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幸福是什么课文

幸福是什么课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幸福是什么课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幸福是什么课文

幸福是什么课文范文第1篇

我理解的幸福有很多很多,看到别人是单亲家庭,我们却是父母同在,和和美美,真是多么的幸福;看到5·12汶川大地震的孩子们失去亲人、朋友,我们却在一个安全的、康乐的深圳悠闲地呆着,真是多么的幸福;看到残疾人,腿残缺、眼失明、发育不良导致的畸形,我们身体健健康康,是多么的幸福;看到那些无家可归的利比亚难民,我们生活在和平的中国无忧无虑,是多么的幸福;看到山区的孩子连一个不漏水的杯子都是一个奢望,我们想要什么就能要到什么,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像个“小皇帝”、“小公主”是多么的幸福!

幸福,就像一颗大大的黄金,偶尔掉一些碎末末下来,你认为这是幸福,其实这块黄金无时无刻不在身边,只是你没有去感受、去品味,幸福需要一双发现的眼睛,一双乐观、自信、感恩、关爱的眼睛。

幸福,其实是一种美好的感受,它与人的欲望成反比:奢求的越多幸福越少,奢求的越少幸福就越多。佛教里面有一句名言:见苦知福。看见别人的苦难就应该知道自己有多么的幸福。

幸福是什么课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堂导入;举足轻重;因材而设

一、故事导入法

教师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先叙述一个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生活实例或故事,以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活动,使学生产生学习新课兴趣的一种导课方式。一般而言,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尤其当他们听懂了老师讲的故事时,更加乐不可支。讲故事时用他们以前学过的词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上挂图及老师的表演来导入新课,学生的兴趣必然浓厚,听课时思想必然集中。例如,在教学《全神贯注》一课时,在导入课文时,我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小猫钓鱼》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做事要一心一意,才能把事情做好。通过引导学生从“一心一意”这个词,引出近义词“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从而自然地导出本次课题《全神贯注》。

二、音乐导入法

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同时也能激发人的情感,所以用合适的音乐导入语文课堂,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在教学《游子吟》这首古诗前,可以在学生看到插图“母亲为儿子缝补衣服”样子的基础上播放一段《世上只有妈妈好》的音乐,让学生体会这首歌曲的含义,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还有在教学《幸福是什么》这一课前,播放音乐《幸福在哪里》,让学生体会歌词的大意,师:是呀,幸福就在我们辛勤的工作中,就在艰苦的环境里,那么什么是幸福?这节课,我们就来领会幸福是什么。选择合适的音乐导入,不仅能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中去,还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三、直观演示法导入

兴趣是学习动机的源泉,如何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一节课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学习动机都会对学习产生巨大的动力作用。因此,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来设计巧妙的导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的画像,你们谁认识它?然后出示用水彩画画成的动画形象的小壁虎,尾巴做成活动的,可以摘掉。学生惊喜地回答:“小壁虎。”教师接着问:“谁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动物?”学生交流说道它吃苍蝇、蚊子后,教师趁机说:“壁虎虽然不好看,可是它吃苍蝇、蚊子,是人类的朋友。你们看,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了?”学生惊奇地说:“哎呀,断了!”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断的,断了以后又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学的《小壁虎借尾巴》,讲的就是这只小壁虎尾巴断了以后的事。”学生便迫不及待地读起课文来,并且很快地找到了答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这种导入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图片导入法

幸福是什么课文范文第3篇

一、课前――引导预习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学生通过预习,带着问题和自己的见解进课堂,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才能有的放矢、踏踏实实,不会人云亦云,天马行空。学生通常以为预习就是把课文多看几遍,如此,学生往往容易被拉入“印象协会”,上课时,老师一说要讲某篇课文,学生都“激动”地说认得“它”,知道“它长什么样子”,却不知道“它”为什么要出现在我们面前。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充分预习。

1.阅读与点、画、批相结合

点――用明显的记号标出教材上疑难处(造成阅读、理解障碍的地方);画――画出层次,找出重点;批――批注自己对词、句、段、篇的思考和感悟,如词语的意思,课文的主要内容,行文思路,自己反复思考不能解决的疑难点。

2.复习、巩固和补习有关的旧知识

想一想与本课相联系的旧知识是什么?自己是否掌握?温故而知新,自主建构扎实而递升的知识大厦。

3.尝试做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题往往是课文要表达的主要内容,课后练习题是学生走进文本的门扉。

学生通过深入的预习,走进文本,构筑了自己对文本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体验一旦丰富就会像决堤的洪水,学生便会渴望来一场思想的“碰撞”,证实内心感受的正确与否。

