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钢的琴电影

钢的琴电影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钢的琴电影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钢的琴电影

钢的琴电影范文第1篇

就影片的意象呈现来说,我们发现“烟囱”“屋檐”“机器”“钢琴”等富有丰富的象征意味。“象征,是使一部影片拥有多层意指的基本生产方式。运用象征能够启发观众的地方远比简单看到的明显内容多得多。”[1]158在影片中,巨大的“烟囱”是计划经济时代国企的标志性建筑,它耸立云天,象征着曾经的繁荣与兴盛。它不仅构成了影片人物的“集体意识”,成为他们曾经生活的缩影,而且负载着几代人的“集体想象”,镌刻着工人们的集体智慧与辛勤汗水。但这样一个“精神支柱”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体制的改变而不得不停止发挥其“历史使命”,在寂寞中拉下帷幕,只听着一声“轰”的响声,它将在蘑菇云的灰尘中结束自己的“生命”。“屋檐”就像展翅飞翔的小鸟出现在影片的前后,它由两部分构成,一边完好无损,另一边破旧不堪,一边能够遮风挡雨,另一边却漏洞百出。前者象征着幸福美好,后者象征着贫苦潦倒,这表明了陈桂林和他妻子的两种生活状态和人生境遇。“钢琴”是影片着力表现的“意象”,它本是可以弹奏优美乐音的乐器,却披上了“钢”的物质外壳,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正是影片着力追求的生活境界。因此,女儿的心愿、兄弟们对音乐的热爱、铸造“钢的琴”中兄弟情谊,柔化了“钢”的坚实。

电影《钢的琴》中,贯穿了以“情感”为核心和以“利益”为核心的两套话语体系。作为话语主体的“小人物”纠结于这两套对立的话语体系,其内心的矛盾与影片“孤寂”的情感氛围相一致。以“情感”为核心的话语体系由烟囱、工厂、团结、真实、精神、理想、浪漫等一系列词汇序列构成,它与计划经济所带来的稳定、本分、老实、安于现状、团结一致、精益求精相一致,这一精神充分体现在陈桂林和他的兄弟们全力以赴制造“钢的琴”这一行动中。为了铸造“钢的琴”以挽回女儿陈小元抚养权,陈桂林请来兄弟们帮忙制造“钢的琴”。他们盛情邀请老工程师进行总设计,大家集思广益,分工合作,使出看家本领,投入到这一“宏大”的工程中。他们以前从未铸造过“钢的琴”,这不仅是对他们能力与情感的挑战,而且也是让他们重温过去的工友生活,以一种“怀旧”的心态来回忆过去。对于这些生在工厂,长在国企的工人们来说,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生活虽然离现实越来越远了,但这种生活在“距离”中却产生了“美”,产生了“情感”,是一段充满“真诚”与“情意”的集体生活。在曾经战斗过的厂房里,这些铁打的汉子拿起以前的工具,载歌载舞,享受着久违的兄弟情谊。破厂房、旧机器、旧围墙、大烟囱这些过去生活的印记,虽“面目全非”,却“情真意切”,这是理想与情感寄托的地方,也是未来生活的动力来源。

与之相反的话语体系则以“利益”为核心,由现实、金钱、物质、虚假等一系列词汇构成。陈桂林的妻子小菊恰是这一话语体系的表述者与履行者,她跟随一位卖狗皮膏药的商人离开家庭,几年后回家的她最终选择离婚。影片对她的行为与话语没有过多渲染,但她“高高在上”的姿态却十分鲜明。她着装时尚新颖,与“破败”的情境形成了鲜明对比。她回家解除婚姻,要回女儿,理由是她能给女儿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对于陈桂林来说,这无疑是个“晴天霹雳”,他不能放弃女儿,希望为女儿铸造一个“钢的琴”来感化孩子、留住孩子。但,现实终归是残酷无情。法律将女儿判给妻子小菊,一位“虚假”且为“利益”不顾一切的“母亲”,而“穷困潦倒”且“真心诚意”的父亲却在现实与理想的拉锯战中失败了。显然,以“情感”为核心的话语体系显示出主导地位,成为主人公及主要人物的话语选择,但以“利益”为核心的话语体系却代表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主人公及主要人物无法改变现实,最终必然要融入现实生活,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依然保留着对真实“情感”的坚守。

