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忠仑公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忠诚是相对的。哈佛大学教授乔西亚•洛伊斯在1908年《忠的哲学》一书中提出:“忠诚自有一个等级体系,也分档次级别,于底层的是对个体的忠诚,而后是对团体,而位于顶端的是对一系列价值和原则的全身心奉献”。他认为忠诚分三类:一类是忠诚于个体,一类是对团体的忠诚,一类是对一些原则的忠诚。对组织的忠诚要比对个体的忠诚稳定,对原则的忠诚又比组织的忠诚稳定。
2.忠诚是有原则的。忠诚应该是合法、合理的,否则就变种了一种盲目的服从和“愚忠”。
3.忠诚是相互的。忠诚者和与被忠诚者之间应该是一种契约关系,双方都要有所付出;而不是一方只付出,另一方只索取。
4.忠诚是态度和行为的统一。忠诚是忠诚者对被忠诚者的一种态度,同时又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通过双方的努力,实现共同目标,达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
二、员工产生低忠诚度的理论剖析
1.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人的需求大体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及归属需要、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当在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以后,高层次需求就会越来越强,当员工的高层次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候,就会产生低忠诚度。
2.按照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分析。影响人员对其工作感情的因素,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和管理、技术监督、薪水、工作条件以及人际关系等。激励因素,包括工作本身、认可、成就和责任等。理论认为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以引发员工的低忠诚度。
3.按照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分析。员工的激励程度来源于对自己和参照对象的报酬和投入的比例的主观比较感觉,公平是激励的动力。当员工认为受到不公平对待时,就会产生低忠诚度。
4.按照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分析。人总是渴求满足一定的需要并设法达到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在尚未实现时,表现为一种期望,这时目标反过来对个人的动机又是一种激发的力量,而这个激发力量的大小,取决于目标价值(效价)和期望概率(期望值)的乘积。当员工认为目标价值高,但实现概率低;或者目标价值低,实现率低等情况出现时,就可能表现出低忠诚度。
三、低忠诚度员工的影响
(一)对员工本身的影响
1.感觉不到工作的乐趣。员工如果视工作为一种快乐,人生就是天堂;如果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低忠诚度员工甚至把工作当作一种负担,仅仅为了某种不得已的原因而工作,工作质量和效率就得不到提高,也不会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是应付了事。
2.频繁地离职和跳槽。低忠诚度员工由于某种原因产生不满意心理,只是由于条件不成熟或者没有机会,而留在在组织工作。一旦有机会,就会跳槽。
3.影响个人的发展。对于一个频繁离职换工作的人,组织管理者会认为其忠诚度不高,并会对员工的自身诚信产生怀疑,也会拒绝与该员工共同发展。低忠诚度员工会为此失去一些新的工作机会,影响个人发展。
(二)对组织的影响
1.造成组织人才队伍不稳定。根据博弈理论研究,工作能力强的职员更趋于跳槽,而跳槽的员工往往是低忠诚度员工,能力较强的离职员工会给剩下的员工发出错误信号,引起某种恐慌,加剧人才外流。同时,也造成一种对外的不良舆论影响,增大组织引进优秀人才的难度。
2.影响组织的正常发展。低忠诚度员工会影响组织的士气,导致组织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减低;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消极怠工、不配合组织工作的开展、甚至制造散布谣言等行为,这将会破坏组织的正常发展。同时,由此造成的人才流失,导致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加大,影响组织效益。
四、低忠诚度员工的管理对策
1.把好招聘关,尽量“过滤”掉可能存在低忠诚度的求职者。招聘是员工忠诚度管理的第一站,是员工进入企业的“过滤器”,其“过滤”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后续阶段忠诚度管理的难度。员工能力固然重要,但招聘过程中应该坚持“以德为先”,首先要考虑一个人的品德、诚信等方面的内容,其次才是员工能力及其他方面的内容。对于一个频繁换工作的人,其忠诚度建立的难度较大,组织在招聘中要预先排除那些跳槽倾向较大的求职者。
