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儒学思想

儒学思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儒学思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儒学思想

儒学思想范文第1篇

关键词:儒学;社会思想:社会学

近年来社会各界普遍开始重新关注曾在中国占有显学地位的儒家思想与学说。儒家学说代表人物众多,内容纷繁芜杂,很难用较为简短的语言概括其全部内容及精神。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昭示着儒学有着其他学说难以企及的巨大弹性,因此今人对其的评价亦可有广阔的操作空间。

儒学包含丰富的社会思想,大陆学界对儒学的认识中,亦有从构建中国学术谱系的企划出发,将儒学中某些因素,作为西方社会科学中某些学科的中国样本这一趋势。例如,将儒学中的统治技术和国家治理思想视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学,将儒学中的社会思想与社会学说视为中国古代的社会学(彭立荣,2003),等等。此中涉及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看待东西方不同发展路径条件下知识与学说的形成与性质。

一、关于社会学发生学意义的不同认识

社会学作为关于社会运行和发展的专门知识的理论体系出现在十九世纪的欧洲,种种社会问题促使社会思想家和哲学家进行深入思考:同时,社会学的出现更是人类对社会及其本质的认识逐步深化的结果。在其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前,它的许多思想观点一直被包含在历史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等学说、理论之中,以社会哲学的形式存在(贾春增,2000)。

在西方,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的社会学经历了从社会哲学到社会学的漫长转变过程。古希腊哲学中的社会思想以及文艺复兴以来的社会哲学思想,对社会学的逐渐形成起到了重要的理论积淀作用。特别是文艺复兴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对社会学的产生同样起到重要作用,自然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科学理论发展的前提,其成果反映在哲学思想(从思辨的层次)上,通过哲学思想又直接影响到社会科学。因此社会学得以产生和发展,乃是长期存在的各种社会哲学思想演化的结果。

一些学者认为上述解释固然合理,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各种文化体系均有各自不同的知识与学科发展路径。人类对自身群体进行的研究早已有之,并形成了多种类型的社会思想与社会学说。就中国情况而言,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包含着对人类社会和人际关系等内容的研究;这一类有关人类社会的理论与学说,不可否认其具有社会学性质。因此,儒家学说(或称儒文化)就是一种以文化的形态出现,以规范人在社会中的行为为根本特征和对社会进行整合、治理为根本任务的关于社会的理论与学说,即为古代中国的社会学。

持有上述观点的学者认为,古代中国无社会、社会学之名,且对社会事实的研究与讨论亦不可能上升到近代细致分工的学科之水平,因此不能企望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及其继承者使用今天的学术概念,更无法企望其思想与学说完全符合近代学术规范i今人对此类历史上的思想、学说与理论的审视与界定,不应仅从其具有的概念与范畴出发,更重要的是需注重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检讨其理论体系是否形成并成熟,其理论深度与社会功能处于何等程度。因此对儒家学说而言,审视其蕴含的具体内容,是对其进行定位与“正名”先决条件。

二、儒家学说的两大主题

在上述观点的支持下,不妨从儒家思想的主题入手,梳理其中蕴含的社会学意义。儒家学说的核心为两大主题,即“礼”与“仁”,以此为核心儒家学说首先具有突出的伦理社会学性质与功能,同时兼具政治社会学意义。

作为一种规范系统,礼的形成适应了社会生活的客观需要,孔子认为礼对维护传统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故对其极为重视(苗润田,2002)。《广雅》;“祉,髓也”,礼具有使人彼此结为一体的功能(王处辉,2002),成为维系社会的纽带。与此相关,儒家学说对家庭的关注亦是由于对礼的维护,体现了其在家庭社会学范畴的理论已处于高度系统化程度,这种角色要求实际上同样是一种具有强大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推而广之,家国同构。治家与治国被联系到一起,孔子引用《尚书》“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认为在家庭伦理问题上持正确态度才具有参与政治的资格,主张从政者首先应当是全民道德方面的表率(彭立荣,2003):因此儒家政治思想对统治类型的期望和韦伯的“个人魅力统治”有着惊人相似。这种统治的基础是统治者的个人魅力,其才能可表现在伦理、英雄行为或宗教方面(L.A.科瑟,1990),在统治者所具有超凡的个人魅力与才能中,伦理道德标准是关键因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篇)。

