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的责任

教师的责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的责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师的责任

教师的责任范文第1篇

我喜欢看少儿频道的“音乐快递”,小选手们在演唱歌曲时一个个潇洒自如,声情并茂,他们可都是各省台选送的“佼佼者”。通过比赛能发现很多冉冉升起的新星,使我真切感受到孩子们的音乐综合素质在不断提高,我想这些与家长和老师们的辛勤培育是分不开的。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同行――音乐教师们,想起了音乐教师的责任

音乐是培养青少年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堂音乐教育,是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音乐教师是这主阵地上的守卫者。匈牙利著名音乐家柯达伊曾这样评价过音乐教师的工作:“优秀的音乐教师要比一所歌剧院的指挥重要的多,一位蹩脚的指挥不过是一次性的失败,而一位蹩脚的音乐教师如果连续失败20年,那么至少要扼杀二十多批儿童的音乐天赋”。可见,音乐教师的责任是多么重要。当然,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责任不是为了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歌唱家,艺术家,而是让学生热爱音乐,鼓励学生时时有新的认识,创造一个能自由探索的音乐空间,让音乐真正走近他们的心灵。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学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没有教师人格对学生的直接影响,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大量的实验经验表明,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巨大的。音乐教师也不例外。学生对音乐教师的人格修养有着很高的期望。学生心目中理想人格特征是:平易近人;没有偏见;关心同学;态度认真;严格要求;颇具耐心;言行一致;朴素大方;开朗活泼;品德高尚。因此起码可以看出学生希望自己的老师在人格上是健全的、高尚的。中小学生正处在思想、知识、心理等方面日趋复杂和成熟的时期,对人际关系的承受力也日益增强和深化。因而潜藏在音乐教师言行之中的高尚人格形象,就是一部好的教科书,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所起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巨大的、深远的。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音乐教师必须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把自己的为人处世和言谈举止时刻置于学生的监督之下。

音乐是表演的艺术,给学生实践的舞台,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华,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相互学习、磨练意志是必不可少的。历史和事实证明,学生在多次儿童节、合唱节、音乐会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在潜移默化中会成功地塑造创新人格。伟大的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给孩子创造一片音乐天地,放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少儿音乐和歌曲,让孩子经常在有意识无意识中接受音乐的熏陶,孩子头脑中储存的音乐作品就会从无到有,积少成多。等到孩子对音乐有了一定的兴趣,再给孩子们欣赏一些中外古典音乐,因为古典音乐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会使孩子的心理变得充实,和谐,健康。为了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还可鼓励他们多参加一些音乐大赛,大胆的展示自己的特长。总之,从音乐入手,发挥音乐的功能,使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充实丰富,让孩子在音乐的熏陶中实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人们常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老师要学会精心护理,要把爱洒向每一个孩子心田。”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必须拥有一颗“爱心”,一颗“责任心”,这样我们才可以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更多地去了解他们,给予他们信心和力量。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我们怎样才无愧于这个光荣称号呢?我想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积累,才能使自己锻炼成一个名副其实、知识丰富又有多学科综合能力的优秀音乐教师。这是音乐教师的责任,也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

教师的责任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责任;新世纪

高校教师负担着完成学校的教学与科研任务,完成培养目标的重任,高校教师最根本的责任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这些责任是同时并行,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教书”,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育人”,则是要时时刻刻都要注意培养学生,是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成为全面发展的人。那么对于高校教师他的责任具体都有哪些呢?

一、传授知识

传授知识是教师最基本的责任与任务,因具有很强的专业特点而居于教师责任与任务的核心地位。高校教师的这一基本责任与其他层级的教师又有很大的区别。通常人们说:要给学生一勺水,教师得有一桶水。而高校教师却要努力成为团流不息的江河。要对担任教学的学科有全面透彻的把握,要看大量文献,获取前沿的知识和信息,掌握学科动态,善于组织学生进行学术交流,带领学生走到学术前沿。传授知识已经不再仅限于知识的传递和技能的训练,教师要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技巧,帮助学生增加自身的能力,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渠道,教师不再是直接给学生知识,而是对学生学习进行指导,让学生掌握自己主动获取信息的本领。教师丰富的知识内涵,是引领学生开拓创新的直接因素,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素质发展的重要过程。

