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就爱读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红枣矮化;超高密度;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665.1 文献标识码:A
1 种植方法
传统的红枣种植技术,种植规格:株行距3m×3m,74株/667m2,种植时间在12月。而柯坪县枣农采用宽窄双行模式直播酸枣、套种棉花,在3月25日~4月20日播种,第2年的同一时间段进行红枣嫁接。播种规格是宽行240cm+窄行60cm。其中宽行中要套种4行棉花,667m2保留8500株棉花;窄行中种2行酸枣,22cm的株距,定苗大约在酸枣幼苗长到5cm时进行,最终保留约1200~1600株。由于有酸枣成本低、嫁接后植株生长快、效果好的优点,因此快速建园最好播种酸枣。
2 嫁接技术
嫁接需要对品种选择、接穗准备和嫁接时间进行严格的控制,同时需要掌握嫁接技术。
首先选用大果型品种骏枣为主栽品种,并尽量采取同一地区同一品种,来保证红枣的统一性。并且需要保留一些酸枣或嫁接一些其他品种的枣类,增加授粉结果的机会。
嫁接准备需要在入冬前就开始准备。选取枝条成熟度高、品种纯的采穗圃采穗,用石蜡油封闭,放入冷库保存新鲜活性,需注意选穗的要求是必须带1个主芽。一般不选用二次枝作为接穗,因为二次枝会形成木质化的枣吊,影响枣苗成活。
嫁接时间一般选在种植后的第2年,和播种的季节一样,在3月25日~4月20日进行,就经验而言嫁接的时间宜早不宜晚,以免影响成活率和产量。
嫁接方法同其他枣类品种的嫁接一样,采用根部劈接。接穗后将接口绑缚严实。
3 接后管理
3.1 树体的管理
包括抹芽和摘心。抹芽在嫁接后15d左右,这样做可以节约养分,供给证接芽营养,全年需要进行3~4次的处理。摘心大约在5月底6月初,不同地区不同气候可以做适当的调整。但是总体来讲越早,产量和质量会比较高。在接口完全愈合后,取消对嫁接接口的绑缚。但如果在风比较大的田地中应适当延迟,以免折断。
3.2 水肥的及时供给
首先生长期的地面施肥。在嫁接前在苗木旁开条状沟并进行第1次施肥,此次施肥要足量,并且要包含多种营养素,以农家肥主,1m2约需4.5kg的农家肥,同时需要补充尿素和重过磷酸钙。第2次在嫁接后4月20日~5月10日之间,以尿素和重过磷酸钙为主。在5月20日叶片淡绿色之后进行第3次的补肥。接着从展叶开始进行叶面喷肥,约20d1次,1年喷5次即可。主要用磷酸二氢钾和硼肥。浇水大概需要3~4次,大多集中在开花时期。8月15日以后要停止浇水,直到9月20日以后进行最后1次浇水,而且水要足,避免落果。
3.3 幼株安全过冬
红枣树在幼株时期为安全过冬,一般在6月底不再施肥,9月底不再浇水。同时最好用至少30cm的干土保护红枣树的基部,并且在冰冻前完成这项工作。在春季土壤解冻以后再撤除。同时,还可以在枣树周围铺设地膜,以减轻红枣树的冻害。除此之外,有稻草的地方可以在秋季过后,用稻草将主干的树体包裹起来,这样有利于树体保暖。尽量在大雪过后及时摇掉树上的积雪,防止在树枝上冻结。
4 培育树形
5年以下树龄的枣树可以只摘心不动剪由于是双行种植,因枣树喜光,可让其形成一高一低,有利于吸收阳光。矮行为阳光直射行,树高大约1m左右,高行可为其2倍。树形可以依据红枣特性修剪成圆柱形主干。它的要求是骨架要牢固健壮,主枝粗壮,尽量保证每个主枝上都有一定数量的健壮侧枝,主、侧枝保留40~60°的角度为好。当树体长大后可能会互相遮挡,影响吸光,应根据具体情况,通过间伐或其他方式逐渐减少枣树数量,以667㎡为例可以将株数调至300株左右,来保持高产量。
5 枣树防病
6月下旬~7月上旬为枣树防病的关键时期。枣树一般容易患枣锈病、炭疽病和烂果病等。枣锈病一般的化学防治方法为6月底~7月初树上喷1:2:200波尔多液。炭疽病的防治,可于6月下旬,先用一次杀菌剂消灭树上病源,再于7月中下旬喷一次1:2:200波尔多液或可杀得;8月中旬,选用农用链霉素混入代森锰锌中或采用其他方法。其他枣树病害也要及时防治,保证果子的产量和质量。
6 注意事项
播种时土不能覆盖太厚,以免影响种子的萌出率。红枣树在幼株期特别不能缺水缺肥,否则影响成活率。生长期内也要保证水肥的充足,这样才能保证有好的产量,同时保证红枣果实的质量。红枣树不适合种植在过分盐碱的土壤中,同时也尽量避免种在粘性土壤。应种在偏沙的土壤里,并且先浇水后施肥,施肥量要适宜,以免过多刺激枣树萌发新枣头。由于枣树间还有棉花,应注意对棉铃虫的防治。品种尽量统一,这样可以简化种植技术。在果实变为红色,自然成熟落果达到20%以上时再进行采摘。
7 总结
红枣矮化超高密度栽培使柯坪县的广大枣农受益,这种栽培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这项栽培技术将会越来越成熟,并推广到更多的地区。在掌握这项技术的同时,还希望枣农朋友能够因地制宜,视情况而综合分析,切勿盲目随波逐流。
参考文献
