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我的地坛

我的地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我的地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的地坛范文第1篇

如果真是这样,课文两部分惟一的联系就是文章中“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的一句话,许多老师也正是通过这句话从地坛过渡到母亲的。我们知道原文除了写母亲,还写到了在地坛活动过的几个人物:一对夫妇、一个唱歌的小伙子、一位运气不佳的长跑者、一对兄妹等。这样一来,文章就有了两条线索,其一是物,其二是人,而两者惟一的联系是人在物中活动过,实质两者是各自为政,缺少内在联系的,因而活动在地坛中的人物之间也同样缺少内在联系。

笔者认为本文各部分是由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的,对生命的感悟也是物和人之间内在的联系。

让我们来回想写地坛的那部分。一个活到最狂妄年龄上的青年忽地遭到了人生的重创,这时他与一座废弃的古园遇合了,它带来的是一种生命的共鸣。作者理解了地坛的全部感情和意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在凝重、滞涩、艰难作底色的画面中则洋溢着生命的律动,从而作者获得了对生命、对生和死的感悟:“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作者终于走出了残疾人自伤的阴影,这时“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有人认为这个问题地坛实际上已帮他解决了,从对地坛六个“譬如”的景物描写中,可知作者明白了生命会有未知的突变,充满沧桑,带着苦难,但绝不能改变生命的本色,那就是热爱生命、顽强地生活,并且活得光辉灿烂。可是我始终认为地坛给作者的只是一些道理上的启示,关于怎样活的问题,作者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身的魔鬼或恋人”。当然作者最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他解决了这个问题,而这一切主要归功于母亲。“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是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让史铁生明白了怎样活的问题。

对于母亲毫不张扬的爱,我们从母亲送、忧、找他时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已经感受得很深了,而对作者的生命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东西,那就是母亲艰难的命运和坚忍的意志。

母亲命运的艰难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生活操劳。她有一个残疾的儿子,生活上必须照顾他。二是精神压力。儿子残疾后常常想着自杀,她时刻处于担心害怕中,还要小心翼翼地维护儿子那可怜的赖以生活下去的自尊。三是病痛折磨。“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史铁生《秋天的怀念》)而这一切儿子却全然不知,“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为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可是这一切,母亲一个人全都默默地承受住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吭一声。母亲对待命运的坚忍、顽强、不屈不挠的意志在她死后愈现愈明。

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作者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同上)作者在母亲的身上找到了另一个问题――怎样活的答案,母亲用自己的一生告诉儿子“要好好儿活”,即不管命运是怎样的艰难、不公、多舛,也要凭借坚强的意志,勇敢地走下去,直到生命的尽头,同时宽容生命,多给予他人理解和爱。史铁生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他做到了,他成为了一个成功的作家,他笑对人生,他学会了理解他人(史铁生曾为失利的世界田坛巨人刘易斯作了一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刘内心痛苦的理解,对此本文不再赘述)。

我的地坛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史铁生 《我与地坛》 自然与生命 诗与哲 经典性

我与地坛像一对恋人,一旦相遇,便再也无法长久地离开;一旦相遇,心中的躁动便两相着落。于是我热忱地享受生命,在我双腿永远无法着落的地坛上,至此,我与地坛彼此静默十五年。地坛于我,就像是安置心灵的容器。

这便是笔者眼中的史铁生与他的地坛。

《我与地坛》发表于1991年《上海文学》第一期。此时史铁生40岁,四十是一个充满迷惑与智慧的人生阶段。史铁生正是在这种状态下,写下这篇寓哲理与诗情为一体的散文。

“他觉得文学不仅是回应现实,而且是在一个千变万化的社会里头一直在寻找,寻找那个不变的、那个所谓的终极意义。这个寻找的过程是‘从不屈获得骄傲,从苦难提取幸福,从虚无中创造意义。’”[1]

《我与地坛》正是这样一个对自然、生存、生命、苦难、命运这些哲学母题的寻找:探寻自然之于人类的意义,追问苦难之于命运的价值,关注人类之于宇宙的存在。也正是这种寻找使史铁生的散文成为“美文”,同样的,对“自然”与“人生”两大母题的阐释也使《我与地坛》成为“经典”。

一.史铁生对自然的解读

《我与地坛》中的“自然”与我们平日说的“自然”不尽相同,它是一种具有局限性的自然概念。狭义地看,《我与地坛》中的自然指的就是地坛。然而从广义来说,文中论及的园中事物,如古殿檐头、草地颓墙、老树石门、蚂蚁瓢虫、古柏藤萝,文中涉及的园外意象,如满地月光、石门落日、雪地脚印、雨燕之歌、秋风早霜,文中关于四季的比喻,关于园神的臆想都应该属于自然范畴。