钢的琴电影范文第2篇

一、电影发展历程中音乐的重要性

电影从相片叠加的方式到现在视听效果与特技结合的方式,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时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无声电影阶段、有声电影阶段和特效电影阶段。这三个阶段从侧面记录了人类精神需求的进步痕迹与升级情况。

无声电影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演员是卓别林,通过夸张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演示各种场景和表达人物心情,让观者直接通过夸张的视觉效果产生联想,融入剧情之中。由于技术的限制,默片加不了声音,但是人们能通过视觉取乐、更直观地看到整个事情的发展与人物的心理变化。

有声电影阶段解决了在影片中注入音乐的技术问题,让人们能通过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两种方式来触碰影片的灵魂。相对视觉效果,听觉效果更容易触动人们的心灵,使人们与影片的剧情、感情产生共鸣。

特效电影阶段在视听技术上加入更多特效,例如爆破和3D特技。这些特效更好地美化视觉效果和优化听觉效果,让整个影片的感情表达更加强烈,通过华丽的技巧完全带动观众的情绪,让人们在感情上得到升华。

二、电影中钢琴的重要性

钢琴拥有最宽广的音域、最宏大的音响、最丰富的音色变化,其精美的制作工艺、昂贵的造价、优美的外形让之看起来更加优雅,加上独特的演奏方式,它成为当之无愧的“乐器之王”和众多音乐家的心中至宝。在众多音乐家的努力下,各种触及灵魂的乐曲通过钢琴表达得淋漓尽致,为钢琴赢得最广泛的关注和高度的赞赏。这些优美的钢琴曲被注入电影之后,电影的灵魂进一步升华,电影艺术的发展更上一层楼。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钢琴在影片中的艺术效果。

(一)钢琴生动地体现电影的视觉艺术

钢琴本身的高贵和钢琴师的优雅结合在一起,就是一场华丽的视觉盛宴。钢琴的造价很高,制作工艺很精美,外形也很大气,这并不足以产生过于优美的画面,因为还有很多乐器比钢琴的外观更美,但是一旦与钢琴师结合在一起,画面就会产生质的飞越;所谓画龙点睛,钢琴师就是龙的眼睛。出于对钢琴的尊重,钢琴师会用自己最优雅的一面来弹琴,也会发挥自己最高超的技术。在《海上钢琴师》这部著名影片中,钢琴因素就被多次使用,营造出各种不同的氛围,让情节的发展更紧凑。斗琴的时候,主人公1900与爵士乐发起人谢利进行比赛,1900把自己融入钢琴中,表情动作随着钢琴的弹奏音律不断跃动,时而低沉时而高亢,四周的观众都被他感染,沉浸在高昂的激情和深深的孤独中,连谢利都如此。此片段通过各人物的表情、动作和反应来凸显主人公的高超技术以及他对自己技术的自信与骄傲,为维护钢琴尊严的坚决和斗琴过程中强烈的感情起伏,哪怕是听不懂音律的人也能体会到主人公心理的变化。

(二)钢琴优雅地诠释电影的听觉艺术

一首好的插曲对电影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所以众多导演都会尽力选取最适合的乐曲。由于钢琴具有宽广的音域、宏大的音响和丰富的音色变化,所以钢琴曲通常都是影片插曲的首选。优美的钢琴曲通过音符的跳动谱写人们内心的活动,通过听觉传到人们的心里。《钢琴课》这个片子就让钢琴为女主角艾达代言,钢琴成为艾达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手段,成为艾达表达自己想法的重要方式。虽然艾达没有对话能力,但是钢琴能代替她说话,她幸福的时候钢琴曲柔美,悲伤的时候钢琴曲阴郁,愤怒的时候钢琴曲激烈,钢琴与她已经融为一体,观众可以听着她的琴音感受她内心的变化,随着她的琴音为她的幸福祝福,为她的悲伤心痛,为她的愤怒气愤。这个片段,通过听觉艺术,诠释整个影片的感情波动,让人们的心灵不断被触动,使人们融入到影片的灵魂中。

