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短歌行曹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正在进行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的曹操《短歌行》教学,记得去年讲到此诗,学生用疑惑的口吻说道:怎么老是照抄《诗经》的句子啊?
仔细想想,也是,其中有不少都是《诗经》原句。但是,至少可以说明:
1.《诗经》手法对后世诗作的影响深远,魏晋诗歌对《诗经》依然有传承。
2.曹操熟读《诗经》,也证明了《诗经》的地位很是重要。
除此而外,还有什么?我也不断思考这个问题,也不仅仅局限在此诗对于《诗经》的引用上。
今年再次执教本文,忽然从诗行间看到了那个备受争议的曹操,由隐约而清晰,便觉得此诗魅力无穷。
曹操这首《短歌行》起于“忧”,落于“志”。这种“忧虑”是雄心勃勃者的忧虑,胸襟宽广者的忧虑,目光长远者的忧虑,也是余年不多,时日有限者的忧虑。在天命不能违的规律前,年过半百的曹操依然能够葆有年轻人的宏远志向,并为之奋斗,且以睿智的头脑看到了贤才对他的重要性,多么可贵。
在宏远志向与天不假年的矛盾中,曹操看到了人才的重要性,认识到各种人才是他成就大业的凭借。他对人才的渴慕通过形象的诗句让人们觉得曹操不再是戏剧舞台上、文学作品中的那个狡诈的奸臣,而是一个睿智可爱的老者、慈爱家。
如果说有人喜爱收藏珍宝的话,那么曹操是喜爱“收藏”人才的。曹操对人才的渴求不仅仅在于认识“收藏”和欣赏,更在于人尽其才,真正做到礼贤下士,“不以一眚掩大德”。
曹操爱才,名闻天下,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旁证。他曾三次颁布“求贤令”。在这些求贤令中,要求“有司”做到英雄不问出处,不论德行,唯才是举、野无遗贤。由此可见曹操是多么求贤若渴。《三国演义》中对关羽送新袍、赠良驹,对许攸曹操是忘履相迎,对徐庶则是不择手段。且不论他的不择手段导致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是否埋没了一位人才,但就其爱才一点来说,应该是至极了。
那么这首诗是如何间接地表达出作者的心情的呢?诗人大量地引用诗句和典故。
好的引用不仅仅是词句的照搬,而应与自己的作品内容、情感的契合,为己所用,大象无形,自然天成,天衣无缝为最佳。否则只会增添辞藻的华美,不会对内容和主题提供帮助,甚至以文害义,弄巧成拙。
而曹操的《短歌行》中的艺术手法则是高质量的,有对《诗经》的引用,也有对《管子》的引用;有眼前的实景描写,也有见景生情的慨叹。如此多的引用、典故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博学多识,更重要的是这样方可最恰当地表达出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
试举几例:
一、巧用引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语出《诗经・郑风・子衿》,原文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这原是一首情诗,应该是一个女子的口吻,她在思念自己的心上人,沉于深情的爱恋之中,有思念之苦,有娇羞之态,亦有埋怨之意。诗句的大意:情人青色的衣衿,令我情思悠长,纵然我没有去你那里,难道你就不能和我保持联系?但是曹操信手拈来,模拟女子口吻,用情人的关系来抒写自己对人才渴求。作者只引用前两句,后两句只字未提,却引人联想。他想说的是:你们可让我想苦了。我如此地爱你们,无时无刻不思念你们,你们怎么不跟我联系,到我这来呀?这是一种平等的甚至是恳求的语气,写求贤不得,故反复沉吟,表达诗人念念不忘贤才的一片真情。试想,假若曹操不用沉于爱情中的女子口吻,而是模拟天子口吻来表达,那么会有居高临下的气势,恐怕就只有命令的意思,再无巧妙有趣之感。想见一位拥有雄才大略的老者,模拟怀春少女的语气,你不觉得很可爱吗?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语出《诗经・小雅・鹿鸣》(首章),原文:“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送)。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指大路)。”
鹿发现野苹时欢快地鸣叫,既是自己有美食的享受,又是呼朋引伴地分享。此句原是周代宴请宾客的诗句,用在此处恰和曹操眼前之境。曹操从建安十三年“挟天子以令诸侯”起,一路走来,先后击败吕布、袁术、袁绍的豪强势力,并征服乌桓,统一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想来此时的曹操,定是雄心满满,志在必得。
平定孙刘,应该比官渡之战时强多了。不说刘备此时还不成气候,自己已经今非昔比了。眼下,大战在即,即是一统天下在即,功业即建,怎能不“横槊赋诗”?