从这一界定出发,我们来看史铁生对于自然的定位、态度及存在意义,就可以分别得出以下论断:狭义的自然对于作家来说是“家”之存在,而广义的自然则是作家的“审美”寄托,作者在对自然的书写过程中流露出了明显的自然崇拜倾向并将万物赋予意志,带有一定的泛神论色彩。

1.“家”之存在

“地坛离我家很近。……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2]

对地坛的描写从一开始就带了明显的暗示性意味。史铁生运用了“宿命轮回”观念来影射我与地坛的关系,打破了地坛与真实的家的界限,树立了地坛“家”之存在地位。之后,作家又将地坛环境定位为一种“家的陈列”:“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这使得作家的心灵得到了归属感,此心安处是吾乡,从而推出地坛是史铁生盛放心灵的容器,寄托怀抱的家乡,故而史铁生对地坛的定位也不言而喻即“家”。

然而,这个“家”与我们世俗世界的家的定义又有不同:世俗之家上演着人间悲喜,而地坛却是个“宁静的去处”;世俗之家常有误会猜忌,而地坛却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世俗之家有时让人贪恋,有时让人厌倦,而地坛却让我“再没长久地离开过”。无论是从地理位置上,还是从契合程度上,地坛都完全符合“我”的心意,“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所以,史铁生所描述的地坛,像家而不是“家”,明显地表露出作家的个人喜好倾向,是作家主观构建的微型“乌托邦”。

2.“审美”寄托

审美是对美的审视,既包括对美的探寻,又包括对美的理解。在《我与地坛》一文中,史铁生通过自然与心灵的通感,严肃而又认真地思考“美是什么?”这一命题。而地坛在作家审美,追美的这一过程中充当了盛放“美”的具象化容器,表达了作家的审美观念。

文本中的唢呐声无疑是一种象征,隐喻着“美的召唤”。我们一般认为,美无定则,而文中这样形容唢呐声的来由,作家说“我看不见那个吹唢呐的人”。如果“唢呐声”是“美”的象征的话,那么“吹唢呐的人”则可以被认为是美的滥觞,美的本质,而美的本质是无法言说的,美的滥觞也是美学家一直追求而没有结论的谜题。史铁生不仅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美学家,在追求美的道路中,他得出了“我看不见那个吹唢呐的人”这样的结论。

美有形态。美的本质无法界定,但世界上的美却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苍凉。”这正是美的形态,美无常型。

美是永恒存在。无论时代历史如何变迁,无论审美倾向如何发展,人类思维中都会存在“美”的概念。它既具有共时性,又具有历时性。正如文中所说:“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散。”

在最后,作者写道:“必有一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很多人下意识地会想到:这是生命终结的召唤,是迈向死亡之音。但笔者却认为,这正是史铁生的“皈依”,对美的皈依,他走向的是永恒的美的历史之流。这种“走向”,既是追求,亦是回归。

寄托审美,这是地坛之于作家的最重要意义。

二.史铁生对生命的解读

史铁生对生命的解读是其散文中一以贯之的命题,学界在此之前也颇多论述。本文主要以其轮回观、命运观、生死观三个维度来阐释史铁生对生命的理解。其轮回观主要体现在他在《我与地坛》文本中对“人生三态”的叙述;命运观则是以其对“苦难意义”的诠释为代表;至于生死观,更多的表达了对生命的礼赞以及面对生死两事的态度。三个方面并立而行,各抒己见,又互为表态,相互佐证,拼凑起史铁生完整的生命观。

1.“人生三态”与轮回观

“人生三态”指的是史铁生在《我与地坛》最后一节中描写的人生所必须经历的三个阶段:孩童阶段、情人阶段和老人阶段,亦是人在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三种状态:好奇状态、热恋状态、回归状态(抑或沉静状态)。

孩童阶段的人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他有无尽的精力与无数的念头,这可以看作人的青少年时期:人刚刚打开自由认识世界的大门,对一切都新奇,渴望尝试;情人阶段的人对世界充满了迷恋,他有对这个世界的基本认知,并且渴望享受世界、改变世界甚至创造世界,可以看作是人的成年期:人有能力去创造物质或精神产品,对于固有的物质精神基础,或单方面享受以满足自我需求,或积极创造以期实现个人价值;而老人阶段的人则形成了对世界各自的独立的理解,走向生命的终结,回到世界的起源,这可以看作人的老年时期:人经历了好奇与热恋状态,开始回顾与思考,沉淀与升华,形成了自己对世界的理解,走向死亡。

