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人际关系

大学生人际关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人际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人际关系

大学生人际关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际信任;大学生人际关系

1 前言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和周围与之有关的个体或群体的相处及交往的关系。人际关系状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相关,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大学生的测量分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提供一些参考,从而更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选取2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其理工类学生100人,男女各50人,文史类学生100人,男女各50人。共发放量表200份,有效收回196份,有效率为98%。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检索,收集、整理有关文献资料,归纳、总结研究趋势和成果,为本研究提供参考和论据材料。

2.2.2 量表法

《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由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教授等人编制,要求受测者根据自己近一周的人际状况如实作答。问卷一共包括28个项目,将人际关系压力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交谈方面的行为困扰,交际交友方面的困扰,人接物方面的困扰,异性朋友交往的困扰。内部一致性系数0.75,信度系数0.86,分半信度0.78,有较好的效度。

2.2.3数理统计法

本文的调查问卷数据资料采用SPSS17.0 软件统计包进行分析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程度的性别、专业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男生在人际关系上的困扰度平均得分高于女生,即男生的人际困扰程度大于女生;文史类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上的困扰度平均得分高于理工类大学生,即文史类大学生的人际困扰程度大于理工类大学生。建议多鼓励文史类大学生多进行体育锻炼,一方面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缓解压力,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从总体来看,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较少,平均得分为8.17,标准差为2.25,没有表现出很大的个体差异,总体较好。说明大学生人际关系总体状况良好,不存在或较少存在交友方面的困扰。

就各个因子的得分来看,从表3中可以发现,男生在大部分的因子的得分高于女生,说明男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略大于女大学生;在交谈与交际这两个因子上,文史类高于理工类,说明文史类大学生的言语交谈能力和交际水平强于理工类大学生。而在接人待物和与异性朋友交往这个因子上,文史类略低于理工类,说明理工类大学生的接人待物能力和与异性朋友交往的能力略胜于文史类大学生。

3.2 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得分在性别和专业上的差异检验

如表4所示,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程度在性别和专业上均呈现出显著差异,即男大学生的人际困扰程度要显著的高于女大学生,理工类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程度显著高于文史类大学生,t值分别为5.32和4.81。另外,从人际关系困扰严重者检出率可以看出,男生人际困扰严重的人数要多于女生,理工类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严重的人数要多于文史类的学生。

从各个因子的检验结果看,与异往的因子上,男女生表现出性别上的显著差异,女生在这方面的困扰明显要少于男生,但并不是说,男生在这方面的困扰比较严重,结合表3可以看出,男生的平均得分为2.22,并无明显困扰。男女生在其它因子上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在交谈这一因子上,不同专业之间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即理工类大学生在交谈方面的困扰要远远多于文史类大的学生,分数为2.31,但并不能说明理工类大学生在交谈方面困扰严重,从得分来看,只能说明文史类类大学生大学生交谈能力很好,理工类学生交谈能力一般。

从各个因子看,就全部被试而言,人际关系的各个因子的影响程度为:总困扰度>交际>待人接物>交谈>与异往。

4结论

4.1 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整体较好,但在性别和专业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即女生明显好于男生,理工类大学生明显好于文史类大学生。

4.2 人际关系的各个因子的影响程度为:总困扰度>交际>待人接物>交谈>与异往。

参考文献

[1]闵永胜,姚本先.大学生人人际信任的社会心理机制探析[J]. 皖西学院学报,2007,(23).

大学生人际关系范文第2篇

本文从微信本身传播特点出发,运用调查问卷方法,分析在网络社交媒体发展背景下,微信如何影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等。本文在分析了相关数据后得出结论,微信主要帮助大学生巩固了现实社会中形成的人际关系,而对人际关系的拓展影响甚微。

关键词:

社交媒体;微信;大学生;人际关系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款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该应用程序不仅支持在线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还满足了多人手机群聊的消费需求。微信自诞生之后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人们尤其是学生间联系的主要即时通讯工具之一。人际关系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每个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重要问题。作为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微信的使用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本文试图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回答这一问题。

一、人际关系的界定与测量

人际关系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率先提出的,也被称为人际关系论,1933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约创立。这个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1、人际关系表明人与人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2、人际关系有三种心理成分组成:认知、情感和行为成分。3、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人与人交往关系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①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本是抽象的概念。在本调查中,笔者以平时积累的经验为基础,将微信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加以归类,进行测量。该调查问卷共包含29个选择题,涉及了大学生个人基本资料、大学生使用微信的情况(包括使用规模、频率等)以及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包括交流的内容、原因、目的等)。

