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创现代诗

自创现代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创现代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自创现代诗

自创现代诗范文第1篇

关键字:动画;广告;创意;数字化

媒体技术革命给动画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无论是从电影到电视,还是到互联网和移动通讯,都给动画带来了跨越传统的动力。当动画遇上广告,新的传播格调浮出水面,给人一种新鲜的视听享受,而动画广告的发展也从曲径慢慢地走向阳光大道,在数字媒体里如鱼得水,走在设计表现的时尚前沿。数字化时代的动画广告创意即在基于现代数字化技术与影视语言的基础上,以新的元素、形式、手法来表现主题内涵,借助动画这一表现力极强的表现形式,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创意空间和创意平台。随着当今数字技术的发展,现代动画广告设计又具有与其他类型广告不同的特征。

1.与众不同的主题定位

动画广告只有15至30秒的有效记忆时间,缺乏个性的设计不会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因此,动画广告在表达产品的特质内涵时,必须要在主题定位上找出自己的特色,必须有宣传的重点,也就是说动画广告作品即要有个性独具风格特点又能生动的传达商品的特质,这样设计出来的动画广告才能让人耳目一新,容易记忆,也才能使产品得到更有效的传播。

数字化时代的动画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数字模型渲染技术使其具有一种与现实写真不同的艺术表现特点,在现代广告片中独具一格,动画本身又富有动感和新鲜的元素,能够使观众在欣赏动画故事的同时得到明确的广告信息。例如《可口可乐广告-昆虫篇》,运用三维数字建模将昆虫作为主角进行拟人化,通过整体作战策略昆虫们成功的将可乐抢夺到手,广告表现的主题定位体现出一种特有的意趣与幽默, 数字化技术手段更使与众不同的主题创意得到全面的展现,连昆虫都来抢夺的美味饮品,将可口可乐的吸引力表现的淋漓尽致。

2.打破常规思维

常规思维是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路进行,用科学的抽象概念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述认识现实的结果。而多元化和全球化成为当代世界文化体系的发展方向,西方后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和叙事方式不断地渗透到现代社会科学中的各个领域,被越来越多的人接纳和运用。广告作为人类历史中的第八种艺术,自然而然地受到后现代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动画广告创意表现中不断融入后现代艺术的因素,成为后现代艺术文化的一部分。解构、逆向思维是后现代文化两个主要的特征。解构是对现实的已经存在的元素、理念进行分解与重构,是对传统的一种颠覆;逆向思维是由结果向原因推演,是因果关系的倒置。两者都对所思考的问题从对立、颠倒、相反、逆转等角度去寻求新的思维方法,从而创造性地解决现有问题。设计中经常使用常规思维,如果能突然改变从逆向思维去研究,从事物的相反方向提出假设,并运用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依据事物间的对立关系构成联想,打破原有思维方式与组合元素进行新的组合构建,那么就会发现新的观点和新的内容,从而获取新的视觉表述。

如可口可乐的黏土动画广告(如图1),运用数字建模技术对传统黏土艺术进行新的构建。在这则广告里因电视节目中比赛的胜利,黏土形象的爱因斯坦与正被研究的老鼠拥抱在一起,伐木工与即将被砍倒的树拥抱在一起,仙人掌与气球拥抱在一起,苍蝇与蝇拍拥抱在一起,丈夫与躲在衣柜里的男人拥抱在一起,厨师与拔光毛待宰的小鸡拥抱在一起,这种欢乐时刻怎能少了可口可乐?后现代的解构与逆向思维将两种对立的事物统一起来,富有趣味黏土动画造型,无厘头的搞怪和整蛊,荒诞的故事情节,逆向看世界的黑色幽默使得广告作品新颖别致。

可口可乐黏土动画 图1

3.新颖的表现手法

动画广告有很多表现手段,设计应采用符合主题内容的更加新颖的手法去表现。数字化技术赋予传统艺术形式以新的生命,从人类最古老的岩画到西方油画、日本浮士绘以及中国的国画、壁画、黏土、陶瓷、皮影、剪纸、京剧等信手拈来皆可入画。数字技术也拓展了动画的表现空间,打破传统平面动画形式,通过数字技术构建三维空间,再现真实画面,此外也可将三维建模与二维渲染结合的手法追寻更加生动新颖的动画表现。使观众耳目一新,达到良好的宣传目的。

世界著名奢侈品品牌PRADA动画广告就采用三维建模与二维渲染相结合的手法,加以印象派油画色彩作为其创意突破点。色彩最易于激发人的情感、触发联想,是视觉表现的第一要素,也是动画广告中最具覆盖力、表情力与感染力的元素。在PRADA广告中,角色与场景均采用三维数字模型构建,数字渲染赋予动画作品印象派色彩的风格特点。画面色彩更多地表现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随着走动美女的衣物在发生变化、色彩斑澜的鱼从远处游来幻化成PRADA手提包,作品将色彩自身的表现力以及画面的装饰性完美的表现出来,通过强烈的色彩张力突出了品牌特点,不断变幻的斑斓色彩会勾起你在平淡的生活中不断求新求变的心理,想象穿在自己身上时是如何的完美动人。在感受了这么一则动人的广告后难道你不想拥有一件PRADA的产品吗?于是,广告只需通过虚拟数字模型与独特的色彩创意便达到了它的目的。