钢的琴电影范文第3篇

关键词:影视作品;钢琴美学;表达形式;特点意义

一、影视作品里,钢琴音乐的美学元素

(一)钢琴音乐的本体与个性审美

钢琴音乐是各个要素与环节之间的联系,通过配合和千丝万缕的纠缠才构成了钢琴音乐的整体审美,我们所听到的钢琴曲基本上是现代演奏者对钢琴曲本体的模仿与自我情感的表达,这种钢琴音乐的演奏使个性与共性相互揉和,使不同的演奏者演奏出的钢琴曲明显的不同。所以使钢琴曲产生多种风格多种层次的曲调,在影视作品中钢琴音乐的本体与个性这一美学元素的结合,能够更好地表达影视作品中的感情脉络。

(二)钢琴音乐的感性与理性审美

钢琴音乐是美学思想的贯彻,所以美学元素是钢琴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欣赏环节是钢琴美学的最高端,也是酝酿钢琴曲中感性与理性元素的必要过程,钢琴理性是钢琴音乐数据的表达,是曲调的表达方式;而钢琴感性应该是音乐的感情表达,是演奏者个人情感与音乐的结合。在影视作品中,运用钢琴音乐基本上都是音乐的感性表达方式,在电影作品中,运用钢琴音乐基本上都是表达情感、渲染氛围,所以影视作品是钢琴美学中的感性表达。比如在电影作品《钢琴家》中,电影的主角作为受害民族的个体多次弹奏钢琴曲,他通过钢琴作品的演奏不仅将二战时期泯灭的人性表现了出来,更融合了钢琴美学中的感性表达方式,将内心情感用音乐艺术的方式流露出来,它将肖邦的作品真正演奏成了一曲犹太人的悲怆交响曲。

(三)钢琴音乐的存在与意识审美

音乐的审美从来都不是乐谱的简单表达,而是艺术形式的存在性与意识性的审美,音乐的存在与意识审美都是精神现象超越音乐本身而存在的一种审美方式,音乐的乐谱与演奏乐器只是一种音乐美学的载体形式,只有音乐审美才能使钢琴具有真正存在意义,存在现有的审美价值。钢琴音乐的审美必须具有接受性和大众性,如果钢琴音乐的美学脱离了大众欣赏,就会使作品缺乏审美价值,缺乏存在的意识。钢琴音乐的审美意识不仅存在于演奏的那一时间段,而是具有持久性的一种艺术美,所以在电影作品中使用钢琴美学,能够使电影长时间的保留于人类思想意识当中,只有演奏者达到了最佳的音乐审美效果,才能将钢琴曲与电影主题思想相互结合,在电影作品中,运用钢琴音乐的存在与意识审美,能使影视作品更具有存在性,例如在影片《一曲难忘》的拍摄过程中,运用了钢琴诗人肖邦的钢琴作品,钢琴曲里坚毅不拔,刚强不屈的“英雄”舞曲,不仅表达了军队的勇敢与豪迈,更衬托出了军号声的威武与节奏,因为钢琴曲的存在性与意识性才使该影片成为了励志爱国的影剧之星,或许你会忘记影片的内容,但却不会忘记影片里催人奋进的精神。

