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所见古诗词

所见古诗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所见古诗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所见古诗词

所见古诗词范文第1篇

一、品语言:入境

古典诗词的美离不开语言之美,但白纸黑字只能在读者的体验中才能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和鲜活的生命。引导学生感知诗词之美,培养和提升审美意识,加强其朗诵能力是关键。根据所讲授诗词的特点和学生的情感思维,我通常借助电化教学手段再现作品诗情画意,并辅以相关朗诵磁带或光盘让学生在名家吟诵中体味意蕴美,实现情感的交流融合,达到升华与共鸣。在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为了使学生领略壮丽恢弘、惊心动魄的雄伟画面,步入豪迈奔放的艺术境界。我先用朗诵带唤起学生的审美知觉,再用精心设计的幻灯片创设出审美意境。学生在情景交融中逐步推移、渐次深化,感受到巨浪涛天的江边,壮怀莫酬的苏轼洒酒祭月、栏杆拍遍,发出功业未成而华发早生的感慨。学生移情入境,进入角色,与词的意、情、境合拍,真切感受到作品的韵律美与感染力。

二、品意象:联想

在古典诗词的艺术殿堂中漫步,含英咀华,只有张开想象的翅膀,才能读出作者感受,读出诗情画意。古典诗词往往文字精炼,有时寥寥数语,便生出无穷韵味,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我在讲授这首小令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乡村的风光,然后为这首绝妙小令配画。第一步是构图,要求学生合作探究,合理想象,在白纸上勾勒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瘦马等意象,描绘一幅秋天的乡村素描。第二步是点睛,让学生为图中景物描上色彩:枯萎的藤蔓,光秃的老树,漆黑的乌鸦,古老的小桥,清澈的流水……一幅优美简约的画面,营造出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而一轮夕阳下,打马古道的旅人却让画面生出忧伤悲凉的意境。在自己的绘画里,学生们加深了对小令的体验,深切感受到旅人漂泊天涯的落寞与孤独,更有不少离家求学的学生对家乡和亲人发出深深的思念和眷恋。

三、品景致:融情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古典诗词中的自然景物,往往注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从而为作品的主题思想服务。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出现在作者营造的意境中,与诗人所寄托的情感碰撞,主动参与文学作品价值的创造。笔者在讲授姜夔的《扬州慢》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作品内涵,塑造审美心境,要求其用心品读,反复回味,身临其境感受意象美。在婉约苍凉、如泣如诉的背景音乐中,学生们的思绪穿越到兵荒马乱、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仿佛与牵着瘦马的姜夔游走在满目苍凉的扬州街头,看见废池乔木、二十四桥、寂寞冷月、桥边红药……感叹昔盛今衰,发出“黍离之悲”。教师再辅以恰如其分的解说:“金人南犯后已15年,但扬州依然破败萧条,残垣断壁。姜夔悲从景生,哀自心起,于是自度声律,在西风中为扬州唱响一阙凄美的挽歌……”这样,学生通过词中一系列景致,触景生悲,推景及人,把时代的悲苦与个人的境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词中实现了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四、品哲思:悟理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塑造健康的灵魂,培养高尚的情趣,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在古典诗词教学中,需正确引导学生对人文精神的解读,准确把握诗词意蕴,感知形象与理性之美。

所见古诗词范文第2篇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文要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但是在实际的古诗词教学中,很多教师仍只将着力点放在重点字词解释、整首诗及诗意抄写背诵上。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陷入了一个误区——背诵、默写。教师这样的教学易于操作,却是使古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解释”的层面上,无疑把鲜活的诗句缢死于苍白的解释中。学生难以用心灵去捕捉古诗词的意象和境界,难以根本体会古诗词最美的情感,也就失去了对古诗的传承和再创作的源泉。

因此,要真正读懂古诗就需要我们引领学生徜徉在诗词营造的意境里,走近诗人,放飞想象,用心感悟古人世界,使得读者、诗人与诗词文本三者合一,产生强烈共鸣。

一、启发想象,入境懂诗意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小学生想象能力极为丰富,在教学中要善于将古诗词凝练的语言在学生头脑中化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生活画面,启发学生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古人世界,透过具体语言,展开丰富想象,在再造想象中,品味诗的意境,读懂诗意。

