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这本实验教科书在正式教学内容之前,安排了“致同学们”这一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在课时很紧张的情况下,这部分内容有没有学习的必要?如何处理这些内容?学习这些内容的意义和价值何在?

一、分析教材:对“致同学们”在教材中地位的认识

以往的教材在正式的教学内容之前都安排有“绪论”介绍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学习的意义和方法。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上册新课程实验教材在“致同学们”中以亲切的设问引入,引导学生回忆起所见过的生物,由此引入生物学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这些内容与生活贴近,显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富有情趣,并与现代科学生活贴近,展示了现代生物科学的成就,体现了时代特色,这也正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因此,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它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其中的教育意义。

二、教学过程

基于上述思考,对照《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课程目标的相关内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方面:说出生物学的内容以及学习生物学的意义。2.能力方面:尝试利用多种媒体搜集有关的信息,学会用自己的思想分析,鉴别信息,客观地分析人和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生物科学和技术发展状况有初步认识,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乐于学习生物科学,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

在本节课堂教学中,以“知识经验引入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来展开教学的。

1.知识经验引入

因为七年级新生是刚从小学升上来的,由小学六年级到初中七年级是一个跨度较大的转折,所以我先从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也了解一下他们的知识水平),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1)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小学阶段你们学习过哪些与生物学有关的知识?(2)你喜爱生物吗?(3)如果你生活在乡村,你看到过哪些生物?如果你生活在城市,你又看到过哪些生物?

2.学什么

“从今天开始,同学们将学习一门崭新的课程——生物学。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在这一册书中,我们要了解被子植物的一生,从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还有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植株的构成等。”

3.为什么学

“大家想象一下,如果没有生物,我们的生活会怎样?谁能说说看?”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踊跃举手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那么生物对人类来讲重不重要呢?”学生齐答:“重要。”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方面与生物学有关呢?”学生们分组讨论回答。

其中重点提示:袁隆平为什么被称之为“杂交水稻之父?”为什么要禁止克隆人?如何看待转基因食品?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实施对人类有何影响?然后由学生思考分析,对学生适时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最后总结学习生物的意义。

4.怎样学

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生物学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初中生的学习不同于小学,从开始就要认真学习好。结合生物学的学科特点、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标,我给学生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不能死记硬背,要理解,勤于思考;第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第三,重视科学实验,掌握科学方法。第四,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课后作业课题为“你对生物学有何感想”。

三、教学反思

上课前,我有点担心这种合作讨论式教学的课堂纪律无法维持,但是一节课下来纪律却出奇的好,学生配合得也很好。从课堂表现来看,这个班的学生素质较好,知识面较广。上完这节课后,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很高,可以说是教师愉快地教,学生快乐地学。学生们再不把学习生物学当作是很难的事,而是有趣的事。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七年级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七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到现在,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课,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希望能冲破“瓶颈”的新天地。

反思语文课堂中的几种现象:

1、自主的价值在于学生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的主导一定要在事前有了足够的铺垫,学生已经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

2、探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事事探究,对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探究既要注重过程可也不能忽略结果,探究的目的是为了问题解决。

3、盲目活动很可怕。虽然新课标强调对话,认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并不等于在课堂中阅读理解的过程以教师、学生的一问一答来完成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4、语文学科要有语文学科的特色,语文的文学性和趣味性不能忽视。盲目综合,把语文上成科普课、生物课、思想政治课不可取。不管在课上扩充的是什么材料采用的什么活动,其落脚点都必须为听说读写服务,为积累语言,沉淀语感服务。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第一课 生物学教学 认知路线图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每当新学期的第一天,教师发展中心一般会组织检查性的教学视导。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生物学的开学第一课的“良好开端”令学生期待。然而,几年来所听到的不同生物学教师的开学第一课,无一例外地就是直接讲授每册教材的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既没有对课程学习概览的介绍,也没有对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明确要求;再翻开教师的备课笔记的首页,只看到一个简单的进度安排表。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开学第一课花点时间“磨磨刀”,形成一个生物学课程学习的良好开局,或许会有“事半功倍”的惊喜发生。那么生物学教师如何设计这“开学第一课”呢?这引起了笔者的一些思考。