在阐发“礼”主题的同时孔子提出“仁”主题,为礼画龙点睛。“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篇)。孔子认为仁是礼的内心,礼是仁的表达形式;仁是内心的深情厚意,由此而求表达,于是有礼乐(王处辉,2002)。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互敬的交往伦理;同时,仁应当成为为人处世的准则,是“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质,“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篇)

推及政治领域,孔子的“仁”被发展为孟子的“仁政”,涉及统治者的政治合法性来源。先秦诸子学说中,儒家最关注政治合法性问题,“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篇)。冯友兰指出:“盖王、霸,乃孟子政治理想中二种不同的政治。中国后来之政治哲学,皆将政治分为此二种。王者之一切制作设施,均系为民,故民皆悦而从之:霸者则惟以武力征服人强使从己。”(冯友兰,2000)王道政治就是仁政。所以孟子得出这样的结论:“以德行仁者王。”(《孟子》“公孙丑上”篇)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的两大主题具有丰富的社会学思想,其中所阐发的一系列分析与解释在很大程度上接近近代社会学理论的研究路径。

三、儒学社会思想、儒学社会学思想,古代中国社会学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孔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中社会思想占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因此在社会学教学的主干课程——中国社会思想史中,这一部分会被着重讨论。儒家思想存在着近代社会学中某些分支的研究内容与理论假设,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据此认为,儒家学说就是古代中国的社会学呢?笔者个人认为在西方学术规范主导的当代学术领域,我们不应该轻易下这样的结论。近代科学起源于西方,包括社会学在内的一系列社会科学,在其漫长的学科发展历程中已形成了一套完整严谨的规范体系,这与东方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注重形象思维、具有高度抽象性的治学方式有着本质的不同,二者存在着体系的差异,因此用西方近代学术体系中的语言概括、界定古代中国的思想与学说,未尝不具枘凿之嫌。

在社会学中国化的过程中,汲取中国古代社会思想中的因素并赋予其社会学意义,是当代社会学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同时,在梳理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时,采取科学、严谨的态度更不容忽视。正如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古代有哲学思想而无哲学;我们或可认为,儒家学说中包含的社会思想,有些已具备近代学科意义上社会学思想的雏形,但我们不能武断地承认儒家学说中的社会思想就是古代中国的社会学。

