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蒹葭全文朗读

蒹葭全文朗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蒹葭全文朗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蒹葭全文朗读

蒹葭全文朗读范文第1篇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和学生学习实际,为使文言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作了尝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构文言知识体系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文言文语言大多简约、精深,学生读时有涩口感。故教师教学时势必要挖掘教材中新颖、趣味性强的教学内容。笔者在教《岳阳楼记》时,制作了课件。出示一幅幅迷人的洞庭湖、岳阳楼风光图,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再配以精当的解说词,就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感受此番美景。果不其然,学生热情高涨,迫不及待地问:“老师,这是哪里?真美!”“洞庭湖!”“岳阳楼!”老师再用富有激情的语言鼓励大家:“让我们登上岳阳楼,与范仲淹一起领略这美丽景色吧!”接着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岳阳楼景色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这样的情境,学生觉得很有兴味,从而建构起能灵活运用的有关文言知识,如“际涯”“朝”“夕”“气象万千”。

2.引导学生自主研读,建构相关的文化知识体系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又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和发展的平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个人或小组搜集材料,筛选信息。这个教学过程中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够让学生共享探索的成果,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比较全面、正确的了解,最后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如建兰中学孔晓玲老师在教学《公输》时,介绍了有关墨子及墨家的知识。为了让学生更易建构起墨家思想主张以及在春秋战国时地位影响等文学常识,孔老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墨子为什么叫墨子?他有什么长处?我们可由此联想到哪个成语?孔老师让学生去搜集资料,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补充一些知识如孟子对墨子的评价、墨家以后的发展等。如此,学生就能建构相关的文化知识体系,了解了一段历史,又能了解一个远去的历史人物。

3.理解文本材料,建构起对文本的整体认识和相关的审美能力

学生要主动地参与,处于一种激动、亢奋的状态,然后让自己凭借已有的知识去体悟。如教学《诗经》时,教师要介绍有关《诗经》的常识,如创作年代、手法、地位和影响等,借此来引导学生去热爱这一民族文化遗产。其实,我们也不需介绍很多先秦时代文化灿烂的背景知识,只要围绕《诗经》创作年代即可设置情境,足以震撼学生。让学生把《诗经》与《在水一方》的主题歌歌词进行比照,再让学生查查资料:在《诗经》创作时,世界上其他的民族是否也有了不朽之作?学生通过查资料、作比较,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语文课的民族精神教育,就水到渠成了,同时学生也做好了认知的积极的心理准备。

此外,我们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文本的美学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李海林先生在《言语教学论》中写道:语文知识的学习是实现语用能力的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语用能力目的的“附带的效果”,文言文教学势必要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本身也是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文言文教学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浅易文言文能力,但它终极目的则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众所周知,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最丰厚的载体。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被赋予了美,是美的终结者,富有较强的审美价值。它们或记述作者经历,或歌咏壮美山川,或抒情言志,或阐发哲理,这些都能表达出古人的执著追求。

教学《诗经・蒹葭》时,笔者设计了比较朗读情境,将“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改成“蒹葭苍……蒹葭萋……蒹葭采……”,然后学生朗读,对比体悟它们的音乐效果和表意效果。当然,学生在反复朗读过程中更爱叠词的朗读节奏美与音律美。又如《爱莲说》,可从品析文章语言入手,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爱的句子,并说说从这些语句中可读出了多少美,悟出了多少美。经过教师的点拨,最后归纳出:语言美、形态美、品质美、情感美。教师在此基础上继续点拨,写花即写人,咏花即咏作者的志。作者通过描绘并赞美莲花的外在形态,赋予莲一种高洁品格。这样的朗读,这样的点拨,会使学生体悟到文本中写的物是美的,而且还会把学生的思想引向更广阔更深远的地方――这里的物仅仅是物吗?作者的意图又是什么呢?