[1] 王海英,邢燕,江于瑞波.铁干里克地区发展红枣种植业的气候条件分析[J].新疆农垦科技,2010(6).
[关键词]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皮瓣厚度;选择;皮瓣坏死
[中图分类号] R73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8(b)-0038-02
广大女性患上乳腺癌的几率很大,乳腺癌的发病率在逐年提高,并且发病人群年纪越来越年轻。在化疗过程中,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结合术得到广泛的应用。乳腺癌手术较常见的并发症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它的成功治疗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此手术技巧与围术期处理紧密相关[1]。为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皮瓣厚度选择,预防皮瓣坏死,该院自2009年9月―2011年9月对10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采用了预防皮瓣坏死的改良方法,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对10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这些都是女患者,年龄在19~70岁之间,平均年龄(40±5.9)岁。病程2.5个月~17年,平均病程为(4.6±2.7)年。将其按照住院号尾号的奇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治疗组60例。
1.2 方法
40例对照组患者在进行手术时,皮瓣不带皮下脂肪。她们的手术缺口呈现纵梭形或斜形,在手术完成后,在患者的腋下和胸骨旁置双管引流,并且用普通绷带包扎住这些部位。60例治疗组采取的改良后的治疗方式,为了保留皮下血管网,皮瓣厚度带一薄层大概2 cm的脂肪;切口呈现的横切口形状;患者腋下和胸骨旁置双管引流;于胸壁组织上,安置皮瓣间断;最后利用弹力绷带包扎等[2]。
1.3 统计方法
该研究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的术后皮瓣坏死率为13.33%,对照组为27.50%,两组患者术后皮瓣坏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
3 讨论
乳腺癌越早发现越好,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才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3]。主要的手术方式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手术后皮瓣的合理选择才能防止其术后皮瓣坏死。根据相关的文献[4]里记载:肥胖、行扩大根治术、引流液较多等因素引起皮瓣坏死。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如下:当皮瓣厚度适中及保留皮下血管网游离皮瓣的情况下,它有利于维持血液的循环作用和防止皮瓣坏死。当患者的皮瓣太厚和皮下脂肪过多,会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皮肤的新陈代谢功能。相反皮瓣太薄,会直接影响到皮瓣的静脉回流,造成皮瓣坏死。治疗组为了保留皮下血管网,皮瓣厚度带一薄层大概2 cm的脂肪,它的皮瓣坏死率为13.33%,对照组为27.50%,两组患者术后皮瓣坏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
另外,皮瓣张力过大是导致皮瓣坏死的关键因素。所以缝合切口后用吸引器吸引引流管,并用清洁的纱布按压皮瓣,完全排除出所有的积液积气。在扎紧引流管的时候,如果皮瓣下的潜在腔隙不合适,手术完成后,该院可以采取负压持续吸引方式[5]。为了保持皮瓣与胸壁紧贴状态,完成乳腺癌根治术后,我们可以采取适当的加压包扎方式,不但可以改善皮肤组织缺血坏死及皮下积液等不良症状,还有利于创面内组织生长。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弹性绷带效果最好,具有均匀性和稳定性。选择合理的皮瓣厚度,皮瓣无张力缝合,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秀芝,张秋红.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原因分析与防治[J].山东医药,2008,46(35):83-89.
