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有关教师的名人名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五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
2.借助文言文中学过的生字,推想相关词语的意思。
3.体会引用名人名言的好处。
4.从整体布局、运笔风格、结构安排等方面欣赏书法家赵孟的楷书作品。
5.积累有关革新、发展的古语名言,大致了解这些古语名言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交流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借助文言文推想成语的意思。
▶教学策略
1.交流平台
围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话题,以孔子的名言谈话导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总结,强调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运用这些好习惯来提高学习效率。
2.词句段运用
引导学生借助文言文中学过的生字,推想相关词语的意思,学会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以谈话引入的方式引导学生说一说他们知道的名人名言,让学生通过比较引用名人名言的句子和去掉名人名言的句子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再联系课文内容和例句深入体会引用的好处。
3.书写提示
通过展示书法作品,让学生拓展交流他们所了解的其他有名的书法家,引入书写提示。引导学生从整体布局、运笔风格、结构安排等方面来欣赏赵孟的楷书作品,并谈谈对自己今后写字的启发,达到提高学生的书法鉴赏能力和指导学生写字实践的目的。
4.日积月累
课件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古语名言,通过自由朗读、练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初步理解古语名言的意思。学生交流自己对名言的理解,教师引导总结四句话的相通之处,学生尝试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最后拓展交流这四句名言对自己的启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
2.借助文言文中学过的生字,推想相关词语的意思。
3.体会引用名人名言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
交流平台
1.谈话,导入“交流平台”。
课件出示: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
——《汉书·贾谊传》
谈话:孔子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今天我们来围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话题进行交流。(板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读一读,结合实际交流。
(1)启发引导:同学们,如果在学习中遇到问题,你们会怎么办?
预设:遇到问题,随时向人请教,或者读书、查资料,琢磨解决问题的办法。
小结:对啊,勤问勤查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它能让我们学到不少知识,也能让我们获得好的学习方法。(板书:勤问勤查的习惯)
(2)自读交流。
①同学们默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教师提出自读要求:
课件出示:
l
一边读一边思考:除了“勤问勤查”,还提到了哪些学习方法?
l
重点的句子做标记。
②学生交流学习方法,读出相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
l
勤问勤查的习惯
l
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l
坚持课外阅读的习惯
l
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
3.联系实际,拓展交流。
(1)引导交流:在学习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四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你们还有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请大家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谈一谈。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课前预习的习惯、举手发言的习惯、写日记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等。
(3)小结:同学们,希望大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习效率。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的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怎样通过“交流平台”的教学,让学生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有更深的认识呢?首先,谈话导入,引入交流主题;接着,在老师的启发与引导下,谈到勤问勤查的习惯,以及其他三种学习习惯;最后,让学生联系实际交流自己的好习惯。
二、
词句段运用
1.推想词语的意思。
(1)设问引入。
师:同学们,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运用的。理解成语意思的方法有哪些呢?
预设: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抓重点字等方法。
引导:今天我们来学习联系文言文中学过的生字推想成语意思的方法。
(2)举例说明。
①出示成语:赴汤蹈火。
②引导:请联系文言文学过的生字,说说成语“赴汤蹈火”的意思。(指名说)
③回顾:《两小儿辩日》中“及其日中如探汤”的“汤”是什么意思呢?(热水)
④学生试着解释成语。
⑤教师小结:跳进热水之中,踏着烈火,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
(3)完成练习。
①学生根据刚才的方法,借助文言文中学过的生字,推想成语的意思,完成课本第91页的第一题。
课件出示:
你能借助文言文中学过的生字,推想下面成语的意思吗?