4.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建构文本相关的人文知识体系

整个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利用情境、协作和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展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从而使学习者有效地实现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的建构。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技能,达到能力的迁移和思维的发展的目标。

教学《小石潭记》时,教师会分析小石潭景色,再探究柳宗元的内心世界。这基本上完成了文本内容立意建构。我们可继续提出一研究性问题:文中“潭西南而望”,柳宗元在望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呢?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会说到前途、理想等。教师再补充有关作者的资料,让学生对作者、文本有个高度的认识:山水走不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教师再出示藏头诗《江雪》,让学生朗读体悟作者心情,再进一步提示学生:《江雪》很好地印证了柳宗元心情――千万孤独。虽山水走不进他的内心世界,可山水接纳了他。美丽的自然风光开阔了柳宗元的心胸,给了他创作灵感。他写出了许多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文笔清峻、富有诗情画意的《永州八记》。写山写水,写草写木,都能化工肖物,神妙入微。

教学《〈论语〉十则》,在疏通文意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带领学生掌握语录所包含的思想家、政治家孔子“仁”的思想核心。“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文字的梳理是极易的,关键是看它如何体现儒家思想的“仁”。孔子认为,终身行之的那字是“恕”了,就是说用自己的心去揣度别人,最直接最简单方法便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推己及人,“仁”的体现。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这几则语录走进儒家,走进儒家思想的文化境地,认识它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从而让学生积淀传统文化,逐渐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

蒹葭全文朗读范文第2篇

文学作品中叠音词的魅力研究分析

叠音词是一种应用极广的词类。在写景散文中,叠音词应用更广。只要翻开课本就能在那些著名的写景散文中找到大量的叠音词。叠音,又叫重言、叠字,指的是由两个相同音节重叠起来使用,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词。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就强调指出,叠音词的使用是形象描写客体,反映主观情感的需要。所以,最简单的叠音词表达了最丰富的情感,作者写起来酣畅,读者读起来痛快。它是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式。

我国从古到今众多的文学作品都十分擅长运用叠音词,叠音词运用的频率很高。了解叠音词的词义和词性,以及在修辞上的作用,对于阅读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和散文是很重要的。文学作品中使用叠音词大大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叠音词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一、增加音乐美

由于叠音将音、形、义相同的字词紧紧相连,有助于形成声调上的循环往复,可使诗的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容易调制出余味深长的音乐美感。著名作家朱自清也特别爱用叠音结构来描绘景物,使作品的语言绘声绘色,优美动人,表现出清新柔美的风格,叠音词在他的散文里不仅数量多,而且形式多样,从而表现出独特的文学魅力。如《荷塘月色》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叠音词的使用,把月下荷塘的美展现得一览无余,使我们不仅欣赏了荷塘,也欣赏了朱自清优美的文笔。试想一想,如果把这里的叠音词全部删除或更改,朗读的语感如何呢?如“曲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舞女的裙。”在这里,原作的那种舒缓深情的语气几乎荡然无存,朗读起来平淡无味,怎么能够唤醒读者的情感呢?

二、增强情感色彩

巧妙地使用叠音词,不仅增强了句子的节奏感,听起来悦耳,而且对作品的主题表达更是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由两个相同的字重叠起来构成的叠音词,能给人一种特殊的形象感受,最适应于表达舒缓、悠然、深沉、婉转、缠绵的情感。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非常熟悉叠音词的魅力,在她那首脍炙人口的《声声慢》中,一连用了14个叠音词,大胆新奇,前无古人,而且毫无雕琢的痕迹,自然贴切地表达了词人的情感。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七组叠词妙在何处呢?首先,在内容上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自己遭受不幸后的精神状态。“寻寻觅觅”,侧重写动作,心神不定,怅然若失;“冷冷清清”,侧重写感受,孤单寂寞,形影相吊;“凄凄惨惨戚戚”侧重写心境,悲惨凄凉,终日愁苦。既将胸中的凄惨心情喷薄而出,又对这种心情进行了极有层次的渲染,把缠绵悱恻的离情愁绪抒写得淋漓尽致,三者用“情”贯穿一起。此外,在结构上为整首词定下基调,创造出悲伤的氛围,使读者屏息凝神,受其感染。

由于叠音形容词朗读起来节奏舒缓鲜明,能造成一种特定的语气,因此使用大量的叠音词写景,很容易唤起读者对景物的情感,例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读者读之,自会心中涌起一股对草原之辽阔的赞叹之情,而且很自然地引发读者对草原之景的想象,想象草原的苍茫无际、辽阔无边。