二、发张学生能力

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反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允许学生挑战权威的学术观点或常规的技术。创新精神是当今竞争社会的一种重要能力,没有创新也就无法参加竞争。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强调学生“知其然”,还有强调学生“知其所以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知识活学活用,不因循守旧,敢于向权威挑战,提出质疑最后突破创新。发展学生必须让学生先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启发学生的多学科的综合、联想能力,善于运用其他成果,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

人的品德情感是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列宁曾经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思想品德情感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逐渐掌握道德准则并内化为个体需要,同时以此为基础评价自己或他人行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稳定的丰富多彩的,具有义务感,责任感,自尊感,集体主义情感。大学生的交往活动范围越来越广范,他们在交往中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有校内的影响,也有校外的影响,有正式的影响,也有非正式的影响,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教师要对学生交往活动和交往环境进行有效调控,在为学生创设积极的校内交往环境的同时,要与家庭和社会进行协作,以开放的教育形式,让学生经历风雨,得到锤炼,懂得思考,提高判断是非的能力和抵御社会腐蚀的能力。

四、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放在教学中就是要让教学过程科研化。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双重任务,科技发展到今天,高校教师不仅要做传递人类历史演进中已形成的优秀成果的专家,而且要做指导学生独立获得新知识、发展学生独创能力的专家以及科学研究的专家。科学技术成果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直接表现在教育技术上,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科研意识,通过教学过程中学科规律、治学方法的总结与反思,不断探索本学科最新成就,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将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与更新的教学内容相联系。同时,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得处理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且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完成任务。而且还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教学的革新科研化。教师的教学工作与科研的紧密结合,是历史赋予高等学校教师的使命,高校教师通过科研互动,能更深刻地了解当前社会对高校的动态需求,能全面地把握本学科在国内外发展趋势,准确地认识到自己所教课程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及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掌握课程内部的逻辑关系,从而把现代科学技术最新成就及时有效地反映到教学中来。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影响着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讲,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是一定时期教育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直接反映,而且构成着高等学校的教育内容。高等教育通过科学知识的传递、通过科学研究而得出发明创造,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高等学校现有的学科基本上都是在前人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总结概括而成的理论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的学科体系将会不断产生,并且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达到更高的学术水平。因此,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是密不可分的,高等学校要重视科研活动,积极吸收各国教育发展的有益经验,总结每次教育实践的经验,逐渐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教育体系,从而适应和促进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强大趋势。

五、服务于社会

教师是文化、信息的继承者、传递者与发展者。教师是实践活动的主体作用之一。高校教师通过对最新科学信息的吸纳与传递,服务与社会。事实证明,人类科学技术知识的发明和发展,有许多直接来源于教师的实践活动。孔子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发展了西方古代文化。牛顿曾作为剑桥大学教授,在力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史上有过卓越的贡献。西方近代社会的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其他人文科学的建立和发展,教师都起到了很大很重要的作用。

六、教师的学术影响

高校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对社会产生很大影响。高校教师运用自己和学校的科研成果。通过学术报告、科技咨询指导、技术成果转让、讲学培训和协作攻关等途径广泛地为社会服务,同时在面向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了解社会对高校培养人才的规格、模式的需求,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高校教师通过热心钻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直接为国家建设服务。

总结

高校教师作为一项专门的职业,除了具有自己本身显著的特征以外,还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广阔的学术视野,追逐学术前沿的意识,还需要了解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掌握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同时还要有一颗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对学生认真负责的的心灵。要成为启迪学生智慧、发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创造性、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导师。

新的世纪已经到来,在新世纪,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信息传递方式将逐步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信息传递与发展。在此情况下,高校教师的责任不是减少了,角色的转变将会使我们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让共同我们整装待发来迎接这次世纪的挑战吧!

