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

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

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文言注释;古今字; 通假字

一、古今字与通假字不能混淆

上古汉字数量较少,后来由于词义引申、假借等原因,逐渐形成一字表多义的现象,为了减少文字“兼职”过多而带来的词义表达混乱现象,便另造新字来记录一个多义字中的某一义项。这样就出现了古今不同的两个字形记录同一个词的情况,即古今字,原字为古字,后造字为今字。

通假则是另一种文字现象。一个词本来有专门用来记录它的字,但是在书写时却不使用它,而是临时借用了另外一个与之音同或者音近的字来替代它,这就形成了通假字。用来代替本字的字就叫做通假字。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教材文言诗词注释中,有意区分了古今字与通假字两种不同的用字现象,表现形式为,用“×通×”表示通假字和借字的关系,用“×同×”表示通用字关系,而用“×,古×字”表示古字和今字的关系。但在很多时候,中学教材对古今字与通假字没有明确区分,多以“A通B”的形式出注。

本文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调查对象,举例说明其中出现的古今字、通假字现象,以期对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二、初中语文课本中通假字与古今字举例

七年级(上册)

1、项为之强 “强”(jiang[1])通“僵” (清・沈复《童趣》)

2、不亦说乎 “说”(yue4) 通“悦” (《十则》)

3、诲女知之乎 “女 ”(ru3) 通“汝” (同上)

七年级(下册)

4、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 (木兰诗)

5、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ye1)通”耶” (宋 ・ 司马光 《孙权劝学》)

6、满坐寂然 “坐” 通“座” (清 ・ 林嗣环 《口技》)

八年级(上册)

7、矜寡孤独 “矜”(guan1)通“鳏” (同上)

8、荡胸生层云 “曾”(ceng2)通“层” (唐 ・ 杜甫《望岳》)

9、略无阙处 “阙”通“缺” (北魏・ 郦道元《山峡》)

八年级(下册)

10、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 (明 ・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1、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pi1) 通“披” (同上)

12、百废具兴 “具”通“俱” (宋 ・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九年级(上册)

13、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适”(zhe2)通“谪”(西汉 ・ 司马迁《陈涉世家》)

14、为天下唱 “唱”通“倡” (同上)

15、固以怪之矣 “矣”通“已” (同上)

16、必能裨补阙漏 “阙”通“缺” (同上)

九年级(下册

17、公输盘不说 “说”通“悦” (春秋战国・《公输》)

18、子墨子距之 “距”通“拒” (同上)

19、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圉”通“御” (同上)

20、公输盘诎 “诎”通“屈” (同上)

2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 (春秋战国 ・ 孟子 ・《鱼我所欲也》)

三、古今字、通假字误注的现象举例

1、坐通座

“坐”,在《古汉语词典》里的:

(1)古人铺席于地,臀部放在脚后跟上,相当于今天的“跪”,在《战国策魏策四》里有“先生坐”。

(2)座位。引文是《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引侯生坐上坐”。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座”。因而,“坐”与“座”是古今字而非通假字。

2、支通肢

《说文解字》中,“支”的本义是手拿着竹子,并去其枝叶。本义当为“持”即现在的“支持”互文同义。后来意义引申到手里拿着竹木一类的枝条,在“支”的基础上加了一个意符“木”;同样,表示身体的一部分,在“支”上加了一个意符“肉”(月)旁。因此,“支”与“肢”也是由词义引申而形成的古今字,而非教材所说的通假字。

3、诎通屈

“诎” 弯曲。《 荀子・劝学》“诎五指而顿之。“屈” 弯曲。《司马相如传下》“单于怖骇交臂受事,屈膝请和。“诎”与“屈” 不是意义上毫无联系的通假字,而是古今字。