参考文献

[1]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彭立荣《儒文化社会学》,人民出版社,2003

[3]苗润田,《解构与传承一一孔子、儒学及其现代价值研究》,齐鲁书社,2002

[4]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儒学思想范文第2篇

1、 太虚《佛法与孔子之道》,《太虚大师全书》第41册,第381页。

2、 同上,第384页。

3、 同上,第387页。

4、 同上,第388页。

5、 太虚《论周易》,《太虚大师全书》第41册,第354页。

6、 同上,第364页。

7、 同上,第374页。

8、 同上,第376页。

9、 同上,第377页。

10、 太虚《论荀子》,《太虚大师全书》第41册,第390页。

11、 同上,第393—394页。

12、 同上,第395页。

13、 同上。

14、 同上,第396—397页。

15、 同上,第403页。

16、 同上,第405页。

17、 同上,第406—407页。

18、 同上,第408页。

19、 太虚《论宋明儒学》,《太虚大师全书》第41册,第471—472页。

20、 此处及下文所引宋儒语录均来自太虚《论宋明儒学》。

21、 同上,第474页。

22、 查《王阳明年谱》,阳明临终曰:“此心光明,夫复何言?”太虚所引,不知出自何处。

23、 太虚《论王阳明》,《太虚大师全书》第41册,第502页。

24、太虚《论王阳明》原注:“原文曰格物,今代为格致,以为善去恶,即是格物,亦即是致知也”。

儒学思想范文第3篇

1.以人为本。在此基础之上,更着重强调了人才选拔任用的重要性,而不是单一的个人主义。由“爱人”外延至“得人”和“用人”,再引申到现代企业管理之中,也是同样适用的。“爱人”并非指要对“爱”所有人,而是灵活而不冲突地通过人性化的手段进行企业管理。管理活动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并非是敌对阵营的角色,而是管理活动的参与者和协作者。许多企业通过人性化的措施使得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得到缓解,也使管理更加轻松,企业内部和谐,增强了企业凝聚力。“得人”和“用人”则是指管理者慷慨选拔任用可以满足企业要求,为企业做出贡献的人,并能够有效利用他们的能力,做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再者,许多企业的管理者都会有体会,企业不可能以一人之力运作,但得到的人的品质往往良莠不齐,并且除了稀缺型人才,辅助型人员也十分重要,“犁牛之子新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便是这个道理。另一方面,这也是为什么管理者对每一职务的人员安排并不是统一高标准,而是需要对不同种类的人员采取不同的对策,只有这样才能使其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集体的的行动力拥有1+1>2的效果。2.礼。儒学范畴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礼”。“礼”指一种规章制度,也可以理解成道一种德规范。孔子认为“礼”是修养的标准,也是治民的标志、治国的依据。从今天的视角看,“礼”可以是法律、社会道德。但是作为一种规范,“礼”在现代企业管理里拓展出了更为广阔和丰富的内涵。作为市场经济的有机体,每个企业都必须适合自身情况的公共准则,才可以作为企业对外行为的依据。对内部,用来规范员工行为的准则,也是“礼”的具体体现。不过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很多人忽略了一点。孔子在提倡礼的前提下,更提倡遵循“礼”的精神,而非形式。所以很多企业并不是缺少各种繁琐的条条框框,而是缺少适合企业情况的管理条例,更重要的是,企业员工缺少自觉遵守管理条例的意识,才会使得许多企业的规章制度知识“纸上谈兵”。3.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论语•子路》之中有一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一句就提醒了管理者自己的角色在企业管理中起到多么重要作用。儒家有“百姓有过,在予一人”的话,也是表明了管理者,也是领导者是管理的关键。管理者的自身素质是个人独有,管理者自身的品行、作风会对被管理者有重要影响,这也是很多企业管理者早早就认识到的一点。管理者,也可以称领导者的一些特质是天生的,但是提高自身素质、培养个人魅力、遵守诚信都是必须要做的功课。只有这样才能在企业中树立威信,得到员工、合作伙伴和消费者的信任,做到真正“取信于民”。这样一来,儒学之中的“信”的思想,也得到了延伸。然而把视线放在生活中,可以发现这“一人”有时候并不仅仅指职权最高的人,而是可以拓展为一批人。由企业领导者所挑选的骨干精英,也可以充当这“一人”的角色。这些人才不仅在才能贡献上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更是同企业领导者一起,对企业员工和社会公众,都起到了表率作用。

二、儒学管理思想的对现代管理的重要启发

1.开放兼容。站在历史、政治等多种角度来说,儒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样的开放性也是儒家文化能够有如此浩瀚内涵的原因。在对传统文化有强烈认同感的基础上,一些经营者发现,即便着智慧结晶的时代背景是千年以前,却仍可以与现代行为理论接轨。所以企业的管理,必须具有开放性、兼容性。管理者经可以有针对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也可以借鉴中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也可以通过对骨干人才的培养,协同提高管理能力。中国的企业只有找到能够承受住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共同考验的管理理念和体系,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2.可发展持续发展。儒学在数千年的历史中,能够推陈出新、海纳百川,不断发展至今,足以体现了其强大的可发展性,然而对企业来说,可持续发展也是长远的目标。企业的管理者在学习管理理念、进行管理实践的时候,必须以发展为目标,并以此为标准作出决定。在企业中,管理者个人的精神品质,以及在企业管理过程中通过条例所体现的企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企业诚信、企业态度,坚持以仁爱为核心的企业精神、员工的企业归属感和职业使命感等,都是企业管理可发展性的具体行为。西方管理思想集大成者彼得•德鲁克曾提出企业使命理论,也是与此不谋而合。3.和而不同。对于“和而不同”这个启发,个人认为有两种不同角度的启发。首先,是企业对于内部的管理。前面也提到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需要有的和谐性,这页是一个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和谐相处能够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拥有更多沟通,方便管理活动的进行,同时也可以增强企业凝聚力和企业归属感。但和谐并不意味着言听计从,只有不拘泥于职位限制,用于说出自己的“不同”才能给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其次,从大的方面入手,商海茫茫,但企业管理的基础理念却是相差不远。儒学中“和而不同”的观点在此也可为经营管理者点一盏明灯。虽然基础理念相差不远,但是万千企业各自情况却不同。所以企业管理者应当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从平庸的“和”中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管理之路,找到自己的“不同”才能使企业不失生命力。

