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手抄报简单又漂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识字;兴趣;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075-01
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规定数量的汉字,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和习惯,为了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识字,教师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并使之对识字感兴趣呢?
1.培养学生识字的美感
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是唤醒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识字存在于学生的思维中,而想象美则是对外界映入人脑中,经过人脑的分析与处理再现的一种人为化的美感意识。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抓住汉字形象、直观的特点来诱发学生的汉字想象美。如学习 "鸟"字,教师问:"从这个鸟字中,你可以看到身体哪部分"。这一提问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丿"是鸟头上的羽毛;"、"是眼睛;"ㄅ"是身体和爪子;"一"像一根树枝,合起来就是一只站在树上唱歌的小鸟。"鸟"字的造字特点诱发了学生们的想象,学生的想象又丰富和发展了"鸟"的本身含义。即使他们对汉字产生了浓厚兴趣,又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培养了想像美的能力。
2.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的兴趣
兴趣是激发儿童从事学习的动力。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儿童喜欢模仿,喜欢重复,喜欢表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符号的兴趣,不断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如:猜字谜,找朋友、风车转转将这些儿童学前生活中的游戏引入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学前游戏的乐趣,对识字就会兴趣盎然。
3.抓住特点,分类识字
在教学中枯燥无味地教识字,学生容易厌烦,特别是低年级同学,好动好玩,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疲劳,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并不一定要按课文中先后出现的顺序来进行识字,应利用生字的组成特点进行教学。如在教学《哪座房子最漂亮》时,让学生想办法记住"们",学生就纷纷说起来。
有的学生说:"门字加上单人旁。"有的学生说说:"门外站个人。"我在肯定了孩子的方法后,又出了几个字谜:"门里有个人。""门里有张嘴。""门里有个太阳。""门里有只耳朵"……让能猜的同学写到黑板上来,学生一一写出了这几个字,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随机地去识字,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记住了 "闪、问、间、闻"。 这样学生学得方便,记得简单。
4.多元评价,体验悦读
养成阅读习惯"成功是成功之母",学生只有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才有不竭的读书动力。学校要构建"阅读考级、活动竞赛展示、生生自评互评、教师家长评价"等多元评价激励策略、机制,寓评价于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1阅读考级评价。学校分年级制定详细的阅读考级评价细则、考级方式,有效指导教师、学生开展读书活动。由语文老师根据学生的课外阅读记录本、阅读积累、阅读日记、阅读卡、手抄报等推荐学生填写申请,参加考级活动,过级学生,学校颁发荣誉证书,并且通过校讯通向全校教师、学生家长进行宣传激励。
4.2参加活动、竞赛的展示性评价。各班为学生建立个人阅读档案袋,班级、学校举行一系列的阅读竞赛评比活动,搭建学生展示自我的大舞台,如:手抄报比赛、读书征文活动、读书报告会、百科知识竞赛、自制书签和阅读卡比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展示学生阅读中的收获与进步。同时在学校校刊中开辟"读书论坛"、"读书笔记"、"好书推荐"、"书香荣誉榜"等栏目,向学生、家长、教师约稿,有效促进了教师、学生、家长同读共写,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读书热情,也扬了孩子们的童真和天性。
4.3生生互评与家长评价。学校要求各班每周组织一次学生互评、交流,评选出"读书大王、读书标兵、博笕群书之星",通过拟写"喜报"的形式按时向家长汇报,并要求家长填定"家长寄语"以鼓励孩子更爱读书,更会读书。
下面,就谈一谈自己在此方面做的一些尝试。
一、 自我预习交流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前预习显得尤为重要。以往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我只要求学生先通读课文,然后勾画字词,借助工具书查阅相关资料等,能力强的学生能够较充分预习,可是一些学困生预习的内容却非常有限。为了帮助学困生,我尝试着在课前添加一个交流预习作业的小环节,因为,同龄人之间相互学习的效果有时胜于教师的讲解,这样的预习交流,不但帮助了学困生,补充了他们各自的预习内容,而且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同时,也提高了课堂听课效果。
二、 从单一走向多样
我在设计苏教版小语教材一上《练习2》中“学用字词句”作业时,考虑到本练习是对前面所学课文《人有两个宝》的一个延伸,就改变单纯就题做题的单一形式,从一年级学生的兴趣出发,这样设计作业:
一是“课堂练习作业”
1. 按照老师的样子,用彩笔在白纸上画出自己的小手,看谁画得又快又像。
其意图是让学生先学会仔细观察;接着,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体会到“手”的用途之大、之多,是人身上的宝贝,非常重要;再次激发学生动手画的兴趣。