4.多变的镜头语言

镜头语言包括镜头视点、角度、景别、机位、色彩、照明等,动画广告也需要在叙事镜头景别上求新求变,打破前进式、后退式、循环式景别的剪辑结构,采用多变的手法,从视觉上表现意想不到的效果。数字化时代二维、三维、特效合成等众多软件的应用帮助设计者打破传统镜头叙事方式,令动画广告更具非凡的视觉冲击力。

美国HP笔记本动画广告在镜头语言的运用上就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如图2),令人过目难忘。广告应用了非常逼真的三维动画,通过高端的影视合成软件结合了真人的表演,画面逼真而富有想象力,看起来令人感觉非常神奇。画面一开始小威廉姆斯的手在空中拉出一条直线,接着向下拉出一张照片,照片变成相薄翻过在右手中变成一个网球场,小威居然能从中将自己拎出来扔到一边,手指一弯在空中画出一个心形,演员变成色彩鲜艳的矢量图,接着画面就像纸一样被两只手从上角握成团,这时又从矢量世界回到现实画面中,魔术师似的两手一抖星星点点中幻化出三维运动员模型,开始网球游戏,随后演员拿起半空中的电子磁片开始玩牌、画漫画、看时尚杂志,最后在周围的气泡中轻轻一点无数色彩凝聚成漂亮的礼服,双手一抖穿上身,小威摇曳着走开……这一系列的动作都是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通过镜头的蒙太奇手法与三维软件技术结合,打破了常规平叙式的镜头表现,使人感受到如魔法一般的梦幻体验,整部作品结构紧凑,富于动感,这就是数字化时代动画特技的镜头语言赋予广告的魅力。

HP笔记本动画广告 图2

5.独特的风格特点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数字化时代动画广告的风格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单一的以突出趣味性和打造可爱的动画形象为主,相反,其更多地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可以诉之以可口可乐似的幽默趣味,可以着力塑造PRADA式的另类与时尚,还可以倾力创造一种或传统或质朴的意境。

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在表达古朴,创造返璞归真的意境上有天然的优势。如四川都江堰市的城市宣传广告就以泼墨山水画般的写意手法,缓缓展现出当地美丽的自然人文景观(如图3):川流不息的江水,蜿蜒盘旋的山路,云雾缭绕的山川,衣袂飘飘的道士,若隐若现的水墨太极图。都江堰因水而受到人们的膜拜,青城山作为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有着十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广告以此为诉求点采用数字技术将水墨画与实景有机结合展现当地人间仙境般的秀丽景色,体现出传统哲学“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作品风格独特隽永另人印像深刻,一经播出广受好评,互联网上很多人讨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并倡议亲自去当地感受氛围,广告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都江堰城市广告 图3

现代社会,资源有限,创意无限,在产品越来越趋于同质化的今天,谁拥有了充满文化内涵和艺术性的创意与设计,谁的产品就能被消费者认同,反之,将被淘汰出局。现代数字化技术赋予动画广告更多的创意表现手段,设计者应充分把握动画广告创意的特点与方法,通过电脑数字软件将动画表现与广告主题完美结合,体现动画广告与众不同的艺术品位与动人魅力。目前,中国动画与广告的结合现在正处在起步阶段,但无庸质疑,以“创意”为主要生产要素的动画广告在创意产业盛行的明天必定是潜力无限。

参考文献

[1] 周靖:《浅谈卡通形象的个性化创造》,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武汉,2005.

自创现代诗范文第2篇

多愁善感的我

脸上只有无奈

怪谁

任我狭带

远方的阴霾

榆叶下

许愿红绳挂满期待

谁能邀月

共赏

雨中风铃的爱

蓝天白云趁我不在

悄悄离开

望见一片花海

说再见

强忍住的悲哀

在8月西湖

映出苍白

简单明了的一幅画

山青水秀

为何却在

这样的年代

莫失完美

莫忘遗憾

要相信

自创现代诗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实验室建议 通信电子 创新平台 教学质量

论文摘要:通过开发主干实验课程多媒体课件,为学生配备指导实验全过程的电子指导教师,搭建网络实验教学平台,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

通信电子专业属于工程系列,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有更高的要求.建立现代通信电子创新实验平台,在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适应当今社会对通信电子学科人才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另一方面,学生在开放式实验室中,通过实践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现代通信电子创新实验平台的建设应依据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对实验室的功能、管理、实验教学大纲分别提出具体措施。

1修订实验教学大纲,整合实验课程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高校教学体制的不断完善,针对实验教学环节所作的大量演示性和验证性的实验,已远不能满足对实验创新的要求.对此,设计并指导学生完成2类实验:一类是适应新技术发展的基础生实验,一类是带有创新性的实验.在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及实验室环境硬件建设的同时,提出了实验课程改革的设想,特别是加强主干实验课程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压缩了部分理论课课时,增加实验课时,清除了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克服了传统实验教学验证性、低层次、重复性实验过多的弊端.将原来含在理论课内的单一课程的实验整合为按课群划分的专业实验,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使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整体优化,从而使重组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成为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有独立的教材、独立的学分、独立的实验教师,鼓励学生提出更优良的实验解决方案,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p.

