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现状分析

经济现状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现状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现状分析

经济现状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林下经济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S7-9 文献标识码:A

林下经济就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的一种生产经营模式,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发展林下经济,是蓟县林业建设的重点内容,也是拓宽农民增收,提高林地有机质含量,促使树木快速生长的有效途径,从而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

1 林下经济发展优势

蓟县是天津市唯一的山区县,林业占的比重较大,加之近几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林地面积大幅度增加。目前,全县有林地面积110万亩,林木覆盖率48.8%,在林下经济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

1.1 资源优势

全县适合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为13万亩,其中以杨树为主的生态林8万亩,核桃板栗为主的经济林5万亩,集中连片面积100亩以上的达到4万亩,并且绝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优势。

1.2 气候优势

蓟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型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1.4℃,年降水量696.8毫米,无霜期195天,适宜各种植物的生长。

1.3 比较优势

利用林地资源,在林下综合发展种养业效益十分可观,以食用菌种植为例,一亩拱棚可放6000-7000菌棒,每个菌棒产蘑菇1.5-2斤,按目前市场价格,每斤3元计算,除去投入,每亩年可获纯利1万元左右。与现有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相比,比较效益十分可观,这些都直接激发了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

2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蓟县的林下经济起步于2003年,当时结合“北部山区防风阻沙、水源保护及综合治理技术”项目的实施,在西龙虎峪、尤古庄、下营、五百户等镇乡进行了试点示范,探索出了“林草、林药、林菌、林禽”等林下经济模式。但由于林下经济基础设施投入较大,又没有稳定的投资政策,同时缺乏科技支撑和龙头企业带动,致使林下经济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不能形成规模化。目前,全县林下经济面积不足万亩。而且大部分局限在退耕还林地上,占可利用林地面积的1%,绝大部分林地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3 存在的问题

3.1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近年来,林下经济虽然取得了初步进展,但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发展规模较小。同时种植户和养殖户在搞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方面缺乏成功的经验,难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格局,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提高。

3.2专项资金补助额较少

发展林下经济前期投入较大,所需资金额较多,但目前蓟县林下经济只有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工程中后续产业发展这一块专项资金。因此,造成项目村外的部分农户虽然对发展林下经济热情很高,但缺乏启动资金,发展之初受到限制。而现有的一些养殖、种植户,由于得不到必要的资金支持,在做大规模、拉长链条方面也是止步不前,致使全县林下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3.3 技术服务问题

林下经济是蓟县的新兴产业,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负责这项产业的技术服务和管理工作。导致从事林下经济发展的大多数农户管理水平低,林下经济模式和品种相对单一。在种养过程中尤其是在养殖方面,农户大多数沿用传统的养殖方式,对科学养殖技术掌握不够,致使饲养成本高、效益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同时该项产业缺乏农民基层合作组织的统一服务,有的镇乡虽然成立了组织,但是由于市场及其他原因,并没有完全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4 对策研究

4.1 通过宣传引导,提高林农发展积极性

发展林下经济前期投入较大,致使很多农户对林下经济认识理解有偏差,认为林下种养不如普通种养;同时还有部分农户对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扶持方式和优惠政策等内容认识不够,缺乏参与热情。因此,为引导林农转变观念,激发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需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技术、模式及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为林下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4.2 搞好技术服务,提升林农技术水平

结合“351”绿色证书和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培训工程,提高农民基本技能,重点培训关于林下种养的实用技术,为林农从事该产业打好基础。同时在生产过程中,聘用天津林果所和外地的技术专家,负责现场技术指导服务,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4.3 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4.3.1银行信贷

借鉴银政合作项目的成功做法,可以将银政合作的扶持范围扩展到林下经济发展,对规模达到6670km2以上的,给与信贷支持。

4.3.2抵押贷款

以农户林权作抵押或5户联保方式申请贷款,帮助农户解决资金难题。

4.3.3整合资金

把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工程的实施、设施农业建设、苗木花卉等产业结合起来,整合资金,向林下经济产业倾斜,促进该产业发展,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4.4采取示范带动,扩大林下经济发展规模

重点在增加项目、扩展规模,拓宽领域上做文章,形成一批林下经济发展的典型村户,从而带动了全县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如:西龙虎峪镇是蓟县退耕还林工程的重点乡镇,为合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提高林地生产力,实现林地增效、林农增收的目标,该镇走小农户大基地的发展路子,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大力发展林下食用菌,逐渐形成了具有该镇特色、有影响力的林下经济产业。

参考文献

[1]潘伟华.国有林场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福建林业科技,2010(3):148-150.