再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在这段文字里,朱自清用了许多的叠音词来突出景物的特征,来强化抒情性,同时由于叠音词的连缀使用,大大强化了舒缓的语气,在朗读过程中这种语气对读者的情感的唤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营造意境,引发联想

叠音词不仅构造了和谐的韵律,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还经常营造画面的美感。这一点在《诗经》中比较常见。例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画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惋心境是一致的。《兼葭》的意境也很美。作者追寻恋人如梦如幻、如痴如醉的情与秋晨雾霭、烟水迷离的景的结合,作者的急切追求与可望不可及的结合,作者追求无着的惆怅失意与萧瑟秋景的结合,伊人高洁、富有魅力与兼葭露白、秋水澄明的结合都可谓配合得天衣无缝,让人回味无穷。

四、摹声摹形,突出形象

古人使用叠音词有其精妙之处。为了对某种事物的形态、性状,描绘得传神,往往使用一个叠音词来描写或形容,使人感到生动、形象。尤其是对一些抽象的意思,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词把它显现出来,是十分困难的;若用一个特定的叠音词,就不费力气地使其落到实处。叠词通过摹声摹形往往会达到意外的效果。以声音刻画人物,是叠字摹声词在作品中的主要作用,它给读者以具体真实的感觉。例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木兰辞》)用“唧唧复唧唧”的悲叹声,渲染了一种悲愁气氛。织布房中竟不闻机杼声,原因是“可汗大点兵”,木兰因父老又在应征之列,其弟又小,故忘记织布而叹息不已,仅用“唧唧复唧唧”一句就写出了花木兰忧国忧民忠孝两全的高尚品格。

摹形就是用语言把人物的行为变化、事物的形态形象地描绘出来,给人以具体实在的感觉。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依依”“霏霏”这两组叠词,不但把柳枝的婀娜姿态、大雪的飞舞飘扬描绘得十分生动,而且非常形象地揭示了这一征人的内心世界。“杨柳依依”表现他春天出征时对故乡、亲人恋恋不舍的心情。“雨雪霏霏”使我们联想到他在征程中经受的许多磨难,并衬托出他在返家时满怀哀伤悲愤的心情。

正是由于叠音形容词具有以上功能,所以一些优秀作家在作品中大量运用叠音词。因此,我们在阅读和写作时,不仅看到叠音词具备调节音韵、增强语言音乐性的功能,而且还同时具备描写、抒情和唤醒读者情感与想象的功能。在创作中恰当使用叠音词会使描写锦上添花,加强语言的美感;在阅读分析中,抓住叠音词进行深入分析品味,会使我们对原作的描写和情感有更深的体会,对作品的语感把握的更好。

因此,我们在阅读和写作时,不可忽视叠音词的作用,不可一味强调叠音词调节音韵增强语言音乐性的功能。应该纠正过去对叠音词在认识上的偏颇和不足,重视叠音词在描写、抒情和唤醒读者情感与想象的功能。在创作中恰当使用叠音词会使描写锦上添花,加强语言的美感;在阅读分析中,抓住叠音词进行深入分析品味,会使我们对原作的描写和情感有更深的体会,对作品的语感把握的更好。

参考文献:

邓春琴,李小云.叠音词和重叠式的区别[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1).

蒹葭全文朗读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诗歌教学 《邶风・静女》 诵读法 音乐辅助法 创词套曲

《邶风・静女》是中专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中的一首爱情诗,内容简单,描写了男女主人公约会的情景,诗中塑造了静女和“我”两个人物形象,同时体现了纯美的感情。诗歌语言虽然平淡,但有情节,很风趣,感情真挚。教学对象为双语幼师专业。本堂课教学设计在探究学习的同时,完成了在熟读基础上理解诗歌,并体味诗中主人公纯朴恋情的目标。另外,由于学生的专业特点,试图通过拓展训练锻炼学生的探究创新及表达、表现力等专业能力。主要运用讲授法、诵读法、音乐辅助法、小组讨论学习法等完成授课,并利用多媒体同时配合简单板书展示教学内容。

