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非主流空间

非主流空间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非主流空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非主流空间

非主流空间范文第1篇

本期主持:陈建先

【主持人语】

近几年,非主流文化以潮涌之势冲进了校园生活的各个角落:中学课堂上,有背着老师做“拇指运动”的手机族;课间,网络游戏成了必不可少的谈论话题;宿舍里,电话粥常煲不衰,“卧谈风”此起彼伏;更有“非主流”的学生发型古怪,奇装异服,言语不羁,喜用“火星文”。

非主流文化是一种体验型文化,以强调追求个性独立、反传统为特征,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西方国家。目前,校园中非主流文化的追随者逐渐增多,深刻地影响着中小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令人担忧的是,非主流文化被一些青少年误读,导致他们走向偏激甚至趋于病态。如何引导非主流文化健康发展,让非主流文化承载起积极健康的思想情趣,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问题。为此,我们提供一个案例,并约请校长、教师和理论工作者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期待对这个问题有更深的认识、更多的思考。

【案例】

程某,男,15岁,九年级学生,担任班干部,学习成绩在班级属于中等水平;性格活泼开朗,人际关系较好。从七年级时开始追“非主流”,目前仍在追。

访谈记录:

问:“你当时怎会选择追‘非主流’?”

程某:“上到初中,开始熟悉上网了,而且那时很多同学都在追啊!看到其他人的QQ空间很漂亮之类的,自己很喜欢。”

问:“那时候已经很多同学在追了?你属于跟着其他同学开始追?”

程某:“是啊,当时我班就有许多同学追了,我也学着弄QQ空间之类的。”

问:“那除了同学,还有其他人有影响到你追吗?”

程某:“上网就可以看到很多啊,交网友、打游戏啊都认识到很多人追‘非主流’的。”

问:“除了QQ空间,那你还会在其他方面追‘非主流’吗?”

程某:“还有穿衣服之类的,戴帽子,穿有挂饰的裤子,头发留长些包住整个头,等等。”

问:“你觉得‘非主流’很靓,那你认可所有‘非主流’的东西吗?”

程某:“看哪些吧,也有一些我不会追的。如那些在自己身上刻字之类的,我绝对不会做。”

问:“哦?那形象打扮上,你所有都接受吗?”

程某:“也不是,例如染发,我是不会染发的。还有在鼻子上、肚皮上穿孔,也不能接受。”

问:“那你也会扮哀伤吗?你看起来很活泼开朗的。”

程某:“现在这样当然不会哀伤,不过拍照、上网时我也会装哀伤的,平时和人玩就不会。”

问:“‘火星文’呢?你喜欢吗?”

程某:“喜欢啊,那些字很好看。”

问:“你不觉得很难记住吗?会花时间学吗?”

程某:“难倒不会,总之挺好看的,不过不会专门花时间学,认识多少算多少。”

问:“有没有人曾经跟你说过追‘非主流’不好?”

非主流空间范文第2篇

一、非主流的起源与发展

非主流发展到现在,已很难说清到底从哪一流派演变过来,目前也没有谁给其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有人认为非主流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朋克(Punk)文化;也有人认为是起源于TOKYO HOT,即翻译过来是东京热;甚至有人说起源于中国。但非主流发展到现在,中日韩三国的年轻人已成为非主流大军的主力。

二、非主流元素的精华与糟粕

非主流是极少数人的主流,但往往越是稀少的东西,越让人感到珍贵和喜爱。稍早一些,非主流被视为很小资和小众的圈子代表词,他们的生活与创造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或是超前的,抑或是滞后的,都有其自身独立的生命力和特殊的理念。但发展到现在,大多时候,非主流的主体都难以被大众社会所接纳,因为我们看到的非主流是这样的:几个稚嫩脸庞的小青年套件红条纹黑外套就叫嚣着是朋克,搞一身黑带银链就装深沉呻咛着是歌特,甚至有些人都不知道朋克、哥特、嘻哈是什么的时候,却已瞪眼嘟嘴内八字、眼圈耳洞鼻钉非主流了。非主流表现为文化上的次文化,宗教上的异端,人群中的异类等,它慢慢和叛逆、张扬、狂野、诡异……相联系,只有少数人秀出自我的时尚的另类流行风。事实上,很多90后确实不清楚非主流到底是什么,只是跟风一样杂耍着自己的青春。

