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消杀服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橙黄鹅膏菌[Amanita citrina (Schaeff.) Pers. ex S. F. Gray];艾蒿(Artemisia argyi);榆紫叶甲(Ambrostoma quadriimpressum Motschlsky);急性毒性;半致死浓度;复合提取物
中图分类号:S763.38;S4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8-1815-04
Toxic Insecticidal Effects ofComposite Biological Extract on
Ambrostoma quadriimpressum Motschlsky
LI Xiao-nan,YANG Shao-bi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Key Lab of Urban Pests Control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in Shenyang province,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44,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oxic insecticidal effects of the extracts of several large fungi and plant, 12 fungi and 17 plants were selected. The extract of Amanita citrina(Schaeff.) Pers. ex S. F. Gray and the extract of Artemisia argyi and the mixed extract of Amanita citrina (Schaeff.) Pers. ex S. F. Gray and Artemisia argyi was used to do the acute toxicity test on Ambrostoma quadriimpressum Motschlsk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tract of Amanita citrina (Schaeff.) Pers. ex S. F. Gray and Artemisia argyi and the mixed extract of Amanita citrina(Schaeff.) Pers. ex S. F. Gray and Artemisia argyi had insecticidal effects. For the acute toxicity test on Amanita citrine(Schaeff.) Pers. ex S. F. Gray, the LC50 on 12, 24, 48 and 72 h was 17.889, 16.521, 14.688 and 13.588 mg/mL. For the acute toxicity test on Artemisia argyi, the LC50 on 12, 24, 48 and 72 h was 3.555, 2.764, 1.784 and 1.436 mg/mL. For the acute toxicity test on the mixed extract of Amanita citrina (Schaeff.) Pers. ex S. F. Gray and Artemisia argyi,the LC50 on 12,24,48 and 72 h was 16.317 15.193, 14.028l and 13.503mg/mL. It had strong synergism of insecticidal effect after mixed the extract of Amanita citrina (Schaeff.) Pers. ex S. F. Gray and extract of Artemisia argyi in 12 and 24 h with no antagonism. Meanwhile it had better insecticidal effect when using the mixture of it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Key words: Amanita citrina(Schaeff.) Pers. ex S. F. Gray;Artemisia argyi;Ambrostoma quadriimpressum Motschlsky;acute toxicity test; LC50
榆紫叶甲(Ambrostoma quadriimpressum Motschlsky)又名榆紫金花虫,是鞘翅目(Coleoptera) 叶甲总科(Chrysomeloidea)昆虫,主要分布于中国的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贵州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等地,是一种食叶害虫,主要危害的黄榆(Ulmus macrocarpa)、家榆(U. pumila)、春榆(U. davidiana)等榆科植物[1]。早春时节,榆紫叶甲开始啃食榆科植物,其密度大时,常使榆科植物在展叶期不见其叶,呈现出干枯状[2]。榆紫叶甲连年危害,采食榆科植物的芽苞和叶片,食性较为单一。榆科植物作为城市中重要的绿化景观树种,在整个生长季固氮量、释氧量很高,对市区内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近年来榆紫叶甲危害日趋严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目前榆紫叶甲的防治方法主要有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3种。物理防治法常用人工捕捉和缠结塑料布防治,耗费的人力物力大,效果差,在榆紫叶甲大规模暴发时难以见效,且缠结塑料布会阻碍树木的有氧呼吸[3],对树木的正常生长造成一定影响。化学防治法主要包括树干涂抹毒环、树冠防治、毒绳防治和根部施药,采用化学防治方法见效快,耗费人力物力小,但是容易造成农药残留,引起环境污染[4]。生物防治目前较为有效的方法是利用榆紫叶甲的天敌昆虫――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成虫对其进行防治,但存在防治周期长,不适合虫灾大规模暴发时应急使用,同时也有可能因引进天敌昆虫而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一定影响[5]。
