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迷人的火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的家乡不仅有奇异的植物,还有迷人的风光。
西双版纳,这个名字大家一定不会陌生把!它是云南著名的游览风景区之一。它以它那得天独厚的亚热带气候和风光吸引着各地游客,他给了每个游客一个难以磨灭的印象。
西双版纳,它的气候独特,风光那么令人陶醉。它像一块磁铁,吸引着一个个游客。
西双版纳的亚热带丛林,就十分吸引人。走进丛林,看到的是一片绿色,简直是绿色的海洋,上面是深绿色,下面也是深绿色。只有中间是棕色的树干。树干长期得不到充足的阳光,所以成了黑色。这里的空气十分潮湿,还带有一个泥土的芳香。晨雾中,从茂盛的树叶缝里射进千万条七色的光线,这些光线便是阳光,他们把丛林装点得更加诱人。晨雾升起来了,丛林笼罩着一层白色的轻纱。轻纱呈白色,时间在慢慢移动,雾也在慢慢变化,雾越来越多,越来越浓,越来越密,整个树丛都披上了一件银色的轻纱似的早装,绿色越来越淡,空气越来越湿润。射进的阳光一条条地穿过轻纱,好像轻纱上用千万条七色彩线装饰起来,叶上的颗颗露水如同晶莹透亮的珍珠,放着奇异的光芒。雾气慢慢散了,那淡绿色成了深绿色。
西双版纳是傣家人民的家园。他们的服饰艳丽多彩,更把西双版纳打扮得五彩缤纷。傣家人民十分好客,看到外地游客,便热情的把游客请上竹楼,倒上一杯香喷喷的糯米茶,端出一盘有傣家特色的将手抓饭,来款待客人。傣家的竹楼十分奇特,用四根粗壮的柱子撑着。从外面看,房屋构造十分简单,两片人字形的又大又宽的房顶盖在一小点的房屋上,看着会觉得这房又小,又不牢固,下面是一块很大的空地,用来饲养家禽。可顺着楼梯上了竹楼,这里的一切和想的完全不同,内部很宽敞,有牢固。地板全用滑爽的竹席铺着,很凉爽很干净。房子里面分两间,一间是宽敞的卧室,卧室李能放五六张床,用的也很讲究,有各色的尼龙帐和毛巾被。外面一间就是客厅,一般傣家客厅里的一切摆设都很讲究,有收录机。电视机。缝纫机等,可见他们的生活水平不比别的地方差。房子中间,一年四季的点着一塘火,火塘上面的木架用三根木料搭着,架得很结实,能在上面架锅煮饭。炒饭和烧开水。虽然屋里有火塘,可屋里却不热,又没有烟,烟都从那奇特的屋顶出去了,所以屋里的空气还是那么清爽,还带着一股淡淡的竹香味。屋子外面是一个用席铺的小平台,这小平台相当于我们汉族人民住的屋子外的阳台。小平台上,人们坐喝糯米茶,吃手抓饭,在上面乘凉。谈天。
攀西地区幅员辽阔、自然风光秀丽、民族风情绚烂多彩、有着十分独特的自然及人文景观。本文以攀西地区主要少数民族彝族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攀西地区彝族民居特点及历史沿革,为攀西地区少数民族旅游点建筑装饰设计提供一个较为系统的设计参考。
【关键词】
建筑装饰 少数民族民族 旅游区建筑
攀西地区(包括攀枝花市和凉山州)幅员6.75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1.83万公顷。辖22个县(市、区),有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到2005年底,总人口为536.54万人,其中彝族192.57万人,占总人口的35.89%。有着彝族、僳僳族、回族、苗族、纳西族、白族、傣族以及7个土著民族为主的34个少数民族,其中彝族占大多数。各个民族语言各不相同,风俗不同,民居造型也各异,民族风情绚丽多彩。迷人的山水风情与灿烂的历史文化交相辉映,造就了攀西地区独特的神韵与魅力。
在攀西地区的众多少数民族中,彝族人口最多。在各少数民族旅游点中,彝族村寨都是非常重要的经典,彝族是农牧兼营的民族,村寨的分布与坐落有其独特的传承。大分散、小聚居是彝族居住的主要特点。在彝区,各地、各支系传承的居室建筑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与当地的居住习俗有密切关联,从村寨的聚落到住宅的地址;从房间的分置到什物的堆放;从建筑结构到民居信仰和禁忌,都表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彝族的村寨多坐落在山区、半山区,相沿聚族而居,一般选择向阳山麓,顺山修建,以山腰、山梁处居多,山脚、河谷地带较少。《元阳县志》载:“彝族多居住在山川壮丽、资源丰富的山区,村寨依山傍水,四周梯田层层,村后有山可供放牧,村前有田可供耕种,多数村寨都有一条水沟从中流过。一般说来,彝族民居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瓦房、土掌房、闪片房、垛木房、茅草房等。