《清平乐·村居》是小学语文五年级第十册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描写乡村生活的著名词作。词人尤喜小儿,“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句形象刻画出小儿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可掬憨态。教学时,紧抓“卧”字引导学生想象入境。

教学感悟:卧

1、小儿卧在哪,在干什么?(溪边,剥莲蓬)

2、想象一下,小儿的“卧”会是什么姿势?(躺趴侧)

3、想象画面,体会童年快乐:看图,小儿趴在溪边剥莲蓬,他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还会有怎样的表情呢?(音乐轻起)(学生娓娓描述)

4、一个“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小儿生活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5、好一个“卧”字,衬出小儿“无赖”的形象。让我们把小儿的顽皮可爱朗读出来。(生有感情朗读)

小结: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了解了千年以前儿童的生活,分享了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这是一幅什么生活情景图呢?(卧剥图、剥莲图等)

6、古人描写儿童生活乐趣的诗还有很多。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诵读《所见》、《池上》、《小儿垂钓》,再次感受古代孩童活泼可爱的形象。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紧抓“卧”字想象小儿“卧”时的姿势、心理活动、表情、动作,“顽皮小儿”画面便栩栩如生地立在学生面前。想象是通往意境之金钥匙,想象让古诗词凝炼语言中较为抽象的部分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想象放飞了学生的思维,营造出多彩的课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国古诗词的魅力!

二、情音相系,入境味诗情

古诗词本身就是音乐,二者密不可分。在教学中,要注重把诗人心中流淌的“情”与美妙动听的“音”相连。古代诗圣杜甫的激情之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生动传神地再现了诗人闻知河山收复的喜讯后悲喜交加的复杂心态。收复蓟北消息传来,诗人“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如何让孩子理解诗人此时“涕泪满衣裳”“喜欲狂”的复杂心态呢?

教师轻点媒体,一段音乐骤然响起,悲伤,激动,振奋,杜甫心中流淌的“情”化为可听觉、可想象、可理解的“音”的旋律,师问:

1、你从音乐中听到了怎样的旋律?(生答)

2、从音乐中你感受到杜甫闻知喜讯后的心情有哪些?(生答)

3、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复杂的心情呢?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回到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你就会有切身的体会。(悲怆的音乐再次扣响学生的心门,教师随着画面讲解“安史之乱”中老百姓的痛苦生活。)

4、同学们,如果你生在那个年代,面对这一切时,你的感受是什么?(生答)

小结:真是满纸忧愤言,一把辛酸泪呀!而今,收复蓟北的消息传来,八年的战乱终于平定了,诗人能不“涕泪”吗?能不“喜欲狂”吗?这复杂心情交织在一起,可谓“悲—喜—交—加”。

5、音乐再次响起,学生们体会这种心情吟诵起来……

音乐就是流泻情感的一把钥匙,教师要善于借欢乐与悲伤、清新与凝重、抒情与激昂的音乐魔力,创设意境,引导学生读文入境体味诗词文字的精妙。

三、了解背景,入境淀文化

一首诗词就是一段历史。读一首诗词,就如踩着历史的脚印一路走来。每一首诗词都是诗人生活的真实写照。要想走进诗境,必要先了解背景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及创作诗词时的生活环境、诗词创作中的典故等,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趣,感悟诗境,在自主探究中积淀诗词文化。

例如,《清平乐·村居》中对诗人的历史背景解读要从翁媪的“醉”开始。

教学感悟:醉

1、两位老人边喝边聊,慢慢醉了。这个“醉”是什么意思?(喝醉?陶醉?)引导学生讨论:可能是老夫妻酒醉,可能是老夫妻被窗前美景陶醉,可能是老夫妻为儿子勤劳陶醉……

2、仅仅是这对老夫妻醉了吗?引发学生讨论:也可能是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和谐优美的画面之中。

(此时悲壮的音乐响起,宋朝国土被外族侵占的地图赫然在目)教师缓缓介绍诗人生活的历史背景: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从小亲眼目睹了汉人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长大后,他征战沙场,抗金保国,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

