离。因此一节好课不是单纯的表演而是真正让学生学到知识,过分的花哨只会浮于形式,教师应该仔细研究向课堂要效益。
1、课堂上静下来,多思考。当代社会功利而浮躁,这种浮躁自然也会表现在课堂上。由于追求某些时尚的理念,课堂的花花架子太多,学生开心了,积极性也提高了,但是学生关注的往往只是活动本身。课堂上应该让学生静下来,学会思考。培养主动思考、自学的能力,而不在于上一堂热闹的课。
误区一:教学开放过度
实例 这是一节公开课。老师一上课就提出问题,问大家知道做吗?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汇报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都是让学生自己说,不作任何讲解、评价、示范。练习巩固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未掌握新知。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然而,审视这节课,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轰轰烈烈”,可是学生却并没有获得知识。在开放式教学中,我们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了对学生参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的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放开手脚,当点拨时还需点拨,当讲授处还需讲授。
误区二:合作流于形式
实例 这是一节参赛课。课堂上,教师刚刚提出一个问题,便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困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学生代表发言,“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的意见是……”。
反思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上述片段中,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其次,“交流”应涵养二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而上述片段中的交流过程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缺少倾听的过程,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的强调小组合作,学生将会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缺少对求知事物的猜想、试探与验证等心理发展过程。
误区三:评价滥用失真
实例 这是一节观摩课。课堂上,一位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真好!表扬他!”其余学生马上“啪、啪、啪”地鼓起掌来。另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
反思 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因此,现在的课堂上,经常能听到“嗨、嗨、嗨、你真棒!”的赞扬,经常能听到“啪、啪、啪”的表扬的掌声,回答好的学生额头上有的甚至能贴上几颗金星,回答得不好的学生也能意外地得到教师翘起的大拇指。
其实,过多外在的奖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在上述片段中,教师用的赞赏实在是太多太滥了,这样的鼓励已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渐渐褪去应有的喜悦,长期下去,也只能带给他们更多的“迷失。”学生的创造性的回答一定要肯定和鼓励,学生错误的回答,既要指出不足,也要抓住可取之处给予鼓励,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
误区四:手段成为束缚
【关键词】 口语交际;作文指导;回顾与反思;有机整合
【中图分类号】G61.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1
【教学回顾】
前不久,笔者在九〈2〉班上了一堂口语交际课――“畅谈青春,倾吐心声”,效果比较好。尽管事先没有让学生做任何准备,但学生的表现实在让人感到惊喜。
那天,笔者刚走进教室就对学生说:“同学们,早上好!今天这节课我们轻松一下,一起拉拉家常,说说心理话,好吗?”学生们一阵疾呼:“好!――”然后笔者马上板书课题:“畅谈青春,倾吐心声――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接着,笔者又说:“尽管同学们平时忙于功课,但是身边的许多小事还是不会逃脱自己的慧眼的,有些小事会在我们心里激起一朵朵浪花,在我们的心际久久难以平静。因为我们正‘韶华灿烂’、‘如花是锦’,我们的心在燃烧,我们有许多心里话想说,不是吗?那么今天,机会终于来了!同学们,让我们想说就说吧!我相信这节课会因为你们的精彩表现而更加让人回味!”
紧接着笔者把这次活动的要求简单地说了一下,让学生讯述地自由组合,按三四人、五六人不等地组成发言小组,分别确定各组谈论的话题,安排好本组成员的发言顺序,然后各自说开了。还要求每组选出代表,准备在全班发言。笔者一边巡视,一边倾听大家的发言。学生们各抒己见,口若悬河,笔者在旁边也因此激动起来。
经过约20分钟,笔者打断了学生的谈话,说:“看着同学们说得如此认真和开心,我实在是不忍心打断大家,可是没办法,因为时间有限。我们下面请各组的代表发言。谁先来?我们掌声有请!”