二、影视作品中钢琴美学的特点

在影视作品中钢琴曲的投放使影视作品得到了升华,其中钢琴曲自身也有它独特的特点,这就使我们在分析钢琴美学时必须注重钢琴曲自身的特点意义,选取正确的钢琴曲与影视作品的主体相互契合,将钢琴美学的特点得到完美的诠释。目前我们的钢琴曲是古典文化与西洋音乐的综合体,体现了钢琴美学具有兼容并济的特点。在影视作品中钢琴的使用基本上会分为三个方向,首先是原创的纯音乐作品,其次是为影视作品中的歌曲做伴奏或底音的钢琴曲,最后是改编后的钢琴作品,这三个方面的钢琴美学都注重技法的教育也都结合本土特色融合电影主题,体现时代特色。钢琴文化具有自然性、普遍性、阶级性、以及时代性的特征,所以影视作品当中的钢琴美学是我们必须分析与重视的影视作品元素之一。

三、影视作品中的钢琴美学表现形式

(一)营造背景氛围与艺术品味的审美

现代电影的表现手段丰富多彩,其中声音就是电影背景氛围体现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影视作品中,运用钢琴曲能够起到营造电影主体氛围的作用,与默片时代相互对比有声电影的气氛营造更加简单与多样。钢琴音乐是艺术语言表达形式之一,这也使作品中插入不同形式的钢琴音乐就能表现出不同的时代氛围、地方风情或者情感氛围等,影片中使用钢琴美学能够极大的提高影片的创造内涵以及表演者的情感诉求。钢琴美学一直是艺术化的代表,也是品味与美学的体现,在影视作品中加入钢琴美学能够提高整个影视作品的品位,能够提高观看者的审美能力。在作品《钢琴家》中,表演者钢琴家演奏肖邦的著名作品《g小调第一叙事曲》,这一钢琴曲营造了坚韧不拔民族仇恨的电影主题背景,钢琴曲的出现,使整个影片的精神进一步得到了升华,起到了震撼世人的作用。

(二)推动电影情节发展

音乐与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相似性,文学作品中存在着起承转合,开头故事结尾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而在电影中运用钢琴曲能够一定程度上推动电影情节的发展,比如在意大利的一个经典电影中《海上钢琴师》里,钢琴曲就贯穿于电影当中,从始至终的带动情节的发展,钢琴音乐简明扼要的对情节进行了片段式表达,在电影一开始的时候,那名孤儿被丢弃在船上是他第一次听到钢琴曲,在这一桥段中钢琴曲的出现使孤儿开始痴迷于钢琴,所以第一次钢琴曲的出现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接下来故事的转变埋下了伏笔,有了第一次钢琴曲的出现,才使他吸引了很多人来观看他的音乐表演,才使故事走上了正轨。

(三)凸现电影主题

电影主题不仅需要观影者思想的体会,还需要影视作品中的相关引导,在电影中使用钢琴美学能够突出电影的主题,表达电影的整体思想内涵。钢琴曲具有音域宽广、音量宏大、情趣优美、音律精准、弹奏灵活的特点,所以钢琴曲能够表达各类电影的主题,灵活多变,音乐可以通过节奏音律的变化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以及故事情节的特点,钢琴曲能够通过钢琴节奏、速度、声调的变化来调动观众内心的情感,电影的画面与音乐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所以在电影中运用钢琴美学能够表达电影的主题能够激发观众内心的感悟。

四、结语

钢的琴电影范文第4篇

[关键词]钢琴;电影配乐;作品;分析;应用

电影配乐艺术随着电影艺术的蓬勃发展,已渐渐被人们所熟知。观众的欣赏水平、鉴赏能力也越来越高。众多配乐大师用他们的才华和智慧为我们带来一次又一次的视听震撼。在电影作品中,配乐师完全是无名英雄。他们不能像画面中的人或物那样,鲜活地出现在眼前,但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却在人们的心间流淌。这种音乐在心中的记忆更加深刻,推动情节的进程,烘托故事情节的发展,帮助我们理解电影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一、电影中耳熟能详的钢琴曲目