二、调查的实施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采取网络工具———问卷星方式发放,推送对象为微信、微博、QQ好友,再借助滚雪球效应广而宣传,以达到预期的填卷数量。问卷的发放涵盖了综合类、文史类、理工类、艺术类等院校,覆盖了各个层次、各种类别的高校。特别要说明的是,由于人力、物力和精力有限,笔者在抽样对象选取和问卷发放时,釆用的是便利抽样和网络问卷相结合的方法。此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样本数220份,回收问卷220份,回收率为100%;回收有效问卷220份,无效问卷0份。问卷发放工作始于3月11日,止于3月20日,持续10天时间。此次调查中,男生占40.45%,女生占59.55%,性别比例比较均衡。样本群体在年级分布上,大四所占比例较大,有40%;大二群体的反馈率最低,为8.64%;一、三年级样本所占比例分别为16.36%和35%。学历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博士生四个层次。其中本科生反馈率最高,达69.09%;其次是专科生25%;研究生和博士生较低,分别占比3.64%和2.27%。

三、关于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状况分析

1.微信已成为大多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最主要方式根据样本资料统计结果显示,在220份有效调查样本中,有近191个样本表示在使用微信,所占比例达86.82%。而从使用微信的时间长度来看,有45%以上的同学使用微信已经两年之久,一到两年间的有31.82%,表明在大学生之间微信的普及率非常高。与此同时,37.73%的学生对“微信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持中立态度,35%不赞同“如果不用微信,便感觉与周围失去了联系”。有高达33.64%的学生在一天当中,使用微信的时间不超过30分钟,20%表示一天当中会有一小时之内的时间在玩微信。80.91%的大学生选择使用微信的原因在于身边的人都在使用,便于与同学朋友联系交流;44.09%表示是因为微信功能丰富有趣,操作方便;31.82%的学生表示通过微信可以获取信息,进行娱乐和游戏;27.27%表示通过微信可以放松自我,排遣压力;同时也有12.73%的大学生表示使用微信只是为得到某种心理满足。由数据可见,通过微信结交新朋友的比例占23.18%,文字通信也占据了很大的比重———82.27%。利用微信公众账号这一功能获取信息的学生只有18.64%。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使用微信的主要目的是基于微信本身具备的联系交往的本质用途,微信的出现的确改变着大学生的交往方式。

2.通过微信的朋友圈功能实现人际互动微信朋友圈诞生于微信4.0版本,也是其重要的更新,旨在增加用户与朋友们的图片分享。调查数据显示,在微信众多的功能中,最受学生追捧的是“朋友圈”。88.64%的学生在所有微信的功能中使用朋友圈最多,以分享照片、心情、网页、音乐和游戏等。值得注意的是,在朋友圈的诸多状态中,以图片形式的为64.55%;关于自己心情的67.27%;文章、链接分享的51.36%;只看不转发的也占23.18%。处于朋友圈中的个体只能看到本人和朋友的评论,微信用户在进行状态时也不用有其他陌生人叨扰的顾虑,于是在提及在微信朋友圈中回复、评论、发状态的原因时,61.26%的调查者表示想与其微信好友进行互动以加深彼此交流;45.91%表示是为了抒绪、减压;42.27%是为了传播、分享信息;也有23.64%学生表示是为了展示自己。这说明微信朋友圈不仅是一种个人心理状态展示区域,还是许多学生进行自我展示、“晒心情”的良好空间。

3.微信互动内容与线下互动话题区别不明显在交往的内容方面,不论是现实中的交往,还是微信中的交往,大学生之间交流的内容最多的是关于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之事,分别高达72.27%和69.55%;其次是感情方面的交流,现实交流中讨论感情方面内容的比例超过了62.73%,微信交往中这一方面也占有近59.09%的比例;学习在两种交往形式中也占有重要的比例,分别达到了52.27%和45%;游戏和其他话题的交流在微信中和现实中差别不大,都占15%、30%左右的比例。这反映出无论是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还是虚拟的微信网络交往中,生活、情感、学习等问题是大学生之间交流最多的话题。

4.大学生微信使用过程中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在关于“您现实的人际关系中有因为‘摇一摇’‘查看附近的人’‘漂流瓶’等而认识的陌生人”的调查中,44.55%的大学生表示没有,表示很多的仅占样本总量的4.55%。在关于“现实好友在微信好友中的比例”的调查中,也有高达42.73%的学生表示,他们现实好友在微信好友中的比例占据80-100%。这一权重表明在当今大学生社交网络圈子中,他们对于熟人有更多的信任和依赖,对于陌生人则比较警惕,也表明大学生在使用微信工具时对于陌生人还是持一定的怀疑态度,不愿意让更多陌生人了解自己。另外,调查也显示,在回答“使用微信交流过程中,对于比较隐私的问题会向谁交流”一题时,高达66.36%的调查者表示会将这些问题与熟人而非陌生人交流,会对陌生人交流的比例仅占样本总数的6.36%。在“微信隐私设置功能中,幵启或使用了哪些功能?”中,有72.72%的学生需要他人加自己为好友时进行信息验证;系统默认,自己没有设置的仅占11.36%。