2. 说说手还能为自己、为别人做哪些事?请按照以下句式练习说话:“我有一双灵巧的手,可以做
,可以做 ,还可以做 。”这项作业是在学生拼读过“拍皮球、拿筷子、打电脑”之后,对学生的口语和思维进行训练,认识到手能做很多事情,不仅为自己,还能帮助别人,在感受到“手”灵巧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到靠勤劳的双手能创造一切,是幸福生活的根本,同时,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喜悦。
二是“课外练习作业”
1. 在彩纸上画出自己漂亮的小手并剪出手形,在“手”上写出带有“手”的词语或有关的儿歌等,第二天张贴在“我的小花园”展示栏里。
设计意图:让学生手、脑并用,既增加词汇量,又开拓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张贴学生的作业,是为了鼓励学生多学多用,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享受成功的喜悦。
2. 动手画一幅画或搜集树叶拼做一幅叶画。
设计意图: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当前的能力,他们识字量不多,设计此项作业的目的就是从他们直观性较强,又喜欢画画的角度考虑,培养动手能力。
以上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几项作业,每题的具体要求都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题与题之间又有一些梯度,其多样性、综合性就是一个情智化的作业设计。
三、 走向人文,贴近生活
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学科工具性,还得引导学生体验语言文字中内含着的人文性。比如,在教学《三顾茅庐》一文后,结合《练习3》中关于三国故事成语的学习,要求学生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一书,讲一讲三国故事,再让学生出一期关于“三国”的小报,由一个点拓展到一个面,引领学生走进故事,理解成语和小说。
让语文回归生活,是语文教师倡导和追求的目标。当同学们意识到所学的知识马上就会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就越发有意义。例如,苏教版小语教材四下第一单元教学内容几乎都是描写春天的,教学时又正值初春时节,我在设计课外作业时,就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的足迹,可以在春风中放风筝,可以搜集赞美春天的诗歌、散文,举行“春之声”诵读会,还可以合作编写以“春天来了”为主题的手抄报,小报上汇集了赞美春天的诗歌、散文,还有学生自己拍摄和绘画的反映春景、春趣的图片等,画面中透出生活的气息,文字中洋溢着人文性。完成这类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充分学习了教材上的内容,还广泛涉猎与教材相关的文学、绘画等方面的知识,充分走进社会生活。
四、 凸显趣味性
摘要:情感教育是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一部分,通过尊重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数学学习内容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本文分析了小学数学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感教育
新课程标准指出: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出发点,把对情感态度的培养作为教学的总体目标提出来,这就告诫我们广大的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考虑认知因素,还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积极创设条件,使学生的情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陶冶,从而进一步努力使数学教学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情感教育在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在7岁到12岁这一阶段属于一个运演阶段,直到12岁以后才会逐渐形成逻辑思维。因此,年龄越小感性特征也就明显,采用感性的教学方法所取得的效果也会越明显,这就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以情感教育为主。现阶段,在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中,情感已被归入其中,这一点充分地证明了国家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关注及重视程度。作为数学教师不能再以单调、死板的教学方式去进行数学教学,应该将情感教育融入到数学课堂当中,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应重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教师有情感的教,学生才会有兴趣学。
二、小学数学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1.课外实践。拓宽情感教育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补充,平时学生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的价值缺乏切身的感受。课外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要培养和加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践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广阔天地。三年级(上)教材实践活动《做一个家庭年历》,教师先安排学生独自调查家中的重要纪念日,学生在次环节中学会尊敬长辈,热爱家庭,感受到家庭的亲情,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挑选材料,查找资料,亲自动手制作,培养和加强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看见自己漂亮的年历,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五年级(上)教学内容《设计花边》,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以及学习数学的成功与自信。