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石先生

石先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石先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石先生范文第1篇

新主人的名字叫李守白,是一位重彩画家、海派剪纸艺术家。很多人以为,他的这个名字是后来改的,实际上并不是,李守白的原名就叫李守白。很多年前,当他还默默无闻的时候,就有一个算命师开玩笑地说:“就凭你这个名字,将来就一定会成为一个有名的画家。”如今预言成真,李守白最想感谢的是两个人――父亲和妻子。

从小出生于石库门的艺术世家

李守白1962年出生于上海,父亲李廷益是有名的剪纸艺术家,他还有个弟弟和妹妹,全家住在卢湾区的一栋石库门房子里。李守白从四五岁的时候,就喜欢上了剪纸。炎热的夏季,没有电扇,老房子又挤又闷热,李廷益每天坐在写字台前创作,常常就是好几个小时不起身。这个时候,李守白就蹲在椅子旁,把父亲剪纸时丢下来的碎纸屑捡起来玩,把它们举起来对着灯光慢慢看,遐想着这个是云,这个是小鸟,这个是乌龟……长大一点后,父亲就开始培养李守白学画画,每天早上5点他就背着画夹,提着小板凳到弄堂口去写生。

弄堂口人来人往,大家看到李守白在画画,免不了也要上来凑热闹,给他指点一番,有的说要这样画,有的说要那样画,最后李守白常常画得四不像。但是有一次,李守白遇到了一个叔叔。他站在李守白身后看了很久,然后伸出手指提了两个建议:“这里还需要添一笔,这里应该再用力些。”李守白听了他的话,顿时有种开窍的感觉,果然,他那天的画受到了父亲的表扬。之后,李守白常常在弄堂口写生时遇到这个叔叔,他偶尔还会再指点两下,一段时间下来,李守白觉得自己的画艺有了很大的进步,真是受益匪浅。若干年后,李守白考上了工艺美校,他才知道原来当年指点过自己的正是著名的画家颜梅华,他当时正好就住在附近。

无论是画画,还是剪纸,都讲求静心。小孩子们多数都不喜欢学画画、学艺术,很大的原因就是静不下心。但是,李守白是个特例。也许真的是名字起得好,李家3个孩子中,唯有他从小就能静下心来,所以画画、剪纸都比弟弟妹妹好。那个时候,李廷益给孩子们布置家庭作业,每天要交一张绘画日记,把自己一天的生活用画画的方式记录下来。李守白的弟弟妹妹都不高兴画,就整日央求哥哥:“好哥哥,你帮我们画吧。”于是,每天晚上,李守白就坐在写字台前,完成3个人的家庭作业。为了不让父亲看出破绽,他一边画,一边还要构思,要画出不一样的内容。为了让自己能早点睡觉,他还练就了快速做画的本领。这些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本事,在他以后的艺术历程上都派上了用场。

用现在的观点来看,李守白的童年并不幸福。他也深深地记得,弟弟妹妹常常在弄堂里玩,但他整日在屋子里头画画剪纸。有时候,他也很怨恨,怨恨父亲为何独独对他如此严格。有几次,他忘了完成父亲布置的任务,结果半夜三更还被父亲叫起来,坐在写字台前一边哭一边画。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10岁那年,李守白在《文汇报》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幅剪纸作品,他高兴极了,强大的荣誉感充满了他小小的胸腔。父亲鼓励他说:“做人就要做个与众不同的人。”这句话李守白一直谨记在心。

每天画一幅情书追女孩

初中毕业之后,李守白顺利地考入了上海工艺美校,并且以最优等的成绩毕业。1983年,他被分配到一家灯具厂工作,做设计师。在那里,他认识了人生中很重要的女人,也就是后来的妻子沈瑶。沈瑶比他小一岁,也是刚从学校毕业,是厂里的机械工程师。因为工作的关系,两人常常要在一起合作。

沈瑶是个典型的上海女孩,性格开朗,能说会道,为人处事大方自然,是厂里的一枝花,很多男孩子都喜欢她,李守白也渐渐对她产生了好感。李守白在厂里也算小有名气,大家都知道他才华横溢,经常在报纸杂志上看到他的作品。不过,他的个性有点内向沉闷,平时不太爱说话,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会“花”小姑娘,怎么才能追到心上人呢?他想了想:人家追求女孩子是写情书,我会画画,那么就画情书吧。这个方法果然好,李守白每天画一幅生活漫画,然后偷偷地塞在沈瑶的办公桌里……沈瑶起初看的时候,只是会心一笑,时间长了,就被打动了,李守白的才华确实让她深深折服。