2.对低忠诚度员工进行的归类管理。笔者认为,组织中的低忠诚度员工可以分为绝对低忠诚度员工和相对低忠诚度员工。绝对低忠诚度员工的特点是:不认同组织的价值观和管理理念,对组织“愿景”没有信心,留在组织中另有企图,为了得到自认为价值很大的东西,可能包括组织的核心资料、机密等;在工作中表现为不服从管理、消极怠工、旷工、故意散播不利于组织的言论、打击影响其他员工的积极性,一旦目的达到就会辞职,甚至挖组织“墙脚”,带走组织中的其他人才。相对低忠诚度员工的特点是对组织有不满,但这种“不满意”因素还没有达到让其离开组织的程度,或许是暂时离不开组织提供的待遇,或许是外部诱惑没有明显优于现有组织所提供的条件,或许是自身能力平平,不具备和组织谈判及跳槽的条件,这类员工没有强烈的跳槽意向,但在工作中出现按部就班、没有激情、应付工作、磨洋工等现象。
3.不同类别的低忠诚度员工应该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一是对于绝对低忠诚度员工。组织应该通过平时考核和员工反映等途径,及时发现绝对低忠诚度员工,并及时处理,尽早切断其和组织的联系,并要做好绝对低忠诚度员工离职后的安抚工作,防止其带走公司的相关人才;还要建立组织的保密机制,建立行业互利同盟,这样才可能逐步杜绝这类员工的破坏行为。二是对于相对低忠诚度员工,要加强沟通协调工作,了解其产生“不满意感”的原因,在组织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尽力满足员工的需求,使员工感觉到公平,感受到被尊重,解开其心结,提升其忠诚度。
4.加强员工的忠诚度管理。在对员工开展培训时,应注重员工的忠诚度培训。要帮助低忠诚度员工提高自己的职业修养,帮助他们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引导其认同组织的价值观和“愿景”。同时,从员工的角度出发,从公平的角度出发,让他们在未来的职业规划中有发展,做到人尽其用,才尽其用。这样,低忠诚度员工的忠诚度就可能逐步地建立起来。
0 工业工程简介
随着国外工业工程学科的发展,我国政府、企业、医院等逐渐认识到工业工程的这一门学科的重要性,也渐渐的将其运用于工作、生活各方各面。工业工程是把技术与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1],它通过对待改善的项目进行监测与统计,汇总成各个环境以及人因素的统计数据,工业工程专业人才根据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诊断,找出不合理的地方并对此设计改善方案,多次试验以及多次修改统计数据之后得出最优的选择,以此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人作业时的舒适度,保障作业环境的安全性。但作为参考价值的这些数据来源于多元统计,有了统计才可以发现问题所出现的原因,可知,多元统计对于工业工程在待改善项目方面的运用来说至关重要。
1 多元统计应用
对于待改善的项目需要从各方面对其进行研究,收集各方面影响结果的因素数据,将研究对象的多个方面的信息加以汇集,从整体上以定量形式确定对象的优劣水平与次序,在划分可改善以及不可改善两方面的基础上对多个变量进行综合处理,特别针对于可改善部分进行研究,得出综合评价中最该改善的地方。朱夏芳[2]等结合工业工程多元统计方法,根据某橡胶厂的生产情况对其生产的轮胎进行研究和分析,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了改进,缓解了橡胶厂中人因工作压力大而产生的疲劳,同时也提高效率,保障生产环境的安全。不仅如此,苏旻昱[3]等针对我国物流企业的运行现状,将经典工业工程技术添加到运作环节中,对操作进行合理改进,提高了流程的效率。在多元统计的基础上,王华[4]针对于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不同侧面进行研究,推出了八项质量维度,通过之间的不同情况,综合评价出用于满意度特征,同时使得用户可以更加有效的认知其重要性,表现出两者的关联模式。
因为事件需要改善,所以多元统计运用于各行各业,不只包含企业生产、运行环节以及政府服务等方面,刘利[5]就如何减少和预防交通事故这个问题,对于重庆市道路交通在原有的基础之上,通过对人、车、路、环境等等多方面采取了统计分析,建立相关模型,了解各因素情况,计算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减少事故损失,改良交通安全状况。多元统计不是只适用于经济效益,也适用于保障社会群体人身安全,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方式,我们也可以通过它来达到对未来环境变化的预测,佘诗刚[6]等通过对与岩石相关论文信息和被引用特征的统计,便可猜测近几十年来岩石中力学与科学发展的情况,乃至于窥视未来对于岩石更进一步的研究。梁萌[7]以数据分析来作为基础,运用“两总体等价性检验”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了家庭的贫富情况,城乡差异对于青少年大学生的成绩有何影响,并且以此来作为家庭情况影响青少年成长的有力依据。