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国神话传说

中国神话传说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国神话传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国神话传说范文第1篇

【关键词】神话传说形象;造型设计;动画艺术

在动画艺术创作中,动画作品中的角色是动画片中的灵魂,一个成功的动画形象不仅可以带来一部动画艺术作品的成功甚至可以带动整个动画产业链条的发展。纵观中国古代神话形象在动画艺术作品中充当的动画角色不仅能够为动画作品本身提供丰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土壤,更是中华民族的审美文化的反映和写照。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素材的伟大的中华民族,如戏曲、皮影、剪纸等的传统民间技艺与神话故事一样,一起成长在我们的生活发展中。塑造有中国特色的神话形象必须借助这些技艺的帮助。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中国的神话形象在有着传统文化岁月积淀的土壤中生长而成,必然带着传统文化的印记。如何能让这些富有文化色彩的神话角色还原到动画角色中去,并能带来整部动画作品的成功是我们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形象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涉及的范围方方面面从天地始说、人类起源到道德文化、教育等。自从开天辟地创造世界以来,在中国境内大地上先后出现了无数优美的神话传说,袁珂先生所著的《中国神话传说》就是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神话,诸如《华胥与伏羲》《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神农鞭药》《黄帝与蚩尤》《夸父追日》《后稷播种》《尧皇让贤》《蚕神的故事》《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吴刚伐桂》《舜的故事》《鲧伯取土》《大禹治水》《牛郎织女》等一系列优美浪漫动人的神话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一直流传至今。其中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已经接近了现代人类的正常生活秩序领域。

在动画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夸张性的艺术特点是动画艺术最突出的特点之一,而在动画造型的创作中夸张更是必不可少的一点。比如《宝莲灯》中二郎神的造型设计,既要有神幻色彩又要符合人物的性格,所以关于二郎神的造型,参照了很多传统年画和佛像的造型,显得威严冷酷。色彩也是明显的单调。天庭至高无上的权威与自私冷酷的一面充分体现出来。

二、中国动画造型中的神话传说形象

动画角色的选择和塑造在整个影视动画作品中占有特别重要重要的地位。动画的故事题材极其丰富,不同题材的作品给动画角色的创造注入了新的活力,成功的动画角色造型,不仅可使角色形象跃然于银屏之上,吸引观众的眼球,而且能寓性格于外貌之中,在表现思想内涵方面也有极大的扩展,积累了内在情感意蕴的力量,增强了打动人心的感染力,使动画故事的艺术性更加凸现,动画片更加精彩,为动画片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动画角色的造型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可夸张也可拟人;可简约也可繁缛;可精致也可朴拙。但要设计出贴切、生动、传神的动画角色,不仅要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和造型能力,还要有对动画艺术性和技术性的全面思考,实现动画角色与动画片的“浑然天成”。

中国动画以神话形象和题材创作的历史从产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八十年的曲折历史。历数在中国动画史上几部辉煌经典的动画电影,从《铁扇公主》、《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女娲补天》到《宝莲灯》等,每一部都是借鉴于神话传说。所以从另一个角度说,中国神话题材动画史见证了中国动画史。

三、动画设计中神话传说艺术形象分析

首先,动画神话形象的完整塑造离不开情绪饱满,刻画细致的人物性格。神话传说人物在被改编成电影角色或者动画角色时,并不是局限于的人物外在形象,而是非常灵活多变的,他既可以是惩恶扬善的正面形象,也可以摇身一变变换为成欺良霸市的反面形象,这也正是神话传说人物形象角色多样性的灵活转换。比如是在动画片《大闹天宫》中,哪吒的角色设定是协助托塔李天王镇压捉拿孙悟空回天庭问罪的,代表邪恶的反面的人物角色设定。而在另一部动画片《哪咤闹海》中,哪吒却是一个勇于为民除害惩处邪恶势力的正面英雄形象设定,在《哪吒闹海》这部动画作品中对哪吒的人物角色性格的塑造非常丰满,既有柔弱向善的一面,也有惩恶扬善的一面。

其次,动画艺术作品中的服饰设计与色彩运用也是人物造型最直观的表现手法。动画片《大闹天宫》在把握了原著精髓的同时,又能够根据儿童的欣赏心理来进行情节的编排和形象的刻画。因此,整部影片色彩浓重,造型奇异,场面雄伟壮丽,形象特征鲜明,情节跌宕有致,具有独特的艺术色彩,这也是《大闹天宫》堪称中国动画片不朽之作的主要原由。《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穿着鹅黄色上衣,腰束虎皮短裙,大红的裤子,足下一双黑靴,脖子上还围着一条翠绿的围巾,导演万籁鸣用八个字称赞他“神采奕奕,勇猛矫健”,尤其是孙悟空面部的桃心设计更是让观众眼前一亮。

四、结语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塑造不仅要在继承和遵循传统的基础上创作,更要结合新时期动画造型艺术的新特点,让传统的神话传说故事与新时期语境下的神话传说故事相结合。也要更深层次的认识到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大众审美艺意识的变化。我们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资源中摄取营养,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来不断拓宽我们动画的发展,真正开辟一条适合中国神话传说题材的动画新大陆。

参考文献

[1] 叶・莫・梅列金斯基著.神话的诗学[M].魏庆征译.商务印书馆,1990.