2开发可植入实验系统的多媒体课件

挖掘现有实验设备的潜力,通过开发新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功能的新实验项目和开放实验项目,来引导和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进行多元化的创新实践.在具体操作中,考虑到学生实验基础的差异性,分层次、分步骤地开设创新实验项目,采用先学基本知识,再做规定实验,最后自选题目自行设计、独立完成的渐进模式.通信电子2个专业每届学生达300多人,专业教师40多人,在鼓励引导数量较多的学生走进实验室进行多元化的实践的同时,要使实验课程创新教育实践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解决指导教师与学生人数比例过大问题是关键.通过采取开发主干实验课程多媒体课件,并在课件中有针对性地补充学生在新实验项目和开放实验项目中需要复习或自学的内容.例如: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硬件设计涉及的通用和专用片知识、典型电路,电路设计的基本方法、示例和常用设计工具,软件设计电路设计的基本方法、示洌和常用工具软件,项日开发案例介绍等.将具有这些功能的实验课程多媒体课件置人实验设备,使其成为伴随在学生实验过程中的电子教师,在较大程度上可以解决实验,特别是开放实验中,学生遇到困难不能自己解决的实际问题.

在主干实验课程多媒体课件开发阶段,还要有计划、分层次地吸引学生到综合开放实验室,参与实验课程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开发,并在组织指导学生参与到项目开发过程中,摸索一整套利用实验基础设施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创新实践的教育方法,解决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长期脱节的难题,解决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难题,形成多元化的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和网络实验教学模式.

3建设网络实验教学平台为了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建设了实验中心网络实验教学平台和现代交换实验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其中,实验中心网络实验教学平台分为前台的实验中心信息浏览、查询、资料下载和后台的管理、数据库维护两大部分,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一个面向目标的实验学习环境,实现个性化教学的目的.现代交换实验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直接利用实验室设备建立共享的资源服务器,存放所需的计算机教学软件、辅助教学实验软件和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流媒体技术,配合WEB服务和多媒体文件实施VOD网络教学.在VOD网络教学中,学生通过点播多媒体课件可以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自创现代诗范文第4篇

要]制度本质上属于一种“内部规则”,企业制度环境对产权原则、合约原则和法治原则的遵循是企业制度持续演进的基本前提。以此视角观照的,可发现企业制度所以未从中国历史自发创新的根源所在。

[关 键 词]企业制度 内部规则 持续演进

企业制度本质上是一种“内部规则”[1],企业制度要想免受“外部规则”[2]的异化而按照自身的逻辑持续展开和成长演进,制度环境对产权原则、法治原则和合约原则的遵循是基本的制度基础和前提条件。而我国古代历史中的制度环境在这三个方面均存在致命或严重的缺陷,由此导致现代企业制度未曾从中国历史自发创新而不得不在近现代走上了一条制度模仿和推广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道路。尽管这条道路可能存在某种“后发优势”,但“历史不可能飞跃”(马歇尔),这并不能替代制度环境的优化。如果制度环境未能根据如上三大原则作出根本的变革,企业不可能成其为自发和自为的真正主体,企业制度作为内部规则仍将难以避免遭受外部规则异化的命运,企业制度演进也仍将难以获得可持续性,最终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难以获得彻底的成功。

一、企业制度演进的一般逻辑

企业不过是对企业实践的主观反映,企业组织和制度演进又随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意味着,在理解企业内涵的方面应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

(一)企业组织演进与企业内涵的拓展

历史地考察发现,在企业治理的角度,企业组织形式及其内涵经历了一个

单边治理双边治理三边治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

的拓展过程。(1)所谓单边治理,主要是就古典企业所遵循的物质资本逻辑而言,个人业主制企业是其典型代表,合伙制企业是物质资本逻辑一种形式上的拓展。企业单边治理的最显著特征,是企业契约中物质资本所有者对于雇佣工人的绝对优势和支配地位。(2)所谓双边治理,是就企业作为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合约性质而言,但这里的人力资本仍仅限于“异质性”人力资本。钱德勒所说的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就是人力资本职能开始从古典企业家当中分离出来而开始成为企业重要制度要素的一种表现。双边治理的显著特征,是企业股东和经理人员之间“委托—”的博弈关系。(3)所谓三边治理,主要是就企业“员工参与”,也就是说企业内“同质性”人力资本拥有者参与企业的治理以及剩余的分享而言。“员工参与”的逻辑起点,是企业员工对其自身人力资本的产权;“员工参与”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员工“劳动努力”对其劳动能力的双重能动作用;“员工参与”的现实状况,取决于企业契约中其人力资本所决定的谈判实力。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中,“员工参与”还可能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实现程度。三边治理的显著特征,是企业员工、经理人员、股东之间的博弈制衡关系。(4)所谓共同治理,是就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企业的治理而言。共同治理已成为现代世界各国企业制度演进的共同趋势(下文详述)。

企业不同组织形式之间并非全然的纵向替代关系,也大量并存于现代经济当中。

(二)企业制度的逻辑

可以看出,企业制度逻辑是一个随企业组织演进而不断丰富的过程。按照现代企业理论,企业制度作为企业合约的外化,本质上代表了企业各要素产权主体间就如何配置企业所有权(企业剩余权利)而通过某种再谈判机制达成的动态博弈均衡;企业制度是企业利益相关者[3]对企业“共同治理”和特殊“相机治理”的统一。

按照现代产权理论,在企业契约达成之前的“产权”,还主要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物权”,侧重反映人和物之间的关系;而在企业契约达成之后的“产权”即“企业所有权”,则是对各产权主体间责权利的界定,主要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相对性和有限性。既然企业产权本质上是对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界定,那么其契约签约人并不必然由传统的物的所有者充当,具有人力资本的劳动者也应当是产权主体,这与人力资本客观上存在的作为未来满足或者未来收入源泉的“投资品”属性是相一致的。也正因此,周其仁把企业看作为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之间的合约。[4]更广泛的意义上,科斯把他人损益的行为也视为生产要素和权利[5],从而隐含地指出:凡是能给企业带来损益或其行为受企业行为直接影响的行为人均有可能参与或影响企业契约、企业所有权的分配进而企业制度的设定,也就是说成为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由此可以推论,企业制度就是在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对企业剩余权利的合理配置,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反映了企业制度的一般。