参考文献

[1]新世纪人才实证研究,赵永贤、芮明春等。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2]大学教师发展之对策,仝新顺

教师的责任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生生互动;教师责任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266-03

生生互动,是相对于学生个体独立的学习活动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而言的,它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促进的学习活动。研究合作学习的大师们认为,生生互动是当下教学系统中尚需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儿童健康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事实上,与同伴的社会相互作用是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化赖以实现的基本关系。[1]

生生互动如此重要,牵动着无数教师的心。近几年,笔者一直主持着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的研究工作。实践证明,生生互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提升学生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放型思维和合作共赢的意识。在落实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的今天,教师有必要为生生互动担当起更多的责任。

一、悉心研习生生互动学习模式

生生互动学习模式是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与实践的结晶。教师不仅要理解其架构,更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1.拼板模式。拼板模式类似于拼板或拼图游戏。在此模式中,每个学生都要先后参加两个互动小组:研究小组和学习小组。在教师帮助学生明确具体的互动目标后,每个学生先到各自的研究小组,研究分析要解决的问题。研究工作完成后,每个学生再回到各自的学习小组,以分享各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研究小组的构成通常是同质的,即小组成员关联学习目标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旗鼓相当,这样有利于思维的有效碰撞、问题的深入探讨;学习小组的成员一般是异质的,这样有利于学生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调查模式。教师给学生介绍所要学习的内容,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并拟定一套需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每个学习小组选一个问题,并将其分解以形成与小组人数相一致的分支问题分配给小组内每个成员。每个成员负责研究自己的问题,并将研究结果写成报告。小组总结归纳每个成员的报告,并向全班同学作汇报。每当一个小组汇报完研究报告后,都要留出时间让全班紧紧围绕研究结果进行讨论、评价。班级评价能使小组获得有价值的反馈信息,从而纠正并完善小组研究。这种模式既能节省时间,又能做到群策群力。

3.编号模式。此模式主要用于复习教学,特别适合于一些答案十分明确的问题。应用这一模式时,需按照“异组同质,同组异质”的要求将学生分成一个个的4~6人的小组,并按照知识水平的高低进行组内编号,各组同一编号的学生应是“同质”的。教师提出问题后,每个小组的全体成员共同整理答案。然后,教师叫一个编号,所叫编号的所有成员抢答问题。问题答对的,该组加分;问题答错的,该组扣分。教师在叫编号时可以多叫学习成绩靠后的编号,这样非常有利于调动优秀生帮助后进生的积极性。

4.答疑模式。在答疑模式中,互动的主体可以是多向的,但主要应是学生之间的相互提问和解答,这样既能相互排疑解难,又能激发学生积极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这种生生互动学习模式又极富挑战性,主要形式为一个学生或一个小组提出问题,指定另一个学生或小组回答;在指定回答不能令人满意时,鼓励其他学生或小组进行抢答同样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在生问生答不能达成目标时,辅之以生问师答、师问生答等形式也是不可或缺的。当然,在实施答疑模式进行教学时,教师需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巧妙引导学生设置有效问题。

二、精心研制生生互动学习内容

1.明确目标。“凡事预则立”,任何有效的合作都始于明确一致的目标。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性的合作活动,教师确立的目标与学生能达成的目标保持相当,才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优化。因而,教师需要在认真研究学情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在确定目标之前,教师应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根据学生的能力状况,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并设计相关活动,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由现有发展水平达到最近发展水平。

此外,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达成,还受到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和能力以及信息传递手段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这就要求教师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并且要尽可能地发挥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达成目标。当然,教学目标的确定还必须依据课标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把握好教材的纵横内在联系,透彻地理解每单元、每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所在,而且还需要研究课标以确定教学目标,并将目标细化、形成序列,使学生始终保持活跃的情绪和积极的进取心理。

2.精选任务。目标明确了,生生互动不盲目了,但要取得实效,生生互动的任务的设计与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任务设计时,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合作能力,选择那些能够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任务。因此,教师要精选靠近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如,那些要求学生作出预测发现的探索性思考题、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拓展训练题、从多种答案中选择最佳答案的比较分析题和需要分工协作的多步骤操作题等都非常适合采用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方式。

就不同的学科而言,任务的选择要求是不尽相同的。在语言学科中,生生互动主要是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信息,进行思维的碰撞;在自然科学的学科中,则多半是小组成员的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作业。其实,即使是同一学科,处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或进行不同课型的教学也应该对应着不同层次的或不同类型的生生互动的任务。如,初一年级任务的选择必须考虑任务的趣味性,而初三年级则主要应考虑任务达成目标的有效性;写作课的任务主要是帮助学生审题、选材、构思等,而阅读课则应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运用阅读策略以提升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三、细心构建生生互动学习小组