课堂以优美动听的草原情歌《敖包相会》引入所学内容,并以朗诵诗作开始本堂课学习,同时检查生字词读音。

学习诗歌内容由四部分内容组成:(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2)人物形象赏析;(3)通过对诗中礼物价值与男主人公喜爱情感关系的讨论,体味主人公情感特点。(以上三部分内容由学生探究问题和朗读中完成)(4)拓展训练,创词套曲。(由学生小组讨论完成展示)最后,小结并布置作业。本堂课一课时完成,教学设计由教研组集体备课,本人完成教学任务。下面就备课授课过程中的认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本堂课,教学方法重点主要体现在诵读法和音乐辅助法两方面。

一、诵读法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诵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诗歌教学,更应当强调诵读,将其放在诗歌教学的第一位。然而,诵读教学方法并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而是以通过反复诵读感知诗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诗歌,加深对诗歌的体验和感悟,体会诗歌表达的抽象情感,享受诗歌所展现的音乐美和节奏美,并促进记诵的教学方法。这也是我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法。

本堂课设计以诵读开始,在诵读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激发学习兴趣,重点在于正音。学习诗歌内容过程中也以诵读贯穿,首先要求学生整体带着问题朗诵诗歌,目的在于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并对诗歌有进一步认识。随着诗歌分析的深入,问题的解决,要求学生用自由读、分组读、领读、跟读、个别读等方式诵读,深入诗歌,感悟诗歌。如:分析人物形象时,由学生找到描写人物的诗句,并有该生带领全班(包括授课教师)一起朗读,加深对人物的认识;在讨论主人公情感特点时,要求学生个别读,教师从语气节奏方面点拨,并从节奏及情感方面进行比较,再由读得好的学生带领全班一起跟读学习,从而具体体会诗中抽象的情感;纯美的情感分析结束后,再由学生发出声音自由读,用自己的方式感受人物及人物情感等。还有学生自愿配乐朗诵,可再次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情感的感悟,同时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美。最后,通过集体背诵检测,全部学生学生已可以完整背诵。

在整首诗的学习中,学生朗诵诗歌已不下十次,也正是诵读拉近的学生与诗歌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限制,在朗诵中解读古人的语言,在吟咏中领会诗歌丰富的内涵和人物纯真的感情,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的职业锻炼了朗诵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整堂课学生积极主动,书声琅琅,气氛活跃,很大部分的原因在于诵读贯彻课堂始终。

二、音乐辅助法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首先从审美属性来看,音乐与文学都有陶冶情操,愉悦心灵,获得真善美享受的功效。在诗歌教学中,如用音乐点染烘托,创设情境,就比较容易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在美的享受中掌握知识。再次,古代诗歌原本就具有音乐性,押韵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于节奏感。另外,音乐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本身也是对生活经历的感受,学生普遍喜欢音乐,因此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感情上的共鸣,从而缩小学生与诗歌之间的距离。鉴于这些原因,在授课过程中也借助了不同音乐形式辅助教学,比如:课前,以一曲优美的《敖包相会》引入课堂,这首歌主题与《邶风・静女》主题相近,在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以便引入诗歌。在诗歌内容赏析结束后又有配乐诗朗诵。在课堂环节过渡(诗歌内容学习中的第三环节到第四环节)时,仍由音乐来完成,即――《在水一方》。可以说课堂中除了书声琅琅之外,还贯穿着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情境中深化对诗歌的理解,同时还感受了音乐美,获得了美的享受。有“诗”就有“歌”,两者原本就是结合体。因此,在诗歌教学中,音乐辅助手段是不可或缺的好帮手。

《邶风・静女》是选自《诗经》的代表篇目。《诗经》是我国诗歌的源头,中国诗歌产生之初就是和乐吟唱的。只是后来,诗歌逐渐脱离音乐成为独立单纯的语言文学形式。然而,毋庸置疑,无论是不是单纯的语言文学形式,诗歌都具备音乐美和节奏美,这也是我们今天学习诗歌表现形式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虽然今天我们已经很难知道古人是如何吟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但是今天,我们也有经过改编能够吟唱的《蒹葭》――《在水一方》,这首歌曲用温柔的音符吟唱古人的感情,让人陶醉,也使读者真切感受到了《蒹葭》所传达的情感。正是由于受到这样的启发,我们产生了让学生完成音乐创作的想法。