中国神话传说范文第2篇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这两段文字节选自《山海经》,记载的是我们熟悉的夸父追日、精卫填海。中国的上古神话传说,可谓是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也给了我们今天的游戏开发商、运营商和玩家更多的选择空间,我们可以在体验游戏的欢乐的同时去感受中华民族的文明。

被西方奇幻吞噬的中国游戏业

从现今的网络游戏来看,中国的传奇、神话、武侠、历史、奇幻和西方魔法世界已经涵盖了整个网络。一定时期的游戏文化反映的是特定时期的流行文化市场,现在奇幻可谓是最流行的了,无论是《龙枪》系列、或者《哈里・波特》系列、《指环王》系列,欧美文化特定的价值观设定正从各个方面影响着武侠故事和神话传说构成的中国文化市场。体现在网络游戏上:《奇迹》《传奇》《天堂》,无不如此,来势汹汹的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网游让商家和玩家似乎有几分措手不及。然而,外国的月亮却未必比中国的亮,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神话传说也自然丰富多彩,当然也为游戏提供了精彩纷呈的素材。

东西方在价值体系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从世界观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神话传说设定金木水火土五行为天地构成元素,并且据此五行将世界分为五个部分,中心就是中国本身。在西方的作品中,却没有中心这一概念,构成空间的四大元素风火水土也和方向没有太大的关系,他们代表着一种精神。从下面的两个描述中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一点:

“古老相传,天地混沌亿万年,孕化出造物神‘’。他执利斧劈开天地,独居其中,无生无死,不破不灭,终于难耐永生的孤寂,自解全身,化作神灵万物,日月星辰……”

“在完成改造艾泽拉斯世界的工作之后,泰坦们动身继续在无尽的虚空中漫游。在离开之前,他们将神力赋予五条守护巨龙,让他们负责保卫艾泽拉斯世界的和平与秩序……”

作为神话或者奇幻的基础,这两段文字也就经常成为了众多游戏中背景故事的最原始的基础。

中国神话游戏,一场艰苦博弈

神话反映一个民族最初的生存状态、思想观念和原始信仰。一个民族的神话给这个民族精神留下的烙印是深远而长久的。

综观游戏世界,中国的神话游戏还是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的。然而,虽然神话传说相对于历史或者武侠类的游戏所占的份额相差并不大,但是在游戏的影响力上,此类游戏就要相对逊色很多,没有达到西方奇幻游戏的影响力。究其原因,西方的奇幻故事、游戏背景主要以一条主线发展,围绕这条线,前人栽树,后人浇水,贯穿始终,而中国的神话传说在每个时期都有其特殊之处,因而几乎是所有人都对上古神话传说有所了解,但是都没有深入,所以无论是游戏的开发商、运营商还是玩家,在接触到这类游戏的时候其实都面对着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中国的神话传说对于任何一个想去了解她的人来说都是一个神话,神话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对美的追求,中国的上古神话传说是上古的客观现实和生活的反映,也是对美的观念的反映: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具体在行为上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值得赞颂的救护人民的美,如后羿射日;值得赞颂的性格美,如精卫填海;值得赞颂的谦虚谨慎的品格美,如女娲补天;值得赞颂的是顾全大局的美,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其中任何一种美德在游戏中反映出来都是不容易的,所以要开发此类游戏无疑就好像一场赌博。

进一步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分析,中国的上古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游戏市场主流是有其原因的:

首先,现存的中国神话是零星并且不系统的。仅存的一些古代神话片段散见于《离骚》《淮南子》和《山海经》等古书中。今天游戏开发商在进行游戏设计的时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神话内容不够系统的限制,无法将神话自身的瑰丽多彩反映在游戏中。很多玩家怀着期望到游戏中,却发现游戏中提供的背景并不比他们自己知道的多多少,在游戏任务中不能尽情地体会神话游戏带来的乐趣,并且没有什么创新之处。

另外,中国神话强调人的社会性与集体性。个人的英雄主义要排在集体主义之后,个人的传奇色彩更多的是在一个集体当中体现的,中国神话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就是这种精神的代表。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中国的神话网游没有以西方奇幻为背景的网游火爆,因为西方更加强调个人英雄主义,虽然在网游中也有团队任务,但更多的是在个人达到一定的等级之后,换句话说就是先有个人后有集体。中国神话反映的内在文化也成了中国神话游戏发展的一个瓶颈。

神话游戏将创造游戏的神话?