1 明_认知路线图从与学生分享“课程纲要”开始

1.1 “课程纲要”是一种规定时间内的课程计划

生物学课程是一种有计划的活动,“课程纲要”就是一种规定时间内的课程计划,具体地说,它是生物学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相关教材撰写的、体现生物学课程各种元素的计划大纲。

编制生物学科“课程纲要”,需要对一个学期或一个模块(高中教学)、一个单元所要实施的教学进行整体设计,也就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对一定时期内的学习内容进行整体规划,研究和分析教与学中所涉及到的各方面因素。编制和使用生物学科的“课程纲要”,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课程实施的目标与内容,有利于教师审视、满足课程实施的所需条件,有利于学生明确所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框架。

1.2 开学第一课,与学生分享“课程纲要”

教师新学期的开学第一课,不一定急于讲授新课内容,可与学生交流分享本学期生物学科的“课程纲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本学期的生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要求以及评价形式等,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到学期结束时,生物学教师也可根据课程实施情况,特别是学生的反应和意见等,对生物学“课程纲要”进行反思性地修改完善,形成校本材料。

开学第一课时,教师使用好“课程纲要”这样的一张认知路线图,就一定能引领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新课程的学习。在学期课程即将结束时,再回到这张认知路线图上,或强化巩固,或查遗补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设计在先的评价,学生就会学得轻松、学得有效、学得明白。

2 掌握方法从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开始

2.1 指导认识教科书体系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生物学的教科书共4册,高中生物学有3个必修模块和3个选修模块(下简称“苏教版教科书”)。教科书的每一节一般都由“目标系统”“图文系统”“活动系统”“评价系统”和“拓展系统”组成。每学期开学第一课的学习指南设计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章节重要概念及关键词,为学期的学习指明方向;同时,还应指导学生了解每册书的章节构成,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2.2 指导阅读“图文系统”

现行的苏教版生物学教科书以精美的文字阐述,配以精美的图或图群,使知识简约化、生动化,有助于学生把握重点,理解复杂的概念和理论。在新学期的开学第一课中,教师就应指导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既要阅读文字内容,更要充分、合理地运用好这些“图与图群”,教给学生看图、识图、析图和画图的方法。这样不仅能提高生物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形成、提高学习能力。

2.3 指导课程学习的自我评价,适度拓展学习视野

只要是课程学习,就离不开教学评价。开学第一课中,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如何参与教学评价,特别是课程学习中的自我评价。如指导学生如何在课堂学习中参与互动、合作讨论;如何通过学案导学、课堂作业来检测学习效果等。

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在生物学的学习中也不例外。在设计开学第一课时,教师也应关注这一差异,指导有兴趣的学生选做教科书评价系统中的“思维拓展”,进行“课外探究”和“课外阅读”,把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3 领悟科学本质从指导学生参与活动开始

生物学课程标准指出:生物学课程期待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可见,领悟科学本质是生物学课程学习的一大特点。其学习指导就应从开学第一课开始。

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活动的内容包括:主动参与探究、观察和实验活动,不断提高探究能力;积极参与调查活动,努力提升实践能力;勇于参与讨论、论坛和游戏活动,自觉发展思维能力。

4 认知路线差异从每学期开学第一课的精妙设计开始

4.1 七年级第一学期

七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是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充满好奇和期待。任教七年级的生物学教师又是学生认识的初中阶段从事科学教育的第一个教师,其开学第一课的设计尤为重要。在与学生分享的课程纲要中,其认知路线图包括:“第一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共7章23节的学习内容。教师可巧妙地结合小学科学课程学习中有关生物学的内容,自然而然地进行。这一学期的开学第一课是生物学教师与学生见面的第一课,教师如何自我介绍、展示形象、显露“绝活”、表现修养等都将给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第一印象”。上好这节课,可有效地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心灵距离,让学生油然而生敬意,这正是教师应该追求的教学境界。“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敬其师,则更是无形的力量,让学生自发自觉地跟随教师“遵道而前行”了。

