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汉字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字形:是文字最重要的特征。因为汉字的字形独特,所以从文字的体系来说人们把它称为表意文字。
2、字音:汉语是声调语言,声调是汉语字音不可缺少的部分,起区别意义的作用。汉字的字音除了声还包括字的声母音和韵母音,由这三者组成丰富的字音。
3、字义:汉字是凭借形体来表示意义的,是以象形文字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最突出的特点是字形与字义的联系非常紧密。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汉字的内部结构特点;对外汉字教学
一、汉字的内部结构特点
(一)笔画
汉字的内部结构特点是指构成汉字的笔画和部件,笔画是构成汉字字形的最小结构单位,每个汉字都是由笔画组成的,基本笔画主要有横、竖、撇、点、折五笔,所有的汉字都是由这些基本的笔画一笔一画组成的,汉字中最少的是一画,最多的是三十六画。笔画的组合方式有三种,分别是相离,相接和相交,这在书写时要特别注意,往往相接和相交虽然只是一点的差别,但两个字的意思却相差的十万八千里。
(二)部件
部件,是由笔画构成的最小的组成汉字的结构单位,部件按是可以逐级划分,分成一级部件,二级部件,三级部件,……,以“鸿”i字为例,它的一级部件是“江”和“鸟”,二级部件是“水”和“工”。谈到部件我们不得不提一下部首和偏旁这两个概念,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部首,字典、词典等根据汉字形体偏旁所分的门类。偏旁,在汉字形体中常常出现的某些组成部分。在对外汉字教学中,为了方便可以暂时用部首代替部件。最早使用汉字部首的是东汉的许慎,他在《说文解字》中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后人把许慎的部首进行简化。明代《正字通》简化为214个部首,《康熙字典》沿用214部。《现代汉语词典》有201,《新华字典》有189部(旧版)。目前一般以201部为标准,新版《新华字典》改为201部。
按部件的多少可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只有一个部件(偏旁)组成的汉字称之为独体字,以象形和指事的造字法产生的字都是独体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构成的汉字就是合体字,汉字中合体字占大多数。
二、对外汉字教学
人们总是注重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口语教学,很多学生可以讲一口很流利的汉语,可叫他们写时,他们往往是“谈字色变”,对汉字从心里就排斥,对于汉字的“害怕”要属来自欧美国家的学生最为厉害,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种方块形的文字,所以非常不愿意去书写汉字,如果这时老师再不运用一定的教学技巧加以引导的话,对外汉字教学是无法顺利进行的。
为何在汉语国际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对外汉字教学却举步维艰呢?对外汉字教学的重难点又在哪里呢?经过多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对外汉字教学的研究发现,对外汉字教学的重难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汉字教学的确有它的难点,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必须得承认汉字是世界最为难学的文字之一,汉字有它自己的性质特点,本身就难写,难认,难读,对于我们这样把汉语作为第一语言的人来说,汉字的学习都很困难,更何况对于那些外国人呢,汉字的难写,难认,难读,这就更需要我们结合汉字的内部结构特点运用一定的教学法来进行对外汉字教学,这样才能降低对外汉字教学的难度,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国家和社会在对外汉字教学上的投入也不足,对外汉字教学往往为人所忽略,人们对于对外汉字教学的研究和探索也就不够深入,这样就会导致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汉字教学在教学被人所忽视。