4、辟通避

《说文》:“辟,法也。”“辟”的本义是刑、刑法。《管子君臣上》:“论法 辟衡权斗斛文劾,不以私论。”“辟”字在古代除了本义刑法以外,还承担了许 多其他意义,后来都分别写成不同的字。“辟”还有“避免、躲避”之义,《左传宣公二年》: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这个义项后来写作“避”;“辟”有开辟之义, 《孟子梁惠王上》 “欲辟土地,茬中国而抚四夷。”后来写作“门辟”(现简化 为 “辟”); “辟”有“比如, 打比方”之义, 后写作“譬”; 有“邪僻、 不正” 之义,后写作“僻”。从“避”、“门辟”、“譬”、“僻”这几个字与“辟” 所继承的单个义项来看,它们应该是古今字的关系。

四、结语

六册初中语文课本中,一共有61处注释用“×通×”表示为通假字,有2处用“×同×”表示通用字关系,只有1处用“×,古×”表示古今字关系,而其中有18处将古今字关系误注为通假字关系。误注比例庞大,不仅不利于教师进行古代汉语教学,更重要的是导致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从小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这一现象,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

注释:

[1]拼音后面的数字1、2、3、4分别代表普通话四声,下同。

参考文献:

[1] 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 [M]华夏出版社, 2003.1.

[2] 语文 一至六册 [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3]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M]商务印书馆 2004版.

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范文第2篇

在此,本人就初中思想政治(人民版)的版本特点及备课方法谈一谈我个人初浅的认识和看法:

1初中人民版思想政治课的特点

初中思想政治(人民版),该版本与之前所用的山东版相比,明显地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课本的文字内容多寡不同,与山东版相比,人民版在文字数量上明显地而且是大大地少于山东版,例如八年级(下)第七课第一节“城乡印象”,整节内容只有谬谬两段,84个汉字,14个标点符号,另附5幅插图,最后加上一道16字(“农村和城市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的小问题就结束了。再如九年级第一课“生活在地球村”,第四节“做负责任的公民”整节内容仅由两段共113个汉字,9个标点符号组成。

第二、课本中有较多而且内容丰富的插图,这些插图让人一看便联想滔滔,爱不释手,有一种欲览全书的欲望。例如八年级上册共有各种插图90幅,下册有83幅;七年级上册共有140幅;九年级全册共有103幅,这些图片不但在数量上多,而且还比较美,整本书的图片,可以当作相册来欣赏。例如:九年级课本第三页的“烽火台图”,尽管这幅图很小,只向我们展示了我国长城的某一局部,能够眼观的空间很有限,但那气势磅礴,弯曲延伸的长城却让我们感到它还在延绵不断,没有尽头之感,同时也让我们由衷地感觉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祖国大好河山的疆土之辽阔。

第三、每节中的“资料卡”、“相关链接”等注释性内容较新颖,而且小巧伶珑,让人就其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凝难点,不用查阅繁锁的资料就能“就地解决”。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做到什么内容都清清楚楚,例如涉及到一些我们不清楚的法律知识时,我们可以不用去查阅相关的法律书本,厪要看一下课本上的‘法律链接 就解决了,真可谓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第四、课本中每一节中的实藵性练习题针对性强,趣味性也乐在其中,使学生能做,乐做。例如:八年粧上册第19页“你认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经常发生的冲突有哪些?”学生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总是表现得滔滔不绝,似乎对他(她)们的父母有太多的“不满”之感,在如此之类的教学中,我们简直忘记了自姱是一为教师,而是一位“调解官”了。

2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备课方法

在改版后的初中政治教学中,本人认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读懂教材,读透教材,并提练出要在黑板上进行板书的知识要点。因为板书讲究美观和节约时间,所以要板书的内容不宜太长,太复杂,应当做到文字尽少,但又不至于表达不清楚,即做到语言简短,意思明白,言简意赅。

第二、在完成板书的框架设计后,应舍得花充足的时间去收集一些相关的典型教学案例,而且这些案例应尽量是学生所知道的,熟悉的教学案例,例入教学。例如:七年级思想政治第六课“为坚强喝彩”,第一节“让我们选择坚强”,第一个知识点,“坚强意志的表现”——能在复杂的环境中迅速地判断发生的情况,毫不迟疑地采取坚决的措施行动。