结合学生情况来看,学生专业为双语幼师,要求具备较强的音乐表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能力。就诗歌学习而言,要让学生讲将学习内容内化,同时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将所学内容用自己的方式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于是,为了兼顾两者,我们利用音乐的魅力,用多媒体播放邓丽君的歌曲《在水一方》,展示歌词,并复习《蒹葭》内容作对比,启发学生,同时过渡到拓展训练环节。在拓展训练环节中,设置了“创词套曲”内容,由学生自己来演绎这首感情纯美的诗歌,提出符合原文内容和体现纯真的感情的要求。

“创词套曲”,即:由学生根据诗歌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几句自己的理解或感受,并套用喜欢的歌曲,然后将自己的创作以歌唱的形式展示,经过不到十分钟的讨论探究,各学习小组已按要求完成创作,并选出代表展示。如:

人说两情若在永相望,奈何共聚与君恋一场,恋中人送你一株相思草,自问手中鸳鸯长萧为谁吹。――《伊人红妆》

我在城墙的角落,等待漂亮的淑女,却没看到,心上人的倩影,漫漫的等待,使我不住的徘徊,抚弄她送我的彤管,可能从此以后,学会珍惜天才和地久。――《红豆》

站在城墙下,等着你来呀,努力等也等不到她。拿着彤管呀,打乱了心扉,骗自己她就要到来,是荑草的清香,是蝴蝶的翅膀,是伤心的蒲公英,迷失她的方向。在孤独中绝望,在绝望中坚强,坚强后坚定不移地等待――《花的嫁纱》

由此可见,通过学生的创作,不仅达到了内化所学知识,锻炼学生专业能力(即语言表达和音乐表现力)目的,还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锻炼了学生的探新创新能力。诗歌语言是高度凝练的语言,可有限的语言却给读者带来无限的遐想,这是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诗歌内容的跳跃性,要求读者在赏析过程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也许是情感,也许是对白等,然而填补空白是让学生领会诗意的好办法。在“创词套曲”的拓展训练中,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被充分激发,达到了诗歌学习根本目的以及锻炼能力的要求。

由以上教学尝试可见,诵读法和音乐辅助法是学习诗歌的主要方法,只要我们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因此,诗歌教学中的诵读法和音乐辅助法非常重要。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它们的优势,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不断摸索,让诗歌教学方法的探索道路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①洪静:《诗歌教学 诵读为本》 期刊《教师》2010年25期

②姜静:《浅谈诗歌教学方法》 期刊《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28期

③陈丽璇:《在诗歌教学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期刊《广东教育(教研版)》2006年02期

④吴碧霞《用音乐叩开古诗教学大门》 期刊《作文教学研究》2009年02期

⑤《让图画和音乐进入古诗教学》岳英 期刊《青海师专学报》2007年S1期

蒹葭全文朗读范文第4篇

安徽  鲍亚民

【望梅止渴】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一览无馀】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江左地促,不如中国, 若使阡陌条申昜,则一览而尽,故纡馀委曲,若不可测。”后以“一览无馀”谓一眼即可全见。

【二童一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殷侯既废,桓公语诸人 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故当出我下。’”后用以指少年时代的好友。

【七步成诗】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 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后以“七步成诗”称人才思敏捷。

【才高七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 王(丕弟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因以“才高七步”形容才思敏捷。

【才疏志大】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 名重而识暗。”后以“才疏志大”谓志向大而才能小。

【千里莼羹】旧时多作思乡之辞。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曰:‘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千里,湖名,在江苏溧阳县。莼羹,用莼菜煮的汤。原为具有吴地风味的名菜,后泛指本乡特产,含思乡之意。亦作“千里莼羹”。

【千岩万壑】 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顾长康从会稽还, 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后用以形容峰峦与山谷极多。

【不舞之鹤】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昔羊叔子有鹤善舞,尝 向客称之。客试使驱来,氃氋不肯舞。”后因以“不舞之鹤”喻名不副实。