中国神话传说范文第3篇

关键词:女儿国神话传说;体系;搓日阿补征服女儿国

中图分类号:B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163-04

一、女儿国神话传说的三个体系

世界上关于女儿国的神话及传说流传极广,影响巨大,目前人们仍习惯于将女儿国神话传说认定为两个体系,即以亚马孙传说为中心的西方女儿国体系和以中国女儿国神话传说为代表的东方女儿国体系,笔者认为除了东西方两个女儿国体系外,排除地域因素,印度女儿国神话传说应当单列一个体系,因其特点十分鲜明,因此,女儿国神话传说应当有三个体系,下文从繁殖方式、女性形象特点、对待男婴的方式来分述这三个女儿国神话传说体系。

(一)繁殖方式

西方女儿国神话传说的特点是以生育为目的的有性繁殖。亚马孙部落是纯女性部落,荷马曾用浓重的笔墨描述了亚马孙女战士的英姿,她们为了射箭,将自己的右烧掉。关于她们的繁殖方式,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说亚马孙居住的地方,有一种水,喝了就可以妊娠;第二种说法是她们为了生育后代,同一些过路的商人或俘虏,以及那里常见的怪物生子,①人们认为第二种说法似乎合情合理。王孝廉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还介绍了第三种方式,即一年一度的“交易”,也就是亚马孙女子用金币交换“男性的种子”,也就是每年定期与雅典士兵交媾,②所以,亚马孙部落的女子们不好性,但是为了生育后代,培养女战士,常常掳掠买卖一些男子,并与他们交媾,生下男孩就杀掉或送还父亲,生下女孩就培养成部落成员。总之,她们与男子的交往,目的就是生育,而且是生育女孩,这也可以为稍后产生的一则亚马孙故事所证明,这则故事描述了女王塔勒斯里斯与亚力山大大帝共渡13个日夜,为的是求得一女。这是个虚构的故事,而这恰恰说明,亚马孙女国传说“有性繁殖”的故事内核在流传中并未改变。

印度女儿国神话传说的繁殖方式是有性繁殖,但与西方女儿国的有性繁殖不同,它还有女子不拒绝性、追求性的一面,《大唐西域记》中载有两则印度女儿国神话传说,能够分别说明这两点。第一则是关于西大女国的由来,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是讲述南印度某国公主嫁人途中为狮子王所劫,并产下一儿一女,后儿携母、妹逃走,狮子王为此侵扰国人,此男受国王所托杀死狮父,虽有功但不为世人所容,因此,国王分两船将此一男一女逐入海中,任其生死,后来,男子成立了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女子为鬼魅所得,生育群女,就是西大女国。③可见,西大女国是女子与鬼神,生育群女而来,是有性繁殖。

第二则是罗刹女国传说,南印度一名为大铁城之地,居民皆为罗刹女,是一个罗刹女国,她们常抢劫来往商人,满足之后,就吃掉他们。以僧伽罗为首的商人来到此地,罗刹化为美女商队,商人们与罗刹女各各相配,各育一子。后罗刹女厌倦了他们,将他们囚禁起来以待慢慢食用。天马的毛可以帮助他们出逃,但有一禁忌:不得四顾不舍。当商人们飞上天后,罗刹女携子前来,责其抛妻舍子,并再次他们,商人们犹豫不决,纷纷落下,只有僧伽罗一人逃离此地。④这则故事里的罗刹女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求,抢劫来往商人,且与商人生下后代,商人们被天马解救升空,她们又展现自己的媚态再次将商人引诱下来,罗刹女王因为没有把僧伽罗引诱回来,而遭到众罗刹女的责难:“汝无智能,为夫所弃,既寡艺能,宜勿居此”,被驱逐出城。可见,罗刹女国的女子以为第一欲求。当然,这则故事里的僧伽罗其实就是释迦如来,这本是一则佛本生故事,因此罗刹女的引诱也就成了宗教说教的素材。

印度女儿国神话传说的有性繁殖和不拒绝性的特点在《马可波罗行纪》中的“男人岛和女人岛”的记载中可以得到证实,该记载提到每年三、四、五三个月,男人岛的诸男子会前往女人岛,“在此三月中与诸女欢处”。这与印度传统文化相关,也与印度传统的沙特恩节习俗相关。印度教认为是自然的、神圣的,甚至平凡男女认为可以让人变成神,所以,在印度,人们推崇,崇拜生殖;“沙特恩节”本身是古罗马在每年冬至农事结束后,为了纪念沙特恩神而举行的群众性盛宴和狂欢,节日里盛行性关系的绝对自由,这个习俗在印度的很多部落里盛行,⑤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印度女儿国神话传说中的女子不拒绝性的特点了。

东方女儿国神话传说的繁殖方式是无性繁殖,属于感生妊娠,根据感生源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感水而孕型、感风而孕型、窥井而孕型三类。

感水而孕的女儿国神话传说记载颇多,仅举两例:《梁书・东夷传》:“扶桑东千余里有女国,容貌端正,色甚洁白,身体有毛,发长委地。至二三月,竞入水则壬(妊),六七月产子。女人胸前无乳,项后生毛,根白,毛中有汁,以乳子,一百日能行,三四年则成人矣。见人惊避,偏畏丈夫”;《山海经・海外西经》:“女子国在巫咸北,两女子居,水周之。一曰,居一门中。”郭璞做注解释女子国中有黄池,妇人入浴,出来后就怀孕了,如果生了男孩,三岁就死掉。

感风而孕的记载有:宋代赵汝适《诸蕃志》:“又东南有女人国水常东流数年水一泛涨……其国女人遇南风盛发裸而感风即生女也。”日本女儿国神话传说中也盛传感风而孕的故事,传说在东京泫南方海上的八丈岛有个女儿国,每年南风吹来时,女子便在阳光下站立,迎风受孕。另外,日本虾夷族的女儿国神话中相传岛上的女人因东风吹打身体而受孕。