[2]冯文照.祁县林下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国土绿化,2013(11):45.

[3]杨春霞,杨军.东平县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1年5月20日

[4]廖小华.林下经济发展浅谈[J].中国林业,2011(16):34.

经济现状分析范文第2篇

20世纪60年代,哈佛大学企业战略决策教授K.Andrens首次提出SWOT分析法,它最突出的优点就是抓住影响企业战略的重要因素进行整体分析,简单、清晰、针对性强,常常被运用于管理决策的各个领域。SWOT分别是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遇)、Threat(挑战)。

二、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顺应全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把握住发展低碳经济的契机,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等方面,利用自身优势克服自身不足,抓住发展机遇应对发展挑战。

(一)优势分析

1、节能减排态度明确且坚定,再加上国家立法保障,使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变得有法可依。近年来,我国颁布了《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n-/再生能源法》、《促进循环经济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为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基本的法制保障。2、产业结构不断的优化。河南省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有力支撑下,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针对有色、金属、电力、建材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总量控制、市场准入等限制性原则,提高产业集中度,大力研发和转化新技术,有效降低了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3、节能减排经验的积累。近年来,河南省节能减排工作成效卓越。高耗能行业能耗增速下降明显,主要耗能产品单位能耗持续下降。这些无疑将成为未来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巨大优势。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截止目前为止,河南省已经完成了三批循环经济的试点工作。通过积极推行循环经济试点,已经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实践经验。

(二)劣势分析

1、环保意识仍很淡薄。河南省人口众多且环保意识淡薄,使得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且污染治理较为困难。再加上河南省正处重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使得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能源的极大消耗和环境状况的每况日下。2、高碳能源结构。长期以来,河南省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能源供给系统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粗放型的能源利用路径,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将难以根本扭转,这无疑将长期制约着河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3、清洁能源资源严重不足。长期以来,河南省煤炭、火力发电的生产和利用占绝对优势,比重达到89.9%左右。清洁能源相当匮乏,新能源在工业领域的利用和发展还没有起步。这些将制约着河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机会分析

1、环境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及清洁发展机制被引入了《京都议定书》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这无疑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开展节能减排方面的合作提供最好的契机。2、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不断得到鼓励和推进。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若干鼓励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的税收优惠政策。在企业进行的节能、环保等项目的立项、建设过程中、节能减排工作中实行减税和免税的优惠政策等。3、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不断成熟,国际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研究也取得了新进展,尤其是技术转让和国际合作的形势逐渐转好4、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有利于低碳发展的实施。人们对绿色产品选择倾向越来越明显,促使企业在生产工艺和原料选择上日益趋向于低碳。这些条件都为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契机。

(四)挑战分析

1、环境问题形势严峻。气温升高导致喜马拉雅等高山的冰川消融,对淡水资源形成长期隐患;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的安全生存造成严重威胁;气候变暖加剧了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的频发,严重的威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等等。这些都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安全,也给低碳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2、政策体系不完善。虽然政府在鼓励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或措施,但还很不完善。尤其是,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环节常常脱钩。缺乏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来约束和限制公民的行为。3、激烈的区域竞争正在展开。近年来,河南省经济发展增长速度较快,2010年河南省完成生产总值23092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18%,但郑州市在中部六省的省会城市生产总值排名却有所下降。可见,低碳经济发展的区域竞争已越来越激烈,河南省必须抓住“中部崛起”机遇,在低碳经济建设中凸显优势,赢得低碳经济发展先机。

三、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建议

(一)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从长远来看,发展低碳及无碳能源,是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途径。低碳及无碳能源在增加能源供给的同时会减少碳排放,因此,对低碳及无碳能源的开发可以调整能源结构而不影响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

(二)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化产业体系

河南省应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降低能源消耗总量,减轻碳排放压力。河南省发展林业和种植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积极开展碳汇造林和碳汇研究,加快培育二氧化碳吸收率高的树种和农作物品种,探索二氧化碳清除率高的造林模式和种植模式,构建布局合理、功能稳定、效益明显的生态固碳系统。

(三)强化低碳技术研发与转化

河南省能源技术领域主要存在利用率低、碳回收技术落后以及替代能源使用较少的状况。因此,河南省能源技术近期的发展方向应是以提高化石能源利用率为主,加强碳回收,寻找新的替代能源为辅。