三、结语

儒学思想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儒学思想 IT中层领导 困境

IT中层管理者是当代知识分子,大多数人的知识架构是理工科的数量逻辑为主。在整个知识框架中,数量逻辑固然实用,但是缺少了人文素养,会让他们在面临职场困境中缺乏灵活。儒学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注重调解自己内心和行为来应对所面临的问题,它可以为陷于职场困境中的中层领导提供化解困境的思路和方法。

一、IT中层领导职场常见困境①

IT中层领导由于既有技术开发任务又有行政管理职务,他们的工作肯定相当繁杂。不稳定的团队、职场晋升的压力、“夹心层”的困境也是部门领导们常常头疼的问题。

(一)工作繁杂困境。IT中层领导工作即多又杂,他们一方面要指导、带领下属员工,另一方面自己还要完成老板交代的重要任务,亲自上阵,亲力亲为。可谓是“上有老,下有小”。不少IT行业中技术出身的中层领导,只懂技术不懂管理,自己搞开发还行,要是到了中层领导,分管一片工作还真的力不从心。

(二)团队不稳困境。在干部年轻化的背景下,一大批年轻有为的专业能手纷纷走上领导岗位,面对一些工龄比自己长很多的老员工怎么处理;面对一并竞争上岗,但是落选的技术能手该怎么处理。刚刚上任的年轻领导们如何尽快的服众,是值得每一个刚刚上任领导思考。

(三)内部竞争困境。中层领导大部分都是“人中之杰”,他们都有不凡的能力,也有晋升的强烈愿望。有能力和雄心的人们在一起,难免会产生激烈的竞争,甚至会出现一些过激的竞争。在中国,网上曝出有人为上百名官员拆除窃听器,一周曾拆除40多个窃听器。在国外,“窃听门”的事件也是层出不穷。在IT行业,这种有更多机会接触更加先进的技术的经理们,他们为了自己的“雄心”这会把这种竞争引向更加激烈的、更加阴暗的方向,如何防治成为每个中层领导思考的重要议题。

(四)“夹心层”②困境。“夹心层”是指IT中层领导要受到领导的压力,要面对下级的雄心勃勃,自己遇到了升值“天花板”的中层领导。他们的涨势不再喜人,“没劲”成为了IT中层领导的口头禅。“夹心层”的困境是困惑着每一个中层领导的问题,技术出身的他们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比其他人更加渴望找到自己心灵的一个归宿。

二、儒学管理思想的提炼

儒学思想是非常强调个人的内在心理的端正。儒家认为,管理者只有端正的内心,才有正确的行为,才能正确影响下属、平级、上级、乃至自己的未来。

(一)心正修身。儒学认为只有身心安顿,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才能体现中国读书人的价值取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③“心正”是指端正思想态度。“修身”是指不断提到自己思想境界。孔子常常“三省吾身”来修身,可见“反省”是修身的重要途径。清代的靠写日记来反省自己:做了好事,就在日记中鼓励自己;做了错事,就在日记中鞭策自己。作为领导能够常常反省自己的管理方式,不断地改正错误的管理方式,发挥先进的管理方式,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对人对己都是大有好处的。

(二)礼法并重。儒学孔孟根据“性善论”为基础,主张依礼而行,“制民恒产”“省刑法,薄税敛”,才能实现天下大治。孔孟认为要用温和的方式进行治理。荀子根据“性恶论”,批判式继承了孔孟的治理思想,提出“法”的重要性,主张建立了以礼法思想为核心,隆礼重法④,明德慎罚的法治思想。总之,儒家即强调德治,又重视法治,以德治为本,以刑罚为用。管理人员应该一方面用“礼”引导下属,另一方面用“法”来规范下属;一柔一刚,刚柔相济才是管理之道。

(三)慎独而居。《礼记·中庸》中提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⑤,是指人们在独处时,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要时刻检点自己的行动。因此,一个有道德的领导者应该不论有没有人监督,都能小心谨慎地不做任何违背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事,这样的管理者才不可能给人留下道德的把柄。