史铁生在这里对于死亡则称为“回去”,这一词是体现其轮回观的关键,他认为死亡不是终结,而是一种新生。他认为:“有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那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我的死亡与孩子的诞生,正体现了生命不息,轮回不止的观念。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但是,那不是我吗?”是极其深刻的一问,其中表明了史铁生的轮回观:躯壳多样,但灵魂不灭。灵魂经历人生三态,再经过死亡的淬炼与出生的洗礼,复又重来,无止无息。正如他所说的:“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他认为人的本质就是“欲望”,灵魂也是“欲望”。欲望不变,宇宙不灭,人类悲喜永恒上演。

2.“苦难意义”与命运观

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纪”失去了他的双腿,这无疑是他人生中的最大苦难之一;而他在明白母爱之前失去了母亲,这无疑又是他另一重大苦难。而命运的真正苦难其实在于其必然性与不可避免性。

生病贯穿了21岁之后的史铁生的生命全部。21岁史铁生大病,从此之后再也没能站立。他生前曾经自嘲:“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然而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却将生病视为别开生面的游历“由病悟理,妙语哲思挥洒于字里行间。”

然而,生病的苦难并不因其自嘲终结,在《我与地坛》中,我因苦难而暴躁,造成对我的母亲的伤害令作家再也无法挽回。作家在文中说:“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母亲对我的寻找,与我躲开母亲的寻找成为主要情节之一,而不幸的是,我还没有来得及体悟,母亲就先一步去了。“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寥寥几笔,便体现出丧母之痛与懊悔之意。

残疾、丧母、疾病都带给史铁生沉重的苦难,然而真正的苦难――命运的必然性才是最令作家感到绝望的。他在《病隙碎笔》中起笔便诠释命运与角色的独特解读:“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便调换。”[3]在小说《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中有一段对于命运的绝佳阐述:“万事万物,你若预测它的未来你就会说它有无数种可能,可你若回过头去看它的以往,你就会知道其实只有一条命定之路。”[4]在《务虚笔记》中史铁生对于女教师O的塑造便是因袭了这样一种理念:“如果你站在四岁的O的位置展望未来,你会说她前途未卜,你会说她前途无限,要是你站在她的终点看这个生命的轨迹你看到的只是一条路,你就只能看见一条命定之途。”

“命定之路”的反复出现充分佐证了史铁生对于命运的必然性的确定即定命论。定命论是史铁生命运观的最主要观点,也这种命运的不可琢磨性与不可改变性导致了史铁生的绝望,但同时当作家将自身投掷于宇宙万物之间,又将这“命定之途”看做是一种平衡,一种规律。

3.“生命礼赞”与生死观

命运的不公并不能阻挡史铁生对生命的热忱,他热爱生命以及生命的活力。

这体现在他在地坛中所看到的芸芸众生相:十五年风雨无阻来院子里散步的夫妻,热爱唱歌的小伙子,独一无二的饮酒的老头,朴素优雅的中年女工程师,最有天赋的长跑家朋友,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和爱她守护她的哥哥。他赞颂着夫妻对爱情的诠释,小伙子对梦想的执着,老头体现的对个性的坚持,女工程师的生活态度,长跑家朋友的坚持与放弃,兄妹间相守相偎的亲情,他赞颂,这些努力活着,存在着的人们,这些鲜活并有所坚持的生命。

史铁生认为,生是既定的,人类在没有选择权的时候,就已经被确定了“生”的权利,而死也是既定的,同样人类没有自,那么,人类就只能努力活着,这种活着,无论呈现出怎样的姿态,都值得礼赞,因为每个人都是向死而生。所以,生亦不可喜,死亦不可悲。这便是史铁生的生死观。

面对未知的死亡,史铁生选择了观望:“甚至盼望站到死中,去看生。”[5];也有着本能的惧怕:“怕死的心理各式各样。作恶者怕地狱当真。行善者怕天堂有诈。”[6]却更选择了淡然:“‘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说过,徐志摩这句诗未必牵涉生死,但在我看,却是对生死最恰当的态度,作为墓志铭真是再好也没有。”[7]

面对已然的活着,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我有时候倒是怕活。可是怕活不等于不想活呀?……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欲望。”“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是写作为了活着。”而史铁生的欲望究竟是什么呢?再明显不过,史铁生的欲望就是活着,有意义地活着。写作是他承载意义的体现其生命存在的形式载体。这种活着的欲望之强烈,让人震撼。

