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药

中医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医药

中医药范文第1篇

英文名称: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2-2406

国内刊号:23-1194/R

邮发代号:14-13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中医药范文第2篇

英文名称:Guidi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主管单位:安徽省卫生厅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安徽省合肥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951X

国内刊号:43-1446/R

邮发代号:42-14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中医药范文第3篇

1 中医师培养途径

1.1 高等教育 台湾的医学院校中,目前主要有两所大学从事中医的高等教育。一所是中国医药大学。另一所是长庚大学。每年这两所大学招收的中医专业学生共约270名。中国医药大学原名中国医药学院,于1958年创立,2003年8月改名为中国医药大学,是一所集教学、研究和医疗服务于一体的私立综合性医学大学。中国医药大学于1966年开始设立中医学系,学制7年,1997年改为双主修制,学制改为8年。双主修制是指中西医双修,既要学中医又要学西医,并且中西医都要实习,学生毕业后先参加中医师检覆考,及格后再参加西医师检覆考,可同时具有中西双重医师资格,但是就业时只能选择一张执照执业。基于目前市场和社会地位的考虑,绝大部分的毕业生还是选择当西医,留在中医界执业的比例只有19%。长庚大学,原名长庚医学院,创立于1987年4月,1997年8月起正式改名为长庚大学。长庚大学于1998年开始招收中医学系学生,学制8年,课程也采取中西医双修。长庚大学为提升中医基础及临床课程的教学质量,与北京、成都、南京等中医药大学合作教学,迄今已聘请了37位大陆资深教授参与授课,深受学生好评。

1.2 学士后 中国医药大学1984年开始设立5年制学士后中医,学制5年(包含1年实习)。学士后中医的报考资格必须是大学毕业已取得学士资格的(不限专业)。据了解,绝大多数考学士后中医的学生是相当热爱中医且具相当实力的,许多报名者甚至已经获得硕士学位。目前中国医药大学学士后中医每年招生100名,但报名人数逾千人。学士后中医的课程以中医为主,毕业后只能参加中医师检覆考。台湾目前受过正规中医教育的中医师中,绝大多数都是学士后中医系的毕业生。

1.3 检、特考 检、特考即中医师检定考试和特种考试,类似于大陆的自学考试。检考不限学历,只要是年满22岁的台湾民众均可参加,2005年是检考报名的最后一年,2006年以后中医师检定考试就已经停止报考。检定考试及格者才有资格报名特考,特考举办到2011年,以后也将停止举办。今后台湾的中医师都必须是通过正规的中医高等教育的培养。特考的通过率特别低,一般只有3%~5%。特考合格后,还必须到中国医药大学再接受一年半的基础训练和临床实习,训练期满,才能由台湾卫生署核发中医师执照。检、特考的考试科目以中医经典医著为主,如中药学考的是《本草备要》和《神农本草经读》,方剂学考的是《医方集解》,内科学考的是《医宗金鉴》的内科部分(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杂病心法要诀》)和《温病条辨》等等。笔者在和通过特考的中医师聊天时,发现他们的中医经典原著都掌握得非常好。

1.4 西学中 所谓西学中是指凡大学医学系毕业,加修45个中医学分成绩及格者,可比照中医系毕业生参加中医师的检覆考。台湾目前尚未承认大陆高校的学历,所以许多在大陆中医院校求学的学生毕业后,很多人为了考取台湾的中医师执照,还是得通过上述途径方可。台湾目前执业的中医师有4300多人,中医师在当地是非常受尊重的,社会地位和收入都比较高,一般的中医师待遇每月都有十几万新台币的收入(相当于人民币3~4万)。