再次,就是对外汉字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上的不足,课程设置方面,有的学者认为,汉字的教学应该与口语,听力,阅读等其他的课程教学放在一起,而有的学者则认为要单独开设汉字课,意见得不到统一,在教材编写方面,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较好的针对外国人学习汉字的课本。此外,对外汉字教学的重难点还在于外国人对于汉字的恐惧心理,他们从心里就排斥汉字,这又怎么能把汉字学好呢,所以要想对外汉字教学顺利地进行就必须外国人对于汉字的观点,让他们从心里面接受汉字。
三、运用汉字的内部结构特点进行对外汉字教学
为了更好地讲解汉字的内部结构特点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运用,本文主要依靠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举例来论述。
笔画,对于外国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不要那么快让他们学习现代的汉字,可以先让他们欣赏中国的书法艺术,培养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还可以先弄来一些汉字剪纸的模型,让外国学生尝试着去剪剪看,这样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兴趣,先对学生进行引导。然后再让他们从最基本的笔画:横(一)、竖(丨)、撇(丿)、点(丶)、折()等开始练习,在这里也可以先让他们用毛笔来练习这些笔画,慢慢地过渡。在这个时候就要注意学生书写的笔顺问题,要严格要求他们按照正规的笔顺来书写,以免在他们将来的学习中出现“倒笔画”的现象,老师在学生一开始接触汉字笔画时就要严格要求,不然在他们学习了部件或整字后就很难改正了。前期的笔画教学是外国学生学写汉字的第一步,老师要让学生端正态度,认真学写笔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等学生学习了基本的笔画后,在让他们接触部件,可以让学生熟悉《新华字典》上面的部首,先带着学生把上面的部首都学习一下,可以给学生做适当的解释,比如,在讲到“水”(氵)等字部时,可以画一下“水”(氵)在古代的写法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在这里可以借助教学法中的视听法,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帮助学生理解,做一些精美的PPT帮助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且通过这些部首的学习,我们可以让学生来识记与这些部首有关的汉字,这样可以让他们在更好地理解这些部首的同时,还可以让他们学会更多的汉字,例如,在学习部首“水”(氵)时可以让他们学习“洋”、“湖”、“沐”等由这两个部首组成的字,且这些字的意思都与这两个部首密切相关,放在这里讲解可能会更好。但同时也要给学生一点压力,让学生回去抄写字典上的部首,并在上课时进行抽查,并要求学生到黑板上来默写,以此来加深学生的印象。笔画和部首的讲解,能够为以后的汉字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果这一步没有做好的话,将会对以后的汉字教学带来很大困难,学生就会对汉字产生抵触情绪,不愿意去学习汉字,这也是对外汉字教学之所以不能顺利进行的原因之一,前期的铺垫工作没有做好,这一点是值的教师在教汉字时应注意的。
注释:
【1】黄伯荣 廖序东 《现代汉语》 (增订四版)上册
【参考文献】
[1]陈娟.《汉字等级大纲》2905字综合分析[D].湖北大学,2008.
[2]卢凤鹏.《说文》部首语义结构特点及其认知特征分析[J].毕节学院学报,2009,27(9).
[3]郑家洁,张艳.对外汉字教学法浅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0(8).
[4]杨丹珠.对外汉字教学的现状及相应对策分析[J].现代交际,2009(12).
[5]陈传锋,董小玉,徐缨.汉字的字形结构特点及其认知规律与小学识字教学[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0(1).