可见,目前防治榆紫叶甲虽以化学防治法最为有效,但安全性问题是其在城市绿化中广泛应用的较大障碍,开发高效低毒环保的新农药可为防治榆紫叶甲提供新的无公害途径。多种植物和微生物被证实其中的某些成分存在着杀虫活性。
大型真菌中的酮类化合物、脂肪酸类化合物等被证实有杀虫活性。植物中的除虫菊酯、鱼藤酮、烟碱也被证实有杀虫活性并已实现了商业化生产和应用[6]。本研究通过杀虫活性筛选,选用具有杀虫活性的橙黄鹅膏菌[Amanita citrina (Schaeff.) Pers.ex S.F.Gray]和艾蒿(Artemisia argyi)提取物以及二者复合提取物作为杀虫药剂,对榆紫叶甲进行急性毒性试验,测定橙黄鹅膏菌和艾蒿提取物及复合物提取物的毒效,通过对共毒系数的计算,分析复合物杀虫效果,旨在为生物农药的研制提供配比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大型真菌和植物样本大型真菌和植物于2012年6~9月采集自辽宁省沈阳市棋盘山风景区和沈阳大学校园内,参照《中国大型真菌》和《东北植物检索表》,由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刘俊杰协助进行鉴定。
采集到的大型真菌经鉴定有12种,分别为绿菇[Russula virescens (schaeff.ex Zanted)Fr]、褐鳞环柄菇(Lepiota helveola Bres.)、冠状环柄菇[Lepiota cristata(Bolt.:Fr.)Quél.]、黄孢红菇[Russula xerampelina(Schaeff.ex Secr.)Fr.]、晶粒鬼伞[Coprinus micaceus(Bull.)Fr.]、墨汁鬼伞[Coprinus atramentarius(Bull.:Fr)Fr.]、小牛肝菌[Boletinus paluster(Peck.)Peck.]、松林小牛肝菌[Boletinus pinetorum(Chiu)Teng]、小白杯伞[Clitocybe candicans(Pers.:Fr.) Kummer]、白秃马勃[Calvatia candida(Rostk) Hollos]、橙黄鹅膏菌、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L.:Fr.)Link.]。前期对12种大型真菌提取物进行预备筛选试验,在相同浓度下,进行提取物对榆紫叶甲的24 h急性毒性试验,测定结果表明榆紫叶甲死亡率最高的是橙黄鹅膏菌提取物,选定橙黄鹅膏菌为后续试验材料。
采集17种植物经鉴定分别为牛蒡(Arctium lappal)、艾蒿、青蒿(Artemisia annua L.)、蒲公英(Taraxacum officinale)、大蓟(Cirsium japonicum DC)、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银杏(Ginkgo biloba)、桃(Amygdalus persica Linn.)、东北铁线莲(Clematis mandshurica Rupt)、泽漆(Euphorbia helioscopia)、东北天南星(Arisaema amurense Maxim)、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 Britt.]、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 L.)、蒙古蒿(Artemisiamongolica Fisch.et Bess.)、蛇床花[Cnidium monnieri(L.)Cuss.]、毒芹(Cicuta virosa Linn.)、大籽蒿(Artemisia sieversiana)。对17种植物提取物进行预备筛选试验,进行相同浓度提取物对榆紫叶甲24 h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榆紫叶甲死亡率最高的是艾蒿提取物,选定艾蒿为后续试验材料。
1.1.2供试昆虫榆紫叶甲于2012年9月采集于辽宁省葫芦岛市龙港区双树乡,带回实验室经过48 h室内培养,观察药剂处理前活动情况。
1.1.3提取物橙黄鹅膏菌取子实体菌盖和菌柄交界处组织进行固体斜面培养3~5 d,分离菌落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摇床培养5~7 d后超声波破碎,破碎后的发酵物经9 000 r/min离心取上清液,旋转蒸发仪蒸发得浓缩液,浓缩液放鼓风干燥箱中40 ℃干燥至恒重,放入药瓶中备用[7]。
艾蒿全草剪切后放入鼓风干燥箱中干燥至恒重,中草药粉碎机粉碎过40目筛得艾蒿粉。艾蒿粉与95%乙醇按质量比1∶4混合装入溶剂瓶,在振荡培养箱内振荡提取96 h,真空泵抽滤,滤液经旋转蒸发仪蒸发后经40 ℃鼓风干燥至恒重,放入药瓶中备用[8]。
1.1.4主要仪器LDZX-75KBS型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ZDP-150型恒温培养振荡器、HG9146A型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PRX-205B型智能人工气候箱、TD型电子天平、JY99-2D型超声波细胞粉碎机、SW-CJ-2F(D)型医用净化工作台、GL-161X型箱式高速冷冻离心机。