窥井而孕的传说有:《后汉书・东夷列传》:“又说海中有女国,无男人。或传其国有神井,窥之即生子”;南宋末年建州崇安人(今属福建)陈元靓撰《事林广记》记女人国:“女人国居东北海角与奚部小如者部抵界。其国无男,每视井即生也。”

(二)女性形象特点

亚马孙传说中的女儿国成员被称为女战士,自称是战神阿瑞斯(Ares)的后代,英勇能战是她们的标签。亚马孙(Amazon)一词在希腊语中有“缺少”的意思,“a”是“缺少”的意思“mazo”是“”的意思,据说,她们为了射箭而把右乳烧掉,亚马孙女战士骁勇善战、对来自于男性的威胁常采取对面迎击的办法,她们用武力对抗男性,但不拒绝男性,她们为了生育后代,主动去俘虏男性、抢劫男性,用金币来买“男性的种子”,她们象男性选美一样,挑选那些身体健壮、长相英俊的男子去匹配,困此,亚马孙的女子们个个都美丽而健康,她们的一生都在与男性作斗争,她们让男性既爱又恨,相传阿喀硫斯在杀死女王彭忒西勒亚后,竟然抑制不住自己的爱慕之心,与彭忒西勒亚的尸体发生了关系。

东方女儿国神话传说中的女性形象是柔美温顺的,她们对来自男性的威胁采取妥协退缩的方式,“见人惊避,偏畏丈夫”,她们拒绝男性,居于某处海岛,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在她们的生活里没有征战。传说中的她们“容貌端正,色甚洁白,”给人以圣洁之感,产子后用项后之毛沁乳以乳子,哺乳孩子的方式充满了神秘性。她们拒绝男性,以感水、感风、窥井等感生方式孕育后代。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东方女儿国的海上女公民天生具有一种幽闺心理,这种幽闺心理恰恰反映了女性在退出历史舞台、跌落为第二性后,东方女性对男性威胁的退缩妥协,这种“缺席与缄默”与西方女性的反映形成了鲜明的比照。

印度女儿国的传说在女性形象上颇为复杂,她们兼具混血或人妖混血,她们具有美貌的外形、诱人的媚态,却有一颗吃人的心,她们十分好性,追求,罗刹女国的女子虽然以人肉血为食物,但她们首先呈现出的特点是性,中文《大藏经》中对罗刹女进行了这样的描述:“虽有是色,然是鬼,非是真人,惟人肉血以为饮食”,⑥她们在印度的宗教文化里只是检验佛教徒修行程度的工具而已,这显然是印度传统中对女性的一种歧视。

(三)对待男婴的方式

亚马孙女儿国重女轻男,她们仇视男性,如果生下男孩,通常有三种处理方式:抛弃、送还父亲、弄残后变成奴隶。这是对男性的一种极端态度,这种态度使得亚马孙的女子以与男性斗争为终生目的。亚马孙女子对男婴的处理方式是血腥的,非人道的。

东方女儿国的传说中男婴当然也不能生存于女儿国国度时在,但对男婴的处理方式体现出一种柔性,男婴因一种无法解释的原因,无法生存下去,三岁就死掉了,“若生男子,三年而死”的自然法则使得东方女儿国在处理男婴的问题上避免了血腥色彩,丝毫未损东方女性与生俱来的温柔个性。

印度女儿国神话传说中并没有直接提出如何对待男婴的问题,西大女国的故事中,只提到女子与鬼神育有群女,罗刹女国的故事虽然提到了每个罗刹女各生下一个儿子,但并未指出如何处理这些男婴。对男婴不置可否的态度本身也是一种态度,这说明印度女儿国神话传说的主旨并不在于女儿国本身,而在于女儿国对于男性、对于宗教、对于教徒是一种考验,正如《出曜经》卷二十一《如来品》之二中的“罗刹鬼”的故事里,将女儿国比喻为人生苦海。

总之,西方女儿国神话传说带有人文色彩,东方女儿国神话较多神秘色彩,印度女儿国神话带有宗教色彩,它们可能是同源的,也可能不是,但它们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带有不同的文化色彩,是不同文化背景下想象的产物。

二、彝族女儿国神话《搓日阿补征服女儿国》

我国少数民族有关女儿国的神话传说留存下来的并不多,目前最完整的也是独立成篇的是彝族的《搓日阿补征服女儿国》。⑦其主要内容是搓日阿补立志改变“男子出嫁,女子娶亲”的规矩,为此他爬山涉水,来到女儿国,在猎神的帮助下最终征服了女儿国。这则女儿国神话兼具了三个女儿国神话传说体系的特点,这与其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相关。