[6]孙小晶.留学生综合课汉字教学法[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关键词]对外汉语 汉字特点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212-02
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对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进行的第二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可以帮助我们把汉语推向国际,把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第二语言学习和母语习得不同,是在一定的教学规律引导下的课堂教学,有教育规律可遵循。汉语难学是公认的问题,据统计学习汉语花费时间是其他欧洲语言的三倍以上。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结合汉字特点进行,将会有很大程度的改变。
一、汉字的特点
汉字不同于拼音文字,属于意音文字。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小篆书、楷书、隶书等变化;形体分类有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在用字方面又有转注和假借方法。“字本位”的理论兴起为汉语教学提供了相应的启示。“字本位”以字为中心,区别于以词为基本单位的观念,这种观念以“‘字’是中心主题,‘词’在许多不同的意义上都是辅的副题。”[1]汉语词汇的发展经历了复音化的过程。从最开始的单音词为主到现在复音词为主,这期间字从词的身份转变为词素。汉字中字词之间还是很难区别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普遍认为“字”不能连写,每个都有独立的方块形体,这是汉语学习中的本位内容。我们研究字的特点对汉语教学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汉字具有理据性
理据性是和任意性相对的一个概念。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产生具有理据性,表现在汉字上可以清楚看到汉字的形成理据。
1.形体固定,理据固定
汉字虽然经历几千年变化,和最开始造字之初形体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一旦固定了形体,就专字专用,基本上是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当然因为音节数量有限,一个音节可以对应多个汉字,结合具体语境则很快会清楚。当然也有例外情况,比如“儿化音”。还比如一些特殊字“尽保ㄊ克)和“俊保ㄇЭ耍。但多数情况下,汉字、音节、词具有对应性。
2.形体变化,理据不变
汉字发展了,很多字体发生了变化。但每次变化都会保留最典型的特征,也就是理据特征不变。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语音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但汉字理据却固定不变。“一个字从篆书到隶书,到楷书,是书写形体本身的变化,还是同一个字”[2]。如“虎”从甲骨文到现在楷书,形体发生很大变化,但其形象的理据特征依然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
3.字组词的理据性
汉字作为语素有很强的组词造句能力,古汉语中与词的界限不清晰,基本上就是一字对应一个词。但复音化以后,双音节词语是在单音词的基础上有理据的发展而来。字按照并列、偏正、述宾、主谓等原则组成了现代的双音词,据统计常用汉字只有3000左右,总计也只有6000多个,但通过汉字组成的词语则不计其数,说明了汉字组词能力强大,理据性强。
(二)汉字音形义结合
汉字是意音文字,音形义融合一体,互相联系“音生于义,义著于形”,在词的音、形、义之间,词义是联系的核心。[3]音、义是语言必备的两种元素,汉字的形音义三种元素,字形是形式,意义是内容,语音是外壳,构成了一个合成信息码。汉字发展变化中,语音和意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只有形体变化是最缓慢,甚至说没有发生变化。“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4]由此可见形体不变的重要性。
汉字字形和语音相关联最明显的是形声字,《说文解字》收字9353个,形声字多达7697个,占了总数的82%还多。形声字的存在很好证明了字的语音和词义之间的密切联系,在现代近7000个通用字中,形声字有3975个,占56.7%,形声字在现代汉字中的地位和作用仍然相当重要。
每个形声字,不管内部笔画和结构差异多大,都有一个声符的存在,也就是说语音相关联。我们探索汉字形义关系,在现代阶段可能不顺利,但可以利用字的本义进行。
(三)汉字蕴含文化
汉字在造字之初,就是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有一种文化理论认为可以将文化分解到最小单位,就是文化特质。汉语中就是最小单位就是汉字了,不同汉字所属的语义场蕴含不同文化。
1.汉字蕴含思维文化
汉字造字体现了古人的心理思维特征。例如“筷”这个字,古作“箸”,体现了此物材质为竹子。但与“住”音相同,避船家水中讳,改为“快”,但仍保留了竹字头,这就是现在的“筷”的来历。汉字的具象、隐喻和会意,是典型的 “东方思维方式”。
2.汉字蕴含历史文化