1.2方法
1.2.1毒杀效果测定0.1 g橙黄鹅膏菌提取物中加入0.5 mL 95%乙醇溶解后用蒸馏水稀释,配制终浓度为10、12、14、15、16、18 mg/mL的药液进行预试验,确定毒杀试验所用处理终浓度分别为14、15、16、17、18 mg/mL的橙黄鹅膏菌提取液,以蒸馏水为空白对照,药液pH为6.8~7.3。榆紫叶甲以榆树枝叶饲养于玻璃瓶中,每12 h换瓶1次。取10 mL药液用小喷壶喷淋虫体后放入人工气候箱中,温度(24±2) ℃,通风,光暗比为12 h/12 h,每组试虫30头,分别测定12、24、48、72 h的急性毒性。试验重复3次。
艾蒿提取物药液的稀释终浓度分别为1.5、2.0、2.5、3.0、3.5 mg/mL,毒杀效果测定试验方法同橙黄鹅膏菌提取物。
共毒试验将橙黄鹅膏菌提取物和艾蒿提取物按照质量比100∶1进行混合后得到复合物混剂,总浓度为14、15、16、17、18 mg/mL,采用相同方式测定12、24、48、72 h的急性毒性。
观察试虫中毒症状。以榆紫叶甲虫体不动、三对足收缩不动、用针触碰胸部时足末端不动、触角收缩或未收缩的触角用针触碰时不动视为已死亡。
1.2.2数据处理
死亡率=死亡虫数/供试虫数×100%;校正死亡率=(处理死亡率-对照死亡率)/(1-对照死亡率)×100%。
运用SPSS 17.0辅助进行数据分析,计算毒力回归方程和半致死浓度(LC50)。
共毒系数=(1/混剂LC50值)/(1/橙黄鹅膏菌提取物的LC50值×橙黄鹅膏菌提取物占比+1/艾蒿提取物的LC50值×艾蒿提取物占比)×100。
2结果分析
2.1榆紫叶甲中毒症状
喷药前榆紫叶甲行动活跃,沿着榆树枝叶上下爬动,早晨爬到树枝高处,午间在树叶背面,晚间爬到树枝底部,用玻璃棒触碰其身体或周围时会出现假死现象,3对足呈收缩状,受重力影响掉落于饲养瓶底部,不再触碰其身体和周围30 s后恢复活动,伸出3对足继续运动。喷药后的榆紫叶甲行动迟缓,早中晚未出现有规律性爬行,对阳光的感应变弱,但是仍会出现假死性,反应速度变慢,多数躲在固定的树叶背面,不喜爬动。
2.2橙黄鹅膏菌提取物、艾蒿提取物和混剂对榆紫叶甲的毒杀效果
不同浓度的橙黄鹅膏菌提取物、艾蒿提取物和二者的复合混剂药后12、24、48、72 h对榆紫叶甲的毒杀情况见表1。
橙黄鹅膏菌提取物处理组对照榆紫叶甲12、24、48、72 h平均死亡数为0、0.33、1.33、2.67头;艾蒿提取物处理组对照榆紫叶甲12、24、48、72 h平均死亡数为0、0、1.67、2.33头;复合混剂处理组对照榆紫叶甲12、24、48、72 h平均死亡数为0.33、0.33、1.33、2.67头。
从表1可见,同种提取物同一浓度处理随时间延长试虫死亡率提高,同种提取物处理相同时间,随着提取物浓度增大试虫的死亡率增高。要得到相近的死亡率,橙黄鹅膏菌提取物的处理浓度要大于艾蒿提取物,说明橙黄鹅膏菌提取物的毒性比艾蒿提取物的毒性小。黄鹅膏菌提取物∶艾蒿提取物100∶1混合,所得复合混剂在橙黄鹅膏菌提取物相近浓度水平上的杀虫效果优于单一的橙黄鹅膏菌提取物。
分析橙黄鹅膏菌提取物、艾蒿提取物和二者复合混剂对榆紫叶甲12、24、48和72 h毒力(表2-表4)可知,所有试验的R2均大于0.90,说明试验准确性高,误差小;3种药剂处理的毒力方程都能实现直线回归,说明在同一处理时间试虫死亡率和药剂浓度存在正相关。
橙黄鹅膏菌提取物对榆紫叶甲12、24、48和72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是17.889、16.521、14.688、13.588 mg/mL。艾蒿提取物对榆紫叶甲12、24、48、72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是3.555、2.764、1.784、1.436 g/mL。橙黄鹅膏菌和艾蒿的复合提取物对榆紫叶甲12、24、48、72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是16.317、15.193、14.028、13.503 mg/mL。同种药剂对试虫的半致死浓度随时间延长而降低,而在相同时间内,艾蒿提取物对试虫的半致死浓度最小,橙黄鹅膏菌提取物对试虫的半致死浓度最大,橙黄鹅膏菌和艾蒿的复合提取物对试虫的半致死浓度介于二者之间,接近于橙黄鹅膏菌提取物对试虫的半致死浓度,说明艾蒿提取物对榆紫叶甲的毒性最高,提取物复合混剂的毒性高于橙黄鹅膏菌。混剂中橙黄鹅膏菌提取物与艾蒿提取物的质量比为100∶1,橙黄鹅膏菌提取物所占比例远大于艾蒿提取物,这可能是复合提取物的毒力与橙黄鹅膏菌毒力更接近的原因。
计算和分析共毒系数得知,橙黄鹅膏菌提取物∶艾蒿提取物100∶1复合混剂的共毒系数12、24、48、72 h分别为105.43、103.64、97.70、92.84,表现出随时间延长而呈递减的趋势。
当共毒系数大于100时复合成分为增效作用,当共毒系数小于80时为拮抗作用。从橙黄鹅膏菌提取物与艾蒿提取物二者进行混合的共毒系数来看,二者在前期表现出轻微增效作用,后期表现出轻微的拮抗作用趋势。
3小结与讨论
本试验研究了橙黄鹅膏菌提取物和艾蒿提取物的杀虫活性,明确了橙黄鹅膏菌提取物和艾蒿提取物及二者复合物对榆紫叶甲不同时间内的毒力情况,可以为生物源农药的开发研制提供参考。
试验所用混剂为橙黄鹅膏菌提取物∶艾蒿提取物(质量比)100∶1复合液,橙黄鹅膏菌提取物比例大,可能是其毒力较低,与橙黄鹅膏菌提取物相接近的原因。而从试验结果看,艾蒿提取物杀虫效果较好,可以通过采用增加复合提取物中艾蒿提取物的比例来提高杀虫效果;复合混剂在试验前期表现出一定的增效作用,加大混剂用量,在短时间内可达到更好的杀虫效果。
研究提取物复合混剂是为了寻找更好的生物源杀虫剂配方。由于微生物源杀虫剂可以通过大规模扩繁微生物得到,一定程度上可解决杀虫剂成本问题,而适当加入植物提取物可以增加药效,在生产实践中具有应用前景。榆紫叶甲为中国北方发生普遍且危害较大的园林绿化有害昆虫,对其进行生物源杀虫剂研究,旨在寻找城市绿化中对害虫安全有效的防治思路和方法。
试验采用的大型真菌和植物提取物的安全性和杀虫有效成分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安丽萍,许铁军,王威,等.榆紫叶甲不同发育历期药剂防治[J].林业勘察设计,2006(4):35-38.