2 中医治疗

在台湾,中医有着很好的民众基础,许多老百姓都知道一些中医的养生之道,比如女性生理期后,会去中药房或诊所买四物汤来补血;分娩后,家人会去买生化汤来给产妇排恶露;小朋友在青春发育期,家长就会去中药房买转骨散来给小孩补身体、帮助长高等等。随着中医医疗质量的提升,台湾民众对于中医治疗效果的信赖程度日益升高,因此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生病时,会寻求中医治疗。根据资料显示:利用中医就诊前十名的疾病,第一是脱臼、扭伤及拉伤,第二是上呼吸道感染,其次是损伤、创伤的早期并发症,其它如风湿病、消化系统疾病、关节疾患、月经异常、呼吸道疾病及皮肤、皮下组织等疾病。就诊病患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中年人所占比例较高。中医在台湾,早期看病模式以诊所为主,截至2004年底,台湾地区已有中医诊所2729家、中医医院36家。最近11年,台湾的大中型医院,开始纷纷成立了中医部,如中心医院中有10家设有中医部,区域医院中有41家设有中医部,地区医院中有23家设有中医部。中医部下面再分设中医各科,如中国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中医部设有五科:中医内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伤科和针灸科;长庚大学附属医院中医部设有中医内科、中医伤科和中医针灸科。虽然许多中医师拥有双重医师资格,但如果他们一旦选择中医执业的话,是严禁使用西药治病的。早期台湾中医是不主张住院治疗的,绝大多数是门诊治疗,所以当他们听说大陆的中医医院病人可以住院治疗时都很吃惊。直到1998年后长庚大学中医部才开始收治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住院,住院期间采取内服水煎药,外用针灸、推拿、按摩、药浴等综合性中医治疗方法。在台湾,医疗院所基本上实现了业务数位化,从病患挂号、医师门诊、病历书写、批价记账、资料备份、处方列印等通通都是电脑作业,准确、简捷、快速。电脑科技公司都会设计好系统整合的门诊流程软件供医疗院所使用,并且医院、诊所的电脑和健保局都是联网的。在台湾,病历采用实体病历和电子病历并存的方式,并且规定病历归医疗机构所有,民众看病自己是没有病历本的,每一位复诊患者的既往看诊记录在医院电脑中都有存档。医师大多使用电脑处理病历,然后随即将病历纪录内容打印签名,以建立“实体病历”(即纸病历),并依规定年限保存,医疗机构可依病人要求,提供病历摘要或检验报告的复印件。

3 全民健保

从1995年3月1日起,台湾地区开始实施全民健康保险,全民健保制度是一种强制性的社会保险,也是一种以人为本、全民互助、风险分担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因此,只要符合全民健保法资格者均须参加,如全台湾的居民都要参与,也包括在台居留满4个月的外籍人士及旅游者。参加健保的每一个被保险人,每个月必须按规定缴纳保险费,健保费率以保险人种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台湾居民一共被分为6类人群:第一类是一般受雇者、公务人员、自营业主,健保费由个人、单位、政府按3∶6∶1承担,其中自营业主100%由个人负担;第二类为职业工会和外雇船员,个人与政府按6∶4支付;第三类则是农民、渔民等,个人与政府的支付比例为3∶7。另外的几类,包括军人、低收入户、荣民(注:指早期的退伍军人),则全部由政府支付。笔者未工作前大约每月缴纳健保费600元台币(折合人民币150元),工作后大约交350元台币(折合人民币85元)。当被保险人及其眷属遭遇疾病、伤害、生育事故时,就能提供被保险人适当的医疗保健服务。因为所有的医学中心和区域医院以及百分之九十的诊所都是健保局特约的,所以民众有选择到任何一家特约医疗机构就诊的权利。健保制度加强了对弱势族群的医疗照顾,如低收入户和荣民(早期的退伍军人)看病都是免费的,重大疾病患者和70岁以上的老人看病都有一定的优惠。40~65岁的中老年人,每3年可以享受1次全身免费健康检查,65岁以上的老人则每年免费健康检查1次。民众看病时只需携带健保IC卡就诊即可,健保IC卡是一张智能型芯片卡记录着个人的基本数据、健保数据等,是作为个人医疗的记录工具。中医是从2000年开始纳入健保医疗服务体系中的,由于健保的实施,病人看中医健保费用都不会太高。如果看内科,一般的中医诊所,挂号费150元新台币(折合人民币37.5元),150元挂号费是包括了3天的科学中药,如果病情需要7天的科学中药,则另外加收40元药费;(14天则加80元,1个月则加160元);如果看伤科或针灸科,通常一个疗程6次,第一次挂号费100元,之后5次每次50元。有数据显示:台湾健保开办11年来,每天服务95万人次的民众,包括88万人次的门诊及7万人次的住院,2005年投保人数达到了99%,民众整体满意度也高达83.3%。