走马观花
自愧弗如
声泪俱下
不以为然
过犹不及
②学生交流。可以运用泡泡提示语中的句式交流。
走马观花:走,奔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自愧弗如:弗,不。自感不如别人而内心惭愧。
声泪俱下:俱,一起。边诉说,边哭泣,形容极其悲恸。
不以为然:然,对。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过犹不及:及,达到。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2.引用名人名言。
(1)谈话引入:请说一说你们知道的名人名言。(可指名回答,也可小组内互相交流)
过渡:同学们知道的名人名言真不少。在文章中引用名人名言,往往能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2)体会引用名人名言的好处。
①读下面的语段,体会引用的好处。
可以用以下两种方法体会引用名人名言的好处:一是联系上下文,二是比较引用名人名言和去掉名人名言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课件出示:
l
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l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像我这样对阅读如饥似渴的少年,它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
②教师归纳总结。
开头引用名人名言具有提纲挈领、总领全篇、引人入胜、为整篇文章奠定基调等作用。文中引用名人名言可以在说明问题、阐明观点时增强说服力,具有突出中心、富有启发性、使语言精练等作用。而在文章末尾引用名人名言则可以起到画龙点睛、启迪读者的作用。
(3)联系实际谈体会。
教师提问:你在习作中引用过名人名言吗?通过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举例说明,谈体会。教师予以肯定和鼓励,并提出要求。
【设计意图】如何让学生体会引用名人名言的好处呢?一是联系上下文,二是作比较。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引用名人名言的好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习作中恰当地引用名人名言。因此,设计了“联系实际谈体会”的教学环节。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从整体布局、运笔风格、结构安排等方面欣赏书法家赵孟的楷书作品。
2.积累有关革新、发展的古语名言,大致了解这些古语名言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
书法欣赏
1.图片导入。
课件出示:
师:这是谁的作品?你还知道哪些有名的书法家?
学生:这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还知道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苏轼、米芾、黄庭坚等书法家。
师:书法史上的“楷书四大家”是指唐代欧阳询(欧体)、唐代颜真卿(颜体)、唐代柳公权(柳体)、元代赵孟(赵体)。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元代书法家赵孟的书法作品。
2.书法欣赏。
(1)指导欣赏的方法。
可以从运笔特点、结构特点、整体感觉等方面欣赏书法作品。
(2)欣赏元代书法家赵孟的楷书作品《三门记》。
①课件出示作品:
课件出示:
②学生说自己的感受。
教师提示: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多姿,具有行书的笔意;结构严谨端庄,平正宽绰;整体上显得秀丽柔美,稳健大方。
③师:欣赏完《三门记》,你对今后的写字有什么想法?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由“楷书四大家”引入,不仅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文化常识,还对书法家赵孟的成就心生敬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提高学生的书法鉴赏能力?关键是要让学生掌握书法欣赏的方法,而本环节突出了方法指导。最后,引导学生从书法欣赏中受到启发,指导自己的写字实践。
二、
积累古语名言
1.读一读,了解大意。
(1)考考大家:比喻学生的成就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可以用哪一句古语名言来形容?(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读一读下面的古语名言。
课件出示:
l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
l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
l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
l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淮南子》
自由朗读,教师教读,练读,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3)试着说一说每句话的大致意思。
①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会发生变化,只有发生变化,事物的发展才不受阻碍,事物才能不断地发展。
说明在面临不断发展的局面时,必须要改变现状,进行变革。
②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持之以恒,不停地革新。这句话从勤于省身和动态的角度来强调要及时反省和不断革新,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创新不已。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靛青是从蓼蓝里提炼出来的,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常用以比喻学生的成就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④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如果对人民有好处,
就不必效法古人的制度;
如果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就不必沿袭旧的规矩。
(4)这四句话的共同意思是什么呢?(改革创新,发展超越)
2.背一背,畅谈体会。
(1)引导背诵。
(2)拓展说话:学习了以上四句古语名言之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对于这四句名言,重点是让学生读读背背,了解大意。这四句名言都是文言古语,有些拗口。老师要教读几遍,让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读熟了,“其义自见”。学生说一说每句话的大概意思,老师只适当点拨指导。最后,力争让绝大部分同学把这四句古语名言背下来。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语文的核心素养。本次语文园地教学,注意到了以下三个方面:
1.巧妙导入。