[2] 赵福祥,刘玉琴,张坤,等.榆紫叶甲对榆树的危害与防治[J].中国西部科技,2010(28):48-49.
[3] 邓淑华.大庆地区榆紫叶甲的综合防治方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5):226.
[4] 胡春祥,刘辉,张硕.7种药剂对榆紫叶甲和黄褐天幕毛虫的毒力测定及防治[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38(4):18-20.
[5] 王志明,鲍丰军,单立忠,等.榆紫叶甲防治技术的初步研究[J].林业勘察设计,2010(2):67-69.
[6] 江苏新医学院.中草药大辞典(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关键词】 沙格列汀片; 继发性口服降糖药物失效; 老年2型糖尿病
The Clinical Study of Saxagliptin Tablet in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of Secondary Failure of Oral Drug/LI Zhi-jie,ZHANG Wen-shu,ZHANG Guo-pi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11(28):105-107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saxagliptin tablets in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 of secondary failure to oral drug.Method:60 elderly patients with T2DM of secondary failure to oral drugs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2 to March 2014,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group A and the group B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3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group A took saxagliptin tablets once a day,and the group B were injected subcutaneously Novolin 30R twice a day for 12 weeks.The fasting blood glucose,2 h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levels and HbA1c,triglyceride level,body mass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Result:Both group A and B had good effect,the fasting blood glucose,2 h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glycosylated hemoglobin,triglyceride levels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12 weeks of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In patients with T2DM on secondary oral drug failure,both taking saxagliptin tablets and injecting Novolin 30R subcutaneously have good treatment effect,but oral drug therapy is more convenient,and not restricted by meals,thus the patients’ compliance is better.
【Key words】 Saxagliptin tablet; Secondary oral drug failure; Elderly patient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Handan City,Handan 05600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28.036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日益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老年T2DM的发病率迅速增加,目前≥60岁的老年DM发病率>20%,还有约25%糖耐量异常患者[1]。继发治疗失效是指先前能有效控制血糖,治疗后1~3年药物足量而失效者[2]。在老年T2DM患者中,继发性口服药物失效的发生率为每年5%~10%,老年T2DM患者的特点是病程长,胰岛功能差且易发生低血糖[3]。临床上,磺脲类药物及双胍类通过促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及促进周围组织细胞(肌肉等)对葡萄糖的利用和抑制肝糖原异生作用来降低血糖,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对老年T2DM患者的血糖控制减弱,导致继发性口服降糖药物失效,成为老年T2DM血糖控制欠佳的临床难题。现选取本院门诊口服双胍、磺脲类药物1.5年以上的60例老年T2DM患者,经改沙格列汀片口服及诺和灵30R皮下注射后,观察其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本院内一科收治的60例老年T2DM门诊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修订的糖尿病诊断标准[4]。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60~75岁,平均64.2岁;患病时间1.5~18年,平均7.8年。所有患者均口服双胍、磺脲类药物1.5年以上,使用2种或2种以上降糖药物1.5年以上,血糖控制差(HbA1c>7.0%、FBG≥7.0 mmol/L及P2 hBG≥10.0 mmol/L),患者均除外饮食、服药不规律等因素,并排除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近期感染、应激等诱因;排除使用强的松类、其他引起血糖升高的药物,保证饮食、运动量处于稳定状态;将3次FBG>10.0 mmol/L及HbA1c>9.5%者入选进行观察。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A、B组各3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使用血糖仪(Omron HEA-230)监测血糖,根据血糖监测情况调节降糖药物剂量,使FBG降至7.0 mmol/L以下,P2 hBG降至10.0 mmol/L以下。在控制饮食的基础上,停用其他口服降糖药;B组:每日诺和灵30R皮下注射,早、晚各1次;(初始用量为0.5 U/kg,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逐渐调整用量);A组:沙格列汀片1次/d,早餐前口服,起始剂量2.5~5 mg,(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逐渐调整用量),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2 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TG)、体质指数(BMI)的改变。
1.3 疗效判定标准 依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以HbA1c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观察指标的比较 经12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BG、P2 hBG、HbA1c和TG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治疗期间,B组患者出现3例轻微低血糖反应,经口服含糖食物后症状缓解,A组2例轻微头痛,1例轻度恶心症状,均未作特殊处理,自行缓解;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未出现肝、肾功能异常者。