但是,“共同治理”并不等于在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对企业剩余权利进行“平等”的分配,也不等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企业治理权利都可以在现实当中得到实现。观察表明,由于技术特征和生产要素特性(比如相对稀缺性,决定谈判实力)、企业运营状态(不同成本—收益的动态对比格局)以及宏观制度环境(外在影响因素)等因素的具体不同,现实企业治理遵循的是特殊“相机治理”的原则。也就是说,由于某些特定原因总有若干利益相关者并没有参与到企业治理当中来,不同情境下参与企业治理的利益相关者其在企业剩余权利配置当中的地位和对比格局也各自不同,也可以说是不同条件下企业“共同治理”一般原则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是不同的。由于绝对意义上的“共同治理”从来没有也不大可能在现实的企业中得到完全实现,我们也可以把企业“共同治理”的一般原则看作为现实企业制度安排的理想“参照系”,而遵循“相机治理”原则的现实企业制度,则是企业制度一般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表现形式,也就是说都是同企业制度一般相对应的“企业制度特殊”。这一观点可对历史和现实中存在过的多种企业制度形式作出逻辑统一的解释。

(三)企业制度本质上是一种“内部规则”

从上可知:现代企业理论仍主要沿袭了个体主义论的传统,把制度看作是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交易的博弈产生的“内生变量”。内生性的企业制度也可理解为哈耶克意义上的“内部规则”。

在哈耶克那里,“内部规则”作为其社会秩序二元观的基本范畴而与“外部规则”相对应。哈耶克认为,在给定知识分散化和经济人有限理性的前提下:(1)规则本身是一种共同知识,社会成员通过遵守规则来弥补理性的不足,从而尽可能减少不确定性世界中决策的失误。制度可视为规则的具体化,因而规则是一个更为根本的概念;(2)内部规则是分散的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自发形成和彼此认同的制度,外部规则是与“个人”相对应的“组织”(如政府)通过命令——服从关系来贯彻某种特定目的(往往是自身利益)而推行的制度。内部规则并非总是最好的,外部规则并非总是坏的;(3)与此对应,社会秩序演化存在两条主线:一方面,当事人在遵守内部规则的前提下自主行动,通过当事人之间的互动以及当事人与规则之间的互动形成一种自发的“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另一方面,组织为了特定目的,通过行为实施外部规则,形成一种围绕外生制度的外生秩序;(4)个人和组织之间、内部规则与外部规则之间普遍存在的互动关系,是社会演进的源动力,自发秩序和人为秩序的相互交织和具体关系格局构成现实的社会秩序;(5)由此,社会秩序的切入点是自发秩序和人为秩序的二元观,由于组织同样要在一个更大的自发秩序范围内活动,因而内部规则和自发秩序比较外部规则和人为秩序更具有根本性的意义。[6]

尽管社会秩序必然是二元的,但正常社会状态下,其内部规则必定占据基础性的地位并发挥主导性的作用。不过,由于内部规则具有自发性质,而外部规则多依托于组织而发挥作用,结果内部规则的形成和演进很容易会受到外部规则的影响或异化。因此,为了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需要设定一系列的制度条件来保证内部规则的演化不会因外部规则的干扰而被异化。企业制度的创新及其演化也是如此。二、制度持续演进的基本条件

企业制度本质上是一种“内部规则”意味着:企业制度创新及其演进主要是一个企业基本逻辑展开和拓展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任何其它主体(包括政府)在替代性思维支配下进行主观设计的。表明,从企业制度作为产权主体间通过再谈判机制达成的动态博弈均衡之代表的角度来看,企业制度创新及其演进内在地隐含了产权原则、法治原则和合约原则的三大基础性制度条件。

(一)产权原则

静态的看,企业是个人之间交易财产权的一种方式,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动态的看,企业是利益相关者之间凭借要素产权所决定的谈判实力通过长期再谈判机制进行博弈的动态均衡过程。这就是说,企业契约隐含的前提是签约人必须对自己投入企业的要素拥有明确的所有权,这种产权交易的结果形成了企业所有权。显然资本所有权和企业所有权是不同的概念,资本所有权是主体对投入企业的生产要素或资源的初始所有权,与财产权(property rights)是等价的概念,指的是对给定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转让等的权利;而企业所有权则是指的企业剩余索取权(residual righes of claimancy)和剩余控制权(residual rights of control)。企业产权原则主要是说:企业各生产要素必须存在其人格化的代表,或者说企业利益相关者要对特定生产要素拥有资本所有权。

产权原则是整个企业制度赖以成立并发挥作用的隐含前提。(1)企业所有权主要强调的是对财产实体的动态经营过程和价值的动态实现,资本所有权则侧重于对财产归属的静态占有和一般观念上的认知。如果说企业所有权主要是一个权利交易的概念,那么资本所有权则是这种交易所以能够进行的前提条件。(2)产权原则决定了要素产权主体的经济理性是寻求其要素产权的经济价值实现的最大化,这为企业内各人格化要素之间交易的博弈提供了基本的动力来源。(3)产权原则也是企业内剩余权利配置方式进而企业制度的决定性因素。企业制度的具体状况取决于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谈判实力的对比格局,而其谈判实力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占有的生产要素的特性。可见, 产权原则是企业制度运行的逻辑前提,也是企业制度设置的重要决定性因素,不可或缺。