(四)制定合理的低碳经济法规

经济现状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采掘区队 经济管理 激励制度 财务公开

1.安全生产管理不仅是生命的保障,也是经济的保障

近年来煤矿安全事故接连不断,很多煤矿工人因此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同时,对国家和企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势在必行。在孔庄煤矿,安全是与区队的效益挂钩的,一旦出现了安全问题,区队本应得的安全奖也就得不到,每个职工的安全账户也不能返回,这将直接影响职工的收入,该矿重点抓四项工作,以此提高安全管理。

1.1加强职工培训

实行职工培训全面管理,建立培训档案,针对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岗位标准加强实质性强的培训,如对安全意识不强的“三违”人员,加强安全教育和警示教育;对操作技能不高的新工人加强技能和实际操作培训;对技术人员加强业务知识培训等,增强培训效果。

1.2做好技术管理工作

做好“安全管理”的技术工作。首先,抓好区队工作地点所处的地质条件。其次,确立合理的技术方法。在地质构造或含水层或岩浆岩侵蚀等不同地质条件下,编好准确合理的安全技术措施并认真贯彻执行才能确保安全与效益。

1.3坚持反三违活动

加强对“三违”人员的处罚,以事故案例和谈心帮教为基础,让“三违”人员明白违章作业对己对他对企业的危害性。职工能自觉落实安全措施,规范个人操作行为,养成“上标准岗,干标准活”的好习惯。

1.4加强交接班制度的落实

交接班应做到:

十交:交任务、交安全、交指示、交操作情况、交质量、交记录资料、交仪器设备、交工具、交存在问题、交措施;

五不交:操作不稳不交、记录不全不交、难整改的问题未整改不交、文明生产不好不交、工具不全不交;

五清:看清、讲清、问清、查清、点清;

两交接:现场交接、实物交接。

2.合理安排各工序,最大化提高生产效率

采掘区队的生产组织就是对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工序进行合理安排,使之在空间上、时间上衔接平衡,紧密配合,形成一个协调安全的生产系统。工序安排的合理,生产效率提高了,就能更好的完成矿下达的任务,否则,矿就会扣除一部分绩效工资,对区队而言,在经济上就是一部分损失,该拿的而拿不到。因此,合理组织生产,合理安排工序尤为重要。

2.1生产过程必须有连续性、比例性

连续性是指生产过程中各环节、各工序时间上紧密衔接,不发生或很少发生间断。保持和提高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对提高工时利用率和设备利用率,提高产量和劳动生产率都有积极意义。比例性是指生产过程各环节、各工序之间在人力、设备能力方面保持一定的比例,使生产过程中各环节能相互协调。

2.2科学组织采掘生产,坚持正规循环作业

孔庄煤矿的地质条件复杂,煤层倾角大,断层多,埋藏深等地质条件都是编写作业规程所必须考虑的。技术人员在编制规程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确定循环要素、作业形式,高效的安排循环工序、劳动组织,以在安全的前提下,提高生产效率。

3.加强物质与设备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为了保证采掘区队生产周而复始、连续的进行,就必须不断补充保证生产中所消耗的各种物质,合理的选用设备,有效使用、及时维修,从而达到提高劳动功效、减轻工人体力劳动强度、调动工人的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3.1物质定额管理

正确的确定物质定额消耗,找出合理消耗部分和不合理消耗部分,可以尽可能减少和消除不合理的物质消耗。虽然区队的物质供应是矿上提供,和本队经济并无直接关系,可是矿上能在材料上节约支出,从大的方面来说是为国家节约资源,从小方面来讲,矿上成本降低,下属单位所得的利益就会增加。

3.2设备管理

采掘区队的生产环节有很多设备,任何一个环节的设备出现了故障,都会影响生产正常进行。因此,加强设备管理,使设备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是区队高产、稳产的基本保证。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采掘设备日趋大型化、自动化,设备的数量和投资,动力、油脂和配件的消耗等不断地增加,与设备有关的费用入折旧费、维修费、电费等在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也不断的提高,同时劳动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受设备技术状况的影响。因此,加强设备管理是改善煤矿企业经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区队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

4.落实激励与处罚制度,增强区队经济效益

激励这个概念用于管理,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企业实行激励机制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正确地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采掘区队的职工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并不能单纯的靠激励制度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因此,相应的处罚制度就显得有必要了。只有奖罚结合,才能更有效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预期完成区队的生产任务,最大化的提高区队的经济效益。