3 讨论
目前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由于糖尿病随年龄增长患病率逐渐增高,故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增长尤为明显[5]。老年T2DM的发病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有关,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一定量胰岛素的生物化学反应低于预计正常水平的一种现象,慢性高血糖加重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减少[6]。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增高,可引起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可致器官、组织损害,引起功能不全,以致功能衰竭,致残、致死率极高[7]。磺脲类药物具有刺激胰腺β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的作用;双胍类药物通过促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及促进周围组织细胞(肌肉等)对葡萄糖的利用和抑制肝糖原异生作用、抑制肠壁细胞摄取葡萄糖来降低血糖;磺脲类药物作用机制则通过与胰岛β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刺激胰岛素的分泌[8]。继发性口服药物失效的原因中比较常见的是患者饮食、服药不规律、耐药、应激等原因导致,但继发性失效的主要发生机制和原因尚不明确,其根本原因可能系胰岛素抵抗[9]。针对口服降糖药不能很好控制血糖的患者,及时启动胰岛素治疗,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但是一些横断面观察性研究发现,胰岛素治疗后心血管死亡和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而口服降糖药服用方便,增加患者依从性,能更好地控制血糖[10]。
继发性口服药物失效是临床棘手问题,一般认为疾病本身的因素包括肝脏、外周组织对胰岛素抵抗及β细胞功能损害都可能是继发性口服液失效的发病机制,研究表示,长期和大剂量使用磺脲类和双胍类药物,可能会导致基因结构的突变,致口服药物失效发生。国际内分泌临床研究表明,无法长期有效控制高血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有治疗方案尚不能持久有效地保护人体胰岛β细胞。胰岛素及DPP4的应用可迅速降低高糖毒性有利于胰岛β细胞功能恢复。调整患者体内高血糖状态,避免长期高血糖状态对胰岛β细胞的毒性影响,保证血糖控制正常状态,从而减少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11]。
沙格列汀片是一种新型的二肽基肽酶Ⅵ(DPP4)抑制剂,又称为内源性肠促胰素[12]。它主要通过延长患者自身肠促胰素的作用时间,来减慢肠促胰岛激素的失活速率,增高其血液浓度,使餐后从小肠释放到血液当中的肠促胰岛激素浓度增高,以葡萄糖依赖性的作用方式减少老年T2DM患者的FBG、PBG血糖浓度,达到理想降糖目的,副作用很小,用药方便,依从性高。国内临床研究显示,内源性肠促胰素在持久降糖的同时,可显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沙格列汀片通过延缓肠促胰岛素的失活,促进葡萄糖介导的胰岛素释放、减少餐后胰高血糖素释放,以改善餐后β细胞对葡萄糖的反应。作用机理是沙格列汀片通过升高内源性GIP、GLP-1水平,促进了胰岛素释放、合成;胰岛素释放的增加和胰高糖素的减少导致血糖浓度降低,达到理想的降糖效果。
诺和灵30R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利用酵母生产的预混型的生物人胰岛素,含30%可溶性胰岛素和70%低精蛋白锌胰岛素混悬液,为双时相胰岛素制剂[13]。本品给药后0.5 h之内起效,2~8 h达到最大效应,全部的作用持续时间最长可达24 h。诺和灵30R的降血糖作用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胰岛素与肌肉和脂肪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后,促进了对葡萄糖的摄入,大剂量时易造成低血糖[14-15]。胰岛素应用有使高胰岛素血症加重及体重增加等副作用,通常受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及对胰岛素缺乏充分了解等因素影响,并且日常操作相对比较繁琐,导致许多患者对使用胰岛素有抗拒的心理,依从性较差[16]。
本研究显示,继发性口服药物失效的老年T2DM患者应用沙格列汀片口服有利于血糖的控制和改善,但老年患者口服药物治疗更加方便,服药时间不受进餐影响,遵医依从性更好,对于胰岛细胞功能恢复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倪娟,孟寒露,王扬天.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规范化注射[J].实用老年医学,2013,2(6):462-464.
[2]李洪萍.磺脲类继发治疗失效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与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161-162.
[3]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13-814.
[4]金大鹏,朱宗涵.全科医师实用手册[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273-287.
[5]刘巧玲,孟云霞,孟洁.2种降糖方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生存质量的评价[J].实用老年医学,2013,27(10):862-863.
[6]田慧军,程敏.格列美脲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有效性及安全性的临床观察[J].实用老年医学,2013,27(10):863-864.
[7]刘丽,陈亘卓.诺和锐联合拜唐平治疗继发性失效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4):7.
[8] Davidson M B.Diabetes mellitus:diagnosis and treatment[M].4th ed.Philades Phia:W B,Sauders Company,1998:128-130.
[9]王佑民,张秀华,贾敬华,等.NIDDM患者继发性磺脲类失效发生机制的初步探讨[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7,5(3):144.
[10]俞匀,卞茸文,欧阳晓俊,等.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降糖方案转换前后[J].实用老年医学,2013,27(10):823-825.
[11]杨燕,曹科林,丁秀和.诺和灵30R、二甲双胍联合治疗继发性失效的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J].疑难病杂志,2004,3(1):24-25.
[12]苏向辉,孙侃,余学锋,等.沙格列汀增加老年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9(33):4136-4137.
[13]陈新谦,金有豫.新编药物学[M].第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61-464.
[14]劳丹华,廖虹.地特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难控脆性糖尿病临床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12,33(1):101-102.
[15]楚清锋.地特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46例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6):40-41.