汉字是记录了历史文化,存储着未来文化重要载体。许慎的《说文序》记载:“文字者,经义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5]蔡邕J为汉字“书乾坤之阴阳,赞三皇之功勋”,可以看出《笔赋》已将汉字赋予了社会文化功能,把汉字和儒家思想、政治理论联系起来了。
3.汉字蕴含经济文化
汉字的产生和消亡都不是随意的,而是和文化因素的变迁有关系,特别与生产经济有密切关系。比如“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所以不同颜色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马都有自己的名称,如千里马叫做“”,三四岁的马叫做“”,马高七尺叫“Q”,马高六尺为“”。但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各式交通工具取代了马的功能,因此很多和“马”相关的字都消失了。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巧用汉字特点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没有很好利用汉字以上特点,违背了汉字教学的规律,导致汉语成为最难学习的语言。为推进对外汉语教学,我们可以把汉字以上特点运用到教学实际中。
(一)选准字形切入教学
汉字是记录符号,属于象形表意体系中的文字,具有很强的视觉特征,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选准字形作为教学的基点,可以更好的理解汉语特征,对留学生跨越文字障碍有很大帮助。《说文》中六书界定都可以成为我们教学识字秘诀。比如,“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我们知道“山、日、月”这些字形非常生动的刻画了相关的自然事物。我们选取这些字形作为教学切入点,不仅生动有趣,而且易于理解。如果说象形字表达是静态的,那么会意字和指示字则是动态的了,比如“梦”其甲骨文字形,就是睡着的人躺在床上,一只手指着眼睛,其本意为 “夜间在床上睡觉,眼前模糊看不清”。
(二)利用汉字读音规律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虽然不像印欧语系文字可以直接拼读,但是仍有读音规律可查询。汉字读音两大特点一个是谐音,一个是形声,展示的就是形音义之间的密切联系。
汉语词语语音特征可以概括为五类:拟音、音拟、谐音、紧缩、外来。拟声词是汉语中最先出现的词语,是语言发展的源头,其他词类都是在此发展起来的。[6]拟声词就是模拟事物的声音,如:动作时发出的声音,呼、吸、呵、哈、欠、吼、嚎、号、囔、嗦等。音拟是指有些事物并不发音,人主动用声音来做形象的表达。如:“圆”,其读音的韵母“u”和“an”都是为开口度很大的韵母,也就是说圆形用圆的唇型来模拟,进而表达圆的意义。
现代汉语音节只有400多个,加上四声的配合,也只有1300多个音节。音节数量和汉字数量很难匹配,就出现了每个音节约有6个同音字的现象,比如“hàn”这个音节,对应字形有“汉、汗、瀚、焊、旱、憾、撼、悍”。汉字中还存在一些谐音字,声旁表音兼做表意,如“线、残、盏、栈、贱、笺、饯、浅、钱”,这些字符不仅声音相似,意义也相关,都和“小、少”密切相关。形声是汉字一个重要语音特点,小学生常用形声字识字歌谣很好地概括这个特点。形声字种类很多,有左形右声、右形左声、上形下声、下形上声、声占一角、形占一角、外形内声、内形外声等。汉字这些读音规律都可以很好的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实际中。
(三)利用形体分析意义
“汉字构形的最大特点是它要根据所表达的意义来构形,因此,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7]汉字形体上具有可视性,通过考察字形可以和意义联系起来,挖掘汉字中隐藏的意义。比如“马”,甲骨文中典型的象形字,作为意符组成了“骏、驮、驯、骑、驱、驭、驰”等一系列形声字,但所有这些形声字意义都是和其意符密切相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通过对形体的分析,实现意义的解读。
汉字在不断变化,可以说与时代的变迁息息相连。现在很多汉字形体看似和意义毫无关系,但我们深入探讨其本义,自会发现形音义之间联系。例如“骗”在《集韵》中表示:“跃而乘马也”,“骄”在《说文解字》中表示:“马高六尺为骄”,现在看这两个字形义毫不相干,但通过探寻本义就可以很好理解现在“骄傲”的意义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问题,要时刻以发展眼光来对待。
总之,对外汉语教学与汉字特点密切相关,汉字的特点成为更好地学习汉语的桥梁,充分利用汉字特点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是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袁毓林.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拓和发展――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64.
[2]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63-184.
[3]苏宝荣,宋永培.古h语词义简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7:89.
[4]李大遂.对外汉字教学发展与研究概述[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02).
[5]任建霞.抓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进行汉字教学[J].学科教学探索,2011(09).