A组的陈路同学有点紧张地走上讲台,她说:“我们这组同学谈论的是:明年毕业后去干什么……”,由于紧张,她说不下去了。为了缓解一下紧张气氛,笔者向她伸出大拇指说:“哦,不错,你们谈的是毕业之后的去向,这是我们大家都非常关心的话题,请继续说下去。”她的紧张心理消除了,声音变得响亮、清脆起来……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她回到了座位上。与此同时B组刘殊同学神情自若地走向讲台,她谈的是“中学生早恋问题”。之后,C组田露同学、D组向娜同学、E组的刘二萍同学、F组的彭逍同学等6个小组的学生代表先后发言,他们的发言越来越投入、越来越精彩,把活动逐渐推向,以至于掌声如潮水般滚来。笔者只能当一名观众了,静静地聆听他们的心声,顶多用眼神与他们进行交流,用掌声对他们进行鼓励,或者就是和同学们一起乐、一起使劲鼓掌。
眼看余下的时间不多了,笔者只能蜻蜓点水似地进行小结了。说:“同学们的精彩发言让我们想起了“铁齿铜牙纪晓岚”,的确让我们得到了一种享受……。”在小结中,笔者特别表扬了彭逍同学。他谈的是“关于教师的行为问题”。发言时,他指出某些教师的言行不利于教育学生,如:上课打手机、抽烟和语言欠文明等行为。当时学生都在观察、等待笔者的反应。为了不影响活动课的效果,笔者只用掌声表示了自己的态度。并十分虔诚地说:彭逍同学的发言大胆而精彩,有火药味,有挑战性。他说出了同学们想说而不肯说、不愿说或不敢说的心里话。的确,我们老师平时总说同学们这里做得不好,哪些不该做,可是我们老师有时候也做得不尽人意。这一点彭逍同学说得非常好。作为老师,我们首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一片掌声让笔者不得不停下来,看看时间说:孟子不是说过吗?“尽信书不如无书”,由此可见“尽信师也不如无师”!此时学生掌声如雷。
最后笔者说:“今天,大家的讨论令我高兴。你们不但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而且还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课后希望大家继续畅所欲言,将自己的‘‘心声’大胆地‘倾吐’在作文本上吧。”说完,将学生的作文本高高举起。
“我们上当了!”有学生叫起来,“搞半天是要我们写作文呀!”
这时,掌声和铃声(下课)同时响起。
【教学反思】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与深入,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教育教学对我们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自身角色,必须改变以往陈旧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上述案例已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出了新课程改革的某些东西。
首先,通过这堂课试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想将口语交际和作文指导结合起来,这也是一种大胆的尝试。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是“青春畅谈”,写作是“倾吐心声”。这堂课则将它们合在一起进行,并取名为“畅谈青春,倾吐心声”。虽说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口语交际,没有明确地指导怎么来写作文,恐怕难以达到本单元写作的教学目的,但教师的大胆尝试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其次,课堂教学采用的是一种先“说”后“写”、用“说”促“写”的方式。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全员参与,体现了教师“面向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分组发言,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权,而且有机会发言、认真发言。教师安排学生代表发言以以点带面的形式,其目的是从侧面了解各组学生的交流情况。尽管因事先准备欠妥,显得时间不足而留下不少遗憾,但活动过程基本上达到了这次口语交际的目的――让学生先“说”后“写”、用“说”促“写”,让学生好好说,是为学生能写得好打基础的。
再次,能与学生平等对话,体现出教师角色的彻底转变。当学生(如彭逍同学)直言不讳地指出教师的不良行为,并按照平时教师要求学生的方式来要求老师时,这无疑对学生本人还是老师都是一种挑战和考验。加上当时学生都看着老师的脸色,气氛紧张。此时教师的态度可能会影响整个教学效果。此时此刻,教师用掌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这对学生无疑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鼓励和支持。这也表明教师不以长辈自居,不以势压人。同时,还体现了教师处理问题的机智和巧妙。这种问题一旦处理不当,将会影响师生的关系,更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质量。特别是最后,教师还化用孟子的名言“尽信书不如无书”来鼓励学生“尽信师不如无师”时,更能充分的看出教师确实与学生站在一起,充分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人格平等。由此可见,教师的角色确实已经得到了根本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