(四)以人为本。儒学一直以来都强调“人”,所以提出很多著名的思想“仁者爱人”、“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等。尊重人的地位和价值,提出人与人之间要彼此尊重、和谐共处,使得每个人都能到地位尊重,价值得到保障,从而使自己和他人能够全面发展。现实工作中,这里的人可以理解为三方面的人:老板、下级、顾客和自己,这里的“本”指的是看问题的视角。良好的管理者只有依据具体环境,能够站在不同的视角,处理好这方面的关系,才是在公司立于不败之地的长久之计。

三、儒学管理思想在应对IT中层领导职场常见困境的应用

我们这里所提到的儒家管理思想,主要是探讨个人修为对IT中层领导管理的作用。我们认为IT中层管理者先要正己,然后才能修人;先把自己管理好,管理他人才有权威。

(一)面对工作繁杂的困境,要心正修身。任务多,一段时间公司做的项目多;任务重,公司限定要有限时间内尽快完成;任务杂,要自己带队开发项目,又要应付领导的检查,还要参加各种名目的会议。儒家告诉我们“心正”就是端正态度,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

中层领导的工作已经不仅仅是挣钱养活自己,更重要的是达到了给别人创造了价值,用儒学的观念看,前者是“利”,代表金钱;后者是“义”,代表价值。义是重于利的。IT管理者本身就是高工资,如果仅仅是为了钱而工作,他会觉得不值得。但是为自己的价值而工作时,他心胸会宽广很多,工作的干劲也会强很多。

每天会有新的干扰因素,心正是一个不断的过程,所以每日的反省是必不可少,反思自己有没有思想中有消极的想法,有没有给顾客带来更大的价值等等。有了反思,就应该记录下来,不断地批判这样的行为,使得自己的内心不断朝着好的一面发展,让自己工作更加有激情!

(二)面对团队不稳的困境,要礼法并重。稳定团队,就是稳定人心;稳定人心,就是要给予他们最迫切的诉求,消除他们错误的行为,恩威并行,才是最好的方法。“礼”就是领导者自己对下属给与关爱,在生活上关心下属,在业务上帮助下属。对于年龄比较大的下属要充分的尊重,着力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对于业务比较精通的下属,要充分肯定他们的专长,给予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自己的价值。用一种十分温和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尽量满足各个方面的要求。

“法”⑥就是要通过部门的规章制度,约束下属的行为,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禁止做的,什么是鼓励做的。“法”是一个公司、一个部门维持团队、组织的必要手段,也是“礼”的坚实后盾。礼要有法的辅助,才能用严格的管理制度保证项目开发的顺利进行。法要有礼的帮助,才能用柔性的管理方式促进人心的凝聚,团队的稳定。礼法并举,刚柔兼及,才是最好的组合。

(三)面对内部竞争的困境,要慎独而处。内部竞争这里指的是IT经理们晋升时产生的相互竞争。“窃听门”常常是这场竞争的所在,同事、下级、副手都有可能安排这些窃听设备。人性中的贪婪、欲望都有可能成为葬身自己的导火索。在IT行业中,经理、程序员彼此间都缺乏交流,人与人少了份热情,多了份冷漠;少了分担当,多了份猜疑。此外,IT行业的经理们成天要处理巨大的数据,精神压力比其他行业大很多。网易对11453名男性进行调查,信息工程业人士找“小三”的比例是最高。正是平时不注重个人行为的规范,在色上面犯错误,被竞争对手通过“窃听”抓住把柄,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使得公司形象大打折扣,最后还是毁掉自己的前途。俗话说,“苍蝇不会叮无缝的鸡蛋”要是做得慎独,在人前人后都用高尚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就不怕别人的窃听事件。处处都行得正,坐得直就不怕别人的“窃听”。

(四)面对“夹心层”困境,要以人为本。IT中层管理人员要根据不同的事情,细分不同的人群,采取灵活的措施,在处理“夹心层”困境时,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一是上级,以老板为本,就是要讲求“忠”。IT开发的经理们会长期干一个职位,从而产生烦躁厌倦之感。儒学中的“忠”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就是公司利益至上。因为在公司的利益体上,公司的利益就是每个人的利益,只有每一个人都忠心耿耿,才能够使得公司利益得以实现,进而满足个人利益。为了使得自己有安生立命资本,还是要忍耐烦躁厌倦之感。