2、电子束焊接是在真空中进行,焊缝的化学成分稳定且纯净 ,接头强度高 ,焊缝质量高;
3、电子束焊接速度快,热影响区小,焊接热变形小;
4、电子束焊接适用于焊接几乎所有的金属材料,尤其适合铝材焊接;
5、电子束焊接可获得深宽比大的焊缝,焊接厚件时可以不开坡口一次成形;
关键词:文化模式 形合与意合 句子语序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语言学界和文化研究领域甚至人类学领域都是公认的。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Sapir)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洪堡特(K.W.Humbolt)坚信,我们的语言就是我们的文化,在每一种文化中都存在着一种世界观,语言显然是人类最重要的文化环境。从以上两位大家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可见一斑。的确,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镜像反映,透过一个名族的语言,窥见的是这个民族的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反过来,文化是语言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制约语言运用的决定因素。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不同语言的结构上的差异来探视文化形态上的差异,也可以透过文化模式来分析不同语言的结构差异。将本国语言与其他语种进行对比研究是十分重要的,正如恩格斯所说:“你只有将本族语同其他语言进行比较,你才能真正懂自己的语言。”相反,你只有将外语与自己的本国语言进行比较才能真正懂外语。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研究可以从语言的不同层面进行,其中从语法(句法)层面进行对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法最能体现语言的民族特点,因为语法是语言的组织规律,是本民族成员或语言社团成员共同遵守的语言习惯或约定俗成的规则,它的本体存在于本民族成员或语言社团的心理之中,它反映着本民族成员或语言社团的文化背景、民族心理、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何善芬,2002:181)由于中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的不同,语言结构特别是句子组织的方式也存在差别。不同的文化心理造就了不同的句子结构模式。中国文化的具象思维哲理性思维和西方抽象思维型哲理,都深深影响了各自的句法构造。这就决定了汉语句子句法构造不注重抽象形式,而注重具体语义和语境与语序的虚实结合,这三者结合旧形成了一个表意功能的场。(张维鼎,2002:28)而西方抽象思维传统使英语有相当多的形态构造,句法受制于这些形态系统而与语义、语境相对独立。句子语序构造是按逻辑形式,奉行的是非自然的干涉主义原则。(张维鼎,2002:29)本文就从中西方文化思维模式出发来对英汉句法构造特点进行探讨,说明汉语意合与英语形合之间的区别和由于文化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的语序差异,以显示出英汉语言形式之间的对应转化规律。
二、从中西文化的思维模式到形合与意合
中国地域广袤,适于进行耕种活动。因此,中国人们自古是以农耕为主。中国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孕育了中国特有的文化思维:第一,天人合一,人主动地适应自然而达到和谐;第二,阴阳互补的辩证观;第三,克己复礼,讲求等级顺序,自我内省和集团主义。从这三个方面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哲理的思维是以主观领悟为特征,即从整体上主观把握而不作客观的分析。主观领悟式的思维是一种将具体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的具象思维。中国文化的具象思维决定了汉语句法的构造不注重抽象形式,而注重语义和语境与语序的虚实结合,达到意合的目的而不受形态限制。正如黎锦熙先生所言:“国语底用词组句、偏重心理、略于形式。”(转引自林纪诚,2002)因此,汉语的句子结构不受形态束缚,多用散句、松句、流水句、省略句或并列句,以中短句居多,没有一定的主谓框架限制,没有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的区别。一般可以不交代词与词、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结构关系,而是运用大量的动词结集,按时间顺序和逻辑整理顺序一个短句接一个短句往下叙述,成线性铺排。汉语是典型的分析性语言,重意合(parataxis),即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
由于地理环境,西方民族自古以来就跟自然之间存在距离感。这种距离感是孕育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文化心态的温床,也是萌生抽象思维的沃土。古希腊人把生活的方式重点放在跨海经商、外略殖民、建造船只、远洋航行和进行战争等方面,这样的生活客观上需要抽象的思维更胜于具体思维。正是这样,从希腊开始,西方民族就注重形式逻辑、抽象思维,力求从独立于自我的自然中抽象出纯形式的观念,表现相互强烈的对自然的干涉主义,要自然适应人的倾向。这样的文化心理促使西方语言具有较丰满的外露形态系统,使英语有相当多的形态构造,句法受制于这些形态系统而与语义和语境相对立,句法呈明显的干涉主义的特点。组句时必须考虑形态的变化,通过词汇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意义(性、数、事态、语态等),是一种典型的综合型语言,重形合(hypotaxis),即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用关系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和连接副词),如who, whose, that, when, where, why等,和连接词(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如and, or, but, either以及介词,如on, off, in, with等语言形式手段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杨丰宁,2006:46)
例如:
All was cleared up some time later when news came from a distinct place that an earthquake was felt the very day the litter copper ball fell.
