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医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看到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的答案会和我一样――不甚了解。对“80后”的我们来说,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印象依然停留在几间小房子,寥寥几个医生,大半天没有几个患者的荒凉时期。尤其对我来说,看过大医院的人潮涌动,医生轮轴转上手术的工作状态,更觉得社区是一个打针发药,工作清闲的地方。带着一探究竟的心态,我参加了北京市社区卫生工作的一日体验活动。
体验过社区医生一日的工作后,我对社区医生的印象有了很大改观。首先社区医生的学历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提高,很多社区医生都是研究生毕业;其次在有医学背景的我看来,社区医生对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是非常专业的,并且全科虽然没有大医院的专科细致,但是对一些慢性病的防治已有了不可替代的优势。
让我感触颇深的是每个医生和患者之间都非常融洽,没有大医院的焦躁和喧嚣,每个前来就诊的患者都被分配了足够的时间,可以详细地询问医疗问题,还有的患者和医生诉说自己最近遇到了哪些不顺利的事情,医生提供的不仅仅是医疗服务,更是一种心理支持。
和我设想的不同,社区医生的工作非常繁忙,而社区医生快乐的工作状态也深深的影响了我。相比大医院的医生,社区医生的收入肯定要低很多,但和患者之间的融洽氛围以及患者对医生的尊重和认同感,让我这个“一日医生”也体会到了作为社区医生的职业自豪感和医学的神圣感。在空闲时间和医生聊天时,每个医生都对社区未来的发展充满了希望。刚刚大学毕业的小王医生乐呵呵地说,虽然社区医生现在还比较苦,但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这方居民的健康“守护神”,自豪感就油然而生。
忙碌的门诊、争分夺秒的出诊、细致入微的入户,社区医生充实、忙碌的一天即将结束,我的体验也接近尾声。这次体验活动完全改观了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社区医生的看法,固执地以为只有大医院才能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我,决定回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家周围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后再不用去大医院排一上午的队伍。我想能够获得每个老百姓的信任,愿意前来就诊,是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每位社区医生工作的最大褒奖。
三级康复网络不健全,双向转诊难以落实
康复医学是针对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处理,着眼于患者的整体康复,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不间断的康复训练,因此除了在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康复机构的早期和恢复期康复治疗外,更需要在患者出院后,也能在社区和家庭得到延伸康复服务。这三者之间的相互转送、指导、支持就构成了完整、动态的三级康复服务网络。但目前国内大多数综合性医院康复科的力量不够强,专科康复机构数量少且不够普及,而社区康复的基础条件又较差,故不少地区很难将患者住院期间的康复治疗与出院后的社区后续康复服务紧密衔接起来,实现良性互动,使双向转诊陷入了进口不畅、出口梗阻的尴尬局面。
医保政策有缺陷
社区康复发展地区差异大由于对社区康复重要性认识不足,医保政策对康复治疗的限制较多,不少康复治疗项目尚不能纳入医保范围。再加上各地区医保政策不统一,地区间的差异较大,造成各地互相攀比和不规范的收费行为,出现一定负面影响,严重挫伤了医务人员积极性,也扩大了地区间社区康复发展的差距。
对策和建议
1加强康复宣传,倡导社会康复理念
1.1倡导社会康复理念自我国从20世纪八十年代初引进现代康复理念近30年来,康复医学已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从整个社会来看,康复的意识仍不强,尤其对社区康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仅是社区居民,而且包括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医疗机构管理者和医务人员均对康复了解不多。故应大力加强社区康复宣教,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康复事业。这不应该只是残联和各级康复学术机构的职能,更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职责和义务。要努力倡导社会康复理念,尤要重视发挥社区的能动作用,尽快建立一支社区康复专业队伍和社会志愿者队伍,帮助因病致残,功能障碍患者通过系统的康复训练和提供适宜的社区及家庭康复环境,使缺损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或代偿,尽快融入社会、回归社会。