面对这么多的统计方向,那么统计分析也是多种多样,周全[8]仅仅举例聚类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方法就可以解决生活中多指标、复杂相关等问题,可见统计分析在生活、工作中运用非常广泛。但对于此,需要拥有大量的专业人才来运用这些知识才可以达到最优的效果,所以在专业人才的培训上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蒋增强[9]等为了保证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了实际教学方面的学习,通过这个方式,培养专业性人才将所学知识理论运用于实际,并以此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在专业性人才以及专业知识能够运用于各方面之中两者相结合,才可以解决生活、工作上的一些不足,达到改善事件项目,达到最优的方案。
2 结束语
总而言之,多元统计不仅运用于企业生产、运作环节上,还运用在政府管理、医院服务上,运用在生活、工作等各方各面,所以对于遇到的每一个事件,每一个环节基本都有改善的空间,以及改善的方法。但如何使用最有效的方式得到最优的方案就需要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结合所学的多元统计方法,对于所选的对象进行多方面、大量的统计,并对所得到的多元统计数据进行综合评价来获得,由此说来,多元统计在工业工程中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它是改善项目的基础,是研究项目的根本。在改善方案里面不单单是需要多元统计的专业性知识,更需要将其运用于生活、工作上的工程工业专业性人才,两者相互结合才能达到最优的效果。在未来,工业工程专业性人才将会更加需求,所以在学校中对于这方面学生需要加强实践训练,并且落实好多元统计专业性学习,通过一段时间对各种方面进行改善,我们生活、工作等将会变得更加系统,高效运作。
关键词:园林种植;施工组织设计;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施工组织设计产生于计划经济年代,施工组织设计只是企业内部指导施工的技术经济性管理文件,是编制施工预算、进行工程索赔、实行项目管理的依据。如今,我国已经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筑市场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实行工程招标制和工程量清单招标等制度。随着新制度的运行,使建设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施工管理的模式相应发生了变化,施工组织设计的作用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概述
(一)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概念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是用来指导整个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经济和组织的综合性文件,是园林施工企业提升质量、降低成本、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是正确处理施工过程中人力与物力、质量与数量、专业与非专业合作、物资供应与消耗、生产与管理等各种矛盾,合理科学、稳中有序、严密有效地组织施工生产的重要措施。
(二)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
根据园林绿化工程的实际特点,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应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施工方案和施工技术措施,这里边包括施工流程、施工部署以及应选择的施工技术措施。二是施工进度计划。三是施工总平面图。四是施工管理组织机构及人员安排。五是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管理措施。
(三)园林绿化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蓬勃发展,园林绿化工程规模和内容逐渐壮大。施工组织设计是工程建设的基础前提,是指导整个项目活动开展的纲领性文件,对园林绿化建设及管理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我国园林工程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施工组织设计对施工活动的能动作用。施工组织设计通过规划好施工活动实施的整体流程,做出合理的人财物等各方面的投入,计划好工程建设所需的施工时间,有利于园林工程管理质量的提高,加大对施工各个环节的安全、质量等控制,保证了工程建设的有效进行。
(四)施工组织设计的原则
