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行为规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规范;管理
在学校管理中,我们坚持“以德建校、法情相济、学生为本”的治校原则,把目标管理与层面管理相结合,把定性管理和定量管理相结合,重结果更重过程,把竞争机制与激励机制纳入管理的主要范畴。完善管理制度,落实管理措施,使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具有着落点。规章制度校校有,管理措施人人讲,我校将各种制度细化为操作性强,可检查、可评价、可反馈的动态管理条例和细则,使学生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教育具有了着落点,道德教育有了切入点。我从以下两方面说说我们学校的成功之处,不妥的地方请各位同仁指正。
一、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贯穿于常规管理之中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从未来教育发展的指出,每一个人一生中获得教育的四根支柱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我校把它理解为学校教育要力求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教育力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活动能力,创新能力,实际参与能力,使学生从小就有责任心,有正确的道德观念,有竞争意识和能力等。
(一)发挥家校榜样的示范作用,给学生营造良好的道德发展环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学生的道德发展是一种个体自身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个体自身道德价值观念的矛盾、冲突。在教育刺激下逐步重组的过程。教师和家长的道德品质随时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他们模范的身教是学生道德发展的沃土。我们在学校和家庭中开展了“人人争做合格公民”活动。根据公民道德法规制定了比赛规则,学生、家长、教师人手一份,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在活动中互相督导监察,每期一次“优秀公民”评比,由学生给教师和家长评分,家长和学生给老师评分,家长和教师给学生打分,激励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加强道德修养,创设有利于学生道德健康成长的环境。同时,使学生在直接的道德评价中培养正义感,是非观念,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去审视自己,在这种道德氛围中增强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责任感。
(二)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使学生身体力行、自觉遵守公共道德。内化是学生形成思想道德的关键,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内化的主阵地、主渠道,各学科要根据学科特点有机渗透《思想道德》课,更应精选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密切相关的内容自然结合。如语文课中的《他是我的朋友》、《蓝树叶》让学生受到互相帮助、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教育,《丰碑》《珍贵的教科书》教育学生当今学习生活来之不易,大家要好好珍惜……思想品德课中的《讲信用》、《自尊自爱》、《团结力量大》、《勤劳节俭》让学生受到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等各方面的教育。课前要求学生投入社会生活实践,在具体的道德情境中,感受到有“德性”的快乐和高尚,没有“德性”的痛苦和耻辱,从而接纳内化并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认识结构。
学生的道德是一个自主、自觉、自愿、自律的行为。因此,我们在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中,贯彻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法制讲座,道德建设报告会,力求每次报告会讲座的内容集中、主题突出,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二、自我教育、自我评价中促使学生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自我完善
(一)在道德教育中,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评价是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是形成教育文化的关键。我校首先开展了“人人争做文明小标兵”活动,各班民主推荐一名总值日生管理班内事务,其他文明小卫士分管教室卫生、公共卫生、个人卫生、文明礼貌语言、纪律、礼仪等并做出正确评价。文明小卫士认真填写记录,并相互督导,对表现优秀的文明小卫士、小标兵进行表彰。这样,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中,既发展了能力,又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观。现在我校正开展“争章达标”和“人人争做合格公民”活动,又一次掀起了道德养成教育的。
〈一〉进校要求
1、学生按作息时间到校上课,因事因病不能到校者必须履行请假手续。
2、学生到校前要刷牙、洗脸、梳头,衣冠整齐,佩带红领巾,背好书包。
3、学生进校时要精神饱满,不搭肩,不散步式游逛,遇见老师要主动停下打招呼:“老师早”或“老师好”;遇到客人,停下打招呼:“客人早(好)”。
4、经过升旗台恰遇升旗时,必须主动停下立正,向国旗敬礼,升旗结束方可行走。
5、要求学生自己步行上学。
6、进校后,不得再出校门,如确有需要,须得到值日老师允许。