史铁生在《好运设计》中说:“过程!对,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8]我想这是作家设想的最好的活着的状态。他在死亡残疾的阴影下彰显了一种欲望之力,对死亡不畏惧,对生活不轻视,令人肃然起敬。

三.“自然”与“生命”中的“诗”与“哲”

《我与地坛》的构思十分巧妙,它将作家对审美、秩序、自然、宇宙、轮回、苦难、人生、命运等宏大母题的思考,寄托在地坛公园这一载体上,从而使概念的诠释摆脱了空洞、晦涩、抽象等理论解释的危险,合目的地将概念具象化、平易化、诗意化,体现了史铁生作为哲人的深刻与作为诗人的优雅,这也是史铁生散文在当代文坛中独树一帜,别具一格的主要原因。

作家对“自然”的用情之深使《我与地坛》显出浓厚的诗意,而他对“生命”的思索追问又使《我与地坛》蕴藉着沉重的哲思。“我与地坛”正是对位“人”与“自然”、“生命”与“自然”,二者既相互寄寓,又相互补充,作家用诗歌的深情礼赞自然,用哲学的深思讴歌生命。

“史铁生以‘无我之问或无果之行’,去‘发现什么的根本处境,发现什么的种种状态,发现历史所曾显现的奇异或者神秘的关联,从而去看一个亘古不变的题目:我们的心灵的前途和我们生命的终极价值终归是什么?’

史铁生因此可以说: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9]

“比天空更博大的,是人的胸怀。”史铁生身处地坛,同时将地坛的一切内化于心,试图通过对自然的感应,对宇宙的观望,追问人类的终极价值。而在对“自然”与“生命”的诗性追问中找寻到了最理想的平衡状态:

人类活着如同自然般自由,自然与人类同享活着的自由。

史铁生散文中的“诗”与“哲”也是这样平衡的关系。我们在阅读史铁生散文时,不仅可以得到审美的净化,更可以摄取思考的快乐。从文本接受的角度来看,有机融合了“诗”与“哲”的文本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更深层次亦更具持久,这也是我们论证史铁生散文的经典性的主要论据之一。

另一方面,就文本本身而言,史铁生散文所涉及的“自然”与“生命”这两大主题,不仅是文学创作不可绕开的母题,更是哲学、历史等人文科学领域中的“终极”问题。史铁生的思考从一开始就是站在一定的广度与深度上的,这种思考既是其行文的开始,亦是其行文的终极目的,故而我们说史铁生散文的“经典”是主题内容上的,更是思想内涵上的。

除了内质的经典性,史铁生散文的艺术手法也是其“经典性”的重要成因之一。语言的诗意优雅与深邃隽永,段落长短、叙述详略及抒情节奏的恰到好处,文本情绪的跌宕起伏与收放自如使其散文既完整又完美。在艺术上,《我与地坛》更可比是现当代散文集大成之作。

“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这是对史铁生散文内核的精练概括,也是史铁生散文经典性的有力论证。

身负残缺而自强不息,身遭不公却厚德待物;生而笔耕不辍,如夏花之绚烂,死时平淡安详,如秋叶之静美;其文其人都为“经典”,其诗其思是当代文坛永恒的光耀,这才是哲诗人――史铁生。

参考文献

[1]史铁生.灵魂的事[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4.

[2]史铁生.史铁生散文[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3.

[3]史铁生.史铁生作品系列・病隙碎笔[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4]史铁生.世纪文学60家・史铁生精选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7.

[5]王尧,林建法主编.薛毅著.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大系・荒凉的祈盼――史铁生论[M].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6.

[6]刘锡庆.中国散文通史・当代卷下[M].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1.

[7]汪雨萌.史铁生研究综述[J].当代作家评论,2012(4):160-169.

[8]汪雨萌.史铁生文学年谱[J].东吴学术,2013(3):122-134.

注 释

[1]王尧:《错落的时空・说史铁生》,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155页。

[2]后文此字体不加特殊说明皆为引用原文。原文参照《史铁生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一版。

[3]史铁生:《史铁生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第121页。

[4]史铁生:《史铁生作品系列・命若琴弦》,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第348页。

[5]史铁生:《灵魂的事・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代序)》,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第4页。

[6]史铁生:《史铁生作品系列・病隙碎笔》,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第34页。

[7]史铁生:《灵魂的事・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代序)》,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第1页。

[8]史铁生:《史铁生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第43页。

[9]王尧:《错落的时空・说史铁生》,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155页。

我的地坛范文第3篇

我首先“贪”的就是幽默风趣。我先来不喜欢看别人怒气冲天的样子,我认为他人的笑才是最美的风景。所以,当看到别人火冒三丈时,我总会马上变成“开心糖”,让别人发出来自内心的甜美的微笑。最后,心里愉快地说一句:“耶!我成功了!”