相比大小凉山及云南楚雄地区彝族,攀西地区彝族民居在建筑及装饰设计中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先从建筑特点上着眼,彝家民居建筑从选址、外观最后到布局都与川滇汉式民居有着较大的不同。首先是地理特点,攀西彝族喜温凉,恶酷热,多居住在海拔1500——3000米的温凉地带。民间有俚语:“彝入住高山”。由于历史上部族社会结构和内争外患,形成攀西地区彝族传统住宅的“聚族而居”、“据险而居”、“靠山而居”三大特点。杂姓村落和平坝、河畔村落是近代开始出现的。同时,攀西地区彝族村落多是三、五十户,大村落的居民仅百余户。历史上彝族聚居的腹心地域无集镇无街市。攀西地区彝族社会流行儿子结婚后独立门户,父母又与小儿子同住,所以攀西地区彝族住宅不尚深宅大院。传统住宅布局是以土墙、竹篱、柴篱园围成方形院落,院外四周植树,院门为木框木门,院内修建人字形顶一字形住房,屋门矮而宽,门两侧各留50厘米见方小窗,有的不设窗孔。其次是建筑外观,攀西地区彝族住房不甚高大,标准住房为长10—15米,宽5—6米的长方型建筑,屋檐及地3.5米左右。建筑以木为主,采用原木为柱为梁为横杆,穿榫呈现“树”型屋架.表现出攀西地区彝族历史上与大山与森林休戚相关的朴素原始的建筑美学观。住宅四壁或土或木,屋顶上面盖长约六尺宽七、八寸的云杉木板.俗称“瓦板”,加横木压石固定。雨水顺杉木纹路而下,通光透气。攀西地区彝族传统住宅又有“瓦板房”的别号。走进这类新房,杉木的清香仿佛引人进入原始森林的狩猪木屋。再次是建筑内部布局攀西地区彝族住宅内分左中右三部分.入门正中为中堂,中堂靠右上方设火塘.用三块象鼻型雕花锅庄石架锅,塘火终年不熄,是彝族待客和家事活动的中心。火塘左边,用木板或竹篱隔成内屋,有中门相通.为女主人卧室并收藏贵重物品,入门右侧为畜圈。屋内上层空间设竹楼。竹楼左段储粮,中段堆放柴草,右段为客房或未婚子女居室。最后,由于受到当地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的影响,攀西地区彝族民居也有不少变异建筑,主要表现在盖房材料,如瓦房、茅草房、压泥箭竹房、薄沙石板房。大户人家和不少村落还建有多层高碉土楼。现代攀西地区彝乡住宅变化最为显著.向砖木结构建筑发展,普通另设畜圈。一些富户开始修建砖混结构、花园庭院式的新房。古老的攀西地区彝族民居洞开了窗户,吹进了现代风。
再看彝家装饰,彝族儿女崇拜太阳,崇拜火,其装饰图案中,以对比鲜明的红、黄、黑三色调为主,图案多用火焰、人物、循环的几何图案。在装饰小件上,以牛头为主。这些传统民族元素融入到典型的彝家建筑中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彝族民族设计素材及灵感。
在我们进行彝族旅游点建筑设计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到彝族传统建筑装饰设计的特点,结合本地区实际,调用典型彝族传统元素,设计出特色鲜明、外观漂亮、内部舒适的民族风建筑,把攀西地区彝家良好的精神及生活风貌展示给世人。
参考文献:
[1] 王晓莉,《中国少数民族建筑》, 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8
[2] 斯心直,《西南民族建筑研究》,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10
[3] 林洪,《中国民族建筑》,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2
关键词:瑶族建筑;民族特色;建筑设计
前言
历史上瑶族被迫不断迁徙,多居于条件险恶的高山密林之中。瑶族聚落和住宅建筑常以家族为单位,常由具有共同群体意识的一个或几个家族构成一个聚落。瑶族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这使他们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和政治环境下保持着民族独立性,其民族意识丝毫没有因为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局面而削弱,因不断迁徙总面临新的环境,做处处感到势单力薄和重重危机,这更加强了他们的民族意识,强化了他们的民族凝聚力。正如胡起望教授所认为的:瑶族是一个多元的,也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巨大凝聚力的民族他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表现为宗族内部的团结互助。就如盖新房或翻新旧房来说,从准备建房材料到建好为止,往往全寨人主动前往相助,帮忙者不计酬劳,主人以便饭招待。
