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梨花风起正清明

梨花风起正清明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梨花风起正清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梨花风起正清明范文第1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____杜牧《清明》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____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____杜牧《清明》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____王禹偁《清明》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____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____黄庭坚《清明》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____高翥《清明日对酒》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____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梨花风起正清明范文第2篇

2、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4、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王禹偁《清明》

5、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黄庭坚《清明》

6、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梨花风起正清明范文第3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心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寒食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途中寒食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清明即事 瞿佑

风落梨花雪满庭,今年又是一清明。

游丝到地终无意,芳草连天若有情。

满院晓烟闻燕语,半窗晴日照蚕生。

秋千一架名园里,柳丝今日向东风。

清明 陈子龙

江南烟雨画屏中,半镜斜窗弄小红。

燕子不来楼阁回,柳丝今日向东风。

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墳上子孙来?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梨花风起正清明范文第4篇

1.扫墓缅怀

清明这一天,人们扶老携幼来到墓地,将酒食果品供祭在亲人的墓前,然后焚化纸钱,进行祭拜。“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唐白居易《寒食野望吟》)清明扫墓,祭祀缅怀先人的景象历历在目。“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南宋高翥《清明》)郊野祭扫,悼念亡人的情形如在眼前。

2.踏青游春

清明节除了到郊外祭祀先人外,文人踏青的风气也极盛行。“卫女红妆薄,王孙白马肥。相将踏青去,不解惜罗衣。”(唐李嘉祜《春日淇上作》)诗人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青年男女在花红柳绿、莺歌燕舞的清明时节相伴踏青的画面。“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南宋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春光明媚,踏青游春的景象扑面而来。

3.郊游玩乐

古人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蹴鞠、荡秋千、放风筝等。诗人描写这些习俗,凸现了古人清明郊游玩乐的场景。“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竟出垂杨里。”(唐王维《寒食城东即事》)在美妙的春光里,人们或蹴鞠,或荡秋千,尽情欢愉。“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高鼎《村居》)一群活泼的孩子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乐趣。

4.遥祝亲人

清明这一天,不少身居异乡的游子,只能在其漂泊之处感应清明的气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遥遥寄告,祝福亲人。“自叹清明在远方,桐花覆水葛溪长。家人定是持新火,点做孤灯照洞房。”(唐权德舆《清明弋阳》)哀婉的诗句,写出了游子清明盼归的心声,流露了几许淡淡的惆怅。“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明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无客不思家”道出了万千游子清明思归的心绪。

5.关心疾苦

关心人民疾苦,关心家国兴亡,历来是文人的优良传统。就是在清明这个节日,诗人们也不忘忧国忧民。“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唐张继《阊门即事》)清明本是春耕生产的大忙时节,农夫却被“召募”去服劳役,倾诉了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明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战事不绝,祸乱四起,人烟萧疏,民不聊生,忧国忧民的情怀自不待言。

6.人生无常

清明也被称为三大鬼节(清明、中元、寒衣)之一。因为有亡故的因子,便也自然引发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干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北宋黄庭坚《清明》)诗人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g黄土,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泾有梨花。一樽竟藉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南宋赵鼎《寒食书事》)权贵生前虽然喧嚣一时,但死后若干年却落得坟前冷落,无人祭扫,反不如黎民百姓,生前平淡,但死后却祭拜不断,人情如旧。

7.悼亡愁绪

与清明相关的节日是寒食。寒食节时不举火而食。这一天,人们要到水边祓除不祥,扫祭祖先坟茔,引发的万般愁绪自然也挥之不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清明时节,细雨纷纷,行人吊念逝去的亲人,悲思愁绪,伤心欲绝。“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北宋杨万里《寒食上冢》)诗人行走在扫墓的路上,睹物伤怀,把千言万语归结为一个“愁”字,表现出一种莫名的哀伤心境。