4.2 七年级第二学期

七年级第二学期的开学第一课,在设计上已没有给学生留下“第一印象”的做“秀”的必要。在与学生分享的“课程纲要”中,教师应回顾上学期所学的内容,然后重点与学生分享本学期所学内容仅有“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一个单元,共6章18节的学习内容。在开学第一课的设计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影响;人从生物圈中摄取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以满足自身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人吸收的营养物质需要经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人体产生的废物需通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的协调活动排出体外;人的各种活动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人体结构和生理的知识对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关系以及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具有重要作用。

4.3 八年级第一学期

经过一个学年的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对教师已很了解,那种刚升入初中时学习的期待已不强烈。这个学期的开学第一课,教师应有所改变,尽量消除学生的“审美疲劳”。在与学生分享的“课程纲要”中,教师应在回顾七年级所学内容的基础上,介绍本学期的认知路线图包括:“第五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第六单元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七单元生物和环境是统一体”,共7章18节的内容。开学第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生物多样性”的学习中,领悟各类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

4.4 八年级第二学期

八年级第二学期是初中生物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其课程学习的终结性学业考查也在这一学期,在开学第一课的设计应体现这一特点。同样在与学生分享的“课程纲要”中,教师应在回顾前三个学期所学内容的基础上,介绍本学期的认知路线图包括:“第八单元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第九单元生物技术”“第十单元健康地生活”,共6章20节的内容。本学期的认知路线图还应包括:初中阶段所学内容的10单元26章79节知识体系的归纳和整理,形成完整的初中生物学“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这不仅是做好学业考查前的复习准备,也是为进入高中阶段的后续学习留下衔接的空间。

4.5 高中生物学开学第一课

高中生物学内容是初中生物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包括现代生物科学发展的一些前沿知识,方法和思维上更符合高中学生学习的特点。从激趣、导学的角度看,高一生物学教师设计好开学第一课同样重要。高中生物学教师开学第一课应体现以下特点:首先要了解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习情况,包括学生中考生物等级、学生初中阶段所学的内容、课程安排等,做到熟悉学情、有的放矢;其次要理清整个高中阶段生物学习的目标、模块顺序、学分认定办法、毕业学分要求、学业水平测试办法(包括必修和选修)、学习方法指导以及第一学期学习的“课程纲要”。在与学生分享的“课程纲要”中,教师要明确高中阶段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对生物学科思想和方法的理解与感悟。做好与初中生物学的教学衔接应是高中生物学认知路线图的一大特点。

说:“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关键所在。”教师既然是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开学第一节课上,教师“秀”出精彩的自己,增强教师这个教育资源的吸引力,让学生在钦佩教师的良性心态驱动下,明确认知路线图,获取必要的指导,获得“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岂不更好?

参考文献: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探究 技能 思维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45-02

《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中指出:科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教师对此应该给予充分的关注,并适当地创设教学环境,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科学探究。

笔者在进行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4节植物的一生中“探究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的教学之前,为了有效地与小学科学的教学进行衔接,对五上《科学》生物与环境中相关内容进行查阅,小学里已开展了种子发芽实验和观察绿豆芽的生长,共计三个课时的教学。针对种子萌发的问题,通过与学生的课间交流,他们给了这些信息:五年级学的,种子萌发需要有水、温度和空气,实验时要进行对比,同时还有部分同学还记得绿豆芽的发芽不需要光照等。

通过教材解读以及和学生的交流后,确定七年级的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放在提高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上。为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并唤醒他们小学知识和技能的记忆,提前七天布置学生在家里做黄豆种子的萌发小实验。课堂教学之前,与同学一起交流他们的实验成果,学生带着充分准备进入课题。

师:田野或树林里,各种成熟的种子都能安然度过寒冷的冬天,等春天来临时才开始萌动。而盛夏时成熟的早稻种子,如遇上降雨,就会发出芽来。那么,到底是哪些条件决定着种子的萌发呢?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呢?