一、工程概述
某工程项目为瑶族建筑,由于历史诸多因素,该自治县是瑶族人集散地,但没有一座能够体现族文化的特色建筑,本着体现瑶族文化、民族文化的原则,打造瑶族风情的山水城市。
二、构思过程
(一)通过对当地民居的考察及研究,自古以来本自治县是瑶族与客家人杂居之地,因居住环境与习俗不同,其建筑特点亦不相同。客家的村落大都建在山脚边,呈“丰”字结构的围龙屋,周边是水田或旱地,而瑶寨的房屋基本上是依山而建。有的建在半山腰;有的建在山坑的上游,其位置称为“坑头”;有的建在山坑的下游,则称为“坑尾”。房屋的布局依山势的高低作层积式的排列。按瑶族的习俗规定,每户住宅的屋门不能与另一屋门相对,后排房屋的大门不能被前排房屋遮挡,因而屋基的平台层层升高,而形成层积式的排列,房屋的样式主要分为干栏式平房和干栏式吊脚楼两类或全干栏式或半干栏式。若从房屋的建筑材料区分,又分为木板、泥砖杉树皮房和砖、木瓦房。瑶寨的生产、生活用水,主要是架设竹枧或木槽,从山坑引水而下,形成瑶寨的“村村通食水工程”配套设施,其水枧通入厨房。瑶家的厨房一般附设在主体房屋山墙的侧面或后面,并开门相通。其厨房内除饮食、沐浴外,还兼有做酒等功能,在农闲时或节日中常在厨房相聚,特别在冬天常常围着火塘喝酒对歌或剌绣,故厨房面积比较大,是瑶族特有的“火塘文化”生活。
由此可见,瑶寨的房屋是根据生产、生活与环境的关系而修建的。过去瑶族祖辈的生产方式是刀耕火种,“食尽一山耕一山”,经常举族在群山大岭间来回迁徙,居无定所,种伐耕收,故房屋修建大都简陋,不象客家人的建筑,在祠堂或住房的柱梁、窗台、门楣和屏风隔扇等构件上,有精雕细刻的工艺装饰,以表达精神文化的内涵。另一方面是在 20 世纪六十年代中恢复县制改为瑶族自治县,几十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县城建筑设计基本上没有瑶族文化元素,因此,在当今时代赋予瑶山的规划建设中,特别在危房改造、拆旧建新,或从瑶山迁移到平原的汉区,或城镇的建筑群,因居住环境的变化,原先山坑坡岭的建筑样式,如何在平地的建筑中体现?城镇公共设施或民族商贸的建筑,又如何体现瑶族文化的特色并具有时代感呢?因为在建筑中体现瑶族文化原素,是瑶族自治县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建设中如何保留瑶族特色的民居,或者如何在其它的建筑中体现瑶族特色呢,是摆在当今城镇规划建设的新课题。
(二)将瑶族刺绣元素融入到设计中通过对瑶族文化的挖掘,我们发现瑶族剌绣不仅是一种展示美的形式,同时也是瑶族历史文化的载体。瑶族在以往没有自己民族文字的漫长岁月里,以剌绣作为教育形式之一,向后辈们不断地传授着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伦理和生活、生产知识。可以说,每一个图纹样式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蕴藏一个迷人的传说和动人故事。其服饰纹样,几乎都有一些形象固定、程式化的图案纹样,这些纹样是图案中的主体图纹,在世代中承传。因此我们决定从刺绣图案入手,将它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去。
瑶族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主要是通过瑶歌、婚嫁、丧事、节日、祭祀等活动及其穿戴来展示。我们认为,特别是他们服饰上的图案意蕴深远,其图纹均为几何样式风格,与建筑的几何形造型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我们试图将瑶绣图纹的元素糅合在建筑构件之中形成新模式的瑶族特色建筑设计。
(三)瑶族刺绣图案在设计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在瑶族村寨户型的设计中,我们保留原户型的传统特色,仍将其分为:干栏式、吊脚楼干栏式和干栏组合式三类。同时对原有特色作了以下改进及强化。