4 科学中药

科学中药也是台湾中医的一大特色,传统的煎煮方法因耗时费人力,使得中药浓缩剂成为主要的服用剂型。所谓科学中药是将传统的中药以先进的GMP(优良药品制造规范)提取浓缩技术,提炼成即冲速溶的粉末状颗粒,也是目前全民健保唯一给付的中药剂型。台湾卫生署对科学中药的生产管理严格。药厂未达到GMP标准的不予生产,台湾的浓缩制剂GMP厂有78家,比较有名气的科学中药厂商如有:顺天堂、庄松荣、胜昌、港香兰、科达等等。而且卫生署只允许各药厂严格地按照中医经典著作(如:《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医宗金鉴》)中记载的方剂组成、比例制作浓缩中药。科学中药调配时,依照医师处方先用电子秤秤量,然后将各药粉研磨混匀,再用药粉自动分包机自动分包于药袋中,卫生方便。一般成人每次服用4~5克,每日3~4次,儿童依年龄体重计算。服用时,既可将浓缩药粉置于空杯中,再加入适量温开水搅拌后服用,也可先将药粉酌量入口,再喝小口温开水溶解后吞服。科学中药的优点是保留了传统中药的疗效及有效成份,易于吸收、质量稳定、安全卫生、携带方便,适用于病症单纯及长期需要服药的慢性病患使用,也方便小孩服用。科学中药的缺点是,浓缩药粉严格遵照古方所载药物组成,是已经做好的既定成方,使用上没有办法减味,只能加味,也无法调整原方中的剂量。由于健保只给付科学中药,水煎药属于自费项目,所以一般诊所、医院都是以科学中药为主,再辅以水煎药来治疗,水煎药比较贵,通常诊所买一付水煎药需要200~300元新台币(折合50~75元人民币)。台湾的中药材绝大部份由大陆进口,少部份由韩国、美国等国进口,本地略有生产,但产量不多。

5 大众卫生教育

中医药范文第4篇

英文名称:Global Chinese Medicine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4-1749

国内刊号:11-5652/R

邮发代号:80-726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8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环球中医药》(双月刊)创刊于2008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医学术期刊,2010年11月被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环球中医药》已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美国《化学文摘》、美国ProQuest数据库、美国《乌里希期刊指南》收录。

中医药范文第5篇

在金砖国家中,中医药贸易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来自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数据显示,拉美地区、俄罗斯等已成为我国中药出口新的增长方向。以2011年为例,我国中药类产品对拉美地区的出口额为196亿美元,同比增长14112%;中药出口俄罗斯市场首次出现爆发式增长,出口额达1213万美元,同比增长1167%。

1.1俄罗斯2011年向俄罗斯出口中成药303万美元,位列我国向全球其他国家出口的排序中第15位。2006~2010年,中国每年出口到俄罗斯各类中药产品约在400万~700万美元,其中,植物提取物和中成药是主要出口品种,植物提取物的增长比例大于中成药出口,约为中成药出口的一倍。2011年对俄罗斯出口额达1213万美元。[1]但是通过边贸、私人携带等方式进入俄罗斯的没有在官方统计之内,如果加上这一部分,中药对俄罗斯出口却远远高于官方统计数据。据了解,因为有一些企业出口未按植物提取物的编码报关,所以我国植物提取物出口到俄罗斯的实际金额也远大于官方公布数据。2012年中国对俄罗斯联邦中成药出口额为34578万美元,同比增长1404%,占我国中成药出口的131%。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的中成药品种主要为乳癖消胶囊、痔疮膏、华佗再造丸、护肝丸、肾石通颗粒剂、逍遥丸、速效救心丸、脑心舒口服液、心安口服液、复方阿胶浆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消栓口服液和龙胆泻肝丸等。中医服务除针灸外,其他中医服务不能够在俄罗斯取得合法行医资格。前苏联颁布了《针灸疗法使用条例》,到上世纪80年代,苏联针灸医生超过2万人,但中医在俄罗斯没有取得法律认可,中国中医药大学的毕业资格文凭和中医师资格在俄罗斯不被承认。

1.2巴西2011年向巴西出口中成药99万美元[1],位列我国向全球其他国家出口的排序中第78位。巴西天然资源丰富,民间已有应用草药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习惯,并有几十种草药己制成饮片、片剂和胶囊,但是加工生产工艺还较落后,尚未能作为法定药品销售。目前我国对巴西的出口主要以植物提取物为主。2013年1月14日巴西卫生监督局公示了对中医药产品进行为期3年的监控管理15号公众咨询文件,将对所有中药产品进行登记注册管理,所有未经登记进口的中药产品不得在市场上销售。中医服务除针灸外,其他中医服务不能够在巴西取得合法行医资格。巴西有1万多名针灸师,圣保罗有2500名左右,加上其他未被注册的推拿按摩和理疗师,至少有2万多名从事中医药服务的从业者。