同学们,人生有多少个18年呢?看到眼前这宁静、和平、安适的乡村生活情景,他会怎么想?(要是人人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多好啊!要是没有战争,天下太平多好啊……)

是啊,诗人对和平生活的的渴望化成了安宁和谐的《清平乐·村居》,我相信,现在大家一起读这首词,一定会有更加独特、深刻的感受。全班有感情朗读这首词。(出示词及图,配乐朗读)

四、细品“诗眼”,入境悟诗魂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面部中最传神的地方,如果拿它作比较,“诗眼”就是一个统领诗篇的关键字词,是古诗词意境之桥梁。因此,教学必须要抓住“诗眼”,品味“诗眼”,让文字灵动起来,鲜活起来,从而感悟诗之灵魂。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思亲的千古绝唱。“独”便是全诗的诗眼,诗中每一句话都抒写着诗人身处繁华,却倍感孤独的思亲之情。如何抓住“独”,打开意境之门,感悟文字背后的诗魂呢?

抓诗眼:“独”

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齐读古诗后,师问:

1、同学们,读了古诗,你能感受到诗人此时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孤独、思乡)

2、学生朗读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解词:独是什么意思?(孤独,独自一人)

3、从哪里看出诗人是独自一人呢?(异乡:他乡;异客:漂泊在外,陌生的客人)

想象:同学们,当我们身在异乡为异客,倍感孤独寂寞时我们可以做什么?(打电话和家人聊天;电脑视频、手机短信聊天;坐动车、飞机返家团圆;看电脑电视解闷等等)

讲解:王维15岁一人离开家乡,两年多来,为了在长安进取功名,他一直过着有家不能回的寂寥生活。古代没有现在这样发达的通讯设备和交通工具,家显得那样遥远,杳无音信。同学们,就是这个“独”字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诗人的身份和处境,这个“独”字是诗人内心的剖白。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人心中的那份孤独与寂寞。

评价:“独”读得很有味道,王维是漂泊远方的人呀,因此——每逢佳节倍思亲。

4、我们还能从诗句的哪里读懂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呢?

生:“遥望”一词说明他在重阳节这天一个人站在高山上远望家乡。

生:“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意思是说家乡的亲人唯独少了他一个人,可见他是多么寂寞孤独呀!

生:诗人王维到了佳节加倍思念亲人,可见他乡没有朋友,生活是多么孤独!

想象:家乡的亲人在重阳登高节这天也在思念着远方的王维。想一想,他的爸爸、妈妈、亲人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悟诗魂:情

如果王维能听到亲人的声音,看到亲人为他做的事,他的内心会多么难过!全班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孤独”最根本的是诗人心底的什么情感在牵绊着他呢?(浓浓的乡愁;思念家乡和亲人)

总结:诗人心中最难割舍的情结便是思乡怀亲的浓浓乡愁,这永远挥之不去的情感由“独”而生,铸就了这千古佳句。让我们体会王维的心境,读出这令人荡气回肠的思乡情!(全班感情朗读)

品诗眼就是要抓住诗中最传神精炼的词语品味,品出诗人情感的表达,品出诗深层次的意境,品出诗的灵魂。

五、朗朗诵读,入境化诗理

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内化不在于一朝一夕,要长期坚持。“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教学巧妙融“趣”,更能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在朗朗书声中,表演中悟出言中之意,文中之情,诗中之理,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第二册《所见》:

1、(媒体《所见》图)瞧,小牧童原本坐在高高的牛背上,清脆的歌声响彻了整个树林!咦?歌声突然停止了,(师做嘘的动作)怎么了?(他发现了鸣蝉,突然闭上了嘴巴。)他想着捉蝉,屏息凝神望鸣蝉,那神情是多么专注啊!