【相煎何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 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因以“相煎何急”喻自相残杀或迫害。

【瞎马临池】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盲人骑瞎马,夜半 临深池。”后因以“瞎马临池”比喻处境危险而犹暗昧无知。

【略见一斑】大致地看到事物的某一部分。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说·方正》:“门生辈轻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竹头木屑】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扞陶公呴作荆州时,敕 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後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前除雪後犹湿,於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後桓宣武伐蜀,装船,悉以作钉。”后以“竹头木屑”比喻可供利用的废置之材。

【管中窥豹】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 门生摴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辈轻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谓从管子中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纹。后用以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

【管宁割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尝同席读书, 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后以“管宁割席”谓不与志同道合者为友。

【簸之扬之,穅粃在前】谓扬米去糠,糠在米上。穅,同“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王文度、范荣期俱为简文所要,范年大而位小,王年小而位大,将前,更相推在前,既移久,王遂在范後。王因谓曰:‘簸之扬之,穅粃在前。’范曰:‘洮之汰之,沙砾在後。’”本为调侃之词,谓位卑而居前列。后亦用为谦词,谓无才而居前。穅,亦写作“糠”。

【肃然起敬】肃穆地产生敬佩的态度或心情。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规箴》:“远公在庐山中,虽老,讲论不辍。弟子中或有惰者,远公曰;‘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原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执经登坐,讽诵朗暢,词色甚苦。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

【华亭鹤唳】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 所谗,被诛,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华亭在今上海市松江县西。陆机于吴亡入洛以前,常与弟云游于华亭墅中。后以“华亭鹤唳”。为感慨生平,悔入仕途之典。

【万壑千岩】形容峰峦、山谷极多。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蒹葭玉树】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 侯玄共坐,时人谓‘蒹葭依玉树’。”蒹葭,指毛曾;玉树,指夏侯玄。谓两个品貌极不相称的人在一起。后以“蒹葭玉树”表示地位低的人仰攀、依附地位高贵的人。亦常用作谦辞。

【绝妙好辞】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 脩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蒱臼’八字。魏武谓脩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脩别记所知。脩曰:‘黄绢,色丝也,於字为绝。幼妇,少女也,於字为妙。外孙,女子也,於字为好。蒱臼,受辛也,於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后用以指极其美妙的文辞。

【醉山颓倒】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 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行。’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后以“醉山颓倒”形容醉态。