实践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广阔天地。首先,开展趣味性强的课外活动。如开设“数学游乐园”,让学生在游乐园里做数学游戏,让学生猜数学谜语、讲数学故事、智力竞赛等各种有趣的活动形式,学生享受快乐,在快乐中学到数学知识,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组织学生自办“数学手抄报”,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数学书籍。其次,设置探究性强的实践作业。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要开展探究性学习,非常适合情感教育的需要。探究性学习重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复杂的情感历程,以情感为动力,解决问题,完成课题。
2.互动活动中渗透情感教育。互动活动从根本上颠覆了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师满堂灌的课堂尴尬局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学生参与率急剧上升,教学效果十分明显。互动活动为课堂教学走出了一条崭新的路子。在互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情感表现的认同,保证互动活动的设计能够体现出学生的情感需求。例如:教学《可能性的大小》时,这种教学内容学生更渴望有动手操作的实践机会,而且这种情感渴望是很强烈的,较之单独地进行结果讲述和预测有效的多如可以先让学生猜一猜:摸到哪种颜色的棋子可能性会大些然后组织小组进行摸棋子试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对不对。通过试验,学生便知道摸到红色棋子的可能性就比蓝色棋子的可能性大。这样,学生学得主动、活泼,知识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3.挖掘数学之美,内化良好的情感品质。在数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揭示数学美的本质,展示数学美的巨大魅力和作用,激发学生认识数学美的兴趣。数学中也有美,比如用字母表示数字,文字语言简化为符号语言,体现了数学的简洁;几何中黄金分割的美、图形对称和谐的美、推理论证严谨内在的美、解题方法新颖巧妙的美,数学公式的对称、统一美等等。这些,我们不断地揭示并展示给学生,培养其审美的意识,陶冶其审美的情感,进一步培养其在数学上刻苦努力的良好的学习品质。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在数学美的海洋里去遨游、去欣赏、去感受,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逐渐形成数学美感。数学中不仅有认知,还要有情感、生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以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基本数学素养。情感教育在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过程中既有着重要的意义,又担负了相对独立的任务,即使在目前应试制度存在的条件下也是可行的。因此,我们应对情感教育在数学中的实施方法、评价手段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要想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课堂的情感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激情的情感教学能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起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更主动地接受知识,通过分析、综合推理进行创造性学习。教师还要做到了解学生精神世界中探索与创造的需要,健康的学习情感才能得到满足。我们只有站到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学科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注意利用和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感染性、情境性、自主性、可导性等功能,才能真正做到在数学教学中既教书,又育人。
参考文献:
[1]庄美清.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0,(10):78-79.
[2]余胜培.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教学的实践[J].科技信息,2009,(28):4l-42.
(一)体悟成长观世事,粒沙瓣花皆入文。教师首先要消除学生谈“作文”色变的畏难心理,告诉他们成长中的每一天,都会经历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如果把这些丰富的体验真实细致地表现出来,就是动人的文章。“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引导学生坚定地去“生活——观察——感悟”,把每一次写作当成一次独特的生命体验。时间挟裹着学生走过童年、少年,步入青年。成长中,感恩、责任、独立、执着、忧郁、善感……甚至懵懂的情愫,都尘封在岁月的流逝中。学生在生活中一旦产生了某种触动,不应让它随时光推移淡化消失,而应进一步集中情感,梳理情感,深化情感,努力使之成为一种情趣,一种领悟,一种思绪,一种立意……这样,就会为文章写作劈开航道。十二三岁的高年级小学生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依赖父母,情感上自然也与父母疏远了。代绮蔓同学就以这种真实的体验为素材,写下了作文《牵手》。小时候“她(母亲)摊开大手匿着我稚嫩的小手,如同青涩的石榴籽被硬壳包裹着。每遇散步,大手牵小手变成了我乐此不疲的游戏。”后来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再次与母亲牵手时,几个同学戳戳点点的嬉笑将那种温馨一扫而空了,怒气冲天的我,粗鲁地挣开母亲的手。”考试的挫败、友谊的错失接踵而至,令“我”黯然神伤。母亲善解人意地安慰“我”,伸出手抚摸我。第一次发现“她的手像展平的核桃壳,手指枯槁,掌心已被繁重的劳动磨出了硬茧。我蓦地感动了,想起童年温暖的手。月光下,我又牵起母亲的手,那么暖……”这便是自然之情的真实流淌。