四、研究结论

1.大学生微信使用有助于维护现实人际交往大学生群体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不同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生活相对自由,自然对自己人际交往的层面和种类要求得更多、更广。他们人际交往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每天要面对形形的人。每个学校的大学生群体都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由于价值观念的不同,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遇到不解和隔阂。现实的人际交往对于大学生而言,往往具有不可选择性,他们必须面对人际交往中的所有情境,因此复杂的现实人际交往环境往往给学生带来很多困扰。微信可以营造一种更为开放的网络环境气氛,通过微信进行人际交往,可以使那些在现实人际交往中不占优势且缺乏一定自信心的大学生能更加开放、更有信心地去寻找他们想去交流的群体,从而提升了人际关系。

2.微信更有利于大学生展示真实的自己匿名性和平等性是网络社交中最显著的特征。只要自己情愿,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我们便可以摆脱外在和现实的束缚,不署名、不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选择自己喜欢并且希望交往的对象身份平等地进行交往。这就使微信交往的主体双方在交往时没有束缚,没有压力,交往过程轻松,情感表达也更加广泛和充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及阅历的丰富,再加上现如今社会上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许多大学生在处理价值冲突时感到困惑又紧张。尤其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使得许多学生对网络交往这个渠道产生质疑,他们不敢轻易相信陌生人,不敢与他们有过多交流,大学生们的戒备心变得越来越强烈,对他人的信任程度也渐渐变低。于是许多人不敢对毫无顾忌地跟别人倾诉,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敞开心扉对于许多学生而言成了一件极其困难的事。使用微信可以不用顾忌这么多,不用担心被谁出卖,也可以更好地隐藏自己的真实情况,使大学生群体能够更真诚地向别人吐露自己的内心,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真正实现了人与人的平等交往。

3.微信不能代替面对面的情感交流网络社交工具发展之后,大学生倾向于在虚拟的世界中通过人际交往的方式寻求精神知己,缺少现实的人际互动。这种对话的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暂时的心理欲求,但是却不能代替真实的情感交流。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而广泛的社会信任不仅仅需要基本的信息、情报的交流,更需要情感,心灵上的交流。人类情感交流建立在现实性的基础上,任何的交流脱离了现实都会有如高飞的风筝,越飘越远。因此,要理性对待微信,合理使用微信,规避因为技术的先进而导致用户被媒介绑架的问题。

大学生人际关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关系 整体人际网络 主观幸福感 密度 程度中心性

一、引言

人作为社会的个体,具有其社会属性: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人不能够脱离社会生存,而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在于人与人之间随时进行着联系,比如物质的交换、信息的沟通、情感的交流等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定义是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心理关系。建立人际关系的目标就是为了建立幸福人生、和谐组织、安定社会与世界大同。埃里克森将一个正常人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无论是婴儿期、幼年期、还是成人早期,即使是成人晚期都存在一个重要的人际关系,与父母的、同辈群体的、配偶、朋友的,每个阶段因为其所要完成的任务的不同其重要关系人也都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人际关系对每一个人每一年龄阶段都非常重要,以往的研究表明婴幼儿时期的人际关系质量对其脑部及身体各部位,言语,动作的协调性,后天的学习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就青少年而言,人际关系的质量对儿童青少年的社会技能、自我意识、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又重要的影响[1]。而成年时期的人际关系可以成为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

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成为了一个广泛而特殊的群体,大学生人际交往一直是大学生个体发展、学校教育一个重要的关注点。从学校角度正确的掌握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能够为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管理提供指导与参考,同时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建构起良好的人际网络,将对其自我和谐发展、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规划起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正是处于青春期末期和成人早期这两个阶段,这两个时期的重要关系人是同辈群体和朋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与对象因为大学生的相对固定的生活范围与其他非在校的成年人不同,所以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指在特定的校园中与和自己有关的个人或是群体的相互的联系的活动[2]。这一般就是指与同学、老师的交往,其中又以与同班同学的交往为主导,这就与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有关,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时空接近,只要日常生活的时空充分接近,他们之间就必然产生人际。在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已经渐渐脱离了父母的管束,要求大学生形成独立生活工作的能力,这个时期父母的力量变得虚弱有时甚至是鞭长莫及,更多的时候是从身边同伴处获得支持和力量。

在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有着独特的文化氛围,不同民族间的差异与融合同时存在,所形成的人际关系的交往模式也有其特殊性。这种独特环境在大学生的人际网络建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其所形成的人际关系模式既具有我国大学生人际关系模式的普遍性也具有非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的所不具备的特殊性。