从企业作为内部规则的方面看,不同产权状况对应着不同的外部规则与内部规则的均衡与演化路径:(1)产权主体缺位的情况下,内部规则变迁服从于外部规则的变迁;(2)产权主体到位的情况下,内部规则变迁牵引外部规则的变迁;(3)产权主体不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内部规则、外部规则相互作用,内部规则可能会逐渐发挥主导作用。进而,不同产权约束条件也对应着不同的经济绩效。实证考察表明:在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之间,私营个体企业效率最高,三资企业其次,股份制和集体企业再次,国有企业效率最低[7];在不同国家之间,那些资源禀赋条件较为优越的国家并不一定可以取得最好的可持续的经济绩效(如前苏联);那些一味注重引进外资而忽视自身改革的国家,同样未能摆脱困境(如70年代的印度和南美的一些国家);而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恰恰往往是那些虽然资源禀赋薄弱但注重建立明晰产权制度的国家或地区。这说明,“良好界定的产权带来竞争的繁荣。”[8]

因此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忽视了企业制度的产权原则前提,就等于忽视了企业制度建设本身。

(二)法治原则

产权很容易受到掠夺、侵害或者侵蚀,一个没有良好执行和保护机制的产权制度安排,可能比没有这种产权制度本身更糟糕。这意味着,作为一种竞争性的排他性权利,产权的界定尤其保护是最关键的。产权的有效保护至少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要保护产权免受盗窃、暴力和其它掠夺行为之害;(2)要保护产权不受政府随意性行为之害;(3)存在比较公正的和可以预见的司法体系。这正是政府无可推卸的责任。“……具有这种特征的制度安排——更确切地讲,在产品、生产要素和思想方面清楚界定并良好执行的产权系统——本来就是公共货品。它不可能由诱致性制度创新过程建立,没有政府的一心一意的支持,上不会存在这样的制度安排。”[9]这就是说,政府不仅要在超脱于产权之外的立场上界定产权,还要利用自身的“暴力潜能”对产权进行有效的保护。产权的保护主要是通过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来实现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法治原则。

如果说产权原则是企业制度形成和运行的逻辑起点,那么法治原则则是维系企业这样一个立足于竞争基础上的合作框架的根本。如果产权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企业内部生产性的努力则会下降,而交易或分配性的努力则会上升,结果交易成本上升,同时企业绩效下降。在完全失去法律屏障的情况下,纯粹掠夺的情况也会发生,那时企业就将不再成其为企业。可见,从企业作为内部规则的角度来看,如果说产权原则是内部规则自然演进的动力源泉,那么法治原则则是确保内部规则演进不被异化的根本保障。前者注重的是,后者注重的是形式;前者要求并衍生后者,后者表现并保障前者。

法治原则包含两重相辅相成的含义。(1)虽然法律是一个社会至关重要的制度架构或平台,但法律本身并不是我们刻意而为的主观设计,相反而只应该是对以产权原则为起点自发衍生出来的内部规则亦即既存社会秩序的发现和确认,否则法律本身即失去了其存在的“合法性”;(2)虽然法律看来是出自于立法者之手并由国家来掌控,但既然其内容在本质上即是“人之行动而不是人之设计的结果”,那么作为其表现和实现形式的法律其立法和执法过程也理所当然只应当具有形式和程序性的意义。这潜在地说明,一方面,“法律先于立法”(哈耶克),亦即法律是立法者“发现”而不是立法者“发明”的;另一方面,统治的实施必须根据普遍的法规而不是专断的命令,这里所谓普遍的法规,主要就是指的对内部规则的发现和确认。这正是所谓“守法的统治”(亚里士多德)。

可见,坚持法治原则,不仅应当将基于产权原则的“权利”纳入法治化的轨道,更应当将国家或者政府的“权力”也纳入法治化的轨道。

(三)合约原则

合约原则是一个古老的价值追求,内含有合意、正义、自由意志、自主选择、自然秩序等理念。合约原则既是企业制度的深层次根源,也是企业制度作为一种内部规则而言的最直接体现。在博弈论的框架下,企业代表一种合作博弈的内生均衡过程,“契约为一种合意”[10],合意亦即“一致性同意”,是指合约的签订必须依据各方的意志一致同意而成立,缔约各方必须同时受到合约的约束。无论任何一方接受了特定的企业合约,就意味着它认为这个合约所规定的要素行为和利益,优于其它可能的合约。如果其中任何一方不满意合约条件,企业合约就不能达成。反过来说,以产权的明确界定和充分保护为前提,将企业合约视为利益相关者自由选择的结果,并且存在自由退出机制,则只要企业“存在”,它必然是“一致同意的”,即实现了给定约束条件下交易各方的最优选择,特定的企业合约或产权安排处于纳什均衡状态。