一是在干栏式的造型设计,突出门前遮雨棚的结构的干栏特点;二是在吊脚楼干栏式的造型设计中,突出楼外晒台的干栏特点;三是在干栏组合式造型设计,则是吊脚楼干栏式与设置晒台房顶的厨房组合,突出晒台干栏的特点。在上述的户型设计中,我们还融入一些新的建筑构件元素,既继承传统又有新的发展。
(1)梁柱构件:将瑶绣的树形纹的局部纹饰演化为梁柱造型,以“木”的效果,象征瑶寨木结构房屋基本特点,又富有装饰味(图 1);
(2)窗户的构件:将瑶绣的大莲花纹八角花纹等图纹,简化变体形成窗户装饰图案,喻意“花开富贵”(图2);将谷穗纹,鱼形纹等装饰则喻意“丰衣足食”、“年年有余”。
(3)栏干构件:将盘王印形纹、龙犬纹(图3)、寿字纹等作为装饰,则喻意盘王保佑,表示“生龙活虎”、“岁岁平安”的良好祝愿。
图 3
(4)屋顶构件:在屋脊及两端飞檐的装饰,则是从瑶绣的屋形纹和杉树皮屋顶构件的进一步演化。瑶寨的杉树皮屋顶结构是在杉树皮上用竹篾扎绑杉木固定或尾顶坡面,然后在屋脊上架起木叉,用树枝直接扎穿树皮坡面。其作用是防风及装饰。笔者在设计中,简化其构件的结构,形成瑶绣屋形纹几何构件,略有几分原始部落时期的杉树皮坡面房顶的造型痕迹,并将瑶绣的松果纹形成装饰构件,安放在屋脊的正中位置,喻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图4)。
三、结束语
甲: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
乙;新年的礼花即将绽放.
丙丁:在这辞旧迎新之际,请允许我们代表全校学生向各位领导、老师拜年啦!
合:祝大家新春快乐,身体健康,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甲:年年岁岁花相似
乙:岁岁年年人不同.
丙:过去的一年,我们因为各位老师的辛勤耕耘而倍加骄傲.
丁:回首2004年,我们因为各位领导的大力支持而深感荣幸.
甲:学习成绩再创辉煌
乙:校园文明不断进步
丙: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丁:探索科学不敢懈怠
合;过去的一年,我们信心满怀,热情洋溢
展望未来,我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甲: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
乙:向着更高的目标奋勇前进
丙:今天我们欢聚一堂
丁:面对新的挑战
甲:我们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乙:放飞出了希望的理想,展开了嘹亮的歌喉
合:我们坚信;西小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小学歌咏比赛现在开始
甲:首先请听领导发表新年祝福吧.
谢谢领导!
男: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下面请欣赏一、一中队的合唱《歌声与微笑》。
女:地上有一分钱,你会捡起来吗?看看我们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请听一、二中队合唱《一分钱》。
男:北京是我们的首都,我爱北京,更爱那雄伟壮丽的天安门!请欣赏一、三中队同学给我们带来的《我爱北京天安门》。
女:泥娃娃没有心,泥娃娃不会动,泥娃娃不会想……。可一但穿上漂亮的衣服,小朋友们都喜欢它,请听一四中队小朋友的小合唱《泥娃娃》。
男:接下来请欣赏二、一中队的小合唱《卖报歌》。
女:春天草儿绿,春天花儿香,春天小鸟乐哈哈,请听二、二中队的《春天在哪里》。
男:我们的祖国正在不断走向繁荣富强,我们在祖国母亲温暖的怀抱中幸福的成长,请欣赏二、三中队带来的歌曲《我们的祖国像花园》。
女:接下来请听二、四中队的小合唱《数鸭子》
男:做完了一天的功课,让我们尽情欢乐,尽情放松自己,请听三一中队的《让我们荡起双桨》。
女:瞧,来了一群活泼可爱、聪明伶俐的蓝精灵,请听三、二中队带来的《蓝精灵》。
男:下面,请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三、二中队合唱《祖国祖国多美丽》。
女:我们是幸福的一代,有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有亲人的细心呵护,生活在花园般优美的校园,你们知道在旧社会里,我们同龄的小朋友是怎样生活的吗?请听三、三中队的《买报歌》。