1.2提倡绿色疗法概念当前我国医药费用持续攀升,尤其是药品费用增幅过大和药源性疾病增多的情况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康复治疗则是一项相对花钱少、副作用小且安全有效的绿色疗法,利国利民,理应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提倡。
重视人才培养,加大教育投入
1加大教育投入借鉴国外康复医学发展经验,没有康复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就不可能有康复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针对国内康复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难以适应老龄化社会对康复的需求,政府要十分重视对康复人才的培养,加大康复医学教育投入。尤其要重视整合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加强康复师资队伍和实习基地建设,并可采取定向委托招生的短平快培养方式,尽快缓解社区康复专业人才不足的矛盾。
2关注全科医师培养在推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为适应社区康复医学发展,建议尽快修改培训教材,调整培养方案,有意识地增加康复医学培训内容和时间,强化全科医师社区康复意识,提高他们的社区康复专业技能。
3重视在职培训由于历史原因,在现有的临床专业人员中,尚有不少未经过正规系统的专业培训,因此有必要制定和完善符合国情的康复专业技术人才在职轮训、考核和准入制度,不断提高专业队伍业务素质。
调整医保政策,实现康复服务的可及性
新医改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首位,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对于患者来说,无论是急性期的救治,还是恢复期的康复治疗都应归属于基本医疗服务范畴。因此在医改中,要充分关注广大农村地区和城市低收入人群、老龄人群中慢性疾病患者长期康复的需求,逐步建立、完善包括康复治疗在内的医疗保障服务体系,尤其要坚持将社区康复服务纳入医保政策调整范围,积极探索社区康复费用的合理补偿机制,这是从政策上保证和支持社区康复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
完善三级康复网络,促进社区康复发展
1政府重视,加大社区康复投入针对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快,康复需求剧增的现状,政府要十分重视加大社区康复的财政投入、保证人员编制、康复设施等软硬件的改善,逐步满足老年、残疾人群等功能障碍者居家养老,社区康复的可行性。
近日,记者采访了蜀山区卫生局长张春雷,请他谈谈有关蜀山区医疗卫生建设方面的情况及部署规划。
记者:张局长,近年来国务院把社区卫生服务列为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请问这几年来蜀山区在社区卫生服务建设方面做了一些什么工作?
张局长:区政府一直非常重视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推行了基层医疗机构,包括社区服务中心和医疗卫生院的改革,全面推行人员竞聘上岗,建立健全竞争机制和财政保障。但是和合肥其它几个区相比,蜀山区的基层医疗机构“先天不足”。2010年实行医疗机构改革时,蜀山区只有三里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一家政府公办医院,不论是基础设施还是医务人员都相对薄弱,远远无法满足居民的需要。当时的燃眉之急是要增设医疗机构。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区政府采取了三点做法:第一是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加强医疗机构的网点建设。比如新建的2000平米的南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500平方米的五里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已投入使用。第二是采取大医院延伸和企事业医院转型。比如大医院延伸如琥珀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是由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延伸创办的,而企事业转型的,如合力叉车厂的医院转型后为稻香村街道医疗卫生社区服务中心,原江淮江车厂医院转型为西园新村街道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等,这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办主体是大医院和企业。第三是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岗位。在这些主办权不属于蜀山区的服务中心里,依据居民人口按照一定的比例,区政府以5.2万元/个的价格购买岗位,这样既减少了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又让原先的公共卫生设施发挥了作用,通过这些方法,蜀山区的卫生服务中心由原来的一个增加到8个,期中3家为公办性质,另5家是合作方式,充分满足了辖区居民基本的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
记 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哪些具体的便民服务措施?