[2] 伍传新,陈树群,张文勇,等.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吉林医学,2009,27(3):275-276.
[3] 林礼,高翠霞,崔立春,等.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原因及预防措施探讨[J].中国肿瘤与临床与康复,2010,8(4):327-328.
[4] 刘伟.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125例分析与处理[J].中围现代医药杂志,2010,5(7):31-35.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清洁级SD大鼠72只,雌雄各半,体质量(250±30) g,购于安徽医科大学动物中心[许可证号:scxk(皖)2005-001]。72只SD大鼠染色编号,随机(随机数字法)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A组,n=8);假手术组(B组,n=32)和脓毒症组(C组,n=32)。假手术组和脓毒症组又分为手术后3、6、12、24 h时相点4个亚组(B1,B2,B3,B4,C1,C2,C3,C4),每时相点亚组8只。动物分笼饲养。
1.2 动物模型制备
试验性饲养一周,术前各组大鼠禁食过夜(自由饮水)。依照相关文献[2]方法行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复制脓毒症动物模型。以10%水合氯醛(0.03 ml/kg)皮下注射麻醉后固定、铺无菌洞巾。沿腹正中线作约1.5 cm切口,找到盲肠,在盲肠根部结扎盲肠,避免结扎回肠及盲肠系膜血管。用 18 号针穿刺盲肠3次,防止针孔闭合,挤压盲肠致有粪便溢出。之后,将盲肠还纳腹腔,逐层缝合腹壁切口。术毕,立即在大鼠皮下注射生理盐水5 ml抗休克。假手术组打开腹腔找到盲肠后缝合腹壁切口,盲肠不作穿刺。
1.3 心肌力学测量
正常对照组在3 h时点,假手术和脓毒症组在3、6、12、24 h 4个时点分批用水合氯醛麻醉大鼠, 经左颈内动脉插入聚乙烯导管至左心室腔内,利用BIOPAC的11A2055型生物机能实验系统, 分别于3、6、12、24 h 4个时点行左室收缩峰压(LVSP)、左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 (+dp/dtmax)、左室压力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指标测定。测定之后打开大鼠腹腔,在腹主动脉抽取血标本进行肌钙蛋白I检测。大鼠因失血性休克死亡,立即取出心脏,切取部分心肌置于2.5%戊二醛液中固定。
1.4 心肌细胞电镜下观察
心肌组织经过固定、包埋、瑞士产LKB-Ⅳ型超薄切片机切片后,置于日产JEM-1230型透射电镜下观察。
1.5 血清肌钙蛋白I检测
抽血置于试管后,在4 ℃下,4000 r/min离心10 min(80-2型离心机,上海手术器械厂),分离血清并置于-80 ℃冰箱中保存。应用酶联免疫原理检测血标本中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含量,检测试剂盒购于南京基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严格按说明书进行操作。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组间比较采用SNK-q检验。以P
2 结果
2.1 心肌力学、血清cTnI的动态变化
脓毒症组在CLP后3 h即出现LVSP、+dp/dtmax和-dp/dtmax指标下降, 在6 h时点达最低,12 h开始回升,但仍低于正常和假手术组(P<0.05);脓毒症组在CLP后3 h血清cTnI水平即升高, 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心肌细胞电镜下超微结构变化