施工组织设计对工程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工程质量、安全、进度等各方面的有力保障。因此,应当确保施工组织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遵守一定的组织设计原则。施工组织设计应当依据于工程项目的规模大小、结构特征、技术水平和施工条件等实际因素,确保施工组织设计与工程项目的类别相一致;其次,施工组织设计是对整个工程建设的整体规划,但应当协调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施工组织设计简明扼要,突出重点、难点。处理好施工过程中各个工序、工种的实施开展,加快工程进度,提高施工效率;施工组织设计是施工管理的重要依据,组织设计内容应当全面、广泛。包括对工程生产的工艺流程、项目投产的先后顺序、工程施工期限、施工方法、技术的选用、质量安全等控制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
二、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施工组织设计内容不规范
确保施工组织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是发挥施工组织设计功能的基础前提,也是工程建设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第一要务。现阶段,我国的部分园林施工组织设计内容不规范,严重脱离实际,往往只是对工艺流程简单性的描述,没有针对性的对工程防范风险做出具体解决措施。施工设计不合理,存在许多漏洞和问题。比如说,施工组织设计的依据不严谨,有些编制依据的规定文件是过期的,或者有些仅仅依据于工程建设的经验。文件引用没有标明原文件的出处和条款号,增加了查找的难度。施工组织设计不具体,内容缺失,对园林工程建设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指导辅助作用。
(二)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有差异
传统的施工组织设计中加入一些文明施工,节水,节电,防污染等专项技术措施,不能做到统筹安排并且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绿色施工组织设计从管理体系,施工方案,方法,程序,工艺,材料选择,环保节能,进度安排独立成章,将总体施工方案中与绿色施工有关的部分内容进行细化;要考虑制定绿色施工具体目标,制定绿色施工控制要点,制定反映绿色施工的专项管理手段,制定“四节一环保”措施对建筑污染的产生,排放,收集,运输,利用,处置的全过程应进行统筹规划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措施
(一)施工现场管理方案的提出与确定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具有综合性、复杂性、规范性和专业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园林绿化工程一旦进入施工,就需要对每一个环节的管理落实到位,否则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就会存在重复拆建的问题。因此,提出并确定施工现场管理方案,是解决施工现场存在工期长、园林材料消耗高、人力财力浪费大、工程质量差等一系列问题的主要依据。编制施工现场管理方案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内容。
(二)降低成本的管理措施
认真研究经批准的施工方案,科学、周密组织施工。编制符合现场实际地形地貌的组织设计,安排好机械的调配、材料的周转、劳动力的协调安排,管理费用的各项开支。利用现有的物质、技术、经济条件,保质保量情况下将工程费用降到最低。严格按照图纸施工,加强各种检查监督机构和各生产班组质量检查人员的作用,制定各种技术操作的检查、验收制度,把各类质量事故、安全事故消灭在施工过程中。同时及时收集整理工期索赔的资料,为工期调整提供依据。施工中严格物资、材料的领料单制度。工程消耗的材料、物资限额领料,有专人负责。材料的领取必须经项目经理签字领料。减少材料物资的消耗浪费。把物资、材料上的浪费减少到最低。
(三)施工进度计划
在设计施工进度计划时,需要严格遵循施工方案中的施工流程及投标文件中的工期安排。对于工程量较大的种植工程,可将其细分为落叶乔灌木、常绿乔灌木、花卉草坪及反季节植物的种植等若干部分。尤其要注意反季节植物的种植,因为各类植物的种植时间存在差异,在施工过程中,有部分植物不适宜种植,这就需要在施工进度计划中将其计划种植施工时间范围准确列出,否则会给施工单位造成经济损失。此外,还需要标注清楚补植苗木的进场时间,注为大致月份即可,这样有利于避免建设单位频繁要求换苗。在机械的使用计划中,应该明确标注出运输机械、种植机械及养护期间需要使用的剪草机械、喷药机械等机械的种类、数量及使用时间。另外,在施工组织设计中,需要科学安排施工工序,这样能够避免重复劳动,提高施工速度,降低工程造价。
(四)进行施工布置,制定切合可行的施工方案组织
