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范文第1篇

1.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倡解答式教学模式。

政治课不同于其他的学科,政治课应该把教师的作用放在主要地位。因为政治课法律知识相对理论性强,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理解课程的特点和内容。例如在讲解正当防卫的内容中,就要举例让学生明确正当防卫与非正当防卫的区别,从知识点上准确了解。教师要积极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在特殊问题上,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

2.采用案例教学,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法律知识教学中,一定要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在教学中,积极采用一些著名的案例进行教学。案例具有故事性,学生在听案例时,就像在听故事,学生可以通过案例中的内容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对比,这样就可以迅速的区分是非黑白,可以用正义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案例教学是通用的法律教学方法,但是,案例分析的水平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因素。我们在教学中,要把案例的分析与现实生活和时代特点相结合。

3.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尊重学生自身的生活状态。

政治思想课法律知识教学中,要把握一个原则,就是尊重学生的自身生活状态。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是不同的,所以每个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也是不同的。我们在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区分对待。要把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中,找到知识的特点,从而对照实际生活进行理解。

4.采用多角度教学方式,与社会活动紧密联系。

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范文第2篇

课外活动具有区别于课堂教学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它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课外活动的开展,不仅巩固、加深、丰富了课堂内所学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锻炼了学生观察、动手、思维、创造等方面的能力。

1.课外活动不仅能加深、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而且能不断地促进学生获得新知识。学生可以把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用于实际,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操作,能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2.课外活动可以发展学生的体力、审美能力、劳动能力。如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可以发展学生的体力。

3.课外活动可以使教育者及早发现人才,促进人才的早期培养。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个人的志趣、爱好、特长以及各种才能都可以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和表现。因此,教育者可以从中发现在某一方面有特殊才能的人,并及时对其进行培养和训练,培养人才。

4.课外活动可以训练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学生生活在一个关系复杂的社会环境里,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如何去认识他人、评价他人,学会与他人交往。

5.课外活动是培养良好公民的一种手段。课外活动的出发点应是培养学生做一名良好的社会公民,培养他们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爱护名誉、诚实、公正等品质。

二、怎样开展课外活动

开展课外活动,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百折不屈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为其将来进行更高层次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深感课外活动开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面谈一下在开展课外活动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1.课外活动的开展应紧密联系教材,并在此基础上深化课本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学生视野。任何一种知识的获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有一个积累的过程。知识积累总是向深度与广度两方面发展的,知识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最底层的知识为梯,由易而难、由浅入深,循序而上。同样,历史课课外活动的开展必须以课本知识为基础,以学生原有知识水平为根本,所选课题不宜偏难,否则学生“蹦起来都够不着桃子”,三蹦两蹦,积极性就没了,兴趣也丢了,弄巧成拙、适得其反。教师应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样方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预期的目的。

2.课外活动的开展应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1)知识性。所选活动的课题要有一定的知识容量,使学生通过认真、细致、耐心的研究,掌握相应的技术,懂得一定的道理,增强知识的广度与深度。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就得到了增强。最后,教师再顺势利导,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2)趣味性。活动内容要使学生感到有趣,而不是枯燥无味。(3)实用性。课外活动要密切联系实际活动,多选一些能够为实际生活服务的项目,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以上三方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活动中应注意协调结合,可突出一方面,但不应顾此失彼,或干脆不重视某一方面。

3.课外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思维、创造能力。在课外活动中,教师不应该包办代替,剥夺学生的自由权,而应做一些引导工作,使其独立完成。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知识;生活;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233-01

一、地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地理学是关于地球与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地理学作为一个学科可以粗略分为两个较小的领域:人文地理学及自然地理学。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要与自然环境打交道,人类要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自然环境反过来又要对人类的生活带来各方面的影响。人类社会中的人口、文化、经济、人类的交往都离不开地理知识。所以生活中时时有地理,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

二、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在教学引入中的运用

地理课堂导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显得非常关键。好的导入,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习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为新课教学起到较好的铺垫作用。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过程顺利开展,为提高教学质量上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与地理有关的实物导入新课的学习,有很多地方都可以运用,这里举几个例子:

(1)从“谈天气”导入天气的教学。通过与同学们谈论“今天的天气”,引导同学们畅所欲言,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活跃了气氛,调动了课堂积极性,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类似的还有“气温”“降水”的学习。

(2)用实物引入课堂教学。比如“地球仪”“地图”这些章节的学习,都可以利用展示这些生活中的物品从而引入课堂教学,讲“等高线”时通过等高线模型引入课堂教学等都是较好的方法。

(3)通过新闻、实事等视频或报纸(最好是视频)引入新课。比如在学习“中东地区”时,通过电视或者网络点播关于中东地区的热点新闻,引导学生思考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使学生对这一地区产生积极了解的欲望。类似的例子还比如从希腊债务危机引入欧元区再引入欧盟的学习等等。

2、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在新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根据具体的地理知识,也可以把它和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更能理解知识点。这种运用在教材里也重点进行了体现,教师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补充。常见的也举几个例子:

(1)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材中在讲到亚洲的自然环境时,通过插图介绍了东南亚民居、南亚孟加拉民居、北亚民居、西亚民居等等。在中国地理中介绍了四大地理区域代表性的民居,碉房、蒙古包、窑洞、高脚屋等,无一不反应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这时候可以让学生根据当地传统民居特点,分析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也是乡土地理教育教学的一个内容。

(2)自然灾害。当今世界,自然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各类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几乎每天都有报道。在学习到相关地理知识时,结合新闻报道,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树立危机意识都是很有好处的。比如“东方之星”沉船事件这一热点事件中涉及到的自然灾害如暴雨、龙卷风。又比如汶川大地震、三峡水库库区的滑坡等。这样的例子只需要教师多关心新闻和时事,就不难发现最能引起学生共鸣的事例。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影响本地的主要自然灾害,以及在灾害来临时应该采取哪些必要的避灾措施等等,做到学以致用。在学习中,不排除个别学生深入研究了解的可能,为培养优秀学生播下火种。

(3)日常生活与地理。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与地理的关系密切,除去民居前面已经说过以外,服饰的传统布料(丝绸、棉布、皮)、款式(如藏袍),主食的构成,交通工具的选择等都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出门在外,气象知识的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

(4)以加深对其他学科的理解。比如:诗词中的地理-----“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生物中的地理-----物种的分布,音乐中的地理----长江之歌歌词,体育中的地理----NBA球队名称缘由,经济中的地理------人民币图案,军事中的地理-----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等。其他不胜枚举。

3、在课后巩固反思中的运用

在学生的课后巩固中,可以利用地理知识,设计一些情境分析,把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比如假设选择野外宿营地,应该如何选择,要考虑哪些地理上的影响因素?设计一次旅游过程,包括旅游路线的选择,随身物品的携带(比如到青藏高原需要准备防晒霜、墨镜、急救药品等等),并考虑旅途注意事项等。并思考这样选择的原因。

三、学好地理知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地理知识能够解答我们生活中的很多自然现象,因此,学好地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以使人类更好地生活。学好地理,了解地理知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规划生活,甚至在灾难来临时临危不乱,可以更从容地生活。生活离不开地理,学好地理是为为了生活,为了更好地生活。

(上接第232页)方法的参透。

总之,小学数学复习课要真正上好、上出实效并不容易,需要我们在实际中摸索,根据本班实际,因材施教,灵活选用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复习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既发展智力,又提高能力,使复习课真正提高教学效率,获得实效。

参考文献:

[1] 窦春梅.小学数学复习课的基本策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6)

[2] 鲍华锋.多媒体教学下的数学复习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4)

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德育新课程;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2-029-2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只是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然而,长期以来,德育相当程度地存在脱离学生生活世界的现象,变成了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的教育。那么,如何实现德育教学生活化,提高德育课的针对性和实现性,这是每一个德育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问题。

一、正确认识“教学生活化”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作用

1.当前中职德育课教学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中阶段的扩招,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正逐步下降。作为中考失败者的中职生,文化基础较差,学习能力偏弱,同时,心理素质也相对薄弱,比较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上课迟到、早退,染发,着奇装异服,有的甚至沾染上抽烟、喝酒、打架等社会不良习气。另外,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信息的网络化、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面临着极大的冲击,其中很多片面的价值取向和舆论导向如利己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已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的德育氛围令人担忧。这些都给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教学带来了不少的难度。