【关键词】
氧氟沙星;滴眼液;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有关物质氧氟沙星系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抗菌活性系抑制细菌DNA促旋酶,阻断DNA的合成,从而产生快速杀菌作用[1]。氧氟沙星滴眼液能减轻眼外部感染,它不仅具有抗革兰阴性菌,而且有抗革兰阳性菌及绿脓杆菌等广泛的抗菌谱,诺氟沙星与氧氟沙星虽均系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但氧氟沙星抗菌谱较诺氟沙星更广,抗菌作用更强[2]。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氧氟沙星滴眼液的含量及其有关物质,方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
1 仪器与材料
高效液相色谱仪(SHIMADZU UV-VIS Detector SPD-10A,Pump LC-10AT);色谱柱:Shim-pack:vp-ods column size:150 L×4.6 serial No:7072834;厂家:SHIMADZU;氧氟沙星对照品(含量98.4%)中国生物制品检定所;氧氟沙星滴眼液(5 ml:15 mg)自制。
2 方法与结果
2.1 波长的选择 取氧氟沙星对照品溶液(浓度为0.12 mg/ml),在200~400 nm波长进行紫外吸收扫描,在294nm处有最大吸收,参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氧氟沙星滴眼液标准,选择294nm作为本品的检测波长。氧氟沙星滴眼液样品的紫外扫描结果如图1。
2.2 色谱条件 色谱柱:SHIMADZU VP-ODS150 L×4.6;流动相:醋酸铵高氯酸钠溶液(取醋酸铵4.0 g和高氯酸钠7.0 g,加水1300 ml使溶解,用磷酸调节pH值至2.2)-乙腈(85:15);取氧氟沙星适量,用0.1 mol/L的盐酸溶液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毫升中含1 mg的溶液,置紫外光灯(254 nm)下照射4 h以上,取1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理论板数按氧氟沙星峰计算不低于5000,紧邻氧氟沙星峰前的杂质峰与氧氟沙星峰的分离度应符合规定。紫外灯照射的样品的HPLC图谱见附图2。
2.3 线性试验 取氧氟沙星对照品溶液浓度为0.24 mg/ml的溶液,分别精密量取此溶液3.0 ml、4.0 ml、5.0 ml、6.0 ml、7.0 ml,置10 ml量瓶中,用0.1 mol/L的盐酸溶液稀释至刻度。各吸取1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进行线性范围的考察,结果得回归方程:y=3E+07x + 111990,r=0.9995。氧氟沙星浓度在0.071~0.165 mg/ml范围内线性良好。
2.4 精密度实验 取070403批样品1份,按含量测定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重复进样六次,结果表明此方法测定氧氟沙星滴眼液含量的精密度较好。
2.5 稳定性实验 取精密度项下的溶液,按含量测定方法测定,在0 h,2 h,4 h,6 h,8 h,10 h进行测定,结果平均峰面积为3455082.458,RSD=0.89%,供试品溶液在10 h内是稳定的。
2.6 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氧氟沙星对照品约9.6、12、14.4 mg各3份,分别置50 ml量瓶中,同时按处方比例加入辅料,用0.1 mol/L的盐酸溶液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精密量取滤液5 ml置10 ml量瓶中,用0.1 mol/L的盐酸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按含量测定方法测定,计算回收率。结果表明:该方法回收率均在98%~102%范围内,平均回收率为99.8%,RSD为0.42%,符合规定,适用于氧氟沙星滴眼液的含量测定。
2.7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05年版药典二部附录)测定。
phenomenex Kromasil C18柱(250 mm×4.6 mm,5 μm)以醋酸铵高氯酸钠溶液(取醋酸铵4.0 g和高氯酸钠7.0 g,加水1300 ml使溶解,用磷酸调节pH值至2.2)-乙腈(85:1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94 nm;流速1.0 ml/min;进样量10 μl,本试验采用外标法测定氧氟沙星滴眼液中物质含量,对照品溶液制备:精密称取对照品0.01228 g,置100 ml容量瓶中,加0.1 mol/L的盐酸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样品溶液制备:量取070403批样品六份,格2 ml,置50 ml容量瓶中,用0.1 mol/ml盐酸溶液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分别精密称取一定量,注入仪器,记录色谱图,测定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中待测成分的峰面积按下式计算含量:含量(Cx)=Cr×Ax/Ar,Cx为供试品的浓度;
Cr为对照品的浓度;Ax为供试品峰面积;Ar为对照品的峰面积。
2.8 三批中试样品的含量测定结果 本品三批样品含量测定结果见表1,见图3-5。
结果表明:三批样品的含量均在90.0%~110.0%之间符合规定。
2.9 样品有关物质的测定 取三批样品,按上述方法检查,结果见表2。
结果表明,单个杂质峰面积≤0.5%,各杂质峰面积的和≤1.0%。
3 讨论
氧氟沙星滴眼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氧氟沙星滴眼液有关物质检查及其含量测定方法。以醋酸铵高氯酸钠溶液(取醋酸铵4.0 g和高氯酸钠7.0 g,加水1300 ml使溶解,用磷酸调节pH值至2.2)-乙腈(85:1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94nm;流速1.0 ml/min;进样量10 μl。制剂中辅料对主药测定无干扰,氧氟沙星与有关物质完全分离。在3.2~16.0 μg/ml范围内峰面积与浓度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RSD=0.85%)良好。回收率均在98%~102%范围内。本方法简便,迅速,准确,可用于氧氟沙星滴眼液的质量控制。
参 考 文 献
[1] 汪茂先,黄坚伟,陆永昌,陈晓艳,李萍.浓氧氟沙星注射液工艺研究及稳定性考察.广东药学,1998(2):19-22.