我又把宽容给毫不犹豫地 “贪”了。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的确,退一步海阔天空。萧伯纳不就是这样吗?被别人撞了,还用幽默的话语宽容了别人。我又何尝不是呢?还记得有一次,我穿着新衣服高兴地去了学校,在美术课上被同学弄脏了,我并没有生气,而是一笑而过。回家后,妈妈见我的衣服上有污点,便问道:“衣服怎么弄脏了?”“哦,没什么。同学一不小心把墨汁洒在了我的身上。”“那可洗不掉啊的呀!”“算了,大不了不穿了呗!没事。”

我把不怕失败也“贪”了。爱迪生的这样一句话令我反复想了好久:失败也是很重要的,它和成功一样对我很重要。不错,胜败乃兵家常事。前几天,我鼓起勇气参加了班长的竞选。可是,我失败了,没有如愿以偿。在以后的几天里,我想了很多。一开始,我确实不能接受这次失败。后来,我想明白了,失败是成功的阶梯,如果我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进自己的做法,就能走向成功。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会成功!失败一小步,成功一大步!

我的地坛范文第4篇

处处要吃(贪吃)

啊,阳光正好啊!我走在小路上,忽然,我看见蒋涛在一旁吃烤肠,我两眼冒光,凑了上去,蒋涛见了我,感到情况不妙,立即装着什么也没看见,向一旁走去。我见了,一下子跳到他的跟前,大声问道:“还是不是哥们了?”“不,不是”。蒋涛略带恐慌地说。“好,你给我记着,下次……”还没等我说完,蒋涛连连说道:“好,好,不就是一根香肠嘛,你咬一小口好了。”我露出了得意的笑容,一口把香肠全吞了。忽然,我看见第五瑞卿在喝粉丝汤,又凑了过去……

玩字当头(贪玩)

我这个人,可是只顾着玩,不顾着学。这不,星期六下午,我和妈妈在家。忽然,妈妈有事得出去一趟。哈哈!可以自由自在的玩喽!妈妈前脚刚出门,我后脚就出门玩去了。我一直玩到五点多,妈妈突然打了个电话给我,说:“儿子,作业做完啦?那先回来检查一下作业吧!”完了,这下“大难临头了”……

天天迟到(贪睡)

我这个人呢,就是每天早上爱睡懒觉。这可不,弄得我每天早晨都最后一个到班里,不过还好,每次到的时候老师都在做操,不用老师批。不过,今天就惨了。今天下雨,老师不用做操。我刚踏进教室的门,老师的问题就像一个个千斤重的石头,压得我鼻子酸酸的……

向爸妈要零用钱(贪财)

我呢,也不贪财,这根本是莫须有嘛。这是有些变本加厉。比如说,今天我要一块钱,明天我会要二块钱;今天要二块钱,明天就要四块钱。这可不是,我又向老爸要零用钱了。我苦口婆心的说道:“老爸,如果你不给我零用钱,我就没有好心情,没有好心情,做事就不认真,做事不认真,学习不认真,成绩就不好,成绩不好,就……”,但无论怎样说,爸爸也不给。哎,真是的,一分钱也不给,却浪费了我这么多时间。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嗨,我什么时候才能改掉这些坏毛病呢?

我的地坛范文第5篇

雀儿山路二小三?3?班:覃乔松

我的学校很漂亮,那风景美不胜收,令人心里永远有一个字“美”。

学校的春天,阳光明媚,草地上开满了绿油油的小草,五彩缤纷的鲜花显得格外鲜艳。粗壮的大树抽出了嫩芽,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的叫,好像在说∶“春天的校园真美啊!”

夏天到了,茂盛的榕树像一把巨伞,同学们在大树下尽情地自由自在地游戏。看,他们有的乘凉,有的写作业,有的看书,有的跳绳,还有的踢毽子,他们玩的多快乐呀!

秋天的校园又是一番景象。湛蓝的天空,好像一块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茂盛的榕树落叶了,一片片金黄的落叶飞落下来,好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腾空而起,漂亮极了!

冬天的校园冷索索的。北风呼呼地吹,好像在说∶“冬天到了正是我值班的季节。”同学们正在操场上,做广播体操,齐刷刷的动作,好像在说∶“春天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