三、非主流元素的合理利用

任何非主流现象,追随的人多了,那也即将成为主流。因此,在非主流还没有成为主流以前,我们应该合理的运用非主流元素,正确引导年轻的一代走向成熟。仔细看非主流的行为,我们其实很惊讶:能够真正成为非主流一员的,一般都具有不随波逐流、勇于挑战、独立思维和继续创造的精神,所以并非所有非主流人员都是所谓的“脑残”。

我们怎样合理的利用非主流元素呢?在校园里,很多学生多少都会模仿非主流行为,比如:宽松彩色的上衣,紧绷的铅笔裤,稍显个性的头发,再加上板鞋,这是一个学生型打扮的非主流;或者三五成群去拍大头贴,摆个“V”字手势,装个自认为可爱漂亮的pose;或者把QQ空间装扮得花里胡哨,上传一张另类的非主流图片;再或者同学间的说话写字,用偶代替我,稀饭代替喜欢,或者干脆冒出火星文……猛一看,这还真跟美学沾上关系了。

首先,色彩。在苏少版美术第13册《多变的颜色》一课中,要求学生了解色彩的基本常识,运用色彩进行创意设计,美化生活。非主流的打扮是最扎眼的地方,颜色鲜艳跳跃,搭配裤子鞋帽时喜欢用对比色、生色或者是混搭。在讲这一课的时候,老师不妨在讲色彩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一种理念:视觉舒服的,就是对的。然后肯定非主流中正确的装扮,抛弃不合常理的搭配。而把五官和头发运用夸张的颜色或造型进行扭曲和自残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应该严厉制止。

其次,图片。图片设计是属于设计*应用单元,贯穿于所有美术课程。从13册的《物品上的花廊》的纹样知识的解读,到第18册《换一种创作工具》中的电脑编辑,都告诉我们除了凸显技法的娴熟,任何再简单的图片设计都是有其思想内容的,它可以是健康的艺术格调、优美的艺术形式、科学的工艺过程、合理的实用功能的统一,而不是另类奇怪的图片,如痴呆、颓废、血腥、恐怖、暴力等。

非主流空间范文第3篇

我在网络上也建造了一个“家”,当然也希望自己的空间与众不同,不过咱一没过硬的技术,二没天马行空的想法,咋办?美图大师(下载地址:)帮我解决了这个难题。它又称非主流图片大师,是一款简单易用的图片处理软件,它拥有其他图像处理软件所没有的动画饰品功能、自行DIY动画闪字功能、超炫非主流闪图、超多个性模板等功能,无需观看教程,一分钟内就能够搞定空间图片。

第一步:启动美图大师后,单击菜单栏中的“文件打开”命令,将照片导入进来。在“图像微调”界面中,先适当地修饰一下图像,调整好亮度、对比度以及色彩饱和度滑块,使照片色彩更加饱满一些。冷、暖色调,我偏向于冷色调,显得“冰清玉洁”嘛(见图1)。除此之外,美图大师还提供了很多特效,大家也不妨试试。

第二步:人像美容就比较简单了,单击一下“磨皮”按钮,让人物看起来皮肤更光滑一些。不过不要点按多了,否则会产生失真效果。

点缀上一些小饰物吧,毕竟它们能够强烈地吸引住MM的眼光。美图大师提供的可爱的小饰物可真丰富呀,让我看得眼花缭乱,精心挑选几个,往照片上一拖放就装饰上了(见图2)。不满意,选中按Del键就能将小饰品删除。

第三步:动感文字可是体现个性化的关键。在“添加文字”栏中输入“我的空间我做主”,然后设置好文字的颜色、字号等参数,单击“生成动画闪字”按钮,动感文字就OK了。不过,上面的设置只是将文字都设置成一种样式,如果想要一个文字一个样式的话,可以单击“动感闪字详细设置”按钮进入到其中,对每个文字的字号、颜色进行单独设置,这样动感文字就更漂亮了。

非主流空间范文第4篇

公共美术课程课程文化现状与重构

一、对高校公共美术课程及其文化的基本认识

我国学校美术教育依据其不同教育对象和教育目标可分为专业美术教育、师范美术教育和普通美术教育三类。大中小学的普通美术教育又共同构成了普通美术教育体系。高校普通美术教育,又称为“通识美术教育”“公共美术教育”,是普通美术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它的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艺术工作者或艺术教育者,而是通过普及美术文化知识、方法和观念,培养具有一定审美意识和审美认知、批判能力的艺术消费者。其教育目标是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并反作用于艺术文化的传承与繁荣。而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就是公共美术课程。因此,公共美术课程应以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理念与目标为方向,着眼于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使大学生通过公共美术课程的学习,实现陶冶性灵、启迪思维、完善人格的目的,发挥美术文化对于人更好地生存和自由发展的普遍意义。