对钢琴的热爱还表现在学习演奏钢琴者众多。学会演奏一项乐器已经是现代人的基本文化追求之一。很多国家在基础教育中就有演奏乐器这一项。这使钢琴曲目的普及程度较高,人们对钢琴曲目的认识、理解和熟悉程度是所有器乐中最高的。

在电影中运用钢琴曲目来做为背景配乐,可以选择的空间非常大,而且观众较熟悉,容易产生强烈共鸣。很多导演在自己的作品中,将电影的故事情节与钢琴曲目的艺术表现充分利用,使其成为电影故事发展的一个良好背景,使观众视听感受强烈。2003年荣获多项奥斯卡奖的电影《钢琴家》,这部电影融入多位音乐大师的钢琴作品,如肖邦的大量作品,奏鸣曲、夜曲、圆舞曲、协奏曲、幻想曲等。经典科幻惊悚片《变脸》中有肖邦的《第15前奏曲——雨点》;《美丽心灵》中莫扎特的《第11钢琴奏鸣曲》;《永恒的爱人》中贝多芬《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乐圣柴可夫斯基》中柴可夫斯基的《第1钢琴协奏曲》;《闪亮的风采》中肖邦的《降A大调第六波兰舞曲》;《致命报酬》中肖邦的《圆舞曲——小步舞曲》;《罗丝玛丽的婴儿》中贝多芬的《致爱丽丝》;《十一罗汉》中德彪西的《月光曲》;《楚门的世界》中肖邦的《第1钢琴协奏曲》;莫扎特的《第11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莫扎特的《回旋曲土耳其风格的小快板》;《小迷糊当大兵》中肖邦的《升C小调圆舞曲》;《艾尔维拉?麦迪根》中莫扎特的《第21钢琴协奏曲》。

电影中的文艺片对钢琴音乐的运用更为精妙,注重人物内心的变化,对故事进程的推动作用,烘托情绪效果等。2004年出品的由迈克?尼克尔斯指导的电影《偷心》,在表现人与人感情问题上,主人公有一段经典对白,这段对白犀利地指出了电影的核心思想,在这段对白中,电影配乐运用了莫扎特的歌剧《女人心》的音乐作为衬托,极其符合当时的主人公表达的意境,音乐与电影配合紧密,音乐性强。

电影中的纪录片也是对电影配乐十分重视。纪录片对钢琴作品的选择上更注重音乐风格与影片的相互配合。战争题材的影片,往往选择进行曲等激昂有力的作品。人物题材的影片,根据叙述的事件来进行配合。历史题材的影片,选择古典钢琴曲目的居多。纪录片作为电影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影音乐方面可发挥的空间更大,对影片的烘托作用也更强烈。

二、以知名钢琴曲作家为题材的电影作品

在钢琴艺术发展中,很多音乐家的名字是不能忘怀的,比如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等。

世界著名的钢琴作曲家因其伟大的艺术作品而流芳百世。正是出于对这些艺术家的喜爱,电影人将作曲家的生平搬上银幕。电影《莫扎特》在第57届奥斯卡奖上获得8项金奖,成为电影史上的一部备受瞩目的经典作品。其他表现音乐家生平的电影作品也同样受到了观众的热爱,很多片子已经年代久远,但是仍然有很多钟爱他们的观众。而且还有很多作品几经重拍,来满足现代观众的需要。

(一)《莫扎特传》

《莫扎特传》是音乐家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部,影评人称:“这是一部人物传记的顶峰之作,深刻洞悉人性,成为轰动世界的第一流视听享受音乐片。”这部作品获奖无数。《莫扎特传》这部电影将音乐神童莫扎特短暂而又传奇的一生全面展现给观众,影片中对各种人物性格的刻画深刻感人。将莫扎特对音乐的挚爱,心无旁骛专心写作,与平庸嫉妒善用权术的萨利埃里形成鲜明对比。影片的故事发展都沉浸在莫扎特优美的音乐当中,其中莫扎特在萨利埃里为他举行的欢迎会中,莫扎特的三段钢琴演奏精彩至极。影片中多处回旋着莫扎特的钢琴作品,第10小夜曲、G大调钢琴变奏曲、第10钢琴协奏曲、第22钢琴协奏曲、第20钢琴协奏曲、安魂曲、《魔笛》序曲、《唐璜》序曲等等。看过这部电影,我们对莫扎特的音乐更加着迷,对他的英年早逝唏嘘不已。这部作品是后人对莫扎特音乐成就的总结,也是在向这位天才音乐家致敬。