与契约型企业相对应的是单位化企业,进而,与合约原则相对应的是“身份”原则。单位化企业不是通过公司治理结构或者剩余权利配置,而是通过与身份、地位相关联的差序化的权威来治理企业的;或可以说,单位化企业的运行遵循“身份”原则。何谓“身份”?T.H.Marshall的定义是:身份是一种地位,在那上面附着一系列的权利和责任,特权和义务,法定的特许或禁止,这是为社会所认可并为国家所规定和推行的。[11]经济学对身份的关注主要是从效率追求的角度出发的。那么,从企业制度的角度来看,身份原则和合约原则谁会带来更高的经济绩效?我们赞同关于身份治理会节约特定交易成本的观点,但观察表明,总体上身份治理不仅在宏观经济发展方面会导致低效率的资源配置,在微观方面也只能获得相对较差的经济绩效。这是因为,不同于契约型企业内部那种建立于产权合约基础上的“权威”,身份原则不仅缺乏正式的激励制度,也缺乏正式的约束机制。这种特殊制度结构的后果是,由意识形态所节省的交易成本相比效率的流失而言微不足道,而且这种意识形态的效力自身也在不断地衰减。

梅因关于社会发展从“身份到契约”的著名论断表明:从古代到近代,社会发展是从“身份治理”向“契约治理”过渡的过程。因此在企业制度演进的角度,身份原则所蕴含的特殊主义理念与合约原则所蕴含的普遍主义理念相比,比效率损失更严重的后果可能是,身份原则对应着“资本主义”或者“裙带资本主义”,这与合约原则所对应的一般“企业资本主义”相比而言是“反”的,与现代企业制度是背道而驰的,是一种必然会遭到淘汰命运的发展方向。因此,企业制度演进要趋向于现代的方向,也必须遵循“从身份到契约”的社会发展基本趋势。三、制度未从自发创新的具体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企业资本主义”一贯难以生存,更无法得到可持续性的拓展。史实表明,在中国,商人和企业家如果得不到官方支持就无法兴旺发达,即使发了财的人,也宁将财富用于购置地产和兴办,而不投资早期产业。[12]结果,虽然在历史上的许多时期原始企业不可胜数,但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制度,毕竟没有从中国历史中自发创新出来。原因何在?

根据上文给出的框架,我们尝试进行一个较系统的解释。

(一)产权原则状况

如前述,虽然剩余权利配置是企业所有权和企业制度的核心,但资本所有权才是企业制度赖以成立的真正前提。也就是说,各生产要素必须有其人格化的代表,或者,财富必须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明确的和排他性的分配。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在此基础上,获利的预期才会变成确切可把握的现实,人理性才得以确立,产权交易才成为可能,企业制度创新也才获得了坚实的微观基础。张维迎曾提出“国家所有制下的企业家不可能定理”,认为企业家是一种特定的财产关系(即私有财产关系)的产物,没有这样的财产关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企业家,即是对产权原则的一种表述。

同西方国家从18世纪初就逐步形成并长期延续下来的产权制度不同,中国历史上一直比较缺乏明确界定且稳定的产权关系。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社会财产从来都是属于当权者的私有之物,而种种人身依附关系的存在也导致了一般民众独立人格的缺乏。即使在每朝开国伊始,人们可能会获得土地或其它形式的财产,并具有某种形式和某种程度上的剩余权利,但随着国家初期政策的“无为”、“休养生息”色彩的逐渐淡化,产权关系不断受到权力的侵蚀,产权边界不断进行重新界定,资本所有权分布逐渐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仅占有同质性人力资本的分散的民众——占有物质资本和异质性人力资本的官僚阶层),“均贫富”、“耕者有其田”等口号被一再的提出,以大规模社会冲突为表现形式的产权关系重新安排的过程一次再一次的复制,于是,社会也就一次再一次的退回到最初的起点。当然,以产权交易为基础的企业组织,虽然也可能曾经创新出过原始的制度形式,却终究难以获得可持续的演进。

(二)法治原则状况

如前述,最基本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对产权实施切实的保护。法治原则包含有两重相互联系的含义,其一是指产权的保护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法律来实现的;其二是指国家也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活动。

根据诺思(North)的考察,古代西方经济史的核心就是发展中的结构和纳入罗马法的产权的相应演变。这种传统在欧洲大陆一直保留到现在。他认为:“伴随着这种政治转变的是罗马法的发展与日益完善,这种法律是确立在要素和产品市场的排他性个人产权基础上的。”[13]泰格(Tigar)和利维(Levy)在专门法律与资本主义兴起之间的关系时发现,商人阶级随着实力的不断壮大,其拓展活动领域的要求也日益强烈,特别是其产权保护需求迅速扩大,相应的法律体系也就应运而生。[14]结果,产权结构和法律制度一同奠定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

可是,我国传统就缺乏对个人权益的尊重,法律价值偏重于社会本位而非个人本位。与此对应古代中国历史上几乎不存在旨在保护产权和调整经济生活的法律框架,这严重不利于作为内部规则的企业制度的创新和演进。布迪(Bodde)的研究表明,中国古代的法律(成文法)完全以刑法为重点。对于民事行为的处理,要么不作任何规定,要么以刑法加以调整。保护个人或团体的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免受其它个人或团体的损害,并不是法律的主要任务。而对于受到国家损害的个人或团体的利益,法律则根本不予保护。[15]也可以说,在古代中国,法律的基本任务是政治性的,是国家对社会和个人施行严格政治控制的手段。事实上,在“均田制”、“均贫富”的普遍理想和改朝换代之际常对土地等生产要素进行大规模重新分配的实践背后,掩盖的是没有保护装置的产权结构。既然产权缺乏法律的有效保护,既然国家是一种超越于法律之上的存在,那么社会的技术进步、投资愿望就会受到遏制,“小富即安”就成为一种普遍的理想,企业组织拓展和企业制度演进的内生驱动力量不仅大大打了折扣,而且也很容易受到政府组织所供给外部规则的而被异化。