1.异质分组。生生互动合作学习小组多采用异质分组,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知识面宽度各异。在生生互动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讨论、互相启发,都有可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将学生个体的思维路径拓宽,从而使学生个体获得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的顿悟和;激情的辩论中还有可能出现一些崭新的视角,提出一些具有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这样,就学生个体而言,就是一个知识不断生成、不断建构、具有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当然,为了保持小组成员的新鲜感和活动的积极性,组员的搭配还需要定期轮换,但组员的轮换也不能过于频繁。否则,小组成员之间就难以形成较深入的互动关系,不利于促使学生借鉴互补、共同提高。

2.分工明确。有效的生生互动离不开合理而明确的分工。互动小组不是简单的几个“异质”组员的相加,而是一个能让小组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有着明确分工的学习团体。小组成员的“异质”能够相得益彰,互动才显得更有意义。组内设有总结人、记录员、检查者、精确性裁判、联络员和观察员。其中,总结人负责归纳小组记录并代表小组向全班作汇报发言,记录员负责记录组员的发言要点和书写小组展板,检查者负责检查组员的预习情况及合作任务的分解等,精确性裁判负责纠正别人在解释或总结中的任何错误,联络员负责小组与教师及其他小组进行联络和协调,观察员负责控制时间和噪音以促进组员认真倾听和积极发言。

3.自主为先。要使学习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真正地进行有效的互动,首先留给他们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空是很有必要的。事实证明,互动只有建立在学生个体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相互启发,使个体的思路得到拓展,使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在集体智慧的碰撞中迎刃而解。一个问题如果没有经过学生的先行思考,就匆忙要求学生展开互动,往往是动不起来的,即或是“动”起来了,那肯定也是肤浅的。唯一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个别思维敏捷的小组成员以单向“灌输”的方式控制着小组活动,从而导致其他成员坐享其成。因此,在学生互动交流前,教师一定要给每个学生留足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

四、倾心营造生生互动学习氛围

1.关注动机。合作学习小组在活动的起始阶段,由于彼此间存在的陌生感,小组成员之间很有可能不能相互坦诚相见,难以打开各自的信息库,从而导致小组活动缺乏信息共享、相互促进的互动氛围。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运用任务关联、条件关联、成绩关联等因素对小组活动进行外在的刺激,以激发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热情。同时,教师还应该努力激发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内在动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小组活动成为小组成员展示自己的舞台。为此,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充满民主、和谐、愉悦和智慧的教学氛围,为学生的积极展示形成一个和谐共振的激励场面。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互动的动机。

2.创设情境。创设情境也是营造生生互动学习氛围的有效方式之一。以情境认知理论与情境学习理论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感意义的、能够再现生活的生动形象的场景,以激发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这种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创设的具有感染力的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与教材对话、与同伴分享的兴致。事实上,教学是伴随着喜悦与感动的情感之旅,是伴随着惊异的思维碰撞的过程,其间必定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涌动着真挚的情感。让学生在情境的激发下,互动才会真正体现出其魅力和价值。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感召下充分互动,享受思维碰撞的喜悦和因此而形成的真挚的情感氛围。

3.把握时机。营造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还必须把握好互动的时机。因此,教师要合理把握生生互动的时机,如,学生在自主阅读或独立解题时,遇到似曾相识但又无从解决的问题时;学生对某个问题的思考有了一定的结果,但又犹豫不定,希望从别人的发言中得到验证时;学生与同桌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出现较大意见分歧,需要他人定夺时。这些时候学生的认知冲突是教师引导生生互动的极好时机。把握了这些时机,生生互动就能促成学生智慧的碰撞、思想的交流,使得原先无法解决的问题能够形成清晰可见的思路,原先无法确定的想法能够得到理据充分的完善,原先不可调和的争论能够变为心悦诚服的享受。

4.重视生成。重视生成能进一步浓烈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由于学生个体多方面的差异,生生互动过程中常常会闪耀教师预设之外的富有价值的智慧灵光。这些智慧的灵光便是生生互动的生成资源,也正因为有生成的存在,课堂教学才会异彩纷呈。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智慧灵光,重视课堂生成。在备课时要充分预设学情,努力提高对学生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的关切度,设计出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造精神,体现出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也就是说,要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同时,教师还要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和开放性,激发师生的创造性和智慧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张力。