二是下级,以下级为本,就是要讲求“悌”。在一个技术团队里,领导如同一个兄长,对自己的弟弟们要友善、亲爱。对于刚进入的员工要引导,使他尽快进入角色;对于技术上有困难的员工要帮助,提高他们能力;对于有能力、有雄心的下级要要大度,不要怕他超过自己,要替他搭建更好的平台,这样反而能够赢得众人的尊重和赞赏。

三是顾客,以顾客为本,就是要讲求“信”。IT开发的经理们从事的是服务业,要讲求诚信,报出的价格不能“看人下菜碟”,不能给开发产品故意留漏洞。只有不断地满足顾客要求,不断地给顾客创造价值,自己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客源,才能在公司中树立更高的威望。

四是自己,以自己为本,就是要讲求“智”。要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自己的职业发展、自己的家庭多加关心。具体情况不一样,关心的表现形式也不以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智慧的应对困境,把握人生。

1、如果跟能力、升职无关,只是普通烦恼,则要学会宣泄自己的烦恼。孔子在晚年编写论语时收录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名言。他是在自己受挫后观赏水流感叹的,所以现代的经理们心情不好可以旅游,来放松心情,增添生活乐趣。

2、如果是能力不济,但是有上升空间,则要向公司提出学习充电的申请。《劝学》中讲“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一件不能停止的事情,能做到IT的经理一层,一定具有良好的文化,可是IT技术日新月异,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3、如果是能力还行,但是完全没有升职空间,则可以跳槽去别的公司发展。《易经》上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这就告诉经理们,要学会变通。这家公司没有前景,我去另外一家,照样发挥自己的价值。

四、尾声

《易经》是儒家六经之首,作为IT中层管理者而言,《乾》《坤》两卦完全可以概括其对人对己管理的精髓,《乾》:“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告诉管理者要严于律己,要心正、要修身、要慎独;《坤》:“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告诉管理者要宽以待人,要变通,要以礼服人。这种基于哲学的思维对于现代管理而言是极具借鉴意义的。

拥有最先进信息技术的IT中层领导者,如果能诵读儒学以求融会贯通,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不断地提高个人的修为,用思考和实践去感悟,养成好的习惯来保持豁达的心态,对解决职场上遇到的问题也是极有帮助的,同时对个人气质、生活品味、工作效率都会有极大的提升。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注释:

①王飞.检索IT职场关键词困境关键词[J].软件工程师,2007.

②魏荣彬.儒学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

③礼记.

④赖素贞.论语.加算盘的经营之道—浅谈儒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7).

儒学思想范文第5篇

【关键词】犬儒学派,伦理思想,辩证吸收,人生幸福感

人应该怎样的生活才会让自己活得更有幸福感,人应该以怎样的人生态度来面对生活才会觉得怡然舒畅。人的快乐程度与物质的享受是否是成正相关的关系呢?人是否可以在摒弃了物质享受后,通过德性的修养达到另外一种极为充实的人生状态呢?古希腊的犬儒学派对此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一、关于犬儒学派的伦理思想

犬儒学派是古希腊小苏格拉底学派之一,由苏格拉底的学生安提西尼创立。该派学说提倡回归自然,把名利看作身外之物,要求人们克己无求,独善其身。

早期的犬儒是极其严肃的,犬儒学派的代表人物狄奥根尼是一个激烈的社会批评家。他立志要揭穿世间的一切伪善,热烈地追求真正的德行,追求从物欲之下解放出来的心灵自由。他信仰“返于自然”,并把这种信仰贯彻得非常彻底。他说“我宁可疯狂也不愿意欢乐”。犬儒学派的主要教条是,人们要摆脱世俗的利益而追求唯一值得拥有的善。犬儒学者相信,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建立在稍纵即逝的外部环境的优势。每一个人都可以获得幸福,而且一旦拥有,就绝对不会失去。

后期的犬儒主义者依旧蔑视世俗的观念,但却丧失赖为准绳的道德原则——既然无所谓高尚,也就无所谓下贱,那就没有什么是了不得的,因而也就没有什么是要不得的。于是,愤世嫉俗变成了玩世不恭,因此,随着这一思想的延伸,“犬儒主义”一词在西方逐渐带有贬义,意指对人类真诚的不信任,对于他人的痛苦无动于衷的态度和行为。