〈二〉两操要求
1、听到出操信号先在教室前排好队伍,然后合着进行曲两手摆动,有节奏地踏步走向做操地点。任何人不得说话或扶肩搭背。出操结束,按顺序随进行曲节奏退场。
2、做操时,队伍整齐,听口令按节奏做操,动作要正确有力。周一集体晨会时,要严肃认真,升旗时行队礼,不得走动、说话或左顾右盼。
3、做眼保健操要按时,动作要认真、正确,值日师生和保健教师及课任教师要督促和纠正错误的姿势。如遇停电或因故不放眼保健操广播,要喊口令组织全班做。
〈三〉课间要求
1、课间要适当休息,不追逐打闹,不大声喧哗,不进行剧烈的运动,不进行危险的活动。
2、午间到校后,在教室里看课外书报,或在室内外开展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等,不得到其他班级取闹。
〈四〉路队要求
1、按作息时间放学,放学路队由体育教师及值日教师统一组织,班主任和值日教师共同护送出校门,没有老师护送的路队,路队纪律不好队形散乱的,值日教师有权停止此路队出校门。
2、学生必须排路队走,要做到快、静、齐,不得以上厕所、做作业等理由而不排路队,个别因事迟走的学生,要跟在就近的班级路队后面出校门,不得三三两两出校门。
〈五〉文明要求
1、爱护大楼,不得用任何笔、刀在墙壁、地面上乱涂乱画乱写,不得用脚踢墙壁和门。不爬窗,不随意开关门,不在楼梯扶手上滑下,损坏门窗要赔偿。
2、爱护桌凳,不坐在课桌上,不用脚在桌凳上乱踩,不随意晃动桌凳。不在桌凳上乱画乱刻,桌凳搬动要轻,损坏要赔偿。
3、爱护公共设施,不在花坛矮墙上行走,不向水池中扔杂物。不损坏花草树木和草坪,不随便开电灯和水龙头。
关键词:课堂常规;体育游戏;偶发事件;教学过程
在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竞争激烈的时代,家长、学校、社会在对小学生的学习成绩、身体素质重视的同时对小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也越加重视。小学生由于天性活泼好动,往往会在室外体育课这种特定的环境中不自觉地将平时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充分表露出来,因此,如何通过体育课堂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显得非常迫切。
如何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我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结合课堂常规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
课堂常规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保证课堂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前提条件,是被广大体育教师实践证明合乎课堂教学规律的行为规矩,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阵地。因此,体育教学的课堂常规,包括上课的着装、考勤制度、纪律要求、上课站队集合地点等,教师都要做出明确的要求,这样学生才能够明确体育课上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到什么时候做哪些事情。所以,学期初教师应该制订切实可行的体育课堂常规以规范学生的行为规范,保证课堂教学能顺利进行并得到落实,这就需要老师付出很多的心血,从课堂中的点滴做起,养成以下良好的行为习惯。
1.养成遵守纪律、听从指挥的习惯
严格的课堂纪律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和基础。体育实践课多在室外进行,环境、气候等许多不利的因素会干扰学习过程,何况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行为的自制力、情绪的自控力都较差,因此,体育教学中,首先要建立严格的课堂纪律,如上课不迟到早退,不旷课,因故不能上课要请假;学习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练习当中精神饱满,听从老师指挥等课堂常规,以规范化的纪律要求来保证体育教学的正常
开展。
另一方面,要把纪律训练和教学活动相结合,可以通过竞赛法、评比争先法、榜样激励法等,把纪律训练渗透在教学活动中,既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又培养了遵守纪律的能力。教师还要及时评价学生的课堂纪律,对遵守纪律的学生要采用各种方法及时鼓励褒奖,对于不守纪律的学生也应有适度的批评,甚至可以采取适度的惩罚,强制他们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
2.养成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的习惯
认真听教师讲课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也是获取体育知识的重要途径。如前所述,小学生好奇喜动,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如果没有专心听讲的能力和习惯,就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教学中,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确专心听讲是体育课的纪律,是课堂常规,是学生积极学习的行为表现;另一方面教师要做到讲解精练、重点突出、条理分明,语言生动幽默,启发思维,引起兴趣。
二、结合体育游戏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
体育游戏深受学生的欢迎,也是体育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游戏竞争中可以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培养学生在比赛中要团结一致,要有胜不骄、败不馁的思想品质,同时更要教育学生遵守游戏规则。例如:学生在做运球迎面接力的游戏时,有的学生为了速度,不注重个人的运球动作,出现拿着球跑的现象,这时候就要及时告知学生,纠正错误并要采取必要的惩罚措施,促使学生养成遵守游戏比赛规则的良好行为规范。
