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可持续发展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原则
1 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可持续性发展原则,就是以生态学观点对城市系统进行分析研究,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来满足人类最大的需求,同时保持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以维持城市发展系统的平衡。城市景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样要以生态城市的结论作指导,从自然生态为中心去指导景观设计,达到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这种设计就是生态景观设计,又称为绿色设计,它是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设计方式,这种设计追求景观设计与生态过程相协调,以此使城市建设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化。这类设计在早期起到了改善工业发展对环境破坏的作用,保护了脆弱的城市生态系统。二战后,随着世界工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水资源危机、能源危机、土地危机以及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等问题,这些都是由于我们人类生活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导致的。在这种情况下,生态景观设计就变得更加重要。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景观设计的一个新的设计发展方向,而且也是一种新的设计理念。
2 景观可持续发展包含的具体内容
首先,景观格局的可持续。景观格局的可持续性是指从整体空间格局和过程意义上来对景观的可持续性进行讨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设施。景观是一系列生态系统的综合,需要从空间格局和其发展的水平过程来认识,这个发展过程包括风、水、生物迁徙、人的活动过程等,这些过程的可持续性,直接影响到整个景观格局的可持续性。大量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景观元素、空间位置等都是构建城市生态景观的重要因素。景观格局的持续性是景观设计持续性的一个方面,是人类可以获得可持续生态服务的要求。
其次,生态系统的可持续。一片森林,一条溪流,一块湿地,一片草地都可以是一个生态系统,在每一个这样的生态系统中,都存在着各种生物元素,它们之间发生着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景观作为生态系统,其可持续性会受到生物物种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生物与环境的适宜性、人的干扰和人工物质的可同化和降解的程度的影响。把景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调理生物与环境关系来实现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和完善能源与资源循环和再生系统。
另外,景观材料和工程技术的可持续。景观设计使用的所有材料都源自地球上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要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利用。对于可再生资源,也要保护其有限的再生能力,杜绝杀鸡取卵的采用方式,而是要采取减用、再次利用和再生的方式。
最后,景观使用的可持续。从经济学和社会学意义上来说,景观的使用应该是可持续的。中国巨大的人口压力和有限的土地资源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对公共设施和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再利用才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战略,因此,中国的景观设计有责任对土地以及土地上的物体进行保护和科学管理,提高利用率。要教育公众,倡导可持续的环境理论,推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 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方法
3.1 土地的高效利用原则
土地为人类赖以生存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极度匮乏、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面对这种情况,土地的合理高效率利用,就成了一个更加重要的课题。在我国景观设计中,立体化使用是一个值得提倡的方式。就是指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多的提供活动场所,如立交桥、轻轨的使用,绿地上地被、灌木、乔木共生的环境等。
3.2 能源的高效性利用原则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能源利用不足的现象还很严重,节能势在必行。除此之外,还应该站在环境保护的角度去看带能源问题,高效利用能源。
3.3 植物配植的生态性原则
在一个完整的城市系统中,绿地系统是否完善对这个城市的环境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完善的绿地系统,可以改善小区与温度、空气湿度、净化空气,对改善城市小气候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景观设计中应该做到:城市各区绿色植物要与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相匹配;模拟地带性群落的植物结构特征,建立适宜的复层群落结构,形成良性生态系统; 新品种植物的引进要和当地气候土壤适宜;在植物配植中要考虑到人类可亲近动物的生存、繁衍等。还要在美感、寓意等方面达到和谐,与城市景观及形态、美学相融合。
3.4 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原则
水资源作为人类的起源以及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是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若不能有效的利用和保护,将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我国景观设计的可持续中,必须要把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国际贸易 可持续发展 生态可持续贸易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国的互补性和依赖性也日益加强,然而经济贸易现状越来越表现为:资源向发达国家转移,污染则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不公平的经济贸易活动在国际贸易的掩护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全球化蕴藏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潜伏着危机。