4.1物质激励要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物质激励主要表现形式有正激励和负激励,发放奖金、津贴、福利等是正激励。罚款等为负激励。美国管理学家皮特就曾指出“重赏会带来副作用,因为高额的奖金会使大家彼此封锁消息,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不会正。”因此采掘区队在制定激励制度时,必须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4.2领导的行为决定激励制度的成败

采掘区队管理人员的行为对激励制度的成败至关重要,区队长、跟班队长要做到公正无私,任人惟贤;要经常与职工进行沟通,特别在工作现场中,对职工所做出的成绩要尽量表扬,在区队中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管理人员通过展示自己的工作技术、管理艺术和良好的职业意识,培养下属对自己的尊敬,从而增强区队的凝聚力。

4.3做好常激励少处罚

激励制度对大多数职工都能起作用,但总有个别职工不以为然,所以要设立相应的处罚制度。对于不请假无故缺勤的职工、班前会胡闹的职工、不听从分配的职工、早升井的职工等,可根据相应的情况,给予罚款、写检查,甚至是停班学习等处罚,但不宜过多。

5.坚持财务公开制度,避免经济纠纷

区队的经济效益好与坏,最直接的就体现在区队干部职工的工资上。经济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资金的分配可以说是全体干部职工都关心的一个问题,究竟分配制度公平与否,口说无凭,只有把区队的财务公开,让大家看得到每分钱的用途,才能避免经济上的纠纷。

5.1财务公开制度的意义

可以有效杜绝,促进廉政建设。财务公开,各项收支处于全透明状态,如有违规使用、分配不合理现象,职工监督的作用就会显现,广大领导干部职工的责任感、廉洁自律和奉公意识也将得到增强。推行财务公开制度后,职工也成了当家理财的主人,其结果将是干群合力,民心归一,各项文明建设将健康有序发展。

5.2财务公开制度的具体做法

成立经济分配监督小组。由区队全体职工推选产生,以3人~5人为宜,负责审定财务公开的内容是否合理、合法、切合实际,并收集和反映职工对财务开支的意见和建议。

5.3财务公开的形式

经济现状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 集体经济 发展现状

我国的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因此发展农村经济是我国的重点问题,在农村集体经济中首先要立足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其次是实现农村剩余价值的优化转型,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实现我国的小康社会目标。目前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三大问题:政府对集体经济的引导缺陷、农业发展的后备力量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缓慢。根据具体的问题笔者提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几点建议: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实现改善品质的目标、深化改革民生政策,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农业深加工与综合开发力度,确保农业产业化得以实现、加强农村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希望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问题。

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政府对集体经济的引导缺陷

相关职能部门与各级政府所颁布的指导性文件比较少,对农业进行约束的措施没有一定的时效性与前瞻性,严重缺乏引导力度,导致农业输出工作的难度加大,在农村农民流动的盲目性以及随意性加大。此外,基础性建设比较差,而且自身力量也比较薄弱,以及基层输出单位的多头管理制度,无法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有效作用。

(二)农业发展的后备力量有限

外出务工人员一般都是文化程度比较高、有一技之长的人员或者是有着健康体魄的年轻人,这就导致留在农村的人员以妇女、儿童以及老人居多,所以,养殖技术以及科学种植就很难推广,这样长期下去会导致农业发展没有后劲。其次,因为农村土地不能买卖与自由转让,也因为土地是农民的保障与归宿,因此,一般农民都不会将土地抛弃,而且继续开垦与种植。但是,这些农民通常都不会将主要财力、精力以及体力置于土地上,对于土地增收问题,他们并不在乎,因为土地收入最大化不是他们对土地予以经营的目标,而是当成对未来投资与占有的一种保障。因此,这就使农业出现空壳化现象。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缓慢

根据调查发现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只有24%的人员属于有组织输出,很多都是自发组织、亲邻相带以及零散外出,属于“地缘、血缘以及亲缘”自发带队输出。还有些农村劳动力基于准确信息的缺乏,再加上混乱的中介管理造成一些农民徒劳往返、盲目流动,造成一定经济损失。不完善的公共服务管理制度以及服务平台的严重缺乏,这些都会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组织化程度低下,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具体对策