在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所需要教学案例如: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一位坚强的阿姨在生死非常之际,冷静、果断地选择自我断臂自救,否则命臂无存。再如,2009年发生在本地的新桥煤矿事件中,四位矿工死里逃生的奇迹,这两个典型的事例中,无一不有力地证明了在复杂的情景中冷静而迅速地判断所发生的情况、果断采取坚决措施的重要性。

第三、教师应注重对教学中所涉及到的学生不理解的词语的解释,由于政治课并非语文课,所以在解释中可以不必完全按照语文课的惯例去解释,或者说可以与语文学科上的解释略有不同,如:“百折不挠”,可用一韧性较好的直尺在学生面前反反复复地折上几遍,(当然只是象征性的演示,不可能太使劲,太认真)然后右手一放,直尺挺直如故,是为 “百折不挠”,“挠”即弯曲,屈服之意。

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B-

0073-01

初中语文课堂作为培养学生语言感悟和审美感知能力的重要平台,在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信息技术时代,多媒体技术为优化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初中语文教学进行阐述。

一、声画结合,创设语文教学情境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声画结合的特点,为对课文进行透彻分析与深入理解提供了重要的辅助,而这种教学过程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实现的。一方面,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课文内容,尤其是复杂的故事、小说、戏剧等教学内容,转化为直观的课件,具有化繁为简、突出重点的功效;另一方面,在课堂上播放一些重要的音频、视频资料,能在无形之中将课文的重要细节、重要人物和重要情节突显出来。尤其是在故事、小说、戏剧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课文的文字描述对人物形象进行理解和分析,有一定的难度。比如,在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故事的矛盾冲突是围绕鲁智深与镇关西二者之间的关系展开的,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发展过程,其中的故事背景、人物出场与事件发展过程错综复杂,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讲解和分析颇为吃力,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技术优势,将主要人物和情节用箭头式表格展现出来,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故事情节的发展。与此同时,还可利用多媒体播放《水浒传》的相关影视片段,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深入品读人物形象。此外,多媒体还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体会文章的语言。课本中的许多名家名篇语言各具特色,有的流畅明快,有的生动活泼,有的凝练含蓄,有的朴实感人,有的富有哲理。运用多媒体可将课文语言所表达的情感表现出来,让学生更快地进入文本。

二、扩大教学容量,实现开放式教学

语文课程是基本的母语教学课程,同时也是提升学生尤其是中学生语言能力和拓展学生素质的重要平台。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教学优势为语文学习资源的拓展和实践应用注入了新的动力与活力,也为初中语文课堂的延伸与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这一点尤其在诗词教学中体现得较为明显。比如,在语文版九年级下册课文《沁园春・雪》的教学过程中,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和学生自身对诗词的认知是难以达到教学目标的,更谈不上让学生了解其创作背景、领悟其意境和拓展相关的知识。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整理关于雪的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当时的写作背景,并结合部分史料,引导学生感悟和理解这首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创作思想。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与诗词相关的音频、能体现诗词意境的画面融合起来,为学生呈现宏伟的雪景。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课后利用网络搜集其他诗词资料,以拓展知识面,并用同样的手法分析几首其他的诗词。

三、开展探究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多媒体教学是信息化技术条件下教学技术的综合运用与发展,它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不仅仅体现在传递语文知识等初级教学层次上,更重要的一点是它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初中语文教学借助多媒体,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促使其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提升综合素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多媒体技术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先进的教学技术和强大的教学情境营造能力,都在无形之中为语文探究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比如,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走进小说天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主题,也是学生了解小说、热爱小说和走进小说的重要机会,而这一教学主题需要学生阅读较多的小说作品,因此,教师可以依托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寻并阅读优秀小说作品,同时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思考与分析,积极探究小说的写作方式和艺术特色。

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范文第4篇

一、 不了解历史文化内涵,将现代文化意义与古代文化意义混淆

1.“塞上燕脂凝夜紫”误为“塞上胭脂凝夜紫”(《雁门太守行》)。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解释“燕脂即胭脂,深红色”。课本解释不够详尽,“燕脂”虽然是“胭脂”,但是二者之间也有区别,《中华古今注》中有:“燕脂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作之。调脂饰女面,产于燕地,故曰燕脂。”由此可见,“燕脂”是对产于燕地的“胭脂”的一种特定称谓。很多学生不了解这一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直接按照课本上的注释将“燕脂”记为 “胭脂”。