师:你能建立几种假设?

生:可能与水分的多少有关。

生:可能与种子周围有无空气有关。

生:可能与环境温度有关……

课堂里很快就活跃起来,学生们把种子是否萌发的可能因素一一例举了出来。针对学生建立假设这一环节,难不了学生。只是需要在这过程中渗入一些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

师:我们把这些会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叫做变量。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要选子粒饱满的种子来做实验,以免失败。其实在实际生产中,农民首先考虑种子自身是否有缺陷,因为这直接影响种子的萌发,从而影响庄稼的产量与收成。其中有关种子自身的变量,我们可以把它们称为次要变量。

师:有句老话说,农民吃饭靠天收。你们觉得这是什么意思?

生:老是下雨,这就不行。干旱也不行。

生:种子萌发与周围环境温度有关。

生:快收割的时候,老是下雨的话,稻穗就在天里就发芽了。

师:可见,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很受天气变化的影响。种子在萌发时期也不例外,水分不够、周围温度过低等都不行。

师:你们有没有看见,有些田地上有时铺有塑料?这是为什么呢?

生:哦,这不可以起到防止水分散失的作用嘛!

生:我觉得还可以保温哦!

师:真聪明!

师:我们把水分、温度、空气等称为是种子萌发的主要变量,由于这些因素的不适合,种子就不能萌发。所以我们研究的主要是这些变量是怎么影响种子的萌发的。如:在研究一个主要变量(如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时,其他的变量(如空气、温度等)必须保证不变,只有水这个变量发生变化。请问这是一种什么研究方法?

生齐声:控制变量法。

师:那什么叫做控制变量法呢?

生:书本21页,当设计多个因素影响方案时,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师:请大家把书本上这句话好好的理解一下。结合自己在家里所做的实验,想想自己做种子萌发实验的过程是否有不足之处。也可以跟同桌交流一下。

师:书本20页有一个探究豌豆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方案,你认为这个方案能研究哪些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呢?

生:温度、水分、空气。

师:好的。请你们思考:1.三组实验中在变量上有何差异?

生:温度不同。

师:能不能再确切些?

生:环境温度不同。

师:很好!

师:请再思考:2.在同组内,A种子与B种子、B种子与C种子、A种子与C种子在变量上各有什么差异?

生:A种子与B种子水分不同,B种子和C种子空气不同,A种子与C种子水分和空气都不同。

师:我们可不可以把同组中的A种子与C种子间进行对照实验?

生:不行,有两个变量。

生:这样的话,我们就不知道是什么因素导致种子不能萌发了。到底是水分在影响种子萌发,还是空气影响种子萌发呢?你们说是吧!

孩子一副得意的样子,真让老师高兴。

师:那么请你们思考:3.不同组间的A种子和B种子存在什么差异?B种子之间和C种子之间呢?

生:不同组间的A种子与B种子水分、温度都不同,B种子和C种子的温度、空气都不同。

师:我们可以把不同组间的A种子与B种子、B种子和C种子进行对照实验吗?

生齐声:不能。

师:(进行个别提问)能否对甲组的B种子与乙组的A种子的萌况进行比较?

生:不能,甲组的B种子与乙组的A种子间有两个变量不同,水分、温度都不同,不能比较。

通过这些设问,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如何进行对照有了深刻的印象。对于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大多数学生能做到相关概念与本实验具体问题相结合。

师:三组豌豆种子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放置了5天后。你觉得哪粒或者哪几粒种子能发芽?

生:只有甲组B种子。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没有!

师:根据这个实验方案再结合你自己的种子萌发实验,你可以得出怎样的实验结论呢?

生:种子的萌发需要水分、温度、空气。

师:有同学补充吗?

生:这三个因素要同时满足,种子才能萌发。

师:还有补充吗?