两人确定了恋爱的关系,但是恋情发展得并不是很顺利。沈瑶发现,李守白除了画画剪纸以外,其它什么也不会。工会组织大家一起出去玩,李守白不会游泳,不会打羽毛球,不会骑马……而且,他不光是不会,还没时间学,没时间玩。有一次,沈瑶好不容易排队去买了张电影票,想和男朋友一起好好看场电影。但没想到,她刚把电影票拿出来,李守白竟然说:“我要赶画稿,实在没空去。你不如就找个小姐妹一起去看吧。”沈瑶听了很伤心,心想,人家都是男朋友去买电影票请女朋友看电影,你不约我也就算了,现在我好不容易把票买来了,你还不乐意陪我一起去看,这样的男朋友要来何用?那天回到家,沈瑶就和小姐妹哭诉,想要和李守白分手。还好小姐妹从中劝阻,渐渐平复了她心头的怒气。说到底,女孩子是喜欢被男人捧在手心里的感觉,尤其像沈瑶这样一个活泼外向的女孩,她当然喜欢热闹,喜欢新鲜,喜欢玩……可是,李守白真的不是这种男人。

直到有一天,李守白把沈瑶带回了家。沈瑶第一次见到他们石库门的家,还有李廷益,这个严肃又正直的老艺术家,她才真正理解李守白的个性……李守白的父母在早前离婚了,所以李廷益这些年来独自一人抚养孩子们,非常不容易。李守白作为长子,一直为父亲分担经济上的压力,李廷益指着家里的那些新添置的电器说:“这些都是守白花钱买的。”沈瑶一下子明白了,为何李守白常常对她说没空要赶搞……这个男人不但有才华,还有孝心,责任心。

1989年,李守白和沈瑶结婚了,婚后他们住在单位分配的房子里,过着自己的小日子。新婚第二年,女儿出生了,李守白的事业也有了新的起步。他作为上海民间艺术代表团的一员,有幸去新加坡做文化交流。期间,有个私人老板看中了李守白的才艺,很想让他以私人的名义留在新加坡,并且和他的公司签约。李守白回国以后就把此事和沈瑶商量,他原以为妻子会因为新婚、小孩太小等原因,牵绊住他出国的脚步。可没想到,沈瑶不但没反对,而且还鼓励他去闯一闯。她给李守白分析说:“现在有那么多的人变着法子要出国。你这个机会不要太好哦,有人负责你那里的生活和工作,你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家里的事,你就更不用担心,我一个人能照顾得来。”就这样,1991年,李守白去了新加坡,而且这一去就是10年。

爸爸把接力棒交给了媳妇

人家都说,这年头嫁给一个画家没饭吃。这点沈瑶倒是不担心,李守白去了新加坡后就和人家公司签了约,收入比国内的时候多很多。后来,他又被挖到了日本的一家公司。这些年来,他开了眼界,也赚了钱,但有一件事,总让他耿耿于怀。作为一个艺术家,声誉比什么都重要,他总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得到同行业界的认可。可是,他在海外为老板打工,人家想让他画什么,他就画什么,想让他怎么画,他就怎么画,并没有自己的想法。如果说,1991年前的李守白在艺术界还有那么点名声,很多报刊杂志上都有他的作品,都有他的介绍;到了后来,他去了海外那么些年,每次回国,都没什么人知道李守白是谁。这始终是他心头的遗憾。

1999年,李守白夫妇搬了新家。一天,沈瑶在家里整理东西,李廷益打电话来,说是有些东西要交给她。沈瑶赶到石库门老宅,只见桌子上堆了好几本软面抄和硬面抄。仔细一看,这些本子都是自制的。最上面的一本大册子上写着“淘沙”二字,打开来,第一幅就是李守白10岁时发表的剪纸作品,小小的豆腐干一块,边上写了具体的发表时间,和发表刊物。从早年发表的剪纸作品、连环画,到后来在一些专业美术杂志上发表的绘画作品,李廷益有心地搜集了儿子20年来所有的发表作品,制作了这几本厚厚的剪报。沈瑶每翻一页,就能感受到李守白的艺术历程,也能体会李廷益对儿子的栽培之情。