二、导入――创设情境

兴趣是有效学习的秘诀。小学生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和趣味的画面,因此,教师不妨通过稀奇古怪的悬念和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惬意的对话氛围,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学习兴趣。

1.设置悬念

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学习就无法触动学生的内心,那么上课对学生来说就如同走在茫无边际的沙漠,举步维艰。因此,教师要善于设疑,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一旦引燃,例如,我在教学《幸福是什么》时,给学生设置悬念:“幸福到底是什么呢?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什么时候感到幸福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勾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纷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幸福时刻,在充分发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后,我再抛出一个问题:“那文中的幸福指的又是什么呢?他们的幸福跟你们的幸福一样吗?文中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悬念一抛,立即引燃了学生思维的导火索,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读这个故事,一探究竟。设置悬念,带着疑问阅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这也是有效阅读的手段。题目设疑,课文设疑,让学生学会提问,能使学生第一时间对文本进行感知与解读。

2.创设情境

把学生带入大自然,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作者所见、所闻、所想,仿佛作者就在自己身边,可以随时与他交谈。比如,在教学《燕子》时,可以带领学生在学校的绿化带和菜地观察春天、燕子、小草、小花等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感受自然界生命的蓬勃生机和春天的美丽。

教师还可以用绘声绘色的语言,多媒体将学生带进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卷,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情不自禁地走进课文。例如,在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当幻灯片播放地震和医护人员的图片与视频时,老师同步以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给学生台湾与大陆的历史渊源,讲述台湾同胞一个又一个舍己为人、救死扶伤的事迹,在学生的头脑中“放电影”,牵动学生细腻的感情,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和对无私奉献的医护人员的尊敬和赞美。

三、过程――以读为本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多读”是阅读的精髓。学生只有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才能读出课文其中的滋味。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巧用示范、多形式练读、互动评读等方法引导学生情感朗读。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我采取范读的形式,让学生感受桂林水的情、静、绿,桂林山的奇、秀、险;再进行多形式练读,如,比赛读、边演边读、配乐读、师生共读,在读的过程中不可忽视师对生、生与生间的评价,在互教互学中,学生慢慢地把感情带进文中去读。这时候再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四、课后――勤于仿写

课堂不能上得过满,知识不能塞得太多,要留出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复习、巩固、反思。这样学生才能把新知识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才能真正学有所得。

学而不思则罔,反思、仿写是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课一思,常写不怠,将阅读学习中的所得沉淀到自己的脑海中。在教学了《颐和园》之后,学生透过行云流水,形象生动的文字,了解了移步换景的写法,感受到颐和园的泉泽遍野,群峰叠翠,水光山色,风景如画的风光。在完成了课堂阅读教学任务之后,我趁热打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模仿课文的移步换景法,根据地点转换的顺序的进行拓展创作,写自己家乡的一处美景,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每篇课文都是精美的范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然后思,由课堂阅读学习走向课外的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语文阅读教学有效与否,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最好的试金石。要引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需要教师的悉心教导,更要求教师的积极探索、创新。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有效的、多样的、创新的阅读教学方式将像滚滚的春潮席卷语文阅读教学的领域。

幸福是什么课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课堂教学 实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的角色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那么,怎样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享受学习的快乐呢?这就要求在课堂上要把握好教师的导。

一、注意课堂中问题的设计

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有一个符合逻辑的“序”――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即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的高层次过渡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难简适度,既要保证优生在课堂上不会因为太简单而没有学习兴趣,又要保证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会因为太难而茫然失措。所以课堂提问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最终才能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句话“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比较隐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可依序设计如下提问:①小女孩曾经幸福吗?为什么幸福呢?②她跟着奶奶走向新年的幸福中,这个幸福是指的什么?③这两个幸福的意义相同吗?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读课文可以知道,小女孩曾经是幸福的,因为奶奶活着的时候非常疼爱她。从课文中还可以看出,小女孩是在幻想、幸福与欢乐中死去的,所以她感到很幸福。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小女孩跟着奶奶到了另一个世界,她没有了生命,没有了思想,所以也没有了痛苦。第三个问题就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小女孩在有人疼爱的时候是幸福的,但当疼爱她的人死去后,她生活在贫富差别悬殊的资本主义社会,过着没有温暖,没有幸福的生活。在大年夜这个本应得到欢乐和幸福的日子里悲惨地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加深了人们对小女孩的同情。