(二)《贝多芬伟大的爱情生活》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这位一生坎坷,耳朵失聪的音乐家,克服了自身的一切困难,坚持他所钟爱的音乐事业。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等各种风格音乐作品,艺术歌曲与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贝多芬被尊称为乐圣。

钢的琴电影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电影《钢琴家》;悲怆;演奏;人性

钢琴是一种独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钢琴在电影中的运用,主要为影视创作提供视听艺术,促使声音和影像画面的完美交织。钢琴音乐在电影创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视觉艺术的大体走向,是一种服务于故事情节的艺术形式。改编电影《钢琴家》的故事叙述中就大量运用了钢琴音乐,把主人公的形象与残酷的人生经历刻画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影片的结尾部分,主人公在一片废墟中弹奏钢琴曲,他凭借牵动人心的琴声让德国士兵产生了怜悯之心,并促使他冒着生命危险也把主人公送达安全的地方。因此,在这部影片中以钢琴音乐为故事的牵引线,并逐步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一、电影《钢琴家》简析

电影《钢琴家》的宣传海报上尽显出一片无边的黑暗,唯独能看到一双手在钢琴的黑白键上跳跃,但看不清表演者的脸庞,而是能隐约看到佩戴在右臂的白色臂章,它代表着犹太人被德国奴役的悲惨经历。透过这张独具文化内涵的海报,我们能进一步地了解电影故事,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主人公是来自于波兰的犹太钢琴家,他在硝烟四起的战争环境中却意外地存活下来了,影片讲述的并非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而是对犹太民族的悲惨历史的真实反映。电影《钢琴家》是由来自于犹太民族的导演波兰斯基拍摄的,改编自钢琴家斯皮曼的自传体小说,导演波兰斯基曾经在《苔丝》等经典影片中表现出自己的创作视角,他擅长于采用黑色幽默的形式来挖掘人性的阴暗一面。然而在电影《钢琴家》中,在电影领域中一贯享有“花花公子”艺术风格的波兰斯基一改往常的华丽,却以一种沉痛而又富有张力的表现手法叙述了一个关于犹太民族的自我救赎和徘徊于生死之间的故事,沉重的历史故事的再现让人难以适从。

电影《钢琴家》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在二战中来自于犹太民族的天才钢琴家瓦瑞·斯皮曼与数十万的同胞们遭遇了纳粹的残酷封杀,在战争面前,钢琴艺术也显得苍白无力,主人公斯皮曼东躲,本能的求生欲望迫使他要生存下去,最终他用一曲动人心弦的钢琴曲打动了一位德国军官的心灵,并在他的帮助下终于迎来了生命的曙光。整部影片的镜头都在描写犹太民族的逃难,乞求生存,而钢琴家甚至都没有机会弹奏钢琴,就在这种充斥着死亡气息的背景下,观众被犹太民族的救赎道路和挣扎而深深震撼了心灵。在波兰斯基的电影创作生涯中,曾经义无反顾地拒绝过相同题材的电影,但在十年后他终于能打开自己的心灵,积极地面对自己的悲惨童年经历,并完成了电影《钢琴家》的拍摄。在影片的创作中无疑融入了波兰斯基的童年经历,他鼓起勇气去创作与自己悲痛经历相似的电影题材,他采用了细腻的视听语言再现了一个个沉重的画面,同时影片也推动他抵达了世界电影的高度。