随脓毒症的发生发展,心肌肌原纤维间距离增宽,肌原纤维溶解破坏加重,心肌细胞肌浆网扩张明显,线粒体肿胀、结构不清,但线粒体数量有增多表现。如图1所示。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大鼠盲肠结扎加穿孔法复制脓毒症模型,通过盲肠的结扎和穿孔, 使有菌的肠内容物污染腹腔造成弥漫性腹膜炎,诱发广泛的全身性炎性反应,大鼠表现出与临床相似的早期高动力循环、高代谢和晚期低动力循环状态,是目前公认的临床相关性较强的脓毒症模型。心肌功能不全是脓毒症常见的并发症,对脓毒症、MODS的预后有着重要影响。
目前cTnI是公认的反映心肌损伤程度高敏感高特异的金标准, cTnI升高与各种心肌损害因素导致心肌细胞膜渗透性升高和肌钙蛋白降解与泄露有关[3]。本实验结果显示在脓毒症状态下cTnI显著增高,在12 h达到高峰,以后有所下降,但仍然显著高于正常值,与王晓鹏等[4]报道相似。肌钙蛋白I升高说明脓毒症状态下存在明显的持续性心肌损伤,心肌细胞结构改变破坏, 心肌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肌钙蛋白裂解溢出 , 从而导致血液肌钙蛋白水平升高。肌钙蛋白I升高后下降的原因可能与心肌细胞胞质内肌钙蛋白的释放与降解的动态平衡及肌钙蛋白的耗竭有关[4]。脓毒症状态下随时间迁移,在透射电镜下亦观察到心肌肌原纤维间距离增宽,肌原纤维溶解破坏逐渐增多、加重,细胞器出现肌浆网扩张,线粒体肿胀、结构模糊等损害表现,且随时间推移逐渐加重,但在24 h时点观察到线粒体数量有增多表现。
LVSP、+dp/dtmax是反映心肌收缩功能的敏感指标, -dp/dtmax则是反映心肌舒张功能的敏感指标。目前多认为脓毒症中过度释放的多种炎性细胞因子(如TNF,IL-1等),肾上腺素-环腺苷酸信号传导障碍,心肌细胞内游离钙稳态调控失衡,心肌缺血和代谢产物,心肌细胞大量凋亡等,是引起心肌舒缩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5-6]。本实验结果显示CLP后3 h即出现LVSP、±dp/dtmax显著下降, 在6 h时达到最低值(71.0±6.5) mm Hg,在12 h 后有回升表现,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提示脓毒症早期即有心肌收缩舒张功能障碍,且随时间推移有短暂恢复趋向。脓毒症状态下心肌损害为进行性加重,而心肌收缩舒张功能并非逐渐下降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笔者认为可能的原因有:(1)部分心肌抑制性物质,如炎性细胞因子的半衰期较短,脓毒症早期大量释放后代谢消耗,短期内可能减轻对心肌抑制作用;(2)脓毒症时血管通透性增加,循环血量相对不足,机体为代偿,通过神经内分泌等负反馈调节增加心肌收缩舒张功能,短暂提高心脏泵血能力;(3)脓毒症时缺血缺氧诱导心肌细胞线粒体增生,进而为心肌舒缩活动提供能量。
本实验证实脓毒症早期即有心肌功能下降, 血清肌钙蛋白I升高,说明脓毒症早期心肌损害就比较明显,提示在临床中脓毒症早期即应该注意心脏功能保护与支持。然而,实验中发现心肌收缩舒张功能的变化与心肌损害程度不相一致的机理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Flierl MA,Rittirsch D,Huber-Lang MS,et a1.Molecular events in the cardiomyopathy of sepsis[J].Mol Med,2008,14(5/6):327-336.
[2]汤耀卿,李磊.脓毒症动物模型制作方略及应用[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6,23(12):1433-1434.
[3]Favory R,Neviere R.Significance and interpretation of elevated troponin in septic patients[J].Critical Care,2006,10(4):224.
[4]王晓鹏, 牟晓杰, 陈丽.脓毒症大鼠血清cTnI、TNF-α和心肌NF-кB的变化[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7,16(12B):1206-1208.
[5]姚永明,盛志勇.脓毒症防治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385-394.