(一)繁殖方式:东方女儿国繁殖方式――无性繁殖

这则神话的受孕方式是感风而孕。

搓日阿补的母亲是在高山上迎风受孕而生下搓日阿补的,起初女儿国的女子们也都是在山头上迎风站立便能怀孕,这是典型的东方女儿国体系的无性生殖方式。这则神话里的无性生殖还有一个重要的表现,那就是女儿国的女子迎风受孕的功能失灵以后,国王对搓日阿补说:“如果你能生下个孩子来我就认输”,于是,搓日阿补从肋下取出一只被打死的猴子。这其实是中国古老的无性生殖的另一个侧面,即男子国的无性生殖。中国神话传说中不仅有女儿国的无性生殖,也有男子国的无性生殖,《山海经》卷七《海外西经》中载:“丈夫国在维鸟北,其为人衣冠带剑。”郭璞做注解释丈夫国的由来,说殷帝太戊让一个叫王孟的人去采药,王孟从西王母处到此,由于没有粮食,不能再往前走,食木实、衣木皮,终身无妻但却生了二子,此二子是从王孟的身体的某个部位冒出,⑧生子后王孟即死。众所周知,《圣经》中夏娃就是从亚当的肋间所出,但所出者并非其后代,而是妻子,而且,男子国中的男性肋间生子是侧重解释其后代由何而来,显然要与女儿国的后代繁衍结合起来,成为一个系统来考虑,所以,“男子国”的男子无性生殖是隶属于中国神话传说中的无性生殖体系的。从这一角度来看,搓日阿补从肋间拿出一只猴子,应当属于这一体系的。

有的学者认为这个神话中也存在有性而孕的生殖方式,认为:“除女子迎风受孕之外,还特别提到了与被抢来的男子同房”,⑨同房不假,但并未提到育有子女,与其将与被抢来的男子同房理解为一种生殖方式,不如将其理解为女儿国的女子好性更为妥当。

“感风而孕”在斯蒂・汤普森的母题索引524里提到中国汉族、日本、美洲印第安人、Celebes岛、芬兰神话、叙事诗和故事等都有感风受孕的情节。感风而孕在东方女儿国神话传说体系中更是一种独特的受孕方式,东方女儿国之所以会有这样独特的生育想象,首先与远古人类的原始思维有关,即原始人类共有的一种交感巫术思维,学者们对这方面的论述颇多,本文不再重复。其次,感风而孕与东方古代“农业种植”相关,“是古代人在农业上因东风而产生的‘生殖思想”,⑩这是东方农耕文化的思维方式。北半球的农作物,“生必于南风,收必于南风”,东方人习惯以时令的变化、四季的变化来解释自然界的生殖现象,风在农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诗经・邶风》中有“凯风自南”,凯风就是南风,又有“南风谓之凯风,乐夏之长养”、“南风长养,万物喜乐”之说,可见,南风是助长养之风。风在我国古代本身也与生殖直接相关,《说文解字》有“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风与生殖的种种关系在原始“物我同一”思维下,自然就会被联想到生殖上去,风既然可以助农业作物长养,自然也会助人长养,既然可以生虫,自然也可以生人,于是感风而孕的生育想象就产生了。

风与气相关,气在东方的传统思维里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气被认为是万物之根源,这不仅是道家的自然观,在彝族等少数民族的观念里也有相同的认识,彝族史诗《查姆》:“雾露飘渺太空间,雾露里有地,雾露里有天,雾露里变气育万物,万物生长天地间。”气有各种形态,有风、雾、露、云、霞、烟等,气可以化育万物,气动则风生,风可化成生命,感风而孕也就可以理解了。

《搓日阿补征服女儿国》所流传的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一带属于农耕经济文化,他们在高山河谷间生产劳作,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彝族的女儿国神话的感生情节是在农耕文化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生成的,有着明显的东方女儿国神话传说的受孕特点。

(二)女性形象:兼具西方女儿国和印度女儿国形象特点

首先,彝族女儿国神话中的女子个个年轻漂亮,身体健壮、身材高大、凶猛异常,这与亚马孙部落的女战士十分相像,她们都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她们对男性都十分仇视,她们到处抓男人,同房后便将他们杀死,亚马孙部落的女战士也有掳掠邻近部落男子合媾后将其杀掉的习俗。

其次,与印度女儿国神话传说中的女子形象相类似,彝族女儿国神话中的女子也是好性的,对待男子是凶残的,他们到处抓男子与她们同房,同样的,罗刹女在对旧的男伴失去兴趣后就把他们关起来留着慢慢食用。她们好性的一面在神话中更为明显的表现之处是女儿国国王安排姑娘们轮流与他同房,这让人不由地想到杂剧《西游记》中师徒来到女国,女子们见到他们,流露出强烈的望,诸女捉番孙、猪、沙,最终还让猪八戒、沙僧破了戒。