过了一些时候,从远方传来了消息,在小铜球坠落的当天,确实发生了地震,这一切终于得到了澄清。
They refused to pay the highly rent when an increase was announced. As a result, they were evived from their apartment.
房价上涨后,他们拒付,结果他们被人家从公寓中赶了出来。
因此,英语注重以形显意,句子各成分(包括单词、短语、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靠关联词、介词等显性连接手段来直接标示,句子结构比较严谨但缺少弹性;汉语注重以意役形,句子各成分之间靠隐形连贯、逻辑关系和叙述的事理顺序来间接显示,没有像英语中大量使用的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和连接副词等明显的形合标记,句子结构比较松散但富有弹性。
三、从形合与意合到英汉句子的语序规律
英语是注重形合的语言,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往往用连词,介词等加以表达,这些词是形合的外显标记。(陈光祥,2002)这些标记也即是英语达到形合的“形式之法”,汉语为做到“文以意为主”也是有法可循的。比如说语序这一手段就常常被用来连接和贯通语义而达到准确表达文意的目的。汉语为达到意合而使用的语序一般是需要遵循时序律、因果律和时空大小律等。这些语序所遵循的规律是可以在汉文化这里找到理据的。中国是以农耕生活为主的民族,其文化哲理也深深植根于这种文化之中,且具有顺应自然和事物发展的时序、主张集体主义和重视等级序列、主客观辩证转化。这些特点直接指引和制约汉语句法语序的生成,使得汉语组句原则相异于英语的组句原则。以下例举三项汉语独有的组句原则,并说明其与英语组句规律的不同之处。
㈠ 汉语序的顺时原则
顺时原则要求在组句时,先发生的事先说,后发生的后说,这是一种客观的事理的顺序。戴浩一先生首先明确提出,汉语句序总是按事物的自然的时序相应排列。这是汉语在叙事时组句的时序原则,将事物的先后顺序理清,再按自然事件里的动作发生的先后自然时序排列。西方文化倾向于从事物中抽取基本的观念,然后人为地组合这些观念。因此,英美人组句时会将整个事件分解为几个抽象的概念:主体、动作、事态、方式等,然后进一步抽象为不同的词语和不同的语法形式。这之后将它按形式逻辑的主次关系进行结构性组合。
例如:
① He ofen has a walk after dinner.
他经常吃完晚饭后出去散步.
②She entered a company working as a secretary after he graduated from university.
她大学毕业之后就进了公司当秘书。
按照汉语组句的时序原则,把句①表达的事件分切为两个事件“吃饭”和“散步”,然后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句②也采用同样的方式按照事件中动作发生的先后自然时序(大学毕业进公司当秘书)排列。如果按照英语语序组合,以上两个英语表达的句子表达成汉语就变成了“他经常散步之后吃晚饭”和“她进了一家公司做秘书以后大学毕业”。这两种表达完全改变了原意。因此,汉语按照事件发生的时序原则来组句的方式在英语中不一定能组成合理的句子。相反,按照英语抽象处理方式,也可能会组成不合语义的句子,尽管语法上是合理的。
㈡ 汉语的等级原则
汉文化中的“克己复礼”思想强调集体主义,并且体现在“礼”字上,强调两点:一是事物的等级性,二是“大”等级先于“小等级的先后序位。(张维鼎,2002:352)这样的文化心理也体现在了汉语组句的等级性原则:大的等级单位在句序上小于小一级的单位,概括性大的单位先于概括性小的单位。((张维鼎,2002:29)杨丰宁(2006)将这种逻辑顺序称为时空大小律,汉语在表达具有时空大小的概念时,遵循的是这一规律。而英语的个体中心则强调外界适应自己,这样,让自然适应自己的文化心态,是以自我为中心来定位的。首先确定主体的位置,以此为中心逐步向外扩大视野,最后确定大环境。
例如:
① 他把信小心翼翼地放进街头的邮筒里面。
He put the letter into the postbox in the street carefully.