(二)多种媒介广涉猎,厚积薄发写华章。“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郭沫若先生的这一经验告诉我们:写文章只有广泛涉猎,才能厚积薄发。可见,“写作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学生自身阅历固然有限,但是获取间接材料,即通过各种传媒工具获得材料的渠道却很便利。当今时代“信息产业”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既可以查阅书籍、报刊等传统纸质文本,还可以从电视、电影、广播、网络等传媒中的音像资料、电子文本中更快捷地获取信息。如何指导学生对满目琳琅的信息甄别选择,进而整合成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呢?教师在其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举足轻重。其一,推荐有益的报刊。一些健康向上、富有时代气息的报刊杂志,里面的文章篇幅短小、语言优美、饶有情趣,也很适合高年级学生的阅读口味。例如:《文苑》、《少年文艺》、《意林》(少年版)、《读者》、《少年文摘》、《格言》、《疯狂阅读》、《语文报》(中高年级版)等。这些报刊由学生自愿选取购买、征订,包括教师在内要求每月人手一本(份)。读完自己的报刊,自觉放在班级图书阅览角,与其他同学交换共享。在此基础上,进行读·摘·诵·用,每生准备一个摘抄本,每周摘课外新鲜词语5个以上,注音并解释;课外佳句5个以上;精彩段落一处。每周学生互查,教师抽查。根据读书摘抄的情况,评选班级周明星、月明星和年度明星,激励学生的参与热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储备了字、词、句、段等语言素材,还积累写作知识、技巧。长此以往,学生的思想与情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深刻、丰富起来。当具备大量的阅读积累及语感沉淀时,写出来的文字自然就有了一定的底蕴;其二,留心荧屏中的“语言大餐”。看电视对于语言的积累大有裨益。要求学生看电视时有意识地积累广告语、栏目名称、栏目口号、主持人的串联词、影视剧中的经典台词等,将优秀的内容记录下来,品赏学习。班内因此掀起了一股股积累热潮,一个来月的时间,搜集许多佳言妙句;其三,利用网络创建素材库。互联网的强大信息量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浩瀚的素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每月给学生布置一个素材主题。比如“理想”、“感恩”、“乐观”、“成长”等等,让学生在网络日志中创建“写作素材库”,搜集符合这一主题的“古诗词”、“名人名言”、“热点事件”、“精妙语句”等材料,分门别类地整理。还可以鼓励学生做点有创意的艺术设计,比如为素材库命名,设计精美栏目,粘贴漂亮图画,写上简短点评,抒发几句感想等。利用网络的交互性,把个人的“写作素材库”与同学交流,相互补充,共同分享,互相促进。这样还提高了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能力。
(三)开展活动增兴致,历久弥新长才情。“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叶老的这句话说明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既然学生的生活单调,教师不妨精心创设一些灵活多样、切实可行的语文活动来充盈学生的生活,为作文积蓄原料。有配合教学内容的课本剧、辩论会、朗诵会、手抄报等,也有定期举行的红领巾校园广播、趣闻轶事、成语接龙、对联先锋、社会前沿、古诗歌背诵等,还有不定期开展的参观、郊游、社会调查以及长期开展的“说普通话,写规范字,讲礼貌语,做文明人”、课前讲演、班级贴吧、生活启示录等。活动的开展,有的需要精心策划,周密部署;有的则灵活机动,自由发挥。值得一提的是有了教师的激励性评价,阶段性总结,科学而艺术的引领,才能保证活动的持久性与时效性。教师通过适时引导,让学生提炼自己的观点,触发了学生灵感,激活了学生思维。不断砥砺,日积月累,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就会提高,写出的文章往往思想内容有深度、有厚度,不但言之有物,而且言之有理。这说明作文水平的高低往往取决于作者认识水平的高低。
(四)素材切合少年意,好之乐之技自精。鼓励学生在发展自己兴趣的同时,注意多储蓄一些相关的素材,以备写作时运用。学生以我口诉我情、以我手写我心,内容丰富,情感真实,这样的性情之作,非那些矫揉造作的文章所能及。如果教师能试着走近学生,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己的兴趣,将简单的喜欢,变成理性的追求,他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甚至思维判断力都将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好的兴趣爱好可以影响孩子一生,生动而丰富的兴趣深入学生的心田里,铭刻在脑海里,这样就为写作提供了直接而深厚的素材。
关键词: 新课程 英语教学 认识误区 对策
英语新课程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倡导发现式学习,重在培养学生能力。新课程改革的开展使得新课程更贴近实际、贴近时代,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程改革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尽管新课改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实际英语教学中仍存在一些认识问题。如何尽快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最终实现新课标的关键。笔者在此主要讨论四个常见认识误区及相应的策略。
误区一:新式的英语教学就是全英教学