男:接下来请听三、三中队的《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
女:唱吧,唱吧,快乐的少先队员,让我们一起在节日里欢歌笑语!请听三、四中队的《快乐的节日》。
男:下面请欣赏六、一中队的合唱《小荷花回老家》。
女:接下来请合唱《童心似小鸟》
男:我们是跨世纪的新一代,生活充满了阳光,我们是幸福的!可是大家知道吗?在黑暗的旧社会里,许多人受压迫受剥削,过着非人般的生活!不信吗?请听六、二中队的《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女:接下来请听六、二中队的《让我们荡起双桨》。
男:小溪缓缓的流淌,时而渐行欢歌,时而静如玉盘,时而叮咚着响,请欣赏六、三中队的《小溪流水响叮咚》。
女: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俗,侗家的歌声,婉转动听!下面请欣赏六、三中队大合唱《迷人的火塘》。
男:童年给我们带来了多少美好的回忆,也给我们带来了多少绮丽的幻想!请听五一中队的合唱《童年》。
女:接下来请欣赏合唱《外婆的澎湖湾》
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这是千百年来我们对老师的赞美。没有老师的辛苦,又怎么会有我们的成长?老师,您们辛苦了!请欣赏五、二中队给我们带来的两首赞美老师的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以及《我爱米兰》。
女:当庄严雄伟的国歌响起,当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我们激动,我们喜悦,我们自豪,我们骄傲!下面请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五、三中队为我们演唱的《国歌和国旗在一起》。
男:学英语先学“A、B、C”,学音乐先学“doremi”。新的一年,新的开始,让我们一起来学习abc,请欣赏五、三中队的《doremi》。
女:接下来请听四、二中队为我们带来的合唱《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
男:学校是大森林,我们是林中的小鸟,在这片绿荫下幸福的歌唱。请欣赏四、三中队的合唱《绿荫》。
女:接下来请欣赏四、三中队金铂姿、甘露琴表演的京剧《说唱脸谱》。
男:童年是好奇的,童年是幻想的,童年又是多么快乐的!接下来,请听四、四中队的合唱《童年》。
甲:当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人们几多惆怅,几多感慨,几多向往!
乙:“难忘今天,欢忘今天/无论新朋与故交/明年元旦再相邀/青山在,人未老……”请听四、一中队给我们带来的合唱《难忘今天》。
甲:欢乐的时光总是这么的短暂
乙:团聚的日子特别让人这么难忘
丙:今天,我们欢歌笑语
丁:今天,我们畅想未来
合;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在辞旧迎新的时刻,
请让我们记住今天
请让我们憧憬明天
甲:西街小学歌咏比赛到此结束
不是所有的风景都可以永远在原地等你,它们有着自己的命运,也许,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它们只是恰恰与你相遇,下一个瞬间便不复存在。就像松坪沟的海子,它如今的美艳也许很快就会在下一次地质变化中消逝得无踪无迹,而我们珍惜这种美的唯一方式,就是立即靠近它,将它的美收藏在我们的脑海中。
有人说,它是中国的亚特兰蒂斯。而事实上,它比亚特兰蒂斯更为真实。
这串珍珠项链般的海子群原本叫叠溪海子,形成于1933年的一场7.5级地震。在那场地震中,叠溪古城及附近21个村寨覆没,截岷江而天然成湖;而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我们现在看到的松坪沟海子群才真正形成。站在松坪沟海子群的面前,不得不感慨万千:在这里才算真正知道了何谓“沧海桑田”,这些美丽的海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许仅仅存在短暂的一瞬间,而下一瞬间它又将被未知的美丽或者别的什么所代替。