关于课程的定义,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施良方先生曾对此做过列举和归纳,其中最为普遍的定义是:课程即教学科目。①当然,这只是对课程这一概念最为直观的解读。事实上,课程的制定还包含了来自社会、学科以及学习者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课程不仅是文化传播、传承和创造的重要阵地,也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文化集合体,即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具体到公共美术课程,其课程文化将成为大学生这样一个艺术接受群体的审美趣味、价值取向成长的土壤。其教育结果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理解和对待艺术的态度和方法,并有可能进一步影响到艺术自身的发展。由此可见公共美术课程文化构成的重要性。

二、高校公共美术课程文化的现状分析

自1998年教育部正式发文强调“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以来,公共美术课程已普遍成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载体。笔者选取了广州几所不同类型的高校进行调查,发现由于对公共美术教育的认识多半还停留在宏观的理解和认同上,加之对公共美术课程目标、内容、结构研究的相对滞后,导致很多学校的公共美术课程普遍存在课程目标模糊、课程体系欠合理、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也直接影响到了公共美术课程文化的选择。

目前,高校公共美术教育课程主要分为理论、鉴赏和实践三大类,前两类为课程设置的主体。就这两类课程设置的现状而言,笔者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公共美术课程“守固”的文化观念。所谓“守固”,是指对于既定的艺术理论和价值体系持有坚守的态度。其主要表现为课程文化的选择,更偏重于对传统观念中的所谓正统的、主流的艺术史体系,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艺术家、艺术思想和作品的关注;文化切入的角度,更加侧重于对艺术演变的历史性讲述和对作品的审美性描述。当然,这样说并无意否定此类课程自身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而只是从课程文化空间的生态性角度来看,这种偏向有可能导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以开放的文化视野,从文化交流、发展的角度关注艺术的本质及其形成的历史。二是缺乏以当下的眼光解读新的艺术现象和作品,对于具有争议的艺术话题常采取较保守的态度。大量欣赏类课程,主要围绕经典艺术作品展开,使得学习者习惯于“欣赏”而不“批评”,丧失了应有的审美判断力和批判精神的培养。三是缺少对地域本土文化的发掘,没有给予具有强烈本土和民间审美趣味的美术文化足够的重视,削弱了课程文化在民族文化传承和民族情感形成方面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当今大学特有的体制和学术特点为公共美术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要求公共美术教育在具备一般意义上的全体性、普及性、系统性等学科特色之外,还应体现自由性、开放性与交融性的文化特征。那么,公共美术课程,应该如何建构更为合理的文化空间,才能既在塑造大学生开阔的文化视野、创新的文化意识和敢于质疑、勇于批判的文化品格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又能更为客观地展现美术文化的多元化面貌呢?这个问题仍有待于研究者、教育者不断思考与实践。

三、对高校公共美术课程文化空间重构的思考

课程文化研究者往往在构建课程文化的过程中陷入了坚持“主流文化”还是倡导“多元文化”的两难境地。坚持多元文化论者认为所谓“主流文化”是一种霸权文化,非主流文化常常受到不合理的对待,即忽略、肢解、歪曲、刻板化理解。②而坚持主流文化论者认为非主流文化无法完整、全面地体现文化的整体特征。此类争论无疑在主流文化与其他非主流文化之间建立起了二元对立的壁垒关系。这样的文化话语权矛盾也同样存在于公共美术课程中。

“人类文化都存在本质的、固有的联系”,③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一种文化与其他文化是相互割裂的。它们之间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在文化的溯源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那些历史中的辉煌文化,往往也是在多民族、多地域、多种类型文化形态的不断交流中逐渐形成的。美术文化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突破二元对立的观点,在“主流”与“非主流”文化中建立起一种多元互证的关系,即允许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并存于公共美术课程文化空间中,成为相互引证所必需的对象,并从联系的、动态的、多元的角度重新切入固有的和新的艺术文化材料中,尝试多维度解读文化之间的关系,发现文化碰撞与交流的痕迹,通过“证”的过程揭示任何文化都是平等、独特又相互联系的本质。它们共同构成了艺术历史与今日的丰富内涵。丧失了其中的一种,另一种也将大为失色。

总之,重构公共美术课程的文化空间,必须首先形成明确的课程目标。如前所述,公共美术课程至少包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美术文化的传承两个方面的意义和作用。前者要求课程文化选择和构成,不仅注重丰富学习者的审美经验,同时也要体现公共美术课程对于学习者文化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普遍意义。后者要求课程文化更好地体现“美术文化生态”的自然格局,尊重每一种艺术形式和艺术观念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并尽可能给予其平等的话语权。

注释:

①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7.