新课改的目的是“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全英教学是指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全部或者大部分时间使用英语进行教学。全英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和提高能力有很好的作用,但鉴于目前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各地差异很大,还不能都实施全英教学。有的学校视听系统欠缺,学生平时接触英语的机会较少,很多学生的方言相当重,在学习需要使用发音技巧的英语时困难重重,对不规则发音的单词、短语、句子记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使用全英教学,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反而会进一步打击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厌学英语。有的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堪忧,他们所谓的全英教学就是中文翻译式教学,使得学生听讲时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此时还不如用汉语好。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英语专业素质。无论教师采取何种方式教学,自身素质都是首要的。教师有一桶水,学生才会有一碗水。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语音不准,错误连连,学生怎么会对此学科感兴趣呢?因此,学校一定要舍得耗资送教师去培训学习;当地也可以组织英语教师集中学习,大家相互交流、切磋;当然教师自己更要注重自我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
其次,要增加学生的视听时间,利用现有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或者早晚自习,用录音机放磁带,用电视机或影碟机放英语教学片或原声电影等,让学生多听、多看,提高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语言动机,为学生提供纯正的英语语言环境,提供语言模仿的对象,创设形象生动的语言环境。
最后,在全英教学中要允许汉语的适当使用。在英语课堂用汉语来掌握英语背后的复杂规则,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更为简单。在学生学习了这些规则后,教师再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使其在练习中反复练习这些规则直到完全掌握,这样的学习效率更高。目前在英语学习持续升温而汉语学习势微的局面下,鼓励学生学英语的同时学好汉语,更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误区二:现代的英语教学就是运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克服传统教学弊端的全新的教学方式,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成为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在讲解一些内容比较抽象的课文时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场景,便于学生理解、记忆、矫正发音错误,从而成为医治我国学生“哑巴英语”这一通病的良药。多媒体教学可以大大提高课堂容量,使课堂内容更加充实,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很好地弥补传统英语教学的缺陷,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对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产生积极的作用。由于多媒体有诸多好处,导致部分教师节节课都依赖多媒体,从而不能保证课件的质量。做一个课件要花教师很多时间和精力,如果节节课都用多媒体,会使得教师疲于应付,有时拿用别人的课件来上课,而别的课件不一定适应本班学生课堂,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有的教师精心做出了课件,在上课的过程中,由原来的学生“吃不饱”到现在的“吃不了”。教师在课堂上木无表情,不停点击鼠标,成了鼠标的“奴隶”。学生由原来单一听讲转变为单一观看幻灯片,有时还未来得及思考,就转换到下一张幻灯片了。
鉴于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在英语教学中,多媒体仅仅是一种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手段。教师不能过多地依赖它,对它的应用应遵循适时、适度的原则。其次,多媒体不能取代传统媒介――黑板和粉笔。黑板比起多媒体虽简陋了点,但也有多媒体无法替代的方面。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程序和板书在多媒体课上无法根据学生的情况当堂进行调整,而在黑板上可以进行。教师一手漂亮的板书不仅能给学生以赏心悦目的感觉,还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课堂上,学生可以上黑板板演,教师可以充当裁判员,判断学生书写的准确性,评书法的好差,给予学生及时的指正。所以,在实际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有适当结合多媒体和黑板,扬长避短,相得益彰,使其都为教学服务,才能引导学生高高兴兴地学、有滋有味地学,才能使学生学英语具有新鲜感、轻松感、愉悦感、自信感、成就感,英语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误区三:热热闹闹的英语课堂就是任务型教学
新课改的一大特点就是提倡“任务型教学”,它要求教师通过在课堂上组织贴近实际性有意义的活动任务,使学生“从做中学”,以活动为载体学会“用语言做事”,其初衷是让全体学生“动”起来。有些教师精心设计一些活动,结果开展不起来,于是就降低了任务的难度,结果虽然课堂气氛活跃、轰轰烈烈,但活动却无法体现合理的信息差,教学陷入低效重复,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难以得到应有的锤炼,任务型教学趋于简单化、表演化、形式化,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要解决上述问题,教师首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任务目标要明确、适中,活动要具有可操作性。目标不要定得太高,又不能太低,让学生只要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即可。教师在设计任务时也应由简单到复杂,难度逐渐加深,承前启后,层层深入,形成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再由高级任务涵盖数个初级任务,并由数个微型任务构成任务链,使教学成阶梯式,层层推进。