8.韶华易逝

清明是春分之后的一个节令,此时已入暮春时节,百花相继凋谢,容易引起人们伤春惜春的情愫。“向谁夸丽景,只是叹流年。不得高飞便,回头望纸鸢。”(唐罗隐《寒食日早出城东》)在热闹的寒食节日场景里,诗人看到高飞的风筝,不禁生出韶华易逝功业无成的惆怅情绪。“节序太无情,不肯留停,留春不住送春行。忘却罗衣都湿透,花下和笙。”(清郑燮《浪淘沙・暮春》)春雨既然不肯停留,那就干脆伫立在雨巷花荫深处,吹一支悱恻的笙曲,为春送行吧。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怀。

9.思妇闺怨

清明时节,春风骀荡,春色迷人,正是举家出动或三五好友一起到郊外春游踏青的大好时光。身处闰门的女子,无法与心上人一起游春,人生悲苦自然而来。“消息未归来,寒食梨花谢。无处说相思,背面秋千下。”(北宋晏几道《生查子》)闺门女子天天盼,月月盼,寒食节过去了,梨花开了又谢了,一次次地等待,始终没有等到丈夫的音信,随之而来的,只是一次次失望!只能在秋千架下,默默地承受相思之苦,无处诉说,也不想诉说。“行坐深闺里,懒更妆梳,自知新来憔悴。”(北宋杜安世《鹤冲天》)她在深闺里行坐不安,形容憔悴,没有什么心思去梳妆打扮。一位因怀念远人而憔悴幽怨的闺中的形象呼之欲出。

梨花风起正清明范文第5篇

“寒食”和“清明”是我国两个传统节日。清明是在阳历4月5日前后,寒食在清明的前一天或两天。古代诗歌中的寒食节,往往把清明包含在内。古人过寒食节要吃冷餐,不许生火做饭,称为“禁烟”。

这习俗传说源于介之推之死。介之推是春秋时期晋国人,跟随晋文公重耳流亡国外19年,曾割下脚上的肉救过晋文公。晋文公归国执政后大封功臣时忘了他,介之推不愿言功,就与母亲隐居到绵山。晋文公为逼他出来,便放火烧山,不料他竟抱在树上被活活烧死。为了纪念介之推,晋文公下令全国在这一天严禁烟火,以后相沿成为定例,这样例有了寒食节,禁烟也便成为咏寒食清明诗的一个重要话题。唐代诗人孟云卿《寒食》诗写道:“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子推,即介之推。诗的前两句借江南二月的秀丽景色表现诗人在他乡过寒食节的伤感,以乐景写哀情。后两句意思是说贫居者常常不举烟火,并不完全是为了纪念介之推,而是因为贫困,生不起火。在这里,我们触摸到了诗人一颗以民间疾苦为怀的悲悯之心。中唐诗人朝的《寒食》绝句,则把目光投向京城长安,投向大唐帝国的宫廷:“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是一首很巧妙的讽刺诗,作者借汉喻唐,用意很明显。按照禁烟惯例,寒食节的夜晚不许点灯,只有皇宫可以用蜡烛照明。然而当夜幕落下之后,长安城中漆黑一片,而皇宫传烛五侯,只光照几户权贵之家。两相对照来看,诗人的褒与贬,虽然委婉含蓄,却并不难索解。

在历代歌咏寒食清明的诗作中,扫墓又是一个常见的话题,以南宋诗人戴复古的《清明伤感》为例:“客中今日最伤心,忆着家山松树林。白石冈头闻杜宇,对他人墓亦沾襟。”家山松树林,指故乡的祖坟,杜宇,就是杜鹃鸟。传说蜀国君王杜宇,死后化作杜鹃,啼声悲苦,似说“不如归去”,最能触动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再如高翥的《清明日对酒》:“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化作白蝴蝶,泣血染成红杜鹃。”可见,扫墓这一习俗在宋代也很盛行。

寒食清明时节,桃红柳绿,草长莺飞,郊外春游是清明的另一习俗。春游古称“踏青”,始于唐,盛于宋。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皆见旌旗”的诗句。宋词人欧阳修在《阮郎归 踏青》词中写道:“南国春半踏春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还有南宋诗人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这两首诗词从不同角度地描绘了春游踏青时的盛况,寓情于景,叙写了春游春愉悦的心情。

相关期刊更多

草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阿坝州委宣传部

杉乡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贵州黔东南州文联

诗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