彝族女儿国神话中的女子形象一反传统东方女性温柔顺从的形象特点,她们高大健壮、战斗力极强,极力地与男性做斗争,这与亚马孙部落的女战士十分相似,她们都具有英雄的气质。这种气质何以在彝族女儿国神话和亚马孙女儿国神话传说中出现,这要考虑两者产生的共同的时代背景,人类历史曾经出现过一个英雄时代,英雄时代会产生英雄史诗和神话,荷马史诗中塑造了诸多英雄,也包括英勇的亚马孙女战士,无独有偶,彝族也曾经历过短暂的英雄时代,出现了诸如《阿鲁举热》、《黑七腊白》、《铜鼓王》等英雄史诗,英雄史诗里的女性大多以刚强、坚韧的性格示人,所以彝族女儿国里的女人带有了与生俱来的刚强气质。但是,她们的这种刚强气质与亚马孙女战士的英雄气质并不相同,亚马孙女战士是战斗英雄气质,而彝族女儿国的女人们更多的是野性的刚强气质,这大概是因为亚马孙女战士经历的英雄时代漫长而又艰苦有关。此外,还有一个独特的原因,彝族女儿国神话里的女子形象强壮高大也是古代西南地区女子们的一个真实写照,西南地区的农业种植,女性承担的劳动有时比男性还要多,她们在生产生活中的付出多于男性,女儿国神话的现实基础是母系制社会,西南地区存在过母系制社会早已被人类学所证实,直到现在都存在摩梭母系社会,母系制社会里的女性掌握着经济和生活的主导权,所以,她们的高大强健形象特性逐渐突显出来。

彝族女儿国神话里的女子不拒绝性,追求性,到处去抓男子同房,这与神话里塑造女儿国女子的强大形象相吻合,在男性女性的对抗斗争中,对人身的占有和侵害是最能显示自身强大的一个方面,该神话的主题就是作为男性的搓日阿补征服女性的过程,人类历史上男女两性的争斗十分的惨烈和漫长,女性沦为第二性之前的挣扎也是十分用力的,所以,这则神话里的女性以追求性,侵占男性身体显示自身的强大也体现出了古老的彝族母系制社会的最后挣扎。另外,彝族和其他许多少数民族与汉族在婚恋观念上很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少数民族的婚恋观念相对开放,彝族少女在举行了成人礼后就可以自由地社交、交朋友、找情人。所以,彝族女儿国神话中对女子追求性的一面毫不讳言。

(三)对待男婴的方式:类而不同于西方女儿国体系――残暴的人为灭绝

彝族女儿国的女子生下后代,只留女孩,男婴则被煮着吃掉。这种处理男婴的方式,是一种人为的残暴的方式,与亚马孙女国对待男婴的方式相类,但亚马逊女国处理男婴的方式虽然也是人为抛弃,但并没有“煮食”。“食人”是这则神话在一开始就交待的时人存在的一种风俗,搓日阿补长大后,古搓日就让儿子“把妈妈吃掉”后“再去嫁人”,可见,“食人风”不只针对男婴,还包括老人。

彝族女儿国里煮食男婴,是“食人风”的一个体现,世界民族志的资料显示,食人在人类进化发展过程中曾普遍存在过,在亚、非、欧等地区广泛存在过,是一种远古的劣俗,被食者常常是老人和婴幼儿,这在这则神话里分别都有体现,这大概是因为在女儿国神话产生的时代,当地食物匮乏,部落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吃掉老人和小孩的一种反映。至于煮食男婴而不煮食女婴恰恰又回到了男女两性在人类历史上的争斗这一点上来,母系制下男婴的地位远不如女婴,这在亚马孙女儿国神话传说里也有体现。

综合以上几点,可以看出,这则彝族的女儿国神话兼具西方、印度、东方女儿国体系的特点,既体现了其东方文化的底蕴又体现了该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传统文化的特点。推及而来,任何一个民族的女儿国神话都有自己产生的文化渊源,它们有的可能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但更多的会植根于本民族文化或浸染本民族文化。

注 释:

①[日]斋藤森宏.女儿国“亚马孙”[J]文化译丛,1984,(2):42.

②王孝廉.中国的神话与传说[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7.227-230.

③④原文参见《大唐西域记》卷第十一“僧伽罗国”条,玄奘撰,辩机编次,芮传明译注.大唐西域记[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589,593.

⑤[芬兰]E.A.韦斯特马克.人类婚姻史[M].商务印书馆,2002. 28-29.

⑥《大藏经》,第53册,第1015页.

⑦《搓日阿补征服女儿国》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一带,现收录于李子贤主编:《云南少数民族神话选》,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⑧[日]中野美代子.西游记的秘密[M].中华书局,2002.269.按:这是中野美代子对郭璞注“从形中出”所做出的解释。另:也有曰“从背间出”,版本不同所致。

⑨李子贤.东西方女儿国神话之比较研究[J]思想战线,1986,(6).

中国神话传说范文第4篇

【关键词】神话;传说;欧美;影视

为了让更多的影视爱好者能够对改编神话影视更好的了解,文章对欧美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神话电影进行分析和解读,欧美地区对影视作品技巧的运用包括对神话原始故事情节的改编完善,取其之中的精华加以演绎,人物性格的精细雕琢等等,进一步探索欧美神话科幻题材电影在文化领域上的成功。

一、神话的起源与电影中的发展

神话是原始人类对自然的伟力的最初解释。在那个生产力与认知能力极度匮乏的时代,许多无法解释的现象和事物都被描述为某个具有意识的神灵(神或魔)在进行某种活动。例如太阳的起落被古希腊人理解为太阳神阿波罗驾驶着烈焰战车从天空中穿过;而雷电在北欧人的心目中则是雷神托尔在挥舞他的战锤。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不足,这些神话无疑反映出了当时人类对于不可抗拒的大自然发自内心的敬畏。神话这个诞生于人类萌芽时期的文学形式完全可以被认为是人类最早期的艺术作品。