二、电影《钢琴家》对犹太人的悲怆演奏

(一)犹太导演波兰斯基的惨痛童年

电影《钢琴家》的故事背景与导演波兰斯基的童年生活经历息息相关。他作为一个犹太人,生活在二战的历史背景下,与众多的犹太同胞一样亲身经历了反犹的屠杀浪潮。波兰斯基的家庭没有逃离灾难的枪口,他的父母亲相继被德国军官抓走,即使父亲和叔叔在后来幸运得以释放,但当时正怀有八个月身孕的母亲却惨死在毒气室中,残酷无情的战争和亲人的死亡无疑成为年幼的波兰斯基永远的梦魇,甚至给他的电影创作生涯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使他长期封闭了这段童年的悲惨经历,拒绝了相同类型的电影创作。在电影《钢琴家》的创作中,导演波兰斯基终于有勇气回忆自己的童年经历,强制克制自己的情感,没有一味地宣扬战争的恐怖气氛,而是萦绕着哀而不伤的情感,而正是这种隐忍的悲伤让众多的观众深深地体会到犹太民族的绝望。波兰斯基在电影的拍摄中曾经说过,他想要借助这部影片来重新构建童年的记忆,并最大限度再现真实的历史,因为他的电影创作并不是为了迎合电影市场的需要,而是对真实情感的宣泄和历史的再现。从波兰斯基的创作理念中我们可以深刻地领悟到,他试图让观众看到二战中的真实场景,没有以仇恨的眼光去看待纳粹士兵,只是对犹太人的悲惨遭遇给予了同情和涌起了沉痛的情绪。

(二)主人公钢琴家的苦难人生

艺术在战争环境中就好像是一朵娇艳的玫瑰,但即使它拥有多么美丽的外表都抵不过战争的硝烟四起,所以在电影《钢琴家》的开头部分,即使外面的世界到处都响起了炮声,钢琴家斯皮曼还是依依不舍在弹奏钢琴曲;当他面临窘困的现实苦难的时候,他不得不低价转卖了钢琴。处在那个时代下,每天都有无数个生命在自己的眼前消失,于是出于求生的意志促使钢琴家决定逃亡,逃离死亡的枪口。当逃离到战争的生活后,钢琴家甚至以为他就能获得安宁的生活,殊不知他只是逃离到另一个环境,死亡的气息仍不断地跟随着犹太人,而钢琴家只能在善良人的帮助下谨慎生活着,此时的他更显得异常的孤独。影片中描写了钢琴家时不时地更换藏身之处,死亡的场景不断地出现在他的眼前,甚至每一滴水和一餐粮食都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命,观众无疑感同身受地体会到钢琴家的无助和害怕,同时也被他求生的意志动容,透过这些沉痛的电影画面,更加深刻地传达出战争的无情。通过波兰斯基的创作视角,把战争的残忍无情转化为令人细细品读的诗篇,让观众反复地品读人性和审视历史,从而直达心灵的最深处。当钢琴家面临绝望的生存境地的时候,导演通过细腻的画面呈现出人性的光辉,通过钢琴家的钢琴演奏来感动德国军官。电影《钢琴家》在片头部分描写了钢琴家不顾战争的炮火仍然为坐在收音机旁的观众弹奏钢琴曲;在片中的时候,钢琴家则藏匿在好心人的阁楼上,他看到了钢琴,于是不由自主地用双手抚摸琴键,闭上双眼随着奔涌的音符浸透无助的心灵;在影片的结尾部分,钢琴家如同一个毫无反抗能力的弱者,躲在一片废墟中仍被德国军官发现了,屋子里摆放了一个钢琴,恰好这个德国军官也十分的热爱音乐,随着钢琴家的演奏,在此刻钢琴艺术的魅力远远地超过了民族的仇恨。正是这样的巧合使钢琴家收获了重生的机会,他坐在钢琴旁,熟悉而又陌生的音符从他的指尖划过,一曲肖邦的《第一叙事曲》缓缓地响彻天空,钢琴家和德国军官在这首钢琴曲中产生了情感的共鸣,随着钢琴家慌乱的演奏中,德国军官把帽子摘下来,向钢琴音乐深深致敬。