(三)合约原则状况

如前述,合约原则是企业制度的深层精神实质。当产权界定明晰且有法律的有效保护时,产权的平等交易就会取代产权的异化流动方式甚至产权的侵蚀和掠夺而成为产权主体面临约束条件下的必然选择,资本所有权才可能以一种被扬弃了的产权形式(企业所有权),从简单人与物关系的领域进入到人与人关系的领域,作为一种制度工具发挥着规制交易关系和促进激励兼容的功能。与此相适应,“平等”、“自由选择”、“合意”和“共赢”等普遍主义的理念,应当是得到大多数人认同并遵循的社会精神。

与西欧不同,中国自古以来就缺乏那种基于产权原则和法律原则之上的平等契约关系和理念。恰恰相反,取而代之的,是普遍存在的身份关系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强调尊卑上下、带有浓厚“亲亲色彩”的礼治社会秩序和精神。如费正清(Fairbank)和赖肖尔(Reischauer)所指出的,西周的封建主义与西方的封建主义确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实际内涵可能相差甚远,它主要依靠血缘的和非血缘的亲属关系纽带来进行有效的控制,其次才依靠封建的法律准则”。[16]之后,中国社会经过迅速的分化整合,社会开始成为分散的个人的集合而与中国独特的官僚政治体系相对应,形成一种独特的官民二重结构[17],并一直持续许多个世纪。

与此适应,一方面,获益机会主要分布于社会身份上层的状况,再加上缺乏法律保护的产权结构,决定了社会成员(士农工商)的行为选择理性与社会资源的流向。史实表明,在历史上拥有异质性人力资本的“士”和拥有物质资本的“商”,它们都少有将自有资源投向经济方向的激励,而是主要用之于与身份上层结构有关的各种渠道(如科举、红顶子商人对官府庇护的寻求等)。另一方面,在特殊主义大行其道的社会中,人们彼此认定的都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什么一般性的原则或法律条文。作为一切买卖关系之基础的信赖,大多是建立在亲缘或类似亲缘的纯个人关系的基础之上的。结果政治与经济组织形式的性质完全依赖于个人的关系,以至于所有的共同行为都受纯粹个人关系尤其是亲缘关系的包围与制约。这暗喻着:(1)身份是决定广义上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配置结构的关键变量;(2)纵向的身份导向和联系而不是横向的经济(狭义)导向和联系;(3)分配性的努力大于生产性的努力。显然,身份原则事实上主要起到了阻碍组织拓展和制度变迁的消极作用。

(四)总体评价

根据对古代中国产权原则、法治原则和合约原则状况的考察可以判断,中国古代的历史:(1)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外部规则统御整个社会的历史,外部规则和内部规则对比一直是一种非常不对称的状态。借助于国家所垄断的至高无上的“暴力潜能”,外部规则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到推行、贯彻甚至泛滥,无处不在;同时由于产权原则、法治原则和合约原则的欠缺,人们不仅在经济上失去了赖以独立的基础,而且也很难拥有独立的人格,这就使内部规则的创新和演化失去了必需的微观基础和基本的动力源泉。(2)制度演进路径虽然是历史上的客观存在,制度也通常表现为人们行为规范的外在约束力量,但是制度本身从终极意义上讲应当是内生的。更考虑到制度变迁的财富效用和溢出效应,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制度变迁背后必然存在着更深层次的有关利益博弈的因素。在现代社会,制度变迁过程往往是一个在政治市场上发生的公共选择过程;而在古代中国,制度变迁过程主要是一个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博弈过程。分析表明,与“纺锤型”的社会结构不同,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一种二重结构:一方是垄断了暴力潜能的国家及其规模庞大的官僚体制,另一方是分散且没有完全独立的民众阶层。由于缺乏一个中间阶层,这种严重不对称的社会格局就必然会造成外部规则严重扭曲内部规则的非均衡制度格局。由于非均衡能量长期不断积累且得不到中间阶层的有效中和,结果,遵循同样的逻辑,从一个极端振荡到另外一个极端,大规模的社会变迁过程周而复始,制度复制而不是制度创新的过程反复上演,因而中国历史长期停滞不前。

由上可知,在古代中国,企业制度最基本的外部制度基础或者前提条件无法得到充分的满足。因而,企业成长、企业组织演进面临来自内、外部的诸多约束,作为内生规则的企业制度创新的“内生过程”无法获得坚实的微观基础,不可能进行可持续的演进和拓展,并且也经常受到外部规则的干扰和异化。其结果,在周期性的社会动荡中,企业组织生生灭灭;在一次又一次的制度复制过程中,很少有新制度增量的产出和积累,原始企业制度低水平循环,现代企业制度无从创新。

四、启 示

观察中国建国以来的历史可以发现,包括国有企业自身改革以及民营经济异军突起在内的企业制度变迁,本质上也是一个制度环境优化前提下企业制度逐渐回归其基本逻辑并开始进行自主性持续演进的过程。可以判断,这一过程已经超越了古代中国“制度反复复制”的低水平均衡陷阱。但是,在一定意义上,对制度环境的变革和优化,其实就是在进行现代社会基本制度架构的建设,以及现代社会基本精神理念的启蒙,这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将会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观察表明,我国现实企业运营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比如国有企业政企不分的问题、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企业性质的“单位化”问题;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约束问题、“红帽子”现象、寻租问题、自主性不够等问题,尽管有一些是企业制度本身的问题,但追根溯源往往可以发现一般都与我国的制度环境存在千丝万缕的因果联系。