成功的课堂导入,会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更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次“语文园地”设计了设问导入、谈话导入、图片导入等,效果不错。
2.方法指导。
千金在手不如掌握“点金之术”。例如,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而是以此为例教给学生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即借助文言文中学过的生字,理解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并解释成语。后面的“书法欣赏”也是从鉴赏方法的角度设计教学环节的。
一、选对“朋友”
1.按年龄选“朋友”
小学生各方面都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最佳时期,无论是心理、大脑,还是神经系统,都会随年龄的增长,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和感知要求发生不同的阶段性变化。比如说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认知能力差,所以在选择图书时,就要注重趣味性,如《安徒生童话》,《苹果树上的外婆》等。而中、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实践经验,在学校中也学习了一定量的科学知识,所以他们的认知能力会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向其推荐的读物也应随之而变化。所以,推荐的读物也不能过于浅薄易懂,而要有一定的知识性,可读性,如《上下五千年》等。
2.按个性特点选“朋友”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人的个性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作为引导者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个性特点,并根据学生个性的特点推荐课外读物,以此来激发兴趣。让小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兴奋,就可以将“被动”变成“主动”,兴趣就会油然而生。
3.寻找与现实生活比较贴近的书籍
小学生由于视野还不开阔,生活经验不足,对于离自己生活比较远的事物兴趣还比较淡薄,因此向小学生推荐读物一定要与现实生活比较贴近。以使学生走近生活,从小培养把握时代脉搏,增强与时共进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比如说可以为小学生订阅《少年文摘》、《小读者》、《七彩语文》等。
二、兴趣引导读书
仅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这只是万里迈出了第一步。要想让学生通过推荐的书籍,对阅读产生兴趣,切实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那还需我们教师巧妙地进行引导。
1.悬念诱兴趣
故事人人都爱听,不要说小孩子,就连我们这些成年人也往往经不住故事的诱惑。学生也是一样,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融,期待大结局之际,我们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产生了读书的欲望。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绘画激兴趣
孩子自然有孩子童年的乐趣,而且他们都喜欢表现自我,只不过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将贮存在脑海中最喜欢的东西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作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鼓励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绘画。也可以对原有绘画的内容有所改动,给学生较大的想象空间。例如我在教学《九寨沟》时,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创作,绘出自己心目中的人间仙境。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也非常不错。
3.以身作则引兴趣
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生因其身心发展幼稚,认知能力较差,最易产生的是模仿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首先对读书要有较大兴趣。每天早读课,每一次的课堂朗读,教师一定要率先朗读,非常投入地读,让自己的阅读作用产生“阅读情感场”,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读书“磁场”的吸引力,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读书的队伍中去。因此,教师的示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就能够激发学生的读书情趣,引发学生的读书爱好。
三、营造氛围好读书
《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喻户晓,孟母三次搬家究其因,还是她充分认识到学习环境对于孩子是多么的重要。因此,要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那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把学生置身于浓厚的读书氛围中,这是激发学生喜爱读书的重要客观因素。所以,我们要营造好学习场所的读书氛围。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A-0027-01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情感丰富的文章,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可行的。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该学科的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尝试与体会。