再如《穷人》的第二段中有一句话:“没什么可抱怨的。”老师先问:“‘抱怨’是什么意思?”帮助学生弄清词义后,进一步设问:“桑娜为什么会感到没什么可抱怨呢?”这一问题开始触及实质,但还可以在课文中找出原句回答,体现不出学生思维的过程。于是再问:“桑娜如此辛苦;而得到的仅仅是‘孩子们都还健康’,她可以抱怨些什么?现在为什么不抱怨?这又说明了什么?”这样,问题层层拓展,步步深入,由现象到本质,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总之,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心理发展规律以及语文课堂教学规律,而要坚决反对为图课堂热闹一问到底的形式主义的所谓“启发式”。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独立思考、自能读书的能力。

二、注意情境的创设

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探究,设问激疑引发学生思维,交流互动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教师在创设情景时,不仅要注重课本的知识,还要注意联系课本以外的知识。如《田忌赛马》一课,教师在让学生复述课文、比较田忌两次赛马的异同后,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你们认为齐威王、田忌、孙膑各是什么样的人?这时学生的思维像打开的闸门一样。有的认为齐威王是个骄傲的人,从课文中”洋洋自得”、“轻蔑”等词语中看出;有人马上反驳,说他从课外书中得知,齐威王是个善于纳谏的人。关于孙膑足智多谋的故事更多了,《围魏救赵》、《苦肉计》、《空城计》……特别是有人提出,孙膑教田忌赛马的计谋是他能胜齐威王的好办法,除此之外,别无他计。同学们在和谐民主的气氛中,巩固了课本知识,开阔了视野,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

另外,在创设情境时,还要多联系生活实际,如《匆匆》一课,我在学习完课文之后,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你每天是怎样过的?你觉得你的生活充实吗?学生们陷入了沉思,有的学生想了一会儿说:“我学了这篇课文才觉得我的很多日子都白白地浪费了。我每天玩的时间比做事的时间多。”有的学生说“有时候我觉得时间过得太慢,现在想想,就是因为我的生活太空虚。”通过学生们自己的感受,他们认识到了时间的宝贵,从而要好好珍惜时间,不虚度光阴。

三、合理利用课件

幸福是什么课文范文第5篇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性,与学生缺乏情感交流,与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要求及其不符,降低了语文教学的质量。针对此问题,实施情感教育,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非常重要,有助于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个性的目的。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应用,通过营造良好的情感教育氛围能够深化学生的文章的感知理解,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1]。以学习《燕子》为例,燕子这篇文章主要描绘了燕子的外形与燕子的特性,通过优美的语言表达出对燕子的喜爱,在讲解此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教学过程中,研究燕子的特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与作者产生共鸣,加深对燕子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活动的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组织小组学生讨论燕子的外形特点,要求学生分享自己对燕子的情感并阐述理由,请学生选择出本课中最喜欢的话,并有感情的朗读与同学分享。采用多媒体教学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多媒体上以动画的形式展示燕子的外形,特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实施情感教育,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具有较深的感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2.创设情感教学情境

创设情感教学情境十分重要,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主要措施,通过创设情感教学情境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由此可见,创设情感教学情境具有重要的作用[2]。以学习《要下雨了》为例,本篇课文主要讲了小白兔遇到了燕子,小鱼以及蚂蚁知道了要下雨了的消息,通过燕子低飞,小鱼露头,蚂蚁搬家等现象体现出了要下雨的可能性,为小学生阐明了生活中下雨前的自然现象,教授了学生的一些生活常识,教师在讲授这节课时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创设情感教育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体会文章的情感。在要下雨了这篇课文中主要有四个动物,兔子,燕子,小鱼,蚂蚁,教师可以请四位学生分别扮演这四个角色,以情景剧的方式情景再现,将文章中的内容演示出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体会,实现情感教育,提高教育效果。

3.加强师生交流

加强师生交流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师生通过交流沟通才能够进行情感交流,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培养发展学生情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产生较好的语文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加强师生交流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有效措施[3-4]。以学习《幸福是什么》为例,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找出文章中医生,农民,劳动者感悟到的幸福是什么,然后教师阐述自己的想法,自己认为幸福是什么,如学生取得好成绩,父母身体健康,就是幸福,并鼓励学生回答自己认为的幸福是什么,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如可以放假出去玩就是幸福,妈妈爸爸可以多陪陪我就是幸福,有零花钱买喜欢的玩具就是幸福,有喜欢吃的零食就是幸福,考试考个好成绩就是幸福等等,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应给予鼓励或表示赞同,给予小学生信心,肯定,如此有助于帮助小学生建立自信,并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实现有效的交流沟通。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够以文章的内容限制了学生的答案,不能对小学生与课文表达不符的答案进行否定,小学生年纪较小,无法思考到伟大的事业,巨大的贡献等与实际生活相差较远的事情,教师不能依据文章内容规范学生的答案,需要通过交流进行适当的引导,引导学生体会幸福是为人类做有益的事情,发挥自身的价值,实现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