(三)战争中的钢琴演奏

电影《钢琴家》中有两次钢琴弹奏的画面描写印刻在观众的脑海中。第一次的钢琴演奏场景冲击了观众的审美视线,一个衣衫褴褛的钢琴家与典雅的钢琴搭配在一起显得异常突兀,他额前是被风随意吹散的乱发,枯瘦的双手熟练地在钢琴键上游离。在此之前,钢琴家还在为获得一点食物而绞尽脑汁,但在钢琴音乐的感知下,他沉寂的心灵被一点点地点燃,瘦弱的身体开始挺拔,双手也由一开始的慌乱而转变为轻松娴熟,并与钢琴完美地交织在一起。随着钢琴键的跳动,那个备受苦难折磨的钢琴家又重拾了精神食粮,钢琴音乐经历了真正的洗礼,显得更加纯净和动人。另一场钢琴演奏场景出现在影片的结尾部分,钢琴家坐在音乐厅中演奏了肖邦的《马祖卡舞曲》,充满温暖色调的背景,指尖轻轻地触碰琴键就能浇灌人们的心灵,抚平犹太人的苦难历史。对于广大听众来说,在历经了纷乱的战火而得以幸存下来,又可以再一次坐在剧院欣赏优美的钢琴音乐,这一场面无疑让每个人都有深深的感触,他们的内心是充满感激的,而此时的钢琴音乐则成为慰藉他们精神世界的最好良药,鼓励他们重新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美好的未来,同时也成为安抚每一个死亡灵魂的挽歌。最后在电影屏幕中出现了一个通告,说明那个心生怜悯的德国军官在监狱中死亡了;钢琴家则在多年后沉寂在波兰的土地上。音乐是钢琴家整个生命中的精神支柱,生存的意志则是他演奏的华美音乐,穿透心灵的琴声掩盖了那段不愿提及的悲惨岁月,也轻轻地叮咛每个受伤的心灵。音乐抚平了人们较早的情绪,钢琴家尽情演奏着,或许整部影片中刻画了太多惨不忍睹的战争场景,让观众亲眼看到了许多由战争酿造的悲剧,所以影片结尾部分的琴声不断地响彻人们的心中,优美安谧的琴声无疑在告诉人们,我们身处在和平的年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因为我们拥有健康,生活充实,所以我们更应该以一种满足的心态迎接未来。钢琴艺术在战争的背景中无疑是一种奢侈,但钢琴艺术却成为战争中开不败的花儿,在充满饥饿和艰难困苦的情况下,甚至自己都无法预料能否看到明天升起的太阳,钢琴艺术对主人公来说无疑是一种奢侈,抑或是支撑自己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三、结 语

电影《钢琴家》无疑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通过真实的电影镜头把人们带入了二战期间犹太人的屠杀事件中,让我们深刻地感知生命的价值和钢琴艺术的精神召唤以及对人性光辉的刻画。整部影片的情感基调较为沉重,甚至是悲怆的,全片几乎没有任何喜剧画面,唯独让我们眼前一亮的就是钢琴声。在战争的背景下,一切都显得苍白无力,高贵的钢琴在炮火下显得无足轻重,遭到了纳粹的严厉打击,犹太民族只能凭借本能的求生意志来抗争死亡。作为一个犹太民族的钢琴家,他也不免为了生存的需要向现实低头,用钢琴来换取微薄的收入,用钢琴艺术来唤醒沉睡的民族心灵,因此,在悲痛的战争环境中,钢琴艺术也由此蒙上了一层悲怆的情感。

[参考文献]

[1] 西涢.“希望我们都可以死里逃生”观看罗曼·波兰斯基电影《钢琴家》后感[J].家庭影院技术,2008(10).

相关期刊更多

特殊钢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大冶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

物理测试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河北冶金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冶金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