精干的项目管理班子,安排具有丰富工程施工经验的技术人员主持工作,统一管理,总体协调。设置临时设施,调试机械设备,勘察施工场地,筹措施工准备,为工程施工任务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条件。对于施工现场临时施工驻地的设置应结合现场踏勘资料情况科学设置,不应设置于危险区域,如滑坡体周围、泥石流冲击区域、受洪水侵蚀区域等。科学合理的安排施工顺序、劳动力投入计划、机械进场的时间安排及材料采购计划,确保工程施工进度的紧凑性。通过工程进度计划来制订工程施工方案,对进度中的大工程、耗费时间长、技术要求综合且比较重点的施工过程应制定相应的配套施工方案。重点注意对于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写应该经多个部门的审核,按照程序分阶段、分部门逐项进行审核,且要编制详细的计算书,对于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专家组的共同审定,确定最终的专项施工方案,项目中标后能够指导现场的具体操作。
(五)施工成本的管理
施工成本低额管理是最基础的管理之一。对于成本的控制需要有专门的管理形式,对于成本的管理是需要一个明确的预算,并且能够在预算精确的基础上进行人员使用上的安排。施工成本包括用料、人员的开支、园林的维护等,如何有效的节约成本就需要在细节中找出突破点。很多时候对于园林材料的使用上以及管理设计上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成本控制就需要有好的成本依据,这就需要园林企业对工程的设计投资有自己的见解和运作方式。
(六)上级直接领导的组织形式
上级直接对所属部门进行命令和指挥,在整个过程中发挥上级的功能,严格按照上下级的形式进行工作安排。一是按职能分工进行组织。按职能组织是为了减少部门间的矛盾,细致的部门分工,把不同职能的工作按照部门进行安排组织,这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对于分工上有着明确的认可。不会出现职能部门之间互相推卸责任的现象发生。二是矩阵式组织形式。这是新形势下结合了以上两种形式进行综合的组织形式,它巧妙的避开了以上两种存在的问题,有效的把职能部门和上下级关系进行了综合,使用两种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管理和组织。为园林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增强了园林施工的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七)资金、设备以及人力资源的投入
首先在资金的投入上应做到保证工程正常周转,实现专款专用。此外,在每月月底要根据实际工程进度制定相应的资金投入计划,合理性调配资金,以此保证整个工程的施工过程能够正常进行。在设备投入方面,要切实做好主要施工机械设备和检测机械设备的进场规划,避免在实际施工中因机械设备方面的因素导致工程不能正常开展。在工程人力的投入上,要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工程的实际需求量制定劳动力投入计划,防止在过程中出现人力过多或过少的不良局面。
(八)施工部署的编排和施工项目方案的编制
施工部署和施工项目方案,既是一种施工方法又是一项技术组织措施,在编、排、制时,我们既要在(安排)和(选择)上做到科学、经济、合理、实用,也要结合施工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不影响在建工程施工进度、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的前提下、节约工程成本、节省建设投资,在(安排)和(选择)上做到科学、经济、合理、实用,在实施中得到了验证。
(九)项目经理部应熟悉施工组织设计
承包方与业主的关系是一种合同关系,施工应按合同进行,不能想当然按技术需要组织施工,否则容易违约,甚至出现干了工程拿不到钱的后果。将合同文件分发给每个管理人员,显然不现实,而施工组织设计包含了合同中有关施工的全部内容,与施工有关的合同条款已融入施工组织设计,只要按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施工管理,就不会出现违约的现象,因此管理人员必需熟悉施工组织设计。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施工组织设计对于施工活动有着重要意义,它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施工企业及招标方必须提高重视,避免施工组织设计流于形式,要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确保园林种植工程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孙亚伟.园林施工组织设计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园艺,2014,14:172-173.
[2]杨桂华.论园林种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J].低碳世界,2014,15:44-45.
[3]喻东生.谈园林施工管理和组织[J].绿色科技,2014,05:52-53.