② 他1989年6月13日出生于英国伦敦。
He was born in London, Britain on 13th of June, 1989.
比较以上两句,我们可以看出,汉语句子表达时空方面的概念时,遵循的是由小到大的规律。句①中表达空间时,汉语按照有大到小的表达顺序(街头>邮筒),而英语则是有小到大(postbox<street);句②中表达事件概念时,汉语按照的也是由大到小的顺序(年>月>日),而英语是相反的顺序。通过这种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的差异性对组句规律有一定的指引和制约作用,或者说,不同民族在时空和等级概念上的文化差异体现在句子的组织规律上。
㈢ 汉语句子的主客体原则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天人合一”、“虚实相合”,这种文化哲理观似乎与汉语处理主宾语序、主谓宾、施事与受事表达构造有一定的联系。汉语是重意的语言,语义逻辑关系往往不受语言形式的约束,相互之间通过语境来转化主客体在句子中分布从而表达不同的意义,这使得汉语句子的语序十分灵活。下面有一组经典的例句。
我不吃鸡了。
鸡我不吃了。
我鸡不吃了。
鸡不吃了。
不吃鸡了。
以上例句的主客体之间、施受事关系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甚至可以是无主语句。只要符合句意,句子形式上的排列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但这意味着汉语组句具有绝对的随意性。而英语在这方面没有这样大的灵活性,它有固定的语法形式来表达和语序来表达。
例如:
他们走了/走了他们
They have left。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文化中的思维形态也在发生着变化。相应的,语言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以上的句法原则在英汉语言中存在的差异可能变得不那么尖锐。而且这些原则在决定英汉句子语序上并不是绝对的。比如汉语,除了以上原则,汉语句子还有受到信息原则、修辞原则、语用原则等的制约。但是不管遵循哪些原则,它们都可是以文化的思维方式为理据的。
杨丰宁(2002)从信息编排这个角度入手对英汉句子层面的语序差异进行了探讨,对重要信息的陈述,英语习惯放在句首,也就是说英美人习惯开门见山,一语道破,遵循“突显顺序”的原则:先表态,后叙事;先结果,后原因;先前景,后背景。汉语中则依据事件的自然发展顺序组句,依循“时序统御”的原则:叙事在前,表态在后;先偏后正,先因后果;先背景,后焦点。英汉在句子结构上的区别还表现在英语的紧凑和汉语的流散、英语的主语突显与汉语的主题突显等方面。由于篇幅限制,此处就不加以赘述。
四、结语
本文从文化思维模式对英汉句子结构特点进行了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中西文化思维方式的不同,英汉句子结构特点也存在差异。在西方抽象的“外探”的思维模式下产生的英语句法注重形合,句子之内或之间依靠外显的形式标记联接起来组成完整的句子,语序排列遵循小大律。而在中华民族具象的“内省”的思维模式下产生的汉语组句注重意合,句子相对灵活流散,语序排列遵循时序规律和大小律。对英汉句子进行对比有助于我们掌握英汉语言形式之间的对应转换规律,同时给英语教学启示而注重语言文化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陈祥光.形合与意合[J] 浙江:浙江师范大学学报(6),2002
[2]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林纪诚.语言与文化纵论[C].顾嘉祖等,语言与文化[A].上海:上[4]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杨丰宁.英汉语言比较与翻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