这样课堂气氛既不沉闷,又不过于热闹,同时达到预期效果,而学生在自然的情景中也能体会学习和使用语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分组讨论是一种让全体学生“动”起来的好的途径。“不管哪一种形式的课堂活动,都不能成为少数学生的表演,而要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特别要注意防止两极分化,对后进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2]所谓分组讨论活动,就是把整个班级分成许多小组,每个小组有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这种形式小组讨论有利于减少弱势学生的焦虑感,使他们摆脱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现的压力。对于那些不适应当众表达的学生,小组发言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可以先听其他成员所说的关键词和短语,然后自己再不断重复直至运用自如,最后也可以让他们代表小组向全班发言。这种方式既能使教师有效地完成任务型教学,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小组活动能让全体学生参与到任务活动当中,使课堂气氛热烈而又有序,让学生享受学英语的乐趣。
误区四:新课改下写作教学无关紧要
新课改把语言技能教学提到首要位置,提倡听、说、读、写技能平行发展、互相促进和综合利用。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重阅读、轻写作。写作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是学生表达其主体思想意识的重要方式,写作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途径,它是听、说、读技能的升华。然而部分教师对此根本不重视,有的教学计划中就没有写作教学计划,有的即使把它纳入计划当中,但因课时紧在实施过程中也被夭折了。他们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把每一单元的阅读课和语法课上好,认为那样学生就能应付考试了。再加之部分教师有阅卷方面的侥幸心理,总认为差距不大。所以他们认为平时花大力气练习写作划不来。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写作有恐惧心理和畏难情绪,觉得写作枯燥无味,特别是后进生,遇到写作便束手无策。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教师又该如何做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
首先,教师应充分利用目前牛津版教材内容,运用多种练习方法。教材每个单元都有“Task”部分,而其中最后项目是写作部分,最好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它是在前面听、说基础上水到渠成的,让学生学有所写,不空洞,不乏味,既有效巩固本单元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可当场用投影展示好、中、差学生的作文,让学生批阅,然后再展示范文,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使学生真正能体会到写作的乐趣,觉得写作也并不可怕。只要教师把它定为硬性任务完成,学生基本都能做到。如果教师进行到这部分,觉得时间紧,忽略了它,则学生也不会对此重视,长此以往,将给学生造成误解,认为此部分不重要。
其次,教师要加强写作训练方面的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点金术”,平时要教导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增大学生的信息储备量。从近几年高考作文看,没有扎实的基础功底,是很难取得好成绩的。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积累和建立自己的知识库。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写的能力要在读的基础上进行培养和提高,而写的训练又能促进听、说、读的能力。教师可通过听写培养学生的语感和书写的准确性;通过写句子、句型转换练习,培养学生的词句和灵活运用能力;通过重点段落的背诵,加以运用;通过英语手抄报比赛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规范学生书写的准确性。总之,教师要使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好的作文不是练一、两篇作文就能成功的,而必须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甚至要注意到标点的应用,持之以恒地练下去。对于高中生来说,要学会较高级的词汇和较复杂的结构,如不同类型的从句和不同时态和语态,能写简单的书信、通知、便条、个人履历等。所有这些,教师都要认认真真地进行指导训练。
最后,教师应注重写作技巧训练,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在写作训练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审题、确定体裁、精心构思、列提纲、多抓得分点、多制造亮点,切忌逐字翻译;要让学生选最擅长、最有把握的句型、词汇、连句成篇;遇到难句,要化难为易,运用同义句替代;完稿后,认真通读全文,确保行文流畅。
总之,面对这种英语课题改革的趋势,如何利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新课程教学,教师还需认真学习课改要旨,领会课改精神,做到真正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师角色,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不要盲目地适应课改改变教学,而要遵循“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的原则,把先进的教学理念、经验和方法与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断开拓、不断创新、勇于实践、勇于修正,积极探索出个性化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真正实现英语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