在对高校学生的进行的心理辅导工作中涉及到最多的就是人际关系、人际交往问题带给学生的苦恼,无论是与班级内同学还是宿舍室友或是校园的恋人,这都是人际关系的范畴,学生们经常会说自己的人际关系不好,与班级同学、宿舍同学的关系不融洽,因而感到不快乐、痛苦、头痛、压抑或是紧张甚至是想要退学或是自杀,这种不好的情绪体验直接影响了我们对生活对自己的的评价,这时我们多会使用“不幸福”来描述自己的现状。

“幸福”是一个极特殊的词汇,虽然是人们穷尽一生所追求的,但其定义的尺度却很广泛,有的人觉得身体健康就是幸福,有的人觉得事业成功就是幸福,有的人认为子女有所成就就是幸福,永远也没有人能够告诉你什么才算是真正地幸福?怎样的生活才是幸福?因为幸福是一种主观的体验,是有缘无法统一的度量衡,每个人的评定标准都不一样,而这种主观感受到的幸福就被称为主观幸福感,学者Diener提出了主观幸福感这一概念:主观幸福感是生活满意度和个体情绪状态的一种综合评价,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指标[3]。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人格、健康、文化、环境、社会支持、人际关系等等,但追溯其本质都与人际关系有关,人格特征决定了其与他人交往的模式和人际关系的质量,良好地人际关系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从而减轻负性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也会减轻对身体方面带来的不良影响,这样都会使主观幸福感得到提高。同时相关研究也得出人际关系成为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但是人际关系的质量是怎样衡量的,是否与他人联系的范围广,或是经常与他人建立联系就代表人际关系的质量好?那么是否能够得出一个大学生的交友或是交际范围越广他的主观幸福感就高,还是只有少数几个的密友就可以很幸福?班级氛围,班级同学间的交往密切程度与主观幸福感间又是什么关系?人际关系的好坏究竟对主观幸福感的哪些因素产生直接的影响?什么类型的人际关系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最大?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本研究将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作为研究的主体,主要探索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二者之间的具体关系。

二、对象与方法

1.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从内蒙古师范大学(赛罕校区、盛乐校区)、青年政治学院随即抽取了30个班级作为被试,其中包括大一、大二、大三年级,蒙族、汉族、其他民族的学生,共发放了1151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38份,回收率为91%,其中汉族615人(59%),蒙古族384人(37%),其他民族39人(4%),男生345人(33%),女生693人(67%),大一434人(42%),大二310人(30%),大三294人(28%)。

2.研究工具

人际关系的测量工具使用较为广泛的是郑日昌等人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这是一份主观性的测量量表,而本研究使用的是社会网络分析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简称SNA ,有的文献称为“社会网”或“网络分析”)这是一门对社会关系进行量化分析的艺术和技术[4]它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客观的反应被试的人际关系的状况,是将被试限定在一个较为固定的范围内(比如班级),在这个范围内对自己的人际关系现状作出客观的选择,如“在班级里你经常和谁一起吃饭”,这样可以得出一个固定团体的整体的人际交往状况,也可以得出在某一团体中的个体的人际关系状况。

根据罗家德与叶勇助编制的虚拟空间的整体社会网络问卷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成为“班级整体人际网络问卷”,共12题,由四个分网络组成,分别是情感网络、咨询网络、情报网络、信任网络,情感网络表示的是被试与所在班级的其他的同学间的情感交流情况,咨询网络与情报网络代表的是被试与同班同学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情况,分为与学习有关的和与学习无关的信息,信任网络则反映的是与同班同学之间的信任状况,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为0.90。

测量主观幸福感的问卷是使用的段建华(1996)对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定的总体幸福感量表(GWB)的修订后量表,该量表用来评价参与者对幸福的陈述,总体幸福感的原量表共有33个项目,得分越高,幸福感越高。段建华将试卷的前18个题目作为测试项目,由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与紧张6个因子构成,这与Diener提出的主观幸福感定义:生活满意度和个体情绪状态的一种综合评价,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指标是相符合的,即问卷中包含了有关生活满意度和个体情绪状态的方面,所以可以用来测量主观幸福感,并通过施测得出单个项目得分与总分的相关介于0.48~0.78之间,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介于0.56~0.88之间,内部一致性系数男生为0.91,女生为0.95,重测一致性,为0.85,全国的常模分数,男性常模为75分,女性常模分数为71分,在国内的主观幸福感研究中广泛使用。

3.数据统计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问卷的项目分析、相关分析,应用UCINET6.0对班级整体人际网络进行班级整体人际网络密度和各分网络程度中心性的分析。