2.“回归学生真实的生活”是当前中职德育课教学的必然趋势。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学生,他首先是人,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世界瞬息万变的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对他们产生影响,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德育素材。为此,师生必须共同走向广阔而丰富的社会生活,挖掘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和教学元素。特别是教师一定要多了解、关心、感受学生的生活,更多关注学生所面临的多元化价值观念冲突背景,将学生所面临的具体生动、丰富多彩的真实生活引入教学,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从而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习动力和探究冲动,促使学生学会思考生活,善于提炼生活,最终使教学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表现得富有道德性。

3.德育教学生活化的涵义。

德育课教学生活化就是将学生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有效统一起来,构建职中学生各种感兴趣并且能够主动进行的学习活动,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进行探究和思考,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并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

具有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应具备以下特征:一是教学目标生活化,二是教学内容生活化,三是教学方法生活化,四是教学评价生活化。

本文就“教学内容生活化”,作了一些新的探索。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在中职德育课中的实施

1.教学内容生活化,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现阶段中职学生往往通过媒体、网络等吸收大量信息,他们的眼界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学生都开阔。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除了从报纸上、网上找供讨论的问题,教师更要注重着眼于身边事,注重寻找学生身边的“热点”,使讨论的问题来源于学生可感知的社会活动及现实生活,鼓励学生多用辨证的眼光关注周围的生活,关注多彩的社会,用案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做一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

比如,在上《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时,引导学生观察我县城镇交通状况,让学生讨论你是否要遵守交通秩序,对不遵守交通秩序者怎么办等问题进行讨论,判断与选择,既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也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

2.教学内容生活化,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中职学生,他们正处于心理和生理的第二“断乳期”,而且一部分学生刚刚离开父母住到学校宿舍,他们的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相互交织,因而内心世界十分封闭,不愿意向大人开放。而封闭心理使学生遇到问题或困惑时得不到及时排解与宣泄,极容易导致学生自卑自弃、狭隘独尊、自我封闭等等,在与同学、集体、老师的关系中,很多时候表现出一种可怕的冷漠。如何纠正上述的心理偏差,德育课应该告别生硬的说教,回归生活,关注生活,指导生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做—个心中有爱,热爱生活的人。

我在教《哲学与人生》这门课中,结合我校曾邀请中央级聋哑歌舞团到学校演出,给全体师生留下了极大的震撼事例,用他们成长的经历和成功去启发、引导我们的学生,在德育课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教学内容生活化,引导学生理解生活。

德育课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它不仅给学生提供认识事物的工具和方法,更重要的是铸造学生的灵魂。但由于我们的教育仍存在着有意无意拔高的倾向,有的甚至严重脱离社会和学生的实际,使得本来正确的德育内容悬在空中,学生只是一味地埋头苦读,他们还没有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认识片面、极端,是非观念模糊,对真善、美和假、丑、恶缺乏分辨和鉴别能力,道德观念淡薄,义利不分,缺乏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面对这些状况,德育课教学应该摆脱大而空的教条,在学生生活世界的全方位中对其进行道德教育,使学生在生活中生成良好的德性。

我县经济欠发达,而我校学生大部分又来自农村,家庭相对来说都不太富裕。在上《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有关内容时,我就巧妙地选择材料,从历史、地域、家庭实际、发展等不同角度去正确引导学生,热爱我们的家乡,热爱我们的家庭。

4.教学内容生活化,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德育的过程与生活过程是内在一致的,德育来源于生活而最终又要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陶行知曾提出过“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的观点,这其中的“做”也就是实践。实践性是很多课程的追求,但是德育课更加关注这一点,在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中都强调了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自身的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经风雨、见世面,体验生活,体验社会,德育才能显现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