世界各国在推动贸易发展的过程中,应认识到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对立—具有内在增长机制的国际贸易对自然资源需求是无限的,而具有内在稳定性机制的生态环境对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二者目标取向一致—贸易的合理有序发展是对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协调环境与贸易的关系,既不能破坏生态环境换取贸易的暂时发展;也不能过度地保护环境而放弃贸易增长。在此意义上,我们探讨生态可持续贸易,以促进贸易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可持续概念的提出与内涵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产生了一系列阻碍人类经济社会进步的环境问题,引发了环境运动。至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系统地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也是目前影响最大,得到世界公认的定义。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原则
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效率、生态和谐与社会公平的协调统一。第一,经济可持续发展,即构建集约式的经济增长方式:第二,生态可持续发展,即改善生态环境,使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第三,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的本质是改善全人类生活和健康水平,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可持续发展应把握三个原则:第一,可持续性。经济社会发展要保持生态系统的协调性和完整性。第二,公平性。一是代内公平,给世界各区域以公平的分配和发展权;二是代际公平,即当代人不能损害后代的环境利益来发展自己。第三,共同性。各个社会单位共同遵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目标。
三、国际贸易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一)国际贸易可以使各国最好地发挥比较优势
首先,提高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自然察赋、环境承载力不同,只靠国内资源满足生活、生产需求,会造成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恶化。国际贸易使国家间通过进口别国的可持续资源来减少对本国稀缺资源的过度开发。
其次,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世界资源供应总量在一定条件下是无法大幅度提高的,若想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需求则必须要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而国际贸易可以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的优化组合和配置。
最后,增强了环保意识和能力。国际贸易使世界各国依存和影响程度增强,环境问题使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视野扩展到全球范围。技术和资金通过贸易体制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为各国生态建设提供支持。
(二)国际贸易对环境保护的负面作用
首先,污染扩散。国际贸易会导致污染环境的外部性产品甚至是危险废物在全世界转移和扩散污染。对进口国、出口国以及海洋、大气等公共环境造成污染。
其次,经济的放大效应。国际贸易促进了经济规模的扩大,增加了对资源的消耗,加剧资源枯竭和环境退化。因此,一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生态之间存在目标差异。
最后,对交通运输网的环境影响。交通运输是国际贸易的必然条件,贸易活动不仅消耗能源、产生污染物,而且交通建设会改变地形地貌,破坏生物多样性,影响生态发展。
四、生态可持续贸易
(一)生态可持续贸易的概念与内涵
资树荣(2001)将可持续贸易定义为“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一种全新的贸易模式,它通过商品、技术与服务的跨国交换,满足进口国消费与生产的需要,促进贸易国的经济增长,同时在贸易品的生产与交换过程中,使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达到最少,从而减少同代人和后代人的国际贸易对环境的需求。”其深层的含义在于:限制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贸易;积极促进技术交流和转让,提高不发达国家的环保水平: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减少贸易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二)发展生态可持续贸易的基本原则
第一,环境成本内在化原则。环境成本指产品从原材料到回收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产生的费用。环境成本内在化不仅有利于公平竞争和环境保护,而且有利于实施污染控制、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还可消除贸易壁垒,促进全球贸易秩序的合理有序。
第二,自由贸易原则。可以优化全球资源配置:调节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通过技术和服务贸易,提高环境保护的水平;给消费者选择绿色产品的机会。
第三,公平贸易原则。公平贸易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原则。发达国家低价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大量资源,造成出口国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只有环境成本内在化才能实现公平贸易。
五、发展生态可持续贸易的策略
生态可持续发展是牧关全世界人民生活质量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要维护本国在环境保护中的权力,同时承担不损害他国环境的义务。最终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全球绿色经济体系。
(一)环境成本内部化
环境成本受到环境要素察赋和环境标准的影响。环境成本内部化,一是主动内部化,即经济主体自觉地使用、生产绿色环保产品,减少资源消耗。二是发生事实污染后,有关环境主管部门进行强制干预。在环境成本内部化的过程中,政府的宏观调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建立健全环境成本信息制度。对生产、贸易中的环境成本进行估算、评价并公示,为企业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信息。
第二,完善环境税费制度,促进绿色消费。首先,向生产、消费双方收取污染产品附加税和污染产品消费税;其次设立环境资源税,把资源补偿费纳入到资源税之中。再次,实施差异税收,引导环保产业发展。
(二)调整出口退税政策
出口退税是国家为了消除税收差异对贸易的影响,减少出口产品的税收负担,增强其价格竞争力,而将商品在国内生产和流通环节缴纳的税款退还给出口商,使出口商品以不含税的价格参与国际竞争。我国应该积极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对资源密集型、污染密集型的产业减少或取消出口退税;对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则给与相应的退税补偿。从而调整我国出口结构,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
(三)利用.WTO规则设置合理的绿色贸易堡垒