李廷益对沈瑶说:“这些都是我以前帮守白整理的,你们搬了新家,我现在全部交给你。无论将来守白做什么,这些都是珍贵的资料。”说这话的时候,颇有点把“传家宝”交给媳妇的意思。这些年来,李廷益看了很清楚:儿子身在国外,沈瑶一个人既要工作,又要带孩子,把一切都料理得妥妥帖帖,安排得井井有条,媳妇的聪明能干肯定是没话说的。而且,沈瑶不是一般的家庭妇女,她有学识,有远见,她能理解并欣赏李守白的才艺。

有句话说,男人的发达靠自己,男人的兴旺靠女人。看一个男人是不是娶了个好妻子,就看他结婚后是走上坡路还是下坡路。如果是往上走,那么这个女人就是好妻子,是旺夫;要是往下滑的,那么这个女人就不是好妻子,至少是不适合他的女人。沈瑶收下这些剪报,觉得自己肩头的份量变重了,公公的这句话等于是把李守白接下去的艺术道路全都托付给了她,李守白的事业是向上走,还是向下滑,就要看她如何来帮夫了。

老婆是贤内助,也是经纪人

那段时间,陈逸飞的工作室在上海非常红火,沈瑶直觉得认为,李守白会画画,也会剪纸,或许也可以朝这个方向去努力。于是,1999年,他们就注册了守白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了,但是李守白的心头顾虑始终没有解决。在国内,画画的名家多的是,各种画派都有“掌门人”,他只是一个后生晚辈,如何比得上他们?如何能确立自己的风格呢?这时,又是沈瑶帮他想出了办法。

当时,老上海之风刮得很盛。费玉清、蔡琴等纷纷来上海唱老歌,和平饭店的老年爵士乐也场场爆满,张艺谋拍了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关锦鹏后来又拍了《长恨歌》……沈瑶去新加坡探亲的时候,就把这方面的信息传达给了李守白。“你也可以往这方面考虑考虑啊,‘老上海’的东西一直是有魅力的。”李守白想了想也对,他在海外开过一些个人的作品展,那些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东西总是很受老外的喜欢。沈瑶又接着说:“你看看,那些导演、演员、歌手都不是上海人,他们还能发展了那么好。你自己就是从石库门里长大的人,肯定能把这种上海味道挖掘得更好。我相信你。”这句话真的点醒了李守白……40年过去了,李守白在石库门生活的那些点点滴滴始终沥沥在目。傍晚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开始升起做饭的煤炉,楼上的老阿麽扯着嗓门喊:“阿妮头,回来吃夜饭啦。”夏天的时候,大家围在院子里乘凉,一边摇蒲扇,一边聊天,面前放着一只盛满井水的脸盆,里面还放了一只大西瓜……所有的生活细节都是那么生动。

李守白曾经在父亲的指导下画过连环画。父亲和他讲一个故事,他要用画的形式把它描绘出来,一个故事还要用3种以上的形式来表达。这不仅锻炼了他的画功,同时也培养了他的想象力。再加上,李守白有过好几年的弄堂口写生经验,又有长期画绘画日记的经历,所以他对事物的观察力非常细致。

2004年,李守白以“上海石库门风情”为题材创作的重彩画,在当年的艺博会上展出以后,就一炮而红,人们称呼他“石库门先生”。后来,他又推出了一幅名为“上海童谣”的17米的剪纸长卷,把曾经深入人心的39首童谣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用剪纸形式表现出来,让人叹为观止。

石先生范文第2篇

坡曾遇到两个秀才在文庙前辨认“文”二字,一个说是“文朝",一个说是“丈庙”,争执到最后,一个建议:“还是查查字曲(典)吧。”另一个则说:“何不问问皮(坡)先生?”坡闻此,戏作打油诗道:“文朝丈庙两相疑,当路争论众更奇;白字先生查字曲,最后问我皮。”淋漓尽致地讽刺了不学无术而又好为人师的腐儒屡读错字丢人现眼的情形。