例如,在上《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时,我们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合理地利用当地特有的地理资源和人文资源,尊重专心于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比如对建筑专业的学生,我结合我县从本校毕业走出来的许多成功人士的例子,剖析他们的成长经历,巧妙将我们的学生把他们作为奴隶的榜样,参观他们创建的企业,到他们的企业去实习锻炼,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三、德育新课程教学内容生活化带来的反思

德育教学生活化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始终紧跟时代变化发展,紧贴社会生活实际,最重要的是紧贴我们的学生生活实际。要善于理解和把握学生的实际生活,不仅做学生生活的发现者、挖掘者,更要做学生生活的引领者。

德育课教学生活化是立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是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思想,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课程的开放性教学。做到用生活教育,才能彰显出德育课的魅力,才能体验出德育课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生活教育文选[M].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2]鲁杰.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J].课程·教材·教法,2003(09).

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课治 政治活动课 合理操作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能忽视甚至放弃思想政治活动课的教学。活动课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用讨论、辩论、习作小论文、调查报告、讲演、模拟操作、演练等形式,以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课程。上好政治活动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培养学生知识的综合能力和思维的创新素质,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对提高学生政治参与的能力也不无裨益。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政治教学实践,就如何合理操作、上好政治活动课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确立鲜明的活动主题

上好政治活动课,首先必须突出活动主题,明确课程宗旨,这是活动课的切入点和灵魂,是放“矢”之“的”。主题的遴选应反映教材的重点、与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相关的时政热点及和学生生活实际有关的兴趣点。如:

【讨论】

我们应怎样正确看待生活中部分同学购买盗版资料的问题?

【讨论】

2006―2008年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有何利弊?

【讨论】

当前,国家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对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何积极意义?

【调查报告】

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滞缓的背景下,射阳县人民政府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打工与自主创业门路多。

【模拟操作】

在目前通货紧缩的经济形势下,中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科学计划家庭投资。

【辩论】

美国的总统大选、以色列的议会选举真是完全的全民的民主吗?

【讲演】

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的社会价值。

二、提出明确的活动要求

活动课的功夫在“课”外,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明确活动要求,让学生课外实践时明了需要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网络调查、查阅图书报刊杂志等方式搜集整理的数据和例证材料,并运用相关教材知识点结合社会和学生实际对这些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入分析和加工制作,指导学生不仅善于提出问题,更能探索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如:

【演练】

主题:消费者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要求:

1.通过走访、问卷调查、网络调查等方式搜集相关的正反两方面的材料。如从报纸、网络、电视新闻搜集关于三鹿问题奶粉造成的消费者权益受损及关于消费者维权的资料。

2.采用小品、相声、墙报、画廊、快板、戏剧等形式。如我校校园艺术节上由高三(3)班学生表演的《有奶的不一定是娘》的小品。

3.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4.贴近社会和中学生的实际生活。

三、制定切合实际的活动目标

活动课追求的教学效果不仅是“热闹”,更重要的是“门道”。教师应该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巩固教材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深化对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

【辩论】

主题:在目前形势下,我们要扩大内需,拉动经济,促进生产。因此,消费越多,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就越有利。

目标:

1.全面理解生产和消费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理解《哲学生活》中普遍联系和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

2.明确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根据具体的经济形势确定国家的财经政策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运用材料进行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

4.通过活动,使学生加深对党和国家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政策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以便将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四、提供确实可行的活动建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圆满达成活动目标,教师为活动提出指导性、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是不可或缺的。如:

【演练】

主题: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制定对外政策和对外活动的依据。

建议:

1.收集有关国家的地理、历史、民族、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料。

2.组织模拟召开联合国大会,讨论该成员国重点的、事关国际和平安全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例如:联合国的改革;阿富汗最新形势及国际反恐;巴以问题;朝鲜和伊朗的核问题;美国在欧洲布置导弹防御系统的问题;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如何防范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问题;世界能源问题;南南合作,南北对话,等等。

3.由学生分别模拟担任各国的外长(或总理、元首),根据各国的具体国体国情,就迫切需要解决或关注的问题提出一个限定时间的发言稿,申明本国的立场,提出要求。

4.中国代表的发言必须旗帜鲜明,体现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点。

5.在班级或学校演出。

6.听取反映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