(一)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实现改善品质的目标

要想大力发展农业,首先要做的就是优先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实现改善品质的目标。稳定发展主导产品的粮食产业,如优质小米、专用大米和高蛋白大豆。按照国家对农产品的区域规划重点发展优势产品,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要重点提高品质,将生产目标定位以深加工原料为主。建设具有示范性的项目,如小麦高产攻关计划,玉米振兴计划等。种植技术要不断标准化,品种结构要调整优化,以实现改善品质的目标。其次,各地政府要充分发挥其有效职能,根据我国的现有国情来不断调整发展策略,综合开发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使农业内部的劳动容量可以得到扩大,从而使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二)深化改革民生政策,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农民增收的基本前提就是深化改革各种制约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机制体制。一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村税费的体制改革,让农民没有负担地去发展经济和生产,增加收入。国家曾为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出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如“取消农业税,新兴农村合作社,新农保和粮食直补”等,都是为了让农民实实在在的享受到优惠。二是为农民提供实用和先进的技术,使农业生产率得到提高。三是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农民在创业期间遇到的资金问题,政府可建立一系列的乡镇银行来解决农民资金问题,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四是配套深化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将补偿机制和生态公益林管护进一步完善。通过深化改革民生政策,尽力方便农民的生产,尽力让农民获得重要的生产资料,尽力调动农民发展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使农民收入逐步增加。

(三)加大农业深加工与综合开发力度,确保农业产业化得以实现

要加大农业深加工与综合开发力度,确保农业产业化得以实现。所谓农业产业化,其实就是通过多环节、多层次、多元化以及多形式的优化组合来主导农业产业,密切连接生产、流通以及加工等各个环节,最终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社会化服务、规模化经营以及企业化管理。发展农业产业化,能够最大限度地有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同时对打破工农商业与城乡阻隔的差距非常有利,实现合理配置城乡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保证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四)加强农村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

首先,要对各类培训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多层次培训体系以及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村教育培训制度,进一步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农村工作技能培训与输出的活动中。就农村工作技能培训的方式而言,将定点培训、订单培训、企业自主培训以及流动培训等进行有效结合,构建场地、设备、教材资源以及师资的共享与有效利用机制。对高级劳务人才队伍进行发展,对中级劳务人才队伍进行壮大,对初级劳务人才队伍进行提升,以此保证初中高三级队伍结构得以尽快形成。其次,要将市场和培训进行有效对接,同时坚持“技能促进就业,市场引导培训”的原则,全面实现技能培训、就业指导以及技能鉴定服务。

三、结束语

农村经济的发展代表着我国民生经济的具体发展现状,根据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进行一些全面的调控实现我国农村经济间的不断发展,将我国的国民经济大力的增长,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为我们的亿万农民创造发展生存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蒋光峰.浅析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2(06).

[2]刘兴琼.关于新平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0(16).

[3]韩忻文.太原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10(01).

经济现状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英国;经济;对外贸易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126-01

1 英国国内经济分析

1.1 自然资源及行业概况

英国是欧盟中能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能源产业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工业有:采矿、冶金、化工、机械、电子、电子仪器、汽车、航空等;生物制药、航空是最具创新力和竞争力的行业,服务业是英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英国的农业以乳畜业为主,较为集中,高度机械化。英国的主要能源生产大约占总GDP的10%。服务业,特别是银行业、保险业以及商业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最大,而工业的重要性则不断下降,尽管英国仍是欧洲最大的军火、石油产品、电脑、电视和手机的制造地。

1.2 英国经济发展进程

英国是最早开始工业化进程的资本主义国家。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经济实力遭到严重打击。1973年,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转而加强与欧洲国家的贸易关系。1979年,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政府开始治理“英国病”使英国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

英国经济在经历了1990年开始的衰退后,从1992年起开始复苏。根据英国统计局数据,在2000-2009年期间:英国于2007年GDP首次突破14000亿英镑,创历史新高。同时,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2000年人均GDP只有25,082美元,2007年达到45,962美元。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英国与其他西方经济体一起遭受重创。英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英国2009年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自2008年第二季度开始连续6个季度大幅下挫,这一数字显示去年英国正经历50年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金融危机后,英国政府迅速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措施。英格兰银行2009年底公布的金融稳定报告指出,在采取了扩大货币发行量即定量宽松措施及维持低利率之后,英国金融系统在过去6个月已“稳定得多”。虽然英国经济面临较多的不利因素,且整体复苏尚需时日,但从2009年下半年以来有所回升。2009年10月,英国工业生产以两年来最快速度增长。

1.3 英国经济现状概况

英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在2009年居世界第七,落后于美国、中国、日本、德国、法国和意大利。

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9年英国经济比上年萎缩5.0%,比第一次的下降4.8%下调0.2个百分点。初步统计,2009年英国现价国内生产总值为13964.74亿英镑,同比名义下降3.6%。按照2005年可比价格计算,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为12640.77亿英镑,同比实际下降5.0%。