绿色贸易壁垒,指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限制进口的措施。一方面体现了消费者环保意识和可持续观念:另一方面也保护了出口国的生态环境,是解决国家间环保事业发展不均衡的有效措施。我国作为WTO的成员,应在WTO规则的框架下积极主动建立和完善严格的、符合WTO规则的环保标准以及法律法规,设立适合我国的、合理的绿色壁垒,对“三高”产业及产品加以限制,从而保护本国的环境利益和人民健康。
关键词: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培养
一、地理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地理,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与地的关系的学科。具体地说,地理要研究地理事物是如何产生、怎样分布、区域的差异和特征;以及这些事物的原因;而且还要研究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和相互影响等。
可持续发展是以调解资源、人口、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为目的的,总之,就是处理人地关系。由此可见,地理是众多学科中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地理教育对可持续发展观的培养是责无旁贷的。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自身与环境的关系的重新审视而得出的思考精华,在人类的生存以及发展中是必须的。所以,把可持续发展融入地理教育也是这个时代的要求。
二、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地理教学应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社会经济发展观。学生具备了以上的观念,学生能综合地、客观地考虑问题。
2.树立学生的责任感
让学生知道当今的全球性的问题:臭氧层有空洞,温室效应,生态破坏,人炸……了解当今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就会加深,自觉地保护环境。
3.加强学生的环境法律意识
有的时候,保护环境需要法律的协助。增强学生环境方面的法律有利于学生加深保护环境的意识,也可以对防止破坏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4.注重实践
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并不是说说而已,更重要的是实践。高中地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有地理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的培养的做法
1.利用好高中地理教材中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内容:文字、图文表格
出现在教材上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内容大多数是以文字出现的,同时这些文字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理论依据。而图文表格可以形象生动地描述可持续发展观的实际操作。充分利用好这些文字和图文,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可持续发展观。
2.理论联系实际
老师在讲解关于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时,要懂得结合实际,把教材内容与当今周边发生的环境问题联系起来。其中,着重讲关于“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模式所造成的环境问题,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经济要在保证自然资源的质量下发展。
3.开展第二课堂
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不能只靠书本和课堂上的知识。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教育是很好的解决方法。第二课堂,让学生离开课堂,离开课本,去观察现实中的地理信息、知识。在开展第二课堂的时候,可以根据课堂的知识来设计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查找资料,提高第二课堂的效率。第二课堂,可以很好地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性结合,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去观看本市区可持续发展的成果,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的培养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
4.开展一个讲座
老师开展一个主题有关地理的可持续发展的讲座,例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讲座中,老师可以给学生放映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影片。影片最好一开始是环境被破坏,影响很巨大,结尾是经过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普及以及人们的共同努力后,环境由坏变好。影片可以以最直接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确立可持续发展观的好处。在学生认同可持续发展观之后,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5.结合乡村地理来教学
对学生来说,他们的乡村地理即为他们的家乡地理。因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人类在不断地反思自身与环境的关系的实践中形成的,所以,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的培养光靠课本的知识是难以确立的。通过学习乡村地理,了解各方面因素对家乡的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影响,然后慢慢地确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学习乡村地理,能更好地体会确立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性,进而更好地确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6.开展乡村土地调查
教师可以科学地设计一些较为简易的乡村土地调查,让学生亲自去调查。通过调查,学生也能建立起自己对故乡的人地关系的见解,更深刻地认识到乡村地理,进而深刻地了解可持续发展的用途――调解人的发展与土地的关系。然后亲自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对可持续发展观的了解会变得更加深刻。
总之,当今的高中地理教学应当结合大量的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地理学科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内容的相似性,把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渗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社会经济发展观。高中地理教育要把可持续发展观的实现作为自身的时代任务、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尤卫群.地理教学与可持续发展教育[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2).