三、结果

1.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有数据统计得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在情感、咨询、情报、信任网络中无显著性差异(t(0.05/2)=-0.742, t(0.05/2)=1.412, t(0.05/2)=-1.240, t(0.05/2)=0.877,P>0.05)。而在不同的民族(蒙族、汉族、其他民族)中得到同样的结果,(F0.05(2,1036)=1.969,F0.05(2,1036)=1.989,F0.05(2,1036)=0.833,F0.05(2,1036)=3.895,P>0.01)。

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得出,性别与民族(蒙族、汉族、其他民族)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0.05/2)=1.271,P>0.05,F0.05(2,1036)=1.529,P>0.05),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符合。

2.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应用UCINET6.0计算出每个班的班级整体人际网络密度,计算得出每个班的主观幸福感均值,对二者进行相关性的分析,结果见表1。

班级整体人际网络密度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关系在0.05水平上存在显著正相关,说明班级整体网络密度越大其主观幸福感越高。

为了进一步探讨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具体关系,对每个班班级整体人际网络的密度和每个班主观幸福感各个因子的均值进行相关性分析,主观幸福感的因子分别是:1、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2、精力,3、对健康的担心,4、忧郁或愉快的心境,5、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6、松弛和紧张。结果见表2.

班级整体人际网络的密度与主观幸福感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显示,班级整体人际网络的密度与对生活的满意和兴趣、精力、忧郁或快乐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和紧张成显著地正相关,与对健康的担心的先关关系不显著。

进一步探究班级整体人际网络的各个分网络与主观幸福感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见表3.

班级内的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6个因子之间在不同水平上具有相关性,人际关系中情报网络的程度中心性与主观幸福感在精力、忧郁或快乐的心境无显著性相关,即一个人所处情报网络的位置对主观幸福感在精力和忧郁后或快乐的心境方面影响不大,而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其他几个因子的相关关系比较显著。

四、讨论

1.被试的人际关系、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与民族上的差异性

从统计结果上来看,人际关系、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与民族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以往的研究中也得到过相似的结论,这主要是因为当今社会的文化、信息交流的媒介平台较为广泛,教育的共同性很多,无论是不同性别还是不同民族所接触的文化大部分都是共通的,在这样的相同的大文化背景下绝对的特质性特征就相对减少了许多,所以使得在人际关系上或是主观幸福感的认同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2.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关系

2.1班级整体人际网络的密度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在社会网络分析法中,一个图形的密度是指该图形中实际存在的线与可能数量的线的比例[5],在一个群体中密度就是指所有成员之间的联系的紧密程度,班级整体人际网络密度反应的就是该班级内成员与成员之间的联系的情况,如果密度数值大则说明该班级内的成员之间交流、联系较多,密度数值小则表示该班级的成员之间交往较少,联系不紧密。而密度本身则是体现了一个班级中整体的氛围、融洽度,这会与班级中成员的主观幸福感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假设在一个氛围较好的、彼此间互相关照的班级中成员的主观幸福感也会较高,而由统计得出的结论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即班级整体人际网络密度与班级内的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

这个结果与人际关系的定义及主观幸福感的定义是相符合的,大学生多数为住校生,远离父母和儿时的朋友,其主要的交往对象就是同班同学,班级内同学的交往时其主要的人际关系网络,也是对其情绪状态、生活(主要是学校生活)满意程度影响最为直接最主要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社会支持的重要基础,它能够缓冲压力事件对总体生活满意度的不利影响[5],如果班级内部成员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彼此之间较为陌生那就意味着每天要面对一个没有情感交流、信任的甚至是言语交流的群体,作为社会性的人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会感到幸福感下降。

2.2班级整体人际网络密度与主观幸福感各因子间的关系

将每个班级的人际网络密度与所在班级的主观幸福感的各因子均分做相关求的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是为了将整体性质的数据进一步细分,得出两部分整体数据的具体相关关系探究一个班级的整体上的人际关系的紧密程度究竟与主观幸福感中的哪些因子有直接的关系,有主观幸福感问卷划分得出现阶段是否幸福的评定标准有六个,就大学生而言这个班级彼此间的亲密程度对哪些评定标准影响最大,最能决定一个学生现阶段是否幸福。

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班级内成员间的紧密程度与对生活的满意和兴趣、精力、忧郁或快乐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和紧张又明显的正相关,而与对健康的的担心这个因子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即一个班级的成员间人际关系较为亲密那么其所属成员对生活的满意和兴趣、精力、心境等方面就比较好。这说明班级内部的整体交往密度对班级内成员对当前生活的满意度、情绪状态、情感等相关方面有直接的影响,但与身体健康的担忧方面关系不明显,其原因可能是班级的整体人际关系紧密与否一般是反映在具体的事件上,在面对具体的问题时班级成员间的亲密程度体现的尤为显著,这时成员首先体会到的是激情比如紧张和松弛,而活可能是应激比如要控制行为,然后才会体会到某种心境,形成对生活的满足或是兴趣的情感,这些都是一个班级整体氛围所带给成员的,所以彼此之间的关系很明显,而班级内成员的人际关系的紧密性较少的关系到身体的健康,但并不是说不存在先关关系,有时因为人际关系的密度所决定的时间的结果也会引起身体上的某些反应,但与主观幸福感的其他方面相比受到的影响较小。