[关键词] 食管癌;营养支持;肠内营养;肠外营养;并发症;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7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2(a)-0041-03
食管癌患者术后须持续胃肠减压,禁经口进食5~7 d,常致低蛋白血症与水电解质紊乱。术后早期给予营养支持已成为临床共识,这对于纠正营养失衡,促进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意义重大。临床常用的营养支持方法有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与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两种方法,有报道长期应用PN会导致肠道黏膜萎缩、肠道菌群失调、胆汁淤积与肝脏损害[1],相比之下EN则更符合生理需求,有助于维持肠黏膜结构的完整性[2],临床营养模式已由PN为主转为EN为主[3]。近年来,也有单纯EN不能满足危重患者高能量消耗的报道[4]。根据多年临床护理实践经验,笔者未发现短期内应用两种营养支持方式的临床效果存在明显差异。为此,自2009年始,笔者对部分食管癌患者术后短期内早期应用EN与PN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来自我院肿瘤外科2009年10月~2012年2月入院的食管癌手术患者92例。男54例,女38例;年龄45~62岁,平均(54.3±3.4)岁;上段食管癌22例,中段食管癌41例,下段食管癌29例;腺癌30例,鳞癌34例,小细胞癌28例。排除术前营养状况差,合并糖尿病、心肺疾病及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所有患者按照住院号随机单盲分为A、B两组,A组48例,B组4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患病部位、病理分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术后营养支持方法
所有患者术后均行早期营养支持7 d,第8 d开始予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半流质饮食,最终予普通饮食。术后早期营养支持方法为A组予鼻肠内管EN支持,具体为术前将鼻肠管经患者一侧鼻孔置于胃内,术中将鼻肠管送至十二指肠降段。术后1 d生命体征平稳后,遵医嘱给予EN支持。第1天试探性分3次给予600 mL温开水,每次200 mL左右,每次间隔3 h,观察有无胃肠道不良反应;第2天分3次给予能全力混悬液600 mL,每次间隔3 h;而后在患者耐受前提下逐步加量至1 000~1500 mL能全力混悬液,第6、7天最多可加至8 000 mL。患者状况允许下,第8天拔管,开始经口半流质饮食。
B组予静脉导管(PICC)PN支持。患者术后第1天按照热量125.5 kJ/(kg·d)、氮0.2 g/(kg·d)的日需量配给营养,肠外营养液由葡萄糖注射液、脂肪乳、乐凡命、多种维生素和电解质组成,按照与A组鼻饲量热量对等的原则确定每日滴注量,所有患者均24 h内匀速滴注。
1.3 观察指标
理化指标:分别于术前1 d、术后第7天检测患者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蛋白(TP)与总胆红素(TBil)含量。康复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与住院时间。并发症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有无腹胀、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并发症及营养液反流致误吸、导管置管处静脉炎发生率等特发性并发症。满意度指标:采用5分制从舒适性与经济性两方面分5个等级(差、较差、一般、较满意、满意)访谈患者对营养支持方法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经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成组t检验;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不满足条件者采用Fisher 精确概率法,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有关理化指标
两组患者ALB、TP、TBil术后7 d均较之术前1 d有所下降(表1),其中ALB、T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7 d B组ALB、TP、TBil指标均高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2.2术后康复指标
A组患者手术排气时间与住院时间均少于B组,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EN组患者胃肠蠕动功能的恢复要早于PN组。见表2。
2.3 并发症与满意度指标
并发症方面:术后7 d内,A组发生腹泻的比例要高于B组,B组出现腹胀、切口感染的比例要高于A组,以上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此外,A组患者发生营养液反流致误吸5例,B组发生置管处外周静脉炎2例。满意度方面:B组患者对舒适性的评分要高于A组,A组患者对经济性的评分高于B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食管癌患者体质进行性下降,术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分解代谢尤其是蛋白质的消耗增多,多数患者处于负氮平衡状态,术后早期的营养支持可有效预防营养不良,提供好免疫功能,改善患者预后。传统的PN方法,可导致患者出现医源性饥饿综合征,长期使用会导致肠蠕动减慢,肠黏膜细胞群减少,肠道菌群移位、胆汁淤积及肝脏损害等缺点[5]。 近年来研究表明,胃肠道麻痹仅限于胃和结肠,小肠的蠕动和吸收功能在术后几小时即已恢复,早期实施EN能改善和维持肠道黏膜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提高机体免疫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6]。王平等[7]对EN、PN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对比,认为术后早期EN支持可以降低术后感染概率,减少切口愈合时间;同时患者会产生餐后饱腹感,有利于心理需求的满足。故而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提出,对胃肠道功能正常术后患者,EN是首选的营养支持手段[8]。