五、潜心体察生生互动学习实情

为了提高生生互动的实效性,教师还必须平等参与到各互动小组中去以了解实情,以便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培养技能和做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多维评价。

1.平等参与。在生生互动过程中,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察到生生互动的实情。如,小组交流中每个成员获得的机会是否基本均等?相互之间是否真正达到了能力互补、信息同享、疑难共解、相互促进的目的?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蹲下身子”潜心体察,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信息。当然,教师还必须要发挥好“平等中的首席”作用,解决好异质小组内能力强的学生控制小组的局面,使全组成员平等参与小组活动,使学生真正领会生生互动的本质。让生生互动成为每一个学生唤醒潜能、激活记忆、开启心智、放飞情愫的展示平台,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知识上的拓展、技能上的提升和能力上的发展。

2.因材施教。在参与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根据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教师需在认真研究不同学生的不同的智力范畴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对学生进行“扬长补短”式的、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展现发展的潜能。教师尤其要更多地关注那些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相对欠缺的学生,因为他们常常会跟不上小组“统一”的学习进度而沦为“旁观者”或生吞活剥“一刀切”的学习内容。因此,在小组活动中,教师应根据每个小组成员的差异,分层次、分类型地设计“超市式”任务,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水平或类型的任务,促使各类学生都有热情参与、有能力参与,最后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培养技能。在了解生生互动实情的基础上,教师要针对小组合作技能的薄弱点,制定出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互动规则,让学生有章可循,从而保证互动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示范、提示等方式将合作的技能教给学生,并在活动中逐步培养。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听清楚教师的要求,听清楚同伴的发言,以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学会表达: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时,要条理清晰,语言连贯,用词恰当,不出影响理解的语法错误,并争取做到表述生动有趣,使人乐意接受;学会质疑:在对别人的表述有疑惑时,要及时记下,并在别人表述结束后,用恰当的语言提出来;学会接纳:当别人的看法与自己不同时,要慎重琢磨其合理性,善于接纳合理成分;学会管理:合作小组的不同角色都要学会管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4.多维评价。适时、多维的评价是提高互动学习模式运行质态不可缺少的一环。从评价的对象和主体来看,有对学生个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整体的评价,有学生个体或小组的自我评价与来自他人或他组的评价,有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等;从评价方式上来看,有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其中过程性评价更能促进生生互动的质态,因为过程性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在互动中的积极性、参与度以及情感、态度、能力的生成变化;从评价的功能上来看,主要有:鉴别学生的互动行为和效果并给予价值肯定以促进相互学习的鉴赏性评价,引导学生的互动行为在教师预设的情境中不断发生思维“碰撞、对接、融合”的导向性评价,鼓励学生的互动行为以在精神上充分支持学生发挥更大创造潜能和互动积极性的激励性评价,等等。

总之,生生互动需要教师担当起应尽的责任,用心观察和引导学生的行为互动、思维互动和情感互动。同时,教师还应用心设计针对文本和学情的展示型问题、参阅型问题和评估型问题等多类型的问题,以努力提升生生互动的有效性,使生生互动真正成为教师引领学生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与策略。[2]

参考文献:

教师的责任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师责任;扩大化;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341-02

“责任”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界定为:分内应做的事;没有做好自己工作,承担不利后果。概括起来就是对“应当”与“承担”的描述和规定。所以基于对“责任”一词的理解来解释“教师责任”概念,就是对教师这一工作应做之事和承担后果范围的描述与规定。有学者对其界定:“教师责任是教师作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从事某些活动、完成某些任务以及承担相应后果的法律和道德的要求”。

一、教师责任研究现状

在教育领域中,学者对教师责任进行多视角、多维度的解读与研究,但是大多表现为对其内容的规定上。我国学者很少对教师责任的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搜集的相关文章中,大都是对教师责任范围的描述与规定。例如教师责任内容,主要分为“教师的法律责任、教师的职业责任和教师的道德责任”[1];除此,其他学者还提出“教师的学术责任、政治责任和组织责任”。在教师责任范围的描述上,“教师应该对全体学生、对学生未来、对学生所授的知识以及对教师自己的灵魂负责”[2]。