生: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师:好极了,这些定语用得真恰当!

师:大家一起来总结一下,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生: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师:这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师:这三组实验中A、B、C种子各用一颗豌豆种子进行实验,你作何评价?

生:不好,这样实验具有偶然性。

师:就是说:只用一颗豌豆种子进行实验,可能会由于种子自身的原因影响实验结果。那又如何改进呢?

生:要用多颗进行实验。

师:是的。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每组中每个状态下种子的种子要多颗。大家有没意识到科学探究中,语言表达很重要?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注重表达的合理性、严密性。

师: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种子的萌发?光照对种子的萌发有影响吗?

生:有。

生:没有。

师:到底有没有影响呢?如果我们要研究光对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应如何设计实验方案?独立思考后,再进行同桌交流,完成比较完整的实验方案之后,大家一起来交流。

生:取20颗完好的豌豆种子,平均分成两组,两组种子都提供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环境温度下,甲组接受光照、乙组处于黑暗的环境,过一段时间观察两组豌豆种子的萌发状况。

师:提醒大家,当在研究生物的相关实验时,在进行控制变量研究的过程中,要让生物处于相同适宜的环境中,不然生物不能生存,这将无法顺利研究。种子萌发要同时具备自身条件和适宜的环境条件,也就是种子萌发还跟种子的形状、大小、饱满程度以及是否处于休眠状态等有一定关系。请同学们联系实际想想:农作物和花卉为什么都要在一定的季节播种,而且,要播种在湿润疏松的土壤中?

生: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一定的水分。

师:在你们做黄豆种子萌发的实验时,有没有黄豆浸在水中却又萌发的?

生:是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呢?

师:是书本知识错了还是另有原因?

生:肯定另有原因,那又是什么原因呢?

师:你们能否从实验方案上展开寻找种子发芽的原因的小组讨论。问题在哪里?

生:还是不清楚原因,我们认为问题在水上,但是不知作何解释,要么水中有氧气?

难道是水中溶解有少量的空气导致了种子发芽?

师:其实,加热后静置冷却的冷开水中,由于空气含量很少,种子没有发芽,而振荡过的冷开水中和没作任何处理的自来水中,种子都发了芽。说明水中确实溶解有少量的空气,是溶解氧导致了种子的萌发。你们可以通过同学间讨论设计出对照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不妨回家再试试。

通过这节课,大家对种子萌发条件又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教学反思: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课前和课后进行学生实验,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对学生动手能力进行了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教师引导他们根据实验对象、目的的不同,选用恰当的实验方法。教师帮助学生对实验的各个步骤、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有助于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深刻理解。针对学生所不解的实验,他们更加感兴趣,促动学生对实验有操作层面上的思考与改进。在学生的再次实验活动中还有了意外收获,不仅让学生完成课本实验内容,还延伸出更多的实验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再次实验也弥补学生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实验缺失。教师把学生的思维与动手操作结合起来,发展了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在自己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积极主动建构的。而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联系,需要一个知识的连接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研究实验和研究学生,揣摩学生的思维,创设学生思维的连接点,并对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提前设定预案。例如:针对浸在水中的黄豆也能萌发的实验,这种 “意外”现象更能引起大家的思考。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教师关注和利用好这样的“意外”,更能促进学生的思考与发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实验和探究贯穿始终,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拓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探究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发挥的作用可能微乎其微,但是只要教师把科学实验与探究作为载体,在课堂中让学生多进行动手动脑的活动,通过设问、追问、反问,以及充分利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等,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进行训练并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技能和能力,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科学》(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3.11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 实验教学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6-0123-02