高原的天气总是说变就变,摸不透它的脾性,前一秒天晴下一秒就砸下雨点。而我们抵达时,恰逢松坪沟骤雨初歇,接近地面的地方,画出了两道叠在一起的彩虹,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彩虹的头儿,而青山之中一抹薄雾伸展开去,湖水湛蓝清澈。铺天盖地的绿,外加清新的风,将暑气撵得远远的,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大口呼吸,呼吸着夏日里这难得一遇的清凉空气。极目远眺,四周皆峰林环布,此处自成一个神秘的小世界。而这个小世界,随着我们的前进,渐渐以一种绝美的姿态展示在了我们面前。
我们投宿在白腊寨,靠近白腊海。这白腊海分为上白腊海和下白蜡海,是根据海子与寨子的地理位置而定的,而计划的行程是沿着白蜡海往白石海方向一路往上。在向导的推荐下,一行人决定骑马前进,出于安全考虑,马的主人一直紧紧拽住缰绳替我们引路。
马在古羌人的眼中从来都是亲密的战友,直至现在,在茂县的很多地方,羌人仍然把马作为行走在高山上的重要交通工具。而这里的马虽然不能在大草原上自由奔腾,但常年攀爬几乎算不上路的山路,饮山泉、食野草,因此,颇有些羌人一样的野性味道。
即使在夏天,松坪沟的山,仍然带着几分秋色的味道,红黄绿三色的山,深深浅浅。穿过山便来到了白石海。
站在白石海边,放眼望去,湖面如镜。白石海又叫公棚海子,是松坪沟内水域面积最大的海子。白石海横卧于高耸的两山之间,就像是安放在五指山间的手掌,白色石头沿着湖边走成一个长长的圈,仿佛是上帝制作的白色画框,而画框里,群峰、碧树倒映在青色的水中,显得格外宁静。澄澈明净的海子,总让人有纵身跳下的冲动。当手指触到碧蓝的海子,那感觉只能用六个字来形容:透心凉,心飞扬。据当地人讲,天气变化的时候,这个海子的中心将出现一条深色水带将海水一分为二,世人称之为“海马路”。
海子的出水处是1933年地震的震中,此处岩层断裂巨石堆积,完整地保留着地震后的原貌。海水在地下石缝中流淌,淙淙声不绝于耳,水花飞溅,煞是好看。从巨石中飞流而下的海水,形成大小数十个瀑布。海子四周林木葱郁,天光水色浑然一体。
海子边立着的一块白色大石,就是大有来头的拴马石。传说这石头年年都在增长,是用来威慑海里那只不太安分的海马的。百石身上缠绕着一条条红色的绸子,那是羌族人心中最神圣的羌红。虽然绸子历经风雨多已褪色,但羌民们对白石的信仰却永不褪色。
湖畔木屋的深处,一位羌族老奶奶独自坐在阳光下熟稔地来回拉扯着捆在腰上的一股花线,那花线在阳光下泛着迷人的光泽。“老奶奶,你做的这个是什么呀?”我一边为她照相一边提问。老人的语气相当自豪:“这是羌人的五彩腰带,现在会做这个的人不多咯!”只见老奶奶十指翻飞,不一会儿,花线便成了精致的腰带。欣赏羌族人古老而精湛的民间手艺,也是此番旅行的重要乐趣。
在高原气候的影响下,这里的羌族男女老幼都有着黑红色的皮肤。他们的石碉房、碉楼都建在云雾袅绕的半山上,远远望去,如明珠般散落在云朵的怀抱中,故而羌族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传说羌族人因为梦见神羊指引他们用白色石头抗击敌人,因此羌族人将白色石头和羊都奉为神物。所以,这里的房屋或者碉楼顶上都供奉着五块白石,这五块白石分别象征天神、地神、山神、山神娘娘和树神。在大自然面前,羌族人始终保持着乐观与谦卑的态度,始终保持着质朴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羌族宗教仪式执行者在羌语中被称作“释比”、“许”等,充满了神秘色彩。
入夜,我们参加了羌族篝火萨朗。众人围坐一圈,中间的火架子上翻烤着全羊,油滴落在火焰上呲呲作响,香味引得人食指大动。而身穿明艳服装的羌族少女就在身边载歌载舞,让人愉快得几乎忘记今夕何夕。
羌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间的说法是“没有歌不行,没有舞也不行”。这个篝火萨朗是原生态无伴奏音乐会,男唱女和。跳舞的位置也颇有讲究,男前女后,围火塘一圈,在跳舞的过程中客人可以不断加入,不限人数,沿逆时针方向边歌边舞。一开始,先是男女轮唱一遍舞曲,然后共同起舞,速度由慢到快。跳到激烈时,领舞男子加快舞步,变换各种不同的舞蹈动作,或双替重踏,或左右旋转,男女相互竞争,气氛逐渐热烈起来。舞至时,男子叫声“吓喂”,女子应和“哟喂”……一曲就此结束,接着再变换新的舞曲和步伐。我们也忍不住加入了舞蹈的行列,虽然显得手忙脚乱,内心却能体会到一种纯粹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