尽管实施EN方法有诸多优点,但易出现腹胀、腹泻等胃肠道并发症。由于鼻肠管体内开口端位于十二指肠下端,而十二指肠对渗透压、浓度、温度的刺激比较敏感,常引发肠痉挛的发生,最突出的症状便是呃逆;加之不适宜的鼻饲速度与营养液温度,可引发肠道菌群失调,继而出现腹胀、腹泻等临床表现,EN组中腹胀、腹泻发生率分别为6.3%、20.8%。同时,若鼻饲中,营养液输注速度过快或患者不合适,有可能因胃肠痉挛而致营养液的反流而吸入气道,由此可引发呛咳或呕吐,严重者引发吸入性肺炎。本例中EN组,有5例(10.4%)发生误吸,及时处理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因此,护理人员应着重掌握EN的输注速度与营养液温度,操作中应尽量保持营养液控制在35~37℃的前提下,取半卧位或其他适当,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浓、宁慢勿快的鼻饲原则,减少胃肠道反应与误吸的发生,增强患者的舒适度。
从PN组来看,术后7 d PN组TBil的含量与EN组差异不是很明显,提示肝损害程度相近;相反在ALB、TB方面略优于EN组;PN组在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时间明显长于EN组,但发生腹泻的比例小于EN组;同时,短期内PN组4.6%的患者发生静脉炎,9.1%的患者(对照组为4.2%)出现切口感染,在临床安全性方面略低于EN组。此外,PN组的成本明显高于EN,患者对PN的经济性满意程度不高。是不是因此就否定PN方法的临床价值?郑荣慧[9]对3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采用EN+PN方法,证明二者结合能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吸收功能的恢复,并减少二重感染的发生;姜英俊等[10]研究表明,EN+PN方法术后7 d患者血清内毒素、IL-6及TNFα均明显降低;董永红等[11]认为,EN+PN联合应用可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弥补肠道对EN的不适应,有利于短时间内扭转负氮平衡,增加蛋白质储备。
综上所述,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短时内应用EN与PN均可减轻术后体内蛋白消耗,二者的临床效果相仿,前者安全性略优。EN的主要优点集中在胃肠功能的早期恢复与经济性,PN的主要优点在于胃肠道反应较少, 舒适性较高。若将二者联合使用,临床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 邱文娟,陆爱文,钱霞芳.食管癌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观察对比[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20):74-75.
[2] 王丽娜,韩健美.食管癌、胃癌患者术后肠内外营养支持观察及护理[J].山东医药,2009,49(24):117.
[3] 黄世英,王楚华,李桂宝.45例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空肠内管饲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783-784.
[4] 罗玉华,黄红燕,张亚男.食管癌术后早期两种肠内营养方法的对比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6):10-12.
[5] 刘海深.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4):77-78.
[6] 樊秀叶.食管癌和胃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支持护理体会[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8,16(2):111-112.
[7] 王平,韩继彪.早期肠内营养在食管癌切除术后应用的效果及护理[J].护理杂志,2008,25(9A):7-9.
[8] 朱明炜.规范化的围手术期肠外和肠内营养支持[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8,6(2):52-55.
[9] 郑荣慧.食管癌术后患者肠内外营养并发症的对比观察及护理干预[J].山东医专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8(4):291-293.
[10] 姜英俊,孔心涓,田字彬.消化道术后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联合应用与单纯肠外营养的比较[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6,14(1):18-21.
西站路小学091班 王Z瑜莹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四年级一班的王Z瑜莹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读书,真好!》。
我爱读书,从小就爱。 记得小时候,我常常缠着爸爸妈妈问他们一个又一个稀奇古怪的问题,“一年中为什么有时冷,有时热?”“为什么妈妈能生娃娃,爸爸那么高大却不能?”他们常常被我问得哭笑不得:“快长大吧!书,会给你满意的回答。”爸爸不耐烦地说。于是,在每个夜晚,在柔和的灯光下,妈妈开始给我讲书上有趣的故事,听着听着,我慢慢地、不知不觉地进入了甜美的梦乡——在悠蓝色的夜空中,我仿佛成了一颗长着翅膀的小星星,在宇宙中自由自在地翱翔……忽然,我梦见自己变成了故事中的小鹿斑比、善良的小矮人、可怜的流浪狗、流浪猫……
我爱读书,因为书还能使我懂得做人的道理。通过读书,我知道了什么是善良,什么是丑恶。当白雪公主逃脱了恶人的诡计之后,我禁不住大声叫好;当神农重获新生时,我快乐无比;当福尔摩斯巧妙地揭穿骗局时,我的心才渐渐平静……
我爱读书。书是知识的宝库,是她,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生活;书,是人类的阶梯,是她,帮助我不断提高,不断进步;书,是快乐的源泉,是她,带给我幸福,带给我满足。读书,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