2.“萧萧班马鸣”误为“萧萧斑马鸣”(《送友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解释“班马,离群的马”。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夜间撤走。晋国大夫邢伯听到齐军营中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 齐师其遁。”(《左传・襄公十八年》)杜预注:“夜遁,马不相见,故鸣。班,别也。”一些学生并没有注意这一特定的历史含义,想当然地与生活中的“斑马”混淆,闹了笑话。

3.“留取丹心照汗青”误为“留取丹心照汉青”(《过零丁洋》)。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渗出的水分就像出汗一样,便于书写,并免虫蛀,所以称为“汗青”,后来便用“汗青”借指史书。部分学生没有理解这一历史文化意义,想当然地记成“汉青”。极少部分学生主观地认为“青”代指史书,“汉青”就是汉族的史书,不了解历史文化意义,主观臆断。

二、不理解语意,生搬硬套

1.“时难年荒世业空”误为“时难年荒事业空”(《望月有感》)。(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语文课本解释“世业,祖先世代留下的产业”。这里的“世业”是指世世代代留下的财产等,但是部分学生生硬地理解为所从事的工作,把“世业”当成“事业”。

2.“瑞脑消金兽”误为“瑞脑销金兽”(《醉花阴》)。“消”和“销”意思相近又有区别。“消”水字旁,原意是像水一样蒸发得无影无踪、像冰一样逐步融化(这一点与“销”很类似),或是像流水那样一去不复返,相对而言,“消”强调逐步过渡、光滑柔顺和浑然无迹,因而凡是与水有关或与此类似的含义均可以使用“消”来表示。“销”为金字旁,原意是金属熔解,即用火烧掉,可延伸为通过强制性的手段达到去除的目的,同时,“销”还有“用销钉固定”的意思,也就是说通过强制性的手段对某个事件进行定性处理。“销”账之所以用“销”,乃是因为传统上的销账方法之一就是用火烧掉相关账簿。“瑞脑消金兽”中“瑞脑”是一种香料,“金兽”是兽形的铜香炉,意思是香料在铜炉子里慢慢消失了,可是部分学生没有理解语意,错误地理解成“瑞脑”把铜香炉“销”掉了。

三、误以今字代古字,误以本字代通假字

1.“玉盘珍羞直万钱”误为“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很多资料都将“羞”和“馐”当成通假字,但是从很多资料来看应是一对古今字,如《说文解字》:“羞,进献也。从羊,羊,所进也;从丑,丑亦声。羊,所进也。”《楚辞・招魂》:“肴羞未通,女乐罗些。”所以“羞”古义就有美食的意思。清代《康熙字典》:“馐,思留切,音修。进献也。一曰致滋味曰羞。或从食。”“馐”是“美食”的意思。《说文解字》没有收录“馐”字,可见至少东汉时代还没有出现“馐”字,“馐”字的出现晚于“羞”, “羞”与“馐”应是古今字。很多学生错误地用今字“馐”代替“羞”。

2.“欲上青天览明月”误为“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x楼饯别校书叔云》)。(人教版八年级)

语文课本解释“览:通‘揽’,摘取。一本作‘揽’”。由于现代汉语的书写习惯,部分同学将“览”误写为本字“揽”。

四、由于特殊的发音习惯,将字写错

“全仗你抬声价”误为“全仗你抬身价”(《朝天子・咏喇叭》)一些南方的的孩子前鼻音和后鼻音分不清楚,误将“声价”写为“身价”。

以上是学生古诗文书写中常出现的几个典型错误,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1.部分学生思想上不重视,以为写错一个字没有什么大不了,对于老师的说教,听而不闻,再加上写字想当然,过于自信,对于音同形近的字词常不假思索地信笔写来。2.对于祖国的传统文化不愿意去了解,想当然地用现在的意义去代替古代的意义,导致写字时字词混淆。3.拼音打字也是形成错别字的重要原因。学生经常打字,不但容易提笔忘字,而且很容易写音同形近的错别字,每打一个词,屏幕上都会出现几个备选同音词,学生几乎不再用心辨析字形,因为电脑已经把正确的组合显示出来,只需要轻松地敲击键盘。但是这种习惯使学生的字词辨析能力逐渐下降。写字时没有了正确备选项,同音的近形的词就会出错。4.教师教学时,一来没有将字词的历史文化含义讲清楚,导致学生对某些字词的用法模糊不清;二来没有及时纠正错误的字词。