2、我们能把这一静一动的有趣场景读出来吗?前两句该怎么读,后两句又该如何变化?想一想,请同学们自己先诵读起来,体会体会。老师给大家提供道具(笛子、草帽、竹竿),供你们选择。(生自由诵读、表演)

3、好,《所见》古诗PK赛现在开始!我们请选手现场吟诵。(配乐)

评价:牧童机灵敏捷的动作,看到蝉时神态刹那间的变化,你们在朗读及表演时都注意到了,你们表演的牧童捉蝉就是诗人勾画的生动形象的“捕蝉图”。在这幅图中,大家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活泼机灵、天真可爱、机灵敏捷)

所见古诗词范文第3篇

一、传统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1.古诗教学方式枯燥,学生失去兴趣

传统的古诗词的课堂教学大多是出示题目、给出作者、解释词句、读写背诵,填鸭式的灌输,让学生机械地抄写、读背,古诗教学呈现功利和单项的倾向,课堂如一潭死水,逐渐失去了理想中的美丽,给教、学双方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同时也剥蚀着小学生古诗词学习的兴趣。

2.古诗词教学模式单一,课堂失去韵味

古诗词语言精湛、意境深邃,往往是诗情画意、情理并融,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给人以深深的启迪,是值得我们细细咀嚼、回味的精神大餐。而传统古诗词教学的单一模式,使得古诗词本身的无穷韵味荡然无存,完全变成古诗词的解剖,不仅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也让古诗词课堂教学应有的韵味消失殆尽。

二、小学古诗诗教学策略探微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走近古诗词

人具有先天性的“趋乐避苦”的心理倾向。因此在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如果不能让学生感到有趣、愉快,那他们的学习动机也会减弱,反之,如果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能激起学生积极情感,学生就会产生对古诗词学习的热情,从而会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导入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导入导出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走近古诗词,奏响有效古诗词教学的序曲。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来进行导入教学,如故事、猜谜、游戏等。如在教学古诗《所见》时,笔者就采用了猜谜的方式,事先画了一张牧童骑牛的图并沿轮廓剪下,反扣于黑板上,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从而导入古诗的学习。猜谜将学生的兴致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增强了古诗词教学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

2.创设情境促进体验,让学生更好走进古诗词

古诗词往往以精美精炼的文字,勾画出一幅幅色彩迥异的画卷,给人无尽地遐想和享受。所以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进入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和作者思想情感交融的意境,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中所表达的真情实感。

①利用多媒体直观展示古诗意境。多媒体技术融文字、声音、图像、音频、视频于一体,借助多媒体再现诗中情境,能让诗句中所描绘的画面在课堂教学中鲜活起来,让学生跨越千年时空,倾听诗人的倾诉,尽情领略古诗的神韵。例如在教学高鼎的《村居》,我导入古诗词教学后利用多媒体展示了这样的情境:农历二月,一望无际的大地呈现一派青翠欲滴的色彩,河堤上柳枝迎风飞舞,空中莺儿在自由自在地飞翔,人们尽情享受着美好的春光。孩子们背着书包从学校放学,天色还早,兴高采烈地放起了风筝。短小精悍的诗句化作了可感的画面,让学生立刻进入了诗句所描绘的意境中。

②启发学生想象进入古诗意境。古诗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教材插图或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勾勒出古诗的意境。例如在教学《枫桥夜泊》这首古诗时,就可以通过教材插图:深秋夜晚,月亮已落下,江岸是火红的枫树,江面是星星点点的渔火,诗人难以入眠。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夜深人静时刻,鸟儿归巢,而诗人却愁情满怀,难以入眠。通过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感受诗句中那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情境,更好地帮助学生走进古诗词。

3.引导诵读进入境界,让学生更好地品味古诗词

古诗词教学倡导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来感受和欣赏古诗词的美。古诗词的教学教师要采用多样的诵读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古诗词的语言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精炼美,在诵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①通过范读初步感知。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范读或播放录音等,帮助学生疏通古诗句,通过背景的介绍,作者的介绍等来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的意境,通过感知、想象等多样的方式帮助学生触摸诗句的感情基调。

②学生朗读理解诗意。古诗词语言精巧、回味无穷,教学中若能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感情地朗读,必然会让学生触摸到诗文的脉搏,倾听出诗人的情思。教师在这一阶段要设计些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诵读感悟,通过学生的诵读和师生的分析,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在感悟中诵读。