2.3班级整体人际网络程度中心性与主观幸福感各因子的关系

所谓中心性就是评价一个人重要与否,衡量他的职务地位的优越性,以及社会声望等的指标[7]。而程度中心性就是用来衡量谁在这个团体中成为最主要的中心人物,拥有高的程度中心性的人,在这个团体中也具有一个主要的地位[8]。在本研究中的代表意义在于在团体中某一范畴内的活动范围的大小,即程度中心性高的人,其人际交往在所测试的范畴内势必是活跃的也是较为良好的,比如情感网络中的一个测试项目:“在受到委屈时你常向谁吐苦水”,无论是他人向被试诉说还是被试向他人诉说,这都能够反映其在情感交流这一范畴上的人际关系状况,而且程度中心性不同于上面提到的密度,它是一个个体化数据,反应的是在一个团体中某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在情感网络上程度中心性高可以说明被试在情感交流方面范围很广,与很多人进行情感上的互动和联系,由统计得出的结果显示情感网络、咨询网络、情报网络、信任网络与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精力、对健康的担心、忧郁或快乐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和紧张均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正性相关关系,其中情感网络、咨询网络、信任网络与情绪体验的关系较为密切,而情报网络与主观幸福感各因子间的相关系要弱一些,尤其是与精力、忧郁或快乐的心境不存在显著性相关,情报网络的测量项目是反映的自己想别人转告与自己无关的事情,比如“你听说某人有了恋人,你会和谁说”,“你知道今年的时尚走向会告诉谁”,对于这种别人不知道的信息可以证明自己的信息比较灵通,同时也只有对生活的环境较有兴趣和热情的人才能首先获得这类消息,而且当所得到的情报是关于他人的私隐,在向外传递时就会有所顾忌产生紧张情绪,这就使得情报网络与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松弛和紧张、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等方面的先关关系较大,而对精力等没有显著相关。

由统计的结果也可以看出,对大学生而言影响对现阶段幸福与否的评定较为重要的是两个方面,即情感与信任,这两个方面与咨询和情报相比对于其相关关系的数值要大一些,也就是说影响的意义更为明显一些,大学生来说情感上的交流,在情感上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有心事可以和他人诉说有人愿意去倾听,日程生活中有他人的陪伴,能够得到他人的关注能够使大学生感到幸福感或是幸福感增强,与此同时信任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测试的问卷中信任的测试项目是指向外部的,即你对他人的信任情况, 比如“你认为班级内有哪些人是值得你信任的”,测试的结果显示在这一项中选择的人数较少或是只选择自己的人相对应的情感网络的范围明显小于信任他人程度高的人,同时主观幸福感也比较低,因为只有你愿意去相信他人,才会与他人诉说心事,一起去解决问题,分担责任,进行在情感层面上的联系,带有感情的与人交往,这样才能够建立高质量的人际关系,这是不同于咨询网络与情报网络的,如果将人际关系的各个分网络分层,那么情感网络和信任网络因该是深层次的,是需要建立在咨询网络和情报网络基础上的,而咨询网络和情报网络又能够帮助积淀情感网络和信任网络,四者在形成了深层的人际网络之后相互穿插相互扶助,

五、结论

本文主要探求了大学生班级整体人际网络与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在性别与民族方面大学生在人际关系的质量上和主观幸福感的高低程度均没有明显差异。(2)大学生班级整体人际网络密度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3)大学生班级整体人际网络密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精力、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和紧张因子上成显著地正相关,与对健康的担心这个因子无显著地相关关系。(4)情感、咨询、情报、信任网络均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

注:本文系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所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2012年度课题《民族地区大学生人际社会网络与心理和谐、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负责人:张玉柱,项目申请人:姜南

参考文献:

[1]Rubin, K, Bukowski, W&Parkerj.GPeerinteractions, relationships and groups In Wdamon&N. Eisenberg,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Emotional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New York:Wiley.1998,619.

[2]李宏翰、赵崇莲.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基于心理健康的分析.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1月 第40卷第1期

[3]姜永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的编制及其与气质关系的研究.硕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6

[4]杨汇道.社会网络分析法述评.《学术界》2009年第03期

[5]罗家德. 社会网分析讲义[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228.