此外,不排除学生一时紧张或者疏忽写错,但是同一错误频繁出现,说明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需要提高。

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范文第5篇

2014年9月10日,在第三十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在在北师大考察时说 “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可见古代的经典传统文化已经引起了中国当代最高层的重视,毫无疑问,包括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在内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华夏儿女的魂,弘扬传统文化就是要把中华民族精神道德的精髓植入每个人的心里,尤其是要植入到我们祖国的花朵-----孩子们们的心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是担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大职能的。我们这些语文老师们应该还一块传统文化的净土给学生,夯实他们的语文基础,提升语文能力,积淀文化功底,提高人文修养,打好传统根基。作为一名一线的初中语文老师,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也分外重视抓住每一个教学机会,让迷失在名牌、追星和攀比的学生能更多的去领略传统文化的美丽和魅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创设适合语文课堂的教学情境,同时希望能以课文中的“点”带动学习传统文化的“面”。比如在文言课文《陈太丘与友期》中出现“君”“家君”“尊君”时,趁机为学生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称谓文化;在学习《苏州园林》时可以讲讲传统园林文化和传统建筑文化;在讲到《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人物对话时,可以讲讲传统礼仪文化。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好的语文课堂的文化环境。如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或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或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资料等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例如在教授《济南的冬天》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宋代文学家苏轼有首诗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杭州的西湖是我国十大旅游胜地之一。她的春天尤其美丽:十里长堤,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真正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们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 ,把春天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的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让学生在苏轼的诗和老舍的文中体会杭州西湖的春意盎然和济南冬天的温情脉脉。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还充分利用语文课本中的经典诗词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平台。在教学琳琅满目的古典诗词中,我与学生一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初步感悟诗人写这首诗时的心境。学生不但了解了一些作者相关的作品,拓展了知识,更为理解这首诗奠定了正确的情感基调,有利于更深入的理解诗境体会诗情。渐渐的学生喜欢上了古诗词,自觉进行课外阅读,认识了许多著名诗人,积累许多好词佳句,成为他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有的学生认识了范仲淹,被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所折服;有的学生认识了李清照,懂得了一个女词人一样可以拥有大丈夫的胸襟;有的学生读懂了李商隐,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所感动??同时,我们还一起探究民俗民情,尤其是在八年级下册当中,我们不仅领略了《黄河颂》和《三峡》中的旖旎风光,还在《春酒》、《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中领略到别具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更是致力于从课文注释,阅读提示入手,挖掘有关文化常识;从课文字词句入手,挖掘相关的文化背景、哲理内涵;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著作的特定文化内涵;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从学生的质疑入手,挖掘文化意趣。在教授莫怀戚的《散步》时,我从“分歧”这个情节切入,让学生通过换位思考在“走大路”和“走小路”上进行选择,从而深化学生的思考,挖掘其中蕴含的民族伦理道德的理念,以及浓浓亲情中寄寓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这样的互动中,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细致而系统的认知和了解。

同时,我也充分运用语文综合活动,渗透传统文化意识。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一个亮点,也是一种全新的课型。语文综合性学习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等特点。同时,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渗透了众多对传统文化的探求,如七年级的《戏曲大舞台》、《黄河,母亲河》,八年级《古诗苑漫步》、《到民间采风去》,九年级《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等。

例如七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其目标定位是多方面的,涉及文学、戏曲、表演等内容,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可以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我们努力指导学生在戏曲文化上开展一系列学习活动,如搜集地方剧种、著名表演大师、剧作家等。通过这次学习活动,一方面培养搜集、筛选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提高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探究名人成才奥秘的精神。这样也就自然兼顾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