此刻,他正在大宴群臣,而且眼前这些文臣武将将是他平定江南的依仗,各个都是贤才。写求贤既得,故尽礼娱宾,这里用以表达对贤才的礼遇。但是,渴慕贤才的曹操更希望他们能够呼朋引伴,为自己招揽更多的人才。
此处引用不仅主题相合,而且与眼前情景相合,诗人的与思想感情相合。肯定在坐的各位都是人才,希望欢宴能够引来更多的“嘉宾”――人才。
二、巧用比喻
此诗中比喻很多,但是我个人觉得最有韵味的是“明明如月”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饶树三匝,何枝可依?”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应是实写眼前之景。曹操宴请文臣武将,欢宴正欢,忽闻鸦声向南飞鸣而去。见眼前之景,想现今之境,诗人生发联想,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那些清高的、犹豫的人才。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这是当晚宴会时景象,曹操兴之所至,举头望月,此时恰是皓月当头,明亮皎洁,有感而发。可是诗人用一个“如”字,分明不是写月亮了。那么谁似明月高悬于太空?是那些有着美好才华的贤能,他们有耀眼的才能,但却让人可望而不可即,那么冷峻的远离“明主”。明月有许多别称,以“玉盘”之“玉”喻才华,以“寒宫”之“寒”喻清高,以“高悬于上”之“高”喻不肯屈就,不能相亲,曹操心里是多么焦急挠心,所以发出“何时可掇”的疑问。因此此句比喻人才难得,求贤不得,正把诗人渴慕、急迫的心态表现出来。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饶树三匝,何枝可依?”
以乌鹊喻贤士,似乎不太雅观,但恰是证明着诗人即景抒情的高超技艺。他用生动的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士四处奔走,流露出诗人惟恐贤者不来归附的焦虑。
“凤翱翔于天际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这是写诸葛亮的诗句。孔明恰是与曹操同期的高士,他的想法就是当时许多士人的共同心声。凤凰是要选择梧桐树才肯栖息的,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这些贤士或是无处投奔,或是不肯投奔,或是正在犹豫之中。战乱频仍,有些人才不知该投奔何方;在三国鼎立尚未形成的局面下,局势并不明朗,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在这里可见诗人时刻关注着犹豫不决的贤才们,自然界的风吹草动都是他求贤心情的直接写照。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此句既是引用,亦是比喻。语出《管子・形势解》,原文:“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此句字面意思是大山不满足于现有的高度,大海不满足于现有的深度,实际是比喻我也不满足于现有的人才。在曹操看来这些贤士不要再犹豫了,赶快到我这里来吧。诗人在这里用此表达自己渴望贤士人才,有些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贪婪。表达明主不厌人才,广求贤才以统一天下的宏图大志。承接上句疑问“何枝可依”,曹操给出有力的肯定的回答:都到我这里来。言外之意是:我就是明主,我有山海一样的胸怀和气度,可以宽宏大量广纳人才。你看,曹操对人才是渴求是多么迫不及待。
此句同样是肯定眼前的在座的各位都是人才,不能一味表白自己渴慕人才,指别人都是人才,言外之意是身边的都不是,那样,曹操就太傻了。大战前夕的兵将一心,文武同力是很重要的。
三、巧用典故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吾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洗发)三捉发(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往)鲁,慎无以国骄人。”
此句意为洗一次头发,吃一顿饭,只要有贤士来投奔周公,周公立刻放下手中的活,前去迎接,从不怠慢。曹操表白自己不仅有山海的胸襟和气度,而且还有周公礼贤下士的真诚态度。作者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反复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宽大广博的政治胸怀,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
曹操自比周公,也许是自负,但是我想说自负也好,自信也罢,对于那些时刻想着建功立业,展示才华的人才们来说,有这样的领导实在是一件幸事。否则,就不会有时隔千年的那句“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隔空呐喊了。
结尾,诗人还是把自己至于高处了,不再是那个梦想情郎的怀春少女了,但是在我心中,曹操似乎也不再是奸诈的白脸了,他好像是个可爱的狡黠的老头,贪婪地找寻着一切为我所用的人才,为他们提供用武之地,在他晚年助他成就梦想。
纵观《短歌行》,这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应该早已磨去意志,达观地看待一切了,想着安度晚年,想着含饴弄孙。然而,作为曹操,却想着搜罗人才,的确如他所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既令人佩服,又令人伤感,确有慷慨悲凉萦绕心头,时不时地用他的事迹自勉一下。
附:
建安15年《求贤令》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建安19年《举士令》或《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重温那往日的恩情。出自东汉时期曹操的《短歌行二首》。《短歌行二首》,是东汉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两首诗。第一首诗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第二首诗借礼赞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坚守臣节的史事,申明自己只有扶佐汉室之志,决无代汉自立之心。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谥号武皇帝(魏武帝),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短歌行》赏析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月明星稀,鸟雀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全诗共八章,每章四句一换韵,气韵雄沉,跌宕起伏,每四字一顿,造语质直,一唱三迭,辞断意连,读之确有“悲凉慷慨,气魄雄豪(范文澜语)”之感。
开头两节,对酒感慨人生短暂,抒发功业未成的深沉忧思。“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开头两句常被断章取义的读者误解为人生短暂,当及时行乐,以至成为百无聊赖的酒徒庸夫滥饮作乐的口头禅,孰不知诗人所寄寓的沧凉之感。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身处乱世的曹操,年轻就有了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志,并先后伐董卓,灭袁绍,征乌桓,破荆州,下江陵,正因为如此,更坚定了他统一天下的信念,然而面对劲敌孙权、刘备,不无任重道远之感,他渴望天下谋臣猛将都聚集于他麾下,再展宏图。面对酒宴唱和的热烈场面,忧心荡漾:人生百年,犹如晨露易,转瞬即逝,苦于逝去的时光太多了。如此看来,曹操的“对酒当歌”是感叹生命短暂,功业不成。第二节的二个“忧”当然有忧世之不治之义,诗人眼下所忧的重点在于谋臣猛将难得,为排遣积郁心头的重重忧虑,只有借酒浇愁,酒入忧肠,又激起了心中忧绪的浪花。
第三、四两章,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了求贤不得的忧思和求贤得之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借《诗经?郑风?子衿》诗句,表达对贤士的忧思之情。诗人反复读又反复思索“青青”诗句的意蕴,表明自己有如诗中的淑女思念情人那样渴望得到贤士。比喻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表现了贤士在他心中长久萦回的神情,将无形之忧诉之于有形之女,耐人回味。“呦呦鹿鸣”四句,表达了招贤纳士的诚意:如有贤士到来,我将弹瑟吹笙宴乐他们。为延揽天下俊杰,曹操广事策略,建安十五年所下的求贤令可作史证:“天下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第五、六两章,先用比喻的手法写贤士渴望不可及,再用对比的手法写俊杰来访,表现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复杂情怀,给读者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感。第五章“明明如月”四句,以月亮的皎洁明亮,但可望不可及,比拟贤士的可慕难得,表现了诗人绵绵不绝的忧伤,“越陌度阡”四句,由情感低谷荡起,别开一面地写故人英才穿越田间小道,长途跋涉,屈尊枉驾来访。客主久别重逢,宴饮畅谈,忆往昔峥嵘岁月,话旧谊深情,叙别后经历,觥筹交错,起坐喧哗的场面,想象可知。
第七、八两章,用比兴的手法,表达招揽英才,完成统一大业的雄心壮志。“月明星稀”四句,寓情于景,由月夜起兴,寄寓孤寂之情,以“鸟雀南飞”比拟人才流失,蕴藉了忧虑之情。“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以形象的比喻,恰当地描写了当时不少俊杰对曹操疑虑重重,更有数以万计的黎明百姓,常年生活在战争的恐怖中惶惶不可终日,苦不堪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的诗句形象地描写了军阀混战所造成的社会惨象。在这样的情况下,俊杰要投明主施展才华,黎民百姓要选乐土以安身,他们就如月夜受惊的乌鸦,绕着树旋转,寻找适宜栖身的枝条。最后一章“山不厌高”两句,“山高”“水深”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要成就统一天下的志向,两个“不厌”是说要尽可能多地招揽天下英才。“周公吐哺”两句用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的典故,表达他要向周公那样礼贤下士。
诵读《短歌行》,我们不仅要体会作为一名政治家、军事家为统一天下思贤若渴的真挚情感,还要从审美的角度体会诗人为表达深沉感情所采用运笔技巧,同时也应学习诗人在生活的激流中,心存忧患意识,自勉自励,自强不息,谱写生命乐章,铸造人生辉煌。
适合练习书法的文章如下:
《将进酒》,李白;《水调歌头》,苏轼;《长恨歌》,白居易;《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虞美人》,李煜;《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登幽州台歌》,陈子昂;《蜀道难》,李白;《春望》,杜甫;《短歌行》其一,曹操;《饮酒》,陶渊明等。
(来源:文章屋网 )
1、青青子衿出处《诗经·郑风·子衿》。原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2、含义: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绕在我的心间。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呢?后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此句,诗人用这古诗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诗句语气婉转,情味深细,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活动,这也是他原来颁布的《求贤令》之类的政治文件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