自创现代诗范文第5篇

知识经济时代下,市场一再出现“人才荒”,个人觉得劳动力资源并不算缺乏,出现“人才荒”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缺少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挖掘和优化组合。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落后导致劳动力结构不合理,人员整体素质跟不上,各种资源得不到灵活有效的运用。相对其他行业来说,水利建设单位岗位多,专业分散,对人员的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但仍然要想尽办法做好人员管理工作,毕竟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直接影响单位的经营发展。

二、目前水利建设单位人资管理现状

人力资源是水利建设单位的重要资源,水利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水利单位的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保持和使用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激励和控制活动。水利建设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战略制定,员工的招募、选拔、培训和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安全健康管理等。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水利建设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还是存在许多问题的,如缺乏战略发展眼光、人才配置不均衡、不重视企业文化、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等。

首先,人力资源管理应符合水利建设单位的发展战略要求,从目前情况来看,部分水利建设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还是以短期利益为出发点,没有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在单位中的重要作用,即使具体工作再到位却不是以服务水利建设发展战略为前提,不能很好的促进单位发展。其次,水利建设单位有才管理配置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切实解决,各水利单位每年都在招聘,但引进的人才流动性较大,单位成了实习工厂,结果就是年看招人,年年缺人。再次,目前大部分水利建设单位忽视企业文化建设,甚至根本没有这一理念,企业文化的精神功能大打折扣,不利于水利建设单位的长期发展。最后,水利建设单位束缚人才体制,缺乏激励竞争机制和流动性,物质激励和约束机制都不合理,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科技人员都难以流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水利建设单位创建现代人资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一是能很大程度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市场的竞争可以说是人才的竞争,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比拼,人才和对人才的管理是单位的宝贵资源。水利建设单位里包括多专业人才,有工程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施工人员、行政人员、财务人员、水下监察人员、观测人员等,对他们的管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关系,还要注意全面与重点,注重培养单位员工的综合素质,包括适应环境、敬业态度、道德品质、专业能力或学习潜力、反应能力、学习意愿、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各方面。现代管理模式有助于单位员工吸收和消化新知识、新事物,充分挖掘单位劳动力的潜力,提高单位员工的综合素质。

二是构建现代人资管理模式能够激发劳动力的工作积极性,以促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所谓劳动积极性,就是指劳动者以主人翁的姿态,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光荣感和自豪感,热爱自己的工作,忠诚劳动,积极奋斗,知难而上,变被动为主动,创造性地进行劳动,不断开拓创新。水利建设单位应通过公正合理的绩效考核,科学严密的薪酬设计来激发劳动力的工作积极性,如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情感激励等,正如IBM董事长兼总裁沃森所说:“你可以接收我的工厂,烧掉我的厂房,然而只要留下我的人,我就可以重建IBM”。通过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最大限度地激活其他各项资源,真正做到以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无限的效益优势。

三是构建现代人资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单位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行业的发展环境也有了相应改变,水利单位也面临较为激烈的竞争。为了应对市场竞争,单位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眼光战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拥有一批有激情、有创新意识、有开拓精神的优秀员工是形成核心竞争力必不可少的因素。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能充分挖掘这些优秀员工的特长,不但要让每位员工都认真工作并且有科学的工作方法,还要使员工能够真正认识到单位发展和个人命运的血脉关系,为了共同的意愿团结到一起,凝聚力的加强形成更强的战斗力,从而提高单位核心竞争力。

四是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可以很好改善当前单位的不足。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很好缓解水利建设单位人才频繁流失的现状。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构建不仅可以提升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健全也是很有帮助的。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指导下,可以在水利建设单位内部营造较好的工作氛围,并且通过较为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进行引导,除了保障员工利益外,还为单位内部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营造提供有利支持。

四、水利建设单位如何更好地构建现代人资管理模式

(一)水利建设单位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是产品的竞争,还有企业文化之间的竞争,企业文化是单位的一种精神动力和文化资源,是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是一种新的现代企业管理科学理论和管理方式。对于水利建设单位来说,如果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提升自己企业形象,打造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以人性化管理为基础,以实现企业价值观为目的,它所蕴含的深层内容既体现了企业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也对全体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持企业的发展后劲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与企业发展战略相整合,从战略层面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对水利单位的人才配置、选拔、配用、开发等都进行改进和完善,让人力资源的利用得到有效的统筹保证,真正从战略层面上推进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开展。水利建设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要结合具体的人才需求,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情况进行细致分析和科学预测,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前瞻性,为水利单位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才保障。

(三)水利建设单位必须始终以建设质量较好的水利设施为主要目标,这也是进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构建的最终目的。在用人机制和岗位设置过程中要提高合理性和科学性,保障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进行人员招聘时要对用人需求做深入分析,并拓宽招聘渠道,提高对人力资源的引进力度。此外,要对内部现在的人力资源要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和配置,通过引入合理的岗位轮换机制和竞争机制让员工自身综合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

(四)构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要注重人员综合的提高。水利建设单位管理者应该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员工必须具体高水平的综合素质,并在工作中不断学习,通过自我完善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满足单位发展要求。同时,水利建设单位也要完善绩效考核体系,提高薪酬福利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在人才的选拔和作用上重视人才的专业能力和工作业绩,打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竞争环境,考核过程也要结合不同岗位特点,采取多层次考核方式,真正的让考核评价结果对于岗位情况进行反应。

五、结束语

相关期刊更多

北方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总工会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快乐语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