综上,对于教师责任的研究体现在对其内容及范围描述和界定,而这种描述和界定更体现为哲学上的一种应然取向,即教师应该为取得“好教育”做出哪些努力,以及对“不良教育”应该承担哪些后果,是对教师责任应当是怎样的一种理想规约。而至于教师责任实际是怎样的,以及对教师责任的合理性的论证和反思鲜有研究,而现实中教师对责任担负的能力和限度也往往被忽视。这是这种对教师责任应然取向的研究,迎合学校对教育夸大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责任扩大化研究现象。

二、教师责任扩大化的表现

(一)应做之事的扩大化

在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教学要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首先,这口号无疑是对教师工作的一种规定,即教师要为了学生的一切。教师无论面对怎样的学生,都应该将其培养成才,对于每个学生个体,对其全面发展负有责任。我们试问一下,教师的教学是否能为了一切学生,或是说教师对学生的一切能否承担责任;是否真的要随这种夸大宣传而描述或规定教师责任,如是这样,教师责任已被扩大化。

其次,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承担的责任。暂且不谈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标准是什么,但从考虑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素这一角度出发,教师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但是教师却要为除自身之一影响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负责。

(二)教师责任问责范围的扩大化

大多数家长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当家长将孩子送到学校,交给教师,家长对孩子的一切美好期望都将纳入教师的责任范围之内。“如果学生不能成为家长和社会所期望的理想状态,不能成为家长和社会所期望的个体,则是教师出了问题或是教师能力不够。”这将是教师对自己工作应负的责任。即所谓名师出高徒,可是高徒未必出自名师,但是不良学生却是教师的过错或教师的不尽责。总之,“对于教育中出现的不良后果,人们第一反应就是教师是责任人,只要涉及教育的,涉及学生的,都算在教师的问责范围之内”[3]。

(三)师德“无限”崇高

在教师责任中,教师的道德责任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如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把本职工作、个人理想与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暂且不谈上述对教师道德责任规定的抽象化,从其整体的描述上将教师道德责任范围直接扩展到人类道德方面的整体规范上。教师成为全社会道德实践的楷模与标榜。正如有的学者指出,“在人类道德史上,教师职业道德往往处于当时社会道德的最高水准上,代表这社会成员道德涵养的最高层次。”[4]教师作为人的存在,本身和社会上的人没有区别,只有将教师与其职业结合来看的话,其道德责任更多的指向为对学生负责,对学生的所谓成长和发展在其道德责任上应尽责任。但是,教师的道德责任也是有界限的,教师的道德责任不能扩大到教师的日常生活中,在教师的教育工作范围谈教师的师德是必要的,但是我们也得考虑到教师作为社会普通人的角色,不能拿“圣人”的标准来衡量教师的师德水准。

三、教师责任扩大化的反思

教师责任的扩大化,归根结底都是教育作用扩大化的一种表现。认为教育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公众将学校视为孩子成长成才唯一的“培炼”场所,同时学校过多地给予公众夸大其词的回应,将教学的一切美好期望都当作学校应有的功能之一,这样更加提高了公众对学校教育的期望。但最终,作为教育实施者的教师是承担学校响亮“口号”的责任人,而对于教师责任的合理性无人提及,对于教师责任扩大化的现象更是少有人发觉。

(一)厘清教师责任的问责范围

关于教师责任问责方法中,可以发现有将问责制看作单纯的追究责任的工具,将问责范围随同教师责任范围的扩大而扩大。如以名定责方法,将教师这一职业角色应有的权利和义务都算在问责范围内,对不能达成的对教育的美好期望也算在教师责任的问责范围之内,如“不主动进行学习的”、“不定期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研究文章的”等。正是这种责任硬性的制约使教学对于教师而言变成不得不做的事情,甚至变成免受承担责任不得不多加小心的工作。

教师责任的问责机制制定中,必须应考虑教师能力和切身的实际情况。有学者已经明确提出相关的原则,并对教师责任的限度提出明确的界限:“客观环境已经为教师履行这一责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教师主观上具有履行这一责任的教育行为能力;教师应当承担与教师教育行为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责任。只要在上述条件和范围内,教师就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1]有关教师责任限度的提法对教师责任边界问题会有更为明确的认识,同时对教师改变教师扩大化错误认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给予教师一定的成长空间

教师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普通成员,我们不能将其看作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教师在教育中,如同学生一样,也是需要不断成长的,我们不能单方面地讲求对学生的“关怀”,也要适当的关注教师这一教育过程主体的发展与需求。教师在其工作岗位上也需要成长的空间,不能总以标准化的教师模式去要求每一位教师,对于教师出现的一些过失我们可以给予一定的理解与宽慰。