[2] 徐镜海,何同胜.新一代抗菌药:氧氟沙星滴眼液.医药导报,1996,(15):19.
[3] 俞犄,王义明,罗国安.氧氟沙星对映体的毛细管电泳手性分离.药学学报,1997,32(3):203-206.
[关键词] 咳嗽变异性哮喘;吸入治疗;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丙酸倍氯米松
[中图分类号] R9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7(a)-0094-02
咳嗽变异性哮喘(CAV)又称咳嗽型哮喘,以慢性咳嗽为唯一或主要的临床表现,有气道高反应性,又称过敏性哮喘[1],是支气管哮喘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上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发展成为典型的哮喘,常在夜间或清晨持续反复发作,多由运动、冷空气、气候变化或由呼吸道感染诱发或加重,易误诊或漏诊[2]。吸入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支气管舒张剂治疗CVA。本研究用舒利迭(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干粉剂,SM/FP)雾化吸入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取得显著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6月~2011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100例CVA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4例,女46例;年龄18~66岁,平均(31.8±10.2)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7.0±5.6)个月。符合如下的诊断标准[3]:不明显原因咳嗽达2个月以上;体格检查及X线胸片检查正常;支气管扩张试验阳性;抗生素和止咳药均无效,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停药后短期内复发;除外相似临床表现的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胃食管反流,左心衰竭,支气管内膜结核等。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舒利迭每次1吸(50 μg沙美特罗/250 μg丙酸氟替卡松),症状缓解后改为每次50 μg/100 μg,均为Bid;对照组:吸入倍氯米松气雾剂(BDP),250 μg/次,Bid。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症状评分 (1)日间症状评分:0分为无症状(气喘、呼吸困难或咳嗽等);1分为有轻微症状,或间歇出现,不被患者重视;2分为有中等程度症状,或症状频繁出现,至少有1次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3分为症状持续,影响日常活动。(2)夜间症状评分:0分为夜间无任何哮喘症状;1分为夜间因呼吸困难憋醒1次或有早醒症状;2分为呼吸困难憋醒和早醒症状2次以上;3分为夜间经常因呼吸困难憋醒,但尚能间断入眠;4分为端坐呼吸、不能入眠。
1.3.2 晨间呼气峰流速(PEFam)测量方法 用简易呼气峰流速仪测定晨间呼气峰流速(PEFam)。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症状缓解情况
观察组咳嗽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PEF症状积分比较见表2。
2.3 不良反应
两组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
2.4 结论
联合吸入低剂量的FP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SM是控制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较好方法,加入低剂量的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的疗效优于单一糖皮质激素。
3 讨论
呼吸道炎症和平滑肌功能异常为哮喘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舒利迭成分SM主要作用于平滑肌细胞兴奋β2受体,最终使呼吸道平滑肌松弛,对支气管产生持久的舒张作用。另一成分FP,则通过与细胞内糖皮质激素(ICS)的受体结合促进有效的抗炎活性,从而抑制炎性细胞的渗出、上皮细胞的增生和损伤以及基底膜的增厚,减轻呼吸道炎症。这两类药作用机制和作用靶位不一,两者的联合应用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4]。此外,ICS能增强肺组织细胞膜上β2受体蛋白的合成,并能降低β2受体不敏感性和耐药性。反过来β2受体可激活无活性的ICS受体,使受体对类固醇的刺激更敏感,增强ICS效能。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效应,在使用SM的同时可较少ICS的吸入剂量,从而减少激素的副作用。本研究中吸入BDP量明显高于舒利迭中ICS的吸入量,且在改善肺功能、症状控制上均显示快速及更大程度的改善,安全性良好。因此推荐[5]低剂量吸入ICS可最大限度地减少ICS的全身不良反应,并能有效快速控制咳嗽症状,可使患者主观迅速感受到治疗的有效性,患者愿意接受治疗,增加了对治疗的依从性。本研究证实联合吸入低剂量的FP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疗效优于单一糖皮质激素。
[参考文献]
[1] 李博,张述蜂,高晓方. 阿奇霉素联合小剂量茶碱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疗效观察[J]. 临床肺科杂志,2010,I5(9):1337-1338.
[2] 汪春燕. 成人咳嗽变异性哮喘35例临床分析[J]. 浙江临床医学,2008,10(4):519.
[3] Johnson D,Osborn LM. Cough variant asthma:a review of the clinical literature[J]. J Asthma,1991,28(2):85-90.
[4] 钟南山,郑劲平,蔡柏蔷,等. 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干粉剂与布地奈德干粉吸入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对照研究[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5,28(4):236 -237.
[5]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32(6):407-413.