三、结合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
在体育课中难免会出现安全隐患,这时教师应抓住机会,及时指导和纠正。例如:学生在进行接力跑时,有的学生太着急,希望前面的同学起跑能快点,就伸手推前面的同学,结果可能造成前面的同学摔倒受伤。此时老师应该提前做好安全教育,把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做认真的讲解,明确要求,特别要讲学生违反了要求会造成什么后果。教育学生学习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从不会到会,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预想不到的问题,有成功就有失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多学习,多请教,多总结,这样在学习的同时,我们才能快乐健康地成长。
四、结合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
体育教学是在教师组织和纪律约束下进行的活动,不管是集体项目还是个人项目都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且学生必须按照要求去做,对于违反要求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处理。一年级在学习立正时,对头、手、腿、脚、眼睛注视的方向都有明确的要求,学生要反复练习,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地方,刚开始学习时对很多学生都是一个挑战,因为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集中,所以这个练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要做好的是按要求执行,老师要做到的是按要求检查。促使学生养成独立练习、克服困难的习惯和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五、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
树立学习榜样对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如在课堂上多表扬上课认真听讲、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我各个方面都作做得比较好,但仍然有不足之处.唉!这也不能怪我,可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嘛!让我说给你听吧!
有时,我做错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妈妈就会在一旁唠唠叨叨地念起"经”来.如果时间不长的话,我还可以忍着不说话.可是,时间一长了,我忍不住,就会还上几句.谁让她不长话短说呢?不过今后我要改正,因为妈妈这样做是为了我好,世界上哪位当妈妈的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日成材呢?
在"不乱花钱”这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好.原因可想而知,觉得那些垃圾食品好吃呗!多的时候,我一天可以搞定十元钱!不过那事已经过去了,现在的我懂得了爸爸妈妈赚的钱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其实爸爸妈妈的钱都是他们用辛勤的劳动得来的,我不能对爸爸妈妈的劳累视而不见,所以,我不能再乱花一分钱了.
《礼记·中庸》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此“预”当指预习。就是在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做好知识准备的过程。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要强调预习,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学生预习存在放任自流和干涉过度的两种不良现象。如何避免这两种不良现象呢?真正有效的预习设计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
一、明确:预习的明确目标是有效预习的指向
在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时,首先要对学生提出预习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必须是明确的、具体的;这个目标应该是学生可独立操作的;这个目标应该要简单一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这样可帮助学生在预习中抓住重点、难点进行自学,有效地避免学生在预习时摸不着头绪、抓不住重点的弊端,也有利于学生生成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围绕明确的预习目标自主学习后,每一个同学会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可能有的同学会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研究自行解决,有的同学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样他听课时的针对性、目的性、听课的重点才更明确,听课的效益才会提高。例如,笔者在设计《松鼠》的学生预习目标时,制定了如下的预习目标:
1.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驯良、帽缨、橡栗、矫健、蛰伏”等词语。
2.了解文章思路,知晓说明松鼠的顺序。
3.勾画准确生动的词语,体会形象语言的妙处。
制定合理明确的预习目标是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授渔”作用的初步体现。制定预习目标应该注意以下一些问题:学习目标的内容要全面体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将学习目标问题化、系列化是引导学生预习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呈现目标的方式应该是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用语,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