张局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先是卫生服务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原来的“等人来”转变为“上门去”,具体的便民服务措施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推行家庭医生契约服务,选择重点人群签订契约,定期上门服务为患者送医送药,建立签约病人去三甲大医院就诊的绿色通道,节约就诊时间。其二建立以执业医师为主体的全科医生服务团队,为辖区内的重点人群建立健康档案。这些人群主要是老人、慢性病人、婴幼儿等。其三请大医院专家开展义诊和讲座,为居民讲解“基础目录药物”的药性和药理。其实“基础目录药物”都是在临床使用的药物中经过反复遴选,对比后确定的,不仅疗效非常好,而且价格便宜。但就是由于大家不了解、不认同,所以才会去选择价格昂贵的广告药,通过专家的讲解,可以打破居民对广告药物的膜拜,有利于推进医改。
此外,社区卫生中心还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慢性病干预和健康教育等为重点的综合卫生服务,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还有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自2011年9月1日起,政府在公办卫生服务机构里购买“基础目录药物”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居民可以买到放心、廉价的药品。
记 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既然有财政上的保障,那么如何激励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通过公布的有关数据看出,在家庭一年的人均消费中,医疗支出占了很大的比例,体现了在中小城市中,居民就医成本不断提高的现实,发展社区医疗可以在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逐步改善生活质量。
2我国中小城市社区医疗现状
2.1医疗设施不完善
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作为我国的医疗体系中最基层的单位,应该具备必需的医疗设备,但是很多社区可能具备卫生条件,但是医疗条件却达不到,群众还是会选择大医院,这就失去了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存在的意义。
2.2价格不合理透明
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是为社区百姓服务的,应该尊崇“平价”的原则,但是很多服务站却与其他的医疗机构价格不统一,私自抬高价格,但是,反过来,如果按要求实行低价销售,就会因为费用过高而亏损,很难平衡。2.3医务人员技术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很多医师并不具备全科知识,但是仍然执行全科的责任,在处理患者的时候,不能熟练自如,使得其在群众的心中,没有树立良好的形象。
3我国中小城市社区医疗发展建议
3.1有效优化医疗资源
首先,在社区医疗服务发展推进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问题非常突出,政府应该发挥先锋作用,多方协调,建立政府投资为主,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投资体制。其次,建立完善的医疗服务网络,加强大医院和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沟通,明确分工和责任,减少医疗资源浪费。为了坚持医疗的公益性,社区医院可以由政府全额拨款,收入和支出分别管理,药品销售实现零差价的经营管理模式。同时,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所得收入全部上缴国家,再由政府审核将费用支出全部下拨到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其中,要积极发挥医师的作用,挑选全科医师进入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服务,并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健康知识教育。在山东省,由政府筹办的医院和街道卫生院,以及国有企业的所属医院,全部都转化为社区医疗服务站,都由政府统一管理。在上海,综合性的大型医院主要是治疗疑难杂症,而平常生活中的常见多发疾病,都由社区医疗服务站来完成。这样的资源整合,实现了不同医院之间的利益冲突,也是群众得到最经济和便捷的医疗服务。
3.2强化医疗人员培训