1自然阶梯可持续发展理论
1989年瑞典人Karl-HenrikRobèrt博士成立自然阶梯组织(TheNaturalStep),该组织建立了一个被证实的、科学的模型,可以帮助组织和企业更好地理解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1.1漏斗比喻
漏斗壁表示供养我们的生态系统正在衰退,过度砍伐、占有耕地等人类行为导致森林和耕地生产能力的下降,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开采使我们面临能源危机等,种种现象表明地球提供资源和服务的能力不断下降,而对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在持续增长。为了维持消费水平,意味着将支付更高的成本,直到整个系统的坍塌。
1.24个系统条件
(1)减少并且消除不断从地壳中摄取资源。这意味着不断用较为丰富的资源来替代埋藏在地下的稀缺的资源。
(2)减少并且消除人类社会不断向自然界排放物质。这意味着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化合物释放到自然界中不能系统地超过自然界的处理能力。
(3)减少和消除通过物理手段对自然能力的退化。这意味着防止过度开发生态系统资源,警惕对自然界的各种变异。
(4)减少和消除不断破坏满足自我需求的能力。这意味着不仅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而且还包括人的精神需要。系统条件是关于一个可持续社会的概述。前三个条件提出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框架,第四个条件提出了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框架。
1.3避免漏斗壁、打开漏斗的战略
(1)循序渐进的方法。关于系统条件提出相关上游问题。主要是通过逐步减少对稀有资源和化合物等的使用。
(2)柔性的平台。从技术上连接短期和长期,确保每一步符合系统条件对将来来说都是柔性的平台,这可以避免走进盲区。
(3)“低空水果”(Lowhangingfruit)从经济上连接短期和长期,考虑柔性平台同时考虑经济回报。这个框架的应用指南是四步骤策略。被称为“ABCD”分析法。①共享智力模型,该框架用于参与者在规划过程中解释和讨论;②认清现状,对于系统条件来说,在哪些方面、什么程度违反了系统条件;③考虑明天愿景,展望未来,形成远景,并列出一个现在存在问题的清单,不考虑短期内在经济上是否可行;④设计一个战略规划,设计一个改变规划,实现短期和长期的连接。
2自然阶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应用
2.1漏斗分析
截止2009年底,云南省有65种固体矿产保有资源储量排全国前10位,在排名第1~3位的矿产中,磷、铅、锌、铜等矿产既有资源优势,又有开发优势。云南矿产资源特点主要表现在矿产丰富、种类多,且相对集中,新的资源富集区潜力大,老矿山资源枯竭与资源丰盈并存,虽然资源储量大,但难利用的矿产也较多。从整个矿业来看,矿业的整体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失衡,以生产原料和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能力薄弱,附加值低。绝大多数企业缺乏规划建设,以眼前利益为主,依靠扩大规模、增加投入的粗放式经营,对矿产资源进行了广泛的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采易弃难、采富弃贫、优矿劣用、越层越界开采等严重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2009年严重污染破坏环境的矿山企业达45处。云南省矿业正走向漏斗底部,见图1。一方面,由于多种原因,矿业能源消耗居高不下,同时产生大量废水,很大部分不能循环利用直接排放大自然造成当地水源污染;采矿又经常会引起植被破坏、地表坍塌、地面沉降、坑道变形、瓦斯爆炸等事故,同时可获得的矿石资源正在减少,土地由于被破坏也在逐年减少,严重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居民的生产生活。