②陈时见,朱利霞.一元与多元:论课程的两难文化选择[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25—28.

③王小甫,范恩实,宁永娟.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0.

非主流空间范文第5篇

摘要: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后现代主义概念,然后分析了当代大学生非主流群体的行为特征以及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非主流群体行为的影响,最后给出了几点解决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非主流群体消极影响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非主流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2-0232-01

后现代主义(Postmodemism)是西方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兴起的以批判和背离现代主义为标志,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为人们争取自由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批判与解构。后现代主义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概念。后现代思潮的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后现代主义。

一、大学生非主流群体的行为特征及其形成根源

大学生非主流群体热衷于玩转校内、QO空间,经常嘟嘴鼓腮帮子装嫩,喜欢用火星文聊天,喜欢剪刀手自拍,喜欢戴黑瞳隐形眼镜。服装要么黑白到底,要么五彩缤纷。经常莫名其妙的颓废和伤感,喜欢SHOW名,喜欢恶搞。大学生活课余时间比较多,和高中比起来老师管得很少,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恰恰这个时候,又是这些青春期学生的性格养成期,有的学生在课余忙于学习充电,有的则奔波于社团活动,有的学生因为缺少指导渐渐地开始迷恋网络。[1]

大学生非主流群体的形成根源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挫折引起叛逆心理和反主流文化。学生非主流人群中,一部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比较多的挫折,成绩不理想,行为上自我为中心,戒备心强,对中国教育制度持厌恶和怀疑态度,久而久之,自信心降低,并以反主流文化开始,不断反传统。他们反对家长和老师的说教,反对循规蹈矩的教育模式,厌恶枯燥乏味的书本知识,对传统的教育有浓重的逆反情绪,内心孤独与苦闷。其次,这些大学生思想迷茫,环境压力大,从而开始“非主流”。这些非主流另类而个性,他们对前途缺乏信心,在大学校园不知所措,最终选择逃避,逃避社会责任和自我责任,让自己彻底颓废,与后现代主义不谋而合。[2]

二、后现代主义对当代大学生非主流群体的行为影响

客观的说,任何思潮对人的影响都如同一把双刃剑,后现代主义思潮也是如此,它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后现代主义思潮开阔了青年的视野,后现代主义思潮中所具有的对权威的怀疑和挑战意识,有助于青年直面社会,大胆地剖析社会弊病: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科学和理性的反思,也有助于广大青年正确认识科学和人类的关系。

虽然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有一些积极的影响,但其负面影响也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首先,后现代主义思潮导致大学生非主流群体标新立异,反叛心理增强。后现代主义对当代青年大学生中的影响主要是“反传统”、“反权威”意识增强。后现代主义反对传统束缚,转而追求一些直接性、带有强烈感受性、能张扬个性的行为方式。一部分大学生在此影响下开始追求一种独一无二、标新立异的个性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他们敏锐地把握时尚,唯恐落后于潮流,把过分追逐新事物、新感觉看成是理所当然,常常青睐于“非主流”、表现出叛逆的行为以凸显个性,注重满足体验的感觉以达到引起他人关注的目的。[3]

其次,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了大学生非主流群体的价值观取向。在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氛围下,当代大学生非主流群体受后现代主义文化中世俗化、商品化原则的影响,世俗化潮流愈演愈烈,在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盲目追求中、价值观慢慢定性为实用、功利、自我中心。在后现代主义的氛围下,部分大学生把“我”放在中心位置,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甚至发展为极端个人主义、实用利己主义作为自己的人生哲学,不愿承担责任,缺乏社会责任感,这种生活态度在他们生活、学习、交友、恋爱等方面都有显著的表现。

三、关于应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非主流群体消极影响的对策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我觉得为了应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非主流群体消极影响的对策,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三方面的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要通过一些讲座和传媒引导大学生逐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帮助他们明辨是非,知荣辱,分善恶,识美丑,讲和谐。反对那种遗世独立、唯我独尊的思想和行为。有时候大学生在面对各种思潮时会出现一些困惑和迷茫,这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合适地处理问题,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相关期刊更多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教育厅

变压器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沈阳变压器研究所

热力透平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