英国科学家波义耳曾说:“没有实验,任何新东西将无法深知。”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实验的重要性。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活动,也是学生认识自然规律的重要途径。因此,实验在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作为生物学科的教师,若能正确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高效学习,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能力,提高综合素养。然而,从当前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来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探究实验少、忽视实验过程等,都是当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目标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新课标强调了学生主体的凸显,以及对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视,因此,如何实现初中生物实验的高效教学,便成为一项重要课题。基于此,针对当前初中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通过较长时间的教学实践和反思,发现着眼于“做”,能有效发挥实验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锤炼了思维,因此,是一种高效的生物实验教学模式。下面,笔者就结合具体实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 “想”做——问题情境,激发操作动机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初中生初次接触生物学科,由于相关实验技能和知识的缺乏,往往会疑窦丛生,如果没有有效的引导,很容易丧失实验的兴趣。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生物实验教学首要的是要让学生产生“做”的欲望,通过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一种预期感,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从而自主地实验。

例如:七年级上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这一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是探究和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从而形成对人体的完整认识。据此,我设计了“人体的基本组织”的实验。在实验课堂开始前,我向学生展示了一些高楼大厦的图片,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构成这些大厦的主要构建单位是什么吗?”引导学生说出“地基、水泥、砖头”,“一个个小小的砖头构成了一栋栋高楼大厦”。那么构成我们人体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呢?导出“细胞”,接着引导学生思索细胞与身体的联系,随即我抛出了“细胞”对于人生长发育的重要性。为什么一个个小小的细胞能成长为我们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呢?这就需要我们掌握细胞的性质和作用。通过生活中的事例,我设计问题情境,开启了学生的思维之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活了学生实验操作的探究动机。

二 “会”做——授之以渔,培养实践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已成为各学科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但多媒体技术的滥用,会使生物实验课堂把学生动手实践变成演示实验,生物实验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教育意义。新课程强调对实验过程的重视,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更偏重于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和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需要加强实验的实践操作环节,指导学生掌握实验的方法、操作步骤,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技巧,增强实践运用的能力。

例如:七年级上册《开花和结果》这一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掌握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的过程。为此,在学生们观察花的结构的实验中,我准备了百合花。首先提出问题: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让学生思考花的形态特征及其结构组成。其次,指导学生进行解剖,仔细观察百合花的结构,深刻弄清花粉对于花的繁衍的重要性。随后继续提问引导:每种花的结构都一样吗?为什么有些黄瓜的花不结果,原因是什么?再指导学生纵切花蕊,弄清花蕊的结构以及授粉与开花结果之间的联系。通过指导学生操作,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正确的实验操作技巧,从而增强了实践运用的能力。

三 能“做”——探究实验,发展创新能力

在常态的初中生物实验课堂上,常常是将实验的目的、内容、步骤详细地告诉给学生,学生依葫芦画瓢地被动实验,既缺乏探索性,又缺乏创新性。初中生物实验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倡导探究性教学”的理念,在生物的实验教学中,单纯课本知识的传授远不如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去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将常态的生物演示实验变成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验证,实现学生主体的潜能挖掘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例如:七年级下册《消化和吸收》这一节内容的实验课,我将其设计为探究实验——食物的消化。第一,给定学生几个探究任务。首先,探究问题:为什么我们在咀嚼馒头时会有甜味?其次,思考:(1)收集唾液前漱口的原因?(2)细细咀嚼馒头时有甜味,与唾液 以及牙齿的 和舌的 有关系?(3)食物中的淀粉在唾液 的作用下,部分会转变成 ?(4)实验中使用的容器的最佳温度保持在多少度?口腔温度和实验条件之间的必然联系是什么?然后,设计实验步骤,并整理实验数据。取一支干净的试管,注入2毫升淀粉糊和2毫升唾液,振荡均匀后,放入37℃的恒温水浴中,10分钟后取出,冷却,再滴入两滴碘液,观察里面物质颜色的变化。第二,我安排两名学生先上台演示实验,一人操作,一人在旁边解说实验探究的过程,然后再让其他学生两人一组各自进行探究实验,自主经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生物是一门以实验操作为基础的学科,“做”是它的重要特性。作为初中生物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发挥生物实验的作用,以实验“搭桥”,着眼于“做”,提高生物实验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让学生“想”做、“会”做,并且能“做”,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获得检验的经验,实现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使初中生物实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