1.3南非2011年向南非出口中成药107万美元[1],位列我国向全球其他国家出口的排序中第25位。南非是中医药在非洲大陆发展较好的国家之一,南非的发展模式可为中医药进入非洲乃至世界其他国家提供参考和借鉴。2000年南非政府通过法律程序确认包括中医针灸在内补充医疗的合法地位;2001年2月11日通过南非政府立法,中医针灸治疗方法在南非合法化;2002年南非政府自2月到8月间,对南非市场上的各种草药制品进行申报登记,申报登记后的可合法进入市场销售。以此为契机,中国有些中医药企业和南非本土化中医药企业许多成功在南非注册了中药品种,中药制品进入了南非零售市场,比如,风油精、仁丹、红花油、花露水、六神丸等产品早已在非洲建立了信誉。近10余年来,云南白药、丹参滴丸等一批产品也已落户南非,南非中医立法使中医进入了法制化发展的轨道,中草药临床应用及贸易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自2011年中医医疗正式纳入南非医疗体系,南非有较宽松的开展中医药产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政策环境,但技术性贸易壁垒也不少。2002年1月,南非教育部在南非开普敦的西开普大学医学院设立5年全日制中医本科硕士教育,2004年南非完成了首批中医针灸医师注册。南非ALLIEDHEALTHPROFESSIONSCOUNCIL虽然也认可国内中医药大学学历,但必须有工作签才能在南非注册,而目前还没有直接在南非大使馆拿到中医针灸工作签证的先例。没有工作签,进不了南非就无法注册行医。这是一例典型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

1.4印度2011年向印度出口中成药782万美元,位列我国向全球其他国家出口的排序中第85位。印度是医药生产大国,也是传统医药大国。2012年,中国出口印度的中药产品5600万美元,位列中国中药出口第7位,居金砖国家中药出口首位,但主要是向印度出口植物提取物原料药到印度再加工出口,中国成为印度植物药再加工的原料供应国。印度产业机构Assocham的研究显示,2012年,印度草药市场达到14500千万卢布。印度本国原料药的出口从2007年财政年度的375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1275亿美元。另据Crisinfac公司数据显示出口增长的驱动力主要是来自于对欧美等规范市场的贸易,特别是对创新型公司的出口。[1]在印度从事中医药服务的人数很少,中医药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不多,中医除针灸服务外,其他中医服务还没有官方的注册登记管理制度。但是,根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印度已有3845家印度传统医学医院,65159张床位,23630家印度传统草药药房,传统医药从业人员69万人,注册药剂师9226人。中国与印度在传统医药合作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2]

2中医药国际贸易的主要技术壁垒措施

在中药国际贸易的四种形态中,中成药出口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最大。中药出口贸易遇到的主要技术性贸易壁垒就是中药材、中药饮片和植物提取物/配方颗粒的重金属、农残、黄曲霉素、霉菌等指标的检测,以及中成药的技术法规、技术指标、合格评定程序、卫生检疫措施、包装和标签要求、环境标准制度等具体技术壁垒措施,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

俄罗斯一些中成药在俄罗斯获得保健品注册登记,但不是药品,不能够进入正常的医药销售渠道和终端市场,主要技术壁垒是采用原苏联药典,有自己的草药注册登记制度,其中俄罗斯基本药物目录中收录了260个草药。中医服务的主要技术壁垒是不承认中国中医药院校毕业的文凭和中国中医师资格。

3应对金砖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与建议

从目前我国与其他金砖四国中医药国际贸易的现状可以看出,除南非早已制订了中药“临时登记”管理办法和巴西今年年初出台相关临时注册管理规定外,其他金砖国家采用的对中药按药品注册制度基本是依据西药管理办法和本国的传统医药管理制度对本国传统医药进行管理和注册,对于中药贸易采用的技术法规、技术指标、合格评定程序、卫生检疫措施、包装和标签要求、环境标准制度等具体技术壁垒措施,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对中国中医药大学的毕业资格文凭、中医师资格不予承认,开业权存在工作签证的壁垒。对于上述中医药国际贸易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从中药注册和中医的市场准入两个方面来应对。在中药注册方面,针对不同金砖国家的现状,可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加强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药典委员会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更多的中药标准进入对方国家药典之中;其次,就是推动各个金砖国家建立有别于西药的传统医药注册管理制度,对传统医药进行分类管理,减少技术性贸易壁垒,争取对中国药典已收录的草药制品采取备案检验制度;最后,就是要善于借助国际贸易组织(WTO)的谈判机制、纠纷解决机制和贸易政策审议机制,对中药国际贸易的具体技术性贸易措施进行谈判和审议,减少诸如合格评定程序、动植物卫生检疫和环境标准制度等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实施对中药国际贸易带来的阻碍。在中医资格认可和市场准入方面,加强中医的国际标准的制定和推广,争取在国际组织如ISO认可中医服务标准,从而进一步推动在国际贸易组织有关服务贸易的市场准入的双边和多边谈判中采纳由中国主导制定的中医服务国际标准,以此来削减中医国际服务贸易的市场准入壁垒。其次,推动中医药教育的本土化发展,取得当地教育部门认可,促进中医人才本土化培养,然后由本土化中医人才推动本国立法,组建中医药学会推动中医资格认可和学历承认,以此来减少中医服务的技术性贸易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