另一方面,由于云南省生态系统的衰退和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人力成本的持续增长和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等,矿业面临生产成本的持续上升,其中,资源成本(水、电、油等)和环境成本的增加表现明显。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进行中高端的开发,云南省对矿业高级人才需求也在持续增长。同时,矿业“三废”的总量逐年增加,对云南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
2.2矿业生命周期和系统条件的应用
2.2.1矿业的生命周期
矿业的生命周期可分为3个阶段:勘查、采矿和选矿。勘查是运用多种方法来寻找和评价矿产资源;采矿是开采地壳内和地表矿产资源,分为普通机械化开采和特殊采矿,大部分都属于机械化开采。选矿主要是为了提高矿石品位,大致分为破碎、磨矿和选矿三部分。
2.2.2系统条件问题向导矩阵
根据系统条件理论,将4个系统条件转换为一系列的问题[2],分析矿业各阶段存在的问题,见表1。具体的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建立问题导向扩展矩阵进行进一步细化。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年采矿200万t,选矿200万t,年产磷精矿(干基)121.92万t。公司主要是采矿和选矿两个阶段。现以该企业为例,将问题导向矩阵应用于该企业基于矿业的生命周期进行分析,分析基于问题向导扩展矩阵见表2,企业分析的结果见表3。
2.3企业愿景
根据企业现在所处的行业位置,以中国农业和经济的发展带动对磷矿的需求等假设条件,该企业的愿景定位:在中国磷矿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4战略规划
根据企业的愿景,运用头脑风暴法,为企业提供如下解决方案:①引进新的技术、设备和方法,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回收率;②提高工人待遇及福利,改善其工作环境;③引进优秀技术人才;④改革现有体制,提高管理水平;⑤实现企业信息化;⑥发展深加工;⑦引进新方法、新技术;⑧加强员工培训;⑨降低设备维护和维修费用;⑩建立创新实验室;瑏瑡寻求与大企业的合作;瑏瑢普及可持续知识;瑏瑣投资多元化;瑏瑤磷矿伴生有益元素的综合利用等。针对每种方案进行可持续方向、柔性平台、利益回报的分析,各种措施分析见表4。
关键词:锰矿石 开采现状 可持续发展
1、对于锰矿石的现状具体分析——矿体特点、分布、开采现状
1.1 锰矿石资源的具体特点
根据相关资料和相关调查得知,我国锰矿的资源分布、锰矿类型以及地质状况有“乱”、“杂”、“薄”、“贫”等几个特点。
我国锰矿分布较乱,分布不均衡。虽然在探明的情况下有二十一个省、市、区分布着锰矿,但是大多数锰矿分部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其中以湖南和广西的分布最多,其锰矿石的分布大约在50%左右。
我国的锰矿资源贫矿较多,富矿稀少。我国富矿的占有率为锰矿总量的22%,满足国际富矿标准(Mn大于48%)的锰矿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全国的富矿存储量非常低,仅仅为6.4%,而且在富矿利用方面仍然需要工业改造和工业加工。并且经具体统计得出全国的贫矿总存储量也高达93.6%之多。
我国的锰矿杂质含量较高,高质量的锰矿稀少。在目前已勘探出的矿床中,磷含量较高的锰矿石占49.6%左右,铁含量超出规定标准的锰矿石有73%左右。用磷含量较高的锰矿石进行直接冶炼是不效率的,铁含量超标的锰矿石则不适合直接提炼锰系合金。
我国的锰矿矿床的规模多数为小型或者中型矿床,并且多为薄矿床。在我国的锰矿区域中,资源的储备高于一亿T的矿床仅仅只有一处,大型的矿床也只有六处,中型矿床54处,余下的都为小型矿床。基于这种情况下,现代化技术就很难以在锰矿开采中得到充分的利用,历年来,中小型矿床出产了近80%的锰矿。