第一,在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中,要坚持抓好重点单位、重点行业,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第二,做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下属服务站医务人员的健康知识培训,每月一期黑板报和宣传窗的更换,及时分发资料下各服务站、学校、社区(村)并做好检查工作,充分发挥讲师团的力量,邀请区和街道卫生院两级讲师团开展菜单式入村、入社区、入学校健康教育讲座。第三,在各个世界卫生纪念日开展形势多样的活动,指导区级“亿万农民健康促进活动”示范村的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群众的卫生防病意识,了解各种疾病的防治知识,使居民的卫生知晓率达到80%以上。
二、加强“除四害”消杀工作,落实各项疾病防治
要继续加强消杀力度,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全面开展以环境整治和重点消杀为主的工作,做到经常性与突出性相结合,药物与工具相结合,环境改造与消杀相结合,专业人员与业余队伍相结合。做到措施到位,方法具体,管理严格,经费保障。重点是抓好创建工作存在的薄弱点:一是农村除四害工作。由于农村环境比较复杂,“四害”滋生场所多,且难以清理,“四害”消杀药物难以全面覆盖。将会同经发科抓好农村除四害人员教育培训,做好农村四害密度的监测、整治环境卫生,消除“四害”滋生场所,清理垃圾、污水沟等。二是200平房行业的除四害工作。200平方以上单位由于不是街道统一消杀,各单位自行消杀,有的单位由专业的消杀公司消杀,有的单位自行购买药物消杀,良莠不齐,存在漏洞。邀请区爱卫办对街道200平方以上的单位由消杀人员进行消杀培训,并定时对这些单位进行检查,不定期进行抽查,彻底消灭“四害
三、深入开展社区及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各社区和村面貌
重点是抓好卫生死角整治,彻底消除“暴露垃圾、河道污物”等顽疾,防止死灰复燃。要合理整治居民区内的茶水供应点,消除火灾隐患,杜绝乱放、乱搭现象,创造整洁优美环境。
四、做好新一轮新农合工作
做好新一轮新农合投保工作及新农合体检工作,由于政策有所调整,明年重点是做好新农合政策宣传,提高知晓率,提高农民参合意识,对各定点医院及社区服务站加强监督让群众充分享受到政策实惠。
五、巩固创建成果,深化创建活动
为巩固创卫成果,鼓励各级单位积极申报更高一级的卫生单位。加强对基层爱国卫生工作的指导、监督、检查力度,努力在新的一年有所创新。
关于计生工作计划:
明年主要工作分三大步走,一步针对本地育龄群众,以优质服务为主;一步针对流动人口,以服务和管理相结合的方法为主;另一步针对企业的员工,以宣传、服务为主。
在针对本地育龄群众的工作上,主要以以下几个方面为主:
一、做好优质服务随访工作。对四项手术、新婚、怀孕、出生等对象进行定期随访并为她们做好指导工作。
二、如果明年可以继续为广大育龄群众进行免费“宫颈癌筛选”的话,我们将继续发动本区域内的育龄妇女进行免费“三查”和“宫颈癌筛选”检查并建立生殖健康档案。
三、依法行政,做好各村、社区的各类奖励扶助对象和利益导向机制对象的摸底、清查、落实工作。
四、明年是中国计生协会成立30周年,街道将组织各村、社区进行文艺庆祝活动。
五、组织基层计生干部进行科学发展规划纲要学习,不断努力提高自我。
在针对流动人口的工作上,主要以以下几个方面为主:
一、时刻关注外出流动人口的动向,定期随访,并要求外出已婚育龄妇女一年四次寄回孕环情检查单,以防止计划外出生。
二、对于外来流动人口,督促各村、社区及时做好登记、验证、信息输入工作。发现有怀孕对象及时与对方计生办联系(通过打电话或城市与流动人口信息平台),核实是否符合生育政策,对于符合政策的怀孕对象做好定期联系、随访工作;对于无证但符合政策的,督促该夫妇限期补办;对于不符合政策的,及时做好补救措施,配合对方计生办一起做好终止妊娠、征收社会抚养费和节育工作。
三、对各村、社区的女性专管员、计生管理员进行素质、业务培训,以提高她们的工作业务水平,能更好地与外来育龄群众进行交流,以便为外来育龄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四、对各村、社区的女性专管员和计生协管员进行一年四次的抽查考核,以促进他(她)们的管理、服务、协作能力。
五、继续做好婚育课堂村村行活动,去年、今年我们都以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宣传为主,明年我们将以避孕节育宣传为主,积极推进五进活动即进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工地。
在针对企业的工作上,主要以以下几个方面为主:
一、把婚育文明风吹进企业,让更多的企业员工懂得、掌握更多的婚育知识。街道将以聘请专业老师为企业员工讲座的方式宣传这方面的知识。
二、继续推广街道、企业联合严把流动人口怀孕这一关,企业一旦发现有员工怀孕就督促该员工带好所有证件来街道办事处进行审核,经审核后街道将出具一张证明给企业,如果发现不符合政策怀孕的,将联合做好终止妊娠工作或解除劳动合同、劝返的工作。
三、继续为企业上门提供免费的“三查“服务。
明年文化工作计划:
一、筹备《戚家山文艺》编委会,为街道出刊《戚家山文艺》刊物做准备。
二、完善文化站阵地建设,年内抓紧落实文化站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及其他综合活动用房的改建扩建工作,完成上级文化管理部门对综合文化站基本建设的硬件设施考核达标要求。
三、完善文化管理工作,年内争取引进文艺管理人才,以真正促进和抓紧文艺队伍管理工作。
四、加强文体队伍建设,年内除加大对文体骨干的业务培训外,将进一步健全制度和措施,以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为目的,促进文体团队积极开展文体活动。
五、继续抓好街道海享文化大舞台的展演活动,使“海享“理念深入人心。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