蒹葭全文朗读范文第5篇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投入25亿元,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由此可见政府对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关注和重视。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组织活动形式,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因此,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而课堂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所谓教学方法,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途径和方法,它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在整个人文科学领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这样重要的一门课程,其教学现状并不尽如人意。目前高校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仍然是以讲授法为主,教师单一的讲授几乎占据了课堂教学,这种灌输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把精力主要放在记录、整理和背诵笔记上,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知识,缺少参与感、自我体验和自主学习,因而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自然也受到影响。在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的的新形势下,这种陈旧、单一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滞后。所以,改革古代文学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认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古代文学的教学质量不无裨益。 一、研讨式教学 对于教师而言,最为重要的任务不是要传授给学生多少现成的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因为教师传授的知识是有限的,学生只有掌握了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才能从容应对未来的新知识、新情况,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研讨式教学就是将学生由知识性学习变成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在研讨式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教师最后予以总结指导。例如,学习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时,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作品获得,培养他们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由传统的教师讲解、分析作品,变成让学生学会自己欣赏作品。除了常规的作品解读,教师还可以拓展研讨作品的范围,给学生提供参考书目,让他们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分析、归纳出自己的结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开阔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同时可以深入地探究问题。比如学习《孔雀东南飞》时,让学生思考“刘兰芝为什么得不到婆母的欢心?”建议学生阅读以下篇目:《礼记》中的《曲礼》和《内则》;汉代班昭的《女戒》;清代陆圻的《新妇谱》。通过阅读这些资料,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封建社会女性卑弱的地位和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进而会更深入、全面地回答这一问题。再如学习《蒹葭》时,让学生思考“《蒹葭》是一首朦胧诗吗?”建议学生首先要查找有关朦胧诗的资料,如朦胧诗的定义、特点,朦胧诗代表作家、作品等,然后再看看《蒹葭》是否具有朦胧诗的特点。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但掌握了《蒹葭》一诗意境深邃朦胧的特点,而且还获得了朦胧诗的相关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比较有关的作家、作品,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和理解作品,例如,比较曹丕、曹植在诗歌内容和艺术风格上的异同,比较谢灵运和谢朓的山水诗,王维和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等。 运用研讨式教学,能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研讨式教学不仅使学生乐于探索古代文学世界,敢于质疑,能够多角度地阅读古代文学作品,还能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和探究,具有创新精神。 二、诵读式教学 目前高校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主要是教师向学生讲授文学现象、文学流派、重要作家、代表作品等,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应有的文学史知识。这种典型的知识型教学模式,固然有其优点,但这种教学方法轻视或忽略了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自己的感受。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往往过于依赖教材中的定论或老师的解读,很难将自身的情感体验、生命意识融入对作品的审美体验中,因而,学生虽然获得了知识,但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认知总有所欠缺。至于对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或许更有所隔膜。诵读式教学则是通过诵读作品,引导学生细致深入地体验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把获取文学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艺术的感染和人文精神的浸润。 诵读教学法包括教师诵读和学生诵读两种。教师诵读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文学作品,能够和作品蕴含的思想内容产生共鸣,能够真正体会到作品高超的艺术成就,这样教师才能准确、流畅、充满感情地诵读作品,富有感染力。学生诵读可分为个体诵读、分角色诵读和集体诵读三种形式。个体诵读强调学生个人对作品的理解。例如,学习汉大赋代表作《子虚赋》时,可以让学生从文中选择一段具有铺张扬厉特点的文字,要求准确、流畅地诵读所选段落,并说出自己诵读此段的感受。学生通过诵读和赏析,可以真正体会到《子虚赋》辞藻富丽、铺张扬厉的特点和艺术效果,避免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是机械地背诵《子虚赋》的艺术特点,却缺乏对作品本身的理解和体会的弊病。再如,学习赵壹的《刺世疾邪赋》时,可以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印象深刻或体会颇深的句段,诵读并说明理由,加深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与个体诵读相比,分角色诵读更有戏剧性,学生也更有兴趣,教学效果很好。例如,学习汉乐府民歌《东门行》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叙述者、丈夫和妻子的角色来诵读作品,再现诗中的夫妻对话,要求学生读出丈夫的粗豪刚勇和妻子的柔顺善良,通过诵读作品,学生将自身的情感体验融入到对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中。集体诵读的优点是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诵读作品的活动中,但是,由于人数众多,很难读出作品的节奏、语调以及所蕴含的情感,往往影响到诵读水平。#p#分页标题#e# 在课堂教学中,以上几种诵读形式可以单独采用,也可以联合采用,关键是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诵读水平加以灵活运用。 