明朝画家沈石田收到友人的一封信和一盒礼品,信上写道:“送上琵琶,敬请笑纳。”沈画师打开礼盒一看,原来是吃的枇杷而不是乐器琵琶,便回信道:“承惠琵琶,听之无声,食之有味。”友人读了回信,知道写了白字,十分惭愧,便作打油诗自嘲:“枇杷不是此琵琶,悔恨当年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相传在一次高考中,历史试卷上有这么一道题:法国1804年至1815年间执政皇帝是谁?有位考生答题疏忽,将“拿破仑”写成“拿破枪”。阅卷老师看后,在答卷边写了四句批语:“该生答题好荒唐,法国皇帝‘拿破枪’。若是果真有此事,不如中国民兵强。”这首打油诗幽默而又通俗,使人过目难忘。

有位女婿托丈人买杏果,误将“杏”字写成“否”。岳丈看后,去街上买了几斤杏子托人带去,并附打油诗一首:“听说贤婿要吃‘否’,害得老汉满街走。捎来一些小黄杏,不知是‘否’不是‘否’?”语言亦庄亦谐,意境风趣逗人。

石先生范文第3篇

是生活欺骗了你?是你一厢情愿把事物想得太美好,结果根本不是你想的样子;是你觉得自己身份不同于普通人,小事、琐碎的事、麻烦的事,自己不愿意做?是你过惯了好日子,在温室里呆得太久,在严酷的环境中,你抬不起头。

如果你明白你的父亲、母亲这么辛苦是为了什么,你再想想自己辛苦又是为了什么?如果你看周围的人们在为生活努力着工作,他们也都会有累的时候,可他们可以把生活的苦吃出甜来,你可以么?机器人没有思想,但人有思想,一个人不思考,活着的只是一副躯壳,他已经死了。

现实生活中,有无尽的苦头要啃,有无尽的挫折等着你,有无尽的困难设在你的前方,尽管去直面困难,尽管让挫折打败自己,尽管把苦头咽下,因为这些都是磨练自己的磨刀石。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懂得年轻的时候要像块海绵一样,吸收新鲜事物和经验,发现生活,慢慢去找寻自己心中的答案。

D先生可以选择不去工地上装模,他可以选择在餐馆里帮厨。他知道装模工资高,一个月下来就可以把他九月份的学费补上,工地上不是每天都有事做,模子浇筑好了,钢筋混凝土冻好了,也得休息一两天。站在工地的高楼上,接近梦想的地方是D先生触手可及的天空,华灯凛然,守望万千灯火,D先生想在七年后有一个“家”也就在这万千灯火中。没事做,D先生,军绿色鞋,迷彩裤,灰色背心,粗胡渣,掩耳长发,背着黑色的包在X城的工地上揽活。

亲友打电话给D先生,何苦要这样为难自己,不要去做这样累的事,你还是个学生,爸妈会准备好秋季开学的学费。D先生笑了,D先生笑了。在这个现实的社会,我拼爹拼不赢,我拼妈拼不赢,我拼自己不会输;父母悄然老去,生活的压力早在他们开始老去那一刻无形移交到了我的肩上,自己不发狠点,生活就会踩上头来。

D没有温软玉床,没有锦衣玉食,没有腰缠万贯;D有床草席,有厚实、宽广的土地,有能让他一顿三碗的水煮菜,D心中有整个世界无多余资坠,D先生还有他的想念。D先生说:生活不能等待被别人安排,而是要自己争取和奋斗。能成大事的人,必定要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得到不同程度的启示。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我们都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

D先生为了生活,可以流浪,可以放逐,而这都是为了追求他心中的答案,可以耗上一辈子追寻的答案。

石先生范文第4篇

1.社会控制论的研究视角。正如诗人苏轼所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研究视角在某种意义上会决定研究者解读研究对象的水平——岭与峰、近与远、低与高。作者在书中借鉴社会控制论和心理学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把学生视为一个自组织的个体心理系统,强调他(她)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反思的、在场的人,这为实现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现实的幸福确立了一个新的逻辑起点。

2.实证研究的方法选择。古人曰:“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研究亦然。田若飞博士的研究通过编制量表和实验性高中的现场调查,通过对学生幸福现状的分析、学校间差异的分析、性别差异的分析,为我们展示了学生现实的幸福的实然状态——主观幸福感偏低、依赖型、校际间差异、性别差异……这为实现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现实的幸福,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均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准确的着眼点。