【关键词】公共资源交易 发展 创新 四川省
一、绪论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发展起来的,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促进了招投标行业的健康、有序、快速地发展,在招投标制度的完善、招投标从业人员的培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和招投标行业的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作为事业单位,也存在一些受体制影响的问题,需要在今后通过发展创新,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对招投标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创新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发展现状
(一)工作成效显著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政府对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管理,使得全国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系统各单位招投标业务稳步上升、各项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例如,在2009年,全国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系统58家单位所属招标机构共完成招标项目42821个,节资率就已达到13.07%。
(二)业务不断拓展
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在地方的项目建设与政府采购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中,政府会有各类重大项目,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在项目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促进城市项目的顺利完成。政府采购会涉及不同的行业,各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协助地方政府顺利地完成各项采购任务,极大地降低了政府的采购成本。
(三)改革不断深化
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也促进各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改革与发展。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改革影响下,各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都开始依次推行内部的事企开、政事分开,出现了很多股份制和市场化的运行机制。
三、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展创新的必要性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在取得以上工作成果的同时,发展创新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一方面,成立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是为了规避交易中的不公平、不公正问题。事实上,公共资源交易不公平、不公正行为之所以有机可乘,与招投标管理信息不够公开透明有着本质的联系。为保护交易市场各方主体的利益,单纯依靠将各类公共资源汇总到统一的交易平台,这只是管理权力的集中。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的公开,但还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且权力的集中同时意味着风险的集中。因此,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必须高度重视未来的发展创新,顺应改革潮流,深化政事分开,为公平交易的履行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另一方面,事业单位与企业不同,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而事业单位依靠财政支持,一定程度上缺乏创造经济效益的动力,服务创新意识不强,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比如基于项目的管理与服务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而不是局限于某个环节。工程立项到竣工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如何以项目为中心,推行优质、高效的服务,切实为参与交易的主体提供所需服务,推动工程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等等,都是交易中心工作创新的方向。
四、四川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创新
四川省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成立于2011年9月,系四川省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负责工程招投标等领域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工作。该中心从成立开始,就进行了一系列的发展管理创新。本文对其创新点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一些思考。
(一)体制创新:建立统一协调的招投标监督管理组织架构
政策制度不统一,难以实现集中管理,历来是公共资源交易监管的难点。四川省构建了由“招投标监督委员会”、“招监委办公室”和“招标投标管理办公室”、“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组成的“一委、两办、一中心”的招投标监督管理工作组织构架,初步形成了招投标监督委员会组织协调,行政主管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重大问题协商处理的工作格局,实现了从分散管理、各自为政向统一协调、合力监督的转变。
(二)机制创新:探索招投标和评定标全流程监督办法
创新招投标监督管理机制是规范招投标活动、加强监管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央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四川省通过实行统一的评标专家库、改进资格审查方法、推行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改进定标办法和资金支付方式、规范工程转包和新增工程量管理等机制安排,在切实解决招投标中围标、串标、转包和违法分包等问题方面做了颇有成效的努力。为促进招投标监管工作广泛深入推进,四川省又启动和探索了新一轮的机制创新,集中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试行国家投资项目规模标准以下随机比选办法;建立全省统一的电子招标(采购)平台。建立工程项目评标复审机制;建立招标(采购)诚信体系。