二、辩证吸收犬儒主义并发扬于当代

自犬儒学派产生以来,其伦理思想并非一以贯之、一尘不变的,相反,其早期与后期的思想完全有南辕北辙之意。我们应该一分为二的对其进行再认识。

(一)合理吸收其早期伦理思想

首先,犬儒学派早期主张“返于自然”,主张一切随性坦然的生活状态,同时极力打破一切世俗物质的束缚,追求一种超然脱世的生活状况。其次,早期的犬儒学者排斥于外部环境带来的所谓的快乐幸福的享受,他们认为一切建立在外部环境为基础的幸福和善都是不牢靠的,而且是不正当的。最后,犬儒主义者主张清心寡欲,最大程度上消减自我对于外在世界的欲望。让内心归于平静,坦然面对世界的一切诱惑,独守心灵价值标准,怡然自得。综合其上的思想,从现实客观的外在世界来讲,这种思想是消极颓废、厌世嫉俗、不求上进、缺乏朝气的不良价值元素。

(二)当代客观现实需要如此思想

当今社会正处于物质财富极为富足,多种思想价值丛生,伦理价值标准呈现多元化,大众追求更趋于物质化和庸俗化的潮流之中。于此,人们很难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找寻到一个宁静的港湾,搭建自己的幸福王国。试问,当世人有几个能在大千世界里清清静静、安安然然、幸幸福福的呢?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幸福感却在不停地降低,这是客观世界发展的错吗?其实,应该将其归源于人们自我精神世界的崩塌。因此,面对如此状况,就需要几剂精神良药来进行调理。而早期的犬儒学派思想恰巧就是这些良药中最好的药引。

三、如何用之以提升幸福感

生于现今社会的现代人,在物质文明极大发展的背景下,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是越来越高,同时也越来越需要极富营养的精神食粮来补给。作为极有营养的犬儒学派的合理主张也就将找到其用武之地,一展身手。

(一)返于自然,莫要强求

犬儒学派主张回归于自然,在自然界中感悟生命.体味人生的真谛。其实这是带有融入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务实精神。尤其是在人心急剧浮躁的今天,急功近利、妄想一步登天、一日暴富者比比皆是。这些不切实际的空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矛盾就带来了大量的心理和精神问题,导致其生活压力增大,快乐锐减,幸福感难觅。因此,简而言之,如若用自然而然的心态来面对各种现实问题,我们将归于平静与惬意,再根据自然规律采取适当措施,逐步改善之,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目标。秉承顺其自然的心态,那么处之于浮躁之世的众生,将会大大有利于自我心灵的安稳与充实,进而提升当世人的幸福感。

(二)内修德性,勿受于世

犬儒学派追求真正的善,他们认为只有崇高的道德品质才是至善的,其余一切都是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他们不仅宣扬美德,更为直接的是他们将自己主张的德行落实于现实生活中去。当今时代,社会道德呈现出失范与偏离正轨的趋势,真善美是渐行渐远。这些都客观的反映出作为个体的人的德性修养确实还处于较低水平,才导致了这样一个社会群体现象的出现。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与自身状况,能看得到真善美所在吗?能即使有,自我道德修养水平能察觉之吗?那么,还会有多少幸福感存在呢?因此,今天对于真正的善的追求还是要基于个体德性层次的不断提升,从自我内心孕育善念、尔后做出善行,最后获得善感。

(三)清心弱欲,不求贪享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便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阐释着极为厚重的哲学思辨。在从心理和精神世界分析,欲望也是引起恐慌、茫然与彷徨的根源。犬儒学派主张清心寡欲,戒除太多的欲望,在追求自由的同时解除欲望对自我身心的束缚,从而更好的达到自我内心的要求,获得足够的满足感,进而获得幸福感。现实社会诱惑多多,花花世界,五彩缤纷,欲念一旦萌生,那将永无止境的蔓延下去,得到了“一”还想要“二”,直到三、四、五……岂有穷尽?如若陷入此泥潭,不可自拔,一旦受到难以避免的打击后,会是怎样的情与景呢?还会不会有自我价值的认可与满足感的存在呢?如何化解之?唯有将自我内心的欲念定位于可控的空间以里,方能摆脱欲念的操控,收放自如,怡然自得,获得幸福。

参考文献:

[1]徐立新.重评犬儒学派[J].台州师专学报,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