二、欧美电影的表现技巧

(1)神秘性。作为最年轻的艺术形态,影视艺术与神话传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神话传说在欧美电影中的运用与表现有一定的神秘性,使用人们心中较为熟悉的形象,配以神秘的故事情节,诱出人民观看时候得好奇心。最早的奇幻类电影《诺斯费拉图》于1921年诞生于德国电影大师F ・ W ・茂瑙的手中。该片以“想看恐怖交响乐?情况不止如此,一定超乎你的想象,《诺斯费拉图》可不是闹着玩的……”作为宣传口号。这部电影是世界上第一部以吸血鬼作为题材的恐怖电影。德库拉伯爵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吸血鬼,他最早定义了吸血鬼的形象――苍白瘦削的面容,骨瘦如柴的肢体和细长的双手,以及强大而令人恐惧的能力。这些形象在茂瑙的电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吸血鬼的形象特征是存在着一定的现实基础的。它并非仅仅是幻想,经查阅资料后发现有一种疾病叫做卟啉症,其病症形态与传说中的吸血贵极其相似,鬼怪的产生常常是出于人类对未知现象的不安与恐惧,而吸血鬼的出现,正是人们对神秘力量的恐惧的证明。甚至后世电影中的吸血鬼形象也有很大一部分采用了相似的形象。这种反常的表现手法极大的增强了观众的不适感,让人不敢看却又非常想看,从而营造出让观众感到恐怖的气氛。随着这部电影的成功,吸血鬼题材的渲染神秘恐怖气氛的电影层出不穷,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2)演绎性。神话传说在欧美电影中的运用与表现具有一定的演绎性。会对原生的故事和角色进行一些演绎,完美体现了当地人的人生态度。塑造一个人物,用他或她来表达一种感情,把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行为,自己的语言赋予在一个演绎的那个人或者根据某个特定的人物来展示出它的一切喜怒哀乐。可以说是人们以史为镜。通过这个大体背景来创造一个人物,也可以是重新演绎一个历史人物,通过自己的所想,以自己赋予这个人物新的生命,让这个人物变得鲜活,不再是历史书中所陈述的简单死板,而是有了自己的认知。将角色完整的展示在他人面前,告诉他人角色以及角色背后的故事,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内心想要的生活的游戏工具。

谈到欧美人的人生态度就不能不谈他们的信仰,通过神话传说和英雄传说的表现可以真挚的表现欧美人对生活的思想及态度。可以理解他们的对待人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有自己信奉的神,既有人的体态美,也有人的七情六欲,懂得喜怒哀乐,参与人的活动。希腊神话中的神个性鲜明,没有禁欲主义因素,也很少有神秘主义色彩。他们的英雄是神与人的后代,半神半人的英雄。他们体力过人,英勇非凡,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豪迈气概和顽强意志,成为古代人民集体力量和智慧的化身。而在大多数欧美神话中,除了争夺王权,父子之战很少出现。他们注重培养小孩子的淳朴、勇敢、胆识、勇气、坚忍与顽强,尤其注重培养他们的独立性与适应性,因此这一点上缺乏足够的逻辑性。通观整部电影,英雄的个性塑造非常成功。荷鲁斯加王的大度,贝奥武夫的豪迈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在贝奥武夫老去之时,传统北欧人崇尚世界消亡,世事循环轮替,生生不息的精神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变化性。神话传说在欧美电影中的运用与表现中具有一定的变化性。除了有对剧情的如何改动,往往也会强烈的转变原著人物的个性与身份。在影视艺术表现中不能完整不变的叙述神话传说,对神话传说需要加以修改和修饰,许多的神话传说故事情节简短,内容简洁,人物角色不丰富等,由于种种的因素使神话传说不能原封不动的搬到大荧幕上,所以要对其丰富故事情节,增加人物角色,增加故事发展时间来延时电影的效果,这样一来就对原有的神话故事情节不伤大雅的进行了人为的改动,改编电影多排除或是弱化了神话中诸神对于这个世界的影响。

例如电影《特洛伊》中,有关神话的部分被毫不留情的完全去除,传说中持续了十年的特洛伊战争被浓缩了十天,最后阿喀琉斯还是被用箭射死了。这样又出现了另一个不同,传说中阿喀琉斯是被藏身于云层的阿波罗射中脚踝而死的,在电影里却成了被帕里斯射死,“阿喀琉斯的脚踝”也被淡化了。现代西方谚语中“阿喀琉斯的脚踝”意思是指人的致命弱点,而且阿喀琉斯和帕里斯在希腊人用木马计攻破特洛伊城之前就死了,怎么会在城内出现。作为特洛伊之战的主角人物阿喀琉斯的人物形象也发生了不小的改变。史诗记载的战神阿喀琉斯高大威猛武力高强,性情残暴,并且温柔善良,而在他的性格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荣誉的极度重视。但是影片中没有使用大量的战争场景来表现阿喀琉斯骁勇善战,反而加重笔墨来描述他的感情故事,从而丧失了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的那种悲壮的气氛。电影注重的是用视觉效果来重现史诗的宏大场景,而神话里重视的是描述英雄对于神明和命运的信仰和抗争,深度不一样。《特洛伊》拍成了一部悲凉厚重的史诗片。