教师既然自由自愿地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应当为自己的教育行为承担责任。但是,这不代表我们能将所有教育责任都施加在教师身上。而教师本身对责任意识应有科学的认识,在对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有必要的责任感,同时也应自己责任范围的清晰界定,而且这种界定不能仅靠教师个人去辨识和分界,更需要相关教育研究者对其划分和规定,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环境。

四、结束语

在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中认为,“理解就是存在,是人存在的根本方式。理解不仅构建了人的生存意义,而且通过意义的生成也不断建构和扩展着人的精神世界。”[5]当“理解”被引用在教育领域中,可以生成不同的观点与理论,当借用它来理解教师这一职业角色时,体现的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理解与包容,更多强调的是对教师作为一个鲜活生命的存在性。教师作为一个个体存在,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将其看作是获得教育结果的工具,我们应看到教师作为人的存在,以及内在情感、信念和需要。而不能拿“万能”的责任去强制教师的教学行为。不能把教师责任看作是一个无边界、无限度的规约去束缚教师。教师这一职业的性质是为学生服务的,但是倘若这种欣然为他的活动被扩大化的责任所束缚,那么教师的教学会变成一种“自保”前提下的有限教学。

参考文献:

[1]田秀云.教师责任的依据及问责方法[J].中国高教研究,2006,(3):66―67.

[2]王林燕.有关教师责任问题的思考[J].现代阅读,2012,(2):47.

[3]沈,宋月辉.教师责任的伦理性与伦理规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0):36.

教师的责任范文第5篇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一个幼儿教师的责任心》

一个幼儿教师,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首先要具备的是什么?可能有人会说:是扎实的基本功,是爱。这些我都赞同,但我觉得最应该具备的是强烈的责任心,责任感,没有强烈的责任感,责任心。一切都无从谈起。

因为我是幼儿教师,我就要对孩子负责。我就要平等地欣赏,对待身边的每一位孩子。我没有理由以貌取人,厚此薄彼,助长孩子的自负或伤害孩子的自尊。我唯一能做的是关爱有加,为每一位孩子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让每一位孩子幸福得像花一样健康成长。我班的艺林小朋友刚入班时,小手那么小,胳膊那么细,好象用力一拉会把她拉坏似的,去厕所小便,她望着便池不感迈步,我递上一只手,她扶着迈了过去。她小便完,我又递上一只手,她又拉着我的手下来,就在这牵牵拉拉中,艺林能自己入厕了,她的妈妈说:‘艺林上幼儿园进步真大,谢谢您老师。”。还有欣欣小朋友,入班时你我他分不清,有一次,他要小便,他说:“老师,欣欣要尿尿。”我说:“欣欣,你这样说;‘我要小便。’”他说“老师,你要小便。”弄得我笑痛肚子,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在我们的细心,耐心教育下,学期结束时,欣欣能和妈妈一起完整的讲故事,。。。。。。爱孩子,教孩子是我的责任。

因为我是幼儿教师,我就要对家长负责。当家长把他的心肝宝贝送到我怀里的那一刻,我知道我的责任有多重!我要像妈妈一样呵护孩子,关爱孩子,帮助孩子。我又要做妈妈无法做到的——教师的责任,我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教他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引导他明白道理,帮他探索世界奥秘。家长的期望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我要对家长负责,还家长一个健康,快乐。活泼聪明的宝贝。

因为我是幼儿教师,我就要对我的幼儿园负责。我努力把

工作干好,在外人眼里树立我的幼儿园的形象,我创造性的落实园计划,早出完归,早出完归并非是我没完成本职工作,而是我要把工作做得更完美。就拿这次布置环境来说,孩子在班里时,我没法去做,因为这时我的眼里只有孩子。等孩子离园后,我才和班里的另一位同志开始布置,因为布置得较多,三八节放半天假,我也没休息,而是利用这半天时间把教室布置完。当第二天孩子入园时,我看到孩子露出惊喜的神情。当家长得知这是我们利用假期布置的环境时,无不为之感动。也更支持我们的工作。他们赞叹到:“你们为了孩子,太辛苦了!市幼儿园就是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