一、挖掘文本的资源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精选的课文文质兼美,内容丰富多彩,注重人文和德育的渗透,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简单的借机说教和灌输,应与阅读教学融合起来。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文本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得到正确情感价值观的熏陶感染,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如教学《负荆请罪》,精读课文后,笔者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组合排练这个小话剧。同学们排练得兴高采烈,在交流表演中,“小蔺相如”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风采,“小廉颇”诚心诚意悔过的精神被他们演得惟妙惟肖。这样,他们就能在表演中体会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廉颇的知错就改这两种品格,学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以此作为学习的榜样。又如《山谷中的谜底》告诉我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又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爱如茉莉》诉说着在平常小事中的真爱是那么动人;《轮椅上的霍金》让孩子们明白了只有不断探索、勇敢顽强、怀有一颗感恩的心,生命才有价值和意义。
二、抓好口语交际训练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内容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材料。如“学会拒绝”让孩子们懂得当别人对自己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者让自己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情时,应该学会拒绝;“学会解释”告诉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有被别人误会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心平气和地说明原因;“学会申诉”教育学生我国公民的财产、合法权益如果受到侵犯,应该及时申诉。这些内容为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提供了载体,又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非常有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花心思上好每单元一次的口语交际课。
三、精心设计小练笔
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有着各种各样的困惑,这就需要教师成为其引导者。“动手写一写”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抓住契机让学生进行习作或小练笔,鼓励孩子们“我手写我心”,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例如教材中有“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的主题活动,还有“向父母表达真挚谢意、学会感恩”等作文内容。笔者借助这些内容,积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讲真话、表真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能在习作中倾吐心声,另一方面又锻炼了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另外,日记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在其中尽情倾吐自己的心声,挥洒自己的才情。而教师则可通过评改学生的日记,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设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
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语文学习更是如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笔者积极探索语文实践活动,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例如,安排每周一、三、五的课前两分钟为经典诗词诵读时间,而每周二、四的同样时间则是名人名言诵读时间。名人名言中涵盖了许多有关诚实、宽容、自强不息、坚持不懈、学会感恩等精神内涵,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有利。通过诵读,孩子们学到了不少名人名言,这些名言的意义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笔者还开展“谈理想”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同学们上台说说自己的理想,并将自己的“理想小树叶”贴在教室黑板旁边的理想树上,以此勉励自己为理想不懈奋斗。
知识与能力:
了解初中生的情绪特点,掌握一定的调节情绪的作法,使学生增强控制情绪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分析自身的情绪特点及其自己是怎样克服消极情绪的,再由学生自己将搜集的有关伟人、名人调节情绪的事例进行分析,并利用名人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老师将在此课中起主导地位,对学生分析的方法进行概括和总结,对学生容易混淆的自我激励和自我暗示方法进行讲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中学生情绪的特点:不稳定、易变、易冲动,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适时适当地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难点:
调节情绪的方法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这些方法要求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其中的自我暗示、自我激励、心理换位法、升华等方法,名词新,学生不易理解,难掌握,因此老师要通过具体事例帮助学生进行由浅到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分析。
教法建议:
1.创设情景、观看录像、联系学生实际,分析初中生的情绪特点。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谈自己如何调节不良情绪的。
3.介绍一些名人调节情绪的方法。
4.课后学生选择一条名人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教学设计示例
复习提问: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对人的影响作用有哪些?
(板书)二.情绪需要调节
(情景):李伟画画非常好,曾获得美术比赛一等奖,他是班级的宣传委员。一天中午,他正在出板报,很多同学围观,不少同学赞叹,李伟听后心里美滋滋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画得更起劲。这时,小刚过来,对板报提出了一些批评,李伟不高兴了,回头生气地看着小刚,小刚还在说,李伟扔下粉笔,冲着小刚大声地说:"你行,我不干了。"剩下小刚和其他同学尴尬地站在那里。
(提问):李伟的情绪有哪些变化?我们同学中有无类似的感受?说明中学生的情绪有什么特点?
(板书)
观看录像:《青春与法律对话》第一个故事。
(提问):初中生情绪的特点会对我们产生那些不良影响?