所见古诗词范文第4篇

一、在“知诗(词)人,解诗(词)题”中让“查、解”成为习惯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曾兴起从“知诗(词)人,解诗(词)题”入手开始古诗词教学的热朝。时过境迁,不再时髦,取而代之的是多媒体创设情境、图画音乐导入等花招,虽然表面繁华,但实效性低。其实,在古诗词教学中长期坚持“知诗(词)人,解诗(词)题”的训练,有如下好处:第一,可以养成查阅古诗词资料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查阅中了解诗(词)人的生平、写作个性特点,了解诗(词)的时代背景,为理解全诗(词)做铺垫;第二,从诗(词)题目入手解题,可以培养审题能力,可以整体感知全诗(词),了解全诗(词)大意。由此看来,古诗词教学伊始,我们要坚持进行“知诗(词)人,解诗(词)题”的训练,让其成为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终身习惯之一、

二、在“读诗(词)句,晓诗(词)意”中让“释、换、猜、调、补”成为习惯

试看新课改下古诗词教学对诗(词)句的理解,不管是名师课堂,还是一线教师的普通课堂,大都利用多媒体、注释等粗知大意,不求直译(古今词义对译)。长期这样教学,何谈翻译古诗词、理解古诗词的能力?在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中要坚持训练学生用“释、换、猜、调、补”的学习方法直译古诗词,让其成为学习习惯,终身受用。

1.释──看注释。这是学习古诗文的常用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时时提醒学生利用这一学习资源,直译诗句。

2.换──古今词对换。如我在教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十册《古诗词三首》《牧童》一诗,理解“草铺横野六七里”中的“铺”时,我先让学生查字典,学生找到词条“把东西展开或铺平”,联系诗句大致理解意思后,再让学生给“铺”组词,学生很快想到了铺天盖地(把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节词“铺”换成了现代汉语的多音节词“铺天盖地”),一下子就理解了草长得茂盛,草野辽阔的意境。

3.猜──联系上下文推测古诗(词)中词语的含义。如我在教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十册《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这首词,理解“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时,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测其含义,有的说是“躺”,有的说是“趴”,双方争持不下。于是,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辩论,结果是既可解释为“躺”,也可解释为“趴”,两个意思都表现了儿童天真、顽皮的天性。

4.调──调换顺序,即古诗词句中的词序有时与现代汉语语句的叙述顺序不同,需要调换才能正确直译。如在教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十册《古诗词三首》《牧童》一诗,理解“笛弄晚风三四声”时,应调换为“晚风笛弄三四声”,翻译为“晚风中牧童吹笛嬉戏,不时传来悠扬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

5.补──补白,即在直译古诗词遇到意义跳跃性大、意义含蓄时,就需要教会学生补充意思,补充含义。如在教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九册《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一诗,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时,学生对京口、瓜洲、钟山三个地名,只是机械地理解为“从京口到瓜洲仅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却不明白其含义──作者心里的想法。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补白: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的所见所闻。作者的心飞过长江,飞过几座山,就到了家乡钟山,心理距离近,特想“还”;而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不能“还”。作者通过心理距离和实际距离巨大反差的对比,表达了诗人王安石人在旅途,却心系家乡的强烈思乡之情。