现有的社区医疗服务站中的医疗工作人员,普遍存在医疗知识不健全,更新不及时的问题,能称为“全科医师”的寥寥无几。所以,为了加强对医疗人员的技术和知识培训,培养能随时上岗的医疗人才,就要建立高水平的培训基地。在中小城市中,更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将医疗专家请进社区,请进家庭,为医护人员和群众进行相应的培训和教育。
3.3加强监督管理工作
不断完善社区医疗服务站的基本标准、服务职责和管理方法,并定期对医疗人员进行技术和知识的培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同时,要对医护人员进行规范、严格的职业资格考试,逐步建立起科学的医疗系统考核体制。中小城市的政府,还要将医疗卫生工作,作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事业,及时落实配套设施和器械。
3.4积极动员社会辅助
由政府牵头,积极动员符合条件的个人和社会组织,参与到建设社区医疗服务站的事业中来,为他们提供政策支持。一些个人诊所,或者是社会团体经营的诊所,他们卫生条件良好,服务态度优秀,并配有完善的医疗设施,这些就可以作为社区医疗服务站,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并且可以享受政府的有关优惠和补助。在苏州,当地政府率先将合作伙伴的方式,应用到社区医疗服务站的建设中。当地政府采取招标的方式,由有公信力的社会力量来建设社区医疗服务站,并同政府、卫生局签订有关的文件和合同,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减轻政府财政压力,也可以促使社区医疗服务站的水平不断提高。
4结语
关键词 医疗制度 社区化
资料与方法
首先,医疗制度需社区化:所谓医疗制度社区化,即社区就是医院,医院就是社区。就是建立起一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地缘经济医疗制度模式。保证单位职工和周边居民“小病不出村”,“有钱没钱都看病”。
独立厂矿改制医院不应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空间,要把周围的社区当作一个系统的大医院,而不是仅仅把医院本身当作一个独立于社区的医学医疗专门意义的单位。整个医院从一个封闭的躯壳变成一个跟社区糅合的概念,用自己的工作对社区产生影响,把医院变成一个保健服务社区,把医疗管理的区域变成一个实际的医疗操作区域,将医院医疗的空间和社区生活的空间自然地结合起来了,使医患互相认可的新习惯和诊治模式,变成制度化的理念,也就是说社区医疗空间被制度化。在这样开放环境下的医院,相应建立起社区全员、全天候、全过程的医疗参与的机制和网络,动员相关的手段和符合民族习惯做法,将医疗保健服务渗透到社区生活空间和生活秩序的相关要素,使得医疗保健因素与社区生活因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为医院工作机制的核心,并由此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培养一种新的生活习惯。
其次,家庭医生制是医疗制度社区化的首选:家庭医生制基本上就是定点、定时、定医生、定对象的医疗保健制度。建立家庭医生制的工作程序,建立患者或家庭与医生的有效互动机制。①对应相关年龄、职级人群建立定期健康检查制度。②定点、定时、定医生、定对象的巡检制度。③常见、多发病症患者的上门服务辅导制度。④家庭医生上门服务保健康复考核监督程序制度。⑤重症病人“大病领着看”的绿色通道和三级以上专科医生约定门诊制度。⑥现代化电话联系和电脑网络系统的信息管理服务制度等。
再次,收入和服务契约化是医疗制度社区化的基础保证:从医疗收入来看,国家对国有医院实行的是“一不到、四左右、五补上”的机制,所谓一不到,就是财政补助占医院收入的10%,四左右就是服务费占了40%左右,五补上就是剩下的50%由药品提成补上,在政策层面上部分解决了医院发展的补偿机制问题。而国有医院和企业医院政策不对称,使得改制医院的发展再投入成了“瓶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引进竞争机制的办法[1]。
讨 论
由此我们的改制医院需要转变观念,转变办法,也应该建立这样一个制度,既要考虑和要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只要人们需要用自利行为来保证他们的生存、安全和其他目标的实现,交易费用就必然会存在”[2]。就是要用最低的制度成本,用最便宜的制度,形成医疗保健不是消费是投资的理念,由医疗服务市场形成医疗收入服务契约化。契约化的另一方对象是居民、企业、国家;契约化的形式:人均成员费、年费、重症治疗分类费,一般康复保健费等。1年协商修改补充1次,约定签署1次,1年结算1次,形成一种公认的制度模式。
区域医疗公共产品社区化是医院延伸发展的补充要件,改制以后,这些区域公共产品的医疗服务工作由改制医院承担。区域公共产品的医疗服务工作,按照不同情况和工作性质和类型的差别,分别又划分为政府职能、政府委托职能、企业委托职能和医院业务专业职能。按照责权利一致的原则,谁的工作谁出钱,区域公共产品的医疗服务工作的费用保障,都将是改制医院必备的硬件和刚性工作,以政府为主体的责任单位,相应地就要承担投入的主要责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