分经济部门来看,农林渔业同比实际下降6.8%;工业同比实际下降10.2%,其中,采矿业和油气业同比实际下降10.3%,制造业同比实际下降10.5%,电力、燃气及水供应业同比实际下降7.8%;建筑业同比实际下降9.3%;服务业同比实际下降3.6%。GVA同比实际下降4.7%,扣除油气产业后同比实际下降4.6%。

2 英国对外贸易现状与特点

英国是世界贸易大国,外贸依存度大,外贸对国内经济有重要影响。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是英国提高就业,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的重要战略。

2.1 英国对外贸易总体情况

2009年英国货物贸易规模有明显下降。据英国海关与消费税局(H.M. Customs and Excise)统计,2009年英国货物贸易进出口8648.8亿美元,较上年(下同)下降25.0%。其中,出口3533.4亿美元,下降27.0%;进口5115.4亿美元,下降23.6%。贸易逆差1582.0亿美元,下降15.0%。

2.2 英国对外贸易地区结构

英国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主要贸易对象是欧盟、美国等。英国前20个贸易国主要是发达国家,其中欧盟成员国占9个。

2009年英国对美国、德国、法国、荷兰和爱尔兰的出口额分别占其出口总额的14.8%、10.9%、7.9%、7.7%和6.7%,自德国、美国、中国、荷兰和法国的进口额分别占其进口总额的12.1%、9.7%、8.5%、6.5%和6.4%。主要逆差来源地是中国、德国和挪威,2009年逆差额分别为354.6亿美元、232.0美元和188.9亿美元,下降14.2%、25.4%和43.1%。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国是阿联酋和爱尔兰,顺差额为53.5亿美元和48.0亿美元,阿联酋同比变化数据不详,爱尔兰下降61.3%。

2.3 英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根据商务部数据显示,机电产品、化工产品、运输设备和矿产品是英国的前四大类出口商品,2009年占英国出口总额的23.2%、18.6%、11.8%和11.4%。其中,机电产品、化工产品的出口的目标市场均以美国和德国为首,而荷兰是矿产品最大的出口目的地。

英国的主要进口商品是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化工产品和矿产品,2009年进口1067.1亿美元、604.8亿美元、531.4亿美元和521.7亿美元,占英国进口总额的20.9%、11.8%、10.4%和10.2%。其中,在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和运输设备方面,德国均在英国市场上居首位,在运输设备市场上更是占到了25.9%的绝对优势。

2.4 英国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情况

外国投资对英国经济的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000年,英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达到创纪录的1221.6亿美元,以后,随着全球并购活动陷入低潮,加上受欧元诞生的影响,英国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在2001-2003年连续3年大幅下降。

2004年,受经济增长强劲带动以及金融、制造业中重大并购活动的影响,英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增长278.7%,达到780亿美元。2005年英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达219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的外资投资国,超过第二位美国的1060亿美元、第三位中国的600亿美元(UNCTAD)。

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最新的报告,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受金融危机影响下降39%的背景下,英国2009年共吸收外国直接投资70亿美元,同比大幅下降92.7%,在欧盟国家中排名第十二位。而2008年英国吸引外资达969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三位。2009年在英国进行跨国并购涉及金额为249亿美元,较2008年的1477亿美元大幅下降83.2%。在2009年涉及金额超过30亿美元的27起大型跨国并购中,仅有5起涉及英国公司。

3 加强中英经贸关系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有着悠久的议会民主传统,政治制度成熟稳固。政权更迭、党派竞争不会动摇国家上层建筑。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的英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历史最好发展时期。

英国经济实力雄厚,科技先进,金融服务业居领先地位,而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巨大,中英两国在经济上有很强的互补性,中英双边贸易的合作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近年来,由于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中英双边经贸发展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和负面影响,两国间的加强互利合作也更凸显其迫切性和必要性。如何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进一步拓展双边合作空间,发掘彼此在贸易投资领域的新的增长点,对双方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相信这种经济上的互补性将促使中英双边经贸合作向更高的水平大步迈进。

参考文献

[1]林秀玉.英国对外贸易现代化进程之探析[J].历史教学,2003,(6).

[2]康逸.中英经贸合作注入新动力[J].中华工商时报,2009,(5).

[3]英经贸合作简介[EB/OL].中国驻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使馆网站.

[4]英国经贸形势及中英贸易关系[EB/OL].商务部网站.

[5]英国投资与经贸分析报告[EB/OL].qdwzb.省略,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