1.2 锰矿石资源的详细分布
我国锰矿分布十分的广阔,但不太均衡,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统计至2009年底为止,我国保有锰矿石的资源量为7.93亿t,云南、广西、湖北、贵州、重庆6市区的资源存储量占到了全国锰矿石总存储量的84.2%,以上6市区又以湖南和广西分布最多,两省的存储量占全国的55%。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湖北的锰矿石存储量增长迅猛,已经代替了四川,从而成为了我国锰矿石的重要省份。而广西的锰矿石存储量主要集中在大新县和桂西南等地区,其次的靖西县资源率占有率也达到了10.96%,天等县和桂平市分别为6.4%和4.49%。
1.3 锰矿石资源的开采利用现状
我国的锰矿资源相对不足,加上“乱”、“杂”、“薄”、“贫”等特点,以及矿床的存储条件比较复杂、不同的经济和地域因素,导致了我国很多勘探到的锰矿不能及时的开发和利用。目前我国的锰矿开采选址以浅部露天的矿场为主,具体有大新、小带、平乐等地;以地下开采方式为主的矿场有斗南、湘潭、鹤庆、遵义等地;同时我国也有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相结合的开采方式,例如汉源的锰矿开采,就是采用的是这种方式。必须要特别提出的是,在地下开采中,锰矿石多为倾斜以及缓倾斜的薄体矿为主。矿石的厚度和倾斜角度在走向和倾斜方向方面都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分枝复合现象较多,夹层较多,间隙、断层以及节理发育也普遍存在,顶底板的围岩部分也存在不稳定现象,少数锰矿的顶底板是炭性质的页岩,其硫含量高,矿石开采出来以后容易引起自燃,从而增加了矿山开采的难度。开采这种类型的缓倾斜矿床,多采用壁式崩落的方法,而急倾斜矿床的开采则多采用留矿法、全面法或者削壁填充等方法。以上几种方法的矿石回采率普遍较低,致使采矿场出现产量较低,顶板管理困难等问题。
2、锰矿石的开采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2.1 开采过程中的回采率低
我国露天开采的锰矿的损失率较高,通常的损失率在5%到23%之间。锰矿的贫化率在5%到14%之间,坑采作为了很多锰矿开采的唯一开采方式,坑采的首次开采浪费情况十分严重。因为矿层薄的缘故,常常会出现缓倾斜矿的分布范围广和矿体埋深大等问题。而受到采矿条件的制约,这些矿山的产出量较少,经济效益低下,很多矿山需进行对矿石的筛选和深加工来弥补产品的较低收益。
2.2 锰矿开采技术条件落后
由于我国锰矿的一些特点,目前我国用于开采锰矿的机械化设备太少,出矿设备比较落后。许多地方还存在手工控矿、手动推车等人为的操作方式,辅助工序也多为人工,机械设备少,劳动力的需求过大,在这种情况下会直接导致矿石的出产效率降低。落后的生产方式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生产成本提高,不利于我国锰矿业的发展。
2.3 矿山可持续开采困难,锰矿供应紧张
调查显示近十年来我国锰矿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历经40多年的连续不断的开采,我国的矿山出现大量的贫矿和杂矿,锰矿的开采出现了瓶颈。开采量大但实际有效矿产较少比较普遍的存在各地的矿场中。经研究发现,国营矿场产矿能力不断衰减,已经出现了衰竭的矿场。尤其是在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重点建设的矿山生产能力消失了近50万t。在技术薄弱设备不足以及资源不清的基础上所产出的锰矿石占矿产总量的70%到80%的群采矿山已经不能在产量以及质量等方面维持稳定了。虽然国家在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积极建立了一系列矿山同时也增加了100万t的产量,但也不能挽回在这期间之内慢慢消失的50万t的生产能力。而增加的50万t,也不能达到锰矿石在市场供求方面的均衡。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今后的几十年中,正是我国工业发展起飞的关键阶段,锰矿作为主要的工业发展资源正在不断的被消耗。有资料显示我国2000年的锰矿生产量大约达到了552.82万t,但是仍然缺少239万t的原矿,这意味着我国需要从国外进口锰矿石。我国的锰矿发展的后劲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欠缺,这会直接影响我国的后续经济发展。