二、具体:预习的具体任务是预习的抓手
预习任务是教师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在课外或课始完成自主学习任务而设计的层次性或指令性任务。预习任务要简要明确、难易适度、因型而异。仍以教师指导《松鼠》预习为例:
1.查字典,为下列的词语注音、解释,并每个词语写5遍。
驯良 帽缨 橡栗 矫健 蛰伏
2.大声朗读课文4遍,第一遍读的同时,要勾画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第二遍读,找出体现松鼠总特点的语句。第三遍读,画出认为写的精彩的语句。第四遍读,为文章作注解,写出自己的疑惑或发现。
3.查阅资料,了解布丰。
这样的设计好比是一个活动清单,让学生心中有底,手中有数,能够有的放矢,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抓手。学生可以根据预习任务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实践活动。他们根据预习的目标、学习方法的指引展开自学,把学习中的收获及困惑随时记录下来。
当然,预习的任务不能设计的过于呆板,既要能指导学生更好完成学习任务,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同时要考虑课型的不同,设计朗读型、注解型、质疑型及模仿型等预习任务。使课前预习目标更明确、操作性更强、效果更明显。
三、得当:预习的得当措施是有效预习的保障
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语文预习的整个进程,教师不是成为“甩手掌柜”,而要成为学生预习的“帮手”和“推手”。要能够采取得当的措施指导、干预、反馈,使学生的预习能够有次序、有组织地进行。
(一)要有激趣措施,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兴趣是每个人的最好老师。有了兴趣的促动,预习效果会事半功倍。因此,必须培养学生预习的兴趣,学生的预习兴趣是预习效果的关键。所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为了激发学生预习兴趣,可采用多样的预习方式,既有个人预习也有小组合作预习或全班的预习比赛。通过多样的预习活动,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为了激发的预习兴趣,教师利用学生敢于挑战的心理,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让学生挑战质疑,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引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教师可以创设多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形成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的评价机制,对于优秀者或进步明显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或在课堂教学中让预习效果较好的学生进行汇报,此种教学学式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预习对于学习的作用,进而转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通过对全班学生的预习进行评价,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方法。
(二)巧用反馈机制,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要使学生长久的保持坚持不懈的高效的预习习惯,就必须适时建立健全反馈评价机制,反馈预习任务,评价预习效果,让学生享受预习的快乐。学生预习效果如何,需要教师及时制定有效的评价体系来予以检测,否则,只是布置预习任务,而不去及时检测和鼓励,学生对于预习这项工作就会懈怠,也会慢慢失去兴趣,使预习这项工作流于形式,在教学中,笔者借鉴融合了以下几种方式来评价学生的预习效果。
1.课堂抽评:在上课的前几分钟,把头天布置的预习内容展示出来,有针对性的抽查学生口答、板演、闭卷考试形式来检测,及时予以评价,对预习好的同学颁发小红花之类的奖励品。
2.小组互评:有些预习内容一个人完成起来有困难,所以可以利用课外时间,以小组的形式来布置,特别是有些内容需要学生相互合作学习,此时可在小组内实行任务分工和合作来布置,让他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集体的智慧。当完成预习任务后,让他们及时互评,小组长把评价结果反馈点评。
3.老师点评:每周老师在收集掌握每个同学预习评价的基础上,汇总学生家长反馈的信息,在周五进行一次集中的讲评,并让预习好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经验交流,集中对奖票高的同学颁发奖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正误析评:为了把预习工作落到实处,让学生准备一个改错本,将课堂抽评、小组互评、老师点评后每次预习中出错的或有疑惑的部分,修改补充在错误和疑惑旁边,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夯实每一个知识点,并把学生的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
不管采用何种措施,教师都要时刻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绝对不能当“甩手掌柜”,要及时发现典型予以表扬和引导,同时对学生预习中的错误和疑惑加以突破,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保持预习的积极性和正确性,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