3.课程作为关涉学生幸福的核心输入载体。学生的学校生活纷繁多样,课程习得是核心输入载体。朱熹曾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的主张,他把课程的价值分析得非常精到。作者在新著中没有泛泛地提及教育的、学校的诸多要素,如目标、过程、方法等……而是直接把课程设置、课程习得、课程评价等作为学校关涉学生现实幸福的核心输入载体,这一下就让理论工作者、管理者、实践者把握住了实现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现实的幸福的关键点。

作者认为,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文化载体,在学校日常的课程与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否获得丰富的情感和认知体验,整合和协调个体的内在心理系统与外部的系统环境,正确认识、评价并在情感上接受自我,是影响学生现实幸福、实现学生未来幸福的关键。这意味着学校教育必须走出知识灌输与技能训练的思维惯势,将学生视为一个积极的存在,发现并引导他(她)的心灵成长,使学生自我意识的成长与完善真正成为课程文化的价值核心。

4.教育关涉学生现实的幸福的综合策略。这也恰恰是本书的主要研究结论——学校教育在实现学生的现实的幸福方面存在局限性,思考教育与幸福必须秉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大教育”观。作者强调,教育无法从生活中割裂出来,学校没有资格以“专业”自居,家庭和社会也不应该以“非专业”为由推卸责任,三者在人的教育问题上是互为补充、无法替代的。幸福是个体情感系统的相对平衡,要帮助学生达到这种平衡,只有三方面的教育力量同心、同向、同力,携手为孩子们创造具有一定频度、广度和深度的情感体验,并科学地加以引导,学生才会实现主观幸福感强、主观体验愉悦的现实的幸福,并为日后的社会、家庭、工作生活奠定一个个体幸福与社会幸福合璧的观念基础和阅历基础。

石先生范文第5篇

作为中国目前最具权威的帆船竞赛技术专家,邵先利先生从1980年开始接触帆船,先后担任专业运动员、山东帆船队总教练和国际帆联技术官。他曾远赴欧洲考察,希望努力缩短中国帆船与世界的距离,并受台湾帆船协会邀请为教练和裁判授课,被国际帆联授权为中国竞赛官担任裁判长。30多年的航海阅历和帆船事业,让邵先利对于大海和帆船改变人的生活方式有着深刻的理解。邵先利先生认为,2012年将是中国游艇帆船产业迎来蓬勃发展的机遇期,航海在中国即将进入有更多民众参与的休闲时代。

近年来,邵先利先生受国内外大型帆船赛事的邀请,经常访问世界各地的游艇帆船港口。在北美、欧洲、澳大利亚的滨海城市,他发现帆船游艇是当地人们寻常的休闲度假方式。“普通收入的家庭都可以玩船,自驾车拖挂一艘钓鱼艇或小帆船,来到海边的开放式下水坡道,,出海,一家人其乐融融。”他认为,帆船不仅仅是竞技体育,更是融入自然的惬意生活。在国外,豪华游艇和帆船是高端商务社交的身份标签,自助式的小帆船或休闲艇则是健康自由的生活态度。

在青岛奥帆中心组织赛事和帆船培训的过程中,邵先利先生发现,浮山湾畔的私人游艇或帆船突然多了起来,每年都有十几艘新船入港。这些30英尺以上的船艇主要用于企业商务接待和小众的私人休闲,数百上千万元的船艇购置费和几十万元的泊位租赁和维护保养年费,依然阻挡不了人们对于“漂浮在海上的会客厅”的需求热情。同时,几十万元可以实现5-8人海上休闲的中小型船艇也迅速增多。种种现象表明,中国帆船游艇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机遇期。

但是,邵先利先生认为,要想在中国普及帆船游艇休闲生活方式,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国家政策对于港口投资、船艇入关、海域航线等方面的规范;二是航海文化传播和船艇驾驶培训的推进;三是休闲港湾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体系的完善。2012年,坚冰正在打破,帆船游艇行业的政策更加宽松,海阳国际帆船俱乐部等新生力量从硬件到软件,为航海文化的普及和船艇生活方式的推广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岩溶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地质科学院

中国科技史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