[6]Myers D G, Diener E. Who is happy[J].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95,6(1):10-17

大学生人际关系范文第4篇

摘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身心健康,然而,不是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有部分大学生由于自卑、或者以自我为中心、性格内向、认知偏差等原因,出现人际关系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帮助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自卑;自我中心;性格内向;认知偏差人要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必然要与他人进行交往。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身心健康。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的空间,为大学生发展人际关系提供了很多机会,然而处理不好,也会给大学生带来很多问题。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大学校园是一个集学习和生活为一体的场所,大学生交往的对象一般是同学和老师,这就决定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有其独特的特点。

1、大学生人际关系比较单纯

首先,是交往对象的单纯。大多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对象主要同学和老师。其次,是交往目的的单纯。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一般都没有功利色彩,也不会有直接的利益冲突。

2、大学生人际关系建立在平等基础上

大学生之间由于相似的年龄、学历,他们没有地位高低之分,也没有尊卑长幼之别。人际交往完全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师生之间尽管因为身份的不同在某种程度上会打破这种平等关系,但与单位里上司与下属之间的关系相比,师生关系仍是相对平等的。

3、大学生人际交往主要集中在几个群体中

一是以学习为交际纽带的群体。如同班同学、培训班的同学等。二是以地域为交际纽带的群体。因为具有共同的方言、饮食习惯等,同乡更容易形成比较亲密的关系。三是以兴趣为交际纽带的群体。大学里不同的社团满足了同学们不同的兴趣需求。有共同兴趣的学生有更多的共同话题,他们之间往往也更容易建立人际关系。四是以生活空间为交际纽带的群体。如室友,由于共同的生活创造了更多交流的机会,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主客观原因,一部分大学生往往会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卑心理导致的人际关系问题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自卑是指个体遭遇挫折、无法达成目标时的无力感、无助感以及对于自己失望的心态”。在人际交往中,自卑表现为缺乏自信,因惧怕出丑或遭他人耻笑而不愿主动与人交往。大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大多源于以下几种因素:一是家庭贫困。特别是那些刚从农村出来,初到大城市的贫困学生,大城市的繁华带给他们的不仅是视觉上的刺激,更是心理上的冲击。城里有钱的同学时尚的穿着、高档的消费用品无形中让这些农村来的贫困生自觉低人一等,逐渐便产生了自卑心理。二是学业落后。考上同一个大学的,都是成绩相当的学生。要想在学习上脱颖而出,则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大学学习更强调自主性。有的学生认为从紧张的中学阶段解放出来就可以好好放松一下了。思想上的懈怠,加上对大学学习方法的不适应,学业上的落后是在所难免的。这对于那些曾经学习拔尖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使他们开始丧失自信心,变得自卑起来。三是能力不足。大学校园是一个可以充分展现才华的地方。大学的评价指标相对于中学的“成绩至上”来说更加多元。有的学生除了学习之外就没有什么特长和才艺了。那些多才多艺的同学通常会赢得大家的赞赏和羡慕。而那些没有特长和才艺的学生往往也会产生自卑心理。

2、自我中心主义导致的人际关系问题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唯我独尊,习惯了别人围着自己转,以自我为中心,很少会考虑别人的想法和感受,也不会体贴和关心别人。到了大学宿舍这个集体环境中,他们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如果总是只考虑自己而不顾及室友的感受,久而久之就会遭到室友的排斥,甚至会产生摩擦和矛盾,引起争吵。没有人愿意跟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交往,因此,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很难与别人维持长久的人际关系,也很难交到朋友。

3、性格内向导致的人际关系问题

内向与外向是性格的两个维度,没有孰优孰劣之分。性格内向的人通常比较敏感,对生活和外界有着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感知,却很少会表露出来,平时总是寡言少语。因而,性格内向的人往往在人际交往方面会遇到较多的困难。与别人接触时显得腼腆、害羞,不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愿。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总是担心自己的言行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喜欢和别人打交道。

4、认知偏差导致的人际关系问题

大学生社会阅历不足,交际范围比较窄,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因为知识、经验的有限而造成认知偏差。认知偏差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是首因效应。即是我们通常讲的“第一印象”,是指在交往过程中人们基于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这种印象往往会对以后的认知与评价起指导性作用。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人们往往根据第一印象来对他人做出评价和判断。特别是第一印象不好时,这种效应表现更为明显。然而第一印象往往带有片面性、肤浅性,很难全面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情况。二是刻板效应。它是指人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比较固定的看法。比如很多人认为漂亮女生都很骄傲自负,家庭富裕的学生生活都很奢侈。在彼此不了解的情况下,刻板效应能帮助我们快速推断对方的基本情况,但是事情总有例外。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对具体的人作具体的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三、解决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措施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心理趋于成熟的时期,在这一成长阶段的大学生特别需要与人沟通,向别人倾诉。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通过人际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与安慰,借此来释放自己压抑的情绪。因此,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显得尤其重要。此外,掌握了人际交往技巧也会对今后各方面的发展带来诸多好处。而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人际关系问题无疑会给大学生带来诸多烦恼,阻碍其身心、学业等各方面的发展。怎样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人际关系问题呢?