三、完善故事情节

为了展示美国人天生的强大想象力,好莱坞改编原著的习惯由来已久。而欧洲的电影制作者则明显更加尊重原著。例如根据瓦格纳的歌剧改编的《尼伯龙根的指环》,这部电影的主要讲述了日耳曼屠龙英雄齐格飞的一生。虽然限于篇幅的原因,这部电影无法完整地呈现瓦格纳原著的宏大悠长的剧情,但是该片剧情与瓦格纳所著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剧情基本一致,并没有做太大的改动。与同为奇幻大作的电影《特洛伊》相比,《尼伯龙根的指环》在影片意识上很好的契合了北欧神话雄奇悲壮的精神。而在影片结尾,同样的剧情在导演的有意引导下,没有承袭原作强调新世界由布伦希尔特的爱情开启,而是用基督教的入侵昭示旧世界的毁灭。这在一定程度上讽刺了古代基督教徒对异教文化的清洗与毁灭。

纵观电影史,由神话传说改编的电影不计其数,中国在20世纪中后期也有许多非常优秀的奇幻影视作品。然而到了当代,文化与技术的桎梏使我国极少推出优秀的奇幻电影。中国并不缺少神奇的传说和气势恢宏的神话,但却缺少有足够能力将其表达出来的媒介。《创世》、《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大量的上古传说留给了国人庞大的创意资源。只要能够善用这些资源,中国的奇幻影视作品也将受到世界观众的喜爱。

中国神话传说范文第5篇

西王母是天宫最受尊奉的女神仙,母仪天下,掌管昆仑仙岛。西王母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民间故事在汉、蒙古、哈萨克、回、维吾尔等多个民族中广泛流传。

吉时,西王母祭祀大典开始!祭坛现场击鼓九通,王母祖庙鸣钟三响。为西王母敬献四果,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敬神祈福,寿桃献瑞。

西王母与阜康、与天山天池千丝万缕的渊源已逾3 000年了。先秦古籍《穆天子传》卷三记载 “周穆王十三年 (公元前 989年 )十月乙丑 (二十九日 ) ,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天子是周穆王 ,西王母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个传奇人物。周穆王会见西王母的瑶池今地在哪里 ,3000年来莫衷一是。但到过阜康和天山天池的人们对周穆王、西王母相会之瑶池就是阜康境内的天山天池笃信不移。不仅这里有着人间仙境的奇幻景色,同时这里到处弥漫着西王母的“仙气”。“王母家园、新疆客厅,天上瑶池、人间阜康”这张响亮的名片似乎透视了阜康这方宝地的前世今生。

从2011年起,阜康市在天山天池景区打造西王母之山景观群,建成了香炉台、会仙台等景点。在市区建设了占地逾千亩的西王母文化主题公园――瑶池园。园中“金井王母宫”大型雕围以西王母神话为主,展示了昆仑神话系列经典故事,长240米,高5米,堪称中国西王母文化浮雕之最。

阜康在汉唐时期就是古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重要驿站,自古以来就是多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之地,境内天山天池更是文人骚客、名家居士向往和留恋之所,再加上道教文化浸润,便构成了西王母神话、传说形成流传的地理环境。伴随着中国道教的兴起“西王母”成了道教中的大神,为女仙之首,仙界第一夫人,与东王公共理阴阳二气,育养天地,陶钧万物,职掌三界十方女子得道升仙者的名籍。

唐、宋、元、明时期,经道教的渲染,西王母愈为民间崇拜和敬畏,有关她的神话、传说愈加繁杂和流布愈广。至清代,在实施兵屯、民屯、回屯、犯屯等方略中,大批中原民众移居新疆,同时也带来了内地文化;阜康为重要屯垦区,天池也成了道教圣地。围绕着西王母瑶池相会周穆王的古老故事,当地民众联系到天池的山山水水和周边的地形地貌及生产生活中的憧憬、幻想等,演绎出了更多的西王母神话、传说。

从天池的主景区到东小天池,西小天池、蟠桃园、醉仙林、锅底坑、定海神针、石门、夫妻树等景观无不与西王母神话传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旅游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旅游者在风景面前是一种直观的感受、视觉的冲击,而一旦有这些生动的传说作为景观的人文化,就使这些景观有了生命,就会让游人产生无尽遐想。西王母神话传说让天山天池有了仙气、灵气,使今天的博格达峰更显得巍峨雄奇;天山天池也从古代瑶池、王母娘娘洗脚盆变成今天的享誉海外,家喻户晓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所以只有挖掘出景区的文化内涵,它才会具备吸引游客的魅力。

西王母文化是人类劳动和智慧创造的结晶。西王母文化是人的创造物,它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天山天池自然天成,经过千百年来人们丰富的想象和触景生情的感触不断再创作而形成了今天的西王母文化,它与天山天池融为一体,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天山天池的人文精神,弘扬西王母文化既然是发展阜康文化产业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