(板书)
对于不良情绪需要进行调节。
(板书)2.调节情绪的方法: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谈自己如何调节不良情绪的,教师总结即可。(学生谈的方法多集中在前两种)
(板书):
教师总结:转移焦点,当我们苦闷、烦恼时,转移注意力到有兴趣的活动中(结合学生的方法),这样情绪会慢慢好转,改变环境,到自己想去的地方玩,或改变自己的居住环境等。
(板书):
教师总结:这些方法指的是在适当的场合,用适当的方式来排除心中不良情绪,合理发泄不等于放纵、任性、胡闹。如果不分时间、场合、地点随意发泄,不仅不能调控好不良情绪,还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板书):(3).主动控制情绪:
人都是有理智的,在陷入不良情绪时,应调动自己理智的闸门,去控制不良情绪,使自己的情绪愉悦起来。
(A).自我暗示:
(学生活动):
1.考试时很紧张,这时我会_________。
2.与他人发生冲突时,我刚要发怒,我会_________。
3.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我会_________。
这些方法就是通过自己的理智去控制不良情绪,这种方法就是自我暗示,不是通过外界条件来调节。
(B).自我激励:
通过外界的人、事物来约束、激励自己,使自己获得精神动力,从而更好地战胜困难和挫折。像林则徐的"制怒"条幅,时刻提醒自己。
(C).心理换位:
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与他人互换角色、位置,这样有利于增强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可以消除一些不良情绪。我们同学之间、与家长之间、与老师之间,都可以用这种方法。
(D).升华法:
1 修养品德
俗话说:文如其人。文章是一个人思想、情怀、志趣的真实反映。一个心胸开阔、品德高尚、理想崇高的人,其笔下的文字也会折射出灿烂的光芒。苏轼在谈为文之道时说:“文者,气之所形。”意思是,文章是一个人精神气质的体现。他认为文章不是刻意追求就能写好的,而气质则可以通过培养达到。孟子善于修养浩然之气,因此他的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文天祥因有不屈的民族气节,才会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传世佳句;范仲淹因有忧国忧民的博怀,才会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不朽名言;在艰苦的岁月,展望未来,对中国革命充满信心,才会写出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沁园春・雪》。可见,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怀,恢弘的气度,对于写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文课标中明确指出了语文教师的任务:“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语文教师要利用语文学科“以文载道”的特点,通过课堂主渠道和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以丰富学生的内涵。
1)学科渗透。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有意识的、有针对性的渗透思想品德、传统美德、爱国主义、人生价值等教育,逐步完善学生的人格。
2)开展“读好书、看好影视”活动。教师要讲清“好”的标准,并向学生推荐品位高、思想性强的书籍和影视片,读(观)后,通过心得交流、演讲比赛、出专刊等形式强化效果。
3)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师要时时、事事、处处注意自身言行举止,要以规范的行为习惯影响他们,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他们。
4)利用假日组织公益性活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培养学生良好品质。
2 增加阅历
增加阅历的过程,不仅是陶冶情操的过程,更是学习知识、积累写作素材的过程。古人云:“行路三千里,胜读十年书。”这说明增加阅历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司马迁周游天下,广交豪俊,因此他的文章奔放洒脱,很有特质。大诗人李白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所以他的诗气势磅礴,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一生广游山川,从而了解了我国江河分布情况,写下了不朽名篇《水经注》。
因此,语文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的写作,就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引导和启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一切人、事,通过报刊、影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去了解社会,认识世界。通过参观、访问、调查、实践等多种途径获得生活经验,丰富内心情感,积累写作素材。
3 积累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生活体验、内心感受和写作素材,而没有语言材料,这好比要建一座大厦,光有图纸而没有砖石一样。语文教师要在如何指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上下一番工夫。
3.1 材料来源
1)教科书。教科书中的文章都是精心选编的,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2)群众语言,包括口语、谚语、歇后语等。这些语言大众化,通俗化,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有时代气息。3)报刊、影视、网络。那里是知识的海洋,是透视社会的窗口。4)课外文学作品。每册课本都有课外阅读的推荐篇目。教师还可以根据新课程标准,补充一些健康向上、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的篇目和书籍。
3.2 积累途径
1)教室后黑板开设“语言选粹”园地,布置全班学生收集名人名言、谚语、歇后语等,并按学号顺序由学生每周换一次。2)课上交流名人事迹。事先就某一内容布置学生去搜集,定时堂上交流。3)每人准备一个语言材料积累本,随时收集好的语句、语段、名人名言、名人事迹、正反面典型材料及各种有关知识,够一定数量后,按不同内容分类,编好目录,整理成册,方便以后阅读。4)多读多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这些名句都说明了多读多背对于写作的益处。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背诵课本中指定的语段、篇目,还要号召学生背诵课本以外有价值的东西,语言积累到一定量,写作时才能左右逢源,意随笔到。