三、讨论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个问题通过发表各自的意见和看法,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这种课堂上面对面的交流,可以给学生提供了接受知识和深入理解作品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运用讨论教学法时,教师要放弃传统的角色定位,明白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具有不可冒犯的权威,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师生之间应该形成一种民主、平等、互动的关系,在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讨论古代文学中存在的知识问题、方式与方法问题。 教师首先要为讨论做好以下准备:第一,向学生解释参与讨论的基本规则。如学生是否要举手发言;第二,告诉学生如何参与讨论。如应该仔细听别人的发言,要容忍反对意见的存在;第三,向学生说明讨论文学作品的特点。由于个体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存在着差异,因此有些问题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或结论,表达观点时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 讨论的形式可分为个体讨论和小组讨论。个体讨论就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给学生几分钟时间来考虑,然后让学生自愿发言或者教师指定某个学生来回答问题。例如,学习班固的《苏武传》时,让学生讨论“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苏武这一形象的?”通过讨论苏武和张胜、卫律、李陵三人的对比,学生深刻体会到苏武视死如归,不为利诱的斗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再如,学习《陌上桑》时,让学生讨论“罗敷所夸耀的丈夫是否实有其人?请说明理由?”学习《项羽本纪》时,让学生讨论“如何评价项羽的自杀?”这种课堂上的即兴式讨论,由于学生准备的时间短,所以讨论的话题不要太难,一般是紧扣作品内容来讨论。小组讨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非正式讨论小组,就是在课堂上将学生临时组成一个小组,让他们对刚才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然后选一个代表来发言。一种是正式讨论小组,就是将全班学生分成固定的小组形式,每组4-5人,小组成员的合作一直持续到本学期的课程结束。正式小组讨论的问题可以提前布置,要求他们课前为讨论做好充分准备,然后让每个小组推荐一个发言人在课堂上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比如,为了加深学生对李广悲剧命运的理解,可以让他们讨论“什么原因使李广一生未得封侯?”为了使学生了解民歌和文人诗歌的联系和差异,可以让他们讨论“《陌上桑》和傅玄《艳歌行》的异同”,正式小组讨论的论题,由于准备时间充分,参与人员较多,所以讨论的话题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能够激起他们的兴趣和探讨的欲望,并且要求每个小组都要互相合作,共同讨论,避免单打独斗,这样才能使讨论更加深入、全面。 教师在组织讨论时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发言时,教师要细心听取学生的意见,不要马上打断不同意见,学生发言后不要急于评论,以免影响其他学生的发言。教师还要注意调节讨论的氛围,避免讨论出现停滞或冷场。课堂讨论结束后,可以让学生简单写下讨论给他们带来的思想变化,教师自己也要对讨论作出评价,以便进一步改进课堂讨论的方法、策略。 四、形象教学法 文学作品由文字构成,其存在形式是文本。尽管作品中精彩的语言给读者提供了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想象空间,但是,语言仍然具有言不尽意的局限性。在表达高深的思想、复杂的感情、含蓄的意境时,语言往往不能全面、准确地把它们呈现出来。形象教学法就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并茂的优点,将教学内容形象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语言文字言不尽意的不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多媒体技术给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课堂教学方面能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合理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比如,欣赏《采薇》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现杨柳依依、大雪纷飞的图片,帮助学生体会诗中主人公久役将归时悲喜交集的“今”“昔”之感。再如,欣赏《蒹葭》时,可以让学生聆听乔榛的诗朗诵《蒹葭》和邓丽君的歌曲《在水一方》,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此诗凄清怅惘、深邃朦胧的意境。除了展示图片、播放音频外,多媒体技术还可以播放生动的视频。 例如枚乘《七发》中的“观涛”一节,对江涛的汹涌气势描写得淋漓尽致,惊心动魄。但是,那些从未见过江涛的学生依然很难真正体会到这一点。这时,可以播放一则杭州湾钱塘江潮水冲走30人的视频新闻,通过观看视频,使学生形象地感受到潮水之猛,丰富了对“观涛”一节的想象和体会的弊病。再如《芣苡》一诗描绘田家妇女兴高采烈采集车前子的劳动情景,全诗运用重章叠句,只有六字不同。为了帮助学生体会田家妇女在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的优美意境,可以让学生观看歌剧《刘三姐》中的“采茶”片段。 上述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插入一些图片、音频或视频,为学生提供了人物、场景的想象依托,创设意境。这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直观、富于感染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作品,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需要注意的是,运用形象教学法,要避免演示过多,使教师成为放映员,多媒体设备成了放映机。演示内容的多少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接受情况和课堂氛围等因素及时进行调节,使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恰到好处。 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在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践中,要尽可能地把现代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结合起来,不宜顾此失彼。比如,传统的讲授法具有知识系统、信息量大的特点,是一种高效率的教学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不能予以全盘否定,关键是教师在运用讲授法时要改进那种注人式的教学和机械学习。教师在运用教学方法时还应该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并对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因为教学是一个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过程,避免只使用一种教学方法。第二,教师无论选择或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作为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总之,要想提高中国古代文学的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勇于改变传统高校课堂教学中单一化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师不仅要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而且要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合理有效地运用。#p#分页标题#e#

相关期刊更多

绿风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新疆石河子文联

杉乡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贵州黔东南州文联

学语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