(三)完善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制度体系,是确保公共资源交易监管体制机制改革顺利实施的必要保证。为了防止政出多门,保证政令畅通和招投标制度的统一,四川省着手完善了四个方面的制度:实行招投标规范性文件统一制度;建立电子招标(采购)配套制度;制定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现场管理制度;实施公共资源交易监管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五、创新引发的思考
虽然以市场化的方式配置公共资源有助于减少腐败,但市场化同时也可能成为腐败的一个新的潜在来源。因为市场经济的特点在于平等性和开放性,一旦背离市场经济的真谛,盲目市场化,只会为腐败行为创造更多的机会。四川省在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中的经验和做法启示我们,只有把民主监督与市场化相结合,才能更好地预防腐败。除了强化源头监督、实施同步监督、开展专项检查等常规手段外,四川省的做法可以引发以下三点思考:第一,应推进协调有力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改革。第二,要建立公开透明统一的交易平台和交易规则。第三,须建立便利、有效和多元的监管机制。
关键词:反倾销 公共利益 生产效率
加入WTO后,我国企业的维权意识普遍加强,针对国外产品的反倾销案件逐年递增,各项反倾销措施为保护国内产业的健康发展以及维护国内正常的经济秩序做出了贡献。然而,由于反倾销法的价值取向在于抵制国外产品的低价销售对本国相关产业所带来的损害,其选择的是保护相关国内产业并优先考虑国内产业的利益,从而放弃了消费者及下游企业的利益,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反倾销作为WTO所许可的合法贸易手段,在贸易保护主义日益抬头的背景下,自然被各国大加利用,甚至滥用为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而公共利益原则的引入,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反倾销法的局限性,还可以帮助遏制反倾销措施被滥用的势头,弱化反倾销的贸易壁垒作用,是国际经济发展对各国政府适当实施反倾销措施的客观要求。
公共利益涵义界定
庞德认为,从法理的角度讲,公共利益是指“涉及政治组织社会的生活并以政治组织社会名义提出的主张、要求和愿望”。作为政治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公共利益首先是指“社会或国家占绝对地位的集体利益,不是某个狭隘或专门行业的利益”。也就是说,公共利益必然是一个具有广泛性的群体利益,更多地考虑福利的群体性。
笔者认为,从狭义的角度讲,反倾销的公共利益直接涉及国内同类产品产业利益、贸易中间商的利益、该产业下游生产者利益、上游生产者的利益、最终消费者的利益、涉案以及相关产业劳动力的就业。从广义的角度讲,它还间接影响到一国产业结构调整、产业以及整体经济的安全、贸易结构和水平、海外直接投资、贸易赢余与外汇储备,甚至一国的经济发展的速度、水平和整个发展战略。反倾销的公共利益也会涉及两国的政治利益,当今世界,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紧密相连,两国之间经济利益的纠纷和矛盾很难说不会影响两国的政治利益和外交关系,相反,两国经济领域的较量往往是以政治和外交斗争为后盾的,在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经济和政治往往互为手段和目的。因此,考虑反倾销中公共利益问题时,经济和政治利益都应该在考虑的范围之内。
反倾销中维护公共利益的策略
(一)完善我国反倾销公共利益的立法工作
我国反倾销法在有关公共利益原则的规定方面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仍亟待完善。我国目前只是在《反倾销条例》中原则性地规定可以在反倾销案件中运用公共利益原则,以及在《反倾销产业损害调查与裁决规定》中提及在进行产业损害调查与裁决时,可以采取反倾销措施对公共利益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调查。这并不能充分地体现公共利益原则应有的价值,在实践中也缺乏可操作性,给予了政府太多的自由裁量权。真正的公共利益条款,应当要求执法当局不仅倾听和重视消费者利益,而且应该采取“经济得失评析”方法,建立计量模型,以符合国际经济和国民福利的整体利益和有利于市场竞争为准绳,作出权衡。
此外,进口产品的反倾销对于公共利益的触及和损害往往是在反倾销措施正式实施后有较大程度的体现。因此,除了在调查阶段通过利益平衡机制来协调各方利益关系,还需要在措施实施阶段对各项相关经济指标进行监控和评估,特别是在“期中复审”和“日落复审”中将公共利益作为裁定是否需要继续征收反倾销税的重要制约因素。立法的完善必将在根本上推动公共利益原则实际效用的发挥。
(二)提高企业竞争力是维护反倾销公共利益
笔者采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关税的福利效应方法对公共利益的影响。为了简化分析,假定关税为零。没有采取反倾销措施时,国内市场价格为Pw。在对被诉倾销的单位进口商品征收P*-Pw的反倾销税后,国内市场价格上升为P*。分析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政府税收的变化。反倾销税导致消费者剩余下降A1+B1+C1+D1,生产者剩余增加A1,政府税收增加C1。借鉴前文对公共利益概念的定义,笔者将公共利益变化假定为生产者剩余变化、消费者剩余变化和政府的税收变化之和,等于-(B1+D1)。如图1所示, S和D分别是国内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曲线,横轴代表商品数量Q,纵轴代表价格P。
从图1可看出,征收反倾销税后,公共利益是下降的。但是如果生产者能在受反倾销保护的期间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那么在反倾销税终止后,国内市场供给曲线S1就会向下转动。假设此时国内市场供给曲线S2经过横线Pw与国内市场需求曲线D的交点。与征收反倾销税后相比,此时的公共利益增加了下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而与征收反倾销税前相比,生产者剩余增加了B2,消费者剩余不变,政府税收不变,所以公共利益增加了B2。而且生产效率提高得越快,供给曲线就越向右下倾斜,公共利益的增加就越大。具体分析见图2。
从图1、2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征收反倾销税期间,公共利益会有所下降;如果国内生产者在受反倾销保护期间利用增加的生产者剩余、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则在反倾销税终止后,公共利益与采取反倾销措施前相比会有所提高。反之,如果国内生产者依赖反倾销税保护,在此期间其生产成本不降反升,那么反倾销税终止后,公共利益会进一步下降。所以,国内生产者能否在反倾销税保护期间提高生产效率,是反倾销税能否最终捍卫公共利益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