2.4 锰矿开采带来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在我国存在的小型锰矿矿床大约为128处,保有存储量大约占锰矿存储总量的9%,在全国各地还存在着还未探明的小矿点,小矿床。这些小矿点,小矿床基本上都埋藏的很浅,而且有的小矿点的品位很高,便于采矿和选矿,尤其是在南方某些地表已经风化了的小型氧化锰矿点基本都建有群采的矿山或者是其他小型锰矿山。也就是这一类型的小矿山,在1992年出产了93万t的锰矿石,占当年全国锰矿的总产量的近三分之一,基本上解决了1992年锰矿石的产量缺乏的问题。但是,伴随着这些小矿点、小矿床的开采,出现了像管理缺乏、采富矿丢贫矿、违规开采、乱采乱挖等一系列问题。在很多地方出现了还没有探明资源矿产的具体情况,锰矿石就被开采一空的现象,严重的影响了周围的环境。这些小矿点、小矿床往往多为民办矿场,这些矿场很多都不进行探测就开始开采。矿场的设备也极其简单,技术能力薄弱。同时也出现了在非正规的情况下进去锰矿的开采的现象,导致了当地的地表矿体被破坏,进而对后续的开采带了非常大的困难,往往致使后续开采无法进行,导致资源的白白浪费,矿床破坏。
3、可持续发展观下对锰矿开采的展望
3.1 坚持可持续发展,改进技术,提高回采率,提高矿产量
根据详细资料表明我国大多用地方采用地下开采的方式进行锰矿开采。基于地下开采的方式,我们可以考虑从开采锰矿山的采矿工程和切割工程布置方面入手,可以对采矿方法和回采工艺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取得开采工艺的进步,使得锰矿石的回采率得到提高。采用合适准确的采矿方式——根据锰矿石的矿体的具体分布和矿体的具体厚度来确定。根据不同的条件,目前我国地下开采主要使用的是崩落采矿法、空场采矿法以及充填式的采矿方法。空场采矿法的成本较低,被广泛的运用,但是必须在空场地内留下矿柱子,回采了最高不会超过85%;相对而言充填采矿法回采率要高于空场采矿法,但是要解决二步回采的问题,并且需要完整的充填系统,开采成本略高。综合上述两种开采方法的特点,我们开采区一部分地方采取充填技术——仅仅对采空区的一小部分进行小规模的充填,充填体以及部分矿柱可以防止开采沉陷,提高安全性和回采率。最后合理的布局矿石放矿位置和矿石的运输巷道,以便于减少巷道的矿石柱的损失。
3.2 加强技术投入,减少环境污染,走环境友好型的生产道路
在锰矿山实行无废技术能减少废土、废渣、废石的排放量,可以进一步消除锰渣引起的堆积现象,可以很好的做到废土、废渣的不上井,便于进行井下的作业。锰矿的开采会留下尾矿坝,尾矿坝占地面积很大,对周围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影响,而且锰渣的成分十分复杂,会污染周围水质和土壤,造成环境破坏。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目前我国变任意开采为控制开采,严格规范和控制剥采比,从而减少剥土方,并结合其他的挖潜方法,研究开发高效环保的支护技术,能很大程度下降低废渣和废土的产生这,样就能很好的从源头解决了环境污染的问题。矿区和周围环境是一致的,我们要协调发展,协调开采,因此,在开采之前要对周围环境承载量进行具体的评估以及对矿山环境扰动量进行评价。目前针对矿床和矿体的破坏以及周围环境协调开发提出了几个基础理论。例如:矿区岩层内的节理裂隙及岩石应力场分布规律;开采中岩体压力分布及岩层控制技术等理论。在这些理论的支持下,可以很好的避免矿床和矿体的破坏,从而能更好的开采锰矿石,做到环境的保护和矿石开采的统一和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