首先,要克服自卑的心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各人都有其优势与劣势,不要总是拿自己的短处去跟别人的长处比较。树立自信心,正确认识自己,抬起头,大胆地去跟周围的人沟通、交流。

其次,学会关心他人,克服自我中心主义。多为他人着想,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这样我们会收获更多的友谊。

再次,要正确认识内向性格的优缺点,努力完善自己。“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是对于性格内向者来说,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让自己变得开朗活泼一些,减少内向性格给人际交往带来的负面影响。

最后,及时调整认知偏差。与他人交往时,不要盲目相信“第一印象”,所谓“路遥知马力,日就见人心”,只有经过一段时间接触后,才能全面客观地了解对方。认识他人时也不要被固定看法所束缚,每个人都是与他人不一样的个体,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看待别人的优缺点。这样才能打破认知的偏见,摆正交往心态,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卫明、李红.人际关系心理学[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大学生人际关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 新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256-01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接触,在心理上或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透过人际交往人们可以进行思想和情感的沟通,表达情感与需要,交流经验与技能,人际交往能力对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不仅影响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初步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在不断完善,与此同时,网络技术、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在不断进步,这些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大学生身心发展,同时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通过比较总结,得出以下五方面新特点:

第一,大学生扩大了人际关系范围。以往的大学生更注重校园内部的交往,更多的关注同班同学之间以及同乡之间的交往,人际关系网比较单一。随着社会的进步,他们不再局限于班级间、同乡间及校友间,而是把交际范围扩大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交流内容已经不单单是学习和生活方面,还涉及到情感、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内容。与此同时,随着大学生心理的迅速发展,他们的人际关系群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单纯和学校的同学、老师交流,而是和社会各界人士进行不同深度的交流。

第二,大学生的交流方式更加现代化。与以往的面对面、书信交流相比,现代大学生的交流方式更具现代特色,他们积极参与各种文体活动、联欢晚会。随着科技及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机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手提电脑成为大学生交流的一种工具,校园附近的网吧也是琳琅满目,这使得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便利。大学生们除了面对面的交流外,更多的通过短信、微信、电话、网络等现代化的手段进行交流,让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更加便利省时,突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第三,突破了性别的局限。现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不单单局限于同性之间,他们开始逐步加强与异性间的交流。以往一提到异性间的交往,首先想到的是恋爱关系,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异性之间的友谊也越发普遍起来,异性之间的友谊更真诚,更加能体现出互助和友爱,交流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更加开放和多样化。

第四,交友的目的性加深。大学生交友本来就是存在目的性的,他们有的是希望通过交流获得更多的知识,增长更多的见识,有的是为了交流情感,满足生理或心理的需求。大学生是一个相对单纯的群体,他们的目的多是增长知识、丰富生活。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上各种诱惑不断出现,利益问题、拜金问题不断出现,使得大学生的思想不再那么单纯,传统的思想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利益问题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生活和发展,他们交友的目的不再单纯,功利性有所加深。他们开始寻找对自己有帮助的人群,结交能够对自己人生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人,有些女同学甚至为了生活得更好、社会地位更高,与社会上的一些人士保持不明智的关系。

第五,贫困学生的交往程度变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学生的交往越来越具有目的性,他们更多地交对自己有用的人,而忽略了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贫困学生。这些贫困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人际交往同样存在着强烈的渴望,但是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加之其他同学交往意识的弱化,他们没有勇气去结交朋友,因而备受压抑,处于被动状态,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际交往成功与否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因此,社会、学校及家庭应该重视这一问题,要顺应时展的潮流,与时俱进地采取合理的举措,帮助他们攻坚克难,引导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健康的交友理念。

为了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交友理念,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无论是社会、学校及家长都有责任参与到这一行列中来,针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体现出的新特点制定相应的引导措施。要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理念,首先,必须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积极的东西要继续传承,而对于功利性问题,要培养他们奉献的人生观,处理好交往过程中的利害关系,摆正交往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正确认识自己,尊重对方,用平常心来处理人际关系,这样大学生才可以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掌握生活的技巧。对于贫困学生来说,应该鼓励他们走出自卑的阴影,快速融入到大集体中,同时,也需要其他同学伸出友爱之手,更多地接纳他们,帮助他们改变被动状态,走出阴霾。

【参考文献】

[1]尚英姿.大学生异往的调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0.

[2]邱泽奇.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华夏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