三、在“寻诗(词)眼,悟诗(词)情”中让“寻、想、悟、诵”成为习惯

这是古诗词教学的第三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教师要在学生理解诗词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全诗(词)寻找诗(词)眼,紧扣诗(词)眼想象诗(词)的意境,体会诗词理与情,在正确、流利地朗读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全诗。如我在教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十册《古诗词三首》中《舟过安仁》一诗,(通过“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晓诗意”的学习,理解了诗句意思后)到最后一步“找诗眼,悟诗情”,学生找到了诗眼“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中的“使”时,我首先让学生把“使”换成“让”,体会诗句中是用“使”,还是用“让”更能表现其意境。学生联系前面学习中对“使风”的理解(即借风),进行了一次“使”好,还是“让”好的讨论。通过争论,学生最后一致认为还是原文的“使”好,其理由是:这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恍然大悟: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这里的“使”是“借、利用”的意思,是“利用伞借风顺风顺水行船”;而“让”的意思是“指使、容许或听任”的意思,没有“借、利用”的意思。这个“使”字,把渔童玩耍中透出的天真烂漫、聪明顽皮的天性写活了。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再现儿童天真烂漫、聪明顽皮的天性,品出这首古诗表现出来的古代儿童独特的生活情趣。最后,要求学生背诵这首古诗,并把它改写成300字左右的记叙文。这一训练过程,不但体味了诗人杨万里用“使”的精妙,而且玩赏吟诵了“张伞借风行船”的美妙意境与精妙诗句,培养了学生“寻诗眼,想诗境,悟诗情,诵诗文”的能力。这样坚持几年、十几年即可形成习惯。

所见古诗词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古诗词 字词 读法 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古诗词字数有限,言简意赅,意蕴无穷,各个学段都应让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更要加强古诗词诵读的指导,特别是对古诗词中个别字词诵读的方法指导。

一、读准生僻字

古诗词的载体是古代汉语,它的语法系统常常与现代汉语相异,诗文中有许多不常见的生僻字,容易造成学生文字阅读上的障碍,造成字词意思理解上的困难。教学中帮助学生读准没有接触过的生僻字,能帮助学生疏通语言文字,让学生能初步理解其字面意思。如杜甫《登高》一诗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中的“渚”;贺知章的《咏柳》“万条垂下绿丝绦”中“绦”,《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轻尘”的“”,袁枚《所见》中“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中的“樾”等都是小学生不常见的,比较生疏的字,甚至连读音都不太清楚,是学生理解诗句的绊脚石。因此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查阅字典,给生僻字正音,做到会读,然后借助参考书,找到这些字词的解释,帮助学生把全句大意口述出来。这样学生就能顺利地翻译出每一句诗的意思,达到初步感知诗意的目的。

二、读对古今异音字

古诗是古代人写的诗歌,由于年代的久远和语言的不断发展变化,特别是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语法、词汇)都在变化,很多字的读音在音韵系统中发生了迁移,有些变成了书面用语,有些是根据古代诗词、歌谣及其他韵文汉字声旁的分析,以及汉语方言、域外汉语借词对音等材料,得出结论的。因此,古代诗歌中有很多字的读音与现代汉语的读法不同,也就造成了学生的阅读障碍。如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北朝民歌《敕勒歌》中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字,在古汉语中作“看见”讲,但由于当时没有“现”字,便使用“见”代替,读“xiàn”,即“出现,现出”的意思。而《山行》一诗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字按古音应读作“xiá”,而不读作“xié”。王维中的五言绝句《鹿柴》中的“柴”不读“chái”而应读“zhài”。这就是古韵和今韵的不同,它们都应保留古音的读法,念起来才顺口、押韵、合乎平仄。如果让学生按今天的读音去读,即不合辙,也不押韵,就失去了古诗词的韵律美,不能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其音乐吟诵上的美感了。

三、读懂古今异义字

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虽然小学课本中选编的古诗大部分都通俗浅显,但仍有许多字词的意义或用法与现代汉语是大相径庭的,由于受现代汉语词义的习惯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按现代汉语的用法去套用,那么诗歌的内容上就会产生错误的理解,诗歌的意境上更会相差甚远。这就要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学会联系语言环境,借助工具书对古今异义的字词作出最确切的解释。如: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中的“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走”就不是现代意义的上“走路”,应联系孩子追赶蝴蝶时的情境翻译为“跑”,否则一个不急不缓的“走”就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儿童追逐蝴蝶的欢快、急切心情了。而《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更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动词“坐下、坐着”,而是“因为”的意思,如果学生根据平时的思维定势去解释,那整首诗的意味全变了。所以我们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读懂古今异义的字词,选择最恰当的解释,才能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人的喜怒哀乐,倾听诗人的心灵之声,感受诗人的别样情怀,并从中品悟,古诗词语言的精妙,独特的韵味和深远的意境。

相关期刊更多

西域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新疆社会科学院

徽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

文史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